印度人口很多,为什么没有像中国似的体现出人口红利?
印度人口虽多,但素质不高,而且印度工业发展缓慢,没有足够的岗位来容纳这些劳动力。
印度总人口约14亿,劳动年龄人口(15岁-64岁)人口占比67%,约9.4亿,世界第二。印度拥有如此丰富的劳动力,为何没有像中国一样,形成人口红利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刘庸的视频,就是那个在印度工作,经常拍摄印度街头小吃的博主。有一期视频里,他在街头买一碗泡面。一个煮面小摊,居然有四个20多岁的印度小伙在经营,而且还在用火柴点火,划了几下没点着,刘庸看得着急,把打火机借给了他们。四个人煮一碗面,还手忙脚乱的,最后连面都煮坨了。
四个印度小伙煮一碗面,这是人口红利吗?当然不是,这是劳动力的浪费。在刘庸的其他视频里也能看见,很多10几岁、20几岁的印度年轻人在街边摆摊,大部分都没生意,都在懒散地站着。
大量劳动力从事这种低价值的工作,是印度社会的普遍现象,也体现出印度经济的弊端。
印度的土地大部分是私人所有,如果这些印度青年回到农村种地,会受到地主的压迫,搞不好会被逼得自杀。印度制造业规模比中国小很多,没有足够的岗位来容纳这些劳动力,像电子厂、鞋厂、纺织厂等劳动力密集型工厂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而印度错过了上一次产业转移的机会,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欧美日韩和亚洲四小龙转出的时候,印度没有抓住机会,这些产业最终大部分转移到中国。中国后来成为“世界工厂”,将印度远远地甩开。
1990年中国的人均GDP还低于印度,1991年才超过,2000年时达到印度的两倍,2021年达到印度的5.5倍。
1990年中国的制造业规模是印度的1.5倍,2021年达到印度的11倍。
为何上世纪90年代印度会输给中国?原因很多,我只说一个,那就是人口素质。1990年时,中国的人口素质高于印度。
1990年时,中国成年人口识字率78%,印度只有41%。
中国城市人口3亿,印度城市人口2.2亿。
中国总人口营养不良率10%,印度总人口营养不良率27%。
仅考虑人口素质,欧美日韩是愿意把产业转移到中国,还是印度?
更别说其他方面了,比如大型基建所需的土地改革,印度到现在都没完成。没完成土地改革,就无法进行大规模基建,也就无法支持工业化。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人口素质将印度甩得更远了。
目前中国成年人口识字率已经达到97%,印度74%,中国文盲约3700万,印度文盲约2.7亿。
中国总人口营养不良率3%,印度总人口营养不良率16%,大约有2.2亿人营养不良。
中国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9年,印度是6.5年。
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60%,印度是29%。
印度的人口素质比不上中国,工业实力比不上中国,无法将大量人口转化为工业人口,生产力无法提高,再多的人口也不是红利,而是负担。
印度的人口素质提不上来,还将错过目前正在进行的这次产业转移,也就是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中国转出,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印度竞争不过越南,这些产业大部分被越南承接了,印度只能干瞪眼。
越南的成年人口识字率96%,总人口营养不良率6%,人均受教育年限8.3年。印度的人口素质连越南都比不上。
印度上世纪末输给了中国,现在又输给了越南。未来会不会输给非洲,我们拭目以待吧。
印度人口很多,为什么没有像中国似的体现出人口红利?
单纯人多并没有啥意义,只有这些人参与到工作生产当中去,推动发展,那才叫做红利。
同事前年去印度出差,回来之后跟我们说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主动扫地被斥责。
同事跟一家印度的企业洽谈的时候,刚好碰到有个员工正在跟上司争辩,刚好事情谈完了正在休息的空档,同事就好奇问了问,到底是什么事情。
结果却出乎意料:因为这个员工早上来的时候顺带手把办公室给打扫了一下,而他在印度属于刹帝利种姓,算是高种姓,老板认为他做收拾垃圾这样的事情,实在有失体统。
这个员工也是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根本就没有印度种姓那一套,所以跟老板吵了起来,这件事让同事印象深刻,跟我们说的时候,我们都感觉不可思议。
要说印度这个国家,估计很多人直接联想到的就是两个字:奇葩。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印度的文化底蕴那是没得说,甚至咱们文化当中的很多元素都来自于印度,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这是事实。
作为全球面积第七大的国家,印度拥有世界第二的耕地面积,人口也超过十几亿,并不比咱们少多少,而且眼看着就要追平甚至超过咱们。
这些年,咱们的发展速度惊人,可印度同样也没有逊色很多,关于印度崛起的话题,向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很多人眼里,印度是个前途无量的潜在的全球性大国。
不可否认,印度的确拥有很多成为超级国家的必要条件,但是也正因如此,联系印度发展的很多实际情况,让人觉得印度这个国家实在是有点奇葩。
要知道,当年咱们在抗战中损失惨重,印度却基本上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英国殖民时期虽然从印度抢走很多,却也给印度留下了大量的殖民遗产。
二战之后,与接近崩溃的咱们比,印度拥有当时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铁路网,工业基础在当时的亚洲仅次于日本,很长一段时间内,印度的人均GDP都要高于中国。
此外,咱们以前要么被西方围堵,要么被反目的老大哥针对,那发展真是举步维艰,而印度却在国际上左右逢源,一只手拿美元,一只手拿卢布,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如今很多人吹什么印度将来要超过中国,殊不知当年印度发展的起点要比咱们高得多,明明占据各种优势,结果却被反超,这才是中印之间发展的真正现实。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进步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其中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口,我国因为人口众多,吸引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此引发连锁反应,就业创造出来了,城市化加速了,工业化也被拉动了,经济整体腾飞。
印度的人口条件丝毫不逊色于咱们,可印度好像并没有明显得人口红利。
别看现在国际上许多西方国家叫嚣,印度的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成本更低,但是在选择产业转移的时候,大多数的西方企业宁愿选择东南亚,都不肯选择印度。
印度的人口的确非常多,数量惊人,但是在质量方面实在是相当让人无语。
人口红利要从经济发展方面体现,也就是说人口必须能够充分参与生产,而这要建立在受到过基本的教育、并且拥有比较良好的素质与工作效率的基础之上,这些印度人口都很难做到。
很多东西对比一下就一目了然,就拿受教育水平来说,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之后,平均受教育年限十年前就达到了7.5年,目前新增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平均是14年。
而印度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4.4年,整个印度的识字率还不到一半。
除了印度理工等极少数名校,印度的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稀缺,而在印度,至今还是有很多人无法接受基本的教育,甚至有很多年轻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人口要转化成发展经济的动力,最起码也要有一定的基本文化素养,不然进工厂都没人要。
现在这个时代与古代大不相同,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哪怕不是专业科技型人才,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学识,不然很难参与到有效的劳动生产当中去。
印度的人口难以有效转化成足够的人口红利,教育普及的缺失是个大问题,而这也是咱们多年来非常重视的,我国对于教育领域的投入真是不惜血本,这才有了回报。
此外,印度的传统文化当中就有很多让外人难以理解的地方,比方说种姓制度。
尽管当年印度独立的时候,就明确废除种姓,但是现实中,种姓依旧普遍存在,少数的高种姓控制着大部分的财富与资源,占人口多数的低种姓,却受到各种不公对待。
印度的人口中,相当多都是低种姓,他们无法享受足够的教育,即便历经坎坷进入职场,也是处处被针对被打压,这种氛围是难以改变的。
因为这样的不公,使得很多出身不好却能力卓越的印度人,都想尽办法离开印度。
但是能够离开的是少数,大多数的印度低种姓,依旧只能在印度忍受下去。
我国古代有科举制度,现在还有高考,整体来说,出身并不能成为限制向上的机会,因此大家都有动力拼搏,可在印度却没有,哪怕再努力,出身不好也基本白搭,这是绝望的。
除了种姓制度,印度人似乎习惯了“摆烂”,当年面对英国殖民者选择带着大家静坐的甘地,就是典型的印度人,面对侵略、灾难,中国人选择奋起抗争,印度人选择躺平。
战后审判日本人,印度的法官要选择原谅,说佛祖会惩罚那些日本人。
印度街头到处都是苦行僧,到处都是印度教徒,好像所有的人遇到事情,第一反应都不是想着如何从现实中解决问题,而是求神问卜,向神灵祈祷。
这样的传统文化与性格,反应在现实当中也非常明显。
中国工厂里的工人,为了赚钱真的非常努力,印度人通常习惯性划水,效率差得不是一点。
这样的对比实在是太强烈了,大量的企业哪怕是多花点人工成本,也会选择在中国投资,因为印度的投资回报率实在很低,当地的工人工作不咋地,学西方搞罢工倒是非常在行。
除了这些之外,印度大量的人口,难以像中国这样有效转变为人口红利,还有很多原因。
比方说人口红利的最好表现方式就是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而这与单纯的人多,也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牵扯到的因素非常广泛,比如当地的投资环境如何。
咱们当年为了发展,对外资各种优惠,大力扶持本土产业,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也是下足了本钱,建立起完整的供应链,因此才得以产业全面发展。
印度恰恰相反,三天两头敲投资者的竹杠,办事效率低不说,基础设施建设也一言难尽,到现在印度还有近一半的人口,整天处于随时停电的状态,这让企业怎么发展?
西方人都喜欢说印度的未来如何了不起,但是在选择投资方面,却非常诚实。
整体来说,印度的人口虽然多而且很年轻化,但是因为缺乏基本的教育,综合素质水平低,并且各种奇葩的印度传统文化存在,这都极大妨碍了印度出现人口红利。
印度人口很多,为什么没有像中国似的体现出人口红利?
主要还是人口的质量不行。
在经济学中,人口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在市场关系中,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一方面,人口代表劳动力,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生产力输出;另一方面,人口又代表着消费市场,可以把生产力转化成财富。一般来讲,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那么生产力就难以提高,消费能力也会减弱,经济自然也就随之走向下行。
简而言之,人口是经济增长的刺激因素,是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最大动力。对此,我们往往将其称为“人口红利”。
在当今世界,中国算是成功收获“人口红利”的典型。众所周知,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有着全球最多的人口。而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高速稳定增长,并成功跻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人口方面的优势。
不过话说回来,并不是所有的人口大国,都能够像中国一样,享受到如此巨大的红利,比如印度。
印度乃是当今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在2020年,印度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13.8亿人。而印度医疗网站Medindia,更是在最近宣称印度人口已达14.15亿人。而作为对比,咱们截止2021年末,人口总数约为14.12亿,比前面的数据少了差不多三百万。所以前段时间网上都在传,“印度人口超过中国”,“印度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只不过这个说法并不靠谱,因为印度那边的数据只是民间机构估算得出,缺乏普遍性,连印度官方都不认可。所以就当下而言,咱们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是要领先于咱们的,取而代之只是时间问题。另外与中国相比,印度青壮年劳动力充足,人力资源储备充足。
所以客观来讲,印度在人口数量方面对比我们并不存在劣势,甚至还有着一定的优势。因为人口增长的速度更快,往往就代表着更多的新生人口,这些人都是日后的劳动力和消费群体,潜力十足。
从这个角度去看,印度似乎也应该像中国一样,拥有着巨大的“人口红利”,并借此让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成为继中国之后世界经济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引擎。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前的印度虽然是能与中国媲美的人口大国,但他并没有享受到如中国一般的“人口红利”。
以GDP数据为例,印度在2020年的GDP总量约为2.6万亿美元,而同年中国的GDP总量则是达到了14.7万亿美元,是印度的5倍多。更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当年的人均GDP仅有1900美元,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里面只能排到150位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属于中低等收入国家。而中国在2020年的人均GDP则是能够达到1.05万亿美元,刚好处于平均线以上。
对比中印两国的GDP数据,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印度虽然人口和中国接近,但经济水平相差甚远,完全不在一个阶层。
那么问题来了,印度为何没有成为下一个中国?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得出结论:人口红利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然而想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却还需要诸多的条件辅助。比如教育、就业以及健康等等。印度虽然拥有庞大的人口,但在这些领域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而限制了人口红利的发挥。
首先,印度基础教育水平落后。
一个国家想要崛起,教育无疑是需要首先抓起来的,因为教育水平决定人口质量。
作为英国曾经的殖民地,印度曾长期推行精英化教育,将教育资源集中于少部分人手中,从而忽略了广大底层百姓的教育投入。许多农村的孩子在该上学的时候,却找不到学校,更找不到老师。
如果想要孩子们读书,那就得自己花大价钱去请私人教师,或者是去上一些水平极差的草根学堂。然而一般的家庭是请不起私人教师的,而上草根学堂的成材率又非常低,有时候还不如回家种地。这使得印度的基础教育长期滞后,更养成了一种“读书无用”的惯性思维。
印度政府在独立之后,开始实施全民义务教育,但效果并不太理想。有数据显示,印度小学阶段的辍学率高达30%,而中学阶段的辍学率更是超过50%,这还没算升学率。要知道在印度,小学升中学的学生比例仅有三分之一。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印度政府的魄力不够。很明显,“精英化教育”在印度推行已久,弊端已经成了顽疾。而沉疴需下猛药,印度想要改变这一情况,那就得下大力气,花狠功夫。
然而印度政府目前依旧倾向于“精英化”教育,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非常有限,无法调动底层百姓的读书积极性。
目前印度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很大,几乎可以和发达国家媲美,但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却很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如印度小学的师生比差不多是1:42,也就是平均一个老师服务42个学生,而中国则是1:17。
邓公曾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印度显然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而这无疑将会对印度的“人口红利”造成巨大的影响。
最为显著的一点,基础教育水平落后,文盲率就会居高不下。印度目前的文盲率超过20%,而中国则是维持在4%以下。更为关键的是,两国对于文盲的定义是不同的,咱们中国对于文盲的定义是识字数在1500个以下,而印度的大多数邦,则是定义为能不能写自己的名字。所以,印度文盲率其实是被低估的。
这种文盲率过高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大量的劳动力无法胜任工业化的“工作要求”。比如对于“人口红利”最具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端制造业,虽说对于劳动力的文化要求不高,但好歹是技术活,很多东西多少要点文化,至少得认识操作流程吧。你这一个字都不认识,自然是很难上岗工作。
如此一来,即便是印度有着大量廉价的青壮年劳动力,也无法得到资本的青睐,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其次,就业机会少。
对于“人口红利”,契合度最高的无疑是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中东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端制造业,对于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很高,可以充分吸收庞大人口所带来的“人口红利”。
相比之下,第一产业的生产力有限,无法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而第三产业更多的是需要高端人才,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有限。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崛起。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凭借巨大的“人口红利”,顺利承接了东南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端制造业转移,从而成为了有一个“世界工厂”。然后中国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将产业进行升级,扩大市场规模,最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印度和中国走的经济路线则完全不一样,其经济发展重心并是第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目前在印度经济体系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大都是一些技能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比如软件、银行、通讯等等。这些行业虽然利润较高,但对于雇员的文化和技能要求也比较高。
很明显,这与印度目前的劳动力情况是严重不匹配的。因为前面我们提到过,印度的劳动力大都文化很低,甚至连文盲都有一大堆。这些人连“第二产业”的工作都无法胜任,更不要说要求更高的第三产业了。
这也就意味着,印度的经济市场,无法为庞大的劳动力群体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从而造成 这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最后,医疗卫生水平差。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是关键。因为如果劳动力的身体健康水平受到影响,那么他就无法满足正常的工作需求,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甚至还会成为负担,拖经济的后腿。反之,如果劳动力健康状况良好,那么便可以发光发热了。即便是过了劳动年龄的老年人,也依然可以工作,创造财富。而工作力度的加大和工作时间的延长,是增加社会生产总值的有效手段。
印度是一个人口健康和营养状况比较差的国家,不管是平均寿命,还是诸多疾病的患病率,都要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就是因为印度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无法给予百姓足够的健康保障。我看到这些年许多人都在夸赞印度的“免费医疗”,殊不知以他们的医疗卫生体系,很多东西即便“免费”了,也没法治疗。
很明显,这也是印度人口虽多,但整体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印度目前的人口红利难以发挥,主要是因为其在教育和医疗方面表现不佳,拉低了人口的总体质量水平。而人口质量水平不够,印度就无法像中国那样顺利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中低端制造业。再加上印度本身对于第二产业就不重视,无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人口红利对于经济发展的助力属实有限。
作为对比,中国曾经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收获人口红利,主要就是得益于基础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和医疗卫生体系的全面建设。人口质量上去了,第二产业发展所需的合格劳动力也就不愁了。
如果印度想要效仿中国,依靠人口红利来成为下一个世界经济引擎,那就得多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否则印度这庞大的人口不仅不会成为“红利”,还会成为负担。
印度人口很多,为什么没有像中国似的体现出人口红利?
人口多不一定就会带来人口红利,中国之所以在改革开放后能够迎来助推经济起飞的劳动力狂潮,其实跟社会主义制度有着直接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平等,男女平等,劳动优先,以及政治觉悟下的纪律意识,绝非是意识形态的巧语虚夸,这些实实在在改变了几代人的观念 ,即便是在生产力以及生活条件绝对落后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下,仍旧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致使当国际资本急于开拓市场的档口有了足够他们拥抱的对象。这种情况,或许还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让西方资本以及被它殖民的附庸们接受,如今他们不是正在转移市场谋取更廉价的人口红利吗?我相信,历史定会让他们在现实面前做到心服口服。
印度人口很多,为什么没有像中国似的体现出人口红利?
这问题真的让人无语,关键关键关键的是制度,我们国家的制度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可比拟,我们应该庆幸生这样的国家是多么的自豪。
印度人口很多,为什么没有像中国似的体现出人口红利?
三哥人口虽多,但95%都是低种姓穷人,社会财富都撑握在全国5%人手中,贫富差距巨大,很多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下,无法体现人口红利!政府根本没有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综合国力很低!想要成为世界强国还有很长路要走,印度只能称得上是人口大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