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巨鲇半个世纪前就入侵了伊犁河,有没有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已知的入侵生物超过660种,每年造成200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造成南方数百万颗松树死亡的松材线虫,造成苹果梨子减产数百万吨的苹果蠹蛾,在南方水域泛滥的福寿螺、巴西龟和清道夫,威胁粮食安全的草地贪夜蛾,以及最近在网上刷屏的“恶魔之花”,都是其中的代表。
然而,我国最重量级的入侵生物,却没有造成多大的风浪,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入侵到了我国,这种生物就是欧洲巨鲇。
欧洲巨鲇(鲇通鲶),又称欧洲六须鲇或欧鲇,学名Silurus glanis,分类为鲇形目-鲇科-鲇属,它和我国土生土长的鲶鱼(大口鲇和怀头鲇)都是鲇属成员,外貌相近,但欧鲇的体型大得多。精确测量的最大个体是2.78米长144公斤重,但还有很多比这更大的记载,比如1856年K.T.凯斯勒记载在第聂伯河捕获了一条长4.8米重达400公斤的欧鲇,匈牙利博物学家奥特·赫尔曼记载,匈牙利蒂萨河捕获过300-400公斤重的欧鲇。
欧鲇原产于欧洲中部、东部及亚洲西部的里海、咸海、亚速海﹑黑海和波罗地海水系的河流和湖泊中。上世纪通过人为引种扩散至法国、英国、低地三国、意大利、西班牙以及亚洲的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水系。
欧鲇是一种凶猛的食肉鱼类,适应性和扩张能力强,但它也是一种经济鱼类,生长快、肌间刺少、肉质细嫩,在欧洲,欧鲇是优质的养殖鱼种。1957年苏联渔业工作者将23尾欧鲇投入巴尔喀什湖,在1965年前后就形成了捕捞群体,70年代初产量就达到每年400-800吨,70年代末扩散到了伊犁河。
欧鲇食性很杂,主要以环节动物、腹足动物、昆虫、甲壳动物和鱼类为食。更大的标本也被观察到会吃青蛙、老鼠和水鸟,并且还会同类相食的。
欧鲇在西欧河流里大杀四方,2012年在法国拍到欧鲇捕食岸边的鸽子,它们对珍贵的洄游鱼类,如西鲱和大西洋鲑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一项研究中,从伊犁河捕获了111条欧鲇,根据生长公式计算,伊犁河欧鲇可以长到191厘米长、60公斤重,在伊犁河里绝对是顶级捕食者。
那么,欧鲇来到伊犁河有半个世纪的时间了,它有没有对伊犁河的生态造成破坏?
相关的研究有一些。
2012年《伊犁河欧鲇某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显示:
欧鲇的存在对土著鱼类具有一定的威胁。伊犁裂腹鱼系伊犁河土著鱼类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仅在我国境内的伊犁河段分布较多。欧鲇的入侵无疑使之成为其捕食的对象之一。如在解剖一尾体长74cm、重量4千克的欧鲇,其胃中有8尾体长4.5-14cm的伊犁裂腹鱼。另外两种裂腹鱼——斑重唇和新疆裸重唇鱼由于分布在支流,小生境不同,被掠食的可能性较小。但伊犁河的鱼类组成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有的10种土著鱼类,发展到目前的32种之多,其中有较多的小型成鱼亦已成为欧鲇的捕食对象,从而缓冲了对伊犁裂腹鱼的冲击,避免了其种群的灭亡。
俄/苏在20世纪向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投放了很多经济鱼类,使得外来鱼类的种数几乎达到土著鱼类的数倍,主要的引入种有:鲤、草鱼、鲫、鲢、贝加尔雅罗鱼、短头鲃、裸腹鲟、东方欧鳊、梭鲈、赤梢鱼、食蚊鱼、棒花鱼、麦穗鱼、青鳉、黄黝鱼等。这些外来鱼类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成为欧鲇的猎物,分担了土著鱼类被捕食的压力,加之人为捕捞控制数量,使得欧鲇没有在伊犁河流域造成较严重的生态破坏。
实际上,受到水利工程、过度捕捞和水质变化的影响,伊犁河的鱼类资源在逐年衰退,不管是土著鱼类还是外来鱼类,都很难泛滥了,甚至需要增殖放流来扩大种群。今年11月,伊犁河冬季增殖放流活动正式启动,45万尾鱼苗被投放到伊犁河中,鱼种为鲤、草鱼、鲢、鳙等经济鱼类和新疆裸重唇鱼、斑重唇鱼等土著鱼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