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逝世后,我国水稻杂交研究后继有人吗?

中国的水稻专家有很多,他们的贡献也很大,只是缺少宣传,不为网民所熟知,但不能盲目地把功劳全都算在某一个人头上,而忽视了其他水稻专家的辛苦奉献。

▲可以去【国家水稻数据中心】看一下,首页有个表格,叫【截至2020年,经农业部确认,可冠名超级稻的水稻品种共133个】,里面各品种的第一选育人都是杰出的水稻专家,他们很多都还健在,仍在为中国粮食事业辛劳奋斗,他们的贡献也应该被人们所知晓。

▲表格里面列出来的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是籼型两系“扬两优6号”,达到4361万亩,第一选育人是张洪熙。

▲其次是籼型两系“Y优1号”,达到3895万亩,第一选育人是邓启云,他是袁隆平的学生。

表格当中第一选育人那一栏没有出现袁隆平的名字,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隆平高科)和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共有9个杂交水稻品种上榜。

▲中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是谢华安培育的“汕优63”,在1992年就达到了2796万亩,截至2010年累计推广超过10亿亩,增产粮食700亿公斤(7000万吨)。谢华安也是非常伟大的杂交水稻专家,在2007年入选科学院院士,在领域内的地位算是头一档的。

▲最后用图片补充一些事实。

一代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逝世后,我国水稻杂交研究后继有人吗?

答:袁老爷爷虽然去世了,但是袁老爷爷的杂交水稻科研团队,还在不断为我国的农业,夜以继日研究新的优良水稻海水稻新品种,可以肯定的说,中国的杂交水稻科研枝术反继有人!为我国的农业贡献力量,为人民能吃上最好的精米,继续努力奋斗!回答完毕。

一代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逝世后,我国水稻杂交研究后继有人吗?

袁老的核心机密科研成果肯定是掌握在国家手中,然后就是袁老这么多年带的学生中,他的工作助手中,肯定有出类拔萃的人才,短时间内青出于蓝不太现实,但是按照袁老生前的研究方向稳扎稳打慢慢发展创新,还是没问题的。

一代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逝世后,我国水稻杂交研究后继有人吗?

不是后继有人!而是群星闪耀!我国农业领域一直在培养人才!一个袁隆平爷爷的逝去,后面还有无数个袁隆平站起来!

谢华安!中国科学院院士!

没错,谢华安先生在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超级杂交稻和三系杂交稻育种,并于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我们可以从谢华安的个人经历看出,很多关键词都和福建有关,因为他的出生地就在福建龙岩。

虽然,这位杰出的植物遗传育种学家,并没有袁老那么大的名气,但并不妨碍他培育出“明恢63”和“汕优63”(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后者更成为了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至少适合16个省种植,比如四川、福建、海南、广西、浙江和陕西等地。

任光俊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任光俊在读研究生期间,是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周开达的学生。周开达在学习和工作上对学生要求也很严。周开达说,搞水稻研究和谈恋爱一样,先要认识对方,慢慢熟悉后,就会爱上它,然后“结婚”过一辈子。

通过不懈的努力,任光俊也有了不小的成就!

川优6203是任光俊历经11年艰苦探索育成,实现了在高产、抗病基础上的品质突破。2014年,川优6203在邛崃市连片示范100亩,以中国科学院朱英国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现场验收,亩产达792公斤。朱院士认为川优6203的育成,解决了四川杂交水稻高产不优质的难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一代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逝世后,我国水稻杂交研究后继有人吗?

肯定会有啊,像颜龙安教授、李必湖先生、张先成教授、谢华安教授、朱英国教授等等。

应该说很多的农业科学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袁老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很高的平台,希望后人能站在他的平台把这个项目推到更高的高度。

一代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逝世后,我国水稻杂交研究后继有人吗?

袁隆平院士手下有专门的杂交水稻研究人员,也包括袁隆平的小儿子,都是专注杂交水稻的佼佼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