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种姓制度,那么与他相临的国家有没有种姓制度,例如孟加拉国、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也有种姓制度,只是没有表现得像印度那么突出。历史学家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或者曾经某个时期存在过与种姓制度相似的社会等级体系,南亚地区是种姓制度最典型也最兴盛的区域。
在Wikipedia搜索种姓制度(Caste)词条,里面写道,种姓制度是一种社会阶层制度,特点是通过内婚、继承的方式传承某一特定阶层的生活方式,以血统论为基础。许多宗教里都有种姓制度,但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教,印度教的影响范围内都有不同形式的种姓制度。
印度是种姓制度的代表,网上很多人将印度和种姓制度绑定在一起,认为只有印度有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是印度社会发展最主要的阻碍因素。
尼泊尔的种姓制度和印度很相似,尼泊尔和印度同属一个文化圈,本身受到印度教的严重影响。
巴基斯坦在英国殖民时期和印度是一个整体,也受到印度教种姓制度的影响,尤其是巴基斯坦西部地区。虽然巴基斯坦的种姓制度影响力被YSL教削弱了很多,但仍是YSL国家中种姓色彩最浓厚的国家。不过与印度、尼泊尔相比,巴基斯坦的种姓制度很简单,问题也不突出,很容易被人忽略。
孟加拉国也是YSL教国家,曾经短时期内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和巴基斯坦一样受到印度教的影响,孟加拉也有种姓制度,只是没有印度那么明显。
斯里兰卡的种姓制度同样受到印度教的影响,斯里兰卡的古籍如《普贾婆利耶》(Pujavaliya)、《Sadharmaratnavaliya》和《Yogaratnakaraya》等都记载了社会分级制度在古代的盛行,种姓制度在斯里兰卡的传承一直延续到君主制结束。
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马来群岛各国早期也受到印度教的影响,存在过种姓制度。但缅甸、泰国、柬埔寨在小乘佛教传入之后,种姓制度逐渐式微并最终消亡。马来群岛各国的种姓制度在YSL教和基督教传入之后也走向消亡。
放眼全球,很多国家都有与种姓制度形式相似的社会等级制度,比如欧洲中世纪时期将社会划分为王室、高级贵族;骑士、地主、神职人员;手工艺者;农民、奴隶等阶层。
日本江户时代把王室贵族之下的平民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还有位于社会底层的部落民。即使1871年日本的部落民被解放,但日本社会仍存在对他们的诸多歧视,直到现在。
还有很多国家都存在的地域鄙视链、学历鄙视链、职业鄙视链、肤色鄙视链等都可以视为不同形式的种姓制度。
所以,种姓制度可大可小,往大了说,全世界普遍存在,往小了说,受到印度教影响的国家都有。
印度有种姓制度,那么与他相临的国家有没有种姓制度,例如孟加拉国、巴基斯坦?
当然有,现在的印度实际上就是一个联邦政府,而组成这个联邦的就是各个以种姓为单元的邦国势力。这种联邦制度在整个南亚地区都是通用的,比如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也是采用这种联邦方式组成的,这也是南亚地区基础建设水平很差的主因,因为政令无法统一,一个大工程下到下面,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与各种的吃卡拿。
整体来说,南亚地区的政令基本上都差不多。这是因为本来都在同一个政治制度下管理的,这些都是属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地盘,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这些地盘的管理就是只要你不要闹事,爱怎么样就怎么样,给足了高度自治权(英国人少,几千人就想要管理几十亿人口),这使得南亚地区的人完全就是野惯了,种族势力太强大了。
不过呢,南亚地区虽然施行种姓制度,但是大多随着信仰走,比如信印度教的自己凑一块,信伊斯兰教的自己凑一块,信佛教的也自己凑一块,这使得当地也有一个相处稳定的政治稳定。印度相对来说却还是比较例外的,由于印度政府太贪婪,他们侵占了周围太多国家,直接导致印度国内混杂了好多政治信仰,然后印度政府很难管理,不得不下放很多自治权。
因此,同样是种姓制度,但是印度方面的氏族自治权比巴基斯坦方面的氏族大得多。
印度有种姓制度,那么与他相临的国家有没有种姓制度,例如孟加拉国、巴基斯坦?
种姓制度是一种曾经广泛存在于古印度文化区的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等级体系。如今,除了印度之外,在尼泊尔、斯里兰卡与孟加拉国仍旧还有种姓制度的遗留,在巴基斯坦几乎消失不见。不过除了印度之外其他南亚地区的种姓制度没有那么严重,而且各地之间的种姓制度都有很多的不同之处。除印度外南亚地区的种姓制主要有两个特点:
- 第一,零星分布,受影响者并不多;
- 第二,各地种姓制度变化巨大。
与古希腊一样,“古印度”向来都只是个地理单元而非单独的国度,直到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后才将支离的南亚次大陆结合成如今的印度。原本的古印度文化区域几乎囊括了如今的整个南亚次大陆,而种姓制度当年也跟随着雅利安人的脚步传播到了南亚各地。
在南亚,除了深受伊斯兰文明影响的巴基斯坦、马尔代夫,还有尊奉佛教的不丹,其他地方多多少少仍旧还有种姓制度的遗存。如今,种姓制度在尼泊尔相当常见,在孟加拉国也有少数存在,而斯里兰卡大多数的泰米尔人仍旧遵从着种姓制度。
通常,说到印度的种姓制度简直是臭名昭著,然而南亚其他地方的种姓制度却存在感很低,主要还是因为南亚其他地方的种姓制度随着地域不同发生了很多变化。
在印度,种姓制度的等阶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与达利特。而在斯里兰卡种姓划分是瓦拉拉、卡拉亚尔、穆库亚尔与不可接触者,主要依据土地数量、职业与地区划分。
虽然斯里兰卡的印度教徒多是泰米尔人,但信奉佛教的僧加罗人其实也有种姓制度。但是在僧加罗人那里,原本地位最高的婆罗门已经变成附庸,刹帝利消失,吠舍上升为了最高等级种姓,在斯里兰卡称作“瞿维种姓”,也就是农民。原来的首陀罗也没有了,而是按照职业进行区分,比如裁缝的种姓是汉纳利,酿酒师是杜罗伐,洗衣服的是赫纳等等。
作为佛教起源地的尼泊尔,超过80%的人都信奉印度教。1962年当时的尼泊尔就废黜了种姓制,但其影响仍在。不过尼泊尔有个传统,就是会授予低种姓者高种姓,如今的尼泊尔各种姓间通婚自由界限模糊,而且高种姓人口最多。
在孟加拉,信奉印度教的孟加拉人也还保留着种姓制度,不过刹帝利被维迪耶种姓代替,而迪耶斯特取代了吠舍种姓。主体上孟加拉多信奉伊斯兰,所以种姓制度在孟加拉影响力非常有限。
种姓制度依附于印度教而存在,而伴随着时代变迁,原本古代传到南亚各地的种姓制度,都在当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唯独在印度仍旧根深蒂固。
印度有种姓制度,那么与他相临的国家有没有种姓制度,例如孟加拉国、巴基斯坦?
中国的邻国、南亚大陆名副其实的“一哥”印度,在中国的知名度颇高,印度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除了各种开挂之外,也与其人分四等的种姓制度有很大关系。在讲究人人平等的21世纪,作为名副其实的地区大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印度居然仍存在如此赤裸裸的等级制度,确实足够神奇。
印度教
在封建社会,人分成等级并非印度一家独有,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封建王朝都曾有过将人分为几等的等级制度,不过,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这种落后、野蛮的等级制度早已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消亡。但是,印度再次成为例外,从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并创立种姓制度以来,种姓制度居然在这个地方存在了数千年之久,一直到近代,印度各地依然广泛存在着这种赤裸裸的等级制度。
通常来说,大家往往将种姓制度等同于印度,那么,印度的邻国们、同样位于南亚之大陆的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境内,是否也存在与印度相同的种姓制度呢?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种姓制度仅局限于南亚地区,但是,种姓制度并非印度一家独有,在尼泊尔、孟加拉国等与印度相邻的许多国家,确实存在种姓制度。以尼泊尔的种姓制度为例,探析种姓制度在印度之外是如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梨查维统治时期佛像
据尼泊尔文献资料记载,早在公元464年,尼泊尔地区进入梨查维王朝统治时期,也正是这个王朝将种姓制度带入了尼泊尔。但是,据尼泊尔考古学家发现的一些梨查维时期的石碑神像记载,虽然这一时期尼泊尔就存在了种姓制度,但是仅局限于梨查维人自己的统治阶层,他们并没有把这一制度强加给当地人。
在梨查维人统治印度以后,越来越多的印度移民者开始进入尼泊尔的北部、南部和西部。这些进入尼泊尔的印度人,主要以刹帝利种姓的王公贵族,以及他们的追随者为主。他们身份尊贵,又英勇善战,很快在尼泊尔扎根,并成为了当地的统治者。
这一时间段,进入尼泊尔的人越来越多。由印度人所建立的马拉王朝在打败梨查维王朝以后,为了规范越来越多的民族人口,进一步统治复杂的社会,马拉王朝统治者开始利用宗教,并在尼泊尔进一步建立种姓制度。
马拉王朝佛像艺术品
根据尼泊尔王朝谱系记载,马拉王朝统治者为了在尼泊尔快速建立中心制度,特地请来了印度的几位婆罗门学者,专门为尼泊尔人民定制属于他们的种姓制度。原本没有种姓等级之分的尼泊尔原住民,就在印度人的统治下,被划分为了4个种姓和不可接触者阶层,在划分社会阶层的同时,马拉统治者又详细规定了每个中心的职业、着装、婚姻限制等多方面的种姓守则。
尼泊尔佛塔
尼泊尔的种姓制度中还存在一个特殊现象,由于这个国家是佛教与印度教并存,所以,马拉王朝也为佛教教徒划分了种姓地位。尼泊尔的佛教徒主张众生平等,他们曾对种姓制度提出过反抗,但是,由于统治阶级的压力和印度教的强烈攻势,最终,尼泊尔佛教徒接受了当时统治者强加给他们的种姓制度。
自那个时候起,尼泊尔的种姓制度完全建立,这个国家的制度不仅承袭了印度种姓制度的精髓,又结合尼泊尔的社会状况,延伸出来了佛教种姓制度。综上所述,从尼泊尔种姓制度的来源和建立可以看出,与印度相邻国家的种姓制度,基本上都是由印度教带过去并建立起来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种姓制度建立,也与尼泊尔大同小异。
印度有种姓制度,那么与他相临的国家有没有种姓制度,例如孟加拉国、巴基斯坦?
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是印度这个人口大国的特色,但种姓制度并不仅仅局限于印度,像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这些历史上与如今的印度曾经是一体的国家,也存在着种姓制度,只是还没有严重到印度这样的程度。
印度是亚洲白人最多的国家,在古老的印度人种衰亡之后,新起的高加索人种雅利安人的一部分入侵者越过中亚高原进入印度,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最终逐步征服了整个印度。雅利安人征服印度之后,充分利用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实行严格的等级区分,雅利安人这一外来的白人人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权,地位要远高于印度的原住民,时至今日,白人依然在印度地位尊崇。
印度的种姓制度源于古老的印度教,也称瓦尔纳制度,形成于吠陀时代,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典型、也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印度种姓制度的可怕之处在于各个等级世代相袭,如果是贱民出身,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就,都永世不能撕掉贱民这一身份标签。
印度种姓制度共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达特利处于四大等级之外,身份最卑贱)。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和义务等方面,差别极大,其中最底层的达利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贱民,几乎毫无地位可言,长期以来饱受世俗的偏见。
在这四大等级当中,第一等级的婆罗门和第二等级的刹帝利,分别由僧侣贵族、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组成,在整个金字塔型等级制度里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和领导统治权。第三等级的吠舍则是由普通雅利安人(白人)组成,他们政治上没有特权,负责供养前面两个等级,多从事商业活动。
第四等级的首陀罗,绝大多数都是早期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印度土著居民,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在四大种姓中人口最多,被认为是低贱的职业。
然而首陀罗还不是最低贱的,在四大种姓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不列入种姓的达特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贱民”,也被称为“不可接触者”,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毫无身份和尊严可言,在印度长期处于被排斥的尴尬状态,贱民只能在划定的特定区域生活,不能与四大种姓的人往来,保守估计印度的贱民人口超过两亿。
印度与巴基斯坦、孟加拉作为曾经的一个国家整体,是否也存在着种姓制度?有,但很少。
1947年轰动世界的“印巴分治”使得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家,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在独立后,因为早期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深受印度教种姓制度的影响,这些外来的穆斯林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印度人,利用种姓制度作为统治工具,把人分为高低贵贱、三六九等,这是伊斯兰教在世界范围内适应印度特色而自行融合种姓制度的特殊方式。巴基斯坦独立之后,穆斯林对于种姓制度的思想并没有完全摈弃,但是在法律上,种姓制度是明令禁止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种姓制度在巴基斯坦已几近消失。
1971年,与巴基斯坦领土不相连的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建立孟加拉共和国。孟加拉在历史上深受印度的影响,因此种姓制度在孟加拉也有存在,但远没有印度那么明显和严格。
目前,孟加拉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不过由种姓产生的姓氏依然在孟加拉继续使用,孟加拉不少名人的姓氏就是属于典型的种姓。比如作家苏伯德.戈什的姓“戈什”就是属于吠舍种姓,诗人吉班南南达.达斯的姓“达斯”就是属于婆罗门种姓,女演员卡罗纳.班纳吉的姓“班纳吉”则是孟加拉婆罗门中最为尊贵的五个种姓之一。
印度有种姓制度,那么与他相临的国家有没有种姓制度,例如孟加拉国、巴基斯坦?
有,比如中国,户籍二元,身份世袭,农民户籍子女世代是农民户籍,不能自愿迁徙,那怕是在城里出生成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