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广东有海不产盐,粤盐委托天津、山东、江苏产?
食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我国的人均每日食盐量超过10克,居世界前列。盐按照来源可以分为海盐、井盐、矿盐、岩盐、湖盐等,海盐占我国盐产量的60%,井矿盐占30%,湖盐占10%。盐按照用途分为食用盐、工业盐、渔业用盐、农牧业用盐等,食用盐只占我国盐产量的10%。
广东自古以来就产盐,但没有全国性的大型盐场,产盐量不高。
在本世纪初的政策影响下,广东大量盐场关闭,盐产量下降,只好委托产盐大省生产。参考2006年的新闻《国家发改委出新规,广东将淘汰万吨以下海盐场》:目前(指2006年)广东海盐产量只有25万吨,却有197个盐场,除省属四大盐场的产能在5万吨以上外,其余大部分盐场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方式落后,技术改造乏力,于是将逐步淘汰广东的小盐场,取缔私盐场。
广东四大省属盐场就是雷州盐场、徐闻盐场、阳江盐场、电白盐场。其中雷州盐场和徐闻盐场都位于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的产盐史超过千年,徐闻县有宋代产盐重地递角场遗址。《徐闻县志》记载,徐闻县海水煮盐始于唐朝。到了清末改用晒制法。地处热带的雷州半岛,位于大陆最南端,光照充足、高温炎热、海水泥沙少、无污染、海水盐度高,是理想的海盐生产基地。在明代广东是全国海盐的主产区,《大明会典》记载:洪武时岁办灶课四万六千八百余引。万历时岁办灶课生盐三万二百余小引,熟盐三万四千六百余小引。
但是现在来看,广东的盐场规模在全国范围里确实太小了,广东四大盐场和全国四大盐区比起来,瞬间就不起眼了。
渤海地区的长芦盐区,年产海盐300万吨,占我国海盐产量的四分之一,生产食用盐和工业盐。
淮北盐区,江苏滩涂面积位居全国首位,适合晒盐。盐城就得名于盐业,西汉时期此地还位于海岸线上,以煮海水制盐为主要产业。但是如今江苏所产的食盐以井矿盐为主,海盐多用作工业盐。
布袋盐场,位于台湾西南海岸,这里沙滩广布,河流少,海水含盐量高达35‰,日照时间长、蒸发旺盛,年产食盐60万吨左右,被誉为“东南盐仓”。
莺歌海盐场位于海南岛西南海岸,这里降水较少,终年烈日,海水含盐量高,适合生产海盐,最高年产量达30万吨。
我国最大的海盐产区在环渤海和淮北,山东是我国产盐量最高的省,江苏是第二,所以广东的大部分食盐产自山东和江苏也就很正常了。
为什么广东有海不产盐,粤盐委托天津、山东、江苏产?
说起海盐,沿海地区何止是广东海盐产量少,福建、浙江的大型盐场也少见,甚至隔壁的广西大型盐场也逐渐走向衰落,原因不是这些地区的海水含盐量低,而是地形地貌和气候决定的。
广东不是不产盐广东历史上绝对是产盐的,深圳有个盐田区,光听名字就能猜出这个地方曾经绝对有大型海盐场。同理,浙江的嘉兴市还有一个海盐县,也代表着此处生产海盐。但我国当前最大的海盐产区,基本都位于北方的渤海沿海,另外几大产盐区域分别是江苏淮盐产区、莺歌盐场、布袋盐场。
海盐原理条件海盐的晒制原理比较简单,阳光照射水分蒸发后,留下的就是盐结晶颗粒,但晒制海盐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长江以南省份包括广东每年的降雨量丰富,尤其夏季连绵降雨,不利于晒制过程,而反观环渤海区域,不仅降雨量少、空气干燥,且海滩平直,地势缓斜,利于大型盐田建设,所以这一区域海盐产量最大,规模化。
海岛盐场位置另外,我国的布袋盐场位于台湾岛、莺歌盐场位于海南岛,这两个盐场也比较大型,按道理这两大岛屿降雨量不低,也不利于海盐晒制,但其实两座盐场都位于岛内西南方向,处在背风处,有山脉阻挡降雨量同样比较少,加上位置足够靠南,气候炎热蒸发甚至比北方还要快。
像广东、福建、浙江的海在东南部,每年沿海降雨量太多,加上沿海地貌多是海岛、丘陵地形,缺少滩涂平缓地貌,大型盐田少,产盐量低,所以广东委托山东、江苏生产海盐也就不足为奇了。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为什么广东有海不产盐,粤盐委托天津、山东、江苏产?
你不是广东人吧?那就看一下广东卫视吧。广东卫视都播放几次了,徐闻有个大盐场,包括食盐如何用海水制作,电视播放得很详细……
为什么广东有海不产盐,粤盐委托天津、山东、江苏产?
以前海南岛属广东省的,广东主要盐场就在那,粤西也有盐田,只不过现在人工贵停产了,其实粗盐批发价很低的,利润都在流通环节,毕竟有准入门槛,垄断产生暴利,盐场只是赚辛苦劳务费。
为什么广东有海不产盐,粤盐委托天津、山东、江苏产?
深圳盐因以前也产盐,但改革开放后盐田变成了盐因港,炸山填海后全变成楼房、集装箱堆场、货柜、大吊车等等已污染了海水,深,广东的工业是发展了经济强大了但环境污染相严重,到东江的桥头镇以下整个东江水黑臭难闻,还产盐,人生存都成问题了。
为什么广东有海不产盐,粤盐委托天津、山东、江苏产?
为什么广东有海不产盐,粤盐委托天津、山东、江苏产?
首先说明一点,广东省自古以来就有诸多盐场,在明代时还专门设立了广东盐课提举司,在广州、肇庆、惠州、韶关、南雄、潮州设立有大大小小的盐行。时至今日,在广东省境内的湛江、茂名、阳江、汕尾、汕头、惠州等沿海城市,也有几十处盐场存在。
我们人类每天需要射入食盐10克以内,做菜可以不放糖、味素、酱油,但不能不放盐,一方面是因为盐是调味的必需品,不放盐的菜味同嚼蜡;另一方面,我们人体新陈代谢和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行,必须要有盐分的参与才能实现,长期摄入盐的量过少,则身体健康会受到严重影响。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消耗的食盐总量大约为400万吨左右。
这么多的食盐,如果按照来源来划分,可以分为海盐、井盐、湖盐、矿盐和岩盐等,其中海盐在其中的占比最高,达到60%,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井盐和矿盐占比约为30%,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新疆、青海等省区;湖盐占比约10%,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等地。
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原盐产量占全国总量占比,从前到后的前10个省(区)分别为:山东、江苏、四川、河北、新疆、湖北、河南、湖南、河北、江西。从这个排位我们看出,像南方一些沿海省区(广西、海南、广东、福建、浙江),即使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原盐的总产量也不靠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产盐量(海盐)的多少,与海岸线的长短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
特别是广东省,拥有着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占到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3,其中陆地海岸线长3300多公里。在国家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政策的大背景下,广东省很多小规模且非常分散的小型盐场被关闭,在剩余的几个大型盐场中(雷州盐场、徐闻盐场、阳江盐场、电白盐场),每年平均产盐量也仅有15万吨左右,这与我国排名前几位的盐场产能相差甚远,比如长芦盐区每年产盐400多万吨、莱州湾盐区300多万吨、辽东湾盐区200多万吨。所以广东省所需的盐类,需要委托北方沿海省份来生产。
之所以广东省的盐场规模较小,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广东省海岸线的先天条件不利于晒盐。以杭州湾为界,我国的海岸线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其中以南的区域受地质隆起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海岸线往往曲折蜿蜒,很少有大面积的泥质平缓海滩,大型盐场建设的地形地貌条件不佳。
二是广东省年降雨量大也不利于晒盐。晒盐还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需要通过长期的日晒,将多余的水份蒸发出去,形成可供制造不同用途盐类的结晶体。如果降雨量大,一方面意味着日照时间的减少,另一方面空气湿度过大、降雨量偏多,则不利于盐类物质的结晶。除了广东,像广西、海南、福建、浙江都存在这个问题,仅有的少数几个大型盐场(比如海南的莺歌盐场),则处于山体的背风区域,受到降雨的影响要弱很多。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沿海地区要想发展盐场,必须要满足充沛的海水、充足的日晒、较少的降雨、广阔的滩涂,这四个因素是必需的,哪一个方面不满足,都很难建设优质、规模大的盐场。另外,如果再加上较高的气温、较大的风力,就再好不过了。而广东恰恰问题就出在降雨多、日晒少、缺乏宽阔平缓的海滩这三个方面,四个必备条件不满足三个,因此产盐能力肯定要大打折扣,委托北方的山东、江苏和天津来生产海盐就不足为奇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