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排泄物会进化为臭的?

“臭”是一种主观感受,人类的粪便气味在人类看来非常难闻,极为恶心,但对苍蝇和屎壳郎等食粪动物来讲却是“美味大餐”。那么,人类为什么要产生这种令自己恶心的排泄物呢?

很简单,因为粪便是没有价值(通常指食用价值)而且还能导致疾病和滋生瘟疫的废料,因此人类逐渐将粪便散发出来的气味打上了难闻的标签,一闻到这种气味身体就会产生恶心的感觉,以警告自己不要接触这种东西,赶紧走开或者把它清理掉,以此来保障人类的安全,这是一种自我保护、趋利避害的机制。

粪便是食物被生物的消化系统吸收部分养分及水分后剩余的残渣。粪便的颜色主要来自胆色素,其气味主要来自粪臭素(3-甲基吲哚)、硫化物、氨/胺类,因为所有蛋白质都含有氮元素,不少同时含有硫,部分蛋白质会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硫化物、氨/胺类等,而粪臭素、硫化物、氨/胺类都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对人体有害。

设想一下,如果粪便没有臭味甚至带有香味那会怎样?

或许会有人忍不住把它给吃掉,而这种排泄物是毫无食用价值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吃掉它对人类种群来说并没有好处,反而危害很大,爆发疾病和瘟疫会使大量人口丧生,不利于人类繁衍和发展,于是人类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演化出将粪便的气味定义为危险信号,以提醒人类远离。

所以,粪便的臭有两个来源,一是它含有的物质会散发出刺激性气味,二是人类针对这种刺激性气味进化出了“臭”的感受。

虽然粪便很臭,而且没有食用价值,但有其他方面的利用价值,“无所不吃”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收录了动物粪便药共有51种之多,涉及禽、兽、人部三部包括人在内的32种动物。古代利用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制成的药物就有人中黄、人中白、五灵脂、夜明砂、油虫珠、黄龙汤等,还用这些药物开出了很多重口味的药方。

现代科学发现粪臭素在低浓度下具有花香味,可以提炼出来用于香水香精、定香剂和食物香料,用于多种香水和食品,称得上是“变废为宝”。

为什么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排泄物会进化为臭的?

排泄物的臭味来自于食物残渣被肠道细菌消化后产生的大量臭味物质如粪臭素和含硫气体等,达尔文从进化的角度为人类对排泄物的厌恶倾向提供了一个简洁的解释。根据达尔文的理解,人类对某些景象和气味的厌恶是一种行为免疫系统,根植于人类,使人类祖先避免接触那些环境无处不在的致病性病原菌和寄生虫。

人类厌恶恶心的气味和对象包括排泄物、呕吐物、痰、动物腐烂尸体、不卫生的人、肮脏的环境、变质食物和某些肮脏的动物,与上述任何一种物体接触或闻到气味都会变得令人恶心,所有这些诱发恶心厌恶的气味在人类中是普遍的,在不同文化和历史阶段都是一致的。科学家在世界各地分析让人恶心的东西时,排在首位的都是粪便,甚至一些非人类的动物也会试图避免这些东西,牛、马、羊、猫和一些猿猴都会拒绝接受被排泄物污染的食物。从以上可以看出,人类产生厌恶的所有诱发因子都与传染病传播风险有关,对这些气味产生厌恶的人能够避免感染媒介的病原体,因此进化的选择压力导致对上述气味或者场景会产生恶心反应的人具备生存优势。

不过,对排泄物气味的厌恶并非一成不变,有些动物偏偏喜好粪便(可能是它们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它们可以从排泄物中吸收剩下的营养,或者获得有益的肠道细菌。

为什么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排泄物会进化为臭的?

人类排泄物的臭味主要是食物消化的不完全,粪便中存在吲哚、粪臭素、胺等具有特殊味道的物质,而在进化史中人类嗅觉对臭味的识别,也有助于人类避免一些危险的行为。

动物的粪便是臭的再自然不过了,尤其是那些大型的猎食动物,粪是臭的主要是由于动物对食物的消化不可能100%,事实上只有百分之一二十,大量的有机物都只是初步消化或者原封不动地出来了,而肉食中有大量的化学基团,经过新陈代谢后会成为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像胺来自于氨基酸等含氨基的物质,吲哚来自于动物的激素等物质,硫化氢来自于蛋白质中的含硫基团,这些物质的存在使得粪便带有臭味,吃的肉越多,粪臭味可能就越明显。人类是杂食性的动物,食物中也会有大量的蛋白等物质,也无法百分百地消化食物中所有的营养物质,因此人类的粪便就不可避免的会呈臭味。粪便的这种气味可以说和进化有关,也可以说关系不大,有关是因为人类食谱有素食转向杂食,动物性食物蛋白更丰富,说无关是因为单单说粪便臭这一点,和人类适应环境的关系并不密切,但是人类却根据粪便的气味和颜色等特征会选择性地避开粪便。

对于动物来说,粪便是排泄物,对原始时代的人类来说没有什么应用的价值,黏在身上或者在栖息地周围,会比较扎眼,臭味也会引发人类感官上的不适,更重要的是类似于粪便的臭味意味着一些原始人未知的危险。在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是不断在生物圈和环境之间循环,因此有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存在,它们不介意有机物的来源,会继续分解粪便或者人类遗骸,使这些物质肌肤腐烂和散发臭味。而有人类遗骸存在或者粪便集中的地方,对原始人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粪便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可能污染水源等造成疾病的传播,原始人也可以通过遗骸的特征判断周围是否有大型的猎食动物等危险因素。进化的原因使得人类看到粪便都比较反感,会主动地避免接触粪便,和部分人类天然地害怕毒蛇和蜘蛛一样,它们都代表着某类潜在的危险。

人类粪便是臭的主要是人类的食物组成,而人类在进化发展的历程中逐渐也认识到粪便的用处和危害,部分人会很反感接触或者看见粪便, 少数由于职业等因素,还常接触粪便。

为什么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排泄物会进化为臭的?

粪便是不能在小肠内消化的食物的固体或半固体残留物,大肠中的细菌进一步分解这种物质。粪便含有相对少量的代谢废物,如细菌改变的胆红素和来自肠道内壁的死亡上皮细胞。粪便的成分中75%为水,25%为固体,固体中30%为死细菌,10%~20%为脂肪,2%~3%为蛋白质,10%~20%为无机盐,30%为未消化的残存食物及脱落的上皮细胞。

粪便的黄色是由胆红色的衍生物粪胆色素和尿胆色素形成的。 气味则由细菌作用的产物所致,主要有吲哚、粪臭素、硫醇和硫氢化物。 粪便气味问题的简单答案是细菌。生活在你的肠道(和其他动物的肠道)中的数万亿个微生物产生大量的硫化物的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并赋予其特有气味的化合物。

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便便发臭是为了我们自己好。我们对便便的外观和气味的厌恶,造就了一个“行为免疫系统”,有生物学基础,也受到文化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便便进化得很臭可以防止我们接触感染和疾病。 一些普遍引起人类厌恶的事情:粪便和尿液、伤口、尸体、某些动物、变质的食物和卫生条件差的人。

令人厌恶的东西“如果只是短暂地接触一种食物,他们就会使这种食物变得不可接受”。 特别是便便,全世界都恶心,甚至一些非人类动物也试图避开这些东西。牛、马、羊、猫、狗以及一些猿和猴子拒绝被粪便污染的食物和睡眠场所。 然而,并不是所有动物都对便便厌恶。有些动物会以粪便为食(无论是它们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从便便中获得更多的营养,或者获得有益的肠道菌。

为什么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排泄物会进化为臭的?

排泄物是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部分,它的主要成分是水,其他的成分包括死亡的细菌、氮化物、无机盐、脂肪、维生素、食物中不被消化的纤维素和消化道分泌物等。

为什么排泄物是臭的呢?主要是肠道细菌分解的产物导致的,包括吲哚、粪臭素、碳化氢、胺、乙酸、丁酸等。其中,吲哚、粪臭素是让粪便产生恶臭气味的因素。

以上是从化学成分上进行解释,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是这样的。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各种感知,得到对某些事物的厌恶和喜欢。比如说喜欢甜的,讨厌苦的,喜欢香的,讨厌臭的,喜欢美的,讨厌丑的,等等等等。

如果一种事物对人体有益,那么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就会累积对这种事物的喜欢,比如香味;如果一类事物对人体有害,那么人类就会在进化的过程中累积对这种事物的厌恶,比如臭味。我们都知道屎是臭的,而肉是香的。这是因为对我们的消化系统来说,肉类富含可被人体吸收的蛋白质和脂肪,它们是能量的重要来源,而大便中缺乏营养成分,甚至还包含有害物质。

如果在人类群体中有这么两群人,一类人觉得肉香屎臭,所以就拼命吃肉;另一类人觉得屎香肉臭,所以拼命吃排泄物。结果呢?前一类人能够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由于摄入了更多的能量,取得了生存优势,并且生育了和他们一样觉得肉香屎臭的后代;而后一类人成天吃着毫无营养的东西,它们每天无精打采,可能很快就灭绝了,没有后代。所以,现在活着的人,都是前一类人的后代,都觉得屎是臭的。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觉得排泄物香喷喷的人类都没有留下后代。

前方高能预警。题主所说的臭味,其实是人类自身的感受,不是所有动物的感受。

臭味和香味,或者更广义点来说,喜爱或者厌恶,都是相对的概念,都是主观的感受。

比如说,你可以问一下,在你的排泄物上开饭的苍蝇。

你:“那么臭,你怎么下得去口?”

苍蝇:“哪里哪里,我觉得美味可口,香喷喷!”

这是因为,觉得排泄物香的苍蝇反而在苍蝇群体中有生存优势。

最后,总结一句话,那就是,我们所有的喜好(香味)和厌恶(臭味),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来源于我们的身体对这些事物的需求不同。

为什么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排泄物会进化为臭的?

臭和香是相对的,屎为什么臭?香水为什么香?其实它们引起嗅觉的成分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浓度,准确的说臭味是引起嗅觉的成分浓度太高了,也就是香过头了,所谓物极必反就是这个意思。就好比榴梿,其实是香味非常浓的,因为太浓了反而成了臭味。还有女人香,其实女人香与狐臭发出的部分都是腋下,成分也是一样的,如果气味很淡就是女人味,太浓了就是狐臭。还有让男人神魂颠倒的所谓女人味,女人味其实是女人的私处发出的气味,淡淡的就是男人心中的女人味,太浓了就成了不可言状的气味,当然有些男人就喜欢浓浓的,那就是另外一会事了。总之,从化学成分上来说,香臭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其实是一会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