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死的时候真会吐出一团毛球吗?
猫头鹰吐出毛球是日常活动中的正常行为,与死亡没有关系。
猫头鹰是对鸮形目鸟类的统称,有超过130个物种。除南极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大部分物种为夜行性食肉猛禽。
猫头鹰常以小型哺乳动物、其他鸟类和昆虫为食,这意味着猛禽会吞下大量无法消化的骨骼、皮毛、羽毛、几丁质等东西,这些东西会停留在胃里,无法从排泄口排出,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它们会将这些东西在胃中紧紧压缩成一个球状物体后吐出,这种东西被人们称作食茧 (Pellet),也称为食团、食丸。
中国古人很早就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但错误地认为食茧是猫头鹰吞噬父母后吐出的骸骨,因而认为鸮(枭)是一种不孝之鸟。《汉书·郊祀志》引孟康曰:“枭, 鸟名,食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枭,不孝鸟也。”因此,在中国文化里,猫头鹰被认为是不祥之鸟,千百年来被人唾弃,从汉代至明代一直盛行“灭枭”,也就是大肆捕杀猫头鹰,将其做成枭羹吃掉,甚至对猫头鹰使用酷刑。
实际上,猫头鹰是益鸟,是捕鼠能力最强的鸟类,一只普通猫头鹰一年可以吃掉1000只老鼠,而一种叫草鸮的猫头鹰一个夏天可以吃掉2000只老鼠。
不止猫头鹰,很多鸟类都会吐出食茧,通过食茧可以研究鸟类的食性以及这片区域的物种丰度,是研究鸟类生态的绝佳材料。每种鸟类的食茧都不相同。
灰林鸮的食茧包括田鼠、鼩鼱、鸟类及其他比自己小的动物的骨骼和皮毛。它们的食茧光滑,典型特征是其中含有坚硬的骨骼碎片。食茧置于地上一段时间就会碎裂,显露出大量骨骼残渣和杂乱的皮毛。
短耳鸮的食茧末端圆形,有田鼠和一些雏鸟身上的骨骼、皮毛。
仓鸮的食茧中含有大量啮齿动物的骨骼、皮毛。光滑而呈黑色,很容易辨认。
各类涉禽的食茧中包含着贝壳的碎片,有时还会混杂着一些种皮。
鸦科鸟类的食茧中经常包含昆虫残骸和植物茎秆。
鸣禽的食茧中包含着消化掉浆果柔软的果肉后残留下来的种子。
隼类和鹰类的食茧中包含鸟类、哺乳动物、昆虫的残骸。
猫头鹰死的时候真会吐出一团毛球吗?
猫头鹰不是死的时候会吐“毛球”,而是它们几乎天天都吐“毛球”。
我吐
我吐
我还吐
这个“毛球”,正式的叫法是“食丸”。猫头鹰以鼠类等小型啮齿动物、小鸟,昆虫等为食,它们没有双手,也没有牙齿,捕到猎物,无法细细分割,咀嚼,因此基本都是囫囵吞枣一口吞下的,能消化的肉自然就消化了,消化不了的小骨头,毛发,昆虫的鞘翅等等,就会在胃内形成一个团状物,再从口腔中吐出来,这就是食丸,也就是看上去的小毛球。这是猫头鹰的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不是什么“死的时候”。
长耳鸮的食丸
从食丸中,可以分析它们都吃了什么,是研究鸟类的重要材料,也可以用来研究当地小型动物的种群数量。
除了猫头鹰会吐食丸之外,大约还有两百种鸟会吐食丸,基本都是一些肉食性鸟,例如一些鹰、隼,以及喜欢吃小动物的伯劳,吃小鱼的翠鸟等等,不过也有个别主要以小昆虫,果子为食的鸟,也会吐食丸的,例如下图的紫翅椋鸟就正在吐吐吐呢。
猫头鹰死的时候真会吐出一团毛球吗?
猫头鹰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鸟类,关于猫头鹰在坊间有着各种各样离奇的传说,比如“猫头鹰笑、死神到”,意思就是如果听到猫头鹰的“笑声”(区别于普通的叫声),那么猫头鹰所在位置的附近,就会有人死去。正是因为如此,猫头鹰在我国素有“报丧鸟”之称。除此之外,关于猫头鹰的传说,比较为人熟知的就是说:猫头鹰总是会在临时之前,吐出一个毛球。那么,这个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猫头鹰的“毛球”究竟是什么?上图就是猫头鹰吐出毛球时的场景,看到图片,有些小伙伴会与传说中的“内丹”联系到一起。但是,毕竟“内丹”这种东西仅存在于一些修仙的小说中,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那么,这个毛球究竟是啥呢?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说,猫头鹰确实有吐“毛球”的习惯,但绝不是临死前的行为,而是几乎每天都会做的一个动作,而且这个毛球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只是猫头鹰吐出的食物残渣而已。
我们先不说,这个毛球的成分有什么,先来看一个动图: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这个所谓的“毛球”是猫头鹰通过腹部的蠕动,也就是类似于食草动物的反刍,从腹中“逼出来”的,而猫头鹰的神情非常的淡定,就好比我们把一块口香糖嚼到没有味道后随口吐掉一样(不要随地乱吐垃圾)。
那么,猫头鹰吐出的“毛球”是什么成分呢?它们为什么会有这种习性呢?这还要从猫头鹰的食性说起。猫头鹰是鸟纲鸮形目下所有鸟类的总称,现存的鸮形目成员多达130多种,它们分布于世界各个大陆上(南极洲除外)。虽然猫头鹰的种类很多且分布很广,但是所有的猫头鹰都有两个共同点:夜行性以及肉食性。
所有的猫头鹰都有着昼伏夜出的习性,为了更好的在夜间发现猎物,猫头鹰的瞳孔变大的很大,这使得有更多的光线能够进入其眼中,所有,猫头鹰即使在夜里也能清晰的发现移动的物体。
虽然猫头鹰一直被视为“不祥之鸟”,但是它对于我们人类还说是一种有益无害的鸟类。原因就是猫头鹰的猎物,猫头鹰的猎物主要以老鼠和昆虫为主,其中老鼠的占比超过了95%,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一只成年猫头鹰每天就能吃掉3-5只成年的老鼠,而且猫头鹰捕鼠的习惯几乎每天都不会停止。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肉食性的鸟类都有尖利的喙,这有利于鸟将猎物身上的肉一块块的撕下来,然后吞下去。但是,猫头鹰的喙并没有那么尖利,所以在进食时,它通常会大快朵颐,甚至连皮带肉带骨头的一并吞下。这些食物会进入猫头鹰的嗉囊中(嗉囊位于食管的后半部分)进行消化。由于动物的皮毛、骨头等组织比较的难消化,所以在一段时间后,这些组织就会在猫头鹰的嗉囊中积累,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猫头鹰则会利用自己嗉囊肌肉的压缩,将这些不能为身体所用的物质从嘴里吐出来。这就是“毛球的形成”。
生物学家曾经对猫头鹰的“毛球”进行过分析,结果发现,其中大部分的为鼠类的毛发、骨骼以及昆虫的硬壳,这些比较难消化的物质在嗉囊中混合了消化液,再经过食管,就形成了圆形的“毛球”。
既然猫头鹰吐“毛球”是经常发生的,为什么我们很少见到呢?猫头鹰每天都需要进食,而且每次进食后在嗉囊中都会有难以消化的动物皮毛、骨骼等等,所以,在下一次进食之前,猫头鹰就会把“毛球”吐掉。也就是说,猫头鹰每天几乎都要吐一次“毛球”。既然,如此高的频率,为什么我们很少见到呢?
这其实与猫头鹰的习性有关。首先,猫头鹰是一种昼伏夜出的动物。大多数的昼伏夜出动物都是在傍晚就开始活动,而猫头鹰则一般在深夜才开始活动。而这时,我们早已经休息,即便是不休息,晚上较弱的光线下,即使猫头鹰吐出黑色的毛球,我们也很难看到。
而恰恰是这种昼伏夜出的习性,再加上特别的“长相”(猫头鸟身),才让猫头鹰如此的不受人待见。
总结猫头鹰确实有吐“毛球”的习惯,不过并不是在临时之前,而是几乎每天都有。而且这个毛球也不是什么精华,而是一些食物的残渣。
最后还是要辟个谣,有人说:猫头鹰能够闻到将死之人的气味,所以才会发出“笑声”。其实,这只是个谣言,因为包括猫头鹰在内的许多鸟类,它们的嗅觉其实并不发达,而寻找猎物靠的是视觉和听觉。其次,即使将死之人,身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气味,毕竟人在彻底死亡之后,身体才开始逐渐的散发出气味。关于这个说法比较科学的解释就是,猫头鹰本身就是昼伏夜出的鸟类,它们对光线比较的敏感,而一般有人要去世时,晚上家里大都是灯火通明的,所以猫头鹰的叫声(笑声)只是对黑夜中特殊的光亮的一种反应罢了。
猫头鹰死的时候真会吐出一团毛球吗?
据传闻,猫头鹰临死之前会吐一团毛球。事实上并非如此,猫头鹰几乎每天都在向外吐毛球,具体原因,必须要提到猫头鹰的身体结构以及胃酸了。
猫头鹰的身体结构猫头鹰属于鸟类,如果你观察过鸟类,你会发现鸟类的粪便并不是像哺乳动物一样是成型的,而是含有较多的水分。这是因为鸟类没有专门排泄粪便的身体构造,它们只有一个泄殖腔,无论是尿液、粪便还是生育后代,都是从这一个口出来。
猫头鹰在消化食物时,食物会进入到一个特殊的胃中,叫做“砂囊”,也就是我们经常吃的鸡胗,由于猫头鹰没有牙齿,无法将猎物撕碎,只能整个吞进去,而所有吃到的食物都会在砂囊中进行摩擦,砂囊中拥有非常发达的肌肉,以及有许多皱褶,这些皱褶和肌肉可以帮助猫头鹰消化食物。
不同的鸟类,胃部的胃酸PH值并不同,猫头鹰属于食肉鸟类,它的胃酸PH值大约在2.2-2.8之间,而食腐类的非洲胡兀鹫胃酸PH值达到了惊人的0.121,它的胃酸强度已经能够将骨头都分解掉,所以它们能够以较硬的骨头块为食。
猫头鹰的胃酸并不强,它们无法消化较硬的骨头,以及毛发。而猫头鹰的捕食名单中,有大部分属于啮齿类动物以及其他鸟类、昆虫等,这些食物的毛发以及骨骼和昆虫的硬质化外壳难以消化。
哺乳动物对付不能消化的食物经常是通过排便的方式排泄出体外,但是猫头鹰的泄殖腔较小,无法排泄出较大的粪便,所以这些难以消化的食物会经过猫头鹰的食道吐出来。
因此在猫头鹰经常出没的地方,我们会看到猫头鹰吐出来的食物残渣。
而消化能力较强的非洲胡兀鹫即使它们的食物是更为坚硬的骨头,也很少会向外吐毛球,因为它们的胃酸已经强到足够能融化这些物质的地步。
一夫一妻的猫头鹰虽然猫头鹰外表看起来凶萌凶萌的,但人家可是不折不扣的一夫一妻制生活。
其实,90%以上的鸟类都属于一夫一妻制生活,之所以如此,可能和它们的生存环境有关。大多数鸟类在繁殖后代时,需要有一方长时间的待在巢穴中孵化后代,将自身的体温传递给鸟卵,在此期间鸟类几乎不能外出觅食,所以需要有父亲的参与,鸟类才能轮流外出捕食,增加成活率。
再者,鸟类出生之后,对能量需求量大,如果有父亲的参与,鸟类存活下去的概率更高。
正是在这种生存机制之下,猫头鹰演化出了一夫一妻制的制度,夫妻双方都会参与到抚养后代之中。
猫头鹰的生活习惯提到猫头鹰,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的夜视能力,它们喜欢在黑暗中捕食,依靠夜色的伪装,躲避在树上,凭借着良好的视力和听力判断猎物,有时甚至能够仅凭声音就能判断该猎物的肥硕程度以及是否怀孕。
猫头鹰之所以视力非常好,和它们的眼睛结构有关。首先猫头鹰的瞳孔非常大,能够收集更多的光线让自己看的更清楚。
再者,大多数动物都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其中视锥细胞用于分辨颜色,而视杆细胞只能分辨明暗,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猫头鹰的眼睛里只有视杆细胞,视杆细胞在夜晚的弱光环境下更为适宜,因此猫头鹰能够更好地适应夜晚环境。
猫头鹰的听力系统之所以敏锐,可能和它的耳蜗有关。它们的耳蜗非常大,而且分布着许多纤毛,这些纤毛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他大大的耳蜗能够像接收器一样,接受更细微的声音。
当它们听到动静后,灵活的脖子可以随意转动,根据声音判断猎物的位置、大小、甚至是猎物的种类以及猎物是否怀孕。
凭借着出众的夜视能力以及听力,让大多数猎物都无法逃脱它们的追击,而猫头鹰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夜晚的主宰。
猫头鹰死的时候真会吐出一团毛球吗?
猫头鹰死不死和吐毛球没关系。养过猫的人都知道,猫咪经常舔遍全身,会将脱落的毛吃进去,却消化不了,最终会将毛球吐出来,正是正常生理现象。猫头鹰也一样,进食的时候会将猎物连皮带肉一起吃掉,吃老鼠的时候常常整个生吞。这样的话,那些消化不了的骨骼、牙齿、毛发,最终会被吐出来,称作“食丸”或“唾余”。因此,猫头鹰经常吐食丸,这也是正常现象。通过研究食丸,我们可以了解猫头鹰的食性和食物组成以及占比,并推测生态的变化,例如研究长耳鸮传统越冬地的食丸组成变化,发现鼠类在减少而蝙蝠、鸟类在增加,同时越冬的长耳鸮数量也在下降,直至不再来越冬。因此推测灭鼠活动是导致长耳鸮离开的主要原因。
纵纹腹小鸮吐出食丸,图自网络
除了猫头鹰,很多肉食性鸟类也会吐食丸。如翠鸟吐的食丸中有鱼鳞、鱼骨,伯劳也会吐食丸,主要由由毛发和碎骨组成,大多数猛禽也有吐食丸的习性。本人还曾在雕鸮的食丸中发现隼的喙,确实雕鸮在夜间会袭击任何可以攻击的猎物,包括其他日行性猛禽和猫头鹰。
短耳鸮吐出食丸,图自网络
翠鸟吐出的食丸,主要为鱼鳞和鱼骨,图自网络
猫头鹰死的时候真会吐出一团毛球吗?
猫头鹰死的时候真的会吐出一团毛球吗?相信很多人都不太清楚,问题说的是什么,猫头鹰为什么要吐出毛球哪?其实也非常简单,跟它们的食谱有绝对的关系。
如果吃进肚子里的食物消化不了自然就要排出体外,在进化的路程上猫头鹰这类生物选择了这种特殊的方式,排出体内无法消化的食物,这种看起来像小毛球的东西被科学家称之为食丸(pellet)。同时我们要知道,吐食丸这种事情并非是猫头鹰特有的,大约有300多种鸟类都具备这个能力。
猫头鹰并非特指某种生物,而是今鸟亚纲下鸮形目(Strigiformes)所有生物的统称,在全世界范围内除了南极洲都有猫头鹰的分布,共有130余种,中国境内大约有27种猫头鹰分属在草鸮科和鸱鸮科,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一般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见到它们的身影,主要还是因为它们的习性昼伏夜出,在鸮形目下的所有种类都有非常明显的外形特征,那就是较宽大圆形的脑袋,大大的圆眼睛和猫比较类似,这也是它“猫头鹰”名字的由来。
猫头鹰的主要食物是各种鼠类,同时也吃昆虫、鱼和蜥蜴等,和大多数猛禽类不同,猫头鹰吃食物一般只采取吞食的方式,非常的简单粗暴,不像一些鹰捕捉到猎物后都会用尖牙利爪撕碎吃掉。
那么这样就会产生问题了,猎物身体上一些无法消化的部位也被猫头鹰吃进肚子里,例如一下毛发、硬骨头、昆虫的外骨骼等等。因此需要把这些无法消化的“食物”排出体外,这个行为一般都是在两餐之间发生。也就是说猫头鹰在准备捕猎之前,都要清理一下“肠胃”。
不同鸟类的食丸(纵纹腹小鸮、长耳鸮、仓鸮、赤鸢)
这个过程可想而知会非常的难受,它们需要不断的蠕动肚子,把这个“小毛团”从肚子里吐出来。有人可能说,为什么不跟排泄物一起排出体外,实际上这是非常困难的,鸟类的消化系统并没有那么强,对于这些毛发硬骨完全无能为力。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龙涎香”这种比较珍贵的物质,它们来自于海洋中的抹香鲸,有些“龙涎香”是被抹香鲸吐出来的,就像是猫头鹰的食丸一样,而有些是直接排泄出来的。抹香鲸是齿鲸的一种,它们喜欢潜到2000米深的地方去捕食大王乌贼,并且胜率是极高的,可以说抹香鲸还是挺挑食的。
这类软体海洋生物身体内还是有硬骨存在的,抹香鲸无法完全把它消化掉,因此在肠道内就需要不断的分泌物质把硬物包裹起来,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涎香。提到这里,它的形成机制跟蚌类体内的珍珠也比较类似。
所以说,猫头鹰吐出的小毛球并非是死前才要吐的,也并不是多么罕见的机制,只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进化机制。消化不了,那么只能开发出这种奇特的处理方式,一团小毛球里包裹着很多物体,科学家也会对这些小毛球进行“解剖”,可以研究对应鸟类的食性。
猫头鹰还有很多特征,例如它们的脖子可以几乎完成近300度的扭转,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无法现象的,但是它们却可以上下左右灵活的扭转,主要是因为它们脊椎特殊的形状呈现马鞍形,同时拥有超过人类一倍的14块脊骨。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