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到底杀没杀过人?
这句诗不是李白原创的,最早出自《庄子·说剑》——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庄子)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翻译过来就是: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可见,李白几乎没有改动就引用了过来,但庄子和李白都是浪漫主义文学家,文风有共同之处,引用一下也无可厚非。
再来谈谈李白有没有杀过人,李白在自己的诗里数次讲到自己逞凶斗狠甚至杀人的事。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
大概意思是:李白游长安北门时,被一群纨绔子弟围攻,苦战不支之时,具有延陵季子遗风的陆调于众人围困之中尽力解救李白,并在清宪台的帮助下使李白脱离险境。这诗虽是李白赞扬感谢旧友陆调拔刀相助的侠义,却也流露出青年李白好斗逞勇的一面,但他能在恶少围攻之中支撑到陆调赶来救援,可见功夫极为了得。可这一事件里,李白并没有杀人。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
大概意思是:我为朋友曾经不惜两肋插刀,红尘滚滚处也曾经手刃歹徒。我的肝胆意气天下闻名,官民同赏。
这首诗是李白写给一个不知几代同宗的堂哥,描述自己曾经的光荣事迹,给自己求职。不排除李白吹牛的可能。《唐律》中将杀人分为“六杀”。谋杀,一般按杀人的罪数以及谋杀进行的不同阶段分别处罚;故杀,一般处斩刑;误杀则减杀人罪一等处罚;斗杀也同样减杀人罪一等处罚;戏杀则减斗杀二等处罚;过失杀,一般“以赎论”,即允许以铜赎罪。
《唐律·斗讼》规定有“斗故杀人”条:“诸斗殴杀人者,绞。以刃及故杀者,斩。虽因斗而用兵刃杀者,与故杀同。”
可见,李白就算见义勇为杀了几个恶棍,那也是要判刑的,但李白却始终“逍遥法外”,要么是有钱,可以“以铜赎罪”,要么就是李白在吹牛。
而李白的铁粉们对李白的话深信不疑,比如魏颢在李白去世后所写的《李翰林集序》描述“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少年时学习过剑术,师从裴旻,后来出门游历之时,也喜欢随身携带匕首宝剑。对李白有知遇之恩的前辈崔宗之在《赠李十二白》诗中说李白“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李白的弟子刘全白在《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中也说“少任侠,不事产业”。可见李白确实曾经仗剑走天涯,也确实和一些地痞流氓发生过冲突,但是关于李白杀人的事在官方文献中没有记载。如果李白杀过好几个人,他就算打点过关,逍遥法外,但也不敢公然跑到京城去游玩,甚至进入朝廷当差。这期间没有文献记载过李白曾经受到过惩罚的痕迹。因此,对于李白杀人的自述,专家多表示怀疑,认为那只是文学夸张,并非真有其事。
唐朝时期尚武气息浓厚,侠客之风盛行,唐朝很多诗人都像李白一样,喜欢在诗里谈杀人,比如:
杜甫《遣怀》:“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王昌龄《杂兴》:“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
崔颢《游侠篇》:“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
这些诗人并非都杀过人,而是借杀人抒发自己的惩恶扬善的侠义之心,宣泄内心的苦闷。综上所述,我认为李白没有杀过人,李白诗中关于剑、侠客、杀人的事,都表明了他对侠义之士的无限敬仰,他想象自己也是一个侠客,戴着冠帽,腰佩宝剑,身跨骏马,行走江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事了之后拂衣而去。
李白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到底杀没杀过人?
李白在《侠客行》中写过: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而且还写过“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以及“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他似乎对杀人一事津津乐道。
李白年少时,应该杀过人。证据如下——
一 粉丝证实。古人追星也疯狂。
大唐诗坛第一巨星李白,在当时就拥有一大波铁粉。
其中一位叫魏颢,原名魏万。他对李白的景仰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一睹偶像李白风采,他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扬州追上了李白。
李白究竟长什么样呢?
他在《李翰林集序》中写:“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也就是李白有一双精光四射的大眼睛。
他还在此爆猛料说~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
李白少年时就有侠骨之气,亲手杀了不止一人!
以魏颢对李白的了解和崇拜,他绝不会随便把“杀人”的罪名扣在李白头上。
据说李白少年时,因为斗鸡,和一群市井泼皮无赖起了争执,一怒之下,激情杀人。
二 李白会武功,且剑术高明。李白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相反,他热爱中国功夫,曾经拜大唐剑圣裴旻为师,苦练剑术。
他在《与韩荆州书》写道: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新唐书 文苑传》也有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
他的师父裴旻剑术如何呢?
“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漫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毫厘不失。观者千百人,无不惊栗”。
哇哦,厉害厉害!
名师出高徒,李白的剑术肯定不差。
李白还收过一个徒弟,名武谔。
此人是个刺客游侠,他拜李白为师,不是习文,而是学剑。
李白写过一首诗给徒弟《赠武十七谔》
“门人武谔,深于义者也。质本沉悍,慕要离之风,潜钓川海,不数数于世间事,闻中原作难,西来访余。余爱子伯禽在鲁,许将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笔而赠。
马如一匹练,明日过吴门。
乃是要离客,西来欲报恩。
笑开燕匕首,拂拭竟无言。
狄犬吠清洛,天津成塞垣。
爱子隔东鲁,空悲断肠猿。
林回弃白璧,千里阻同奔。
君为我致之,轻赍涉淮原。
精诚合天道,不愧远游魂。”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的儿子伯禽陷落在山东乱军之中,武谔自告奋勇将伯禽救了出来。
所以,李白有一身好武艺,有闹市连杀数人的可能。
三 李白离开故乡巴蜀,再也沒回。二十五岁时,李白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一直到死,他再也没有回过四川。
他为什么匆匆离开四川再也不敢回去呢?
显然,他不是为了考功名。
唐朝重农抑商,商人之子不准参加高考。
他的父亲李客是商人,他不具备考试资格。
那么,他离开四川只有一种可能:因杀人而逃亡。
第四 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才华横溢的李白为什么不去参加科举考试?
《唐律》有”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 ”。
罪犯的儿子,商人的儿子,都不准参加科考。
李白不仅是商人的儿子,自己还杀过人,是逃犯。
你说,他敢去参加考试吗?
也许有人说:办个假身份证去考试呗,叫什么李白,改名叫张三吧。
那时候的科举有着非常严格的户籍审查,假冒伪劣,一经查出,是要杀头的。
先问你的郡县乡里名籍及父祖官名~
你哪里人?居何处?你的爷爷是谁?你爸爸叫什么?你家兄弟姐妹几人?
李白一个也回答不上来。
他似乎有难言之隐,而且无法一洗了之。
他对自己的身世讳莫如深,几乎从来不提及自己的父母和家境。
写了那么多诗,好像没有一首写他的爸妈。
这正常吗?
他一定是刻意地隐瞒了什么,但这些已经成为永远的秘密。
李白无法正大光明地参加高考,只好结交权贵,拜谒名流,走曲折的入仕之路。
李白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到底杀没杀过人?
李白杀过人。当时他号称诗仙、酒仙、剑仙。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十分高明。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代三绝。
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二十五岁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远游多年,再加上剑术超卓,遇到山匪,就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749)年李白在《叙旧江阳宰陆调》诗中,回忆他在第一次游长安时有一场斗殴。大意是说:李白在游长安北门时,被一群纨绔子弟围攻,苦战不支时,陆调拼力解救他,并在宪台的帮助下最终脱离险境。这诗虽然是褒扬旧友陆调拔刀相助的侠义,但也流露出青年李白好斗逞勇的一面,而他能在恶少乱军之中,能撑持到陆调赶来支援,可见功夫极其了得。
李白对自已的斗殴,或伤人、杀人在他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出来,如:托身白刃里,杀人江尘中,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由此看来,手刃数人的李白,不假。
李白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到底杀没杀过人?
只能说李白很可能杀过人。
不过,李白的诗《侠客行》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一句并不是他的原创,而是引用了《庄子》中《说剑》这篇文章中的一句话:“臣之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说剑》中的庄子自称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本事,那只是为了和爱好击剑术的赵文王套近乎,以便最终说服赵文王放弃这种血腥且不务正业的爱好。
不能因为李白引用这句话,就说明他擅用剑、杀过人。李白还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一诗中写道:“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来形容他自己。这也只能说明李白比较喜欢侠客的豪迈勇武,以侠客自诩。
比李白年龄小一点的魏颢,曾编纂过李白的诗集,并写了《李翰林集序》。这篇序文中说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意思是李白年轻时以侠义自任,亲手杀过数人。但魏颢是李白的粉丝,字里行间对李白极度推崇,有些事情可能是记录传闻,未必能当真。
正史《新唐书》中的《李白传》说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
李白给韩朝宗的信《与韩荆州书》中自称“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
李白给安州长史裴宽的信《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称轻财好施,散尽千金,结交高士。曾经与好友吴指南共同在湖南游历,结果吴指南病死在湖南。荒郊野外,李白守着友人的尸体大哭,泪尽之后流血,猛虎从旁边经过也坚守不动。最后,李白把吴指南暂且葬在洞庭湖边,几年之后回到葬地,取出尸骨,背回吴指南的故乡四川。
可以看到李白应当是擅常剑术,为人也确实有古侠客之风。至于到底有没有杀过人,依旧不那么确定。
李白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到底杀没杀过人?
当然杀过。李白是上过战场的。所以,也不能说诗仙“杀人”,应该是“杀敌”。李白的父亲李客是北方人,祖籍是甘肃的,后来才到了绵州。在天下板荡的时期,李客有本事带着全家从甘肃迁徙到四川,一定不会是个懦弱之徒。这也可以说明,李白习武也算是受父亲熏陶。并且,目前也早已考证,李白还是那位“剑圣”裴旻的徒弟,剑术应该是不错。
李白不仅仅是个文学天才,他还真是文武双全,人生中两次上过战场。第一次是开元年间,也就是他在裴旻门下学剑的时候,跟随时任龙华军使的裴旻,与突厥军交过手。李白在那时还结交了一位“战友”,也是他日后的小舅子,宗璟。李白第一位夫人过世后,在进京之前曾到宗府梁园做客,娶了宗家的小姐,宗璟的姐姐宗瑛。
第二次是在天宝年间,李白曾经投靠李璘,当时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蒙舍诏,也就是“南诏”趁机进攻大唐,这里算是李璘的后院。当然了,实际上这一仗已经打了好几年了,当时大唐的剑南留后李宓还曾率军攻入南诏都城太和城,不过后来全军覆没了。这时候的南诏是依附吐蕃的,于是李白跟随韦子春等人一起在剑南西道抗击了一下南诏敌军。
遗憾的是,虽然传说中李白的剑术很高,但是这一仗大唐打输了,李白杀了几个敌人倒不知道,只知道他后来几乎是“抱头鼠窜”逃回江陵。“千里江陵一日还”也可以用来形容李白自己,被南诏敌军追得那叫一个惨。
大约又过了三四十年,才由李晟为他们报了仇,血洗南诏、吐蕃联军。这个时候,李白已经死了十七年了。
李白虽然以“诗仙”留名千古,但他的确是会武术的,剑术也可能很高,也上过真正的战场,杀过敌。只是,第一次是有裴旻罩着,即使杀了几个敌兵那也不值一提;第二次却是灰头土脸败回来的,纵然杀了几个敌人也不算露脸。所以,李白的武艺是有的,虽然不知道他杀没杀过强盗贼寇之流,但至少他杀过敌。只可惜,纵观有迹可循的这些李白曾经动武的经历,都说不上多么光彩。这可能与李白虽然是才高八斗的诗仙,但是在实务方面比较外行有关。毕竟真正的现实与武侠小说不同,就算个人剑术再高,却是个军事外行,这样的人上战场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李白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到底杀没杀过人?
作家的嘴,骗人的鬼,可别当真了。
蒲松龄写了那么多妖魔鬼怪,都是他见到了的吗,非也。
李白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也只是说说而已,可当不了真。更何况,他说的可不是他自己的事情。是古代侠客(战国时期)的故事。
侠客行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这首侠客行是说战国时候的侠客,专职刺杀任务,行头好,而且武功高,还不贪图名利。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重情重义,意气风发,气势如虹。靠着自己的能耐救民于水火,建功立业,是真英雄。到了,还不忘嘲讽一下读书人。
诗里也说了,主人公不是他自己,是朱亥与侯嬴。
写这首诗的时候,刚被贬斥,也都是气话李白和杜甫一样,当官的时间都不长,李白当个翰林学士一年左右,就被赐金放还了。
被“撵”出长安之后,李白倒是写了不少好诗,这首侠客行就是这时候写的。还有一首《将进酒》也是在这时候写的。还有一首《行路难》也是这时候写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出长安,在城门口,朋友来给他送行,他喝着酒就说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识就是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老子才不在乎呢。
表面上表现的不在乎,其实心里难受极了。要不然也不会说“拉剑四顾心茫然”,宝宝心里苦,可是要跟谁说呢。
写《侠客行》也是这样的状态。鄙视读书人,自己也想去当个剑客。只是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李白是剑客,是其浪漫精神的体现而已李白的主业是喝酒,副业是剑客,偶尔写写诗。
钱穆说李白是个浪子,代表着唐朝一部分流浪的下层人士。
这些下层人士,有能力,有理想,也有意愿去成就一番事业,但现实的社会却处处掣肘,让他们无用武之地。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壮志难酬,就只剩下幻想了。
李白是个幻想家,侠客也是他自己幻想出来的身份,但是这在文学表达上确实是巨大的成功。
所以,李白是个文人,虽然好任性,有剑术,但还是比较老实地,喝醉了说两句胡话而已,可真没杀过人。
欢迎交流,点赞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