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是个励精图治的,但秦朝却被冠以暴秦之说,是真的吗?
废话不说,直接上干货。
第一;秦史是汉代人写的,汉朝灭掉秦朝,总需要一个理由,什么理由最合理?傻子都能想出来。
第二;写秦史的是些什么人?司马迁以后儒家说了算,儒家与秦始皇是什么关系?焚书坑儒的秦始皇,能指望儒生客观的评价他,可能吗?
第三;秦始皇是封建世袭帝制的创造者,大清灭亡后,维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批的体无完肤,是残酷和落后的代名词,仿佛是万恶之源,秦始皇作为始作俑者,能指望谁替他说句公道话?
繁重劳役和兵役应该确实存在,但是秦国最缺的就是人口,说秦法残酷,动不动就杀头活埋,可能吗?但是因为史料缺失,没有人能够反驳,不过睡虎地秦简的出土,为这段历史公案敲下有效一锤,人们误解大秦了。
天下大乱,大秦几十万雄兵在哪里?没人细究,因为不愿细究,这些大军一部分在河套地区抵御匈奴,另一部分在南越苦战。即便国内情况危急,都没有调这些军队回来。秦军残酷镇压了谁?
一般天子坐天下,第一件事是干什么,夺权,屠杀老臣,秦始皇杀了谁?
就目前史料,我们不可能为秦始皇翻案,他也确有残酷的一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的参股明显被夸大了。
大秦帝国是个励精图治的,但秦朝却被冠以暴秦之说,是真的吗?
春秋战国七雄争霸,秦国胜出,一统天下,六国皆称强秦,“暴秦”不妥,强秦实至名归。
大秦帝国是个励精图治的,但秦朝却被冠以暴秦之说,是真的吗?
秦国地处西边边陲,相对于东边的齐国、魏国等过,自然条件艰苦,自然资源匮乏。这些客观条件造就了秦人要想存活于乱世,就必须奋发图强,将秦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国家,才不至于被其他诸侯国吞并。
经过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一百多年的苦心经营,秦国在七国之中鹤立鸡群,成为战国七雄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最有能力完成统一大业的国家。
随着秦国不断东出拓展疆土,势必会与其他国家发生矛盾和战争。其他几国打不过秦国,自然就会忌惮秦国,害怕秦国吞并自己,将秦国称为虎狼之秦。这个时候,秦国是强秦。
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乱世,建立大一统帝国。不仅是嬴姓家族及文武百官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还极大的消耗了秦国的经济,致使统一后的秦国元气大伤,民生凋敝。这个时候,应该顺应民意,休养生息。
然而迫于北方匈奴的压力,不得不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匈奴。修长城本来就是劳民伤财的事,再加上修皇陵,修宫殿,这对于战后亟需恢复的秦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大量的民夫被征调,大片的土地荒芜,再严刑酷法,动不动就可能遭至刑罚,民众生活状况连乱世都不如,这自然会激起民众的不满。加上别有用心的人的推波助澜,暴秦之名被坐实。
大秦帝国是个励精图治的,但秦朝却被冠以暴秦之说,是真的吗?
“暴”指凶残,之所以称秦国为“暴秦”可能缘于商鞅的变法,商鞅为强秦国之兵,制定了一条杀敌头颅的进爵制度,曁士兵每斩杀敌人一个头颅,进爵一级,具体就是给一套住所,赏一顷田,送一名仆人。这种制度极大地激励了秦国人勇于参军,勇于杀敌。想想看,把敌人杀死还不算,还要割下人家的头颅,这种做法可能让人们觉得残忍,因此有了“暴秦”的说法。不过,在秦嬴政未亲政之前,相邦吕不韦就废除了这项制度,因为打仗的目的是统一六国,而不是为了杀人,杀人过多,就会因人口的减少而导致大片的土地落荒,不符合秦国的利益。
其实,任何战争都是残酷的,打仗没有不死人的,我们不能因为秦国发动了统一六国的战争,而把当时的秦国成为“暴秦”。
大秦帝国是个励精图治的,但秦朝却被冠以暴秦之说,是真的吗?
早就有人提出要给秦始皇翻案了。
毛泽东同志跟郭老就说: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大秦帝国励精图治,秦始皇又是绝无仅有,而秦始皇却被称为暴君,大秦帝国更是被称为暴秦,这本身就是必然的。
秦始皇灭六国而一统天下,触动了六国贵族的利益,贵族们掌握笔杆子,可以发泄不平,可以曲解历史,流传下来的,后世人难辨真伪,就认为肯定是真的,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遭到六国贵族们,以及一些儒家学派一个大肆诟骂,在汉武大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就是铁板上钉了钉子。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至于焚书,则先要从李斯说起,这个政策是李斯提出的,我们先看看,“焚书’而焚的,都是些个什么书:主要是巫医、占卜,还有偏颇之论和六国史书。前三者实在是害民之说,谁都要烧之而后快,至于六国史书,在统一思维的大前提下,更是该烧!何况本来六国史书之间,就有许多不同,甚至是矛盾之处,再则,当时写史书的人,好像觉得,笔杆子在我手上,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爱怎么引导就怎么引导,虽然不至于捏造事实,但是肯定有错误的倾向,和一些偏颇的评价,再不烧掉,留着过年么?!
历史,发展到一千九百多年以后,大清帝国的几代皇帝,在数十年间,不是也弄了好几次文字狱么?那一次的规模,好像比焚书坑儒不小啊!
再说说为什么要坑儒。始皇帝嬴政同志,当时面对的是一众儒家的六国贵族,而儒家,不为时政所好,又因仁政之说与秦政相悖,再有就是,对于焚书和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心生怨恨。儒家不是人多嘛,他们掌握着天下喉舌,心里有了怨恨,怎么办——口诛笔伐,煽动阻政!难道还不该杀?!
万幸的是,始皇帝嬴政同志,并非如常人所言的嗜杀成瘾。仅仅在咸阳附近找了460多个术士而“坑之“。
杀了460多个人,就换得了天下异心之人,从此双唇紧闭。
纵观历史而比较,始皇帝嬴政同志杀的人算是比较少了。何况他还并不仅仅是开国,更是开创,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天下一统的大秦帝国!至于为什么后世对焚书坑儒如此唾骂,那都是后来“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文化的占据了主导的缘故。
我们反观历史上,哪朝开国不杀人呢,朱棣还远谈不上开国,不是也把方孝儒的九族都灭了么?除了九族,哦,还有他的学生,那是鲜血淋漓的灭十族啊!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叫后世痛骂了几千年,谁让始皇帝嬴政同志,敢为天下先,而创造了很多个世界第一呢?他的任何第一,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其积极意义,都远远大于消极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历史,对始皇帝嬴政同志,有些不太公平!
暴秦一说,更是有待商榷!
大秦帝国是个励精图治的,但秦朝却被冠以暴秦之说,是真的吗?
春秋战国时代的大秦帝国历代国君都励精图治,最终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但是在历史上却名声不佳,往往被冠以暴秦之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如果我们研究一下历史,秦国之所以称为暴秦,主要有一下几种原因:
一是秦国推行的是法家所提倡的严刑峻法,实行轻罪重罚。据文献记载,刑罚有膑(剜去膝盖),刖(锯脚),宫,榜掠,腰斩,枭首,弃市,戳尸,坑死,凿颠,抽胁,镬烹,车裂,夷三族等。与山东六国的儒家思想不同,不讲究仁义道德。
二是秦国户籍制度。把居民按居住地点划分,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十。一人犯罪,不但全家受到株连,邻居也无法幸免。
三是废除了以往的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也就是说爵位的高低是按杀敌的多少来衡量的,更有甚者秦国军队在每次战斗结束后登记军功时是数人头来计算军功的。所以秦国的军队号称虎狼之师,在打仗的时候士兵们总是凭死杀敌,尽量多的割取敌人的头颅。有的时候为了争夺人头还自相残杀。
四是秦国统治者一直实行穷兵黩武的政策,广大人民群众往往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五是秦国军队在与六国作战的时候惨无人道,实行屠杀和灭绝的政策,最著名的就是白起在长平之战时坑杀俘虏四十万人。
六是秦始皇和秦二世胡亥大兴土木,在北部修建万里长城,同时修建阿房宫和秦始皇陵墓。尤其是秦二世胡亥即位以后。他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税民深者为明吏”,以“杀人众者为忠臣”。 他横征暴敛,惨无人道,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七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始皇先是下令烧毁了诸子百家的书籍,后来又坑杀了讽刺他的方士和儒生四百六十多人。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摧残和扼杀。
综上所述,历史上总是把秦国称作暴秦。但是其统一六国,为后世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是有着伟大历史功绩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