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生物为了繁衍可以进化出这么多千奇百怪的形态,那为什么他们不直接进化成雌雄同体呢?
不要把雌雄同体和无性繁殖搞混了,这是两种不同的繁殖方式。▲雌雄同体的代表——海蛞蝓
雌雄同体就是一种生物个体具有两性腺体,同时拥有两性生殖系统。但它们不能自己繁衍,必须依靠另一只成年同类才能完成繁衍。对性别没有要求,因为本身就没有性别,只需任何两只成年个体就能繁衍。雌雄同体多见于腹足纲和植物,鱼类当中也有少量的雌雄同体物种。人类并不是真正的雌雄同体的生物,但人类当中仍存在雌雄同体的个体,被称为双性人,又称间性人,英文称Intersex,简称IS。据研究全世界双性人占比0.05%-1.7%,也就是说全世界可能存在1.3亿双性人,还有人估计有2亿之多。性别发育异常、不符合男性和女性生理定义的人都可以划入这个群体,但其中绝大多数都只有一套生殖系统可以运行,另一套生殖性状并不明显,两套生殖系统都能运行的真正双性人是极少极少的。目前可以通过手术来改善,国外还成立了很多双性人协会,旨在保护双性人的权益。实际上双性人也没啥可怕的,早发现早治疗就行。▲灯塔水母“永生”的秘密就是无性繁殖
而无性繁殖就要比雌雄同体厉害多了,无性生殖是指生物体不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直接由母体细胞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它们不需要找到同类,自己就能完成繁殖。它们可以直接在母体里孕育一个胚胎,母体死后幼体诞生,就是从自己的身体里长出一个自己来,这显然太枯燥了。
雌雄同体和无性繁殖看起来这么厉害,为什么是少数生物的把戏呢?人类和其他多数生物为什么要选择雌雄异体的有性繁殖呢?首先演化的过程必须是有性繁殖的,因为无性繁殖的生物是直接复制自己的基因信息给下一代,这样就会使演化非常缓慢,所以大多数无性繁殖的物种都是低等生物,还有很多无性繁殖的物种早已被淘汰,或者为了生存而演化为有性繁殖。而雌雄异体的有性繁殖才能保障遗传基因的安全性和后代基因的多样性,演化的速度就会很快。所以最高等的哺乳动物都是雌雄异体的有性繁殖。
有的生物为了繁衍可以进化出这么多千奇百怪的形态,那为什么他们不直接进化成雌雄同体呢?
其实如果雌雄同体发生了,这不叫进化,这是退化!
都知道生物是有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这么在进化的,生物的生殖方式也是如此,最原始的生殖方式就是无性繁殖(细菌,真菌一些低等的藻类),而后才开始有孢子体繁殖,再后来才有有性繁殖。
对于最高端的繁殖方式,有性也逐步有进化,从植物中可也看出来,雌雄异株(银杏),雌雄异花(玉米),有雌雄同花(油菜),雌雄同花里还包括自花授粉【这就很像雌雄同体了】和异花授粉植株(后者更高级)。
对于动物却恰恰相反,雌雄同体是最低端的方式,其次是雌雄各异的交配,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差别,类似于雌雄同体的,魔鬼鱼雄性出生后附着在雌性身上,长大后融合进雌性体内,中端的有可以变化性别的(黄鳝,软体动物,鱼类等),高端的是雌雄异体异配,同时对于高等动物对异性的选择(即雌性挑选对象)进一步促进繁殖优势,最高端的方式是人类(禁止近亲结婚)这一举措促进了杂种优势,降低了遗传病风险。
{补充一句:植物和动物的生殖方式进化不同点在于交配方式,这和行动能力有很大关系,但是杂种交配才是其进化的关键,而且你可以看到植物相对于动物绕了一大圈,最后还是偏向于雌性异配}
有的生物为了繁衍可以进化出这么多千奇百怪的形态,那为什么他们不直接进化成雌雄同体呢?
进化的目的是:更加适应自身生存的环境,让自己能量输出尽可能的减少。进化越完全,各个器官组织功能越专业化,分工更为细致。雌雄同体可能是已经经历过的一个阶段。目前该领域争议还比较巨大。
有的生物为了繁衍可以进化出这么多千奇百怪的形态,那为什么他们不直接进化成雌雄同体呢?
生物进化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
繁衍作为生物特征之一,是生物基因传递下去的最主要方式。
雌雄异体应该是为了能够给后代创造出更加适宜的生存条件,提高存活率。
简单拿鸟类来举个例子,雌鸟在产卵后孵化过程,某些雄鸟会为雌鸟觅食,或者与雌鸟交替孵化鸟卵。这样可以使小鸟的孵化不间断,且能够防止天敌吃掉鸟卵。
有的生物为了繁衍可以进化出这么多千奇百怪的形态,那为什么他们不直接进化成雌雄同体呢?
进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环境气候温度的转变而慢慢适应或逐步淘汰。比如地球🌍的形成,先有菌藻植物而后才慢慢有了生命。自然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不能改。各种动植物生物为了适应自然而不断进化和淘汰。比如恐龙🦕曾经主导地球🌍最后也没逃脱灭绝的悲剧。历史的进化过程并不是以某种因素的意愿而改变。你所希望的不符合进化条件和过程必备的因素。
有的生物为了繁衍可以进化出这么多千奇百怪的形态,那为什么他们不直接进化成雌雄同体呢?
最先的生物没有性别,也就是相当于雌雄同体,后来进化了两性分开,也有部分仍然保留,不过显然不易存活。
进化不是主动的,适者生存,不合适的死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