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上没有海洋,而是在陆地间星罗棋布的散落着大小不一的湖泊,且水量巨大会怎样?
地球表面,海洋占71%,陆地只占29%,海洋的面积远大于陆地,海洋不仅面积大,其体积也大的惊人,把海水装在陆地上的湖泊里,这些湖泊面积要大,还要很深。将海洋变成大大小小的陆间湖泊,后果会很严重。洋流和季风会减弱,降水量减少,加重陆地上的干旱。
季风产生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的比热容量高于陆地,所以陆地在冬季时的降温以及夏季时的升温比海洋快,在温度上产生差距。当空气受热膨胀,密度便会降低,因而上升,气压降低。空气受冷密度会增加,因而会下沉,气压升高。夏季时陆地的气压比海洋低,海洋的冷湿空气向陆地移动,形成降水,冬季相反,特点就是雨热同期,称之为季风气候。比如我国南方、美国东南部,日本南部,南美洲东海岸中部等地就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而我国华北、东北,日本北部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
我国面朝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夏季受海洋影响大,冬季受大陆影响大。如果将广阔的海洋变成一些互不相连的湖泊,季风的威力就会降低,水汽输送也少了,降水就会减少,加重陆地上的干旱。
但有些区域受季风影响小,受洋流影响大,比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能降温减湿。洋流按成因可以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倾斜流。强大的洋流需要广阔的洋面才能形成,如果将海洋变成湖泊,洋流也会减弱甚至不会产生。
季风减弱了,洋流也弱了,降水就会变少,地球的环境将会比现在恶劣很多。这还仅仅是从季风和洋流层面上分析的,如果还从资源、生物、地形等方面来分析影响更大。
多亏了地球上的三分陆地七分海洋,而且陆地和海洋的位置非常合理,为生物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不管是2亿年前的泛大陆,还是目前的七大洲,陆地都是大块的整体,目前的七大洲也分为4大块。亚欧非大陆连在一起,称之为世界岛。亚洲和欧洲大面积相连,欧洲就相当于亚洲大陆的一个半岛,亚洲和非洲也通过苏伊士地峡相连,南美洲和北美洲通过巴拿马地峡相连,人工开凿的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才将它们分隔开来。澳洲和南极洲自成一块。世界上的海洋也是一个整体,有些海洋动物可以在全球海洋里迁徙。
正是存在辽阔而且相连的陆地和海洋,两者的博弈之下才塑造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气候环境,孕育了千奇百怪的生物,没有海洋和大陆的地球是难以想象的。
如果地球上没有海洋,而是在陆地间星罗棋布的散落着大小不一的湖泊,且水量巨大会怎样?
看了题主对这个问题的描述,意思是把海洋里的水全部倒进地球上的湖泊里会发生什么?
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上的海洋。地球海洋面积有多少?地球上的海洋总面积大约是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海洋中有多少水呢?地球上的海洋中含有13亿5千多万立方公里的水,大约占到地球总水量的97%。地球上的海洋有多深呢?地球上的海洋平均深度大约是3795米,最深的地方是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是11034米。
再来了解一下地球上的陆地情况。地球上的陆地面积有多大呢?地球上的陆地面积总面积是1.49亿平方公里,占到地球总表面积的29%。地球上的陆地有多高呢?地球上的陆地平均海拔高度是875米,海拔最高点就是珠穆朗玛峰了,高度是8844.43米。
再看一下地球上湖泊的情况?地球上的湖泊总面积有多大呢?据统计地球上的湖泊总面积是27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陆地总面积的1.8%。那么地球上一共有多少个湖泊呢?这个就不好统计了,地球上面积大于5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35个,其中芬兰被称为万湖之国,有大大小小的湖泊18万8000多个。
可以简单的计算一下,如果把地球上这13亿5000千多万立方公里的海水倒进面积1.49亿平方公里的陆地上会发生什么?结果是平均海拔只有875米的陆地全部被还会淹没,平均深度达到9060米,就连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也被淹没在海水一下了。
那如果像问题中描述的那样,把所有的海水倒进这270万平方公里的湖泊中呢?结果是这样的,这些湖泊的深度将会达到500公里!500公里是深度到达那里了呢?地球平均厚度大约是17公里,就算是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也只有35公里。这样的深度已经到达地球的地幔了,湖水直接与炽热的岩浆接触。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吧?
图示:青藏高原星罗棋布的湖泊
那么要多少面积的湖泊容纳这些海水再能看上去是正常的呢?湖泊面积增加到2.7亿平方公里,湖水的平均深度才会减少到5000米深。这样深度的湖泊地球上还没有呢!但是湖泊的总面积已经超出了地球上的陆地总面积了。
因此我个人觉得题主的这个设想是实现不了的。大家是什么意见呢?欢迎点评!
如果地球上没有海洋,而是在陆地间星罗棋布的散落着大小不一的湖泊,且水量巨大会怎样?
回答问题前,先普及一个知识点,地球上的海洋占地球的71%,如果海洋真星罗棋布的分散到了陆地,那么陆地将不再称之为大陆,而是会变成海岛,如同我国舟山群岛那般,所以此问题只是假设。回到问题本身,如果地球上没有海洋,而是陆地间星罗棋布的散落着大小不一的湖泊,这不正是原始地球可能存在的面貌之一吗。在地球形成之初,地壳未大规模运动漂移之前,地球上的水资源汇集情况很有可能就是和问题的描述一致,因为地球形成之时,组成地球的各种元素是均匀分布的,高山、海洋之间还不存在大规模落差。地球最初的样子已经不得而知,但地球的形成是建立在宇宙的某一次大爆炸,因为宇宙星体之间运动,宇宙爆发过多次大规模撞击,形成了很多漂浮小行星,又因为各小行星的元素质量不同,漂浮位置不同,最终由相同轨道的几个小星星组合成新的地球,这一点从地球与周边行星的元素区别就可以分辨出。地球形成后又经过了亿万年的地壳运动,才形成了海洋,如果地球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没有发生地壳运动,一直没有形成大型海洋,那么地球上也就不会诞生生命。地壳运动形成海洋后,因为自然降雨冲刷过程,将地球大部分的钠分子汇集到了海洋,从而形成了咸水,海水在一次次潮汐运动之下,各种分子相互撞击融合,形成了有机分子,再一步步演化出原始生命。当然,以当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地球上的海洋重新分散到大陆各个地方,而水资源总量不变,那么对地球降雨等气候影响不大,因为总量不变则地表蒸发量不变,地球大气层以内的降雨过程还是会继续。不过海洋当中的生物洄游,生物链肯定会受到影响,最终还是会影响到地球生态。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如果地球上没有海洋,而是在陆地间星罗棋布的散落着大小不一的湖泊,且水量巨大会怎样?
朋友,你去过千岛湖吗?千岛湖是新安江水库大坝建成后,库区水面上升到海拔108米,整个库区580平方公里,只留下大大小小一千多个山峰的顶部,这就是千岛湖今天的样子,但是即便是这样,千岛湖的平均水深也只有34米。世界上最深的湖是贝加尔湖,平均水深744米,最深点1642米。
那么地球海洋的平均深度是多少呢?3795米。够深吧,所以把地球表面摊平,也就是把陆地的土全部倒进海洋,让地球完全变成一个水球,这个水球的平均深度也不少于3000米,这是保守估计。
所以题主的假设不太成立,尤其是要达到陆地间星罗棋布着湖泊的效果,基本上不可能,除非多一些陆地,少一些海水,因为地球上的水实在是太多了。地球陆地的平均海拔是2300米,而陆地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其他都是海水。看过《未来水世界的》这部电影吧,浩瀚茫茫的大海无边无际,一罐黄土成为人类珍贵的记忆,如果说星罗棋布的湖泊,不如说是散落海洋的孤零零的岛屿,这么点儿陆地肯定没法养活这么多人口。
所以,如果没有什么奇思妙想,那就赶紧洗洗睡吧,别在提这样没有常识的问题了。
如果地球上没有海洋,而是在陆地间星罗棋布的散落着大小不一的湖泊,且水量巨大会怎样?
你说的是这个样子的吗?我可以理解成,水流的方式是单独的超级湖泊遍布星球百分之三十的地盘(如图1),水量却等于地球,那么这个星球会更加跌宕起伏,海洋平均深度是原来2-3倍,同样的,最高峰也会高出个2-3倍。其次,湖水之间没有互通,那么每一个湖都是单独的生物圈,随着太阳蒸发出水蒸气,那些湖泊水分蒸发到周围降雨形成绿洲(大气环流或许只存在于巨型湖泊/内海之上),而广阔没有湖水的地方就是荒漠,这里也就是生命的禁区。
至于最大的绿洲,就是内海周围,从内海海岸至少百公里都是绿洲,这一块也就成为智慧生物最可能诞生的地方。
那么智慧生物争取的地方就是那一片湖泊绿洲,这些绿洲才是理想的安居之地。图2则为现代地球的宜居带,宜居带基本上都是靠近水的地方
如果地球上没有海洋,而是在陆地间星罗棋布的散落着大小不一的湖泊,且水量巨大会怎样?
1⃣️从月亮看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地球上分布为三山六水一分地的比例,整个地球为五大洋包裹着,随着地球旋转,海水的流动,水面总能把不圆的地质变成一个大圆球。
2⃣️随着地球向东自转,所有与海洋相通的江湖都是向东流入海,人们形容江无底海无边。
3⃣️你假说的把大海相隔成若干块大湖,这些水就成了死水,你要知道洋流和海潮保持全球五大洋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养活了万千种海洋生物,如果断了海洋的生物链,对人类就是重大的伤害。
4⃣️大自然也是个搬运工,通过日晒将水分挥发到天空中形成积雨云,如果遇到冷热交替便会产生雨雪降落而滋润大地,可是这种雨水并不是全球平均分配,多雨的地方会产生洪涝灾害,大水入江湖,满了便入海,可是你说的海被隔离成一块块了,那这个湖便会涨水而淹没农田和房屋,造成洪灾。由于降雨分布不均匀,有些地方会干旱,湖水被蒸发,缺水地区的人和动植物不能存活,加上缺水会使温度升高,这地球马上就会变成如同月球,火星一样不适宜人生存。你细想一下,是不是很可怕。
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