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和海豚为什么能杂交?

在生物学里,由于生殖隔离的影响,杂交是属于非自然的现象,但如今发生的物种之间交配却证实其并非不可能,我们认识了骡子和鲸豚,那它们是怎么打破生殖隔离的禁忌的呢?

看到这个问题有点懵,因为海豚就是一种鲸,海豚是一类中小型齿鲸的统称。如果你所说的鲸指的是大型须鲸,但它俩肯定是无法杂交的。鲸豚(whophin)并不是须鲸与海豚所结合的产物,而是海豚科内部不同物种之间结合的产物,之所以称为“鲸豚”,是因为其中一个物种名称里带有“鲸”字,但它也是海豚科的。

鲸与海豚的概念

鲸,狭义上是指须鲸,这也是多数人认为的鲸,生物分类学中称为须鲸亚目。须鲸是指没有牙齿,依靠口中的板状鲸须过滤水中小动物为食的鲸,属于滤食性动物,无攻击性。目前须鲸只有4科6属15种。体型最大的就是著名的蓝鲸,最大体长记录33.6米,最大体重记录177吨,根据蓝鲸的生长曲线和身体结构推测其最大体重约为239吨。最小的须鲸是小露脊鲸,最长6.45米,重约3吨。广义上的鲸,指鲸目,俗称鲸豚类,包括须鲸、齿鲸在内的近百种外型似鱼的水生哺乳动物,如今鲸目与陆地上的偶蹄目合并为鲸偶蹄目。鲸目之下有两个亚目,一个是上面所讲的须鲸亚目,另一个就是齿鲸亚目,海豚就属于齿鲸亚目。

海豚同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海豚指吻部细长的小型齿鲸,最常见的海豚就是宽吻海豚。广义的海豚指海豚科,包括虎鲸、伪虎鲸、领航鲸、瓜头鲸、花鲸等中型齿鲸在内,这些齿鲸并没有细长的吻部,而是长着圆圆的脑袋,但按照演化历程与血缘关系它们仍被划入海豚科。因此海豚科按外型可以分为长吻、短吻、无吻三种。

简而言之,海豚就是小型齿鲸,海豚科内也有很多名字里带“鲸”的物种,鲸豚的诞生就和它们有关。

各种“鲸豚”的父母如下

宽吻海豚+伪虎鲸。

宽吻海豚+花鲸(灰海豚/里氏海豚)。

太平洋斑纹海豚+花鲸(灰海豚/里氏海豚)。

宽吻海豚+短肢领航鲸。

糙齿海豚+瓜头鲸。

以上物种都属于齿鲸亚目之下的海豚科,伪虎鲸、花鲸、短肢领航鲸、瓜头鲸都属于领航鲸亚科,它们实际上就是大型海豚。

▲图中物种都是海豚科的

因此,所谓的鲸豚并不是须鲸和海豚的后代,只是海豚科内的物种结合的后代,“鲸豚”实际上就是混血海豚。须鲸不可能跟海豚产生后代,就好比老虎和家猫不能结合。如果对亚目、科、亚科、属、种这些概念不了解的话可能看不懂。

“鲸豚”的具体情况

最著名的鲸豚名叫可凯马鲁(KeKaimalu),它是第一头在圈养条件下存活的鲸豚。1985年3月15日诞生于夏威夷海洋生物公园,它的母亲是一头宽吻海豚,父亲是一头伪虎鲸。宽吻海豚体长2-4米,伪虎鲸最长接近6米,可凯马鲁的体型比宽吻海豚大,比伪虎鲸小,牙齿数目为66颗,介于宽吻海豚(88颗)与伪虎鲸(44颗)之间。原本人们以为鲸豚和骡子一样,没有生育能力,但可凯马鲁却和雄性宽吻海豚结合生育了3次,第一次幼崽出生后夭折,1991年和2004年诞生的后代都存活下来,至今还生活在海洋馆中。2011年5月7日,有人在加州莫斯兰丁海域发现了一个混合海豚群体,这个群体由花鲸与太平洋斑海豚组成,这个群体正在经行激烈的跨种结合,尽管花鲸的体型比太平洋斑海豚太很多,但并不影响。

2011年7月5日,辽宁抚顺某海洋馆诞生了一头鲸豚,它由雄性花鲸与雌性宽吻海豚结合产生,出生后便不幸夭折。2018年7月,卡斯卡迪亚研究团队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在夏威夷考艾岛附近海域发现了糙齿海豚与瓜头鲸的杂交个体。这个团队在2017年便发现了这个个体,最终确认其为雄性糙齿海豚与雌性瓜头鲸的后代。糙齿海豚与瓜头鲸体型相仿,约2-2.8米。

以上只是被确认的鲸豚,海洋学家路易斯·赫尔曼认为,自然界中肯定还存在其它鲸豚,这点肯定是毫无疑问的。

海豚科其它物种之间的结合

我们对于海豚的印象就是调皮、可爱、善良,如果我们以人类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去衡量海豚,那海豚科无疑是自然界最“浪漫”最“开放”的群体,跨种结合在海豚科中极为常见,比如上面屡次提到的宽吻海豚,已知宽吻海豚至少与13种海豚科动物发生过杂交,号称海豚科“种马”。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伪虎鲸、花鲸、短肢领航鲸之外,还有长吻真海豚、短吻真海豚、太平洋斑纹海豚、暗色斑纹海豚、印度洋驼海豚、热带斑海豚、大西洋斑海豚、长吻飞旋海豚、糙齿海豚、印太宽吻海豚。▲在野外宽吻海豚和伪虎鲸也非常亲密

其它海豚科物种之间的结合情况还有暗色斑纹海豚与南露脊海豚、真海豚与条纹海豚、澳洲驼海豚与澳洲短鳍海豚。甚至长吻飞旋海豚与条纹海豚杂交还产生了一个新物种——短吻飞旋海豚。

不得不说,海豚们真会玩!

看到这,很多人估计都会吃惊,为啥生殖隔离在海豚科中貌似不管用?

海豚科物种为啥能够跨种、跨属、甚至跨亚科结合?

1、物种划分方式有待完善

现代生物学中对物种的定义和分类非常复杂,生殖隔离可以当做划分物种的标准,但不是绝对依据。也就是说,目前我们认为这是两种动物,它们长相差别很大,但实际上它俩可能是一种动物,我们认为这两种动物结合产生后代是杂交,实际上可能是正常的交配。强调生殖隔离的物种物种概念就是传统的生物学物种概念(BSC),但这个概念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种间杂交和渐变种的现象难以解释。所以需要深入研究动物之间的基因相似度才划分它们的种类。

2、可能它们之间基因相似程度很高

北极熊和棕熊外貌差别很大,但两者之间没有生殖隔离,因为这两种熊分化时间约为80万年,算是非常近的。生殖隔离形成的要素有地理隔离、生态隔离、行为性隔离、季节隔离等。海豚科物种生活在大海中,生存区域和环境都很接近,因此这些生殖隔离形成的因素对它们影响不大,可能导致它们基因相似性很高。虽然染色体数目可能不一样,但染色体不是能否杂交的决定性因素。

3、基因渗入

这点是我猜测的,基因渗入是指两个物种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杂交,导致它俩的基因相互渗入。也就是说A的体内携带着B的基因,B的身体里也有A的基因。

海豚科是非常“开放”的,时常观测到两个不同的海豚科物种在进行跨种结合,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可能持续了数十万年甚至数百万年。

总之,海豚科是个非常神奇的群体,需要更多研究才能一步步的揭开这个家族的秘密。

除了海豚科之外,其它鲸类也有很多跨种杂交案例,比如蓝鲸与长须鲸、蓝鲸与座头鲸、弓头鲸与北太平洋露脊鲸、独角鲸与白鲸、港湾鼠海豚与白腰鼠海豚等。

综上所述,鲸豚只是海豚科的物种结合的产物,应该称为混血海豚或杂交海豚,“鲸豚”这个名字不可望文生义。

鲸鱼和海豚为什么能杂交?

美国夏威夷海洋生物公园有一头伪虎鲸和宽吻海豚,产下了唯一鲸鱼海豚混血儿——鲸豚。

这只小鲸豚于被命名为“凯凯马卢”,是一只伪虎鲸和一只大西洋宽吻海豚的混血儿。

幼鲸豚血统是四分之一的伪虎鲸和四分之三的大西洋宽吻海豚。它光滑的皮肤是海豚浅灰色和伪虎鲸黑色的均匀混合色。

小鲸豚仍然完全依赖母亲的乳汁,但有时会从训练员手中抢走冰冻鱼,然后用沙丁鱼做玩具。

与纯种海豚相比,它体型巨大,已经有一岁宽吻海豚那么大了。

虽然伪虎鲸和大西洋宽吻海豚是不同的物种,但是科学家们把它们归为同一个家族——鲸目动物。

海洋哺乳动物研究专家称就分类学而言,它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凯凯马卢”,其名字的意思是“来自平静的海洋”,来自于一头4.3米910公斤重的伪虎鲸和一只1.8米180千克重的宽吻海豚之间的意外结合。

伪虎鲸不太像虎鲸。它们长到6米,重达两吨,有一个尖而圆的鼻子,突出在它们锯齿状的下巴上。

大西洋宽吻海豚最大可达3.6米,重达320千克。

鲸鱼和海豚是陆地动物的后代,它们在陆地上生活了几百万年后又回到淡水或海水中。根据可追溯到大约5000万年前的化石,鲸鱼甚至与陆地河马有着共同的祖先。

鲸鱼根据它们的牙齿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为须鲸,这是鲸鱼最大的亚目,包括蓝鲸。

鲸鱼的另一类是齿鲸,其中包括海豚和抹香鲸。齿鲸是食肉动物,这意味着它们以鱼、鱿鱼、海洋哺乳动物甚至其他鲸鱼为食。齿鲸下分为海豚科,海豚科下又有一个虎鲸属,海豚和虎鲸属于同一科,所以可以杂交,但体型不能相差太大,否则可能会难产。

鲸鱼和海豚为什么能杂交?

蓝鲸体长几十米重百十吨,生殖系统尺寸和海豚肯定差别很大,根本不可能交配。鲸鱼和海豚杂交产生后代必须满足体型相近、生殖系统相近,染色体差别较小等条件。

鲸鱼和海豚的基因和现代河马在某些DNA序列上有共同的特征,所以科学家判断它们都和河马有一定的关系,是一类居住在海边以捕食海洋生物的陆地动物演化来的海洋哺乳动物,脏器的类型都和人类基本相同。在现代的研究中,认为鲸鱼和海豚都是偶蹄目的演化分支,分离的历史还不是很久远,只有大约5000多万年,两者仍保持很多的相似,就像现代人类和哺乳动物一样,染色体数量其实差别不是很大。鲸鱼和海豚虽名字不同,但都是偶蹄目演化分支,拥有交配生育的可能。地球两性繁衍的生物的繁殖基础是染色体的分离与染色体组的重新形成,染色体组都是双数,染色体的长度也有区别,同一种生物才能形成染色体长度数量恰好配对的受精卵,进而发育为完整的生物体。所以染色体数量和长短不同的生物,一般都有着较为严格的生殖隔离,即便能够侥幸产生后代,也多没有生殖能力,不能维持种群,也就无法形成新物种。

鲸鱼和海豚的类型都很多,演化历史的分离使得它们的染色体数量或者长短发生了变化产生了生殖隔离,分数不同的物种,它们的自然交配一般是无法形成后代的,自然界中各生物个体也因为激素的气味等性质的不同,不能相互吸引,基本不会有交配的行为。鲸鱼和海豚的体型有大有小,蓝鲸和最小的海豚那时肯定不可能结合的,蓝鲸长几十米,海豚就几米长,生殖系统的尺寸都不一样没法交配,也导致无法形成后代。然而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由于生物个体的数量较少,在较为狭窄的空间内,海豚和某些种类的鲸鱼却又可能因为激素的作用发生交配的行为,除了人类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都有一定的繁殖期,激素的作用使它们需要将交配的欲望发泄出来,像猫叫春,如果没能交配,在整个发情期都会惨厉地叫,海豚和鲸鱼由于智商高还会想一些方式发泄,于是体型相近的个体就有了交配的可能。

但由于染色体结构的不同,很难形成完美的染色体组,受精卵存活率会很低,又因为不哺乳动物繁殖需要经历受精卵着床、胚胎发育、分娩等阶段,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出问题导致无法形成后代,但也偶然能型形成远缘杂交体,它们多没有繁殖的能力,在野外环境一般是无法形成稳定的种群的,所以不能被称作新物种。

鲸鱼和海豚为什么能杂交?

鲸豚(wholphin)这一名称的使用是在1985年夏威夷海洋生物公园出生的一种杂交海豚开始的,它由一头假虎鲸和一只宽吻海豚杂交生下来的。假虎鲸和宽吻海豚是不同的物种,但它们仍然都被归为同一科——海豚科。虽然海豚科在分类学中属于鲸目,但假虎鲸并不是普遍语义中的体型巨大的鲸,所以鲸豚这名称的使用在科学上是不严谨的,它不是鲸鱼和海豚是杂交,只是两种不同海豚的杂交,取这个名字最初是因为假虎鲸的名字中有“鲸”,但实际上它是海豚。

实际上自然界也存在极少数目的天然杂交的鲸豚,2017年7月中旬,考艾岛海岸的研究人员就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杂交动物,被认为是糙齿海豚和瓜头鲸的杂交。这只杂交雄鲸豚有斑点状的颜色图案,与糙齿海豚相匹配,而且在它的背鳍下方的背部颜色更暗,与瓜头鲸一致,DNA序列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跟假虎鲸一样,瓜头鲸也只是名字带“鲸”的海豚。天然中存在的两个物种的杂交一般认为是由于物种种群数目下降的结果。

生殖隔离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不能交配或者不能杂交,进化中有许多不同的生殖隔离机制,如果两个物种之间不能杂交称为合子前分离,如果两个物种确实能够杂交繁殖后代,就会有进一步的生殖隔离机制,称为合子后分离,以确保杂交后代不会被自然选择选中。这两种类型的隔离都是为了推动进化,并确保物种形成是预期结果。杂交后代通常是不育的或者生存能力下降不能维持稳定的种群数目。比如马和驴的杂交后代骡子是不育的,而两个海豚的杂交鲸豚已被证实雄性是不育的,雌性虽然可育但是后代生存能力下降,夏威夷海洋生物公园的雌鲸豚产下的前两个后代一只刚出生就夭折,另一只只活了9年。

鲸鱼和海豚为什么能杂交?

鲸鱼和海豚差别那么大,为什么能杂交?

大家在网上有时会看到鲸鱼和海豚杂交生出鲸豚兽的消息,此时就会感到非常诧异,它们的身形差别那么大,怎么会能够交配并产生后代呢?

从生物科学的角度看,不同物种之间能否杂交,取决于生物的染色体。同类物种之间可以正常繁衍后代,是由于受精卵的减数分裂以及合子细胞能够顺利产生。不同类的生物,会由于各种原因,或没有交配机会(发情时间、生活空间、生殖器官不同等)、或交配后受精卵无法形成、或受精卵无法发育、或可以产生后代但后代无法繁衍等,这些其实都是生殖隔离的表象。

大家知道,马和驴能产生后代骡子,老虎和狮子可以产生后代狮虎兽,但骡子和狮虎兽都不能继续繁衍,所以,马和驴、老虎和狮子都在生殖隔离的范畴之内,具有生殖隔离的动物,不是不能杂交,而是处于合子生殖后隔离的范围。

(狮虎兽)

同样,鲸鱼和海豚的杂交,必须是特定鲸鱼才可以。鲸鱼分为齿鲸和须鲸两大类,而海豚是小型齿鲸类,能和海豚杂交的鲸,目前看只有宽吻海豚和伪虎鲸,它们和海豚都是鲸目海豚科下的物种,体型相差不大,这样它们就有交配的可能。只不过它们产生的后代-鲸豚兽,和骡子一样,不能再产生后代。

鲸鱼和海豚为什么能杂交?

2017年,一个非营利组织在夏威夷考艾岛附近的海域,展开了一场为期两周的项目,对附近的海洋哺乳动物进行拍照以及研究。

通过观察发现,这里有一种非常罕见的,瓜头鲸和糙齿海豚的杂交物种。该项目负责人说:从照片上看,它介于两个物种的中间形态,因此怀疑它是个杂交动物。

根据遗传学分析显示,这只动物很可能是杂交的第一代。据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鲸鱼和海豚之间的杂交,在之前也有过先例,这只是在野外发现的第三只个体。

我们知道,海豚和鲸鱼的差别非常大,为什么它们能够杂交生出后代呢?

生殖隔离

虽然海豚和鲸鱼的体态相差很大,但海豚其实是偶蹄目下的齿鲸小目下的一员,和齿鲸的血缘关系较近。

海豚科是鲸类之中的最大一科,现在一共有17个属,将近40个品种,其中有不少名字中带有“鲸”的鲸鱼属于海豚科,比如:领航鲸、虎鲸、黑鲸等。所以,有时候鲸鱼和海豚杂交并不是海豚和鲸鱼杂交,而是海豚科内部的杂交。

比如:鲸豚兽Kekaimalu是伪虎鲸和大西洋宽吻海豚的后代,然而伪虎鲸和大西洋宽吻海豚都属于海豚科,两者之间血缘关系较近。

在生物学上,区分两个不同物种的最简单标准,就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比如:人类虽然和黑猩猩血缘较近,但两者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海豚与鲸鱼也是如此,在几百万年甚至几千万年的演化中,两者的演化完全不同,积累的有利基因以及中性基因等也完全不同,导致两者的差异越来越大,直到形成生殖隔离。

按理说,形成生殖隔离的两个生物,应该无法繁衍出后代。但在自然界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杂交生物。

生物的杂交

不同的生物之所以存在生殖隔离, 其实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染色体数量不一致,比如:马有32对染色体,而驴只有31对染色体。虽然它们能够繁衍出骡子,但是骡子的染色体无法正常减数分裂,导致染色体紊乱,从而导致不育。

还有就是性器官不匹配,以及发情期不同等原因,导致两者之间无法交配。

鲸鱼和海豚之间虽然存在着生殖隔离,但它们仍然能繁衍出后代,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生殖隔离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分界线,而是存在着一些灰色边界。

比如:我们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存在着生殖隔离,但是据基因检测报告显示,全世界不同的人种中,含有大约2%-4%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这意味着我们智人曾经和尼安德特人存在过生殖交流,而且还有后代存活。

鲸鱼和海豚之间,也存在着一条灰色边界,让它们能够繁殖出后代。但是它们繁殖出后代的成活率并不高,目前世界上鲸鱼与海豚的杂交个数只有个位数,而且它们的杂交后代一般都没有生育能力,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杂交不育”,也属于生殖隔离的一种。

鲸豚兽

虽然鲸鱼与海豚繁殖出的后代,一般没有生育能力,但是科学家们观测到,第一代鲸豚兽Kekaimalu在2004年繁衍了一只雌性小海豚,而且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这只后代其实是它第三次怀孕的结果,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不久就死亡了, 第二个孩子只活到了9岁,而普通的宽吻海豚在这个年纪时还没有达到性成熟。

这也意味着,即使杂交后的鲸豚兽具有繁衍能力,但后代成活率不高。事实上,关于海豚杂交的问题,目前我们仍有很多未解之谜,只能寄希望于科学家们的继续努力。

总结

虽然有些鲸鱼是“鲸”,但它们却是海豚科的生物,与同属于海豚科的生物之间血缘较近,两者虽然存在生殖隔离,但还存在着一点藕断丝连的关系,所以鲸豚兽的出现并不奇怪。

虽然目前有鲸豚兽的存在,但是研究表明这种生物非常罕见,而且大多数没有生殖能力。不过关于它们的研究仍在继续,或许未来我们能发现更多的鲸豚兽的秘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