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三家大夫智、韩、魏联合攻打赵氏?为何韩、魏突然调转枪头联合赵氏攻打智氏?
晋阳之战当中,原本是智家联合韩家与魏家,一起针对赵家。但经过赵家的策反之后,韩家和魏家忽然就调转了矛头,转而联合赵家,一起进攻智家。
韩家和魏家,之所以会忽然反水,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唇亡齿寒。因为这两家知道,如果赵氏被灭了,那他们两家恐怕未来也撑不了多久。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趁智家毫无防备的时候,在背后捅上一刀,优先解决智家。
历史上真实的晋阳之战,不光决定了晋国内部,四个卿大夫家族的结局,同时也决定了战国七雄格局的出现。想要说清楚这场战争,我们还得从晋国的历史开始说起。
晋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当时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西周。而周武王一共有五个儿子,这其中老大后来继承了天子之位,也就是那位被周公辅佐的周成王。而这其中的老三,就是晋国的初代国君。
不过,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仅仅过了三年就没了。所以他去世的时候,几个儿子也都比较年幼,还没来得及分封。直到周成王在位的时候,当时周王室恰好灭了一个叛乱的诸侯国唐国,这个唐国是上古那位尧帝的后裔所建立的国家,国家一直不小。而唐国被灭之后,这么大一个诸侯国,周成王自然要找一个信得过的人去管喽,所以就把这个国家分给了自己的三弟。
之所以要把唐国封给这个老三,除了周成王和他这位三弟感情不错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个老三的外公,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姜子牙。所以相对来说,老三他妈那边的势力也比较强,周成王就算为了笼络自己兄弟,也必须得拿出足够的本钱,所以唐国被灭了之后,才归了老三。
老三在世的时候,大概是为了照顾唐国国民的感情,一直都没改名。但是到了老三儿子那一代,就把唐国的名字给改了,改名为晋国。
晋国,就是这么来的。
因为这种特殊历史原因,导致晋国从建立的那天开始,就比较强大。放眼当时所有的诸侯国,晋国的地盘和国力,都算是一流的。而在整个西周时代,晋国虽然没有通过战争进行大规模扩张,但因为一直紧跟周王室的脚步,得到的实惠也不算少,所以国力一直都在缓步提升。
而到了西周末期,因为西周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在位时期搞出了很多乱子,最后导致西周都城直接被犬戎给攻破了,西周也就此覆灭。西周覆灭之后,正是晋国联手其他几个强大的诸侯国,派兵护送周平王迁都到了洛邑。
更为难得的是,因为周平王登基的手段比较特殊,当时还有另一拨诸侯,拥立了周幽王的一个弟弟,也就是周平王的叔叔做天子。所以周平王登基之后,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当中,周王室一直都是两王并立的局面。直到二十年之后,晋国主动插手,帮助周平王灭了他叔叔,这才结束了两王并立的局面。
一次帮周平王迁都,一次帮周平王平定内乱。这两次出手,让晋国的地位开始迅速提升,开始成为一流的诸侯国。与此同时,春秋初期其他几大强国,比如秦国、郑国、齐国等国家,也开始用各种手段,不断壮大自身。
就这样,经过春秋初期的混乱之后,这些诸侯国开始脱颖而出,逐渐甩开其他诸侯国,国力越来越强。经过这次分层之后,这些诸侯国和其他诸侯国,就彻底成了两个世界的国家。所以后来在整个春秋历史上,基本上也都是这些国家做主角,其他国家只能作为陪衬。
不过,作为先行者的优势,并没有让晋国在东周初期的时候,完成称霸的目标。因为在东周最开始的一百年里,晋国需要面对两个巨大的问题。一是如何合法扩张,作为当时的大国,晋国如果想通过战争,来对外进行扩张的话,很容易会引来其他诸侯国的围攻。如果真的引来其他诸侯国的围殴,最后极有可能对外没占到半点便宜,自身反倒被人家给灭了。
这个问题,不光晋国要面对,其他大国其实也需要面对。
直到几十年之后,到了齐桓公时代,这个问题才被真正解决。当时的齐桓公,选择打出了一杆‘尊王攘夷’的大旗,打着帮周王室平乱的大旗,讨伐那些小国,然后吞并他们的地盘。后来齐桓公的这个做法,也成了其他所有强国的选择。而这个过程,就被称之为‘争霸’。
除此之外,晋国当时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内乱问题。
当年晋国帮周平王搬家,以及帮周王室平乱的时候,正是晋文侯在位。晋文侯在位期间,晋国一直是蒸蒸日上,国力稳步提升。但是等到晋文侯去世之后,晋国就开始围绕着国君宝座,开始内斗。
简单来说,晋文侯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登基,他的弟弟被封到了曲沃。此后,这两脉围绕着晋国国君的宝座,常年厮杀。这场内乱,延续了三代人,持续了67年的时间,最终以曲沃一脉的胜利而结束。而这场近七十年的晋国内乱,后世便史称曲沃代晋。
这场曲沃带晋的内乱结束之后,新上任的晋国国君,生怕晋国宗室其他支脉,有一天再抢了自己的位置。所以,这位新国君掌权的时候,干脆直接向自己的同族,挥动屠刀。经过这位新国君的清理之后,原本枝繁叶茂的晋国宗室,几乎被杀得一干二净,再也无法威胁国君了。
干掉了自己的同族之后,接下来这位疯狂的国君,又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儿子。虽然中国古代一直认为多子多福,但在这位疯狂的晋国国君眼里,儿子多了似乎也不是什么好事。谁知道这些儿子的后代,未来会不会再次壮大,然后再次威胁主脉的国君宝座呢?
恰好在这个时候,这位国君有个宠妾,为了给自己儿子争夺继承权,就陷害了国君其他的儿子。所以最终,这位晋国国君的几个儿子,有的被杀,有的逃离了晋国,反正是不敢在晋国生活了。
经过这位晋国国君的疯狂杀戮之后,晋国宗室的力量,迅速衰落了下去,这就为后来晋国卿大夫世家的崛起,埋下了伏笔。而接下来,这位疯狂的国君去世之后,晋国又发生了很多事情。总之到了最后,有个一直在外流亡的公子,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了晋国,并且重新夺取了国君的宝座。
这位被秦国拥立的晋国国君,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晋文公。
晋文公登基之后,依靠自身智慧,再加上晋国强大的国力,很快就完成了称霸任务,成了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位公认的春秋霸主。不过,晋文公掌权期间,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用人的问题。
当时晋国宗室,已经被晋文公他爹清理得差不多的,所以晋文公根本没有什么宗室可用。况且因为之前的复杂历史,晋文公也不信任自己的那些同族。谁知道这帮同族壮大之后,未来会不会再抢自己的国君宝座呢?
既然同族不能用,也没人可用。那接下来,晋文公能用的,就只剩下当年陪他一起流亡的那些大臣,以及晋国内部一些有才能的忠臣了。
在晋文公的安排下,很快,一批新的掌权者开始出现。这些在晋国内部担任要职的大臣,要么就是当年陪着晋文公一起流浪,要么就是本身特别有才能。这些人,就是后来那些瓜分晋国的卿大夫世家的祖先。比如后来瓜分晋国的魏家和赵家,先祖当年就都曾陪晋文公一起流浪诸国,算是晋文公心腹当中的心腹。
当然,晋文公在世的时候,这些人还是比较忠诚的,估计也没想过他们的后代,会瓜分了晋国。所以在晋文公时代,这些人和晋文公团结一致,共同对外,所以才缔造了晋国的霸主国地位。
而随着晋国称霸,接下来的历史,就属于晋国和其他几大强国的争霸史了。在接下来的上百年时间里,晋国在西边挡住了秦国,死活不让秦国东出;东边压制齐国,再加上齐国内部的斗争,齐国也逐渐衰落了下去;在南方则是拼命压制楚国,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晋国和楚国直接开战的次数,就有十三次。除了楚庄王在世的时候,楚国稍稍占了一点上风之外,楚国基本上就没赢过几次。
正是因为对外战争的节节胜利,晋国也被称之为春秋第一霸主。相比之下,其他几个强大的诸侯国,或许在某个时期,非常强大。但是相对而言,晋国却是一直都很强大。
在晋国对外节节胜利的同时,那些卿大夫家族的势力,也在飞速膨胀。春秋时代和后世不同,基本上还是执行分封制。不光周天子需要分封诸侯,在诸侯国内部,如果某个大臣立下了大功,也是需要被国君分封的地盘的。
这种分封,在晋国快速扩张的时候,倒也不算太难。毕竟,晋国在上百年的时间里,地盘一直在不断膨胀,不断吞并其他诸侯国。光是吞并的这些地盘,就足以分给那些卿大夫家族了。而地盘的诱惑,则会让这些卿大夫家族,拼命为晋国效力,这也是晋国得以快速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问题是,当这种上升势头逐渐停止,对外战争得到的地盘越来越少,情况就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以往的情况是,晋国把吞并其他诸侯国的土地,一部分留给自己,另一部分分给那些卿大夫家族。但随着几个霸主国的势力范围,开始逐渐划定,晋国对外扩张的脚步开始停止。到了这个时候,这些卿大夫家族再想分地盘的话,就只能从晋国宗室那里分蛋糕了。
用现代话来说,晋国就是因为内卷而垮掉的。
尤其是到了公元前546年,因为晋国和楚国常年打仗,双方都撑不住了。于是在宋国的调停下,两国签订了停战协议。随着两国签订停战协议,春秋时期的几个大国,基本就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所以接下来的四十年里,晋国基本上没有对外打过什么大仗。
没了对外扩张,自然就只能吃老本了。所以接下来,每次晋国的那些卿大夫世家,立下了大功之后,晋国国君都得拿出自己管辖的地盘,去分给其他卿大夫家族。如此一来,此消彼长,那些卿大夫世家自然越来越强,而晋国国君这一脉的力量,也就越分越弱了。
更要命的是,因为之前内乱的历史,导致晋国后来一直有驱逐宗室的传统。这就导致晋国宗室的力量,特别弱小,根本无法和那些卿大夫世家对抗。所以,等到春秋末期的时候,晋国作为一个整体,非常强大,甚至还扶持吴国,差点灭了楚国。但这样的晋国,却不属于晋国国君,而是基本被那些卿大夫世家瓜分了。
另外,最开始的时候,这些卿大夫世家,还是一起瓜分晋国宗室,彼此之间的利益比较一致。但随着晋国宗室的土地越来越少,这些大世家之间,也开始出现竞争。为了争夺地盘,彼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逐渐从单纯的朝堂斗争,转变为实际意义上的战争。
就这样,晋国卿大夫世家之间的内战,开始了。
在瓜分晋国的盛宴当中,先后有十一个家族的人,担任过晋国的高层执政者。而晋国的高层执政者,被称之为‘六卿’。而这十一个家族,分别是智氏、中行氏、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韩氏、魏氏、范氏、赵氏。
这十一家当中,狐氏、先氏、郤氏、胥氏这四家,早在卿大夫家族之间还没撕破脸的时候,就已经逐渐消失了。狐氏是因为执政期间,和赵氏分别支持不同的继承人,而赵氏支持的那位最后登基了,所以狐氏就只能逃离晋国,自此从晋国消失。
先氏是因为勾结戎狄,打算在晋国内部发动政变,而后政变被粉碎,不得不逃离晋国。郤氏是因为在战争中立下大功,过于骄狂,然后被当时执政的栾家陷害,最后被清理掉了。而胥家则是因为帮晋国国君灭了郤氏,然后又被栾家偷袭,从此退出了晋国高层。
在这四家消失的过程当中,晋国国君这一脉的力量,其实还比较强大。而这四家消失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国君觉得某一家过于强大,然后开始联合其他世家去打压,然后让这一族消失。在这个阶段,因为晋国国君这一脉的实力比较强,所以还轮不到卿大夫世家之间,相互征战。
而这个阶段当中,最后的胜利者,便是栾家。而栾家消失的原因,就比较离谱了。据说当时栾家的家主,在晋国内部已经掌握了很大的权力,引起了其他家族的嫉妒。恰在此时,栾家家主的母亲,和外人通奸,被栾家家主发现之后,反而诬告自己的儿子想谋反。
就这样,栾家家主被迫逃离晋国。离开晋国之后,这位栾家家主又不甘心,所以就去了齐国,打算联合齐国,回晋国一起发动政变。在齐国的支持下,这位栾家家主最终回到了晋国,也确实成功发动了兵变。但结果,在晋国国君以及其他几家的围攻之下,这位栾家家主最后还是失败了,就连齐国也顺便吃了一个不小的败仗。
栾氏家主失败之后,栾家自然也就此出局。随着栾家出局,晋国的顶级世家,还剩下智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范氏、赵氏这六家。
到了这个时候,晋国内部的势力划分,已经逐渐定型。而且剩余六大世家的实力,也已经强大到了一定程度,不再是晋国国君能够轻易消灭的。更重要的是,就在栾家被灭四年之后,晋国和楚国签订了停战协议。此后四十年时间里,晋国对外战争基本停止。所以在接下来的四十年当中,原本晋国宗室和世家联合对外的局面,开始转变为六大世家瓜分晋国宗室的局面。
因为晋国最高层的执政席位,恰好是六个。所以接下来的四十年里,基本上就是这六家各自占一个席位。
在这六家当中,实力最强的其实是范家。在那四十年的和平岁月当中,范家从晋国宗室这一脉瓜分的地盘,也是最多的。四十年之后,因为南方的吴国,已经被晋国彻底扶持了起来,而且把楚国削弱到一定程度。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晋国就撕毁了之前的和平协议,再次举行诸侯会盟,一起去进攻楚国。
而在这场会盟当中,晋国这边主持会盟的,并不是晋国国君,而是范家的家主。作为晋国内部一个卿大夫家族的家主,却能够把持大权,主持诸侯会盟,联合十几个诸侯国一起灭楚。由此可见,当时的范家,到底有多强了。
而且,到了这个时候,因为六卿家族已经过于强大。所以自此之后,晋国的内斗,就开始从六卿世家联手瓜分宗室,变成了六卿内部的互殴。
六卿家族当中,首先出手的,就是实力最强的范家。
当时恰好赵家内讧,主脉和分支因为人口问题内讧。而范家的家主,当时和赵家的分支有亲戚关系,所以就以此为借口,插手赵家的内斗。非但如此。范家还拉上了和自己交好的中行家,一起围攻赵家主脉。
原本这只是赵家的内讧,但是随着范家和中行家插手,性质就彻底变了。接下来,晋国国君这一脉,也开始出手,和范家中行家一起联手围攻赵家。但这场围攻,却引来了魏家和韩家几家参战,魏家和韩家一起联手支持赵家。
于是,一场简单的赵家内讧,就变成了晋国内部的整体内讧。而且,在这场内讧当中,晋国的所有大家族,几乎都下场参战了。
至于说为什么会演变成这个样子,原因其实也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其他几家本着唇亡齿寒的态度,怕范家做大之后,会彻底灭了其他几家。当时的范家,联合中行家之后,实力已经可以站到晋国的一半,完全有能力彻底灭掉其他几家。这个局面,显然是其他几家不能容忍的。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范家的贪婪,彻底毁了范家。眼见自己势大,范家竟然干脆直接反叛,从国外拉上了郑国,打算彻底独霸晋国大权。
但这样一来,原本国内的内讧,就变成了郑国插手晋国内政。这样的范家和中行家,显然是无法得到晋国百姓的支持。所以最终,这两家战败,范家和中行家也就此除名了。
至此,六卿只剩下了四家,也就是智家、韩家、魏家以及赵家。
在之前的混战当中,这几家的实力,其实都不算强。但晋国似乎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一直喜欢挑个头最大的打。所以之前的混战当中,不管哪一家最大,都会被其他几家联手围殴灭族。随着范家和中行家消失,接下来的四家当中,个头最大的,就要数智家了。
而智家开始执政之后,倒也没有像之前几家那么傻,不愿意再做那个出头的椽子。此后几十年里,智家一直谨小慎微,一直牢牢把持着晋国的最高执政大权。然后借着晋国国君的名义,开始打压其他三家。
如此,过了几十年之后,智家彻底羽翼丰满。所以当时的智家家主,就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叫做强化宗室。具体来说,就是各家各自送一块地方,还给国君,以此来强化国君的实力。但另外三家也不傻,显然,三家交出地盘之后,名义上是归国君所有,但智家家主作为最高执政,肯定是实际控制这些地盘。如此一来,就等于是三家交出地盘,归智家控制。
面对智家的逼迫,韩魏两家先怂了,所以就交出了一部分地盘。而赵家则是坚决反对,所以智家就以此为由,逼迫韩魏两家,以此围攻赵家。
这就是晋阳之战,所有的历史背景。
至于接下来开战的过程,反倒是相对简单了。面对三家的进攻,赵家自然是抵抗不住,只能回到晋阳老家坚守不出。而这三家则是趁势围困晋阳,把赵家彻底围了起来。为了攻破晋阳城,智家家主甚至还掘开了河堤,水淹晋阳。
如此,被围困了一年之后,赵家终于扛不住了。晋阳虽然是赵家的老巢,粮食充足,城池坚固,但是也扛不住一年的围城战。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赵家家主就开始想办法,去联系韩家和魏家的家主,用唇亡齿寒的道理来说服他们。
韩家和魏家的家主也不傻,知道赵家被灭了之后,下一个被灭的,肯定是自己。所以,两家当即决定,和赵家联手,背刺智家。在这之后,在一天深夜,赵家忽然指挥最后的精锐杀出,干掉了防守大堤的智家人,然后掘开堤坝,反过来把智家的军队给淹了。与此同时,韩魏两家则是指挥军队,从侧面进攻。
在三家的围攻之下,慌乱之中,智家几乎没能组织起什么有效的抵抗,就被平推了。战后,智家全族被诛杀殆尽,智家家主的头颅,更是被那位赵家家主做成了酒杯。
这就是晋阳之战的全部经过。
在晋阳之战当中,作为晋国真正主人的晋国国君,基本上已经没了任何发声的机会。因为到了这个时候,晋国国君已经被彻底架空了,根本没人在乎他说什么。而随着晋阳之战结束,韩赵魏三家成了新的执政者。三家之间,自然也不会真的团结一致,也想着要弄垮对方。但问题是,三角形一般都是最牢固的形状。不管三家任何一家有异动,另外两家都会联手。所以,三家之间,谁也吃不掉谁。
既然谁也吃不掉谁,那就只能彻底联手,继续瓜分晋国喽。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晋国最后的一点领土,被三家彻底瓜分。而随着三家彻底瓜分晋国,并且逼迫周天子,册封自己做诸侯,历史上的春秋时代,这一篇也就算是彻底翻过去了,自此之后,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回顾晋阳之战的全部经过,我们不难发现:真正让韩魏两家背刺智家的原因,其实并不是赵家的说服力,而是这两家早就想背刺智家了。因为这两家很清楚,一旦赵家被灭,自己肯定也撑不了多久。
归根到底,这两家会有这种想法,还是因为之前上百年历史当中,其他几大世家的混战和覆灭。在潜意识里,韩魏两家都明白,赵家被灭的结果是什么,所以才会联手灭了智家。
以当时晋国的情况来说,智家最明智的选择,其实并不是主动出击,而是等其他几家犯错误,然后找机会出手。只有这样,或许才能避免被其他三家围攻的结局。
晋国三家大夫智、韩、魏联合攻打赵氏?为何韩、魏突然调转枪头联合赵氏攻打智氏?
一句话概括:唇亡齿寒!
自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晋国六卿为争夺控制权,爆发内战。范氏、中行氏(与智氏同宗)联合赵氏别支邯郸氏,发兵攻打赵氏。而晋君定公在背后支持范氏、中行氏。其余三卿智氏、韩氏、魏氏,为扩大本族权势,站队赵氏,联合对抗范氏、中行氏,以范氏、中行氏首先起兵,“首乱者灭之”的理由,展开对二氏的攻伐,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攻击国君支持的二氏,来削弱晋君统治基础。经历八年战争,至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范、中行二家被彻底打垮,晋国进入了四卿专权时期。
而智氏,通过对范氏、中行氏的战争,在晋国诸卿中实力大涨,已隐隐压在其余诸卿之上。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晋国执政(中军将)赵鞅去世,智氏家主智瑶接替其成为新一代晋国执政,而赵氏继承人--赵襄子赵无恤,只能按资排辈,位于智瑶之下。
智瑶为人,聪明果决,足智多谋,志向远大。任执政后,先后击败齐、卫,灭夙繇。通过连续征讨,极大地提升了晋国的声望。而智氏,也在智瑶的带领下,日渐强大,成为国内超级大族,不要说其余韩赵魏三卿,即使晋君,也得仰智氏鼻息,小心翼翼地维持。
但另一面,智瑶平时骄纵狂妄,不能尊重他人,同时智氏在晋国势力逐渐强大,其余三卿也日渐不满,但是没有行之有效的遏制方法,三卿一时间也无可奈何。
此时,智氏通过担任晋国执政,名正言顺地攫取了晋国军政大权,对外确实屡战屡胜,大展国家威风,对内也以执政名义,通过各种手段,顺势侵占晋君及其余三卿的利益。这一情况,恰似六百年后,曹氏托名汉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初代版。而韩赵魏三卿,则如汉末诸侯,虽竭力想维护家族权益,但受制于大义名分,左支右绌之下,也难以面对曹氏咄咄逼人、或明或暗的攻势,势力强者,或可以为孙刘,实力不济者,吕袁张而已。
周贞定王十一年(前458年),原划归晋公室所有的范氏、中行氏领地,被四卿私分,而晋君无可奈何。但智瑶绝不愿意其余三卿能借机扩大势力,于是提出“四卿每家各贡献一百里地、一万户人口”给予国君,以示诸卿恭顺国君,行人臣之礼。
其实,现任晋国执政是智氏,控制晋国大权的也是智氏,人口土地名义上献给国君,其实就是转而受智氏掌控而已。可以想象一下:曹操要求孙权献长沙郡,刘备献汉中郡予献帝,以示人臣之礼,孙刘两家是个什么态度!
韩氏家主韩虎、魏氏家主魏驹,有苦难言,自度拗不过智瑶,为了息事宁人,相继献出土地人口。而赵氏,家主赵无恤坚决不从,说:“土地是先人的产业,哪能随意送与他人?”。
智瑶原准备逐步蚕食三卿,见韩魏已乖乖献土纳民,而赵氏不从,顿时勃然大怒,立即以晋君名义,斥责赵氏不臣。同时胁迫韩魏二家,于周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一同出兵,攻打赵氏。
赵无恤不敌,退保晋阳拒守,三家联军围攻晋阳一年有余,因赵氏平日善待领民,晋阳诸人皆愿支持赵氏,抵抗联军,且晋阳城高守坚,储存有大批作战物资,赵氏守城无兵甲短缺之忧,联军屡攻不克。
智瑶一贯骄纵,见迟迟不能克晋阳,大怒之下,引汾水淹晋阳。水势汹涌,晋阳城中水深距城头只三尺,灶中生出青蛙,粮草断绝,民众有易子而食者,局势万分危急。
智瑶见晋阳一片狼藉,赵氏覆灭只在当下,得意洋洋。为亲见忤逆己意者灭亡,便亲自出营,率魏氏家主魏驹,韩氏家主韩虎,登晋阳城外高处,观看水势,一来眼见强敌覆灭在即,内心无比兴奋,二来杀鸡儆猴,敲打韩魏二氏。喜不自禁之下及志得意满,说出一句大蠢话:“我今日才知道原来用水可以灭掉一个国家!”
魏驹、韩虎被智瑶裹挟而来,攻伐赵氏,本就不是自己意愿,目下看见晋阳惨状,难免有兔死狐悲之心。再听见智瑶这句话听见,突然一阵胆寒--魏氏都城安邑,韩氏都城平阳,也是在汾水和绛水旁!
魏驹立马用胳膊碰了碰韩虎,韩虎也用脚踩了踩魏驹,心照不宣。
当夜,两家立即派人悄悄潜入晋阳,联络赵氏。赵无恤其实已经无计可施,勉力抵抗,对于城破,赵氏步范、中行二家后尘,已经早有心理准备。没想到死里逃生,居然有反败为胜之事!大喜过望,立即派家臣张孟谈出城,暗中拜见魏驹、韩虎。
一番唇亡齿寒的道理之下,韩魏两家明白赵氏灭亡之日,就是韩魏大难临头之时!于是决定:赵魏韩联兵,灭智氏,共分晋国,以求安定。
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三月,三家暗中约定日期,韩魏两家突然发难,从背后杀出,一举消灭围城守堤的智氏兵马,决堤放水直冲智瑶主营。赵氏之兵也从城中杀出,与韩魏三面夹击,智瑶猝不及防,士卒纷纷溃逃,本人被擒获。
赵无恤恨智瑶甚之,将其斩首示众,并以其颅骨为酒器。此后,三家出兵攻陷智氏都邑,杀智氏宗族二百余人,智氏灭亡。
智瑶原本聪明强悍,有大志向,已恢复霸业为一生理想。本人极有能力,治国能力也不差。但就是平日狂妄自大,不懂得尊重他人,导致在胜利即将到手之际,功亏一篑,落了个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的下场。连自己的颅骨都沦为别人的酒器。
韩魏两家,出于唇亡齿寒、兔死狐悲的道理,眼见赵氏即将落得悲惨下场,而智瑶口出狂言,明摆着就是要自己当下一个赵氏。权衡之下,毅然反水,联合赵氏,反攻智氏,一击灭智,助力赵氏,死里逃生。同时自家也摆脱了智氏的高压,获得了家族安全,并扩大了势力。
经此一战,晋国四卿变为三卿,鼎足之势已成。赵氏力挽狂澜,死里逃生,韩氏、魏氏同样获得了极大的利益。日后在各自家主的带领下,壮大了自家势力,进一步蚕食晋国公室,终于在五十年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由赵无恤、魏驹、韩虎的后人:赵籍、魏斯、韩虔,实现了三家分晋,瓜分了晋国,成为一代诸侯。
晋国三家大夫智、韩、魏联合攻打赵氏?为何韩、魏突然调转枪头联合赵氏攻打智氏?
我是历史悠悠,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所谓唇亡齿寒,如果一家独大的智氏灭了赵氏,接下来就会轮到韩氏、魏氏,所以,他们临阵倒戈,联合赵氏,趁着智氏得意之际,给其致命一击。
自晋文公以来,建立三军,每军都配有一将一佐两位卿士,史称”晋国六卿“。六卿采用世袭制,先后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到了春秋末期,只剩下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四家。
01 为什么要攻打赵氏?智瑶成为了晋国的执政,在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他想继续扩大智氏的地盘,便提出让四家都拿出万户封邑,献给晋君。那三家一听,就觉得是智瑶的花招,变着方法抢别人的土地。刚开始,谁都不想给。但是韩氏、魏氏就怕引火烧身,所以坚持了没多久,就十分不爽地交出了土地。
好了,两家妥协后,赵氏便成了焦点。赵氏还真是有骨气,其实这么多年来,赵氏做庄的时间最长,赵衰、赵盾、赵武……都是晋国史上有名的二把手,凭什么听你智氏的废话,无论智瑶如何威逼利诱,就是不交。
智瑶正值春风得意之际,又是智氏史上著名的硬茬子,要不到,那就打吧。就这样,智瑶便带着韩氏、魏氏一起攻打赵氏,约好灭掉赵氏后,三家瓜分之。
02 为什么两家临阵倒戈?赵氏在那三家的猛攻下,只能退守易守难攻的晋阳,虽被围攻两年,那三家也是束手无策。一日,智瑶例行巡视,发现晋阳地处低洼,顿时心生一计,派军队驻守汾水堤坝,命士兵挖土,将汾水导向晋阳城,晋阳城一夜间变成汪洋大海,城中百姓一片哀嚎。
眼看着胜利在望,就邀请韩康子、魏桓子前来观看胜利果实。他不无得意地对他们说:“原以为晋水是保护晋阳的天堑,没想到它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韩康子、魏桓子顿时心头一惊,两个人途中不断地挤眉弄眼。原来,韩氏的平阳、魏氏的封邑安邑旁边各有一条河道。如果智氏用此毒计成功灭赵,那么自己将是下一个目标了。从那时起,两人便对智瑶心生芥蒂。
恰好,赵襄子的门客张孟谈自告奋勇,突围出城,前来策反韩康子与魏桓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当提到水灌之时,两人当即决定倒戈。
而智瑶此时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压根儿没料到死亡正悄悄逼来。
次夜,那三家便联手将河水改道冲向智氏的军营。深夜,智瑶被喊杀声惊醒,才发现兵营里已经是一片汪洋。接着,战鼓响起,三家士兵驾着小船、木筏杀将过来,智军溃不成军,死伤无数。月亮还挂在空中,智瑶便全军覆没,自己也身首异处。赵襄子为了报复智瑶,竟将其头骨做成酒杯。
可怜智瑶一生得意,死后竟然如此下场,真是叫人唏嘘不已。
03 后人评价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设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攻晋阳之城,胜有日矣,韩、魏反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上。后人都将智瑶与吴王夫差相提并论,成了”骄傲轻敌、极武而亡“的两个典型。
结语:智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水漫晋阳,置满城百姓的性命于不顾,这么血腥的屠杀又怎么会别人心悦诚服呢?所以,韩氏、魏氏在即将获得胜利之时,临阵反水,不与禽兽为伍,得到民众的支持,才有了赵、韩、魏的三分晋室。
参考资料:《左传》、《战国策》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晋国三家大夫智、韩、魏联合攻打赵氏?为何韩、魏突然调转枪头联合赵氏攻打智氏?
智、韩、魏联合攻赵,韩、魏出工不出力,智氏威胁韩魏说:再不出力就水淹韩魏。而这时赵派人游说韩魏,说赵若亡了,下一个将是韩魏,不如韩赵魏联合,灭了智氏,可三家分智。韩魏同意,掉头水淹氏。
晋国三家大夫智、韩、魏联合攻打赵氏?为何韩、魏突然调转枪头联合赵氏攻打智氏?
纠正一点,此时的智、韩、赵、魏都是卿,而不是大夫,大夫的地位在卿之下。
智、韩、魏为什么要打赵国?
此时正当晋哀公时期,原本的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在晋定公时期的“晋阳之乱”中,被赵、魏、韩攻灭,此时只剩下智、韩、赵、魏四家。
而四家中又以智氏的智伯最为强大,自从灭了范氏、中行氏,这四卿又瓜分了那两家的土地,遭到晋侯的不满。晋侯想借助齐、鲁的军队灭了四卿,结果反被四卿先下手,把晋侯晋出公给打跑。晋哀公就是智伯拥立的。
因此,晋国虽说是四卿,但朝政都把持在智伯手里。韩、赵、魏三家也得看智伯脸色做事。
智伯仗着自己强大,向另外三家索要土地,韩康子、魏桓子都给了,唯独赵襄子不给。由此惹怒了智伯,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发兵攻打赵襄子。
那为什么打着打着,韩、魏又反水了呢?
赵襄子被三家攻打,逃到晋阳城守。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打了一年多没打下,最后只得用汾水淹城,晋阳城中“易子而食”,“君臣离心”,几乎就要被攻下了。
这时赵襄子夜里派相国张孟同出城与韩、魏合谋,最终灭了智伯。
至于张孟同是怎么说服韩魏两家的,我们不难想象,无非是唇亡齿寒之类的话。
而真正触动韩魏两家,让韩康子和魏桓子起反心的应该还是智伯无意中说的那句话:“起初,我不知道水原来可以灭亡他人国土,现在我知道了。”虽然只是在炫耀,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韩魏两家封地上正好也有两条河流,听到智伯这么说,韩康子和魏桓子自然也试想到,他日自家城池也被智伯引水淹城的情景,反心已萌。等赵襄子派人来合谋,自然也就一拍即合了。
晋国三家大夫智、韩、魏联合攻打赵氏?为何韩、魏突然调转枪头联合赵氏攻打智氏?
春秋中叶以后,晋国早已经不是晋文公晋景公称霸中原的那个晋国了,虽然晋国还是霸主,但公室衰微,六卿专权,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斗争日益尖锐。
晋国的四卿之争属于什么性质?
六卿轮流执政的时代,实际上是晋国封建化的开始。随着生产力不断的提高,晋国的封建生产关系也日趋发展。执政的六卿在其领地内不断开辟大量私田,并且将百步为亩的旧亩制改成一百六十到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的新亩制。以利于铁农具的使用和亩大赋轻,极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他们还废除了旧的采邑制,实行新的郡县制。
这么改的效果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原本的分封制平衡被打破。只剩下公室到六卿这两层,下面的全部都被六卿整合了。如此一来,公室的税源按照原来的一百步一亩的公田向六卿征税,而实际上“一亩”所征收的赋税远远小于六卿所能获得的税收,由此极大的加强了六卿的经济实力。改郡县制以后,六卿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官僚行政体系,加强了地方的控制,解放了生产力,由此一个个开始强大起来。
到了这一时期,六卿与晋国的关系,就跟周天子与晋国的关系一样,晋国在外面争霸,而六卿在晋国内部争霸。
但晋国的地盘就这么大,向外扩张显然不能满足六卿增强实力的刚需,所以为了发展势力,扩大地盘,增强实力,六卿之间的斗争剧烈化实属必然。
公元前514年,六卿首先把矛头对准了晋公族的祁氏、羊舌氏,把这两家的采邑分为10县,然后各自瓜分了,晋公室衰弱至此,再没有任何主导晋国的可能。
六卿显然不满足区区10县之地,为了扩张,他们把屠刀举向了彼此。前497年,中兴氏、范氏向赵氏进攻,赵简子依托新建堡垒晋阳城,击败中行氏、范氏,而成为晋国权卿。公元458年,赵氏联合智、魏、韩一同攻击中行、范氏,瓜分了他们的领地,于是六卿只剩下了四卿。
四卿肆无忌惮地挑起内战,一步步专权晋国,使得晋公室再难以容忍,晋出公于是跟齐、鲁结盟,打算共伐四卿,然而四卿先发制人,联合进攻出公,出公兵败,仓皇出逃,死于亡齐途中。
在这场战争中,获益最多的是智氏,其在晋国的权力、封地、声势已经超过了赵、魏、韩三卿,到了想要废掉晋室自立的程度,只是恐赵、魏、韩三卿不服,只能先立新君哀公,勉强保留着一个“晋国”的政权,实际上,四家之间跟诸侯已无区别。
综上,四卿的本质是春秋以来社会封建化,生产关系改变的代表,他们不断朝着集权封建化过渡,打破采邑分封,使得土地不断私有化,在其封地上基本完成了地主经济的转型,在此种社会制度之下的四卿之间势必迟早要分道扬镳,决一胜负。
晋阳之战的魏、韩反戈原因
弄清楚了上面所说的四卿性质之后,再来探讨晋阳之战魏、韩临阵反戈,就比较清晰了。智氏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压缩韩、赵、魏三家的生存空间,然后废晋自立,最终再彻底消灭三家,这样一来就完成了从卿到诸侯的华丽转身。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办方式,那就是四家独立出晋室,然后再以诸侯的身份一决雌雄,但这种方式是智氏,以及其他三家不可能采取的方式。因为,他们之间的封地犬牙交错,彼此之间相互割裂。在这种地缘环境下,使得他们不可能立即就宣告独立出去,因为这样一来,只会成为诸侯逐一击破的对象。
所以,最强的,也是相对其他三家封地集中的智氏打算内部消化三家,完成政治转型。而以当时扩张的结果,以及地缘环境来看,智氏的首要劲敌就是赵氏。执掌晋国政权的智氏,为了达成目的,在公元前455年,借口与南方越国的争霸,对三卿以“食果去皮”之计,一点点蚕食三卿,要求3家各献地百里,相对弱小,封地也被割裂得七零八落的魏、韩迫于强势的智氏,献出了百里之邑,唯有赵襄子对这种无理要求断然拒绝,因而智氏挟魏、韩两个小弟对赵氏发起了进攻,晋阳之战开始。
这一战的结果是最强的智氏,被水淹大军,又被小弟反叛,最终智伯被赵襄子所杀,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地盘。
魏、韩为什么中途变卦,临阵反戈呢?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强大的智氏太过强势,他们迫于形势献地,出兵,是因为自身实力不足,为图自保,但在智氏主导下的晋阳之战,即便胜利了,两家所获得之封地也不如智氏多,何况就地缘环境而言,智氏拿下赵氏后,其封地主版块远远大过了其他两家,到时候,再转过头来把枪口对准韩、魏,两家即便联手,也不是智氏的敌手,韩、魏的无奈出兵,已然完全丧失了对独霸晋国的可能性。
但这个时候,赵国提出了另外一种方案,即三家联合共灭智氏,然后平分晋室。显然这个分配方案要比智氏的挟迫更符合韩、魏的利益。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不是不懂,如今加上赵国,似乎对上智氏,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于是一拍即合,临阵反戈,自然在情理之中。
题主言及智氏是为了增强晋国势力,才要求三家献地,以及发动对赵氏的战争,这么说并不是没有道理,只是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其他三家,因为四卿本质上一样的,都想取晋而代之,强者胁迫弱者击杀反抗者,没有什么正义对错可言,魏、韩出兵,以及反水也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总而言之,晋国当时的局面,等约于战国末年,秦对六国的态势,只是智氏还没有达到秦单挑6国的实力,也不具备秦国那么良好的地缘环境,同时三家的联合也不是松散的六国伐秦联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