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马上攻下北京时,为何向崇祯提出“西北称王”的要求?

李自成当时之所以要和崇祯皇帝谈条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谈条件比直接打下北京,好处要更大。

打下北京,就意味着李自成接下来要面对其他势力的围攻。当时的明朝,在南方还有很强的力量,完全有卷土重来的机会。而山海关之外的清朝,更是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攻入中原。除此之外,草原那边还有蒙古诸部,南方还有以张献忠为代表的一大堆农民军势力。

如果李自成拿下北京,就意味着接下来,李自成很有可能会遭遇这些势力的同时围攻。

而如果谈条件的话,李自成可以名正言顺地占领关中地区。以当时明朝的糟糕局面来说,明朝政府事后也未必敢翻脸。此后李自成便可以凭借关中地区为根基,逐渐消灭其他割据势力,渐渐壮大自身,最终彻底取代明朝。

相对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好处。

只可惜,不管是明朝这边,还是李自成那边,都没有想到后来事情的走向,会远超他们的预计。明朝官员非但坚持不同意,反倒还直接打开了城门,硬是逼着李自成进了北京,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想要更好地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简单来回顾一下,当时的中原大地上,到底都发生了那些事情。

明朝末年,随着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严重,高层党争问题凸显,明朝的统治开始逐渐崩溃。与此同时,明朝各地又开始逐渐出现天灾,洪水、干旱、瘟疫……这些天灾几乎每年都会重复,这就导致明朝的统治,开始进一步崩坏。在天灾和人祸的双重作用下,明朝底层百姓的生活,开始越来越困难,最终不得不开始起义。

最开始的时候,明朝政府靠着强大的军事力量,还能将那些农民军强行镇压下去。但接下来,随着山海关之外的清朝崛起,明朝政府不得不调动更多的力量,防止清军入关。如此一来,明朝政府能够用来镇压农民军的力量,就越来越少,明朝的国力也越发衰落。

公元1642年,随着松锦之战结束,明朝部署在辽东地区的十多万精锐,几乎被清军打得全军覆没。松锦之战的失败,对于明朝来说,就仿佛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之后,明朝军队只能退守山海关,山海关以北的所有地盘,全部丢失。自此之后,清军便可以直接进攻山海关,攻破山海关进入中原的日子,其实已经不远了。

与此同时,松锦之战的失败,更是导致明朝的军事力量,开始彻底捉襟见肘。之前集结在关外的十多万军队,已经是明朝能够调动的最后一部分生力军。随着这部分军队被消灭,明朝在中原内部,也无法再压制农民军的发展了。

在松锦之战开始之前,中原地区的农民起义,其实已经被镇压了大半。就连李自成本人,都被迫逃入深山,这才勉强活了下来。然而随着松锦之战爆发,明朝抽调更多的力量前往关外,以李自成为代表的许多农民军势力,也开始死灰复燃。

就在松锦之战期间,李自成趁着明军的一部分主力,前往关外对付清军,另一部分主力在围剿张献忠的时候,趁机从山里杀出,攻入河南。因为当时河南地区已经处于连年遭遇天灾的状态,百姓民不聊生。所以李自成进入河南地区之后,很快就收拢了大量的流民,实力迅速膨胀,不到一年之后,便攻破了洛阳。

此后,李自成更是趁着明军无力镇压的机会,开始迅速向关中地区扩张。经过一年多的战斗之后,李自成击败了孙传庭率领的关中主力明军,最后顺利攻入关中,继而占据了整个陕西。

随着李自成做大,明朝京城这边,就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当时明朝在南方依然有很强的实力,但是李自成占据了河南和陕西之后,北京和南方的联系,就被逐渐切断了。这种局面,无疑是加速了明朝的败亡。

攻占关中之后,李自成开始向山西方向进攻,继而以山西为跳板,杀向北京。

当李自成攻占陕西和山西的这段时间里,南方的张献忠也没闲着。张献忠先是攻入四川,在四川地区鏖战大半年之后,逐渐拥有了一定的实力,继而向湖广地区发展。因为张献忠的存在,导致明朝部署在南方的大量军队,一时间也无力北上支援。

至于清朝那边,当时清朝第一位实际意义上的皇帝,皇太极,因病去世。皇太极死后,其幼子福临登基,这就是顺治皇帝。因为顺治皇帝太过年幼,根本无法处理朝政,所以大权都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里。当李自成逼近北京的时候,清朝那边刚刚结束内斗,内部也存在很多问题。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自成率军逼近了北京。

面对明朝的首都,李自成此时其实也很难办。首先,北京城的牢固城防,让李自成非常忌惮。自从明朝迁都北京开始,在过去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明朝政府一直在强化北京的城防。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因为大多出身底层的原因,又缺乏一定的攻城装备。

另外,当时的北京城内,还留守了近十万的明军精锐。也就是说,如果李自成要强攻北京的话,不但要面对北京的牢固城防,而且还要面对北京城内的守军。像这种攻城硬仗,本就是农民军不擅长的。所以,就算李自成最后能够打下北京,注定也会伤亡极大。

这个伤亡,对于李自成来说,极有可能是无法承受的。

要知道,当时李自成才刚刚控制陕西不到一年,根基未稳。至于山西以及河南等地,也还存在很多反抗。这就意味着,李自成的后方不够稳固。不管是后勤补给,还是战争韧性,都不算占优。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李自成被拖在北京城下,其他地方的明军,趁势前来救援的话,李自成的军队,极有可能在北京城外,被明军彻底包围,继而全部消灭。

其次,就算李自成能够攻下北京城,而且能够保证伤亡不会特别大。这个结果,对于李自成来说,依然不是一个好结果。因为只要攻破了北京城,李自成瞬间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接下来,不管是南明政权,还是四川的张献忠,甚至是山海关之外的清朝,都可以打着替崇祯皇帝报仇的名义,进攻李自成。

而打下了北京,对于李自成来说,仅仅只是多了一座城,多了一座防御清朝入侵的要塞。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北京地区并不是重要的产粮地,除了地理位置比较重要之外,能够给李自成提供的战争资源,非常有限。

所以,就算能够以较小的代价,拿下北京。事后除了得到资源相对贫瘠的北京地区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好处,反倒容易引来其他势力的围攻。

相比之下,如果逼迫崇祯皇帝妥协,允许自己在西北称王的话,李自成便可以合法的占据关中。在中国古代,向来有得关中者可得天下的说法。李自成完全可以等到明朝和清朝两败俱伤之后,再做那个取利的渔翁。

当然,在此期间,李自成更好的选择,是进攻蜀地的张献忠。一旦李自成控制了四川,接下来又将势力范围扩张到湖广地区。此时的李自成,不管是地盘还是战争实力,都极为强悍,完全有彻底统一天下的实力。

总之,北京城虽然名义上是明朝的首都,但对李自成来说,反倒是一块鸡肋,无法为他提供足够的战争资源。反倒是逼崇祯皇帝妥协,换取更多的实际利益,对大西政权的发展更为有利。

只可惜,当李自成提出这个要求之后,明朝的清流官员,却坚决表示反对,坚决不让崇祯皇帝投降。与此同时,明朝内部还有人暗中联系李自成,直接给李自成打开了城门。

除此之外,当时北京内部,又正在闹鼠疫,导致北京城内驻守的数万明军精锐,几乎没有任何战斗力。所以,当北京城门被打开之后,李自成几乎是兵不血刃,便拿下了北京。

之前李自成不敢强攻北京,最大的顾虑,就在于担心自身损失过大。如今既然能够兵不血刃地入城,李自成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但在这之后,随着清军入关,李自成再次面对正面压力的时候,李自成就只能果断地选择让出北京,顺便将北京城洗劫一空,然后撤回陕西那边。毕竟,相比北京地区,李自成在陕西以及河北地区的基础,显然要更好一些。

说到底,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城之前,还愿意和崇祯皇帝谈条件,根本不是他还有什么忠君爱国的思想,而是纯粹为了战争本身的利弊而考虑。

李自成马上攻下北京时,为何向崇祯提出“西北称王”的要求?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在统帅几十万大顺军进攻北京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却向崇祯帝提出“西北称王”的要求,的确是非常出人意料。

根据《小腆纪年附考》记载,李自成派已经投降大顺军的明朝太监杜勋秘密入城与崇祯帝谈判,提出:“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要知道李自成在公元1644年1月已经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自称皇帝,改元永昌,李自成可以说已经是大顺王朝的开国皇帝了,却在包围北京占据绝对优势情况下,主动向崇祯帝提出放弃大顺开国皇帝的地位,而向手下败将崇祯帝称臣,可见李自成对崇祯帝对明朝已经做出了巨大让步,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像李自成这样在占据绝对优势情况下,却向即将被推翻的旧朝廷称臣的情况也并非绝无仅有,比如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瓦岗军领袖李密,在拥有几十万兵强马壮瓦岗军威震天下的情况下,却接受被包围的洛阳隋朝小朝廷的皇泰帝杨侗的招安,李密接受杨侗封的宰相、太尉等官职。

但李密当时毕竟没有称帝,甚至没有称王,只是称魏公,而李自成已经是有正式年号的大顺朝开国皇帝。何况李密不是主动接受洛阳隋朝小朝廷招安,而李自成是主动提出向崇祯帝称臣,由此可见,李自成的诚意更足,与李密相比更难能可贵。

而李自成向崇祯帝提出的条件主要有

第一,要求崇祯帝封李自成为西北一带的国王,李自成由大顺开国皇帝下降为明朝西北地区的一个国王,已经是对明朝巨大让步。

第二,要求崇祯帝赏赐李自成军队一百万两白银,与李自成后来在崇祯帝皇宫中搜出的三千七百万两白银,可谓九牛一毛。

第三,要求崇祯帝给与李自成不接受明朝皇帝命令与召见的权力。这其实给了双方的面子,李自成没有像曹操等奸雄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证明李自成并不想取代明朝,何况崇祯帝杀害袁崇焕孙元化等忠臣刻薄寡恩是有名的,连祖大寿都不敢见崇祯帝,何况李自成。因此这一条对于崇祯帝与李自成是双赢。

第四,李自成军队退守河南,要求崇祯帝把陕西山西作为李自成的封地,当时李自成控制的地盘远远不止陕西山西,崇祯帝答应不答应都在李自成的控制之下,而关键是李自成从北京撤军退守河南,至少明朝避免了立即灭亡的危险。

何况李自成还自告奋勇提出愿意为对内平定农民起义,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李自成拥有百万大军,占领的地盘已经占据绝对优势,收复张献忠等各路义军完全有实力做到。

更重要的是李自成还愿意帮助明朝剿灭辽藩即满清政权,李自成拥有百万大军,而且气势如虹,如果李自成的百万大军与吴三桂的五万关宁军等明朝军队联手,完全有可能打垮甚至消灭满清政权,毕竟满清军队主力满打满算不过十几万人。

至于李自成主动向崇祯帝提出向明朝称臣西北称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李自成与李密一样骨子里都有忠君爱国的情节,李密曾经是隋朝宫廷侍卫,而李自成曾经是明朝驿站的小公务员,都属于朝廷的公职人员,而李密接受招安以后跃居隋朝首相太尉等,而李自成接受招安以后跃居实力最强的明朝西北国王,而且得到崇祯皇帝的正式加封,当然比自称的大顺皇帝更名正言顺。

其次是崇祯帝从个人品德来说并不是一个骄奢淫逸的昏君暴君,崇祯帝勤政爱民、兢兢业业、节俭自律、不好女色,一上台就铲除了权倾天下的大太监魏忠贤,因此无论李自成还是皇太极都没有充足理由彻底否定打倒崇祯帝。

至于有人说李自成主动提出向崇祯帝称臣是担心满清、张献忠以及吴三桂、左良玉等明朝勤王军队是不存在的,李自成既然大举进攻北京,就没有把这些势力放在眼里,如果李自成想坐山观虎斗,让崇祯帝与满清火拼,就没有必要大举进攻北京,从李自成主动提出帮助明朝平定张献忠等义军与辽东满清政权,也可以看出李自成对当时自己一枝独秀的实力充满自信,至于南明,当时崇祯帝还活着,就不可能有南明。

可惜崇祯帝是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完美主义者,在崇祯帝心目中,如果接受“流寇”李自成的城下之盟无疑是奇耻大辱,何况李自成在洛阳还杀害了崇祯帝的亲叔叔福王朱常洵,更重要的是崇祯帝性格吝啬抠门,他舍不得赏赐李自成军队一百万两白银,因此拒绝了李自成这相当于天下掉馅饼的接受明朝招安的建议,如果把崇祯帝换成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都会接受李自成的称臣,以避免迫在眉睫的灭顶之灾。但死脑筋的崇祯帝居然拒绝了李自成的双赢建议,导致北京城轻松被李自成攻陷,崇祯帝在逼迫后妃自杀砍杀公主之后上吊自杀,导致明朝灭亡。

李自成马上攻下北京时,为何向崇祯提出“西北称王”的要求?

李自成即将攻入京师的时候,曾经派人进京与崇祯皇帝密谈,他确实向崇祯皇帝提出“西北称王”的要求。

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

清代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徐鼒,他是史学家,南京六合人,他的有关晚明历史的专著《小腆纪传》和《小腆纪年》,为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明朝历史资料。

据其中的《小腆纪年附考》记载:

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意思是说,我李自成兵强马壮,希望朝廷能够割让西北一带的地方,作为封国,还请用百万两白银作为犒赏经费,此后义军会退守河南。

如果朝廷能够答应这些条件 ,义军愿意为朝廷围剿盗贼,必要时还可以派出精锐之师帮助朝廷抵御东北地区的八旗兵。

但是我李自成可以不遵守朝廷日常的诏书,也不行大臣的朝见之礼。

可以看出李自成要做的“西北王”,其实就是要效法西夏的李元昊,在西北称王,已经不是军阀割据的意思,而是创建“邦国”的意思。

这个“西北称王”四个字,是后人对上述密谈的一个总结,事实上,整个密谈都没有说这四个字,密谈仅仅是说在“西北一代分国”,而“王”之。

这个是要在西北建立一个王朝的意思,因为他可以不遵守明朝的法律法规,也可以不朝拜明朝的皇帝。

所以说崇祯皇帝,在最后关头,拒绝了这个要与李自成“平起平坐”的要求。

事实上,李自成之所以要提出这个“西北称王”的要求,其目的就要成为第二个“西夏王”

因为李自成知道,当时的形势其实就是三足鼎立的格局:

李自成的起义军、明军、八旗兵,三者最好是不要两家死磕,因为只要有任何两家死磕,就会有第三家坐收渔翁之利。

根据上述李自成的密谈设想,其实就是想恢复:西夏、金朝、南宋三足鼎立的历史格局。也就是要实现李自成、崇祯皇帝、皇太极三分天下的局面,只有如此才是三者相安无事的最佳方案。

李自成在即将攻下京城之时,想通过密谈来避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恶果,所以才提出“西北称王”的要求。

但是,明朝皇帝认死理,没有看透其中的机遇,最后因为崇祯皇帝还是不信任李自成,怕受骗上当,最后连“君王死社稷”的美名都会丧失,所以最终双方谈判彻底破裂。

李自成马上攻下北京时,为何向崇祯提出“西北称王”的要求?

感谢头条邀请,李自成提出在兵临北京城下时提出“西北称王"的要求,原因如下:

一、崇祯集团仍有较强大的实力。

你如果翻阅明史,你会发现整个江南地区作为国家赋税重地,仍完整的在崇祯手中,江南仍拥有几十万重兵,即便北方战局仍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李自成此番重兵长途奔袭,仍为流寇,没有建立有效的地方政权,在征讨北京途中占领的城池仍未来得及消化,明军闻风暂时丧胆,一旦天下有变,大明复盘的可能性仍在。现在屯兵于北京坚城之下,如久攻不克,正犯了兵家大忌,一旦崇祯反击,各地勤王之师云集,后果不堪设想,大明当年在于谦领导下大败鞑靼也先的殷鉴不远,作为征战多年的闯王他是明白处境的危险的。

二、这是李自成的小农意识决定的。

他本一驿卒,后来因政府财政困难精兵简政才被迫下了岗,其间老婆还因家贫跟人走了,官逼兵反,他走投无路才造的反。起义多年,当年老领导高迎祥挂了,自己在车厢峡用诈降计才死里逃生,后来在商硌山剩下刘宗敏等十八骑,幸亏河南农民大饥荒,官逼民反,他才有机会翻盘,他也知道朝廷将才辈出:洪承畴、孙传庭、杨嗣昌…大将层出不穷,他对彻底消灭大明是没有绝对把握的,他难免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意识,“西北称王"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和朝廷也是两全齐美的事儿,再能敲朝廷一大笔真是美啊!

三、当时天下群雄并起,风云际会,鹿死谁手还无定数。

东北满清顺治、多尔衮虎视眈眈,山海关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扬蹄待发,北方大明残余势力远未荡平,南方大明经济实力雄厚、兵力尚足,四川还有老兄弟老江湖张献忠野心勃勃……

自己手下,四十万大军仍未整编:有刘宗敏这样的老兄弟、还有大明投降的、投机的,现在虽由他纠合一处,但是否对他赤胆忠心尚是问号。后果的结局就是如此,闯王山海关一败,河南等地首尾两端的降将降官复叛,闯王一路狂奔,未能逃回陕西。一说丧命湖北九宫山,一说出家做了奉天玉和尚,他也是和尚命哪!先前一老婆被高杰搞定,好不容易进了紫禁城,却又无奈做了和尚(苍茫大地极有同情心,给‘闯王选了个可能中的好结局)。

四、李自成当时也已经想好退路,西北相对安全。

前面天下形势已分析过,既然群雄已经纷起,叫老子打狗还需要一堵墙,西北尤其是老家陕西,地形险要,又有群众基础,那地方最让他放心。

望斧正。

李自成马上攻下北京时,为何向崇祯提出“西北称王”的要求?

李自成提出这个要求,并不是李自成蠢,也不是李自成感恩明朝,而是迫于局势作出的妥协,不过崇祯碍于面子,根本不跟他妥协。

拒不妥协

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领十几万大军包围北京。在此之前,李自成已经攻破位于北京后方的宣府、居庸关。

之所以特地提一下,是因为宣府、居庸关的守军是当时唯一能够支援北京的兵力,其他的兵力基本上都遍布在南方,能够用于支援北京的一支都没有。

远水救不了近火,所有人都认为明朝灭亡已经成为一定的事情,有个别不道德的大臣甚至在暗地里已经开始琢磨着如何投降李自成。

而李自成的所作所为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面对唾手可得的北京,李自成竟然做出了让步,不过是有条件的:

第一、崇祯要将西北一带割给李自成,承认李自成的地位;第二、犒赏李自成大军百万两白银;第三、崇祯不得命令李自成。

只要崇祯答应,李自成即可帮助崇祯平定国内的起义军叛乱,同时如果崇祯有需要,还可以出兵辽东,协助崇祯收复失地。

对于崇祯而言,这明显是一笔利大于弊的买卖,虽然做出让步比较丢人,但是总比亡国好,李自成在当时随时都能够攻破北京。

崇祯得知李自成的条件,产生了心动的态度,但是碍于颜面,又不能够直接答应,所以将皮球踢给了大臣。

希望答应李自成的话能从大臣口中说出来。这样就算日后追究起来,他也不用承担太大的责任,只需要来一句被奸臣蛊惑既可。

朝廷的大臣一个个就如同狐狸一般,哪里会不知道崇祯的心思。面对崇祯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都是始终一言不发,让一直开口追问的崇祯非常尴尬。

被迫无奈的崇祯只能拒绝妥协,而这一拒绝,伴随的就是传承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宣布灭亡。

崇祯就是一个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人,如果当时他能够答应李自成的条件,明朝完全可以不灭亡,但是他偏偏碍于所谓的面子,在明明可以不灭亡的情况下,选择了灭亡。

崇祯此举虽然成就了他宁死不屈的名声,但是却葬送了先祖朱元璋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怎么看都不值。

如果崇祯在天有灵,知道明朝灭亡的情况,看到他的那些所谓的忠臣一群一群的跪倒在李自成的马下,为搏李自成高兴而唾骂他,不知道作何感想,会不会后悔当初没有答应李自成的条件。

更加过分的是,推倒明朝的李自成非常讲情义,并没有对崇祯的尸体进行羞辱,反而将崇祯的尸体安然无恙地装入棺材,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切礼仪皆按照皇帝的礼仪进行。

崇祯的尸体曾短暂停放在东华门外的茶庵芦席棚内,可是在此期间进行哭丧的大臣也就只有二十人左右,其余经过东华门的昔日大臣,要么是鄙视的看一眼,要么是连看都不看一眼。

别说崇祯,只要是一个皇帝看到这一幕都会无比的寒心。怪不得崇祯在临死之前咬牙切齿的说:“文臣人人可杀”。

绝对不可能感恩明朝

李自成明明都打到崇祯的家门口,随时随地都能够夺走崇祯的一切,为什么还要与崇祯谈和呢?有的人说是因为李自成之前担任过明朝的基层官吏,对明朝有一点的感恩之心,所以不想灭亡明朝,这种说法明显就是无稽之谈。

李自成对明朝只有痛恨,没有感恩。

李自成的父亲是个养马的,虽然养马的听起来不怎么高大上,但是在当时却是个铁饭碗,原因很简单,打仗必须要用到马。

得益于父亲,李自成小的时候读过一段时间的书,但是随着父亲的去世,丧失了经济来源,书是读不了了,只能到处给别人打工。

不知道李自成是倒霉,还是怎么的,时不时的别人就各种挑剔,不肯给他工资,忍不了长期被压榨的他,花费父亲留下来的钱财,疏通关系,终于靠着养马的技术进入了驿站工作。

本以为终于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却不成想,屁股还没坐热乎就被开除。

李自成被开除并不是因为他犯了错误,而是朝廷觉得驿站的工作人员太喜欢吃空额,所以才裁剪了一大部分的驿站,李自成所处的那个驿站,正好处于裁剪的名单之中。

就在他感到绝望的时候,有一个消息传到了他的耳中,那就是造反军队的老大王左桂正在附近招兵,去了就有饭吃。

为了一口饭,李自成去了。

李自成是被明朝逼反的,怎么可能会感恩明朝,难不成他还感恩明朝逼他过上刀头上舔血的日子吗?贻笑大方。

局势

当时的天下大势对于攻破北京的李自成而言,十分的危险。南方有各路拥护朝廷的军队,北方有驻扎在山海关的吴三桂,还有对中原虎视眈眈的满清政权。

李自成一旦攻破北京,就要与这三股势力为敌,而要与这三股势力为敌,李自成心里根本没有底气,因为他的军队比不过这三股势力中的任何一股势力。

李自成的军队与其说是军队,倒不如说是一群灾民。

李自成在崇祯十三年时,仅仅只有几千人的军队,直到崇祯十六年才拥有十几万人的军队。短短三年的时间,李自成是靠什么得到这十几万人的呢?靠天。

没有看错就是靠天。

李自成当时率领几千人进入河南境内,恰好碰到河南境内灾荒四起,百姓一个个都吃不上饭,饿死街头的不计其数,而李自成的到来能让他们都吃得上饭。

因此,他们一股脑的直接加入李自成的起义军。

这就是为什么李自成仅仅只用短短的三年就招收了十几万大军的重要原因。

顺便说一个搞笑的地方,李自成大军在行军的时候,有一部分的士兵还拖家带口,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如果说拼数量,李自成不怕,拼气势,李自成也不怕。李自成一路走来,不知道有多少明军的将领败在了士兵的数量上,士兵的气势上。

但如果军队达到相同数量,开始拼质量,李自成就得开始怕了。

况且李自成当时由于缺乏人才,很多之前攻占下来的城池,都是由之前明朝的将领负责镇守。这些明朝将领能够投降他李自成,就能够背叛他李自成,这一点靠造反起家的李自成比谁都清楚。

再加上李自成军队的内部也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李自成根本不能够彻彻底底的控制军队中的每一个人。

李自成初入北京时,下达不准打扰城中百姓的命令,因此北京一片安详,并没有出现士兵胡作非为的情况。

但是随着时间一久,李自成的军队竟然失控,一个个都不顾李自成不准打扰北京百姓的命令,有的抢劫,有的强奸,总而言之,一塌糊涂。

李自成控制不了军队的原因很简单,军队有个别将军根本不拿他当一回事,就比如李自成的第一将军刘宗敏。

刘宗敏在得知李自成登基称帝,他要拜李自成的时候,竟然说了一句:“我跟他同样是强盗,我凭什么要拜他?”这句话往轻了说,就是兄弟之间的玩笑话,往重了说就是谋逆的证据。

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李自成在军队当中并没有绝对的威望。

据说当初就是刘宗敏调戏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才导致原本答应投降的吴三桂反水,投奔满清,与满清联合攻打李自成,引爆“山海关之战”,间接导致李自成十几万大军溃败,被迫退出北京。

李自成的政权不往深处看还好,一往深处看到处松松垮垮,李自成想以自己的政权同时对抗满清、吴三桂、明朝遗军,无异于痴人做梦。

为了稳妥起见,他必须要以崇祯谈和,对自己的统治地区、军队进行整治,再图灭亡明朝。

结语

李自成与开创明朝的朱元璋一样,以三寸布衣打天下,攻破北京的时候是如何的威风,他怎么想都没有想到,自从经历山海关一役的战败,兵败如山倒,到头来自己竟然会因为大意离开军队,而死于区区百人的地主武装之手,那是何等的憋屈。

李自成马上攻下北京时,为何向崇祯提出“西北称王”的要求?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李自成在湖广襄阳建立了农民政权后,征集粮草,秣马厉兵,准备加紧夺取全国政权。

同年,张献忠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权。为避免与李自成发生直接冲突,他挥师挺进四川。崇祯十六年九月,潼关南原大战爆发,大明悍将孙传庭兵败身亡,崇祯帝朱由检手中最后一支生力军也丧失殆尽了。

李自成又乘胜夺取西安,创建了大顺国,据有了大明王朝的半壁江山。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誓师伐明 。 正月初八,他亲率40万大顺军渡河东征,经山西、河北直扑北京。面对天下兵戈扰攘、四分五裂,以及李自成的猛烈进攻,崇祯已经无能为力了。

李自成性格坚韧,屡仆屡起,折而不挠,他对明王朝的毁灭性打击、张献忠和辽东后金军对明朝造成的巨大威胁,加快了明朝覆灭的节奏。明朝早已是奄奄一息了,严重的内忧外患早已把崇祯帝搞得焦头烂额,心力交瘁。眼看着李自成就要杀到,满朝文武却忙于结党营私,全不以大明的命运为重,使他苦闷异常。

史载,朱由检的勤政超过任何一个明朝帝王,登基后夙兴夜寐的处理军政大事,批阅奏章通宵达旦,不分昼夜。军情紧急时他白天召见群臣,夜晚审阅章奏,经常连续几天几夜不眠不休。

由于国家财政困难,朱由检多次下令减少皇室开支。他没有任何嗜好,吃穿用度,概不讲究。声色犬马更不沾边。崇祯帝的嫔妃很少,这与历代君王坐拥后宫佳丽三千的情况比起来,堪称天壤之别。可大厦将倾,一木难支,他再如何勤勉、节俭、努力,也无力回天了。

随着李自成大军席卷西北,并将进攻的矛头对准京师时,崇祯预感到末日已近,整日愁眉不展,绕室彷徨。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誓师东征,京城突刮大风,黄沙蔽日、黑气沉沉,安徽凤阳的明祖陵又发生了地震。京师人心惶惶,人们都感到明王朝的末日就要来了,朝中的文武官员大多在为自己谋求退路了。

正月初十,李自成一路势如破竹、已逼近北京的消息传到了宫中。朱由检手拿奏疏、浑身颤栗,痛哭流涕地说:“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事事皆亡国之象。祖宗天下一旦失之,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经反复掂量后选任大臣李建泰担任督师,率军御敌,但李建泰却兵败保定投降了李自成。面对这种情况,崇祯帝曾想迁都南京,但仍犹豫不决,又因调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入关勤王不成,只能困守京城,坐以待毙。

李自成率大顺军渡过黄河后,命骁将刘芳亮率左营沿黄河北岸东进,攻略晋南、河北等地,以截断崇祯帝南逃的退路。他自己亲率主力经大同、太原、宣府等地从北边夹攻北京。

早在崇祯十七年二月,大明的国库便已空空如也了,为了应付李自成大兵压境的危局,应对眼前财政困难 ,崇祯下令皇亲贵戚、文武百官捐资助饷,这些过惯了醉生梦死、穷奢极欲生活的权贵们却个个哭穷,折腾了一个月,什么办法都用尽了,才共得银20余万两。这点钱对于欠饷严重的数万守军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而李自成进城后从王公大臣、太监富豪家里共搜出两千余万两真金白银。

在这种急转直下的颓势下,崇祯两次发布《罪己诏》,向天下臣工百姓表示承担一切责任,下令停止一切税赋、加派,企图稳定军心、民心,作困兽斗。但是,在这大厦倾覆的紧要关头,这些空话已经毫无意义了。

3月15日,大顺军猛攻居庸关,明军守将唐通和监军太监杜之秩开关出降。3月16日,大顺军攻克昌平,当日其先锋部队便已抵达北京城下。

此时的京城中早已乱成了一锅粥。素称精锐的的京军在城外被闯军击溃,士卒死伤惨重; 城头上的守军建制混乱,号令不一,将不知兵,兵不识将,没有统一指挥,无法形成战斗力,更别说同仇敌忾了。因缺钱少粮,物资短缺,守城士兵缺吃少穿,个个面无人色,士气低落。监军太监报告崇祯,崇祯一筹莫展,毫无办法。

李自成虽然摧垮了明军,横扫了大半个中国,但他并非有远大抱负、雄才大略之人,从他后来进京后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极有小农意识、缺乏远见,没有统一天下、安邦定国的雄心,只满足于西北称王,和崇祯平分天下的枭雄之辈。史载,3月18日,李自成派投降太监杜勋进城去和崇祯谈判,提出由大顺、大明两家平分天下,由崇祯拿出800万两银子犒赏大顺将士,双方罢兵息战,握手言和。李自成承诺,自己本无意与崇祯争天下,拿到800两白银犒军后,立即撤军回西安,在西北称王。杜勋说明来意后,崇祯沉默不语,没有表态。他心里根本不想投降,更不愿和李自成平分天下,再说他也拿不出800万两白银来,但又不想放弃这个拖延时间的宝贵机会,于是令亲信太监王承恩与杜勋谈判,尽量拖延时间,希望拖到各地勤王大军前来解围。可李自成失去了耐心,他不想再等了。3月18日夜,农民军大举攻城,守城太监曹化淳打开城门迎降,李自成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北京外城。

1644年4月25日黎明,崇祯帝在煤山寿皇殿外的一棵古树上自缢身亡。历经16帝276年的大明王朝灰飞烟灭。第二天,李自成昂首进入了大明皇宫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