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有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就不敢把太子废了?

在刘邦换太子这件事上,商山四皓的出现,其实更像是一个关键节点。

首先,作为当时读书人的精神领袖,商山四皓虽然没什么权力,但名望却非常高。他们支持刘盈,就意味着刘盈得到了天下读书人的支持,这就给刘盈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砝码。

其次,刘邦想要换太子这个事,其实一开始就没有多少大臣支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邦对于小儿子刘如意的喜爱,一直在和其他所有因素对抗,让刘邦在废太子这件事上举棋不定。而商山四皓的出现,则是向一个砝码,让胜利的天平彻底倒向了刘盈。

另外,虽然当时刘盈的性格不是非常被刘邦看好,但是刘盈的母亲吕雉,可不是什么听话的小绵羊,吕雉在朝堂上不仅有吕家的支持,还有很多开国老臣,也不支持刘邦换太子的想法。本来就不被大家支持的想法,这个时候又出现了曾经自己都请不出山的商山四皓,前来辅佐刘盈,刘邦自然就放弃了想要换太子的事情。

那刘邦为什么会想要换太子,商山四皓又是怎么来到了刘盈身边的呢?这个事,我们还得从刘邦打天下那会说起。

秦朝末年,百姓们是苦不堪言,随着陈胜吴广的一嗓子起义,各路英雄豪杰也是纷纷按奈不住,都纷纷开始想要起义搞搞事情,这时候的刘邦也没闲着,虽然自身实力不是很强,但是也不妨碍从弱小走向强大嘛。就这样,刘邦从沛县开始,也开始了自己的起义道路。

在刘邦起义之前,还是个小小的泗水亭长的时候,吕雉就嫁给了刘邦,并先后为刘邦生下了一女一子,也就是鲁元公主和刘盈。

虽然刘邦当时只是个小小的泗水亭长,而且还整天没什么正事,只知道混社会,没什么背景,更没什么钱财。但是吕雉的娘家还是比较富有的,吕家当时是因为为了躲避仇家,机缘巧合来到了沛县,后来这个吕雉的父亲吕公一眼就相中了刘邦的面相,一眼就看中了刘邦,说啥就要将吕雉嫁给了刘邦。

吕雉心中当然也是有些不理解的,毕竟吕雉当时还是花容月貌的大姑娘,这刘邦比吕雉大了整整十五岁,还是个游手好闲的“社会人”,这谁家的大姑娘也不能乐意啊。但是古时候的婚姻大事全凭父母做主,吕雉无奈,只能听话,父亲说嫁就嫁。

吕雉在嫁给了刘邦之后,也算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虽然生活苦了很多,完全比不上自己之前在娘家的生活条件,但是吕雉也没什么怨言,贤惠持家,孝顺公婆,教育子女。虽然刘邦不务正业,甚至不爱回家,可吕雉从来没有什么怨言,勤勤恳恳地支撑着家里。

再后来刘邦开始起义,起义打仗,就更是没时间顾及家里了,这个时候吕雉要照顾刘家,而吕家更是要出人,出力,还出钱,来支持女婿的起义大业,这个时候支持刘邦的不仅仅只有他的那些“江湖兄弟”,更多的,是掏钱又出人的吕家人。

身为刘邦的父亲常年在外征战,没有办法经常陪在子女身边,更不要说是教育子女,所以刘盈与姐姐鲁元公主一直都是在母亲吕雉的身边长大的,姐弟俩从小就缺少父爱,以及父亲的教育,家庭中也缺少男人的支撑,这也让吕雉也开始变得越发的强势。

汉高祖二年,刘邦趁项羽外出,出军攻击彭城,项羽在得知消息之后,气的第一时间回头反杀刘邦,最后大破汉军,打的刘邦是仓皇逃跑。就在逃跑的途中,刘邦的马车上还带着刘盈与鲁元公主,因为楚军的人马追得很紧,刘邦还曾多次想把儿女踢下车去,他觉得车上带着两个孩子,马车跑的不够快,最后还是多亏了夏侯婴拼死护着姐弟二人,这才保住了两个孩子,逃回了沛县。

从小就缺少父亲的关爱,身边只有强势的母亲养育姐弟二人,可是偏偏命运多舛,此次彭城一战当中,虽然刘邦和孩子成功逃脱,但是吕雉等其他刘邦的家属则被项羽俘虏,直到楚汉议和的时候,吕雉等人才被放了回来。

但是等到吕雉回来的时候,一切都变了。

此时的刘邦显然已经是汉王了,身份地位不同往日。吕雉虽然比刘邦小了整整十五岁,但是经过多年的岁月蹉跎,也早已不再是当初的花容月貌了。这个时候刘邦身边出现了不少新的美人,而其中最得宠的,非戚夫人莫属。

这个戚夫人不单单是自己深得刘邦的宠爱,就连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也是从小在刘邦身边,是刘邦看着长大的,深得刘邦教育。相比于曾经被自己嫌弃到踢下马车的刘盈来说,刘邦自然是对刘如意更加偏爱,也更重视一些。

因此,汉高帝二年,刘邦以刘盈仁弱,“不类我”为理由,想要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刘邦给出的理由是,如意的性格跟我更相似。这个时候的戚夫人也是非常的努力,没事就在刘邦身边,不是哭闹,就是撒娇,可以说是软硬兼施,只为能把太子换成自己的儿子。

可是她哪里知道,这个太子的位置,可不是皇帝一个人说换就能换的,更何况戚夫人还是一个在朝堂上毫无依靠势力的“弱女子”,刘邦这个意见一提出来,就得到了朝中大部分大臣的反对。

有人想抢自己儿子的位置,身为皇后的吕雉自然是不可能坐以待毙的,这个时候有人为吕后献计,让吕后找张良商量商量,让张良想想办法。可是这个张良属于前朝大臣,这后宫皇后,怕是不太好见啊,再加上当时这个时机,张良会不会见自己,吕雉也说不准呀。

最后,吕后干脆索性直接让自己的哥哥吕释之,直接给张良绑架了,逼张良给自己想想办法。张良见此情况也没什么办法,只能无奈说道:“现在陛下想要换太子这个事,也不是我一个人,对陛下提点建议就能左右的了的。但陛下曾经非常看中商山四皓的能力,自己曾经数次上门也未曾请动,如果你们能想个办法把商山四皓请出来辅佐太子,那也许会有用。”

就这样,商山四皓出场了。

商山四皓原本是秦始皇在位时期,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一通古今,二辩然否,三典教职。后来因为对秦朝后期的一些暴政不满,隐居商山。这四位分别是东园公黄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

刘邦与商山四皓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次朝宴上。刘邦见到太子身后跟了四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虽然年纪很大,头发胡子也都已经白了,但是本身的服装却非常讲究,刘邦就很好奇他们是谁,结果一问是商山里的四位老人。当时刘邦非常惊讶,问四位老人为什么当初自己请他们的时候他们不肯出山,现在却愿意效忠于自己的儿子呢?

四位老人回答得非常直接肯定,“陛下你既轻视读书,又爱骂人,无论如何我们是不愿意受辱的,所以我们不愿出山。但是如今的太子殿下却是仁义恭敬的,并且还很爱护读书人,所有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力,所以我们也就愿意来了。”

这个时候,刘邦就是想换太子也没有办法了,满朝文武没有一位赞同刘邦想要换太子的主意,张良在劝阻无效后甚至托病不在上朝,太子太傅更是以死相谏,朝堂上满是吕后和支持太子的人。

现在,就连曾经不愿意效忠自己的商山四皓都出山了,表示愿意效忠于自己的儿子,这个时候的刘邦,已经意识到太子的羽翼已经形成,自己无论有多偏爱戚夫人,也没有任何正当的理由能够换掉太子了,吕雉的后位更是不能撼动了。

所以,至此之后,刘邦也就彻底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

为什么有人说有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就不敢把太子废了?

四个白胡子老头,连走路都费劲,也未见得真有多大才能,刘邦之所以不敢废掉太子刘盈,绝不是因为四个老头有多大威力,而是看到了他们身后力量显露出来的杀机!

“四皓”指代四个头发胡子白花花的老人家,商山即商洛山、终南山,“商山四皓”是指四位常年隐居在终南山的隐士,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

四位老人家出生于战国末年,他们虽饱读诗书,却不愿意做官,甘愿隐居于深山老林避世不出。刘邦曾经邀请四人出山,结果却遭到了拒绝。

不料有一天刘邦发现,四个白胡子老头居然成了太子刘盈的跟班,雄赳赳气昂昂地出现在自己面前。他酸溜溜地质问四皓:我派人请你们,你们故意避而不见,如今怎么给我儿子拎包了?

四皓一点都不客气:你动不动就说粗话,看不起我们这些高士,跟随你岂不是自取其辱。太子不一样,他仁厚孝顺,礼待贤士,天下老百姓无不伸长脖子等着为他赴死,我们岂能落后?

刘邦脸红了,尴尬地说:“那你们就好好地辅佐太子吧。”转过头他对戚夫人“惨兮兮”地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有这四个老头辅佐太子,我也没办法撼动太子之位了,从今往后你就老老实实认吕雉当你的主人吧!一句话说得戚夫人悲恸失声,刘邦还做了做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那意思是,刘盈你这个小王八蛋翅膀硬了,老子手上空有捕鸟工具,也束缚不了你了!

一项软趴趴的刘盈,自从有了四个老头护驾,立刻就变成了大力水手了,这话你信吗?难道四皓是下凡的仙翁?

如果四皓是仙翁,大汉开国故事就成了《封神演义续集》,很显然四人还是食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那么他们究竟有何能耐,可以左右天不怕地不怕的刘邦呢?

说实话,我不认为四皓真的有多大本事。像商山四皓这种避世的隐士,历朝历代都多如牛毛,即便今天,终南山里还能找到他们的身影。可是隐士就一定是“高士”吗?不一定吧,很多人就喜欢过与世隔绝的生活,跟肚里又没有墨水没有任何关系。

商山四皓有名有姓,可不见其生平事迹,甚至连他们赖以成名的“高”,究竟“高”在哪里,也不见一个字记载。有安邦之策?还是有定国良谋?有千秋高论?还是万世之功?一概不知道,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们能识几个字!

你可能说,高人嘛,向来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哪能呜呜渣渣随便让你窥见其丘壑。可是既然如此,他们怎么就被所谓的“礼遇”诱惑出山了呢?俗气得很嘛,而且他们愿意为之赴死的刘盈,似乎与他们所认为的高度差得有点远吧?

四皓既然服务于刘盈了,总得有点闪光的地方吧?可为何没见到他们有任何贡献?只言片语都没留下,简直就是吃白饭!

所以,商山四皓的大名,我认为是徒有虚名!当然,这仅仅是指治国安天下的政治才能方面,德行方面我不做任何评价。

既然如此,刘邦怕个什劳子啊?被项羽搞傻了,还是被戚夫人搞晕了?

其实都不是,商山四皓的花瓶属性,刘邦不可能不知道,否则他不可能允许四人在自己的视线以外逍遥自在。刘邦真正关心的是,是谁在背后给刘盈支了这么个高招?

首先为何说请出商山四皓是高招?因为商山四皓虽然本身不能搅动政局,但他们身上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识——代表天下舆论,请动他们,就等于给自己拉过来一面旗帜。

古人认为,读书人一辈子最高的追求就是“治国平天下”,只有一种情况下,他们宁愿自废武功也不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孔子就说得很清楚:“邦有道则现,邦无道则隐。”也就是说隐士被当作是对无道社会的抗争者。

相反,如果一名隐士走出山林,就代表他认为如今的社会是有道的,当今的皇上是明主圣君。这就是商山四皓的舆论标签作用,也是刘邦想请他们出山的原因。

可刘邦失败了,也就是说刘邦在天下舆论心目中,还算不上明君圣主,相反他们却把这张奖状,发给了太子爷刘盈。

这种反差让刘邦震惊,也让刘邦震撼!

其实用脚趾头都能看得清,刘盈与刘邦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可刘盈为何获得了不该有的殊荣呢?刘邦不笨,他立刻就想到,这背后一定是有高人策划。

是的,请商山四皓出山,绝不是刘盈、吕雉能想到的,而是张良的计谋。有一种说法是,商山四皓中的“夏黄公”就是“黄石公”,那位当年在沂水桥上,授张良《太公兵法》的“圯上老人”。

刘邦想废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群臣多有反对都被驳回,吕雉无奈之下向张良求教,张良四两拨千斤,躲在身后放出了请商山四皓这么一个大招。

这一招看似无害,其实杀气腾腾,它除了帮刘盈争得舆论战的先机,还向刘邦悄悄地下了一道战书:刘盈不孤单,背后有张良等众多功臣势力的支持,更有吕氏一族押上身家性命的赌注,刘老三你看着办!

人们都说刘邦喜欢刘如意是爱屋及乌,有这方面的原因,不过对刘邦来说,江山稳固远比个人偏爱更重要,撤换刘盈更多的是出于他过于柔弱的性格。

刘邦年事已高,他知道自己死后的最大危机,就是异姓诸侯王和功臣势力作乱,他担心刘盈不足以应付,相反刘如意的性格更像自己。可刘如意又太年幼,年龄弱势很难弥补,除非自己可以向天借寿二十年。

所以,刘邦在易太子事件上其实是摇摆不定的。商山四皓事件给了刘邦一个全新的思考:既然功臣势力中意刘盈,同时吕氏一族能摆弄功臣势力,这就可以弥补刘盈的某些劣势。既然如此,那就还是刘盈吧!

因此,所谓刘邦不敢废太子有点言过其实,是刘邦综合考量,觉得吕雉和刘盈母子,要比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的组合,更有利于刘家江山。商山四皓在事件中只是个“纸老虎”,刘邦在意的是他们身后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

为什么有人说有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就不敢把太子废了?

刘邦从内心就不想换太子,嘴上叫唤的厉害说换太子,哪其实是做给戚夫人看的,如果刘邦真的想换太子,哪谁也挡不住。从这件事上看出刘邦是用的一种计谋。

第一,刘邦非常疼爱小三戚夫人,当她提出要换掉太子刘盈,让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当太子。刘邦就意识地试探一下刘盈的能力,真没想到刘盈在母亲吕后的帮助下,请出了刘邦请不出的商山四皓,刘盈又得到众臣的拥护。刘邦不是不敢,而是内心非常高兴,知道自己创建的基业有了延续和稳固。

第二,刘邦通过试探也看出儿子刘盈和吕后的实力,众臣都拥护他们,而自己宠爱的戚夫人确无人拥护。刘邦内心也担心,一但自己去世了,真如果立刘如意为太子,自己去世了,戚夫人母子也命不保,甚至出现夺权大乱,所以刘邦也就顺水推舟地也不叫唤地在换太子了。有众臣拥护和吕后,刘邦就非常放心了。

第三,刘邦知道吕后的能力,在自己病重期间,还交待了他死后国家大事。从这里看出刘邦还是很信任吕后和刘盈的,至于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盈,这对刘邦来说就是找到了借口,这样就能应服戚夫人了,说明了刘邦从心里就没有下定决心废太子。

总之,刘邦废太子只是个借口,心里根本没有废太子的意思,在说刘盈当了这么多年的太子,有了人脉,也有了治国策略的经验,也是成年之人。刘如意没有治国经验,也没有人脉年龄也小,刘邦心里明白,不过嘴上说说哄哄戚夫人高兴而已。

为什么有人说有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就不敢把太子废了?

商山四皓的记载出自于《史记留侯列传》。当汉高祖意欲废黜吕后之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时,张良出谋划策让吕氏家族请出商山四皓作为太子刘盈的幕僚。当刘邦在一次宴会上看到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刘盈时,就彻底放弃了废立太子。刘邦放弃废立太子的想法是否仅仅因为商山四皓的出山呢?

商山四皓是何许人也?

根据《史书留侯列传》的记载,商山四皓是秦朝设置的七十博士中的四位,在秦末战乱中,商山四皓结伴隐居商山(今陕西商洛)躲避战乱。

再看秦朝设置的博士制度,显然是向齐鲁一带稷下学宫学习。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咸阳设置七十博士官延揽天下贤才。商山四皓能位列其中,必然是博学有才之士。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集解汉书百官表曰:“博士,秦官,掌通古今。”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史记秦始皇本纪》

而在《史记留侯列传》中又说,刘邦登基之后多次派人请商山四皓出山为官,但都被拒绝。而在刘盈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之时,吕后请张良出谋划策,张良指出只要请动商山四皓出山就能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于是吕后让弟弟吕泽请出商山四皓到刘盈身边辅佐。

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 《史记留侯列传》

正如张良所料,当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刘盈之后,就告诉戚夫人,太子之位已经不可撼动。于是断绝了废立太子的念头。此后在史书中再无商山四皓的记载。

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史记留侯列传》商山四皓何德何能?

从上述的史书记载来看,商山四皓就是四个前朝遗老,根据秦朝的博士制度,这些人在秦朝主要的职责是“通古今、辨然否、掌教职”,通俗点讲就是国策顾问和教育官员。这样的身份背景就能让统一天下的汉高祖刘邦如此忌惮?

从刘邦的性格个性来看,他出名的讨厌儒生,虽然也会用儒生,但是大体上都是要这些人有真才实干,且不论商山四皓是否有真才实学,他们年逾古稀,无兵无权,常年隐居即使有些名望又能让刘邦有多少忌惮之心呢?

还有一点就是秦朝的博士不止他们四个,而是有几十个之多。就算因为战乱等因素人数有所减少,但也并非就没有其他人。比如早已进入西汉政权的叔孙通就同样是秦朝的博士。所以刘邦手下并非没有这样的人才,商山四皓的重要性还远不到让刘邦放弃废立太子之事的程度。

刘邦的放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公元前197年,刘邦开始公开向臣子们征求废立太子的意见。史书中对这次储位斗争的记载也开始集中出现。

  • 史书中第一次出现刘邦意欲废立太子的记载是公元前197年,刘邦因为对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宠爱,加上戚夫人的枕头风。刘邦开始公开讨论废太子刘盈,立赵王刘如意之事。结果大臣们纷纷反对,刘邦态度也很坚决。结果御史大夫周昌干脆来个以硬碰硬,直接了当的表示“不奉诏”。无奈的刘邦只好搁置争议,希望再作打算。

  • 此后在公元前196年,老辣的刘邦给自己的太子刘盈挖了坑。当时英布反叛,刘邦年老想让太子挂帅出征。毫无战争经验的刘盈面对久经沙场的英布,如果战败就很可能要被废黜太子之位,甚至还有被英布斩杀的可能。这时商山四皓建议吕后阻止此事,说服刘邦亲征,而太子刘盈留在长安监国。

  • 公元前195年,也就是刘邦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再次提出更换太子的想法,这次连张良劝谏也不听,这时另一位朝廷重臣,也是太子太傅的叔孙通干脆直言刘邦如果更换太子,自己就当场死谏。此后刘邦遇见太子刘盈身边的商山四皓,由此彻底打消废立太子的念头。

综上,刘邦打消废立太子的想法并非单纯的遇见什么商山四皓,而是数次废立讨论都被大臣们激烈反对。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多次尝试都不能改变大臣们的想法,商山四皓只不过是一个政治符号或者借口,一方面让刘邦感受到了刘盈背后的支持力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自己有个借口回应戚夫人。其实真正让刘邦忌惮的是满朝文武都不支持他废黜太子,如果一意孤行很可能让初建的西汉帝国产生巨大动乱,这是刘邦无论如何不愿看到的结果。

为什么有人说有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就不敢把太子废了?

虽然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但在中国历史上,不是嫡长子继承皇帝位也是大有人在,一般来说,皇位的继承者都是上一任老皇帝选出来并且是他最喜欢的人,但也有例外,比如西汉之前的秦朝,秦始皇去世后,原本是让长子扶苏继位的,但最终继位却是幼子胡亥,直接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刘邦在建立西汉王朝时,曾经让大臣讨论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其中一条就是关于继承人的选择,因为秦朝直到秦始皇去世,都没有正式选定继承人,所以才会有赵高、李斯与胡亥的暗箱操作,而刘邦早在彭城之战大败后就确立了刘盈的世子地位,早早地就确定了接班人,那一年刘邦已经52岁了,而世子刘盈才6岁。

刘邦

刘邦在无论是在反秦战争,还是在楚汉战争中,他与正妻吕雉在一起的时间极短,刘邦曾经在家乡起兵,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但是自从刘邦认识了戚夫人,基本上就再也离不开戚夫人了,戚夫人能歌善舞,长得漂亮,与吕雉“女汉子”的形象完全不同日而语,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刘邦与吕雉的感情非常差。

同样,刘邦在彭城大战逃命的过程中,曾经三番五次把自己的尊重儿女刘盈和鲁元公主推下车,要不是车夫夏侯婴执意要救回刘盈与鲁元公主,刘邦可能真的就没这个儿子了,有时候想想,为什么一个父亲为了逃命会把自己亲生子女推下车?难道刘邦不知道如果他们被推下车有可能会死吗?

唯一的原因就是:刘邦不喜欢刘盈这个儿子。以心理学来分析的话,一般父母强势的孩子,性格会很软弱,刘盈长期生活在强势的吕雉管教之下,难免性格较弱,只懂得服从,没有自己的主见,所以刘邦不喜欢。

刘盈与刘如意

不喜欢归不喜欢,刘邦在彭城大败时,只有刘肥这个私生子和刘盈这个亲生儿子,彭城大败时,刘邦第一个投靠了驻扎在下邑的吕泽,然后逐渐收拢散兵才成功逃命的,因此算上刘邦被吕雉的大哥吕泽所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邦立了刘盈为世子,不知道这其中是不是有威逼利诱的原因在其中,也许只是刘邦年龄大了,再加上彭城大败,所以感觉立个吕氏继承人为世子,有利于继承进行未完的事业。

在刘邦认识了戚夫人,并且还与戚夫人生了刘如意之后,刘邦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放在戚夫人母子身上,吕雉和刘盈甚至长年都见不到刘邦的影子,正因为刘邦与吕雉感情淡,再加上他不喜欢刘盈,所以对戚夫人和刘如意是非常喜欢,以至于在刘邦晚年,一门心思要更换太子,朝中几乎所有大臣都反对,也没能让刘邦打消更换太子的念头。

吕雉

张良、樊哙、周昌、叔孙通等朝廷中的重臣都劝过刘邦不要更换太子,但是刘邦就是不听,直到刘邦看到了商山四皓作为太子刘盈的随从出现,才改变了主意,为何商山四皓说话能比刘邦手下的大臣说话管用呢?为何刘邦一看到商山四皓就对戚夫人表示无法更换太子呢?

商山四皓是四个德高望重的秦朝博士,因为不愿意做官而隐居在商山,刘邦曾经去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自己,但人家不愿意来,现在刘邦看到商山四皓感觉很意外,自己都办不到的事,普天之下还有人能办到?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商山四皓是什么人,而在于刘邦都办不到的事,刘盈背后的势力居然能办到,这才是关键

商山四皓

刘邦在看到商山四皓辅佐刘盈后,还自创了一首歌,这首歌的名字叫《鸿鹄歌》,是刘邦在向戚夫人明确表示更换太子无望,而让戚夫人为他跳一支舞,然后刘邦就唱这首鸿鹄歌,内容是这样的: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首歌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天鹅(大雁)飞向天空,一下能飞数千里。羽翼已经丰满了,可以四海翱翔。可以四海翱翔后,(你)能将它怎么样?即使拥有利箭,又能把它怎么样?

仔细回味这首歌就会明白,刘邦无法更换太子的原因都写在歌中,也就是说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了,可以四海翱翔了,即使刘邦手中有利箭,也不能把太子怎么样了。这里说的太子,不仅仅是刘盈一个人,而是站在刘盈背后的一个集团,这个集团已经发展壮大了,刘邦做不到的事,他们能做到,想想这得有多可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连皇帝刘邦都做不到的事,刘盈背后的势力可以做到,所以连刘邦这个皇帝也无法撼动这个集团的势力。

戚夫人

刘盈背后的集团包括但不限于:皇后吕雉、外戚吕雉的二哥吕释之、大将军樊哙(吕雉的妹夫)、丞相萧何、太尉周勃、相国曹参等等,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吕氏家族,以吕雉为核心,包括吕后的两个哥哥吕泽与吕释之以及他们子女亲戚,还包括樊哙,这些都属于外戚,吕氏家族与其他外戚势力不一样的是,他们参与了刘邦所有的战争,包括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刘邦的军队中,有很多将领是吕泽和吕释之的部下,吕氏外戚差不多就是刘邦成就帝业的合作伙伴了。

这个时候刘邦想更换太子,这不是断了吕氏族人的荣华富贵了吗?刘邦如果想要彻底更换太子,就必须解决吕氏集团,而解决吕氏集团的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过程,甚至还会引发西汉王朝的动荡,这不是刘邦愿意看到了,刘邦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处理如此复杂的政治过程,只能放弃。

刘邦

另一部分就是跟随刘邦一起起兵的沛县老乡,包括萧何,周勃,曹参等人,萧何更是比刘邦还早认识吕太公,吕氏家族与沛县这帮老乡都是同时起兵,并肩作战的,再加上早有渊源,他们当然要支持刘盈与吕后,而且以萧何、周勃、曹参在朝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说话的份量也比一般的大臣要重要,这也是刘盈获得支持的另一个原因。

所以,你可以看到,刘邦想要更换太子的难度有多大,不亚于重新建立一个王朝,刘邦当时也老了,也不愿折腾了,除了放弃更换太子的念头也别无他法。

为什么有人说有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就不敢把太子废了?

应该是看到了刘汉王朝的未来了吧

汉朝代秦而立,反秦浪潮起于陈胜吴广那句:“王侯将相令有种乎”的颠覆贵族血缘世袭的口号,却成于高打六国旗帜的六国群雄。刘邦虽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的帝王。然而出身平民的他,却仍受着各方的质疑,既是是跟随他征战天下的战将诸侯都不能尽心效忠。他也不得不面对不断的背叛。

自古都是马上得天下,而下马治天下。

天下的离心离德,人心不归,即使是现在刘邦现在能压制住天下潜藏的不服之心,如果又一个如陈胜吴广或是如项羽的出人物现又该如何?他的二世如果是个柔弱的君王又该如何?

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并以武力治天下,将所有能统一的都统一了,然而却轻视知识者,没将天下的人心统一。致使天下尽归于秦,却人心不聚。秦始皇一死,帝国即刻崩塌。

而商山四皓的作用就是收拢人心,使得天下心向汉朝。作为士人领袖,他们有着影响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有他们话语加持,汉帝国的正统地位才会在天下人心中真正的树立起来。

因此刘邦曾亲自请商山四皓,但却是不得。

今他们来辅佐太子刘盈,一是使得刘邦对刘盈能力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作为士人代表、意见领袖,在当时更是代表着天下人的人心。

在此时辅佐刘盈即是表明士人百姓对刘汉王朝的态度的转变,而有他们的辅佐即是天下归心的开始。

因此刘邦才会在看到刘盈身边四个八十多岁老人是会发出那句“太子羽翼已丰”的感慨,不再做易储的打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