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为什么都是几十万人的大兵团战争?

古代打仗,之所以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主要是因为当时战争能力比较落后。对于古人来说,士兵的数量以及军队的规模,往往就意味着战争的胜利。

既然兵力多的一方,更容易获胜,那大家自然都玩了命地扩大军队的规模。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生产力逐渐进步,战争的形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所以对于军队规模这个问题,历史上其实也产生过多次变化。

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简单来回顾一下,古人到底都是怎么打仗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当人们还是以部落的形式生活的时候,那时候的战争,规模一般都比较小。一个部落,能达到千余人的规模,就已经算是很大了。在这种环境下,两个部落发生战争,哪怕是整个部落不管男女老少一起上,其实也没几个人。

比如说,历史上那场著名的商朝灭夏的鸣条之战。要知道,这可是商取代夏的关键战役,同时也是一个朝代更替的决战,双方几乎都搬出了全部的家底。但即便是这样,据史书记载,这一战商朝这边,也不过仅仅只出动了六千精锐,外加七十辆战车而已。

这个规模,放在后世的话,实在算不了什么。但放在数千年以前,那已经是了不得的灭国之战了。因为当时整个中原地区,恐怕也就一百多万人而已。所以双方能够组织起万人规模的混战,那已经是相当不可思议了。

再之后,从商朝一直到春秋时代,情况其实也都差不多。一是因为,当时整个中原,就没有多少人口。就算大家想玩人海战术,可能也玩不起。二是因为,那时候实行分封制。就算是商朝王族或者周王室,也不可能调动整个中原的军队,去打一场超过十万人规模的大战。

所以,从商朝一直到春秋时代,最大规模的战争,也就是几万人而已。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战争的形态也开始出现了第一次变化。在这段漫长的青铜文明历史上,古人对于武器的制造,第一次有了进步。而随着武器的进步,平民和士兵第一次出现了分化。

简单来说,就是武器越来越贵,平民用不起武器了,只有那些贵族才能用得起武器。而当那些平民,拿着锄头或者石块制成的武器,去战场上拼杀的时候,也就只是相当于炮灰而已,根本没什么意义。

所以,到了春秋时代,战争就变得非常有趣。不但规则很多,而且当时打仗的基本都不是底层平民或者奴隶。因为这些最底层的人民,他们是买不起武器的,连上战场的资格都没有。有资格上战场战斗的,都是那些贵族,或者祖上是贵族的士。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来才有了‘士兵’或者‘士卒’这个说法。

在这种情况下,战争规模自然也就不会太大了。整个春秋时代,最大规模的战争,双方兵力加起来也就是十万人左右,这已经是了不得的战争。翻遍整个春秋时代的历史,也就那么极少数几次而已。

但是,到了战国时代,情况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到了战国时代,随着铁器的锻造技术,开始逐渐普及,生产力开始迅速提升。铁器的普及,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变革。而且这种影响,几乎是方方面面的。

举个例子,以往大家用青铜器的时候,种地开荒都比较难。因为青铜器的硬度不够,用着用着就坏了。但是铁器不一样,铁器的硬度更高,不管是作为生产工具,还是武器,都更为耐用。这个特点,直接导致社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直观的一点是,因为种地更容易了,所以中原地区的人口数量,也开始越来越多了。到了战国后期的时候,中原地区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两千万左右。

随着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打人海战术的基础就出现了。这个时候,战国时期的将军们发现,还是人海战术更好用一些。如果一方是一万多的贵族精锐,而另一方则是数十万百姓组成的军队,还是后者胜算更大一些。

所以,在战国时代,战争规模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参战人数也越来越多。比如到了战国末期,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和赵国双方,总体动员的人数,已经接近了百万。而到了秦国灭楚国的时候,双方的直接参战人数,就已经超过了百万。再加上那些运送补给的人口,数量就更多了。

就这样,到了战国末期,中国历史上的战争规模,第一次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不过,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原开始彻底统一。一个新的问题,开始出现在统治者的面前。

随着中原彻底统一,中原内部的战争开始变少,所有战争都跑到边境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士兵想要打仗,就必须远离家乡,远赴千里之外。而且,除此之外,补给运输也成了一个大问题。

以往的时代,国家领土都比较小,运输补给也没那么难。但如今,随着秦朝统一了中原,补给运输难度,骤然上了大台阶。这时候大家忽然发现,原来运输补给需要的人,远比能派出去打仗的人还多。

所以,后来秦始皇派蒙恬去北方讨伐匈奴的时候,最多也就只能带三十万人。不是秦始皇不想派更多的军队,而是因为当时秦朝全国的补给能力,最多也就只能够支撑这三十万人而已。

从这时开始,接下来的将军们开始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军队这个东西,规模是不是真的越大越好。

而秦朝之后,接下来到了汉朝,因为汉朝常年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主要敌人也是匈奴。这个时候的汉朝统治者就发现,军队好像真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对付匈奴的时候,如果是纯粹的步兵,基本上去多少就死多少。只有配上战马,变成骑兵,才有可能战胜敌人。

但问题是,战马这种东西,远比铁制武器的造价更高。汉朝最巅峰的时候,也就只能维持十几万规模的骑兵军团。而靠着这十几万骑兵,汉武帝已经可以正面击败不可一世的匈奴,硬生生把匈奴打回了漠北。

此后,整个东汉和西汉,基本上都是这个情况。而且在此期间,马镫这种新式装备也出现了。马镫的出现,直接让骑兵的作战能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到了这个阶段,兵贵精而不贵多的道理,就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战争当中。

另外,在这数百年当中,经过很多天才将领不断改良,原本单纯的骑兵作战,也开始逐渐变成了步骑协同。步骑协同作战体系的完善,又为接下来再次打人海战术,埋下了伏笔。

所以,两汉之后,到了三国时代,大家又开始玩人海战术了。三国之间的大战,虽然都是内战,但却可以动辄发动十万人以上的军队进行作战。但同时,这种战争模式,是非常消耗国力了。东汉末年,仅仅数十年的时间,中原人口便从近六千万的规模,锐减至一千万左右。

对于统治者来说,底层士兵的生命,永远比不上胜利更重要。所以,从三国时代开始,一直到后面隋朝,大家都在玩了命的扩充军队,尽可能的搞人海战术。毕竟,人数越多,胜算就越大。

但同时,在这段历史当中,一些失败的案例,也让大家不断去反思这个问题。

在这几百年的历史上,有两场战争,对后来的战争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场是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当中,前秦从全国范围内,征调了超过一百万的军队,打算毕其功于一役,一鼓作气灭了东晋。但结果,却被东晋以八万人正面击溃,而前秦也因此覆灭了。

淝水之战,前秦战败的原因,说起来其实很可笑。简单来说,就是东晋先击败了前秦的先头部队,导致前秦的先头部队开始溃逃。而先头部队溃逃之后,后方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误以为已经全军战败了,所以就开始跟着逃。

就这样,看似强大的百万大军,仅仅是在先锋被击败之后,就瞬间土崩瓦解了。

而另外一场战争,则是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战争。隋朝后期,隋炀帝从全国范围内,征调了一百多万的主力精锐,再加上超过三百万的民夫运输补给。为了打高句丽,隋炀帝几乎从全国范围内,征调了超过五百万壮劳力。

但结果,因为隋炀帝本人的指挥错误,直接导致上百万隋朝精锐,埋骨辽东。而这场战争的失败,也直接导致隋朝的精锐军队近乎打光,再也无法统治全国。所以没过多久,隋朝就亡了。

这两场战争,对后世的战争观发展,有着很大的警醒左右。大家开始意识到,原来人海战术也是有上限的。在古代那种通讯手段有限的情况下,一旦军队规模超过百万,主帅根本就没法指挥。在这种情况下,人多了反倒是坏事。

而且,征调百万级的军团,势必会压上整个王朝的国力。一旦出了半点差错,这个国家就没有第二次翻盘的机会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到了唐朝的时候,唐朝统治者开始恢复了‘兵贵精而不归多’的理念。比如说唐朝开国的时候,李家就曾砸锅卖铁,锻造精锐装备,购买战马,武装出一支精锐的玄甲军。

这支玄甲军,规模只有三千人左右,但装备好的却令人发指。每个人都配有至少两匹战马,可以换着骑乘。而且,玄甲军的士兵,每个人还都配有两套轻重不同的战甲,用于不同的战场环境。

总之,这支军队的武器,都是真正的顶配。而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也没让人失望。后来在虎牢关之战当中,李世民仅凭三千玄甲军,便正面击溃了窦建德的十万大军,还生擒了窦建德。

而唐朝的这种思路,在后来整个盛唐时期,都一直发挥了关键作用。后来李靖率兵横扫突厥,麾下也就几万人而已。而唐玄宗时期,高仙芝更是仅靠一万精锐,便一口气打到了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这些战绩,都是唐朝重视武器装备的结果。

但同时,这样的精锐军队,注定不可能太多。因为这些精锐军队的武器锻造,实在是太费钱。再加上战马,简直就是烧钱的机器。所以哪怕是盛唐时期,唐朝最强大的时候,常备军队也就几十万而已。再多的话,就会把整个国家的财政给压垮了。

而唐朝之后,一直到南宋,战争观念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到了南宋后期的时候,因为南宋的主要敌人,是新崛起的蒙古帝国。而南宋这边,因为缺少战马,根本无法和蒙古大军进行正面野战,所以南宋就只能想办法以守代攻。

在这种以守代攻的思路下,南宋的守城装备,开始迅速进化。到了南宋时代,威力巨大的床弩,已经开始出现。床弩的威力,甚至已经不逊色于近代的一些炮弹。而且,南宋为了利用好江南多水道的优势,更是在战船方面做了很大的提升。到了这个时候,水军这个兵种的重要意义,开始逐渐凸显出来。

但同时,因为这些武器装备,都需要大量的工匠来完成。所以,宋元时期的将军们,渐渐意识到工匠们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尤其是战船这种东西,几个或者几十个工匠,根本就玩不转。一艘大型战船,其造价有可能比一支骑兵军队更高。

而接下来的元明清三代,基本上就是在人海战术和精兵战术这两者之间,不断摇摆。如果一支精锐军队,在配备最先进的武器时,能够对人海战术组成的军队进行一面倒的屠杀,那人海战术就没什么用,参战人数就更多一些。而如果武器没有压倒性的优势,人越多胜算就越大的话,那战争规模就会越大。

但同时,因为通讯手段落后的原因,元明清时期很少会组织百万人以上的大兵团作战。不是因为国力不够,而是因为一旦人数超过百万,很容易会打成淝水之战那个样子,反倒是过犹不及了。

所以元明清时期的大战,规模一般都是十万或者几十万人的级别。在保证这个规模的参战人数的同时,尽可能的提升军队的武器装备。至于过百万的大型战争,那就极少极少了

总之,决定参战人数的根本原因,还是为了取胜。如果人多能够取胜的话,相信任何指挥官,都会玩了命地扩大军队的规模。

而在古代大多数的时候,人数往往都是左右战争胜利的最大原因。在这种背景下,大家为了追求胜利,进行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规模的战争,自然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古代战争为什么都是几十万人的大兵团战争?

古代那时候的战争,拼的就是人力,国民,人海战术,谁的人多,就胜利的把握越大,所以一旦开战,就动用一切可动用的人力,参加战斗,总想在人数上胜对方一筹。

所以,都扩充兵员,最后就成了大兵团作战了。

古代战争为什么都是几十万人的大兵团战争?

动辄就几十上百万多少会有夸大的成分,比如说赤壁之战曹操的劝降书写道:“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显然这个数据是不足为信的,只能说曹操的牛皮吹的好。

如果查阅资料不难发现,纵观整个中国战争史,就数战国时期的战争兵马众多。除却部分记载夸张外,太史公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原因大致如下

1.战国时期实行全民皆兵制,据统当时全国人口达三千万,若按比例减掉女性、老弱病残,像秦、赵等强国征兵三四十万绝非难事,小国凑够十万也有可能。

2.战国时期长期驻军前线的多为贵族公子,依照当时的制度,贵族当兵仆人跟从,这样军队中又能增加很多壮丁。

3.史书所记载的人数并非仅指冲锋陷阵的兵士,还有为战争服务的劳役、农夫灯后勤人员。

4.若战争惨烈,对人员要求较高,各国会酌情在农民阶级征兵。甚至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参与战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历史越往后发展,战争人数越少,与兵制的改变有很大关系。至隋唐时期实行兵户制,打仗的多数职业军人,他们不从事农业劳作,由朝廷供给,军队的巨额开支使得朝廷不可能养过多的兵马,所以战争的人数不比战国的庞大数量。当然不能排除史书夸张的成分,有往多的说的,也有使劲往少了记载的。比如温泉关战役,即使温泉关地势再有利,斯巴达三百勇士也不可能抵抗庞大的波斯军团。奴隶制的希腊王国,每个参军的士兵至少有七八个奴隶随从,因此参与战争的不下两千人。欧洲历史却只记载成几百猛男坚守温泉关三日,显然也是通过夸张来表达战争的伟大之处吧。

小生不才,片面之词,如有纰漏,烦请指正。

点赞、关注是美德。

古代战争为什么都是几十万人的大兵团战争?

首先说一句,其实史书上动辄十万、五十万甚至百万大军的战争,真正在阵前拿刀枪和敌人对打的,可能就这么几万人,满打满算十几万人在一起对砍,已经是近乎极限了。而且,史书上那些数字不可靠,很多就是文人的笔抖了一下,为文采好看随便写的。

参考几条史料:1、李广利二伐大宛,步骑六万,后勤为“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这里基本上是战斗兵力和后勤力量一比三。2、《汉书·主父偃传》:“秦始皇北击匈奴,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一钟相当六斛(石)四斗,三十钟等于一百九十二斛,也就是说从今山东将粮食运到河套,有效输送量只有0.5%。即使从关东等其他地区输出更加便捷,估计实际有效输送量也只有1-2%。西汉的车运,根据《居延汉简》、《九章算术》数据,大抵一车可运25斛;3、《旧唐书》中记载的有关李靖征突厥时的后勤记录:从山东运粮到河套单程就需要近两个月,途中粮食的损失高达百分之九十!实际有效输送量记录比秦汉时期的记载要好上近8倍,但也不到10%。这大概是因为秦汉到唐朝的八百年间,中原内地的道路交通、水运等技术条件的提高、以及人口的增加。如果唐军越大漠远征西域,那么只能削减出动的总兵力,或者因粮于敌,但在西域也没多少人口粮食可以供应大量的唐军士兵。

4、到了明朝,按照《武备志》的记录,人力车二人最多可运4石,牛车二牛二人最多可运14石,骡车10骡可最多运30石。戚继光作运输车,八骡,车正1、舵工1、曳骡者8,车载弗朗机2,设偏厢,另有粮食12.5石,配属护兵10人。

我们如今生活在现代交通运输条件下,大概无法理解远距离粮食运输的困难,北宋科学家沈括作了军队后勤运输能力的计算:

《梦溪笔谈》卷十一 官政一:“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

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

翻译成现代文:

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 粮,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六斗米,每人每天吃二升,二人吃十八天。)

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两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维持十十六天。(一石二斗米,三个人每天要吃六升。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以后的十八天,二人每天吃四升米。)

沈括的设计是以组织周密的安排、合理的调度为基础的,返程和前进中的粮队,都要配备护卫部队,大量兵力得用在维护粮道上,而且不能发生意外,也没考虑一旦中途遭遇敌人发生战斗,士兵体力消耗极大因而粮草消耗也会增加,在现实条件下不存在这种达到完美水平的军队。

假设一支军队能以平均每天四十公里的速度行军,在三十万民伕的供应下,七万作战士兵(另三万负责辎重)的攻击半径只有六百四十公里。汉唐的军队以长安为起点,还到不了今天的兰州;如果要到达今天的乌鲁木齐,至少也要六十七天的时间(二千六百九十九公里)。即使是从前线的补给基地出发,如汉唐的玉门关或阳关为起点,往返于新疆的西部和北部的行程也不只十六天。如果以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为出发基地,与中亚腹心地区直线距离缩短了很多,但是得翻越葱岭、天山这些地理屏障,路况条件极其艰难。所以高仙芝翻越葱岭远征到了现在的阿富汗腹地,所部兵力只有2万多。

靖难之战,官军每次集结几十万大军围剿燕军,都是急于寻求燕军决战,被抄了粮道后那就全军抓瞎。那就是后勤压力导致的,朱棣位于内线作战,反而便于粮食运输,发挥其擅长机动作战的优势,每次都能以少胜多。最后,他干脆不要后勤了,因粮于敌,长途奔袭取了金陵。

所以,大兵团作战,最好是在中原腹地,周边都是粮食产地。否则粮食后勤问题会压垮所有军队。

我们看到史书上几十万人的大会战,其中在后勤兵力、勤杂人员上得占一半,真正上阵对敌的,还得除去预备队、主将亲卫(经常当做预备队用)什么的,能有十万人在阵前呐喊厮杀,已经很了不起了。

真正的白万大军会战,现代史才开始有,得等到一战、二战。

古代战争为什么都是几十万人的大兵团战争?

古代哪儿有那么多几十万的大兵团战争啊!很多都是瞎吹的根本没那么多人,比如秦赵长平之战,史记记载秦军60万人,赵军45万人。这个记录准不准呢?可以从秦赵两国人口总数大致推测一下。据考证秦国过当时人口500万左右,赵国当时人口400万左右。总人口500万去掉250万女人,还剩250万人,去掉老人儿童以及病残者100万(按照老人儿童占人口比例),还剩150万,然后再去掉官吏等也就100多万青壮年。有人说不是有100多万壮丁可以上战场吗?但是秦国当时还在和楚国韩国魏国以及匈奴西戎等势力对峙,这每一个方向都是要摆放大量兵力的。另外一个国家要维持正常运转不可能把所有的壮丁都送上战场,因为还要有人劳动创造粮食维持国家正常运转。以秦朝时期的生产力也根本不可能在一个战场维持60万人的补给,当时的技术不可能保证60万人的食物不腐坏变质。从赵国这边也能得出赵国45万人数有假,长平之战赵国全军覆没被坑杀45万,可是一年后的邯郸之战赵国又组织了10万兵力和秦国对峙,赵国一样要面对匈奴,也要面对齐燕两个对赵不友好的国家,赵国国内也要生产发展经济,绝不可能被坑杀45万人然后一年后又组织10万兵力再战的。

历史上很多著名战役人数都有水分,比如赤壁之战曹操号称80万想吓唬刘备孙权,被周瑜分析曹军人数只有17、18万左右。因为战役结果曹操失败所以周瑜战前的分析被记录下来了,假如曹操赤壁之战赢了一统天下,那历史记载肯定是曹丞相率80万大军南下大败孙刘反贼一统天下。还有肥水之战苻坚号称120万大军南下灭晋,实际上只有10万大军到达淮南战场,前秦确实有120万兵力但那是全部,不是淝水之战投入了120万人。

之所以历史记载动不动就交战双方动则几十万人大战,实际上都是为了虚张声势吓唬敌人,古时候信息不发达,士兵都是文盲对局势战局兵力等不了解,吹嘘己方兵力优势可以瓦解敌军斗志。比如曹操赤壁之战前,写了几千份战书放在竹筒顺流而下想让下游孙刘两方百姓士兵看到,战书云:“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试想一下下游孙刘士兵捡到竹筒看到战书是不是会被吓破了胆,我方才四五万人,曹操80万大军。所以吹嘘己方人数是个心理战,既然你吹那我也不吹,你几十万我也几十万。后世史学家其实也不知道双方到底有有多少人,既然不知道那就把吹嘘的写上去,这样写出来更精彩。还有一点可以印证,清朝时期人口增加到4亿左右,但是清朝中后期却从来没有那场大战几十万人大兵团作战的,为什么人口最多作战规模却越来越小呢?因为清朝离我们现在太近,很多战役人数都可以考证,既然可以考证清楚就没有水分了,像清朝中晚期无论是镇压太平军还是和西方列强作战,一般都几万人的规模,最多也不过十万人左右,因为离现在太近没法吹嘘!

古代战争为什么都是几十万人的大兵团战争?

古代战争都是几十万的大兵团战争,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在古代,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其中要牵扯到的因素有很多。真正达到几十万人决战的战例少之又少。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古代史料记载有虚报夸张的成分。

在古代,一场大战的取胜,士气上占很大一部分。两国交战,一方的兵力人数占据绝对优势,无形中会给对方造成一种巨大的压力,将领与士兵会在决策和战斗中心虚发憷。

历史上就有真实案例:赤壁大战,曹操号称80万大军,实际上只有7万兵马;淝水之战,苻坚也号称80万大军,实际上不过10万人。虽然最终结果他们都失败了,但能把部队人数虚报10倍,就是为了震慑对手。

二、古代生产力低下,各国人口基数有限。

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粮食资源有限,人口增长缓慢,各国人口基数并不高。一个国家能组织起几十万人大兵团作战,即使举全国之力,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纵观中外古代战争史,战争贯穿于各个朝代、各个时期,能维持和平的时候很少。战争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士兵战死,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部队征兵困难。国家兵力不足,就很难开展大兵团作战。

在历史上,面对实力稍强的国家的征讨,一些弱小的国家根本没有能力组织起抵抗。灭国大战中,小国根本经不起任何规模的战争。

三、大兵团部队中,实际作战人员占少数。

支撑一场大规模战争,后勤储备尤为重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车辆马匹辎重,维护和运送都需要大量人员。大部分人是临时征召的非参战人员,他们负责运送物资和后勤保障,而实际参战人员只占少部分。

所以说,即使号称几十万的部队,减去辎重和后勤人员,实际参与前线对抗作战的人数,根本没有那么多。

四、先进武器不断出现,人海战术逐渐落后。

先进武器不断出现,武器的高杀伤性和高致命性,让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有了变化,以人多取胜的战术就显得落后了。

也就是说,少量的部队,只要拥先进的武器,缜密完善的作战部署,往往会让敌军吃亏不小。所以说,人的数量不在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几十万人大兵团作战的机会就更少了。

中国古代大多数封建王朝,很少有统治时间超过300年的,不是被别国灭亡,就是被改朝换代。如此短暂的辉煌里,哪个国家有能力和机会组织几场几十万人的大兵团作战呢。

谈古惜今,战争会带来灾难,战争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我们爱好和平,呼唤和平,但我们也不怕战争,我们有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和意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