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坑杀40万降卒的做法正确吗?

长平一战当中,白起坑杀了赵军四十万降卒,如果单从白起的角度来说,这事其实干得没错。

很多人都说,白起的屠杀太过残忍,应该被后世批判。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回白起的角度,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几乎是白起唯一的选择!如果白起当时做出了其他的选择,秦国最后都会遭受难以想象的损失。

战国时期,经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四代君主的发展之后,秦国已经成了战国七雄当中,最为强大的一个。

尤其是到了秦昭襄王在位后期,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开始对周围的几个邻居持续进攻。

而当时的秦国,主要进攻的方向只有两个:一个是向三晋方向进攻,去打韩赵魏这三国。另一个方向,则是向楚国方向进攻。

这两个方向,秦国都曾尝试过。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垂沙之战,秦国联合齐韩魏三国,大败楚国;伊阙之战,战胜韩魏两国,打败韩魏两国二十四万精锐;鄢郢之战,直接攻破了楚国都城,占领了大量地盘。华阳之战,大败赵魏联军,斩杀魏赵联军十五万!

总之,按照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秦国需要不断发动战争,进攻周围的几个邻国。一方面,不断蚕食邻国的领土,壮大自身;另一方面,也要减少邻国的人口,直接削弱邻国的实力。

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长平之战发生了。

公元前262年,秦国再次出击。这一次,秦国的目标,是韩国的野王地区。不得不说,秦国这次下手,真的是稳准狠。作为战国七雄当中,最弱的一个诸侯国,韩国势力本来就不强。

再加上韩国在伊阙之战当中,损失惨重。此时的韩国,根本无力抵挡秦国。而且,因为秦国的外交手段比较厉害,所以也没有其他诸侯国,前来救援韩国。

另外,野王地区,在韩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旦拿下了野王地区,就等于是切断了韩国本土和上党郡的所有联系。如此一来,下一步,秦国便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上党地区。

然而让秦国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事情的走向,却超乎了预料。野王地区被攻陷后,韩国国王很识趣,直接割让了上党地区。然而上党地区的官员和百姓,却不愿意投降秦国。

在以往的交战过程当中,秦国杀了韩国不少百姓,这也使得韩国百姓,颇为仇视秦国。所以,当割让的命令,送到上党之后,上党地区并没有投降,而是选择转而投降了赵国!

原本在这场战争当中,赵国只是一个旁观者。但是上党地区的归降,却把赵国彻底拖下了水。上党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今主动归降,赵国也无法拒绝这个诱惑。

但如此一来,赵国就直接走上了秦国的对立面,双方的交战,自然也就无法避免了。

接下来,得知此事的秦国,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军队,强行攻下了上党地区。但是在秦国进攻的同时,很多上党地区的百姓,却直接向赵国那边迁移。

如此一来,赵国就只能在长平地区,接应这些上党百姓。而随着上党百姓的迁移,秦赵双方开始大规模增兵,战争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不过,此时的秦赵双方,其实都没做好大规模歼灭战的准备。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此时其实都有各自的隐患。

秦国这边,之前为了进攻韩国,已经折损很大。在没有任何休息的情况下,马上和赵国开战,显然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而赵国这边,同样情况复杂。当时的赵国,在战国七雄当中,算是仅次于秦国的强国。三十多年以前,赵国经历了一场胡服骑射改革,国力大为提升。

但问题是,此时赵国如果和秦国交战,整体实力还是要逊色太多。最好的方法,就是联系其他诸侯国,大家联合对抗秦国。但问题是,因为这事发生得太过突然,导致赵国还没来得及联合其他国家。

不过,既然双方军队,都已经开始对峙,不打肯定是不行了。于是接下来,秦军开始主动向赵军发动攻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胜利。逼得赵军统帅廉颇,不得不将军队撤回丹河东岸,依托丹河建造堡垒,坚守不出。

从整体战局来看,廉颇的选择,其实是对的。因为单从双方战斗力来说,赵国显然不如秦国。然而赵国却是本土作战,在补给能力上有优势。

只要能耗尽秦国的补给,秦军自然会退。到时候赵军再找机会,趁势进攻,自然能战胜秦军。

然而廉颇的这个计划,却并没有得到赵王的认可。赵王认为,廉颇是怯懦不敢再战。为了争取时间,赵王派人先去秦国议和,利用这段议和的时间,联合其他诸侯国,抵抗秦国。

但赵王没想到的是,他派人去议和之后,反倒被秦国利用。此后,秦国隆重接待了赵国使臣,并且大肆宣扬。如此一来,魏国和楚国都知道,赵国已经议和,自然不愿再来救援了。

被秦国摆了一道之后,赵国彻底没了援兵,只能独自面对秦国。此时的赵国,如果真的议和退缩,不但上党地区会丢掉,赵国还要割让自己的地盘。

既然这样,那就不如赌一下,直接摆出和秦国玩命的架势,说不定反倒可以吓退秦国,得到更大的好处。

正是出于这种心态,接下来,赵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兵,打算和秦国来一场主力决战。这就好比一个赌徒,在赌桌上输了钱以后,自然想要压上全部家底,把输的钱都赢回来。

就这样,在双方都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长平之战从一场局部战争,变成了双方的主力决战。

秦国这边,在得知赵国的动向之后,也开始发力。首先,秦国使出了反间计,在赵国那边散布谣言,扬言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国的年轻将领赵括。

得知此事后,赵王果然中计,临阵换帅,让赵括率领二十万援军,前去长平地区增援。再加上长平地区原有的赵军,赵军总数超过了四十万。

与此同时,秦国这边则是秘密换帅,将主帅换成了秦国最能打的白起。

白起上场之后,果然不负众望。首先,秦军佯装失败,引诱赵括率领全部主力,向前进攻,落入秦军的包围圈。然后,白起派军队切断赵军的后路,彻底将赵军主力围困起来。

到了这个时候,从表面上看,赵国似乎已经彻底没了希望,这四十多万精锐被全部歼灭,似乎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了。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推演这场战争,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直到赵军主力被围,双方的角力才真正开始。

此时的赵军,虽然被秦军主力围困,补给断绝,但其建制却依然完好,战斗力没有任何削弱。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有强大的援军,前来救援。秦国不但围不死赵括,反倒会中心开花,被赵国全歼。

这场对峙的关键,就在于到底是赵军先耗尽所有补给,还是赵国的援兵先到。

得知赵括被围之后,赵国自然是想要全力救援。但问题是,之前赵国已经从全国范围征兵,才凑出了四十万大军。如今就算再征兵,也只剩下一些老幼妇孺,根本无法作战。

当然,除了赵国内部之外,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向魏国和韩国求援。只要这两国愿意救援,长平之围一样可以解除,而且还能反败为胜。

但可惜的是,因为赵国之前的求和行为,再加上韩魏两国,也不希望看到赵国大胜。而且,这两个国家,也被秦国给打怕了。所以在长平之战期间,这两国并未能够及时前来救援。

与此同时,秦国那边,同样动作不断。秦国同样看出了这场战役的危险,一旦秦国在长平之战当中战败,输掉的绝不是一场战争,而会是全面的溃败。其他诸侯国,绝对会一拥而上,围殴秦国。

所以,长平开始围困对峙之后,秦昭襄王亲自来到紧邻前线的河内郡,许诺将河内郡所有的百姓,爵位全部提升一级。然后将河内郡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人,全都征调到前线,阻击其他国家的援军和补给。

在这种对峙围困的状态下,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四十六天之后,赵军因为补给断绝,彻底崩溃了。最后,赵括率军突围,结果被乱箭射死。而赵括死后,赵军则是整体投降了秦军。

赵军投降之后,如何处置这几十万赵国降卒,就成了白起面前最大的难题。

如果放了他们,等他们返回赵国,赵国很快就会再次组织起一支大军,联合其他国家,一起进攻秦国。而秦国这边,在之前的大战当中,已经损失惨重。如果在这个时候被诸国围殴,肯定必败无疑。

这个结果,白起承受不了,秦国也承受不了。

另外,数十万人的补给,也是一个大问题。秦军本就不是在本土作战,支持几十万秦军作战,已经耗尽了秦国的补给能力。如果再加上几十万赵军,秦国是无论如何,都养不起的。

如果没有粮食,这几十万秦军,一定会哗变。到时候如果其他诸侯国,趁机前来救援,秦军说不定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所以,此时白起最好的选择,就是直接杀光这几十万降卒。如此一来,赵国被彻底重创,再也无法组织强大的军队。秦国也不必承受补给的压力,可以有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面对人性和国家利益的抉择,白起最后还是选择为了秦国,杀掉了几十万赵国降卒。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长平之战。

不是白起残忍,而是他别无选择。

白起坑杀40万降卒的做法正确吗?

白起坑杀40万降卒,是人类的大灾难,是人类史上最残暴的事件之一。现代社会的战争虽然也非常残酷,但是某支军队如果爆发出了虐待俘虏的事件,必然会被世界舆论口诛笔伐。因为,这是一种反人类的行为,是一种野蛮残忍的行为。所以,白起坑杀40万降卒这样的事件,是令人发指的。

不过当我们回到历史的场景,到达白起的那个年代,再思考一下,白起究竟应不应该坑杀那么多降卒呢?

事实上,这确实是当时白起所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也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多次战争遇到的第一次大难题。因为之前从来没有人打过白起那么大的胜仗,从来没有人像白起那样获得那么多的降卒。

虽然之前诸侯之间的战争,也灭过很多国家。但是军队人数没有达到这么多。而且灭了一个国家以后,这个国家的地盘也就全部归了战胜国。战胜国只要安排官员对这些国家进行管理就可以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只要把这个国家的君王杀掉,没有了主心骨,基本上就不会发生大的动乱。

可以说,虽然那些国家被灭了,但是老百姓有土地,他们可以继续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有土地可以种庄稼,有饭吃,能够活下去,所以矛盾就不突出。

但是,白起遇到的情况不一样。白起在长平作战的时候,其实只是俘获了赵国的这40万大军,并没有获得赵国更多的土地。没有获得赵国更多的土地,那么这40万大军将如何安放呢?

带回秦国去也不行啊。为什么不行呢?因为当时的秦国,事实上已经基本上进入了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改变,没有更多的土地给这些俘虏们。

这一点,和之前的奴隶社会是不一样的。之前的奴隶社会,进行的是奴隶主庄园的生产。奴隶主让那些奴隶戴上脚镣手铐,在井田里劳作。而且获得奴隶,也是当时奴隶主们打仗的一个主要目的。

比如商纣王那时候就多次攻打东夷、徐夷。商纣王为什么会攻打他们呢?道理很简单,除了获得财产以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奴隶。获得奴隶后,就可以放在井田里劳动,就可以有很好的收成。

后来,商纣王派出的军队在攻打东夷和徐夷的时候,西周趁商朝国内空虚,带领军队打了过来。纣王手里没有军队,只好把把奴隶组织起来打仗。可是,奴隶却不愿意为纣王打仗,因此临阵倒戈,反而带着西周的队伍打进了商朝的朝歌。所以最后,商纣王失败自杀,西周灭亡。

由此可见,哪怕是在正儿八经的奴隶社会,哪怕俘虏可以放进井田进行劳作,其实还是有危险的。所以,作为已经处在封建社会的秦国,就更没办法处理俘虏了。

历史上还有一个事件,就是项羽在秦军后,也坑杀了20万人。

项羽当时的问题,也是没办法安置这些人。放在手边当军队又不放心,所以干脆一杀了之。我们当然不是为项羽辩解,但项羽确实是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秦国最后灭掉六国以后,秦始皇当时搞大型工程建设,比如修万里长城,修骊山,修秦始皇陵,修秦直道,修阿房宫等等。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秦始皇不可理喻。统一国家后,就应该休养生息,让老百姓好好搞生产劳动嘛,为啥却还要搞这些大型修建呢?

但事实上,可能我们忽略了一点,秦朝之所以要搞这些大型工程建设,很可能是他们从六国获得了大量的军队。这些军队放回民间,他们不放心,因此,干脆让他们去搞工程建设。这就是一种安置军队的方式。这一点,相当于当年把奴隶放在井田里劳作。

当章邯把骊山的刑徒组织起来,打击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时候,这些人本来是一帮刑徒,为什么打起来那么厉害?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军队,战术素养在那儿摆着。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白起确实是没有更多的办法安置那些俘虏。再加上白起本身在打仗的过程中,他的那颗心,已经磨砺得很硬,完全缺乏了对人类的同情心,所以他做事才如此简单粗暴又残忍,可怕他坑杀了40万降卒,犯下了人类史上的弥天大罪。

(参考资料:《史记》等)

白起坑杀40万降卒的做法正确吗?

所以秦帝国以后几年就灭了,项羽做了同样事也同样败了,刘邦是把六国的士兵送给项羽去杀,不下一百多万人呀,但刘邦自己没滥开杀戒,刘邦嬴了天下

白起坑杀40万降卒的做法正确吗?

首先,我要给个肯定回答,白起的做法不正确。

战国时期,白起统帅秦军,赵括统帅赵军,两军在长平打了一仗恶的,历史上称这次恶仗为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的结果是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白起坑杀了赵国的40万降卒。

白起坑杀40万降卒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残忍的。敌人已经投降了,表示不反抗了,并且他们的兵器被缴了,他也没办法反抗了,像这样的敌人,还杀他干什么呢?并且杀降卒是极不吉祥的,因为这样既失民心,又加深敌方的仇恨,同时还会迫使敌方在今后的决战中血战到底,以致给自己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杀降卒百害而无一利。古人虽然有“慈不掌兵"的说法,但“慈不掌兵"是用在战场上的,而不是用在坑杀降卒上的。《孙子兵法》虽然是一本兵书,但孙子并不主张杀戮,即使杀戮也是不得已的事。那么,《孙子兵法》的要义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就是说,打仗时能不拼杀而使对方屈服投降,这才是最好最好的用兵策略。打仗尚免杀,降卒还该杀?赵匡胤是个仁慈的皇帝,他对白起非常痛恨,在参观武庙时,他指着白起的塑像骂道,此等凶徒也配站在武庙?赵匡胤为什么会如此骂他呢?就是因为白起坑杀了赵国的40万降卒,做法太残忍!

降卒杀不得,那么,怎样处理降卒呢?其实办法多的是,例如可以收编降卒,可以交换降卒,可以要求敌方出钱买回降卒,可以把降卒遣送回国等等,总之不能把降卒杀掉。杀降卒者是不配称兵家的。

(图片源于网络)

白起坑杀40万降卒的做法正确吗?

白起率领秦国大军在长平与赵括所领的赵国军队决战,最终秦军胜,赵括身死,几十万赵国降卒被白起坑杀掉。其实白起的做法太过激进,是不理智的行为,其结果只会激起赵国更大的仇恨。

经过长平之战的秦军,其实伤亡也大,可以把投降过来的赵军战俘进行整编,补充秦军,用以打击六国,从而瓦解对方,使对方不用拼死而战,而选择投降这一条路,战略效果要好的多。

经过坑杀几十万的赵国降卒,这一后果造成的影响作用巨大,它使六国拼死抵抗秦军的进攻,延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并加速了灭亡六国统一的大秦帝国的衰亡进度,表面上秦国强大,横扫六国,实际上六国的抵抗力量一直都在,结果大秦风光不长,在秦二世即亡国。

白起虽军事卓著,为秦立下大功,但杀气太重,且功高盖主,得罪权贵,被下狱赐死,作为著名军事家,一代战神,不知进退,结局令人惋惜。

白起坑杀40万降卒的做法正确吗?

白起坑杀40万降卒的这一做法一定是错误的。

白起坑杀40万降卒这件事记载于《史记》中,发生在“长平之战”这场战争中。

说起长平之战,我们就要说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来源于这场战争战败方的指挥官赵括,说他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懂变通,以至于打了败仗。

公元前260年,赵国与秦国于长平地区交战,初始赵国以名将廉颇为将,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营垒,赵孝成王对于廉颇坚壁不出颇为不满,此时秦国使用反间计,并在赵国散播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于是赵孝成王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赵括接替廉颇后,主动出击秦军,刚好中了秦国将领白起的计策,被分割包围,赵括突围未遂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四十万士兵群龙无首,遂向秦军投降。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用欺骗的手段,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对于白起坑杀赵国降兵的数量在历史上有不少的争议,,近代也有不少研究证明实际数量是不到四十万的,数量我们暂且不议,只单纯的来看杀降这一事件,虽然降卒对秦国来讲算是一个不稳定因素,而当时生产力低下,可能在粮食供应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杀降肯定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白起

一、生命是宝贵的。

二、从我们今天的观点来,杀降卒是一个不人道的事件,国际公约《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1927年初次制定,1949年修订)中规定,“战俘在任何时间均须受人道的待遇和保护”,就是说在近代战争中战俘是可以得到人道主义的待遇和保护,是不会被故意杀害的。

三、古语有云“杀降不祥”,也是古人的一个道德准则。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还遵循着一定的礼仪:如不斩来使,不鼓不成列(对方没有摆好,不能击鼓进军),不重复受伤,即对方受伤了不能再打,不擒头发花白之人等等,但到了战国时期,这些礼仪规则均已被破坏,战争以消灭敌人和侵占土地为目的。但杀掉如此大量的降卒,还是违背了当时的道德准则。

四、我在古代来说,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有了人口就有了劳动力,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兵力和粮食,而白起杀的是士兵,大部分人是青壮年男子,是社会上的主要劳动力,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赵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