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上的萧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萧何,绝对是一代传奇名相。他的存在,至少深刻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历史。如果把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的宰相,按照影响力排顺序的话,萧何绝对能排进前三!
如果不信的话,我们可以简单捋一下萧何的人生。
萧何生年不详,据史学家推测,萧何应该生于战国末期,属于楚国人。按照史书记载,萧何应该是春秋时期宋国王族的后人。但这个事因为年代实在太过久远,到底是不是真的,谁都说不好。
萧何年轻的时候,性情随和,喜欢交际,勤奋好学,尤其是对于法律条文之类的东西,更是极为擅长。后来秦朝统一天下,萧何也终于成年,此后便在当地县衙做了一个小官。
在整个秦朝期间,萧何都只是一个小人物而已,连县令都没当上。不过,在此期间,萧何却结交了一大堆的好朋友。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当地的一个派出所所长,当时叫做亭长。这个人,就是后来的汉高祖刘邦。
再之后,到了秦朝末年,随着陈胜吴广起义开始,沛县地区也开始变得暗流涌动。当时的刘邦,因为之前喝酒误事,放跑了两个囚犯,正带着一伙人躲藏在山里。就在这个时候,沛县县令也想起兵反秦,让萧何联系人手。但等到萧何联系好人手之后,这位县令又反悔了,反而要杀萧何。
在这个关键时刻,萧何召集了人手,接应了城外的刘邦,一起攻入沛县县城,干掉了这位县令,正式起兵。
如果说,汉朝是一家企业的话,那么萧何就是创业元老,而且还是最大的一个大股东!
再之后,刘邦的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最后甚至直接攻入了咸阳,彻底灭了秦朝。在这个过程当中,萧何作为刘邦的左右手,一直负责军队的后勤保障,这才使得刘邦能够顺利攻入咸阳。而入主咸阳之后,萧何第一时间开始接手咸阳城内的各种典籍,并且为刘邦积极挖掘人才。萧何的这个选择,对后来汉朝的开国,有着极大的意义。
攻破咸阳之后,因为刘邦军力不如项羽,所以被项羽封到了蜀地。到了蜀地之后,萧何依然坚定追随刘邦。正是在萧何的打理之下,刘邦集团在极短时间内,积累了充足的战争力量,得以和项羽集团角逐天下。另外,在此期间,萧何还推荐保举了许多人才。著名的兵仙韩信,就是在这个时候,得到了萧何的推荐,成了汉军的统帅。
而到了楚汉战争阶段,刘邦和韩信分兵两路,一直在前线作战。负责后方后勤补给工作的,就是萧何。如果没有萧何的运作疏通,刘邦就连兵源和军粮都成问题,自然也就不可能打败项羽了。
公元前202年,随着刘邦击败项羽,汉朝正式开国。汉朝开国后,萧何被评定为首功,位列众臣之首。
到了这个时候,萧何其实已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萧何的存在,刘邦能不能打赢项羽,汉朝还能不能建立,都是一个大问题。
不过,萧何对历史的影响,可并非仅限于此。甚至可以说,萧何对汉朝建立的影响,只能占他历史影响的极小一部分而已。
萧何真正的影响,其实是在汉朝开国之后。
西汉开国之后,萧何继续担任丞相,帮助刘邦处理朝政。与此同时,萧何力主定都咸阳,后来刘邦也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将其改名为长安。此后数百年的时间里,长安都是汉朝的统治核心。哪怕到了东汉,长安依然是最重要的统治核心之一。
另外,萧何还很有自知之明。西汉开国之后,萧何虽然已经位列功臣之首,权力极大,但他却可以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通过自污的方式,降低自己的影响力,从不威胁刘邦的统治权力。而且,萧何还始终站在刘邦身后,帮助刘邦坐稳皇位。
西汉开国之后,除了北方的匈奴之外,西汉还需要解决内部的异姓王问题。在秦朝末年的时候,项羽曾经大封诸侯,后来刘邦虽然打败了项羽,并且在其他诸侯的推举下称帝。但是在这个时候,其他诸侯也是存在的。所以西汉开国之后,刘邦急需剪除这些异姓王。
在这个过程当中,萧何更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异姓王之中最具影响力的韩信,就是萧何联手吕后,秘密除掉的。西汉开国之后,刘邦能够迅速剪除异姓王势力,彻底完成对中原地区的统一,萧何绝对是居功至伟。
晚年的萧何,已是功成名就,权势滔天。但即便如此,萧何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甚至通过自污的手段,来降低自己的威望,以此打消刘邦对自己的怀疑。但同时,在立储的问题上,萧何却又寸步不让。刘邦曾想要废黜太子刘盈,但萧何却极力反对。正是因为萧何的反对,整个西汉文官阶层,几乎都全力支持刘盈,刘邦这才没能废黜刘盈。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其子刘盈即位。刘盈即位后,萧何发挥了自己最后的一点余热,协助年幼的刘盈,坐稳了皇位。甚至在临死之前,还帮刘盈安排好了接任丞相职位的人选。公元前193年,萧何因病去世,这位历史上最有名的宰相,终于得以善终。
萧何的前半生,只是一个普通小吏,默默无名。但自从他追随刘邦起兵开始,萧何就已经开始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西汉的建立和稳定,都离不开萧何的贡献。而且,萧何生前还为西汉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国家运行体系。后来的整个西汉王朝,其实都是在萧何建立的这套体系内运行的。
不过,以上所说的这些,其实也仅仅只能占到萧何历史影响力的一半。除了生前的影响之外,萧何死后的影响力,同样极为恐怖!直接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历史发展!
因为萧何生前位高权重,而且特别识趣。所以萧何去世之后,萧家也得以善终,子孙后代都得以入朝为官,袭承爵位。所以,在很长一段历史当中,萧家一直都是高级贵族,一直对历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萧氏一族的影响力更是达到了顶点,南北朝时代的南齐政权和南梁政权,便都是萧何的后人建立的。甚至到了隋唐时期,萧家依然存在极大的影响力。隋炀帝的皇后,就是萧何的后人。唐高宗李治的宠妃萧氏,也是出自这一族。而且,正是因为李治的皇后为了和这位萧氏争宠,所以才导致武则天入宫,最后成为了一代女帝。
从西汉建立,一直到唐朝,上千年的历史当中,萧家一直都有着很强大的影响力,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萧家的影响,也可以算作是萧何死后的影响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上的萧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萧何,道的却是韩信。无论韩信“成与败”,萧何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成就了刘邦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能成为开四百年汉朝帝国的第一代丞相,不是浪得虚名的,说中华第一相也不为过。
01
成也萧何
韩信先投项羽,后投刘邦,都没有安排满意的工作。老板不管你啥学历,不管你自己说能力有多强,业绩说话啊,一下子把韩信卡住了。
投奔刘邦后,给韩信安排的工作是督办粮草,恰恰就在萧何手下当差。老同志萧何一心想把公司搞好,公司的事就当作自己的事情。新员工来了以后,多次跟他谈话,介绍公司的情况,特别夸奖老板如何能干。通过深入了解,仔细观察,发现韩信,虽不是个好同志,名利心过重,但工作能力很强,是可以用其所长的,控制的好,完全可以避其所短。
萧何如此清楚韩信,而韩信却不了解萧何,不信任萧何,不信任刘邦。韩信不会识人,这就是差距哦。
于是,韩信跑了,萧何连夜去追。刘邦不高兴了,韩信跑了就跑了吧,你萧何也跑了,心里那个堵啊。
一会儿,萧何带着韩信回来了,心里虽然对韩信依然疑惑,但既然萧何如此看重,就听萧何老哥哥的吧。这才是大老板啊!
于是,筑坛拜将,成就了韩信。
02
败也萧何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韩信的确做到了。赚了钱老板高兴,前提是你得把利润交到公司来,由老板来分配啊!你是赚了不少钱,可你想都揣兜里,或者想多分点,老板就不高兴了。自己挣了自己花,还要我这个老板干嘛呢?!
韩信在攻下赵魏等地之后,按兵不动,不急于进攻齐国,想跟老板讲价钱。攻下齐国以后,派人向刘邦讨封“假齐王”。
刘邦那个气啊,当时就想办他。张良陈平一脚就把刘邦踹醒醒啦,立马说要封就封真的,看你这点出息吧!老板翻脸比翻书快啊!
刘邦想啊,不花一分钱给你个帽子先戴着,回头就收拾你。
看看韩信这情商,哪是败也萧何哦,败在自己的脑残上。不看看对手是谁?韩信打仗是行,玩政治,哪里是刘邦,萧何的对手啊!
你来是打工的,起码人家萧何持有原始股,是第一批股东。你没有赶上第一次发行时购买原始股,但以后续持也可以。但你总想着盈利就分红,大盘一涨就套现。老板就不高兴了,我还没跑你先跑了,我现在还在跟项羽忙活呢,我这个汉王帽子还说不定哪一霎就被风给刮跑了,你现在就坐地起价了,老板很不高兴,你后果很严重哦!
后来,刘邦做了皇帝,萧何假装忘记不提这茬,可刘邦没忘啊。韩信能受胯下之辱,这伙计能憋。现在憋着,不定哪时就想事事啊!
于是,找到萧何,说:韩信这小子是你追回来的,还是你把他弄走吧。
萧何想:我靠,这算那挡子事啊!转念一想,当年大老板就怀疑我跟韩信一起逃跑,现在我不办他,就得先办我啊!本来我就是替大老板打工,又不是给韩信打工。黑灯瞎火的去追他为的是替刘家打天下,处理韩信也是为了刘家坐天下啊!
于是就把韩信办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永远是那个一心替大老板解忧的萧何,韩信不过是一个道具而已。
03
汉初三杰,首功第一
韩信,张良,萧何被誉为“汉初三杰”,论功行赏,萧何第一。可能有人不服,很正常,当时就有人不服。有人说,封韩信第一,张良不服;封张良第一,韩信不服。干脆给萧何吧,自己没得到,最想得到的人也没得到,心里也算平衡了。
其实不然。
没有萧何坐镇关中,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精心经营筹划,把兵员和粮草源源不断的输送前线,韩信你还打个鸟?鸟都打不下来!
有人说,楚汉之争后期,韩信可以有势力与项羽刘邦一决高下。那为何韩信不自己当老板呢?韩信不傻啊,不说其他,仅仅是没有萧何帮助筹备粮草,就玩不下去。可见萧何这个首功不是虚的,是理所当然的。何况刘邦啥时候糊涂过呢?刘邦那是如来佛,孙猴子又如何?一切尽在掌控中。
刘邦把第一任丞相交给萧何,这可不是论功行赏了吧。
04
萧规曹随
萧何做了丞相后,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工作干得有滋有味,大老板还是很满意的。
这个没有啥好多说的。
这不终了终了,大老板还是垂询萧何,您看看您老人家之后谁做你的接班人比较合适啊?
萧何说曹参,好啊,萧规曹随,政权平稳过渡,这个很重要啊。
05
自污求保
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一个个倒下了,没有牺牲在鬼子的屠刀下,却死在了大老板的猜忌中。
那为何萧何就能独善其身哪?
还是这老同志做得好哪!
刘邦收拾了各异性诸侯王之后,也开始怀疑萧何。
萧何一向清正廉洁,讲政治,守规矩,是个模范高级干部。
有人悄悄的给他建议,如此下去你要玩完啦。
木的办法,就趁刘邦平叛的时候,利用督办粮草的机会,强买强卖民宅弄了几千万,那可是汉代的古币啊,放到现在那得是多少钱呢,哦,就是在当时也不少啊,而且嚣张的说爱去哪就去哪告去!
刘邦平叛回来,老百姓是沿路拦驾喊冤,刘邦那个气啊,一下子把这些状子摔在萧何面前,看看你都干了些啥啊。
刘邦放心了,萧何心里踏实了。
做帝王的最担心的是有人光做好事,不做坏事收买人心啊!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上的萧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其第一句说的就是萧何。
萧为汉高祖刘邦的丞相,韩信为汉室大将军,为汉大业立过汗马功劳。但韩初在项羽手下一小官,曾多次献计项羽,均未能被采纳。于是韩从项处逃到刘邦处,初也是个小官。但萧何却发现韩是一个奇才。有一次,韩也随逃兵逃跑了,当萧知道后,未请示刘邦连夜追了回来,为此事,刘邦认为作为一丞相不该去追一个无名小官。
再后来,在萧的大力鉴举,韩由一个军中小官重用为军中大将。果然汉军在韩的指挥下节节胜利。攻下齐国后,被册封为齐王。打败项羽后,又被州册封为楚王。后有人向刘邦妻吕后进言说韩有谋反之意,想把韩招入宫中杀掉,但又恐韩不肯前去,于是就让萧何设计,说以庆贺一次战役为名,韩对萧何本没戒备之心,于是进入宫中,被吕后事先备的谋杀之计,惨死于长乐宫。为此,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及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之句做为正解。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上的萧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做为一代名相,萧何是称职的。
刘邦称帝后宴请群臣,酒兴正酣向臣子提出问题,我为何能夺取天下称帝?众说纷纭,不泛赞誉之辞。未料刘邦释然一笑:都不对,皆因我用对了三个人。
由此有了几千年来著名的评语:镇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兵,攻必克,战必胜,我不如韩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这就是著名的汉初三杰的来历。本题就涉及到了萧何、韩信两个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已成为两千多年来被广泛引用的成语典故。知否?韩信墓前的楹联: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才是对曾经的历史事件最公允的点评。后一句指的是漂母、吕后,前一句专指萧何一人。
萧何本为秦时沛县的一个小吏。后成为硭荡起事后刘邦的心腹。在刘项争雄的四年中,刘邦大小战事七十余次,可谓屡战屡败,但萧何的后勤粮草供应却源源不断。战斗正酣时,萧何子侄也都送到前线。所以汉定天下论功行赏时,他成为百官之首。
而出名的是:他发现了韩信这个旷世军事奇才。屡向汉王举荐不被采纳,演出了月下追韩信的千古流芳佳话。终说服汉王奠坛拜韩信为大将。最终韩信才能得以施展,车轮战将项羽消灭于垓下。奠定了大汉王朝四百年的基业。
萧何虽是韩信的伯乐和恩人,和传闻韩信有谋反时,也坚定站在刘氏王朝一边。利用自已对韩信的知遇、举荐之恩,与吕后合谋,将韩信诱捕杀害于未央宫。谋反是否属实,此举是否仁义,历史未下定论。才有了后来:高鸟尽,良弓藏,敌国败,谋臣亡;狡兔死,走狗烹这一历史警句名言。
萧何最后得以善终。而他的后人七八百年后在南齐和梁两个朝代都做了皇帝。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上的萧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司马迁在所著的《史记》中,将萧何列入了世家,足以见其历史地位。萧何在五功臣世家中居首位,因高祖刘邦论功行封,萧何功第一。萧何在楚汉相争中佐刘邦镇抚关中,足食足兵,使百姓爱汉,不乐为楚,建立了殊勋。汉朝建立后,刘邦灭了异姓王,萧何谨畏自保,故汉立国后无所建树。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不能单纯以好坏来进行评判,对于萧何这样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也是一样。那么就让我和大家谈谈“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萧何通晓法令,执法持平,这是他的突出特点之一。同时他对于刘邦的能力早有洞见,于是进行了投资,也可以说是投机。面对利益权力,萧何选择了退却,在秦朝御史向上推荐自己时,他坚决不肯去京师就职。刘邦起兵造反后,萧何常常作为副手督办事务,和前期的投资,赢得了刘邦的信任是分不开的。刘邦攻入咸阳,将领们都去抢财物,只有萧何率先入宫,把法律诏令图书典藏收藏起来。刘邦才能详细了解天下的军事要冲,各地的人口情况,贫富强弱以及人民的疾苦,这都是萧和的功劳。萧何有伯乐之名,最为著名的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一直被后世传为美谈。作为后勤司令,萧何保证了屡战屡败的刘邦有钱、有兵、有粮,因此在多次失败后,还能百折不挠、东山再起,获得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
面对刘邦的猜忌,萧何把自己的子孙兄弟都送到了前线上,打消了刘邦的疑心。后来更是采取了自污保身的方法,让刘邦认为自己贪财好利、心无大志,而躲过了杀身之祸。韩信一直认为萧丞相是其知己,而萧丞相真正的知己却是刘邦和吕后,或者说是王朝的统治者,因此萧何才和吕后串串一气,骗取韩信的信任,借机会除掉了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并不狭隘,在临终前推荐了自己多年的对手曹参继承相位。他深知曹参通黄老之术,推崇无为而治的国策,一定会将汉初刘邦定下的休养生息的国策执行到底。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说,萧何在秦朝不过文书小官,平庸而没有作为。但汉朝建立后,他依靠刘邦、吕后的支持,谨守自己相国的职责,体察民众痛恨秦法苛刻的心情,顺从人民的愿望,革新政治。韩信、英布等人都被诛杀,而萧何的功勋则更加显得灿烂,他居群臣之首,名声流传后世,可与圣贤比美。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上的萧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萧何还是萧何,支持刘邦做沛公,做皇帝的萧丞相。
为什么会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出自韩信。成也萧何
当年韩信不受刘邦重视,一怒之下,趁夜色,离刘邦而去,萧何知道后,当即趁着月色追赶,据说追上之后,跟大哥哥似的,整整骂了半个晚上。这才有后来的韩信登坛拜帅,裂土封王。可以说,韩信在刘邦阵营有后来的如此高的待遇,这与萧何是分不开的!
败也萧何
是人都喜欢被人觉得有价值,到后来,刘邦因为担忧,夺了韩信职务封号。直到后来,刘邦平叛,韩信私信交通,被吕后发现,与萧何密计,诱杀韩信与未央宫,当时韩信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了,所以拖病不出,是萧何,又是发誓,又是包票,骗韩信到未央宫的。可以说韩信之死,萧何也是脱不了关系的。
对韩信来说,若无萧何,就不会有未央宫之难了,当然也不会有裂土封王之恩遇了。所以说,韩信一生,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