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是大唐战神,他在凌烟阁中的排名为何不前不后?
身为大唐绝世战神,李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当中,之所以排名第八,其实并不是他功劳不够大,或者李世民对他观感一般之类的原因。而是单纯因为当时李靖的官职不够大,仅此而已。
要想说清楚这事,我们就得从头说起了。
李靖出身世家,早年曾跟随舅舅韩擒虎学习兵法,很早就展现出来了极强的军事天赋。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有灭北齐、南陈两国之功。但就是这样一位名将,却对李靖的军事天赋,赞不绝口,认为李靖迟早有一天,可以超过自己。
李靖成年之后,先后历任长安县功曹、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等职务。官虽然不大,但因为有韩擒虎这样一个舅舅给他宣传,所以李靖的名气倒是很大,被很多隋朝大官称之为有‘王佐之才’。
没错,在隋朝那会儿,李靖就已经很有名了。
可惜的是,这样的李靖,官运却不太好,恰好赶上隋炀帝在位,隋朝逐渐崩溃了。李靖虽然有才,但是因为后来舅舅去世,加上几位看好他的大佬也先后出了问题,所以官职一直就升不上去。到了隋朝末年的时候,李靖依然还是一个小小的马邑郡丞而已。
在担任马邑郡丞期间,李靖发现:身为太原留守的李渊,正在暗中招兵买马,行迹十分可疑。
李渊想干嘛?
当时的李渊,是太原及附近地区,最大的一个隋朝官员。而此时的隋朝,已是烽烟四起,到处都是农民起义。而李渊暗中招兵买马,最大的可能,绝不是想要为隋朝积攒力量,而是自己想要阴谋造反!
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李靖做出了自己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
他选择去洛阳,去找杨广告密。
这里要多说一句,李渊和李靖虽然都姓李,而且李靖只比李渊小五岁,算是同代人。但实际上,两人完全没有任何关系,根本不是一族人。
李靖当时的叛逃行为,一方面大概是确实不想跟着李渊造反,另一方面,也未尝没有想要以此得到隋炀帝赏识,更进一步的想法。可问题是,李靖选择去告密的路线,有点问题。他选择先去长安,然后由长安转道去洛阳。
太平时期,这条路线没有任何问题。但战乱年代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
就在李靖刚刚抵达长安的同时,山西那边,李渊起兵了,然后一路朝长安这边打了过来。因为战乱,长安彻底戒严,前往洛阳的道路也不通了,李靖只能继续留在长安。几个月之后,李渊一路打进长安之后,李靖也就成了俘虏。
告密不成,反被抓作俘虏,这样的李靖,自然落不到什么好处。李渊当即下令,要处死李靖。
如果李靖真的被处死了,那唐朝以后估计很多事情,都会由此发生变化。就在李靖已经上了法场,即将被处斩之前,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李靖大喝一声,李渊你起兵是为了除暴安良,还没平定天下呢,怎么就着急杀我这种人才呢?
事实证明,临死之前喊点什么,还是有用的。
李渊听到这番话后,觉得李靖倒是有点胆子,所以就暂时没砍他。再和他聊了聊之后,发现李靖确实很有本事,于是便赦免了他,让他去李世民那边做事了。
峰回路转。
不过,这件事也给了李靖一个重大的启示。李靖一生没玩过歪门邪道,唯一一次想要告密,还差点被砍了脑袋。所以打这儿以后,李靖在朝堂上坚决不站队,不拉帮结伙,一切全凭自己的本事。包括后来李世民和李建成夺嫡,李靖也坚决不参与。
李靖到了李世民麾下之后,最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并没有太过出色的表现。这大概是因为,当时李世民也比较忌惮他告密者的身份,不愿意重用他。直到后来,李世民进攻王世充的时候,李靖的军事才能才开始凸显出来。不过,就在这之后不久,李靖就被调走了,调往了南方。
李靖之所以会被调往南方,是因为南方这会儿也有些麻烦。
当时李渊正在和王世充死磕,王世充打不过李渊,于是就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王世充、李渊这三家,恰好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三家。所以这一战,关系到整个北方的归属。就在李渊和王世充开战的时候,南方的萧铣就不老实了,总想着趁火打劫。
于是,李渊不得不抽调一部分力量,南下抵御萧铣。
李靖就在这个名单当中。
到了南方战场之后,李靖先是被派到卢江王李瑗麾下,虽然小胜几场,但因为萧铣那边防守得比较严密,所以被挡住了许久。在这期间,李渊甚至还怀疑李靖又起了坏心思,所以一度想要直接砍了他。多亏了当时的峡州刺史许绍替他求情,才保下了李靖一命。许绍是李渊的发小,他的话李渊当然会听。在这之后,李靖被调到了李孝恭的麾下,继续给李家卖命。
被调到李孝恭麾下之后,李靖才终于开始发挥出自己的军事才能。
李孝恭是李渊的侄子,当时比较年轻,军事才能也相对一般。等到李靖到了李孝恭麾下之后,李孝恭敏锐地察觉到,李靖这个人是真的有本事,所以便对其委以重任,打仗的事情基本是都由李靖说了算。
在得到适合自己发挥的舞台之后,李靖彻底起飞了。当时李靖趁着长江进入汛期,率兵顺江而下,一路打到了江陵。江陵是当时萧铣的老窝,萧铣此前根本没想过唐军会如此快地打过来。所以在李靖围城几天之后,萧铣终于不得不投降了。
这场战争,对于唐朝影响极大。
原本按照李渊的计划,是先定北方,再平南方。当时李渊派去进攻萧铣的这些军队,真正的任务其实也不是灭掉萧铣,而是拖住萧铣。等李世民打垮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统一北方之后,唐朝就有余力收拾萧铣了。
但没想到,李靖这一战,愣是把一场阻击战给打成了歼灭战。
萧铣已是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萧铣被灭,唐朝在南方也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恰好在此时,李世民又同时干垮了窦建德和王世充。所以,这两场大战之后,唐朝统一天下之势,便已是势不可挡了。
李渊大概也没想过,自己昔日随意饶过的一个死囚,能够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惊喜。
平定萧铣之后,李靖继续跟随李孝恭,在南方征战。先是平定了岭南地区,然后又灭了叛乱的辅公祏。就这样,在经过几年的战斗之后,南方基本上也被彻底平定了。
唐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北方的几场硬仗,基本都是李世民打的。而南方的几场硬仗,基本上都是李孝恭、李靖这对组合打的。
唐朝正式统一天下之后,长安那边,李世民和李建成这对兄弟,就开始因为争夺太子之位而闹矛盾了。对此,李靖坚决不站队,不掺和。平定南方之后,李靖又被调到了北方的太谷,抵御突厥。
就这样,到了武德九年。一场玄武门事变之后,唐朝的最高决策者,由李渊换成了李世民。
后世很多历史爱好者,都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身为大唐军神的李靖,为何没参加玄武门事变?答案其实就在这儿了。一方面是因为李靖不乐意掺和这些,不想站队,就想老老实实干活。另一方面,当时李靖正在北面抵御突厥,不在长安,自然也就不可能参加玄武门事变了。
不过,李靖虽然没有参加玄武门事变,但李世民还是不能怠慢了他。毕竟,李靖是真正的顶级名将,又有平定南方之功。李世民登基后,反倒更加重用李靖。
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最初的两年里,唐朝基本以休养生息为主。到了第三年,唐朝国力积攒得差不多了,李世民终于下令,开始对外用兵。
第一个打的,是北方的突厥。
当时的突厥,虽然已经分裂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但这两个突厥,实力却都很强大。尤其是东突厥,经常骚扰唐朝边境,威胁唐朝的国家安全。
没说的,揍他!
因为李世民已经是皇帝,不可能再主动领兵,外出征战了。所以,领导唐军作战的任务,就落到了李靖的头上。李靖率军北上之后,不但打垮了东突厥,而且还抓了东突厥的可汗。
经此一战之后,整个北方草原,全能纳入到唐朝的疆域当中。
打服东突厥之后,唐朝又休息了几年。贞观八年,李靖再次奉命领兵,这一次,打得是吐谷浑。吐谷浑是当时西北那边的一个强大游牧政权,没事也经常来骚扰唐朝的边境。李靖过去之后,同样是一战打平。
什么叫军神?
这就是了。
没有我打不赢的仗,没有我灭不了的国!
不过,相比对外战事的顺利,李靖在朝堂内部的处境,就比较一般了。尤其是先后灭掉东突厥和吐谷浑之后,李靖功劳实在是太大,已经有点功高盖主的意思了。好在当时做皇帝的是李世民,李世民本身就很能打,战功显赫,而且能容人。要是换做其他好猜疑的皇帝,估计这会儿已经要对李靖下手了。
但显然,再想领兵,那是不可能了。
此后的几年里,李靖一直呆在长安养老。为了防止李世民对他产生猜忌之心,李靖家大门从来不关,从街上就能看到李靖家内部发生的一切。而且,李靖谢绝一切朋友、亲戚的拜访,自己将自己隔绝了起来。
限于李靖的这种情况,李世民不得不授予了他一个名叫‘特进’的官职。这个官职,有点像是荣誉称号一样,地位很高,但是不用实际干活。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修建凌烟阁,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放入其中。李靖名列在内,位列第八。
李靖之所以排第八,其实就是因为他当时被授予的这个‘特进’的官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到底是凭借什么顺序来进行排名的。
网上很多人都说,凌烟阁的功臣排名顺序,是按照功劳大小来排出来的,这其实是错误的。真实的情况是:贞观十七年,李世民挑了二十四个他觉得功劳最大的功臣,然后按照这些人此时的官职大小,来进行排名。
当然,贞观十七年的时候,有些人已经死了。如果死了的话,就按死的时候,朝廷追赠的官职来算。比如排名第二的李孝恭,凌烟阁功臣榜上唯一一个封王的功臣,要按爵位来算的话,他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而按照官职来算的话,李孝恭死的时候,朝廷赠予他的官职是司空,而此时还活着的长孙无忌,正担任司徒一职,司徒比司空官更大,所以长孙无忌排在了李孝恭的前面。
李孝恭之后,杜如晦、魏征、房玄龄这三人,最高的官职和李孝恭一样,都是司空,所以这三人分别占据榜上第三到第五的三个位置。
再往后,高士廉和尉迟敬德,当时头上最大的官职,是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比司徒、司空要低,但是比李靖的特进要高,所以分别排第六和第七。
开府仪同三司之下,就是特进,所以李靖排第八。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大名鼎鼎的秦琼秦叔宝,只能排在最后一名。因为秦琼当时已经死了,而秦琼死后,李世民给他追赠的官职,是徐州都督。相比榜上其他人的官职,徐州都督最小,所以秦琼只能敬佩末座。
当然,以李靖的性格,未必会在乎这些事情。能排第几,官能做多大,李靖其实都已经不在乎了。这位大唐军神传奇的一生,也实在不是区区一个排名就能够说明问题的。
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岁。
善终。
李靖是大唐战神,他在凌烟阁中的排名为何不前不后?
李靖是唐朝名将,在当时是唯一可以和李世民媲美军功的人物。为唐朝的建立和对突厥、吐谷浑的作战都立下汗马功劳。在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功臣在凌烟阁画像时,他被排在第八位。为什么作为当时唐朝军队中战功最大的将领只排在第八位呢?
凌烟阁功臣并非按照功劳大小排序的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于功臣老去,追忆往事。于是他选择了从太原起兵以来为大唐立下功勋的二十四位功臣,让当时的著名画家阎立本将这些功臣绘图于凌烟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由此而来。
但是这二十四功臣并非我们想象中按照功劳大小排名的功劳簿。而是由李世民圈定二十四人名单之后,按照当时(贞观十七年)这些人的官职大小来进行排名的。所以才会出现我们常见的房玄龄的排名在魏征和杜如晦之下,秦琼这位“名人”排名倒数第一,李勣这位几乎可以李靖齐名的将领只排名倒数第二的情况。
李靖的排名合理吗?也正是因为按照贞观十七年的官职高低来决定排名的这一总原则。所以李靖排名第八位,这一排名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属于什么地位呢?李靖的这一排名合理吗?
首先,李靖这一排名并不低,按照当时的分类来看,李靖属于第一批次的功臣,即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第二批次则是功高王侯的大臣,第三批次则属于其他功臣。我们可以看出这也说明李靖的这个排名属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地位最高的一类,足以证明李靖的排名其实不低。
其次,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不是“云台二十八将”,这不是武将排名,所以文武功臣都算上,李靖还真不一定就要排名靠前。排名在李靖之前的七人中,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甚至包括尉迟敬德的名气和地位都不会比李靖小。李孝恭是宗室,而且是郡王爵位,更重要的是李孝恭一直是作为李靖的主帅的身份领兵,虽然具体的指挥权在李靖手中,但是每次两人一同出征主帅都是李孝恭,副帅是李靖。总不能让主帅李孝恭排名在副帅李靖之下吧?唯一可能名气上小一些的是排名第六的高士廉,但是高士廉的确在确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前一年就已经加授开府仪同三司(获得了位同三司的政治待遇),而李靖直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确定之后的贞观十八年才被加授开府仪同三司。
李靖不能算李世民的嫡系在刚才提到的官职高低这一总原则之外,还有一个决定排名或者说决定官职高低的重要因素就是是否是李世民的嫡系。毕竟李世民身为皇帝,他的嫡系自然会官职高一些,在排名的时候自然能够占到一些便宜。
早年的李靖与李世民家族是相互为敌的,李渊父子在太原筹备起兵的时候,身为李渊下属的李靖甚至化装出逃,准备到江州向隋炀帝杨广告密。结果在长安被攻占长安的李渊俘虏,随后李靖才归降李渊,并被李世民招入麾下。
但是李靖跟随李世民的时间并不长,在击败王世充之后,李世民开始失去统兵作战的机会。而李靖因为军事才能突出,也逐步开始取得李渊的信任。随后李渊将李靖作为最倚重的军事将领来使用,每次都让李孝恭作为主帅,李靖作为副帅行使指挥权,两人合作平定南方,为大唐帝国开创立下汗马功劳。
平定南方之后,李靖被北调灵州负责防御突厥。而这一时期基本上是李世民和大哥太子李建成争夺储位的时期。一贯喜欢明哲保身的李靖在这场争斗中基本上保持中立,两边都不站队,这就导致李世民虽然欣赏李靖的才华,但是他也不可能真正成为李世民的嫡系,只不过李靖卓越的军事才华让李世民不得不重用他。而李靖也的确用消灭东突厥和击溃吐谷浑来回报李世民的信任。
正因为李靖在玄武门事变中的保持中立,所以他没有真正成为李世民的心腹,所以即便他的军事能力非常出色,也可以说是李世民之外,大唐军中功勋最高的将领,比排名在他之前的李孝恭和尉迟敬德这两位武将强不止一个档次,但是李靖也没法在官职上更进一步,只能接受第八位的排名。
李靖是大唐战神,他在凌烟阁中的排名为何不前不后?
很多人认为是按照功劳来排名,这里需要纠正一下:不是按照功劳来排的。
真是的排名原因是这样来的:
1、官职高低
凌烟阁建立是在贞观十七年。当年已有离世的人,除了生前的职位还有皇帝加封的虚衔,这官职一下就高了,简直就是“一字并肩王”,当然得排在前面。
2、死者为大
古人常讲“死者为大”,比如程咬金,官位也不低了,但是“输在了去世晚”,在排名上很明显是“吃亏”的,但是我想这个“亏”很多人都乐意吃的。
接下来具体分析一下李靖的排名:
1、 前八名功臣官职排序: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徵、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特进、卫国公李靖。
按官职高低这么一区分,李靖的官职确实不是太高,确实是第八,当然也许是和他的性格有关系。他的功劳当然不可小觑,南平吴会、北定沙漠,一生未尝一败,谁敢说比他厉害?
2、 前八名功臣去世顺序:杜如晦(公元630)、李孝恭(公元640)、魏徵(公元643)高士廉(公元647)房玄龄(公元648)李靖(公元649)尉迟敬德(公元658)长孙无忌(公元659)。
这么看来李靖在前八名里,算是倒数第三。可也没办法啊,看看人家的官职,长孙无忌是司徒,最高的官职,何况长孙无忌是皇帝的“哥哥”。再看“黑炭”,也比李靖稍微高一点,而且还是李世民的救命恩人,没法说理啊。
也许有人能发现,排名第二到第六的都有司空的官职,那么就该参照第二个原因了:“死者为大”。房玄龄是实实在在的司空,前面几个都是后来加封的,所以房玄龄就“吃亏了”。
当然,这里并没有以功劳来鸣不平的想法,毕竟我们的盛唐是在他们的带领下缔造出来的,万国来朝的恢弘气象离不开每一个人。
李靖是大唐战神,他在凌烟阁中的排名为何不前不后?
初唐是一个名将辈出的年代,对这些大将有一种形象的说法,没有灭过国的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名将。这其中参与过众多重要战役的李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写出过《唐太宗与李卫公问对》、《六军镜》等书,是唐初最为著名的军事家。但李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却仅仅只在第八名,名次可以说是不前不后,给很多人的感觉就是不符合李靖的地位。
贞观十七年,时年45岁的李世民加快起当年戎马一生的岁月,又想起秦琼等当年一帮老兄弟,为纪念这帮当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他命画家阎立本绘制了二十四幅与真人等高的画像,立于凌烟阁中,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很多人都觉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按功劳大小排名的,或者说是对唐朝的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性程度来排名的,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会。凌烟阁的排名只有一个依据,那就是官职或爵位的大小。如果官职等同,则以虚衔大小来排前后,官职和虚衔都相同,则以死者为大。
当时的凌烟阁共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列的八位皆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李靖虽然只是在第八位,但能列为其中,这其实已经充分证明了唐太宗李世民是认可李靖的功劳的,认为他的存在是大唐的重要保证,是重要的辅国之臣。
李世民在确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单时,时年整个大唐已经进入了史书所载的“贞观之治”,大唐进入了盛世之期,此时评功臣,明显不可能再以军事上的功劳为主,而是综合考虑了文治武功各个方面。
我们来看看第一层的八位所谓的宰辅之臣为何会有资格列在李靖之前。
第一位功臣是长孙无忌,他是李世民的原配妻子长孙皇后的大哥,也是李世民起家的班底,最核心的辅助力量,可以说既是李世民的亲戚,又是李世民最为忠心的手下。在李世民面临被太子李建成逼迫的局面时,是长孙无忌一手推动李世民奋起反抗。长孙无忌辅佐李世民多年,受封为司徒、赵国公,第一确实也当得起。
第二位的李孝恭,是李唐宗室中除李世民外的第一功臣。他更是李靖的老上司,长期和李靖一起共同领兵作战,李孝恭担当主帅,李靖则为副手。又是皇室宗亲,又立下战功无数,没道理排名还在李靖之下。
后面几位的杜如晦、房玄龄、魏征则是因为文治有功,协助李世民缔造了贞观之治而闻名。盛世之时,文臣的地位自然就会上升,作用暂时比武将要高。而高士廉很多人没听说过,但他一是李世民的舅舅,二是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三是治世能臣,三样加起来,地位自然也不是李靖能比的。
至于第七位的尉迟恭,虽然投奔李世民的时间非常短,但很快就因为作战勇敢,耿直忠厚等因素成为李世民最为信任的心腹。对外战争立下的功劳,救过李世民性命暂且不提,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箭射死李元吉,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首级,导致二人的亲信队伍军心焕散,直接溃退。最后更是带兵包围了李渊的行宫。种种脏活累活都替李世民干了,没有对应的功劳怎么可以服众?
所以尉迟恭最后被授开封府仪同三司,死后还被追赠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于昭陵,在纯正的武将中可以说是最为显赫。他的功勋比不上李靖,但在唐太宗心目上尉迟恭的地位明显在李靖之上。
其实李靖最后的地位,除了他自身确实才华过人外,还因为他有幸遇见了李世民这位胸怀广阔,气量过人的开明君王,不然以李靖政治上的短板,他早就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了。
早年在李渊还是太原留守时,眼见天下烽烟四起,李渊在太原招兵买马,打算伺机而起争夺天下,时任马邑郡丞的李靖还直接跑到了江都,打算向杨广告密。后来投奔李唐后,在关键的玄武门之变后,李靖又选择了中立,没有站在李世民的身后。这也导致李靖虽然对外征战的功劳几乎无人能比,却始终无法成为李世民的心腹。
因为战功过高,担心被清算或者让李世民猜疑,李靖甚至还大开府门,让府内一切举动都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关键时候选择错误,这也导致李靖生前的官职并不高。在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命人建造凌烟阁时,李靖也只是卫国公,因为多病告退,没有其他官职,只是以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地位仅在司徒、司寇、司空三公之下)的身份排在了第八位,贞观二十三年死后才被追赠为司徒,但此时凌烟阁排名早就确定了。
李靖是大唐战神,他在凌烟阁中的排名为何不前不后?
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设立的凌烟阁,最里面一层绘有二十四位重臣像,其中与李渊有直接关系的有堂侄李孝恭,女婿柴绍,表姐夫萧瑀。和李世民姻亲关系的有,大舅哥长孙无忌、妻舅高士廉、妻叔长孙顺德、亲家公房玄龄。还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前台幕后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张公谨、侯君集、尉迟敬德、段志玄、程知节、屈突通、秦琼。还有一些原秦王府心腹和上位后要笼络的人,如魏征、刘弘基、殷开山、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在争位时保护李世民的如张亮。
现在对排名标准普遍的看法认为,在生时的官职起到很大作用,贞观十七年已经去世的人,此时已经获得赠官,赠官一般比在生官职官,因而排在前面。其他的按照现职位也就是官阶的高低排序。比如有一部分是在去世之后追认的如李孝恭,他去世之后,被追封为河间郡王,是正一品。长孙无忌不仅和李世民的关系非常好,官职也高。当时任职大司徒正一品。名气比较大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魏征反而排在后面。(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二十四人比较特殊的有李靖李绩。李靖排名第八,他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谋略好,人品佳,文武双全。李世民看中了他的才华,将他招入帐下。他带领大军大破突厥,横扫大漠,平定土谷浑的叛乱,收复新疆。在内战中平萧铣和辅公祏,为李唐王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李渊认为他的水平与功劳,是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所无法比拟的。(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以李靖这样的功劳来看,排第八显然不高。在绘凌烟阁功臣像这一年,李靖已经重病缠身,官位应该还是卫国公,濮州刺史,虽是国公,封爵应该是从一品,王爷才是正一品。而排在他前面的尉迟敬德,对于国家的功劳显然不如他,官位也没有超过,之所以排在李靖前面,明显与玄武门之变身先士卒立下大功有关。而李靖和李绩,在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是保持中立的。
李靖是大唐战神,他在凌烟阁中的排名为何不前不后?
凌烟阁功臣共24名,排在首位的是长孙无忌,依次排名分别是: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叔宝。
将这二十四人可以分为这么几个档位
一、关陇贵族
代表人长孙无忌及李孝恭,李家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除了顺民心,知军事善用人才等方面外,与得到关陇贵族的支持分不开,自西魏始关陇贵族就把握了朝廷的经济、军事等大权,而且随着时间的延续,关陇贵族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到隋朝时,隋文帝及隋炀帝为加强专制统治就在不断削弱关陇贵族的势力,而李渊在太原起兵后首先攻克长安,在攻克长安后立隋炀帝的孙子为帝,并与民秋毫无犯,在民众中树立了威望,并且得到了关陇旧贵族的支持,在李唐军队帅军东征时,关陇旧贵族提供了经济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大唐王朝建立以后,唐高祖李渊及唐太宗李世民都不断嘉奖关陇旧贵族的人员拉笼原关陇集团以加强统治。
长孙无忌及李孝恭都出自关陇旧贵族集团,为李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加上长孙无忌的妹妹是李世民的妹妹,于公于私都应对长孙无忌大加封赏。同时为了拉拢关陇集团,李世民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旧贵族代表,放在了首位。
二、李世民的心腹及前朝的功臣
为了表彰功臣,李世民将自己的心腹放在了第二个档位,代表是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等这几个人为李家王朝的建立及李世民登基称帝都付出了太多,房玄龄及杜如晦可以说是李世民的智囊团,在李世民征战期间出了不少好主意,被后人称为“房谋杜断”,在李世民执政后也提出了不少治理朝政的良策,颇得李世民赏识,所以在凌烟阁功臣中两人能仅在关陇旧贵族之后,而尉迟敬德在李世民平定刘武周后归降李世民,之后随李世民征战期间又多次在危难的关头救过李世民的性命,在玄武门事变发生后尉迟敬德又帅兵及时赶到救下李世民的性命并张弓搭箭射死了李元吉,为李世民登基扫清了障碍,所以在尉迟敬德的位置远比其他武将要高。
李世民皇位并不是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得到的,而是通过政变的方式所得。为了收买人心,使自己的皇位坐的安稳,李世民对于原太子建成的一些幕僚不断加封,魏征就是其中的代表,魏征本是太子建成的幕僚,在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登基称帝后又征辟魏征作为自己的大臣,魏征为人正直,敢于直柬颇得李世民的赏识,既出于拉拢原太子的人马,平复天下士子之心又出于对功臣的嘉奖,魏征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位置仅次于长孙无忌和李孝恭。
三、李唐老功臣
以屈突通、殷开山、李靖等人为主,这些人都是在李渊攻克长安以后就随着李家打天下,对整个李家都是忠心耿耿,并无太子及秦王之分,在储君之立上都保持中立,所以功劳虽重却没有赢得李世民的青睐,就以李靖为例,在李渊攻克长安以后李靖就随着李家征战,在此后的几十年了,平定突厥,平定刘黑闼等战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李靖对于整个李家是忠心耿耿的,并无太子与秦王之分,也没有参与玄武门事变,所以功劳虽重但也没有赢得李世民的青睐,在凌烟阁的位置上也处于中等位置。
四、其他降将
以李绩、程知节、秦叔宝为主,这三人都是瓦岗降将且在投降李唐之前,这三人又投降了王世充,所以在李唐统治阶层对这些人的看法就有了一些改变,在加上这几人对于李唐统治者的设立没有干预,没有党派的划分,所以在凌烟阁的排名中就稍微靠后点,其中秦琼的功劳不小,但却排名末位,极有可能就是与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事变有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