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为什么叫天津?

天津的形成起源于水,天津的兴起源于盐运漕运。早在唐朝中期的时候,天津就已经成了南方粮、绸北运的重要码头。从天津这个地名也能反映出他这一地域的地域性以及历史的特征性。

天,天子脚下;津,渡口。

天津坐落于渤海之滨,“九河下梢”天津这个地名一大特点也是因为“水”得名的。早在先秦的时候,当时天津属于燕国和齐国这两个国家。到了西汉初年,天津地区分属彰武、雍奴、泉州等县,当时汉武帝在此地设置了盐官,来开发盐业。隋大运河的开通,使这里成为了河海交通的一个重要枢纽。在唐代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捣乱,从南方使用海运的方式运送粮食驶入天津。历史书籍上开始有“三会海口”的这个名称(也就是三岔口)。

后来到了宋朝时期,天津海河是宋辽的边界,这里的海河被称为“界河”。当时宋朝在海河的南岸设立了很多的“寨子”‘铺子’入驻军队,比如双港,小南河,独流等等一些地名,时至今日一直也在使用着。

在金贞佑二年也就是1214,设置“直沽寨”,天津也就成为了畿南军事重镇。它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后来到了元延祐三年也就是1316年,又把“直毂”改成了“海津镇”,成为了盐运开发以及漕运的中心。

等到了明朝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他当时将他的儿子们都分封为王,分别驻守在全国的各个城市当中。其中老四朱棣被册封为燕王,当时朱棣驻守在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家都知道北京离天津那多近啊!朱棣自然也会路过这个地方的。后来朱元璋驾崩了,他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朱棣和朱允炆在争夺皇位的时候,发动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也就是在这场战役中,在明建文二年(1400)的时候,朱棣率领大军南下,在“北码头”现在的北大关,渡过了南运河,攻进了南京,成功的夺取了政权。永乐元年,年朱棣登上皇位以后,他对于他当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喜欢,认为那个地方是一块很好的风水宝地,特命大臣们献名。经过一顿筛选,最后朱棣选中了“天津”这个名字,赐名叫做“天津”,(意思就是天子渡河的地方)。

天津的名字,也正是由此而来。

朱棣下旨在直沽渡跸修建了“渡跸”、“龙飞”的牌坊,在永乐2年开始修建“天津卫”,并开始建造天津城,然后设置了“天津左卫”,紧接着第二年又设置了“天津右卫”。天津还有个别称(天津卫),是因为后来朱棣把京都迁移到了北京,天津就成了进往京城的重要门户了,而且天津的军事地位也日益凸显出来重要性了。

明朝永乐二年,官方开始在天津设卫所,所以人们又把让他叫做天津卫。设卫就代表着要修筑城市,所以天津这个城市,从明朝开始,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到了清顺治九年,将这三卫合一,归并为“天津卫”。雍正三年,把这个卫改成了州,开始建立当地政府,后来升级成为了直隶州。雍正九年,天津又升级了,由州升级成了府,辖六县一州。

天津这个名字以及真正形成一个城市,确切的来说应该是在明朝,由明成祖朱棣取名并造建出来的!他这个城市可以说在元明清这三个朝代,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看做是明清两代首都北京的大门。

天津为什么叫天津?

这个问题不错,我查了一下,天津之所以叫天津,主要是明朝设置了天津卫。其实,据我所知,从秦汉到宋元,历代在天津地区挖渠开河,主要是运粮建寨,弄一些鱼盐业生产等活动。

不过天津的历史很复杂,由于金、元两朝,建都北京,所以天津地位日显重要。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别名津沽、津门等。我看历史书上说,宋金时称“直沽寨”,元朝改称“海津镇”,这里离北京近,朱棣到过这里,就被叫做“天子的渡口”,“津”就代表渡口,所以叫“天津”,加上又是天子渡口,所以就叫天津了,这个回答你们满意吗?

还有需要补充一点,明永乐二年,这个地方筑城设卫,于是就叫“天津卫”。当时天津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统称三卫,至今人们经常提到的“天津卫”一词,想必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

自从叫了天津,这个地方就慢慢发展起来。天津有多厉害,我查了一下,如今的天津是我国北方重要港口,是首都北京出海的门户。天津港现有25个万吨级以上泊位,杂货吞吐量和港口规模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位。

这还不算,你们知道吗?天津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不少人都说天津是“九河下梢”、“河海要冲”。这样一来,天津就有很多河鲜和海鲜,比较滋补,欢迎大家来天津玩啊!

天津为什么叫天津?

天津,地名。金代称直沽。明.永乐二年置天津卫。清.雍正三年改州,九年升为府,并置天津县。即今天津市。

明朝初期,镇守北平(北京)的燕王朱棣,为夺取王位,率兵在天津三岔河口南下,兵发沧州,取得了胜利,于是将海津镇(元.延祐三年,直沽寨改名“海津镇”。)命名为“天津”,意思是此处乃天子之津(桥)梁,天子经过的渡口。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更注重和迷信天文吉星名的“天津”,可谓:“朝发轫於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注:“天津,东极箕斗之间汉津也。”古籍《天文志》释:“天津九星,横河中,一曰天汉,一曰天江,主四渎津梁,所以渡神通四方也。”

永乐二年(1404年),在三岔河口西岸筑城设卫,这才有了天津(城)卫。“卫”,卫所也,即明初军队的编制。京师和各地于要害处设卫所。一郡设所,连郡设卫。大抵五千六百人称卫,一千一百二十人称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称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军士皆世袭。各卫所分属各省的都指挥司(都司),统由中央五军都督府分别管辖。

朱棣赶跑了建文皇帝朱允炆,自己当了皇帝,将首都从金陵迁到北京。而京城的粮饷仍依靠南方供给,另外商贸的瓷器、茶叶、布匹等也从南方经海运及运河的商船和粮船而来,三岔河口的漕运“舟转地”随着商业、盐业、运输业的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而庞大的漕船转运队伍的著名,也促进了天津更大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就此,天子所命名的“津梁之渡”的天津卫闻名天下。

天津为什么叫天津?

有次在火车上,旁听了一个南方人和列车员(天津人)的对话。因为,这列火车上的列车员大都是天津人。他们在火车上走动,彼此之间也说的是天津话。而这位南方老哥自诩走南闯北,却对这种方言比较陌生。他猜来猜去的,没什么把握,就问一个列车员:你们是不是安徽的?

“安徽?嘛安徽?”

“可我听你们说话,和安徽宿州那边差不多。”

“差远了……”列车员走了,留下一脸懵逼的南方老哥。

其实,不光这个南方人困惑,连很多北方人也不理解。为什么天津明明在北方,天津话却与周边口音不同——除了沧州某些地区的口音是受到天津的反向影响。

天津话,被称作一个方言孤岛。而造成这个现象的,与明朝初年的燕王扫北有关。

现在一提朱棣,都知道靖难之役。其实,在靖难之役以前,朱棣在北方经营了十多年。也确实在扫灭北元残余、安定人心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毕竟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算起,到元朝灭亡,北方就相继被契丹、女真、蒙古等占据,长达432年。

这段时间也被称之为燕王扫北。

据说,朱棣刚到北京时,城外一片荒凉,根本没有人。没人就没有税赋,所以只能从山西迁来人口,充实京畿地区。所以,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人口很多都是山西移民。

而天津是个例外,都知道这是“天子津渡”的简称。实则其保卫天子的作用更强。天津在永乐二年才开始兴建。因为,此地距离北京很近,又邻近渤海,水陆交通发达。这样一块地方,必然有拱卫京城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派兵把守。而负责保卫天子的兵卒,也必然是天子亲兵。什么人最亲?必然是老家人。朱棣是安徽人,他在北上时也在安徽宿州招过兵。

所以,当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做了皇帝的第二年,就在天津建城,设立了天津三卫。最初的天津,实际上是军事组织,包括: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

明朝的卫所,每一个卫相当于一个旅,共五千兵。天津三卫就是一万五千兵。再加上随军的家属,当时初建时期的天津人口,可能已经达到了十万人的规模。

“明初有戍天津者,因家焉。”

这十万人具体是从哪里来的?据说,朱棣的招兵地点在安徽宿州。也就是说,随着朱棣北上的宿州兵被安置在了天津卫。

宿州话也就是天津话的原始版本。

如果人口少,一两代人之后,必然会入乡随俗的跟着说当地人的方言,口音也就变了。但这么大的人口规模,又是在本就荒凉的土地上建立的,他们的方言,也就保留了下来。

随着年长日久,不断也有其他地区的人迁居此地。比如郭德纲家族,就是从山西汾阳过来的。马三立家族是从甘肃过来的。但这些北方人由于是零零碎碎的进入的天津,不具备人口优势,也就只能入乡随俗的说起了天津话。不过,天津话之所以是天津话,必然与宿州话有些区别。比如天津话的调门比较高,而宿州话则比较平。

天津为什么叫天津?

天津,得名于明成祖朱棣,意为“天子渡津之地”,旧时又称天津卫。“天”是天子的意思,而“津”是指渡口的意思。天津得到赐名后,于同年设置了军事部门。“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当时天津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统称三卫。

天津为什么叫天津?

新年将至,再聊聊天津的得名原因

说起天津因何得名,几乎所有的文章都会说到:明成祖朱棣起兵与侄争天下,在此渡河。成祖登基后,为纪念此事,在此筑城设卫,命名为天津,意为天子渡河之处。

此说没有什么毛病,但细想想,就有不完整的地方,让人产生疑问。其一,朱棣争天下时,渡河之处多了,从北京到天津就多有河汊,为何单单纪念此处?其二,为何命名为天津而不是天渡或皇渡之类的?其三,如果天津仅仅是一个纪念的地方,为何要专门派最心腹之人太子少师姚广孝亲自去勘察筑城?

简单介绍一下姚广孝。姚广孝本为游僧,法号道愆,除了不研习佛经,天文地理阴阳数术风水相面文学政治无一不精,实际上是朱棣的第一心腹和第一军师。燕王敢于起兵“靖难”,和这个精通扶龙数术的第一军师有着直接的关系。

区区一小卫,却令姚广孝亲力亲为,必定有天大的原因。实际上,朱棣大军必须从天津渡河,就是这个军师推演的结果。也就是说,燕王欲得天下,是风水天文规定了的,而绝不是什么简单的路过经过。此渡,上应天相,下合地势。

我们知道,夜间天上有条“银河”,其东南隅,有星座叫“天津”,是中国古代星官之一,属于二十八宿的女宿,意为“天上的银河渡口”。天津星官有亮星九颗,最亮者为天津四。(燕王朱棣为朱元璋第四子)

实际上,燕王出兵之时,就已经做好了迁都北京的打算,为了制造顺应天意的舆论,朱棣和姚广孝必须找到帝王学的根据。

流经天津的海河,古代有很多称谓,最早称“沽”(注意读音为“孤”),也曾称白河、黄河等。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宋元之时,海河有一个最高大上的名字——银河!(现在天津还有一个地标“银河广场”,其名大概即源于此。)

我们看看天象:银河东南有天津星官,为天上银河渡口,天津四最为明亮;

再看看地势风水:北京东南亦有“银河” ,其东南应有渡口,朱家老四最有天子气!

还有一个旁证:现在的滨于海河的天津火车站叫天津站,当地人叫东站。可在过去,这个火车站叫老龙头火车站,查地方志,此地历来称老龙头。

这样,在此所筑之城,就必须合于天象,就必须叫天津!

也就是说,天津是明王朝的王气所在,是运脉所在。

朱棣登基的第二年,即增设天津卫,立即由姚广孝亲自选址建卫城。其后两年,才宣布营建北京“行在”,准备天子戍边。

和其他卫所相比,天津卫有几个特别的地方:

其一,天津卫一直是军事单位,不属地方州府管辖,终其大明一朝,始终直辖于中央,这在整个京师之外的卫所中较为罕见。

其二,天津卫的士兵没有对外征战的任务,即使到明末,皇帝也没有征调天津卫的士兵。

其三,天津卫不属于皇帝亲卫,却只在皇帝的故乡皖北选兵,允家属随迁。注意不是征兵,是选兵。二百多年从未改例,使得天津城及周边口音与皖北无异,成了“天津话”。家乡子弟专守龙脉,自古皆然。

其四,天津卫的任务是保护河漕、卫漕、海运码头,保护各“务”——运河关口、税。现天津周边的“X家务”

的地名,就是当时河运税务机关的遗留。也就是说,天津是大明朝的钱袋子,也是王朝后勤基地,这应该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其五,天津自元朝兴起,至明早期富庶繁华,成为当时的“深圳”,远超当时州府,周边的独流、胜芳,亦因之兴起。有文章称天津兴起于清朝洋务运动时期,是为读书太少的缘故。

其六,天津卫直辖于中央超过五百年。至清康熙时设天津县,不久升天津州,随后立即升为天津府,依旧和附近的保定府等同为直辖府。清晚期,天津作为北洋通商大臣驻地,直辖于总理衙门。只是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袁世凯兼任直隶总督,而李、袁又常年在天津办公,让人误以为天津是直隶总督驻地。实际上,此时直隶总督驻地一直是保定——而直隶总督也根本不是地方官。——扯远了,另文可专谈。

总之,天津的称谓,主要源于借名天津星官。加上本地合于天象,被帝王学认定是天子龙气所在。袁世凯起家于天津。清帝逊位后,做民国大总统觉得不过瘾,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其背后亦有另一个“道愆”相之。后来各高官贵族纷纷寓居天津,不完全因为距离京师近,多是与天津的风水气脉有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