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韩信,斩英布,为何独独放过了萧何呢?
刘邦之所以能在与楚霸王项羽的交锋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并且还在之后成功的建立西汉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邦的礼贤下士和善于用人,使得很多的人才,都到了刘邦这一边,这些人才也帮助了刘邦建立了天下。
不过刘邦成为皇帝之后,也免不了有了皇帝的多疑。为了防止跟随自己打下的功臣们日后功高震主,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刘邦在登上皇位不久后,开始集中精力铲除一些功劳较高的功臣。
因此臧荼和张敖以及韩信等多位功臣先后被处死,英布也是因为看到之前的一些功臣被处死,受到刺激,决心起兵反叛,不过最终英布还是失败了,英布在兵败后,选择了逃往番阳,在番阳被他人所杀,就此英布的叛乱正式得以平定。
按照功劳来说,萧何的功劳是最大的,按照常理来说,萧何应该是最先被杀的,可是萧何却安然无恙,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汉高祖刘邦在后来独独放过了萧何呢?
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萧何的经历和他的功劳。
萧何因为早年间在刘邦的家乡沛县担任主吏掾,主吏掾帮助县令分担一些日常事务的,加上萧何性格随和和懂得识人,因此结交了不少的朋友,其中就有当时的刘邦,樊哙,曹参,以及夏侯婴和周勃等人。
由于他们年龄相近,有着很多的共同话题,使得萧何和这些人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尤其是对刘邦感情,那是更不一般,在刘邦有过错要被处罚的时候,萧何总是用自身的职权来袒护刘邦。
刘邦在做亭长的时候,奉命押送一些囚犯去往骊山,为秦始皇嬴政,修建皇陵。修建皇陵不仅辛苦,还是一个掉脑袋的事情。因为陵墓涉及皇家机密,不能够被外人所知,因此往往会在陵墓竣工之后,将修建陵墓的劳工们杀掉。
刘邦押送的这些囚犯们,也是知道自己有去无回的,因此大部分的囚犯都在半路上选择了逃跑,刘邦面对这种情况,也是无力解决,在之后行进到丰乡大泽时,刘邦索性就将剩余的囚犯全部放掉了,叫他们逃生去了,当然他自己也要去逃命了,因为没交上相应的人数,他也是要被杀头的。
在刘邦放走的这些囚犯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愿意跟随刘邦一起走,刘邦与这些愿意留下的人,一起进行了短暂的把酒言欢,在短暂的把酒言欢过后,继续往前行进,在行进到一处沼泽地时,刘邦和其他人选择了停下,为了保险起见,刘邦派一个人先往前行进探路,也为了看前面的路况。
走在最前面的人回来报告情况,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横在路中间,咱们还是换一条路再走吧,此时刘邦因为行进路程较远,加上之前喝的酒较多,酒劲上的愈发厉害,此时刘邦已经跟醉了没什么区别,刘邦下令继续前进,而且快速的走到队伍的最前面,在见到大蛇之后,拔下身上的剑,冲大蛇砍去。
很快大蛇就被刘邦的剑斩成两截,前面的道路也随之打开,在道路打开之后,刘邦一行人又往前行进了好几里,刘邦因为行进时间太长,加上酒劲越发的上头,最终坚持不住,醉倒在地上。
走在后面的人经过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妇人在哭泣,有人因为好奇,忍不住的问了老妇人哭的原因,老妇人回答是因为有人杀了她的儿子,那条大白蛇就是她的儿子,她的儿子原本是白帝之子,幻化成大白蛇,挡在路中央,如今她的儿子被赤帝之子所杀,因为伤心,因此才哭的。
这些人认为这位老妇人是在编故事打趣他们,正要打她的时候,这位老妇人却消失不见了,这后面的人在与刘邦会合以后,将此事告诉了刘邦。
刘邦听完他们的描述后,虽然表面上云淡风轻,但是心里却暗自高兴,此后刘邦开始变得自负,而追随刘邦的人也开始渐渐的畏惧了刘邦。
说完刘邦那边的情况,我们来说一下此时沛县这边的情况,刘邦擅自放走派往骊山修建皇陵的囚犯们的消息,被沛县县令知道后,沛县县令大发雷霆,因为刘邦逃亡在外,只能捉拿刘邦的妻子吕雉入狱,吕雉在入狱之后没多长时间,因为有萧何和曹参的保释而出狱。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和吴广二人因为不堪忍受秦朝的暴政,选择了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胜和吴广发动起义后,全国纷纷开始了起义,一时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身在沛县的萧何和曹参等人,觉得秦朝的暴政持续不了多久,也想要推翻其统治,就连沛县的县令也都有这样的想法,于是他将萧何和曹参招来,商议密谋起兵之事,萧何建议沛县县令找逃亡在外的沛县人,作为首领,领导起兵之事,这样百姓才能够追随。
沛县县令觉得萧何的建议十分有理,因此派人将逃亡在外的人找了回来,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刘邦,可是在刘邦马上就要回到沛县时,沛县县令却反悔了,不仅将刘邦拒于城外,还想要杀了曹参和萧何等人。
沛县县令的这种行为,彻底激怒了刘邦和萧何等人,刘邦用书信号召沛县的百姓们杀了县令,最终沛县县令被百姓们所杀,在杀完县令之后,百姓们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在刘邦进入城中之后,刘邦召集百姓们,商量起兵大计,在这次的商议之中,刘邦也被推举为首领,就此开始正式领导起义。
刘邦也正是因为有了萧何和其他人帮助,使得他们最终成为了最先进入咸阳城中,灭掉秦朝的军队,被当时实力最强的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掌管荒凉偏僻的巴蜀之地,刘邦和萧何等人在去往封地的途中,遇上了从西楚霸王营中逃出的韩信,不过刘邦并没哟重视韩信,只是派韩信去管粮食。
韩信见受不到重用,一时间十分失望,心情也十分压抑,于是选择了散心,也正是在散心的时候,得以结识到了丞相萧何,萧何与韩信进行了一番交谈,也正是在这一番交谈中,萧何发现了韩信的才能,于是向汉王刘邦举荐,只是一直没有引起汉王刘邦的重视。
韩信也因为在汉王刘邦的军营中,无法得到重用,因此选择了逃走,萧何在听说韩信逃跑的消息后,因为事发突然,萧何并没有来得及向汉王刘邦禀报情况,就去追韩信了。
直到汉王刘邦有事情找萧何商议的时候,派人去找萧何的时候,派去的人说萧何逃跑了,刘邦惊讶之余也十分着急,立即派人去寻找萧何,萧何这边,经过萧何的快马加鞭,在后来追上了韩信,韩信在见到萧何时,并不高兴,因此在萧何找他回去的时候,韩信也并没有理萧何。
直到刘邦派的人赶到后,在萧何和刘邦所派之人的努力下,韩信终于被劝回,也正是经过这一番事情之后,韩信得到重用,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刘邦也正是因为重用韩信之后,加上萧何的谋略,使得刘邦在后来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成功的夺取天下。
在消灭项羽之后,刘邦被众人推举为皇帝,于是刘邦在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的这一天,选择了称帝,史称汉高祖,刘邦在称帝之后的论功行赏中,定萧何为首功,将他封为为酂侯,汉高祖其他大臣们并没有任何的异议,因为萧何的贡献,确实可以被立为首功,萧何也因此排在众位功臣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候。
在刘邦坐上皇位之后,就对这些有着重要贡献的大臣们,产生了猜忌之心,尤其是像韩信这种手握兵权的功臣,更是成为了汉高祖刘邦的心腹大患,汉高祖刘邦先是降韩信的爵位,之后更是以其他罪名,将韩信押解回京,并且软禁起来,并且趁机削去了韩信的兵权,这些都令韩信十分不满,于是之后的韩信选择了称病在家。
之后因为陈豨起兵谋反,韩信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因为陈豨与韩信一直较好,二人经常来往,加上此时韩信被家中的属下告发,说陈豨起兵谋反是韩信出的主意,二人约定理应外合,准备在后来某一天的夜里,假传圣旨,将皇后吕雉和太子刘盈杀掉,然后一起平分天下。
皇后吕雉收到韩信属下的告发信后,觉得此事重大,自己拿不定主意,于是派人找来萧何商议,经过二人的商议,最终有了对策,只是这对策还是要由萧何去执行。
萧何去往韩信的府中,将刘邦得胜回朝的消息,告诉了韩信,并且好言相劝韩信,去进宫朝贺,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也正是因为萧何,韩信才有今天的地位,因此对于萧何的话,韩信自然是听从的,于是选择跟随萧何进宫朝贺。
萧何和韩信进宫之后,先是来到了皇后吕雉的宫中,进行了拜见,皇后吕雉见到韩信后,先是十分客气的与韩信交谈了一会,在时机成熟后,让埋伏好的刀斧手,将韩信杀死,为了彻底铲除韩信的后患,皇后吕雉还将韩信的三族一股脑的进行了铲除。
萧何协助皇后吕雉杀死韩信,就此消除了汉高祖刘邦的心腹大患,汉高祖刘邦十分高兴,对于萧何也是更加的恩宠。不过这也只是表面上的恩宠,心里对于萧何还是十分猜忌的。
不然也不会在之后因为一件小事而怀疑萧何,将萧何进行短暂的囚禁,后来又将萧何放出,经过此番劫难的萧何,在之后一直对国事保持沉默的态度,而且对汉高祖刘邦也是更加的更加的恭敬,加上此时的萧何年事已高,已经掀不起什么风浪了,汉高祖刘邦也就此对萧何放下疑心。
刘邦杀韩信,斩英布,为何独独放过了萧何呢?
这个问题其实也好回答,刘邦杀韩信等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下面以韩信为例,列举几条原因,供大家参考:
1、功高震主,军中分量举足轻重,韩信等人过于自负,不会低调处事。在战时连刘邦的话都不听,自行其是。一旦谋反,非同小可;皇帝是不允许任何人威胁到自己的皇权的,否则,必死无疑。
2、为后世捋下荆刺,刘邦年事已高,自己在能镇得住。死了以后,后代就不一定能行了。有一次刘邦发现,韩信从樊哙门前走过,樊哙竟然跪迎韩信。樊哙本是吕后的妹夫,刘邦连襟,对韩信如此。一旦刘邦驾崩,后世子孙自然是无法驾驭他们。所以,异姓王必须杀光。
3、大汉朝的天下是韩信等打下的,刘邦对他们心有余悸,但了如指掌。天下的将领除了听命自己外,对韩信也是唯命是从。一旦他们有不臣之心,后果不想而知。留下他们终将是个麻烦、祸害。
4、吕后为了自己日后专权。这些文臣武将一定会与外戚之间的矛盾的。这些人功劳大,能耐高,脾气倔,搞不好会与你对着来,甚至会引起叛乱,不如早除为快,以免后患。
5、这些人不识时务,不仅不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功臣亡”的道理。不知道像张良一样归隐自保。而且,还贪恋高位,狂妄自负,独揽大权。客观上为自己下了个套儿,为刘邦、吕后清除异己制造了借口。
6、韩信等人认为自己功高位重,没有自己就没有刘邦的今天。开始骄傲自满,并天真的想象刘邦会兑现当时的承诺,会与他们平分天下的。而这些想法,恰好正是刘邦会起杀心的原因之一,最终为自己埋下了祸患。
一句话,他们不识时务啊,不懂得明哲保身,飞扬跋扈惹的祸!你看谋臣张良是如何做的:留侯张良早就将刘邦看得很透彻,他首先不要分封,只求准许让自己云游四海,于是早早就逃了出来。摆脱了刘邦等控制,刘邦认为这样对自己没有威胁,也就顺水推舟了。
再说说刘邦为什么没有杀萧何。萧何在刘邦眼里,功绩是不亚于韩信的,甚至更高。同样,刘邦对他的猜疑也就更大。那么,萧何怎么又会免除一死呢?这是因为,萧何虽然没有张良的智谋和眼力,但要比韩信等人看得远很多,他早就看清了形势:还是举几个例子吧
公元前199年,皇宫竣工,萧何奏请御驾往视。刘邦于是从栎阳到咸阳,萧何接驾,导入游观了一番。特别是未央宫,高大气派、富丽堂皇。刘邦心里很满意。为了找萧何的茬,说:“朕之起义,原为救民。现今天下初定,民穷财尽,怎将这座宫殿造得这样奢华”?萧何当然明白就里,不慌不忙地说:“正因为天下刚刚安定,才好借机会多征发些人和物来营建宫室,况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宫室壮丽才能显出威严,也免得子孙后代再来重建。。刘邦见萧何回答的如此得体,无法继续,便转怒为喜道:“如此说来,是朕未免错怪你了”?萧何赶紧接着说:“微臣此事虽蒙陛下宽宥,但来日方长,难免有误,尚望陛下有以教之”。弄得刘邦不好意思再说什么了。
《汉书》记载:萧何用计诛杀韩信后,刘邦对他恩宠有加。那天,萧何在府中摆酒席庆贺,喜气洋洋。突然有一个名叫召平的门客,却身着素衣白履,昂然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大怒道:“你喝醉了吗”?那人名叫召平对萧何说:“公勿喜乐,从此后患无穷矣!”萧何不解,问道:“我进位丞相,宠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谨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召平说:“皇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您却安居京城,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萧何一听,惊出一身冷汗。第二天早晨,萧何便急匆匆面见刘邦,力辞封赏,拿出许多自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汉帝刘邦十分高兴,认为他很懂事。
刘邦亲自率兵在前方打仗(平定黥布的叛乱)。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会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押运粮草的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门客说:“公不久要满门抄斩了。你的位已经到百官之首,皇上还有什么可以再封给你的呢?您深得百姓的爱戴,百姓都拥护您,以此安抚百姓。现在皇上之所以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行动啊!试想,一旦您乘虚号召,闭关自守,岂非将皇上置于进不能战,退无可归的境地?现在您为什么不以不贱价,强行购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为您制造一些坏名声。这样,皇上见您不得民心,才会对您放心啊”!
刘邦平定了黥布的叛乱,返回长安。百姓们拦路上书告状,控告相国用低价强行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价值数千万之多。刘邦回到宫中,萧何前来拜见。皇上笑着说:“当相国的竟然侵夺民众的财产,为自己谋利”!把百姓们的控告信全部交给相国,说道:“你去向民众谢罪吧”!萧何乘机请求:“长安一带地方狭窄,而上林苑中空的地很多,白白地抛荒,希望下令让民众进去耕种,收成后粮食归耕者所有,禾秸则不许收走,留下来作苑中禽兽的食料。”刘邦大怒:“你大收商人的财物,却来讨取我的上林苑”!于是就下令把相国交给廷尉拘禁起来,还给他上了刑具。
几天后,一位姓王的侍卫从刘邦,问道:“相国(指萧何)犯了什么大罪,陛下怎么突然把他关起来了呢”?刘邦说:“当年李斯担任秦始皇的宰相,办了好事归功于秦皇,有了错误就自己承担。如今相国大量接受那些下贱的商人们的金钱,却来为百姓求取我的苑林,想以此来讨好百姓,所以我要把他关起来治罪”。
王侍卫说:“要说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如果有对民众有利的事,就为他们向陛下请求,这本来就是宰相应做的事情,陛下怎么会怀疑到相国接受了商人的贿赂呢?如果当初陛下与楚军交战,相持不下的时候。还有陈豨、黥布反叛时,相国留守关中,如果微存异心,只要稍有举动,函谷关以西的地盘就不属陛下你的了。相国不在当时为自己谋取利益,难道现在会贪求那些商人的金钱吗?再说秦皇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失去了天下的。李斯为主上分担过错的做法,有什么值得效法和称道的呢”?刘邦听了,尽管不高兴。但还是放出了萧何。
萧何后来还有几次下狱,最终逃过一劫。通过教训,萧何后来不得不故意贪污,贪恋美色。当然,如果不是刘邦认为他不过尔尔,因为刘邦坚信贪财好色之徒终究会难成大器的。否则,他才不会免去萧何一死的。
刘邦杀韩信,斩英布,为何独独放过了萧何呢?
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后见之明的问题,无数的理由可以凭借时间的优势解释已经被揭晓的谜题,而且都可以令人觉得的如此完美,以至于仿佛美国的股市---成功的预测了美国经济五次经济危机中的九次!所以,哪怕是后见之明也需要理清事实与臆想的边界。因此不妨从韩信、英布如何不容于刘邦来回看萧何之幸运在何处。
一、韩信、英布的不幸韩信、英布以及彭越都是中途加入刘邦阵营“同功一体”的人物,战功之大足以让刘邦裂土封疆来回馈,垓下之战前刘邦不得的不用张良计许以封地才换的了韩信、彭越的支持,或许这也不过是让他们划定了较大的葬身之地。《史记》中对韩信和英布的被害都是突兀的指出“被人告发谋反”以至最后丧命,但是这里不能忽略的细节是韩信、彭越都直接死于吕后之手,只有英布是兵败后被长沙哀王吴回(吴芮之孙) 派人诱杀,与其说是刘邦不容韩信和英布、彭越,不如说是吕后不容此三人,尤其是彭越本已经被刘邦只判流放,却被吕后蓄意除掉。由此观之,韩信、英布所以见害大致归因如下:其一都是中途加入刘邦,不能与之产生更为密切的情感共鸣;其二都极具战斗力并富有战功,为刘邦、吕雉所忌惮,而且刘邦对韩信的防范应该是自始至终的;其三彼时项羽已除,大有“鸟尽弓藏”的意味,刘邦临终时吕雉问的是萧何之后谁可接替,但没有问周勃后谁可接替,很大程度可以理解为对武将的排斥至少是压制,而此策略应该更早的开始执行于项羽被除掉之后。
二、萧何的幸运萧何至少曲折的避开了某些陷阱所以可以更长久的走下去,首先萧何与刘邦有布衣之好,刘邦到咸阳服役萧何赠款最多“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以至于刘邦大封功臣时刻意对萧何偏袒,这样的特遇是绝无仅有的; 其二萧何没有带兵的经历,其以小吏封侯甚至被司马迁所嘲笑“录录未有奇节”不容易引起刘邦以及吕后的忌惮,更为重要的是萧何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没有和吕后对立,不至于遭到吕后背后的嫉恨和暗算;其三是萧何懂得自污以自保,《史记.萧丞相世家》中多记记载了萧何自保的方法:刘邦带兵在外,萧何遣自己子弟随从出征以示忠诚;刘邦征讨英布,萧何故意收受贿赂以表无异志;刘邦欲除韩信,萧何不惜以自己的名誉为诱饵欺骗韩信踏进吕后的圈套;其四、萧何的理政能力为刘邦和吕后所依仗,不仅表现在战时萧何可以为前线输送源源不断的兵源跟是表现在吕后问计刘邦时,独独提到丞相如何选人,唯恐萧何留下的职位无人可以胜任;其五萧何对自己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在言及后世儿孙时,他说后世贤达就会学习我的简朴,不贤达有再多的财产也会为人所得,这虽是对后世的豁达态度也可看做是对其当前处境的忧虑。
当初刘邦下问自己何以和天下时,对高起、王陵批判项羽“得地而不予人利”的否定也许就注定了韩信等人命运---否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必然要重新划分原有的蛋糕以及享用蛋糕之人的归属。
刘邦杀韩信,斩英布,为何独独放过了萧何呢?
早在刘邦是平民百姓之时,萧何与刘邦的关系就非常亲密,而刘邦起义之后,萧何对自己的定位就始终非常清楚——他就是要当二把手。
当刘邦攻克咸阳之时,别的将领都去争抢财物,只有他去秦朝丞相府搜集秦朝的律令、图书、地图等等。刘邦发动垓下之围消灭项羽之后,曾经想评萧何为第一功臣,而大臣们都不乐意,说我们整天披坚执锐,刀头舔血,凭什么让一个文职官员当第一功臣。
刘邦的解释是:“第一、像打猎时一样,追逐狡兔的是狗,指挥狗的则是人,你们是功狗,萧何是功人;第二、你们顶多带着两三个家人一起追随我,而萧何则在我身上押了全族数十口人的姓名;第三、我常常打败仗,但是萧何始终坚守关中之地,有他在,我才能在惨败之时仍然可以东山再起。”所以,刘邦最终把萧何封为酂侯,位居大汉开国第一功臣之位。
然而,刘邦和萧何这两个老战友,也曾经出现嫌隙——在萧何献计出掉韩信之后,就有人去他家吊丧,说他要大难临头了,在经过这个门客的解释之后,萧何才想明白——即便是生死之交,也难免在权利和利益面前决裂,于是他开始自污名节,想方设法让长安城的老百姓说他的坏话。刘邦虽然曾经囚禁萧何数日(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但其实是对萧何更放心了。
在汉初众多功臣之中,论名节萧何虽然比不上张良,但也算是善始善终了。
刘邦杀韩信,斩英布,为何独独放过了萧何呢?
刘邦杀韩信,有杀韩信的原因;斩英布,有斩英布的理由;放过萧何,自然也有放过萧何的依据。
对待古人,后人们常常有一些误解,以为刘邦功成名就,就要杀尽那些功臣,然后刘姓一家独大,这其实是天大的误会。
从心理层面而言,刘邦越不杀人自然越好,他并没有杀人的爱好,自己当天子,有诸侯守四方,他难道不乐得其成?他不也曾感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吗?
能够少杀一个人,便多一个守四方的猛士,何乐而不为?他也不是动不动就杀人,他也不是逮谁就杀谁,他杀人的原因,都是消除威胁,巩权固位,确保刘姓长治久安。
刘邦当了皇帝,自然希望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大家和睦相处,共享太平。然而,韩信有几个事情是让刘邦很早就起了戒心,并直接导致后来下手剪除。
当年,韩信齐地还没完全平定,刘邦在鸿沟与项羽对峙,正被项羽打得焦头烂额,满腹郁闷的时候,韩信伸手向刘邦要求封齐王,伸手要已经犯忌,还在这个时候要,让刘邦大怒,从此有了戒心。
刘邦打败项羽后,南面而王,从容称帝,随即着手清除项羽残余,而韩信不知就里,却收留项羽大将钟离眛在自己的楚王府,这不说他包藏祸心,有谋反之意,至少与刘邦的意愿严重违背,如果说韩信要求封王让刘邦有了戒心,那么,韩信收留敌人,便让刘邦起了杀心,最后被杀,韩信自身是有原因的。
而英布被斩,则是因为他主动反叛了,平叛杀头,很多帝王都是这么干的。
但萧何就不同了。萧何本来就是文臣,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这是他的工作,他手下并没有建制军队,所以对刘邦不会构成大的威胁。同时,萧何低调,懂得表忠。刘邦曾经几次怀疑萧何,萧何几次从容应对。
刘邦与项羽相持京索时,战斗激烈,刘邦却再三派者使回关中,“慰劳”萧何,表面慰劳,实则试探,表面关心,实则怀疑。
萧何在身边人的劝说下,将兄弟子孙侄中能够打仗的人全部送到刘邦军前效力,表明与刘邦同生死、共存亡的决心和忠心,刘邦大为高兴,危机迎刃而解。
后来,刘邦在外平叛的过程中,又十分突然地将萧何由丞相重用为相国,加封食邑,安排专门的卫队给他护卫,萧何知道刘邦又不放心自己了,不但推辞封赏,还捐出家产,作为军费,刘邦欣然笑纳。
为了消除刘邦的戒心,本来公正立法的萧何,甚至低价强买民田、民宅,还放高利贷,自损形象,让刘邦安心。
萧何为了让刘邦放过自己,也实在是殚精竭虑,煞费心机。让刘邦“独独放过”,确实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刘邦杀韩信,斩英布,为何独独放过了萧何呢?
不是放过萧何,而是不得不放。从刘邦的本意来说,他是打算把萧何干掉的,理由都找好了,人也下了大牢,就等着一声令下人头落地了。但刘邦最后放弃了,因为他发现杀了萧何不难,但因此带来的后果是他不能承受的。什么后果呢?众叛亲离是文明的说辞,功臣集团和他对立,是问题的本质,因为萧何不仅是功臣之首,同时也是功臣集团的领袖,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刘邦在对待萧何的问题上,不得不反复斟酌、慎之又慎。
韩信、英布、彭越和萧何不一样,他们本质上都属于异姓诸侯,和刘邦的利益根本对立。项羽活着的时候,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因此还能同仇敌忾,但是项羽死后,他们的关系就变了。他们个个实力雄厚,如果造起反来,每个人都够刘邦喝一壶的,因此无论他们到底有没有反心,他们都是罪无可恕不得不杀的。你们到底有什么罪呢?实力雄厚割据一方就是他们最大的罪过,他们的存在,令刘邦如芒在背、寝食难安。
于是韩信从齐王变成了楚王,又从楚王变成淮阴侯,连封地也没有,成为了一个普通的侯爵,被安置在刘邦眼皮底下。韩信刘邦在一起,处处小心谨慎,生怕被刘邦抓到什么把柄。有一次,刘邦问韩信说道:“你认为我能带多少人马呢?”韩信笑着说:“陛下最多只能带十万人马。”刘邦立刻面有韫色,继续问道:“那你能带多少人马?”韩信说:“臣是多多益善!”刘邦笑了,对他说:“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为什么会被我所擒获呢?”韩信打了一个冷战,他知道刘邦话中有话,赶紧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却善于带将,因此我才被陛下所擒!”最终刘邦还是没有放过韩信,韩信在未央宫被吕雉处死,领韩信踏进鬼门关的就是他的“知己”萧何萧大人。
吕雉开始邀请韩信进宫时,韩信说自己有病没办法去,吕雉就找来萧何,让他写信给韩信。萧何在信里写道:“陛下打了胜仗,就算你有病也要来参加宴会,这才是为臣子该做的事情!”萧何把韩信当做弃子,韩信把萧何当做“知己”,韩信被萧何出卖了。萧何为了达到自保的目的,不仅出卖韩信,该还把自己打造成了贪财的贪腐之人,但刘邦没打算放过他,还是把他下了大牢。不过刘邦身边负责安保工作的张头对刘邦说:“陛下,你不能对丞相大人这么绝情,做的这么狠太不地道!”刘邦意识到萧何的势力,远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强大,这个负责安保的人就是萧何的嫡系,还有很多人在暗处不为自己所知。
于是刘邦幡然悔悟,萧何感激涕零,两个人都是演戏的高手,刘邦没有去削弱相权,还是交给后人去做吧。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