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的很多发小都能够带兵打仗?

与其说刘邦的发小,能够带兵打仗,他们可能不是普通人,倒不如说往往在一个成功者的周围,都存在着一个以他为圆心,以他的亲友数量为周长,向它的四周进行扩散的成功圈。

对于这种现象,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一个成语来解释了,就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两个人会不会交朋友,主要取决于俩人生活习性中的共同点,或者可以说是人品特征中的相同之处,重合点越多,两个人就越容易成为朋友。与自身性格喜好完全不同的,基本上充其量说一个不讨厌,但也绝对达不到可以做朋友的程度。

听上去好像有点简单粗暴,但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与相处中,人们会逐步逐步的把不适合与自己在一起共事或者生活的人给淘汰掉。用现在一句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放眼于刘邦的交友圈,除了他在开展霸业之后结识的高端人才不提,他之前所交好的发小,我们可能都不用去细查这些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就可以肯定一点,这些人肯定各个都不是凡品。

就像《水浒传》里面的王伦与晁盖,武松与西门庆(虽说俩人有仇,就是无仇也做不成朋友),没有相互认同的共同点,除非俩人额外有什么互相不为人知的决定性的共同点。

不是说因为刘邦是成功者,所以就在拍刘邦的马屁。而是在你我的生活中(不要拿偶像剧举例子)真正的精英白领的周围很难存在着大字不识毫无任何见地的普通人。因为他们连认识的渠道都没有。

刘邦当年可能也想过要找一些专门的军事将领,来帮自己争夺天下,可他的大军除了发展到了后期时,才有了韩信这个军事天才,以及一些稍稍出名的军事将领来特意投奔外,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前期陪在刘邦身边征战的原班人马。而且这些来投奔的人可能也是因为项羽不用,比如韩信。

这些后期投奔的人,大部分都是在刘邦的争霸事业发展到了中后期,打出了一些名气,取得了一些成绩后,才吸引他们来的。

而在刘邦霸业发展前期的创业初期,可以说就是临时搭建了一个草台班子。毕竟就连刘邦打天下也是因为萧何找他,他才来的。前期发展时连老板都不专业,还怎么要求员工专业。

对于很多刚创业的公司,在人才招聘方面可能有一些高要求,但是针对于目前公司的现状,往往特别有能力的人,要么看不上公司,要么嫌你待遇低,办公环境差。

但为了企业的整体发展,老板也不能说我不雇了,全都自己做。

所以为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可能不得不去招聘一些不那么让领导满意的员工。这部分人或许是没有经验,或许是非专业人士出身,又或者两个都没有,只是空有一身干劲,一腔热血而已。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刘邦的事业中,放眼如今的很多知名企业的发展前期,都是这样的。

想要搭建一个能够起义干革命的草台班子,咱先不考虑这个人员编制的整体质量,单这个数量上就不太好找齐,毕竟是打仗,不是打架。更何况是在秦末统治的高强度压迫时期,先不想能不能起义成功,封王列侯,一旦失败了,这可都是难逃的死罪。

单从这点上来看,刘邦的那些发小,先不说是不是打仗的好手,能对刘邦无比的信赖,甘愿陪着他去犯死罪的,这一点,就已经值得刘邦对他们封赏万千了。虽都说为了朋友能够两肋插刀,可真的能做到不顾后果的陪着朋友去闯祸的,明知道面临着的是死亡威胁的,却仍不退缩的,这种朋友也实属难得。

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失败乃成功之母,久病成良医。无数大战小战的磨练足以让他们变得骁勇善战了。

人们很难见到真正的所谓的天赋异禀的天才。他在这之前从未做过这件事情,也没有学习过相关的知识,却仍然能把这件事做到极致的人。我们不能否认真的有这种人存在,但是真的很少。

刘邦在打天下初期,先不说他的这些发小行不行,毕竟他自己一开始也是没什么经验,败仗频吃,不然也不会沦落到自己一户口本,除了他自己全家被抓的局面。

关于刘邦的事业,再次重申一遍,这是打仗,不是打架。

打仗是个死亡率不亚于如今的传染病,甚至可能死亡率比传染病还高的危险活。

换句话说,当兵打仗那就是脑袋别在了裤腰带上。每一个上战场的人,都不知道在战场结束后自己能不能活着从战场上回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创业失败,充其量没钱,打仗失败,那可是会死的。这可比犯错挨打可怕多了。

因此随着每一次打败仗,刘邦这方都能够及时(火急火燎)的汲取经验教训来为下一次的逆风翻盘来积蓄力量。

只要做的努力足够多,都是可以取得成绩的。前提是你不要蠢得像头猪,而之前也说过,单从刘邦这个角度看,刘邦的朋友中应该没有傻子。

刘邦此人相对于项羽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知人善用(听劝)。

刘邦与项羽不同,他明白自己的不足,他知道论打仗不如项羽,论谋略不如张良,所以他会给其他人机会,他会说:你认为怎么样,而不会说:我不要你认为,我要我认为。

与其说他的发小,能够带兵打仗,倒不如说也是刘邦给了他们机会,让他们自我发挥,不然为什么不说刘邦的发小都能从军打仗?

毕竟之前有一句话:在风口上,猪也能飞上天。

但是找风口,比较难。

时代(机会)、刘邦(领导)、当时缺人来打仗(平台)正是这些同时产生,才会导致了最终的这个结果。如果以上三者缺了一个,可能今天我们就看不到这个问题了吧。

为什么刘邦的很多发小都能够带兵打仗?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您别说刘邦的发小都会打仗,就连他那不咋样的后代刘备,都沦落到卖草鞋的份上了,随随便便的找俩大兄弟去结拜,这都能结拜出俩万人敌来。

其实关羽当时是个卖大红枣的,当然电视里变成了卖绿豆的,其实都一样,张飞是个杀猪的。您要是搁一般人的眼里,这也瞅不出这是俩万人敌不是。

这要是搁项羽这里,他也不识货啊!

您要是再往后数,朱元璋老朱,这更得劲,就一农民,还是赤贫,家徒四壁那种,要不然也不会一个月一大家子就能饿死一大半,为了混口饭吃吃,这和尚也做过,乞丐也当过,回头准备造反了,带着一帮子发小同样个顶个的牛掰。

您别说是发小了,拎出一个侄子还是外甥的,这都不是一般人,那都是猛将的存在。

人不一样,但路数一样,所以这里头肯定有道道。

是啥道道呢?要俺说就俩字——平台。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嘛平台呢?这么嘚瑟?有空咱也来一个!”

一般人来不了,但搁在刘邦这里却很简单,这平台唯一的准则就是,只要你敢来,俺就敢用你。

打个比方,樊哙这最开始也就是个屠狗的,那年月屠狗的虽然不多,但没有一百他也有八十,但就是樊哙成功了,不仅坐了左丞相,还封了舞阳侯,拉着吕后的妹妹做了老婆和刘邦成了亲戚。

能力肯定有。

咱就说了,一开始你让樊哙带十万人和人PK一下,基本上就是找死,这兵还没带地头上,指不定就炸营了。

所以樊哙也是一步步的成长起来的,你没有通过学习,这啥也能干,这就是不可能的事。

咋呢的呢?

打个比方,最开始的时候,刘邦给樊哙一百来人,让他指挥。

结果第一次砸锅了,但樊哙人回来了。

“没事!好兄弟!人回来就成!咋样?再给你一百人,能带不?”

“咋就不能?带!”得咧樊哙带着一百来人又出去嘚瑟。

结果又砸锅了,就这么来回几次,您感觉樊哙会不会带一百来人打仗了?(历史上樊哙是一员猛将,不会出现一次次砸锅的现象,咱就是打个比方而已!您别较真)

战场才是最棒的军校,只要人不死,活下来,学到的东西就很多。要不了,在战场上,打过两次以上的士兵,只要活下来的这都叫老兵呢?

结果刘邦一瞅:“行啊!这一百来人带的够爽利的!这回给一千人!瞅瞅咋样?”

能带的动,这下回可就是一万人,再来就是十万人的大部队了。

所以刘邦不吝啬自己的资源,只要你够胆,没毛病可劲的发挥就成,怕就怕那种打一回仗,瞅着血刺啦胡的战场,直接就怂了,那刘邦还能捧着当夜明珠吗?不能够啊!回头就给你丢垃圾堆里头去了,瞧都不带瞧你一眼的。

当然一味的勇猛他也是不成的,这样下来撑死了也就是个大将,弄个先锋而已,做不得统帅。

而刘邦这个平台不仅能让你有足够发挥的空间,他还自带成长功能!

当然这肯定不是刘邦耳提面授的教育,是因为刘邦这个平台他吸引人啊,因为他不吝啬自己的资源,所以有能力的人,他这平台就跟那黑暗中的光亮一样的发亮,这些个人才就像飞蛾一样的扑了过去。

那么吸引的有能力的人多了,刘邦这些个发小就算是大字不识一个,在这些有能力人的沾染下,他也能学到个一二三四五。

这老话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您比方说大名鼎鼎的兵仙韩信,人家带兵那叫个好,多多益善吗?

这瞅多了,你照猫画虎他也能画出个样子不是?

哎!所以但凡胆大的,还能活下来的,战场上学完了,回头还有人在前边做样子,这也能学成。

樊哙当时如果学不成的话,没法子了,刘邦给个贴身大保镖当当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撑死了也就是保镖头而已的。

说了这么些都是理论,有些空洞,咱举个实例大家伙感觉一下。

朱元璋老朱的侄子朱文正。

这哥们整个就是一个二世祖,一天天的也是不务正业,蹦着高高的玩乐,老朱手底下的人没几个人瞧的上的。

结果当年陈友谅围困洪都,就是这个哥们坐镇 ,那可是六十万大军啊,朱文正手底下就八万来人。

咱夸张的说一下,陈友谅让人一人吐一口吐沫都能把洪都的城墙给淹了。

就这朱文正楞是守了八十五天,这都快三个月了,你都不知道把陈友谅逼的让人用刀子搁洪都的城墙上楞是砍出一洞来,但就算是这样,朱文正还是牢牢的将洪都赚到手里头等着老朱回来。

这要是真是一二世祖能守的住?天生也不会有这能耐,还不是看着看着就会了,你不给他看,说死了他也不会。

有人说乡下人这呀那呀的?是,乡下人看起来是土,那是因为没见过多大市面,认识不足,你让他在城里头呆个三五年的,土吗?指不定比城里头还精明!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所以不管是刘邦还是刘备,或者是朱元璋,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给来帮衬他的人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平台。

而且他们的这个平台还是那种可以进行成长的平台,捎带着他们带着的发小啥的也跟着无限量的成长起来。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为什么刘邦的很多发小都能够带兵打仗?

我觉得这其实是个逻辑性的问题。现在的人会怎么会知道刘邦,那是因为他当过皇帝,还是开国皇帝。那他为什么会如此?在古代,因为交通不发达,通讯信息不通畅,一个人的接触面是比较小的。想做一件大一点的事,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亲戚朋友故旧同乡。刘邦是如此,别人其实也一样。项羽的力量核心也是当初的8000江东子弟。个人能力强,拥护自己的人能力强,数量多,自然就容易成功。刘邦就是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里,个人能力出众,拥互他的人能力也很强且多的佼佼者。因此他才能够脱颖而出,成为那个时代最成功的人,也才会被后世的人所知。否则的话,谁会知道刘邦呢?正是因为刘邦有很多很会打仗的发小,不管是他们一直就有这个能力,还是在战争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刘邦在他们的拥互下才能成功。没有这些很会打仗的发小,很可能就不会成功,刘邦也不会被后世的人知晓,这些刘邦的发小自然也不会被人所知。刘邦就是这样一个有个人能力,并且又幸运的人。如果在当时有另外一个人,比如叫李彼,个人能力与刘邦相当,但是发小的能力和数量都超过刘邦。那么就是李彼做皇帝了,而刘邦很可能就被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根本就不会被后人所知,或者只是留下一点点的痕迹,显得微不足道。

为什么刘邦的很多发小都能够带兵打仗?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他出身于楚国底层的普通农民家庭,身为农民,刘邦没有像祖辈那样背朝黄土面朝天一样种地,而是游手好闲,到处结交英雄豪杰,刘邦后来成为秦朝的一名基层亭长,估计靠的还是他结识的朋友关系才能当上的。

后来,在一次带队去骊山的路上,他负责押送的囚徒有人逃走,于是刘邦干脆放了所有人,亡命芒砀山,直到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才走出芒砀山,开始反秦起义。但是,刘邦从起义开始,到建立大汉朝只用了七年时间,而且他结识的人中无一不是人才,几乎人人都能带兵打仗。

曹参最早是个监狱长,算是个小吏,还是刘邦这个泗水亭长的上司,没打过仗,但是跟了刘邦之后,像读了兵法一样厉害,打仗几乎都是赢,而且曹参的军功在汉初所有将军中是最高的,成为一代名将,后来还做了大汉朝的第二任丞相,这是从监狱长到丞相的人生逆袭,在西汉145位功臣表中名列第2位,要不是刘邦一心把萧何抬为第一,那曹参应该就是军功第一的。

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

周勃是个吹鼓手,偶尔给人家编编芦苇和蚕具为生,这在当时就是小手工艺者,社会地位低下,就是社会最底层了,不过周勃练过武,身体强壮,这算是他的优势吧,但是周勃跟了刘邦之后,打仗一直很厉害,逐渐成为汉朝军队的高级将军,完全依靠军功一路升迁,成为大汉王朝的太尉,最后还在汉文帝一朝担任过丞相,周勃位列西汉功臣表第4位。

樊哙最早以屠宰为生,也就是个屠户,只懂得宰杀家畜并以此为生,但是,樊哙跟随刘邦之后,一样子就成了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将军,还敢在鸿门宴怼项羽而没有丝毫惧色,在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中,多次有先登之功,也就是第一个冲上敌军城墙,这是需要勇气和谋略的,樊哙成长为西汉王朝的大将军和左丞相,位列西汉功臣表第5位。

灌婴最早是个小贩,以贩卖丝织品为生,标准的底层小人物,但是灌婴跟随刘邦后,迅速成长为刘邦的骑兵将领,不仅作战勇猛,而且颇有战功,也是一路因军功而升迁,成为西汉朝的车骑将军,后来又担任过太尉和丞相的官职,灌婴在西汉功臣表中位列第9位。

樊哙

韩信是无业游民,在家乡的时候,连饭都没得吃,到处混饭吃,而且还经常受人欺负,韩信参军跟随项羽后,不过当了个执戟郎中,但是,韩信跟随刘邦并经过萧何推荐后,成为汉朝的第一任大将军,然后开创不世战功,平定了代国、魏国、赵国、齐国,之后还被封为相国和齐王,韩信的军功是没有人比得上的,算是西汉开国最高的,后来韩信被改封为楚王,因为有人告密韩信谋反,而被改封为淮阴侯,王侯将相,韩信一个人全部担任过,韩信在西汉功臣表中位列第21位。

除了上面讲到这些人之外,还有靳歙、郦商、柴武、陈豨等人,几乎都是从底层身份跟随刘邦,然后随着刘邦的成功而一路升迁,成为西汉一朝的开国功臣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多出身底层的人物,他们又不是天生会打仗,为什么人人都能带兵打仗,成为独挡一面的军事将领?

根本原因就是:这批人的成功是整个刘邦团队的成功,团队成功了,团队中的个人即使身份低微,能力并不出众,只要能跟随刘邦成长,基本上都能成才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竞争的本质就是团队的竞争,秦末时期也是如此,在整个天下的所有反秦起义中,并不是只是刘邦一个团队,而是有无数个团队,但是最后成功的,只有刘邦团队,只有成功的团队才能保证团队中的个人成功,只要团队成功了,团队中的个人只要不是傻子,基本上就能成功。

打仗这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刘邦团队中的底层人物大都没有经历过战争,也没有打仗的经验,但是整个七年的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就是他们积累经验和军功的时间,刘邦把握着团队的整个战略和决策,保证了团队战略上的正确,即使团队中的个人偶尔打个几次败仗,也不会影响大局。

比如刘邦本人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多次输给了项羽,这只是战术上的失败,在战略上,刘邦是成功的,他联合了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采纳了正确的战略,看看垓下之战,整个天下都在帮刘邦打仗,项羽成了政治上的孤立者,与其说垓下之战是项羽败在军事上,不如说是败在政治上,而刘邦这个团队中的个人只需要跟随团队进步就好,听从战略安排就好,基本上都会随着战争获取军功,从而成功翻身成为新的贵族阶层。

曹参

看看刘邦团队与项羽团队的比较就知道了,刘邦团队有三大主力人才,萧何负责后勤与内政,他是这方面的专家,做得最好的人才,张良负责谋略与战略,他是这方面的天才,提出的战略几乎都是正确的,韩信负责打仗与军事,他是这方面的奇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韩信的特点,刘邦依靠这三大人才做出正确的决策,然后就成功了。

而项羽呢,手下只有范增作为谋士,而且项羽还不能听从,在后方帮助项羽处理内政与后勤的没有特殊人才,项羽打仗基本上是自己定战略,自己执行,自己冲锋在前,自己一人做了其他人的事,手下当然就没有人才,有人才也留不住,韩信最早在项羽手下,但只是执戟郎中,韩信只有投靠加入刘邦团队才能成功,这是唯一的,这也是项羽团队的弱点。

周勃

刘邦团队并不是最强的,但却是最有民心的,同时也是受支持度最高的团队,在团队的竞争中,刘邦赢了,所以取得了整个天下,所以手下的将领也算是成功了,跟对了团队,这是曹参、樊哙、灌婴、韩信、周勃等人能成功的关键,因为只有不断的成功,才能给他们不断进步的空间,如果他们不能成长,自然会被淘汰,会有人取代他们的地位

除了团队成功的作用之外,曹参、樊哙、灌婴、韩信、周勃等人能成功当然也有自己的原因,但这是次要原因,跟随刘邦成功的人很多,但是一路上跟随刘邦作战而死的将领也不会少,能否在七年的战争中立功并活到刘邦开国,靠的就是个人能力与运气。

项羽

虽然出身底层的人没有打过仗,没有军事经验,但经验从来就不是书上学来的,也不是一天就能学来的,而是在不断的战争中取得的经验,韩信、曹参、樊哙、灌婴、周勃等人都是在不断的战争中获取的军事经验,依靠一个又一个战功来获取的成功,因为他们如果不能跟着团队进步,就会被团队淘汰,最终留下来的人,都是成功的人,都是在环境下生存下来的人,也就成成为人人事带兵打仗的将领。

这些中只有韩信是一个例外,他是个军事天才,一出手就横空出世一样,固然有对手较弱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韩信有刘邦团队这个平台的支持,离开了平台的支持,韩信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也是韩信不敢背叛刘邦的原因,所以能力必须服从团队一起成长才能成功,如果这些人中间有人背叛刘邦,那么他即使个人能力再强,也会失败,比如韩信,陈豨等人,就是因为背叛刘邦而失败。

为什么刘邦的很多发小都能够带兵打仗?

这个其实很简单,一个是因为摆在的位置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要把你摆在你擅长的位置上,你也可以撑起一片天下。管理确实是一门学问,更何况是管理一个国家呢?佩服刘邦的这些手下,为什么不佩服刘邦一个小无赖能够管理一个国家呢?对于皇帝来说他只需要管好那几个大臣就可以了,而跟随他的那些大臣呢?也只需要管好他手底下的几个人就可以了,因为做事的,或者作出政策,政令的这些不是他们,他们只要作出决断就可以了。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这几个人都是普通人,张良是韩国的贵族,据说韩信也是六国贵族的后裔,只不过没落了。当时来说能够认识字的人有几个?韩信却能够学兵法,佩剑这样的人会是一般的老百姓吗?萧何也是官吏出身。有他们这几个人在,整个国家都能够管理好。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刘邦真的不是无赖,他身边的朋友也不是一些狐朋狗友。萧何,沛县管事的,县令的助手,文化水平本来就很高,而且在官场上也摸滚带爬的很多年了,对于这样的聪明人来说,管理一个县,和管理一个国家是一样的。张耳,刘邦封他为赵王,刘邦年轻的时候是游侠,不是无赖,很早的时候就结识了张耳,张耳那是赵国的贵族,想想如果刘邦是一个无赖,张耳会结识他吗?还有王陵,沛县的豪强,刘邦在沛县的对手雍齿,他的背后就是王陵,这样的一个人也愿意和刘邦结识,后来跟随刘邦。

至于还有夏侯婴,曹参等等这些人虽然不是上流社会的人,但是也是吃皇粮的,曹参是狱卒,夏侯婴也是沛县衙门的马夫,社会地位并不是很低。至于樊哙,周勃,卢馆等等这些人就是刘邦最底层的朋友了,但是樊哙本来就是一个屠狗的,这样的人肯定是打仗的好手。周勃是一个外乡人,在沛县结石了刘邦,卢馆算是刘邦真正的发小,而且关系非常好,一开始刘邦起义的时候,大小事都是和卢馆商量的。

我们要知道就是这样的一群人,芒砀山斩蛇起义的时候几十个人,发展到最后一统天下,这其中经历多少事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不要以为觉得刘邦运气好,项羽的运气还不好吗?楚国的贵族,振臂一呼就是一支军队,刘邦可没有这样的能力,但是他却从一个老百姓一步一步走上了至高无上的帝位。他手底下的那些人也是一样的,经历的事多了,自然就懂了。

为什么刘邦的很多发小都能够带兵打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刘邦能够从一个小混混成为一代帝王,自然就说明了他不同于凡人,他所结交的发小朋友自然也就不会太差,早在刘邦作为沛县的混混时,他就交了一众好友,这些人包括樊哙、任敖、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等,他们都是勇猛之士,后来在协助刘邦夺取江山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都成了刘邦的开国功臣。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打仗就是要靠勇猛和凶悍,像刘邦的这些发小基本上出身都很低贱,比如樊哙就是一屠夫,周勃年轻时期也以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勇敢不怕死,孔武有力,一旦给他们机会上战场,那就是一等一的打仗好手。

这些发小们没有读过什么书,也就没有书生的迂腐之气,在战场上全凭一股狠劲,这股狠劲往往能在战争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在古代战场上,打仗时一般都是将帅先打头阵,往往双方阵营中哪方的将帅凶悍勇猛,哪方的胜算就大,士卒们的士气也会随之大振,进而一鼓作气的带领士卒们冲向敌军阵营赢得战争,而将帅被打败一方的阵营士气一般都会低落,战败也是在所难免的。

刘邦的这些好友们都不是孬种,在战场上敢杀敢拼,随着打仗次数的增多,他们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都成了独挡一面的大将军,刘邦建国后,也不忘这些兄弟们,个个都是封王拜相。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