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丹做了什么,为何康熙要亲自征讨他?

身为皇帝最重要的最喜欢的无非就是,富民,强国,打天下。康熙更是一生,除鳌拜,灭三藩,打沙皇,收台湾,还有踏平噶尔丹。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噶尔丹。

噶尔丹全家都是虔诚资深的格鲁派教徒,而噶尔丹本人更是被称为“活佛”的存在。先是接受了西藏达赖喇嘛的支持,对漠西蒙古的部落进行了统一,建立了准噶尔汗国,之后又是拿下了南疆的叶尔羌汗国,一统新疆。如此之大的势力,是没有哪位天子会留的下他的。

噶尔丹的势力鼎盛时期有多强呢?噶尔丹巅峰时期完全收纳新疆以及外蒙。内蒙与中亚的部分地区在他的好朋友手里,既然是他的好朋友,自然在政治方面也是非常的支持噶尔丹,噶尔丹的势力范围还包括了西藏,青海,甘肃以及四川部分地区。

当时的噶尔丹的领域范围可以说达到了700多平方公里,而当时的清朝领域面积也才700多万平方公里。这个时候的噶尔丹可以说是满清最大的威胁,放在哪个帝王哪里他也是不除不行啊。

另一方面,噶尔丹当时是有后台的。噶尔丹最大后台支持就是沙皇俄国,沙皇俄国一直都对于我国北方的领土垂涎欲滴,如果任由噶尔丹和沙皇随意勾结,那清朝的土地被沙皇瓜分只是时间问题。

清朝入关初期,沙皇就趁着清朝政府不注意占领了我国东北的大片领土。后来康熙两次反击,组织了有名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成功的击退了沙皇。并签署了《尼布楚条约》。但是沙皇显然对此并不感到满足。

之后的沙皇政府又不断的教唆噶尔丹侵袭其他领土。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对喀尔喀蒙古部落发动攻击,沙皇的要求是喀尔喀投降与沙皇,成为沙皇的附属。但是喀尔喀的首领并没有同意,反而直接转头就投奔了清朝。沙皇不能在中原为非作歹,但是有噶尔丹代表沙皇在中原攻占土地,不得已的情况下,康熙决定御驾亲征。

此时的康熙根本就是没有选择,噶尔丹代表不仅仅国家内部的政治分割,更代表了其他国家的无限侵犯,如果康熙不殊死一搏的话,清朝只会加快覆灭,最后都落入沙皇的手中。

噶尔丹做了什么,为何康熙要亲自征讨他?

康熙皇帝,是中国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并且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雍乾盛世”,在他前后长达六十一年的帝王生涯中,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抗沙俄、亲征准噶尔,全国领土得以统一与扩张,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满汉矛盾逐渐消弭,这使得其也收获了非常高的历史评价。

而在康熙一生的对内、对外战争中,康熙皇帝都是坐镇京师运筹帷幄,唯独在与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三次决战中,均选择了御驾亲征。而康熙皇帝之所以如此重视噶尔丹,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噶尔丹和他的准噶尔汗国是他一生中所面对最为强大而又危险的敌人,并且对大清王朝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噶尔丹并不是一般的“人”,他最初的身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温萨活佛四世。

当时的藏区与蒙古地区,笃信藏传佛教,包括清朝统治者本身,也是奉藏传佛教为国教,而当时藏传佛教中,影响力最大、并且占据主导地位的便是“四大宗派”中的格鲁派,其宗教领袖为即统领前藏地区的达赖喇嘛、统领后藏地区的班禅额尔德尼、统领青海内蒙的章嘉呼图克图、以及统领外蒙地区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噶尔丹全家就是虔诚的格鲁派教徒,并且与四世班禅额尔德尼老师的三世温萨活佛关系密切。而三世温萨活佛在临终前,特别指明将要转世于当时尚未出生的噶尔丹,就这样,噶尔丹在出生之后马上就成为了四世温萨活佛,并且在此之后长达十年的西藏求学经历中,不仅建立与五世达赖喇嘛以及四世班禅额尔德尼的友好关系,同时为自己在藏传佛教教众中,树立了非常崇高的影响力和地位。

康熙九年(1670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哥哥僧格被杀,僧格的旧部纷纷背叛离去,准噶尔部陷入内乱,处在即将崩溃的边缘。此时的噶尔丹利用自己活佛的身份和影响力,马上稳定了局面,特别是他率领着身边仅有的二十名护卫,直接追上了准备投奔车臣汗的部队,带头冲入几万大军中,直接招降了这支部队,进而重新将准噶尔部归于一统,自己则开始担任准噶尔部首领并且辞去了佛职。

然而,噶尔丹作为“活佛”的影响力依旧非常明显,他先是借助西藏达赖喇嘛的支持,完成了对漠西蒙古诸部的统一,建立了准噶尔汗国,随后又吞并了南疆的叶尔羌汗国,统一了新疆。

在这之后,噶尔丹开始利用自己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将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了漠北蒙古诸部中,特别是他不断指责、批评漠北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大活佛,对其进行打击、排挤,以削弱其影响力,更是持续性的挑唆漠北蒙古两大部落土谢图汗部和札萨克图汗部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漠北蒙古的分裂以及土谢图汗与札萨克图汗之间的战争。而噶尔丹先是暗中支持札萨克图汗,随后又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突然率兵越过杭爱山,直接攻打土谢图汗,进而降服了整个漠北蒙古。

至此,噶尔丹建立了一个控制领土和影响力范围达当时大半个中国的庞大国家,实力极为强大,更重要的是,噶尔丹更是坐拥着“活佛”身份,这让不少信仰佛教的清朝官兵有着巨大的敬畏之心,在“活佛”面前,必然只会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而康熙只能依靠自己“天子”、“皇帝”的身份去震慑噶尔丹,才能平抑士兵心中的平衡,进而才能真正打赢这场与准噶尔部的战争。

与此同时,噶尔丹的实力也是康熙一生之中所面对的对手中,最为强悍的。

首先是控制领土上,前文中也说到了,此时的噶尔丹已经控制了大半个中国。

在完全控制了漠北蒙古诸部之后,噶尔丹已经控制了今天的新疆和外蒙地区,以及内蒙与中亚的部分地区,同时由于当时的藏区实际统治者第巴桑结嘉措是噶尔丹的“同学”兼挚友,选择支持噶尔丹,并且受到噶尔丹的保护,包括今天西藏、青海、甘肃南部以及四川西部等地区也被划入了噶尔丹的势力范围。这样一来,使得噶尔丹实际控制的范围达到了超过700平方公里。

而此时的清朝实际控制的领土也仅仅是明朝留下的两京一十三省的地区以及清朝入关前的东北与漠南蒙古地区,面积也是700多万平方公里。

可以说此时的噶尔丹已经是与康熙分庭抗争的局面。

其次,噶尔丹得到了沙皇俄国的大力支持,成为其利益的代言人。

清军入关后,沙皇俄国趁着东北空虚,占领大片土地,康熙不得已,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成功打退了俄国侵略者,并且经过漫长的谈判,终于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式与沙皇俄国签署了《尼布楚条约》。

在《尼布楚条约》中,清朝已经就领土做出了巨大让步,但是沙皇俄国仍不满足,积极扶持噶尔丹,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财物、粮草等战略物资,同时,更是为其军队装备了当时先进的大炮和滑膛枪,使噶尔丹在与蒙古诸部的对战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而得到沙俄支持的噶尔丹也将矛头继续对准大清王朝。

再次,噶尔丹一直以来都将自己先人创下的基业当做自己的目标。

漠西蒙古,也叫卫拉特蒙古,这个“卫拉特”就是明朝时候“瓦剌”的谐音,而噶尔丹就是当年短暂统一蒙古各部,并且在“土木堡之变”中打败五十万明军、俘获明英宗,进而进攻北京、迫使明朝开展“北京保卫战”的瓦拉首领也先的后人。

噶尔丹一直以也先,以及蒙古族的另一位伟大首领成吉思汗为榜样,因而他也有着强烈的进攻欲望,也希望建立大一统的蒙古王朝,这都使得他始终对于清朝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正是因为噶尔丹以及他领导的准噶尔汗国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对大清王朝构成的是生死存亡的威胁,康熙也必须要高度重视他这个对手的存在。

一年之前清军与噶尔丹的首次交锋以清军全军覆没收场,此时的康熙已然是没有退路的。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的乌尔会河之战,可以说是大清王朝和准噶尔汗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较量,噶尔丹亲率两万多人的精锐骑兵部队长驱直入,清朝大将阿尔尼率两万清军主力前往迎战阻击,结果是噶尔丹大获全胜,几乎是将阿尔尼的部队打了个全军覆没。噶尔丹的准噶尔骑兵本就战斗力强悍,加上沙皇俄国暗中提供的火炮、滑膛枪械等先进武器,着实让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的清军难以招架。就这样,噶尔丹继续前行,一路势不可挡。

此时噶尔丹的兵锋距离北京仅仅只有不到一千公里,可以说是近在咫尺,对于康熙而言已经是没有退路,战败就以为他也要经历一次“北京保卫战”,甚至是要经历“靖康之耻”,这对于康熙来说是一场输不起也不能输的战争,而他也选择了御驾亲征。

最终,经过康熙三次御驾亲征,终于彻底击败了噶尔丹。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决定康熙与噶尔丹,大清王朝与准噶尔汗国命运的乌兰布通之战打响。康熙调集五万军队,兵分两路,一路是由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福全统领的三万大军,出古北口,一路是由安北大将军、恭亲王常宁统领的两万大军,出喜峰口,两路大军起头并进,企图对噶尔丹形成夹击之势。同时,康熙又调盛京与吉林将军麾下一万主力部队,从东向西,协同两路大军战斗。而康熙皇帝在两路主力出发后,殿后随行,然而行军途中,康熙皇帝得了风寒,遂“从诸臣之请”回朝养病,重新任命福全为主帅,提辖一切军务。而乌兰布通之战以清军惨胜告终,康熙的大国舅佟国纲战死,噶尔丹率残部逃走。

六年之后,康熙皇帝先发制人,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分三路大军主动出击奔向噶尔丹而来。康熙皇帝本人御驾亲征,统领中路大军直面噶尔丹。噶尔丹的部队面对康熙是一触即溃,清军大获全胜,噶尔丹仅率数十人逃离,从此再也无法东山再起了。

一年之后的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得知噶尔丹逃窜到了宁夏地区,随即再一次带兵亲征,渡过黄河,直扑噶尔丹而来。这个时候的噶尔丹已经是众叛亲离,在绝望中,噶尔丹选择了服毒自尽,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康熙也就此消灭了他一生之中最为强大,同时也是对于大清王朝威胁最大的敌人和对手。

而在噶尔丹去世后准噶尔汗国在与大清短暂和平了二十年后,在噶尔丹的继任者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等人的带领下继续与清朝对峙,最终经过康雍乾三代帝王近70年的努力,最终灭掉了准噶尔汗国,同时也将自噶尔丹时期开始的准噶尔问题彻底解决。

噶尔丹做了什么,为何康熙要亲自征讨他?

明朝时,蒙古分裂为三大部落,一部为漠南蒙古;一部为漠北喀尔喀蒙古;一部为漠西蒙古,也叫厄鲁特蒙古。皇太极时,漠南蒙古已归顺清朝,喀尔喀蒙古也上贡称臣,厄鲁特部远在漠西,只是形式上服从而已。

厄鲁特蒙古又分四部,绰罗斯即准噶尔部,活动范围于巴尔喀什湖以东,天山以北,伊犁河流域;和硕特部游牧于乌鲁木齐地区;杜尔伯特部游牧于喀尔齐斯河流域;土尔扈特部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地区。其中以准噶尔部最强。

1670年,准噶尔部内讧,首领僧格被杀。这时还在西藏当喇嘛的噶尔丹闻讯后,立刻赶回,声称奉打来喇嘛的命令,为兄弟僧格报仇。他驱逐车臣“太吉”,杀掉僧格之子,囚禁叔父,攻杀老丈人,以激烈手段夺取准噶尔部领导权。

1677年,噶尔丹攻占已移居青海的和硕特部,咔嚓该部首领(他的岳祖父),自封博硕克图汗,并要求厄鲁特其他部落听他号令。同年,噶尔丹与喀尔喀蒙古兵车相会,形势紧张。此时大清忙于“平三藩”,无力顾及西部。

康熙权衡大局,决定:调停两部纷争,不使战事扩大,稳住北疆。为此,对噶尔丹的无理请求,也适当妥协。

1679年,噶尔丹称雄于西北,请求打来喇嘛赐其博硕克图汗封号。然后,他又以博硕克图汗的称号向清朝进贡,康熙承认其汗号。噶尔丹既然得到册封,就暂停在青海的军事行动,转而征服南疆回部。

到了1684年,噶尔丹“攻破四子千余城”,其活动范围,北至鄂木河,沿着喀尔齐斯河到阿尔泰山;西至巴尔喀什湖以南,东至鄂毕河地区,并控制天山南路,盘踞西北,无人与之敌。

与此同时,噶尔丹与沙俄也勾结到一起。他既利用西藏的支持以号令蒙古诸部,也利用沙俄的力量实现其野心。

此前,沙俄正在偷偷入侵蒙古,但遭到喀尔喀蒙古的抵抗。因此,沙俄为了坐收渔利,一直暗地里支持噶尔丹,为其提供枪炮器械,使其更嚣张。

随着实力的增强,噶尔丹野心也不断膨胀。1687年,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领兵三万,向东打击喀尔喀蒙古。

这时喀尔喀蒙古的土谢图汗,正在楚库柏兴与沙俄作战,后方守备空虚。闻讯后,土谢图汗立刻回师反击噶尔丹,却遭遇了滑铁卢。于是,他与胞弟会合,率领属下内迁,请求康熙保护。

康熙派理藩院尚书前往迎接,在漠南妥善安置了土谢图汗。

噶尔丹多次向康熙索要土谢图汗,均遭到拒绝。于是,他以追击喀尔喀仇人的名义,率兵两万南下,进入科尔沁境内,大肆烧杀抢掠,并乘机向内地深入。

清军抵挡不住,噶尔丹继续向东推进,距京城仅400多公里。京城人心惶惶,物价上扬。康熙异常淡定,命令八旗戒严并要求朝廷文武官员利用噶尔丹轻敌的心理,部署兵力,准备出击。

面对来势汹汹的噶尔丹,朝廷形成不同意见。有人提出听之任之,等他进犯京城再说。大将军费扬古坚决主张出兵,他的理由是:

“噶尔丹狼子野心,既入犯,其志不在小,讲和恐难如所欲,唯有痛剿方为上策。”

康熙说:

“费扬古之见与朕不谋而合,朕决意亲征。”

当时康熙出兵噶尔丹,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噶尔丹侵占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暂时寄居漠南,如果长时间不收复故土,又如何生存?留下的副作用迟早又会成为问题。

为了让朝廷长治久安,康熙下令亲征,组建两路大军:一路由裕亲王福全统领、大阿哥为副将,为左翼出古北口;一路由恭亲王常宁率领,为右翼出喜峰口。两路大军由康熙统筹全局,佟国纲、佟国维及索额图、明珠等参赞军务。

噶尔丹做了什么,为何康熙要亲自征讨他?

蒙古按照地域可以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在康熙朝,清廷已经对漠南蒙古实施了有效的管理;漠北蒙古在满蒙联姻的政策下,是真心地臣服清廷;漠西蒙古上居住的是卫拉特族群,他们在官面上附从于清廷。

康熙对蒙古诸部的管理规划是:联姻加强认同感;朝廷尊奉黄教,和蒙古诸部达成共同的宗教信仰;推行盟旗制度,弱化汗王的权力,朝廷任命旗长,加强对蒙古诸部的管理。

康熙一边示好蒙古人,一边将蒙古分而治之,最终目的是将蒙古并入大清的版图、让蒙古诸部成为清朝的屏藩,共同抵制来自沙俄的挑战。

噶尔丹的行为犯了康熙的圣忌:第一,他志在统一整个蒙古,成为像成吉思汗那样的大汗;第二,他勾连沙俄,共同对付清廷;第三,他和蒙古的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勾结颇深。

噶尔丹所在的部落生活在漠西,属于卫拉斯联盟中的准噶尔部。其它三部分别为: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和杜尔伯特部。当时,数和硕特部和准葛尔部最强大,这二部的首领被推举为卫拉斯联盟的共同盟主。其中准葛尔部的首领是巴图尔珲台吉,他是噶尔丹的父亲。

噶尔丹的出生很不平凡,被认为是西藏尹咱呼图克图第三世的化身。他的志向远大,父母都很喜欢他,想立他为黄台吉。他说:“有哥哥们在,不合适。”于是,就剃头到西藏学经。他先后在当时的班禅和达赖喇嘛门下学经,很受他们的赏识。特别是达赖喇嘛,后来成为噶尔丹的重要盟友。

噶尔丹的父亲过世后,其兄僧格继承了黄台吉之位。康熙九年(1670年),僧格在内讧中被杀,噶尔丹还俗后返回准噶尔,开启了他开挂的人生。

1670至1672年,噶尔丹干死车臣,逼迫卓特巴巴图尔逃亡青海,还礼贤下士、促进农耕。于是一些卫拉特的小部落纷纷投奔他,他也获得了清政府认可的珲台吉的封号,这标志着他正式主政准噶尔部。在这一时段,噶尔丹由敌视沙俄的态度转变为和沙俄试探着接触。

1673至1679年,噶尔丹先后平定了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土尔扈特部因为迁徙到沙俄的边缘逃过一劫。这样一来,噶尔丹就把卫拉特联盟打造成准噶尔汗国。他的盟友达赖喇嘛封其为丹津博硕克图汗称号,清廷予以承认。这一时段,噶尔丹和沙俄开始了合作,他允许俄罗斯人通过卫拉特领地进入中国内陆地区。

1679年至1684年,噶尔丹征服南疆回部,然后向西攻打哈萨克、诺盖、吉尔吉斯、费尔干纳等部落。这样一搞,准噶尔汗国的统辖地域就变得很大:北至鄂木河,沿额尔齐斯河溯流而上,抵阿尔泰山;西抵巴尔喀什湖以南哈萨克人的游牧地;东达鄂毕河;并控制天山南路的南疆地区。国土面积多达四百多万平方公里。

这一时段,噶尔丹一方面利用达赖喇嘛的支持来号令蒙古部众,另一方面利用沙俄来改善他的武器装备。史载:仅滑镗枪这块,沙俄对噶尔丹的支持就高达7000支以上。

随着统治势力的不断增强,噶尔丹外有援军沙俄、内有盟友第巴桑结嘉措(达赖五世已死),他终于向漠北蒙古、也就是喀尔喀蒙古下手了。喀尔喀蒙古分为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共三个部落。其中,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汉有很深的矛盾。噶尔丹利用了这个矛盾,和札萨克图汗沙喇结盟,唆使沙喇进攻土谢图汗。土谢图汗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击毙了沙喇和噶尔丹的弟弟多尔济扎卜。这样,噶尔丹就有了进兵喀尔喀蒙古的借口。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率军3万,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蒙古游牧地区。当时,土谢图汗正率兵与沙俄作战,仓促迎战噶尔丹,初战就失利。噶尔丹的骑兵乘势击溃车臣汗和扎萨克图汗两部,掠夺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牧地,致使喀尔喀蒙古诸部举部内迁。康熙将他们安置在漠南蒙古乌珠我穆沁等处。噶尔丹多次向清廷索要土谢图汗和哲布尊巴丹,清廷不给。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5月,噶尔丹集兵3万,渡过乌札河。康熙令理藩院尚书阿喇尼预备边防,同时征调科尔沁、喀喇沁等部军队给阿喇尼。6月,噶尔丹进入乌尔会河以东地区,尚书阿喇尼领军阻截,被大败。7月,噶尔丹在乌珠穆沁击败了常宁的部队。这样,噶尔丹的军队距离北京城不足1000里。把京城内闹得人心惶惶,有的官府衙门竟然关闭了大门。

然而,康熙却十分镇定,为什么呢?

早在“平三藩”时期,噶尔丹就有入侵青海的意图,康熙对此十分警惕,命令甘肃的清军严加防范。噶尔丹见此,又担心自己刚刚平定的后方不稳,于是撤军返回。

另外,鉴于第巴桑结嘉措假借达赖五世的名义支持噶尔丹,康熙在喀尔喀蒙古地区积极扶助黄教首领哲布尊丹巴和章嘉呼图克图。其中,哲布尊丹巴是土谢图汗的弟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削弱达赖对喀尔喀地区的控制和影响。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廷和沙俄鉴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厘清了两国的边界问题。这样一来,清廷就避免了和沙俄作战,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噶尔丹。同时,沙俄因无利可图,对噶尔丹的火器支持自然就减弱了。

最重要的一点,康熙在此前已派人联络噶尔丹的侄子兼敌人——策妄阿拉布坦,他是康熙计划让噶尔丹后院起火的人。

康熙决定利用噶尔丹冒险南进、骄傲轻敌的心理,部署兵力将其围迁。为了统筹全局、就近指挥,他要亲自讨伐噶尔丹!

噶尔丹做了什么,为何康熙要亲自征讨他?

噶尔丹是蒙古草原准噶尔部落首领,也是一代草原枭雄,他虽然不是出身黄金家族,但是他的梦想是恢复成吉思汗时期的荣光,重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草原帝国。为了消除这个草原上的心头大患,康熙三次御驾亲征,最后噶尔丹兵败自杀,梦想也破灭了。为什么康熙对噶尔丹如此重视,屡次亲征,要知道,连“三藩之乱”的吴三桂等人都没这“待遇”。下面就来讲讲噶尔丹到底到了什么。

一整合草原部落,重建草原帝国

元朝灭亡以后,蒙古草原就始终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明朝前期,草原上的瓦剌部崛起,出身自绰罗斯家族的也先成为瓦剌太师,也就是瓦剌部的最高掌权者。也先联合草原各部,向大明开战,土木堡一役,也先打败明军,50万明军精锐损失殆尽,明英宗被俘。索性,在随后的背景保卫战中,于谦部署得当,力挽狂澜,将也先击退。也先率军退回蒙古草原,明朝因此没有重蹈宋朝覆辙。

瓦剌退回草原后,不断遭到新崛起的蒙古鞑靼部的打击,被迫西迁,并分裂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和杜尔伯特部四部,在历史上被统称为卫拉特部。

历史总是轮回不休,在卫拉特四部中,准噶尔部又强势崛起,成为新的草原霸主。强大起来的准噶尔部,开始了它的扩张进程,向西压迫土尔扈特部,土尔扈特部被迫迁移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向东压迫杜尔伯特部,侵占杜尔伯特部的领地,并企图兼并和硕特部。

噶尔丹上台后,加快了准噶尔的扩张进程。他用计袭杀了和清朝关系最密切的厄鲁特首领车臣汗鄂齐尔图,强占了河套和硕特部,并在该部强征兵丁,准备侵犯青海地区。

(公元1659年的准噶尔)

二控制新疆,确定准噶尔在天山南北广大区域的统治权

噶尔丹刚成为准噶尔部大汗时,就在制定他的战略规划了,有谋臣向他建议:

立国有根本,攻取有先后,不可紊也。李克用之先世,发迹金山,根本不立,遂不能成大事,我太祖(指元太祖成吉思汗)初兴,灭国四十,奄有四万,然后促夏执金,混为一尊。

这段话其实就有个意思,要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李克用最后没能成事,就是因为没有立国根本,成吉思汗能建立伟业,就是因为有了自己稳固的后方。根据这个思想方针,噶尔丹制定了他的战略,先统一天山北路之卫拉特蒙古诸部,进而出兵天山南路,统治回疆,以确立准噶尔在天山南北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

康熙十八年(1679年),噶尔丹领兵3万,进犯吐鲁番,并不断将战线内推,前哨以到达哈密,势力延伸至甘州(甘肃)一带。康熙十九年(1680年),噶尔丹派出12万准噶尔骑兵,经阿克苏、乌什等地向喀什噶尔、叶尔羌进军,在当地白山教徒的响应下,噶尔丹横扫南疆,开始了准噶尔贵族对南疆长达80余年的统治。

在对南疆实行统治后,噶尔丹在此大量征召士兵,并且利用回部地区先进的装备水平,大大提升了准噶尔骑兵的作战能力,根据历史,噶尔丹命回人:“

作小连环锁甲,轻便如衣。射可穿,则杀工匠,又使回教火器,教战,先鸟炮,次射,次击刺。令甲士持鸟炮短枪,腰弓矢佩刀。骆驼驮大炮,出师则三分国中人相更番,远近闻之咸慑服。

(准噶尔骑兵)

三勾结沙俄,图谋清朝

自17世纪以来,沙皇俄国就对东西伯利亚展开了积极的扩张,主要分三个方向侵入。西路,以托波尔斯克为基地,沿额尔齐斯河而上,侵入准噶尔部游牧地区;中路,以叶尼塞斯河而上,侵入贝加尔湖和喀尔喀蒙古地区;东路,以雅库茨克为基地,沿勒拿河而上,侵入东北的黑龙江流域。所以,在噶尔丹的父兄时代,准噶尔和沙俄一直是处于敌对的状态,为的就是防止沙俄的入侵与渗透。

但是噶尔丹上台后一概之前的政策,为了获取沙俄的支持,推行他的扩张政策,积极主动的联系沙俄,在1674年至1681年间,噶尔丹几乎每年都遣人前往俄国,以示友好。

噶尔丹的这种做法,对清朝造成了巨大影响,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就是因为噶尔丹不断骚扰漠东蒙古,清政府才在尼布楚条约中做出重大让步,争取沙俄在清准战争中保持中立态度。

(全盛时期的准噶尔)

四 噶尔丹实际上是叛乱

虽然噶尔丹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准噶尔汗国,极盛时期面积超过400万平方公里,但是本质上来说,噶尔丹在清朝眼中依然是属于叛乱分子。

早在1635年,卫拉特盟主固始汗就遣使归顺后金,1646年,清军入关两年后,卫拉特各部首领联名归顺清朝,这就是说,卫拉特与清朝并不是平等关系,而是主从关系,所以准噶尔部实质上是属于叛乱。

如果不除掉准噶尔,那么清朝在蒙古各部以及西藏等地威信全无,这将对清朝的地缘格局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所以,康熙不惜御驾亲征,也要除掉噶尔丹。而清准战争更是打了70年,历经康雍乾三代,最后终于将准噶尔彻底灭亡

噶尔丹做了什么,为何康熙要亲自征讨他?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是四大“千古一帝”之一。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可谓惊才艳艳,灭噶尔丹便是他的功绩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秘,康熙帝为何三次亲征势必消灭噶尔丹?

在17世纪的蒙古草原上,噶尔丹是位集能力与魄力的一代雄主。与之处在同一年代的中原王朝之主康熙帝,也一位雄才伟略的明君。自古以来在中原王朝强盛的情况下,游牧文明的国家是很少会招惹中原的,那么噶尔丹这位并不昏庸的君主究竟做了什么,让康熙帝有如此危机感,竟然让他三次亲征。

公元1644年葛尔丹出生于新疆伊犁,他九岁时就被西藏的达赖喇嘛认定为活佛转世。10岁后又随达赖喇嘛入学习佛法。噶尔丹对研读佛经毫无兴趣,但偏爱佛教的武术,就好似《少林寺》的武僧,整天舞枪弄棒。

公元1670年噶尔丹的兄长在贵族内讧中被杀,他借此机会还俗打败了敌人,并代替兄长成为准格尔部的首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噶尔丹接见了沙俄使臣,并与其结盟。在沙俄的支持和怂恿下,噶尔丹连续打败了数十个草原部族,成立了准格尔汗国,并最终征服了哈萨克,成为西域唯一的霸主。不算附属国,准格尔汗国最大国土面积达700多万平方公里。如此如此熊熊气势一如当初入关前的女真,此时的噶尔丹未必不能成为努尔哈赤。

康熙年间噶尔丹已经控制了西域地区绝大多数的土地,两国临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使得康熙帝感到了巨大的危机。

游牧民族的强盛总是想取得更多的土地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牧场。例如成吉思汗就曾经将战火蔓延到莱茵河。清朝虽然也是游牧民族女真族建立的,但入关以近一个甲子,康熙皇帝本人也算是在中原出生,受汉式教育,康熙帝的思维方式已经是一个农耕民族的君主所有的思维,那就是求安稳,而不在于开疆拓土。

所以为保满清政权的延续,清必须将准格尔部消灭,如果这次消灭不了,那下一次就要消灭,这也就也有了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

最终,康熙帝带着西洋火炮等重型武器,将蒙古人打的四散分逃。(2)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