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汉之时,如果献帝宁死不从,拒不下诏,最终自尽或者被杀,有什么后果?

公元220年,在曹丕的逼迫下,已经做了很多年傀儡皇帝的汉献帝,终于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将皇位让给了曹丕。自此,传承了数百年的汉朝,彻底灭亡。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对于曹丕篡汉这件事,很多朋友或许都曾有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当时汉献帝抵死不从,就是不让位的话,那曹丕该怎么办呢?

其实,汉献帝愿不愿意让位,当时其实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首先,如果当时汉献帝直接选择拒绝,或者自杀,没有了汉献帝,曹丕可以直接让他的儿子刘懿继位,再让刘懿通过禅让的方式坐上帝位。

而且献帝当时是自己主动献出皇位的。当时经过几十年的战乱之后,百姓们自己可能都早就遗忘了汉室了。百姓们只知道有魏国而已,都不记得汉室这一说了。没有任何权力的献帝,坐在皇帝的位置上,也只是受人指使,受气而已。

但是当时曹丕继承父亲曹操大业初期,是很不稳定的。众所周知,曹丕的母亲是一位舞女,虽然很有才华,但是身家平平,只是平民之家,并没有什么势力可言。而曹丕又是靠着权术上位的,和兄弟们的感情更是很危机。

当时的献帝主动让位,就给了曹丕继承的顺理成章的理由。不单单证明了曹丕这个魏王是名正言顺的,还直接把皇位都让给了曹丕。曹丕对此十分感激,并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并批准了汉献帝在封地之中可以自由的自称为天子。

也就是说,献帝在自己的一块还是说的算的,有权力的,而且还很自由,这不比当个傀儡皇帝要好得多得多了?

其次,从史册等方面记载来看,汉献帝本人并不是胸有大志,刚正不阿的人,相反,他对继承帝位这件事本来就是很不情愿的。

献帝继位之前是他的哥哥少帝,少帝刚刚被害死没有多久,董卓就想要让他上位,如果要反抗当时就反抗了,当时就直接让董卓整死了,然后董卓会在选取其他的人上位,结果还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汉献帝年纪轻轻的时候就非常没有血气,反抗不了,那就认命接受。献帝当时在董卓手里的日子显然并不好过,被迫流浪,被人玩弄,最后还是到了曹操手里才有了安稳日子,虽然都是傀儡,但是显然曹操并没有董卓那样残暴。

另外,汉献帝的妻子是曹丕的姐姐,所以说献帝跟曹丕一家的关系还算较好。最后禅让与曹丕也不是什么意外之事,而且曹丕看在姐姐的面子上,也是不一定会杀害献帝的,献帝对抗曹丕,实在是很难发生的事情。

曹丕篡汉之时,如果献帝宁死不从,拒不下诏,最终自尽或者被杀,有什么后果?

禅位一事,不能说水到渠成,起码是木已成舟。不管是不是下诏,都已经无能为力了。

这种事不是盖个章,让宦官读一下就完事那么简单。

帝位禅让,程序一定很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史书都记载很少,其中的奥妙不言自知。

无论如何修饰,都摆脱不了逼迫之嫌,能隐瞒就隐瞒,不好大书特书。

但如果出现题主所说的问题,宁死不从,拒不下诏,又将会如何呢?

既然选择禅位就不可能选择自尽,如果被杀,就不可能会出现禅位。

01

禅位的历史渊源

禅位(shàn wèi)即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政权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 ; 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禅让一词语出唐朝刘知几的》史通·疑古》:“尧知子丹朱不肖,故有禅让之志。”

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尧将帝位传给了贤德的舜,舜又把帝位传给了禹。禹选择皋陶、伯益作为接班人,准备将来把帝位传给他们。但禹的儿子启以父传子的方式取得了帝位,结束了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禅让的制度。

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故事,历来被儒家所推崇,尽管不少人对此怀疑,但没有确凿的证据佐证其是虚假的。

根据《晋书》记载:西晋时期,有个名叫不准(音 Fǒu Biāo )的汲郡人盗墓,得到了

竹简数十车,一说是战国时期魏襄王墓,也说是魏安厘王墓。竹简上全部是战国文字,或说是“蝌蚪文”,或说是小篆。总之,认识的人不多,他们说啥就是啥。

这些竹简史称《汲冢书》、《古文纪年》、《竹书纪年》等。

此书共十三篇,其中,《五帝纪》就记载了关于舜的故事: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意思是尧年龄大了,不再是德高望重,德政衰败,舜就把他囚禁在了平阳。而且阻止尧的儿子丹朱去见尧。

这跟传统的正史记载,相差很大,与舜贤德的形象相去甚远。

对于远古时期是否存在禅让,历来争议很大,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持疑。特别是《竹书纪年》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理念。

我的理解,更倾向于《竹书纪年》的记载,认为这恐怕更符合史实。

02

献帝禅让

《三国志·魏书·文帝传》记载,献帝认为众望在魏,于是专门下诏,要把帝位禅让给曹丕。曹丕自然客气客气,一般是客气三次,也就是再三客气,最后是没办法只得接受了。

史书记载的情况是,献帝的皇后,也就是曹丕的亲妹妹曹节不干了,当派人去取皇后印玺时,曹节大怒,把印玺仍在轩窗下,并赌咒说“上天不会保佑接受这个印绶的人。”

由此可见,起码曹丕的妹妹,曹皇后是不情愿献帝禅让的,即便是禅让给自己的亲哥哥也不行。

老罗在演义中自然写得没有这么客气,但演义中写到:曹丕接受献帝禅位后,对群臣说“舜、禹之事,朕知之矣”。

尽管老罗没有明说曹丕知道了些啥,但不难推测,禅让无不是被逼无奈,否则,没有谁乐意把帝位传给别人,甚至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乐意禅位给他。

当然,也有例外。宋朝徽宗禅位给钦宗,这恐怕是真心的。但那爷俩那档子事就没法提了。

曹丕接受禅让,这是在西晋《竹书纪年》出土之前。曹丕所言也说明《竹书》所记载舜的故事可信度很高。

因此,禅位多是出于无奈,是不情愿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献帝拒不禅让的话,将会如何呢?

03

史上禅让的事例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禅让的事比比皆是。

南北朝那些禅让之事就不必说了,实在是没法说,全部都是拿刀子逼着干的。连基本的客气一下都没有,仅仅是没有通过直接的战争罢了。

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文帝杨坚;隋恭帝杨侑禅位给唐高祖李渊;唐哀帝禅位给梁太祖朱温等,都类似于献帝禅位给曹丕。

不说南北朝那些禅位,仅仅隋唐这些禅位,大家就清楚禅位是个啥情况了。

没有人乐意主动禅位,但不禅位又能如何哪?

历史上也有一些完成了禅位程序,但却以失败告终的。

公元前316年,战国时代的燕王姬哙禅让给子之。403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禅让给桓楚武悼帝桓玄。551年,南梁帝萧栋禅让给汉帝侯景。619年,隋帝杨侗禅让给郑帝王世充。

但这些失败的禅位,却都不是拒不下诏或者原来的帝王自尽导致的,而且都是完成了禅位的程序。

实际上像题主所说的情况,就称不上禅位。前帝王拒不下诏,自尽或者被杀,那还算是禅位吗?自然不能算禅位,那是弑君篡位,这是有根本区别的。

还是看一下王莽接受禅位的事吧。

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六十余年为天下母,辅佐了四个皇帝。外戚王莽依靠姑母王政君开始从政。最初表现恭谨勤劳,不知疲倦的工作。广泛结交名士和将相大臣,深得人心,朝野上下皆赞王莽。

汉哀帝死后,王莽官居大司马,以太后名义执掌军政大权。立汉平帝,并把女儿嫁给平帝立为皇后,之后独揽朝政。

汉平帝死后,王莽指使同党上书太皇太后王政君,让王莽代天子临朝。王太后无奈,只好顺从,由王莽摄政,称为“摄皇帝”。

公元6年,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此后数年,关于王莽将代汉称帝的符命图谶频繁出现。都清楚这是咋回事,遮人眼目而已。

公元8年,王莽称帝,即天子位,定“国号”新“。

王莽自然也是履行了禅让的程序,但新朝很快灭亡,刘秀最后重新建立了汉朝。

自然王莽也就变成了篡汉自立的奸贼。

如果王莽也能成为隋文帝、唐高祖一样的开国明君,起码延续几代帝王,又将会是如何哪?

之所以说一下王莽的事,是不想假设献帝拒绝下诏,被迫自尽或者被杀的情形。

历史没有假设,我认为献帝的禅让跟史上其他的禅让没有根本的区别。

如果如题主所说,其结果就类似于王莽代汉称帝。先是立一个小皇帝,然后行禅让之事;如果不行,那就再换一个小皇帝,直到主动禅让为止,起码看上去是这么回事。

几乎所有的禅让,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就像“陈桥驿兵变”时的赵匡胤,黄袍披在你身上,你不干还不行。心里咋想的那是另一回事。

王莽也好,杨坚也罢,都是姥爷篡了外甥的帝位。如果献帝拒不交出大印,即便曹丕不想篡汉,他手下那帮子人也会把献帝儿子的帝王大印拿来,交给曹丕。最终还是舅舅篡了外甥的帝位。

天下未必是有德者居之,更多数情况下,是有实力者得之。

已经具备了称霸天下的势力,不管是不是禅让基本都一样。

献帝刘协还是聪明的,得以善终,维系刘氏庙祀,算是不错的结果。

曹丕篡汉之时,如果献帝宁死不从,拒不下诏,最终自尽或者被杀,有什么后果?

曹丕篡汉之时,从内心角度来看,汉献帝刘协确实不愿意禅让,毕竟自家江山社稷传了四百余年,现在要拱手相让,心里确实不痛快,可是即使百般不愿意,那也是形势比人强,不得已而为之。

那么,汉献帝要是一条路走到黑,就是不下诏,最终自尽或者反抗被杀,那咋办呢?如果汉献帝真的这么干了,曹丕还是有其他的办法来应对。

至于有什么办法,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

禅让到底是一种什么制度?

首先,禅让是来自上古时期制度。

所谓的禅让在上古时期,就是某些首领们将自己的领导位置让给其他人。这里的“禅”就是在祖宗先辈面前大力推荐的意思,而“让”指的是把自己的位置交给其他人。

尧是中国古代是非常有名的部落首领,在去世之前,他将部落首领的位置让给了另外一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这人就是舜;而在舜年老之后,他又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另外一个著名的首领禹。古人就把这种让位的方式称为禅让。

这个禅让的方式来自上古时期,那个时候还是部落联盟,没有出现国家的组织形式。

其次,禅让有让贤的美称。

禅让制度和其他方式有着特别明显的两个区别:一个就是由上一任的部落联盟首领当众推荐一下一任的部落联盟首领;另外一个就是被推荐的人选是另外一个部落的首领,并非自己的儿子。

禅让的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下一任的首领是当众推举,被大多数人所拥戴和承认,还有一个就是下一任首领并不是出自上一任直系血脉,从而避免了用人唯亲的局面。

从这个制度可以看出,禅让有让贤的美称,这个也是曹丕要遵从的方式,这样就可以非常体面的把天下从汉室转到魏室,不但赢得美名,还可以完成和平过渡。

最后,禅让可以平衡各方的利益。

既然是禅让,那么就是以和平的方式交出自己的位置,从而将权力以非常友善而平和的方式交给另外一个人,这个方式大多会顾及到权衡各方利益。

一般情况下,接受禅让的人会照顾到被禅让人的利益,从某种程度上会保障他以及其背后某个势力,从而确保禅让能够顺利进行。

汉献帝刘协同意禅让之后,曹丕给予了他非常优厚的待遇。

根据《后汉书》孝献帝纪记载:

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四皇子封王者,皆降为列侯。

从这里可以看出,汉献帝虽然逊位,可是在某种程度上体面的保证了他的尊严,大概这是作为失败者最好的结局吧。

因此,在古代最高权力和平过渡的方式莫过于禅让,这样可以确保双方的利益得到基本的保证。

曹丕篡位的时候,汉献帝如果不配合,该怎么办?

实际上,曹丕篡位的时候,汉献帝刘协还是非常配合的,一方面刘协当这个傀儡皇帝已经三十余年,从一个儿童皇帝到中年皇帝,早已尝尽人间艰辛,已然明白禅让只是迟早的事情;另外一方面早年该抗争的时候已经抗争过,套在脖子上的圈子已经愈来愈紧,完全无力挣脱,明白已经是水到渠成,无力回天的事情,因此只能认命,进而顺利的配合曹丕完成禅让。

那么汉献帝要是不死心,破罐子破摔,拒不配合怎么办?这里不配合,有几个方式:如不下诏书给曹丕;自杀或者被杀。

我们一起看看。

首先,汉献帝要是不下诏该怎么办?

到了禅让的那一天,汉献帝突然发脾气,不肯下诏书,遇到这个情况,曹丕怎么吧?其实呢,曹丕一点也不慌,原因很简单,下诏书这样的事情,不需要皇帝刘协去干。

皇帝的玉玺并不在皇帝身上,而是有专门给的皇帝保管玉玺的尚符玺郎。皇帝要是使用玉玺,就找这个官员就行。诏书的写作也不是皇帝做的事情,而是由尚书台负责,具体到人就是尚书令,因此也不用劳烦皇帝亲自动手。

因此,禅让诏书即使汉献帝不同意,他也没有办法,因为管理玉玺的人不是他的人,而尚书台的人也不是他的人,都是忠于曹丕的人,他即使不想,也无法干预。

从这里可以看出,下诏书表面是汉献帝,实际还是曹丕发出来,一个是右手,一个是左手而已,所以汉献帝突然不愿意下诏书,曹丕也不慌。

其次,汉献帝要是自杀该怎么办?

等到禅让的那一天,汉献帝要是突然想不开,自杀了,这个时候该怎么办?禅让之日,配角居然死了,这事确实相当麻烦,这个也是曹丕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毕竟和平的方式禅让可以赢得美名,也可以让那些潜在的反对势力没有发作的借口。

现在闹得皇帝自杀,那么禅让的事情也就这能推迟,重新立一个新的皇帝,再实行禅让,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从汉室接受天下,取得禅让的正当理由。

实际上汉献帝刘协从曹操时期到曹丕时期,特别是到了曹操后期以后,曹家对汉献帝看得比以前更紧,想自杀也没有那么容易,除非铁了心撞死,否则还是很难的,毕竟周围侍卫之人都是忠于曹氏,不太可能让他就这样死掉。

万一要是这样死了,这些侍卫之人均是死罪,因此他们不会麻痹大意地让傀儡皇帝自杀。

最后,汉献帝要是被杀了,该怎么办?

汉献帝要是性格刚烈,不愿意屈从曹丕的禅让要求,突然反抗而被杀该怎么办?当然这个是理论上的事情。汉献帝被困三十余年,早已反抗过很多次,但是最后无不被曹操破解,仅仅只是杀了一些在台前的人物,并没有动幕后的大人物,如皇帝刘协,可见从曹操到曹丕,即使皇帝刘协怎么折腾,他们都没有杀他的打算,那么要是万一在打斗中给杀了怎么办?

把皇帝给杀的事情在中国的历史上数不胜数,距离曹丕篡汉最近的事情就是曹髦被杀,这是一个典型例子。

曹髦在曹芳被废之后即位为皇帝,在开始几年中,曹髦和司马氏相处安然无事,可是随着司马昭夺位的脚步逼近,皇帝曹髦不甘心曹氏江上被夺,于是带领侍卫和家奴奋起反抗,结果被司马昭部下所杀。

曹魏皇帝被杀打乱了司马昭逼位的节凑,不得不放弃暂时的计划而另立一个新的皇帝充门面。曹髦的抗争只是延缓了司马昭夺位的节奏,并没有改变司马氏夺取曹氏江山的结果,最后曹奂将皇位禅让给司马炎,完成了朝代更替。

因此从上一个例子可以看出,即使汉献帝被杀,曹丕也会重新立一个新的皇帝,比如汉献帝的儿子为皇帝,然后从他儿子的手里接过皇位,完成朝代的更替,这也说明汉献帝即使被杀也无法改变了朝代被更替的结果,只是让曹丕的面子不那么好看,历史也会留下污点而已。

总而言之,曹丕篡汉之时,汉献帝和曹丕实际上做出了某种利益交换,从而体面的交出了皇位,完成了从汉天下到魏天下的过程。至于不下诏,或者自杀或者被杀这些假设,都是非常愚蠢而没有意义的行为,汉献帝历经风雨那么多年,做出了识时务为俊杰的最佳选择。

可见,总体来说,顺应时代变化的刘协得以善终,这个和他愿意禅让分不开的,既然如此,何必鱼死网破呢?

曹丕篡汉之时,如果献帝宁死不从,拒不下诏,最终自尽或者被杀,有什么后果?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人家都已经打算篡位了,汉献帝从或者不从都改变不了自己下台的结局,曹丕无非是想要一个好听一点的名声。真正的汉朝,自大董卓扶持9岁的刘协上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完了。

曹丕篡位前后,对他来说无非就是以前自己在龙椅下面做决定,现在自己坐在龙椅上做决定仅此而已,朝廷内部体系本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曹操铺好的路,曹丕走下去就行了,提拔重用亲信,打压消灭亲汉之臣。

曹丕登基的时候,虽然也有汉朝旧臣闹腾,但是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成气候的,刘备和孙权夷陵之战还没打完,曹丕就已经把事情全摆平了,甚至还有余力去插一手蜀吴之间的战争捞点好处。

再说了,各位怎么就知道刘协没有宁死不从呢?刘协可能也挣扎过,也尝试过,曹丕登基以后,天下盛传刘协已经死了的消息,刘备这才称帝继承正统。你说后面曹丕封的那个山阳公,曹睿哭的那个汉献帝,谁能保证就是刘协本人呢?谁能保证让位的诏书,那个龙印就是刘协按下去的呢?后世传的行医施善的人谁亲眼得见他是刘协呢?导演是曹丕,他想怎么演就怎么演。

汉献帝就像从小就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或许他是麻雀,没有能力去挣脱牢笼,或许他是雄鹰,但是压根就没学过如何展翅,决定权根本就不在他的手里,亡国之君,不就是平民百姓吗?可能还不如平民百姓。

当然汉献帝刘协可以拒不下诏,以死殉国表达自己的抗议,可是表达给谁看呢?朝廷百官看都不看你一眼,甚至逼着你让位,唯一一个表面兄弟刘备也割据一方建立起了小朝廷了。

曹丕如果真的追求名声,大不了可以换一个听话的皇帝,刘协肯定有子孙后代,找一个愿意让位的扶持让来,再让位不就完了吗,很简单。

倘若曹丕也不在乎这谋朝篡位的骂名,那就更简单了,等到上早朝,大家开个会,我曹丕想要当皇帝,谁赞成,谁反对?举手投票,不举手的一律死刑处理,我敢说登基效率比等刘协让位高多了。

不过要我说,如果刘协真的是落得和历史记载一样的晚年也还不错,当了这么多年傀儡,过着提心吊胆朝不保夕的生活,突然解脱了,田园小筑,清茶淡饭,自由自在的享受了十几年安心的日子,不用看人眼色,不用投鼠忌器,比在那坐如针毡的龙椅上不舒服多了。

说到底刘协做了这么多年的傀儡皇帝,他要是有扭转乾坤的能力早就掌握局势了,他要是有君王死社稷的决心早就以死殉国了,刘协这辈子什么也没学会,就学会了如何保命,学会了如何让权臣觉得自己好用。

所以说刘协配合或者不配合江山肯定是没了,唯一的区别就是,配合能活着,不配合只有死亡。

不过亡国之君自古至今比比皆是,刘协算是极少数得以善终的了,我甚至觉得,曹操、曹丕和曹睿这爷儿三可能是真的喜欢刘协,没见过这么好用的傀儡皇帝,所以曹家喜欢,刘协也识趣,这才能安心度过晚年吧。

曹丕篡汉之时,如果献帝宁死不从,拒不下诏,最终自尽或者被杀,有什么后果?

这个问题首先是不存在的,因为,历史上的汉献帝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在很小的时候,被董卓立为皇帝。稍后,又在李郭之乱中,周旋于两个反贼之间,隐忍而不发,寻机而逃脱,最终得到了曹操的庇护。其实,汉献帝面临汉末那么复杂的局面,能够把命保下来,就是巨大的成功。更何况,还以汉室皇帝的名义,将汉室延续了那么多年呢?汉献帝本身的聪明伶俐、善识大体是很重要的前提。

可以说,汉献帝与曹操是合作的关系。我任命你为汉相,你替我发号施令,替我挡住各路割据势力的威胁;你拥我为汉帝,我可以不要权柄,但有名分,让汉室维持下去,至少还对得起汉室的先祖,这就OK了。这是相当长远的生存术。前提是,曹操应当是个有长远谋略的人,不会因一时小利而篡位,显然,汉献帝也是识人的。

到了曹丕这一代,他显然没有曹操这样的耐心,他早就跃跃欲试了。而且,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曹操生前所允许的,曹操一直自比周文王,那么曹丕不就是周武王吗?曹丕的夺位是一定的。曹丕深得曹操正传,知道有一个正确的名义,叫作禅让。这个时候,汉献帝就明白,接下来,就是与曹丕合作了,这次合作的内容改了,不再保留汉室帝王的名义,但可以保全家平安,可以得一方水土,过安乐人生。毕竟,汉献帝的妃子亲戚一大堆,都是鲜活的人,需要有一个名目继续维持下去,那么,就必须与曹丕合作。

以死相抗吗?这没有必要,要以死相抗,那早在曹操的那一代,就可以一死了之了。汉献帝懂得取舍之道,甚至懂得,当时之势,曹丕夺位,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自己完全没有必要,去当那支箭的靶子。继续合作,当一个平平安安的山阳公,不香吗?

如果,汉献帝拒不下诏,那么,矫诏而令的事多了去了,你敢说曹丕不会玩一手?你自杀,深宫之中,随便找一个理由,就能编造你的死因,谁又能说得了什么呢?再说了,曹氏经营中原几十年,黎民百姓都受其佑护,感怀曹氏德行,说实话,大家的心里,都认为,吃的是曹家的,喝的是曹家的,用的是曹家的,有哪一项是汉家的?舆论完全就是一边倒了。

即便,还有一些汉室的愚忠分子,但说实话,有这个胆吗?一部分已在曹氏的恩威并施中,被同化了;另部分,应当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真正的忠于汉室的,恐怕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再说了,曹操一直宣扬,孤是汉相,孤就是汉,汉就是孤嘛。如果没有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插句话,那关羽屯山约誓的时候说,咱关某人降汉不降曹。这是玩的绕口令,障眼法儿,谁不知道,曹汉已为一体呢?不过是找个台阶,自己好下而已。

此时节,你说汉献帝能指望谁?想当年写血诏的时候,那上面的人名儿,基本上都是死人了。活下来的刘备,当真会攻将过来复汉吗?想多了,刘备巴巴地等着,曹丕刚建魏不久,刘备就堂而皇之地称汉中王了。这一天,等得太久了,刘备头发都等白了。

既如此,汉献帝如此聪明的人,是有深厚的读心术的,一定不会白白地送上一条命,更不会让全家的几十上百口人送命,还是去当他的山阳公去了。

曹丕篡汉之时,如果献帝宁死不从,拒不下诏,最终自尽或者被杀,有什么后果?

在一般人眼中,曹丕是个残忍、冷漠、卑鄙的人。可事实上,历史中真实的曹丕并非如此。

他虽然篡汉,可对待汉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却能够礼遇;而他对那个曾经与他斗得如火如荼的弟弟曹植,也没有演义中那么冷漠。

有过曹丕的负面信息,很多都来源于《世说新语》。而《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虽然与汉室毫无瓜葛,可就因为姓刘,他就以汉室后人自居,要在文学作品中,给自己的先人“出气”。

分析

不管是不是有曹丕,汉室的江山想要延续都很困难了。虽然说汉献帝也想有一番作为,可问题在于,汉室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

这是历史的规律,绝非汉献帝一个人的人力就能够挽回的。所以,他下诏书,禅位于曹丕,对于他和曹丕来说都是最好的结果。

于曹丕,可以免去了弑君的骂名;于汉献帝,也可以留下一条性命,在乱世中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 汉室灭亡的根源

从宦官乱政,到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天下动荡,可这些事情虽然让汉室的根基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但如果只有这两件事的话,汉室还真的灭亡不了。

事实上,汉室灭亡的根源在于两种势力的发展壮大。一种势力叫做武力豪族,而另一种势力叫做儒学世家。

武力豪族,听名字大家就能知道这是一种以武力为主的势力。最为典型的代表如江东的鲁肃、周瑜,西凉的马腾,从某种程度上说,曹操也可以被归入其中。

儒学世家,那自然就是以“经学”传世,而逐渐发展壮大的家族。最为典型的就是有着四世三公之称的袁家,还有荀攸、荀彧所处的荀氏家族。

武力豪族与儒学世家的诞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武力豪族之所以能够掌控武力,其很大的根源要感谢汉光武帝;至于儒学世家的诞生,这和当时的政治需求有关。

光武帝建立东汉之后,通过联姻、厚赏等方式,试图和开国功勋维系下良好的关系。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功勋之后,在汉室危急时刻能够护卫汉室(譬如说伏氏家族)。

刘秀想得很好,可他忘了,如果汉室王朝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君主来控制这些武力豪族,那这些人很有可能成为汉室的最大威胁。

事实上,武力豪族到了后期,也因为各种分化,以及政治事件变得与东汉皇帝越走越远。最为简单的一个旁证,东汉混乱的时候,没有哪一支武力豪族是主动挺身而出去辅助汉室皇帝的。

说到儒学世家,东汉的“儒学”主要分为“今学”与“古学”两大学派,而“今学”又分为“齐学”和“鲁学”两大学派。

在“今学”中,“齐学”尚变而“鲁学”尚德,但如果往大的学派来说,“今学”则是“尚变”,而“古学”则是“尚”德。最后,代表“今学”的“鲁学”与“齐学”联手,战胜了“古学”,从而成为时代的文化风向标。

文化风向标一旦产生,就自然会产生大批凭借“儒学”获得名誉、地位之人。这些地凭借着“儒学”,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

而他们之所以能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与“儒学”中的“大一统”思想息息相关。东汉王朝在经历了光武帝的休养生息后,到了明帝时代。

此时的东汉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对边土的扩张以及稳固。于是,儒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在朝中为官者,有了大批“尊儒”学者。这些人广招弟子门人,逐渐形成了个人势力。

当然,如果说只凭借“儒学世家”或者只凭借“武力豪族”那东汉或许还能再延续一段时间。可恰恰黄巾起义以及宦官乱政,推动了“儒学世家”与“武力豪族”的合作。

最为典型的就是曹操与荀彧、荀攸的合作;江东孙氏与鲁肃、张昭等人的合作;至于袁绍,他也凭借四世三公的名声招揽了不少的武力豪族与儒学世家。

两者的合作代表了什么呢?用马克思主义的话来说,就是代表了绝大部分地主阶级的利益。

虽然,古代社会农民是最大的生产力代表,但控制粮食、资源、钱财、文化的地主阶级却控制着封建社会中绝大部分的农民。

直白点说,控制了绝大部分生产力的武力豪族与儒学世家,一经融合合作之后,他们就具备了架空皇室甚至推翻皇室的能力,所以汉室的灭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 “禅位”是古已有之

如果从封建王朝的道德观上来讲,曹丕篡汉是不道德的行为,因为他这个叫做不忠。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禅位”是否是不道德的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在“儒学”的视角中,“禅位”本身就是一种“德”。而“禅位”与“篡位”又应该如何来分辨呢?怕是出了历史的经历者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为什么不管是王莽、曹丕、司马炎、杨坚,他们明明有势力直接替代统治者,但他们全都要走一个“禅位”的流程呢?

说白了,这是他们在利用“儒学”思想造势。把他们对于权力的渴望,对于君主的不忠,通过“禅位”的方式变得道德。

在上文中,咱们提到了“儒学世家”同“武力豪族”进行了融合。而“儒学世家”是最懂得“儒学”思想的,他们既然能够同“武力豪族”合作,就自然也能够在统治者耳边灌输“禅位”思想。

在“儒学”思想的“齐学”学派中,最为推崇的就是“尚今”。何为“尚今”,简而言之就是“权变”,也就是平衡利害关系。

他们不是一木心思的“旧道德”推崇者,他们有新思想。这种新思想可能是“自私的”也可能是“道德的”。

就拿“儒学世家”代表人物荀彧来说,很多人说他是东汉王朝的“卫道士”,这是不对的。他追随曹操后的种种表现,都可以看出他并非以“东汉为尊”。

他的道德思想是天下统一而归于太平,这种思想是当时很多儒学世家都存在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天下统一呢?

最简单,最便捷,也是最需要的,就是寻找一个强有力的合作者,同时再让这个强有力的合作者成为新的领袖。

毫无疑问,代表东汉王朝的统治者汉献帝,此时也不足以担当这个重任。而他们所竭力辅佐的曹操、曹丕则是有担当此重任资格的。

我不敢给出一个明确的推论,但从历代王朝禅位的前后来看,旧的统治者身边一定会围绕大批的“儒学”代表,对其进行“禅位”洗脑。

那时,他们会通过各种的引经据典,来告诉旧的统治者只有“禅位”才是最为道德的,“禅位”不是弃宗庙社稷于不顾,而是顺天意,得民心的行为。

换句话说,彼时的汉献帝早已被曹丕手下的“儒士”所包围,他们通过这种洗脑的方式,让汉献帝从某种程度上,愿意主动退位。

否则的话,汉献帝如果不主动退位,曹丕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那么顺利地成为新的统治者。毕竟,此时的汉献帝已经当了三十一年的皇帝。

  • 历史不会改写,但史料会有所变动

原本就是傀儡的汉献帝,他禅位于曹丕之后,对于他是一种解脱,对于曹丕是一种成全。

当了三十一年皇帝,却始终被控制的汉献帝,他知道复兴汉室肯定是无望的。与其当一个摆设,时时被人监控,提心吊胆,还不如彻底放下。

可如果他宁死不从,拒不下诏,曹丕也会有很多办法等待他。譬如说暂时把他监禁起来,等到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让他不承认也得承认。

至于说,他要是自尽了又会有什么后果呢?届时,绝对没有人会说是曹丕逼迫献帝自尽,而是会说献帝自感当政三十一年愧于天下臣民,今自尽以谢天下。

然后,再有曹丕的附庸们,打造出一番献帝自尽前传位于曹丕的政治大戏。

要是献帝被杀,那也不是没有办法。背锅的人自然不会是曹丕,就算所有人都知道是曹丕主事的,可曹丕依旧会找一个替罪羊,之后杀掉替罪羊,给“先帝报仇”。

然后再找一个新的小皇帝,从而控制住这个新的小皇帝,让小皇帝传位于自己。

结语

当武力豪族和儒学世家开始进行合作之后,东汉的灭亡就已经是无法逆转的一件事了。

不管汉献帝是否愿意接受,曹丕都必然会走到篡汉这一步。只不过就是走法略有不同罢了。

身为傀儡的汉献帝,只有接受曹丕的安排,才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一定要逼迫曹丕的话,那只有更差的结果等待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