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上书大骂嘉靖帝一无是处,嘉靖怒火中烧,却为何不敢处死海瑞?
海瑞可以说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一位清官,有明朝“海青天”之称。他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就是他的标签形象。
海瑞出生于1514年,在1562年才步入官场,当时的他已经约是四十八岁了,官至淳安知县。深受老百姓们的爱戴,在我国历史记载上的海瑞,从不用公款吃喝,敢于打击权贵,所以深受人们的尊敬。
嘉靖帝一直都是一个十分刚愎自用的人,对待自己的臣民们也都是十分的苛刻。但是嘉靖帝一直认为自己的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嘉靖帝晚年的时候沉迷丹药方术,几十年都不见皇子,也不理朝政。
这个时候百官都是敢怒不敢言啊,但是海瑞的刚正不阿的性格可忍不住。海瑞直接让家让提前准备好自己的棺材,冒死进谏。
当然,不出所料的,嘉靖皇帝勃然大怒,马上吩咐不能让海瑞跑了,赶紧把他抓起来。但是身边的人告诉嘉靖帝,海瑞根本就没想跑,他已经为自己买好了棺木,就在家等死了。嘉靖听闻后嘲讽道;“他想做比干,可朕不是纣王。”
由此可见,嘉靖帝虽然不务正业,但是心中始终还是有数的,海瑞是远近闻名的清官,他的声誉与影响都是正面积极的,而且十分之大。嘉靖帝不想自己背负骂名,因为一时的痛快却毁坏了自己的名声,成就了海瑞,所以嘉靖帝并没有直接下令杀了海瑞。
但过后还是下令让锦衣卫将海瑞抓到了大牢之中,只是一直没有下令杀掉海瑞而已。在海瑞被关押了10个月后,嘉靖帝就死了。1567年新帝登基,海瑞就被无罪释放的,也就渡过了一劫。
其实嘉靖帝虽然自大,但是还没有糊涂。嘉靖帝当时没有杀了海瑞就代表了嘉靖帝认同海瑞的观点,嘉靖帝知道自己自身的问题。
但是他是皇帝,不可能让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驳了面子。所以不能让海瑞什么责罚都不受,但是实际上嘉靖帝也并没有多么为难海瑞,海瑞在牢里的时候,也没有人对他拷打或是为难过他。
嘉靖帝临终前还特意留下遗诏,释放了在牢中关押的海瑞以及其他谏臣。所以嘉靖帝不杀海瑞不是因为海瑞有多么厉害,而是因为嘉靖帝的心愿和理智。海瑞的勇气,也是十分令人尊敬的。
海瑞上书大骂嘉靖帝一无是处,嘉靖怒火中烧,却为何不敢处死海瑞?
海瑞骂皇帝,是他一生事业的巅峰,也是他一生事业的基础。海瑞的价值也体现在这让他成名骂皇帝一事之上。骂皇帝之前,海瑞是户部主事,大约是六品官。假如没有骂皇帝这件事,海瑞一生的官职能否越过四品,恐怕很难说。一骂之后,成了千古忠臣的典范,之后,一路高升。最后做到南京都御史的高位,都和骂皇帝积累的政治资本有很大关系。
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想否认海瑞的价值。我觉得,做为一个官员,海瑞是廉洁清正,无私无畏的。这就是所谓的德。有了这样的品德,海瑞做为清官的典范是当之无愧的。
海瑞上书骂嘉靖皇帝,有些话说的确实很难听,也让嘉靖很恼火。按常情常理,把海瑞杀掉,对皇帝来说,也能做的到。但嘉靖最终还是没有杀它。海瑞保住了性命。究其原因,应该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嘉靖皇帝本人的态度。其二,与当进的政治形势相关。
先说嘉靖本人,他之所以不杀海瑞,有两个原因,一是不敢,二是不忍。先说不敢。《明史海瑞传》记载,嘉靖皇帝看到海瑞的上书之后,果然大怒,气的浑身发抖。以手抵地。对太监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这时,边上的太监黄锦对他说:“海瑞这个人素来有痴名,他知道触犯皇上必死,已经买好棺材,与妻子诀别,在家待罪了。他家的仆人们也都逃走了。他自己是不会跑的。”
听到黄锦这样说,嘉靖皇帝才平静了一点,又重新读海瑞的奏疏。嘉靖大怒之时,对海瑞的态度是先抓起来,没有说杀掉他。原因很简单,宋明以来,封建政治形成了以文人为核心的体制。臣子上书劝诫皇帝是正常的。如果触怒皇帝,被惩罚是可以的。直接杀头。是不符合律法规定的。此为嘉靖所顾虑的。其次,如果嘉靖要处理并杀掉海瑞,必然要向天下公布海瑞的错误。那么海瑞的上书内容,必然公之于众。而海瑞奏疏中所说,都是事实。这一点,嘉靖皇帝很清楚。此书一向天下公布,无疑让天下人都明白,嘉靖就是无道的昏君。这就是嘉靖不敢的原因。他也怕杀了忠臣之后,留下千古骂名。
海瑞触犯嘉靖与后来的杨涟左光斗触犯魏忠贤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特别是杨涟,也是一个小官,因为敢说敢干,以一个六品小官,居然成了明光宗的顾命大臣之一。最后因为弹劾魏忠贤被杀。魏忠贤之所以敢毫不犹豫的整死杨涟,而嘉靖却留下海瑞一命。本质上是因为地位不同。嘉靖是皇帝,他当的是自己的家。而魏忠贤当的是天启的家。对于真正的忠臣,嘉靖留了他一命,魏忠贤却要杀之而后快。原因很简单,忠臣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有利的。魏忠贤可以只考虑私利,而嘉靖再昏庸,也会偶尔考虑到国家的长远利益。
上面讲的是嘉靖有不敢,下面再说不忍。嘉靖为什么会对海瑞产生不忍之心。因为他虽然任性,但毕竟不傻。他也能从海瑞的奏疏中,感受到拳拳赤子之心。《明史》说,当黄锦告诉嘉靖,海瑞不会逃跑的时候,嘉靖默然,少顷复取读之,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
嘉靖为什么会为一篇骂自己的话而感动太息呢?看看这篇奏疏的内容就可以明白。海瑞骂皇帝的关键内容是嘉靖热中修道,荒废朝政,以至于造成国家政治混乱。上书中所有的具体事情,都与此相关。海瑞在骂皇帝的时候,并不是一味的谩骂,把朝政混乱的责任全推给嘉靖,而是从儒家伦理道德中,为皇帝找到许多推脱的借口。并对皇帝的改过自新,寄予很大希望。一个最主要的观点是,他把皇帝的错误大部分归于诸臣不能规劝皇帝的身上。“陛下误举之,而诸臣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谀之甚也。然愧心馁气,退有后言,欺君之罪何如!”“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而遂谓陛下厌薄臣工,是以拒谏。执一二之不当,疑千百之皆然,陷陛下于过举,而恬不知怪,诸臣之罪大矣。”
海瑞在骂皇帝的同时,也把满朝的大臣都骂了。皇帝犯的错误,都是你们做臣子不劝阻造成的。这个观点,大概让嘉靖看了之后,恼怒之余,又产生很舒服的感觉。这是嘉靖对海瑞产生不忍之心的原因。
皇帝的不敢,不忍之心,是海瑞保住性命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嘉靖晚年的政治形势有关。
嘉靖晚年,政治比较混乱。这个混乱局面的造成,与嘉靖修道有直接关系。政治的长期混乱,必然产生人心思治的倾向。这种想法,导致了明朝后来的隆万改革。隆万改革,从严嵩下台,徐阶上台发端,到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结束。这段时间,是晚明政治比较清明的时期。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都是想改变政治上混乱局面的人。这时候,一个不知死活的海瑞出来向造成政治混乱局面的第一责任人嘉靖发难,是这些人所乐见的。于是,他们也会想方设法保住海瑞的命。
有人说,因为海瑞是个人才,嘉靖皇帝想把他留给后代使用。这种说法是否受了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影响,我不敢肯定。但我觉得这不是历史事实。海瑞的能力和水平,达不到这个程度。他身上最重要的品质是廉洁和忠诚。这种品德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嘉靖容忍了海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内心对于修道之事,大概在晚年是有些后悔的。原因很简单,修道是为了长生。修道的结果应该使的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但是,现实是,吃了不少仙丹之后,嘉靖的身体大概也慢慢出问题了。身体上出现病痛,也就很正常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认真的考虑,自己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修道,到底值不值得。对不对?正在这时,海瑞的上书来了。这就不能让嘉靖皇帝思绪万千了。
总之,海瑞一生的事业,就在于骂皇帝。骂皇帝是有可能付出生命代价的。海瑞敢于去做,就是大勇。骂皇帝,是为了改变政治混乱的局面。这是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为了大多数人利益,可以豁出命去干,能做到这一点,海瑞就值得永远的尊敬。
海瑞上书大骂嘉靖帝一无是处,嘉靖怒火中烧,却为何不敢处死海瑞?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回族。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小官吏家庭出身,四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嘉靖年举人,初任南平教谕,后升任淳安知县,是明代著名的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明世宗朱厚熜晚年,不莅朝堂处理政务,深居西苑,专心设坛求福。总督、巡抚等边关大吏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自杨最、杨爵获罪以后,没有人再敢评议时政。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一日,海瑞任户部主事时,看到边境不宁,明世宗朱厚熜笃信道教,大兴土木,大建道观寺院,劳民伤财,便在棺材铺里买好了棺材,并且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朋友。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奏折,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大骂不理朝政等弊端。
明世宗读了海瑞的《治安疏》,十分愤怒,把《治安疏》扔在地上,对左右侍从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愚名。听说他上疏之前,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他自己是不会逃跑的。”明世宗朱厚熜知道海瑞正直,听了默默无言。一天里里将海瑞上疏反复读了多次,感到叹息,只得把《治安疏》留在宫中数月。曾说:“这个人可与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秋季,明世宗生病,心情郁闷,召来内阁首辅徐阶议论禅让帝位给皇太子的事,世宗说:“海瑞所说的都对。朕已经病了很长时间,怎能临朝听政。”又说:“朕确实不自谨,导致身体多病。如果朕能够在偏殿议政,岂能遭受这个人的责备辱骂呢?”遂逮捕海瑞关进诏狱,追究主使的人。狱词送上后,仍然留在宫中不发布。户部有个司务叫何以尚的,揣摩皇帝没有杀海瑞的意思,上书陈请将海瑞释放。明世宗大怒,命锦衣卫杖责何以尚一百大棒,关进诏狱,昼夜用刑审问。有阁臣主张对海瑞处以绞刑,被首辅大臣徐阶和刑部尚书黄光升压了下来,并拖到年底。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明世宗驾崩,十二月十五日,裕王朱载垕(明穆宗)继位,国号隆庆。说是奉先帝世宗遗诏,赦免了海瑞等人。官复原职为户部主事,不久改在兵部任职。后来调大理寺任职,提拔为尚宝丞(专门管理皇帝御玺、 印鉴的官员)。后又任命为应天府巡抚。历任左通政、右通政之职。
这是我了解到的历史上“海瑞骂皇帝”的过程。对于明世宗为什么没有杀海瑞,我的理解是:第一,明世宗朱厚熜并没有想杀海瑞的意思,自己也不想做荒淫无道的商纣王,只是气海瑞不识时务,把自己想当比干,把明世宗朱厚熜当成了商纣王。而且,朱厚熜是个学道之人,是不喜欢杀人的。第二,有首辅大臣徐阶和刑部尚书黄光升等人的保护。第三,明世宗多病,没心思也不愿意为这件事做过多地纠缠。第四,明穆宗朱载垕比较喜欢海瑞的正直,便于自己执政时平衡朝廷人事关系。第五,海瑞敢抬棺直谏,显得刚直不阿,谁杀忠直之人都会留下历史恶名。不知我分析的对不?不足之处,请小编和读者批评指正!
海瑞上书大骂嘉靖帝一无是处,嘉靖怒火中烧,却为何不敢处死海瑞?
1.海瑞是清廉的官员,几乎家喻户晓,杀之难服众。
海瑞是大明有名的清官。这里有个小故事,当时的浙江总督胡宗宪将军在开会的时,为避免乏味,突然说我跟大家讲一个笑话吧。前天海瑞出去买肉了,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竟引起了哄堂大笑。而事后印证,海瑞买肉是真的,那天是海瑞母亲的60大寿,他买了2斤肉为母亲做寿。这事在笑过后,让人有点辛酸,也证明海瑞确实是个清官。而且早声名远播了。杀这样的官员怎么向百姓解释?
2.嘉靖洞若观火,懂得杀了海瑞,无法向历史交待。
嘉靖有能力,尽管自己不上朝,却能牢牢地把握住朝政大权。闲暇时还喜欢写些青词---这是写给上天的书。能与上天通话的人自然不笨,否则,他早被架空了!之所以没有杀海瑞,在于他不想背负千古骂名。
其实,嘉靖对海瑞早恨之入骨了。他曾经抱怨说:海瑞一天到晚都在揭我的短处,还骂我!我真想杀了他。他的左右就告诉他说,作为皇上,你一定不能杀他。海瑞完全是用自己的生命来成就自己名留青史的机会,你如果杀了两袖清风,为民请命的他。你将成为跳梁小丑,必将会遗臭万年(原话不是这样的,意译)。而他自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海瑞很正派,所作所为叫皇上抓不到杀他的把柄,而且,任何污点抹到他的人头上,没有人会相信。这是工作作风与处世为人决定的。嘉靖也有无可奈何!
海瑞怒斥嘉靖,在于他生性耿直,看不惯嘉靖不顾国计民生,终日沉迷于修仙炼丹中: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明史·海瑞传》其实,嘉靖皇帝懈怠政事,终日拜神、撰写青词这一套。满 朝文武,包括不少封疆大吏都心知肚明!但是都明哲保身,有的还投其所好,纷纷进呈符瑞,搞得大明帝国乌烟瘴气,甚至民不聊生!而杨最、杨爵等人因言获罪后,朝臣都纷纷保持了缄默,已是万马齐喑的局面。海瑞迫不得已,才备好棺材上疏痛骂了嘉靖皇帝的。嘉靖知道这个书呆子重名不重命,奈何他不得!4.海瑞骂嘉靖是真骂,没有给嘉靖留下一点情面,直指嘉靖的痼疾所在,确实是“披肝沥胆,为陛下陈之”的话,这关乎国计民生,他没有错,嘉靖顾怜他的英雄气概,也有点舍不得杀他的意思。
海瑞上书大骂嘉靖帝一无是处,嘉靖怒火中烧,却为何不敢处死海瑞?
海瑞骂皇帝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一介六品小官却能为国家社稷黎民百姓而大骂嘉靖皇帝。只能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有多少宰臣高官他们难道就没有看到大明王朝的积重难返的弊病。我相信谁都看到了但是没有一个人说出来,为了自己的官职为了身家性命。可海瑞偏偏站出来了,这才是帝国脊梁式的人物。海瑞为了国计民生将自己的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抱必死之心的人最后的呐喊。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海瑞是一个死国之士!嘉靖不处死海瑞我认为首先是海瑞说了实话,向皇帝说出被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实话真话。海瑞是忠于皇帝忠于大明王朝的,人人敬畏的皇帝人人都害怕没人给好好在上的皇帝说实话说真话。海瑞是道德的标杆人臣的楷模,需要树立这样一面旗帜。嘉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但是为了祖宗基业为了自己的儿子更为了改革大计应该为大明王朝留下一把锋利的宝剑。这把宝剑几乎接近完美毫无瑕疵,让自己的接班人有可用之人。嘉靖虽然怒火中烧但是嘉靖却不糊涂,这是两个聪明人之间的心照不宣。嘉靖当了几十年的皇帝难道就没有看出问题,只不过没有人说出来罢了。杀了海瑞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皇帝也难堵天下悠悠之口。任何皇帝也不愿意落下一个杀贤阻塞言路千古骂名。
海瑞上书大骂嘉靖帝一无是处,嘉靖怒火中烧,却为何不敢处死海瑞?
早在1959年6月,著名史学家吴晗便发表了一篇史论短文,讲的就是海瑞骂皇帝。按照吴晗的说法:
真正骂过皇帝,而且又骂得非常之痛快的是海瑞。臣子骂皇帝,并且是酣畅淋漓地骂,这的确算得上是在作死。不过,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海瑞骂得很畅快,嘉靖气得很恼火,下旨将海瑞打入监牢,交刑部审理。不过,此案审来审去,定死罪也不是,放了海瑞也不是,成了一桩棘手的案子。
海瑞之所以骂嘉靖,也的确是因为嘉靖该骂;嘉靖之所以不杀海瑞,也正是因为深知海瑞骂的没错。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尴尬的局面,大体可以用嘉靖自己的话来做总结: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明史·海瑞传》按照嘉靖的说法,海瑞的耿直堪比商朝的比干,但幸好自己还没有纣王那么昏庸。说白了,嘉靖自己很清楚,如果杀了敢于直谏的大臣,那边如同让自己背负了一个昏君、暴君的骂名。所以,海瑞不能杀。
不过,即便不能杀海瑞,却不代表可以纵容朝臣冒犯天威。所以,嘉靖盛怒之余,还是将海瑞关押起来,交刑部审理。只是,如何审理和处置海瑞,还真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最初,刑部定海瑞死罪,但嘉靖没有批复核准。
此时,户部司务何以尚揣摩着嘉靖不想杀海瑞,便自作聪明,上疏请求释放海瑞。结果,嘉靖皇帝把心中怒火都发泄在了他身上:
帝(嘉靖)怒,命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榜讯。——《明史·海瑞传》杀又不杀,放又不放,足见嘉靖皇帝也十分矛盾。不过,幸而两个月后嘉靖驾崩,新继位的穆宗将他们一并释放了。只是,海瑞骂嘉靖一事,却成了广为流传的佳话。
那么,海瑞为何要骂嘉靖呢?他又是怎么骂皇帝的呢?其实,海瑞之所以上述怒斥嘉靖,主要是因为他生性耿直,看不惯嘉靖不理政事,终日沉迷于拜神修仙: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明史·海瑞传》当时嘉靖皇帝怠政,不上朝,终日拜神、写青词那一套。结果,上行下效,不少封疆大吏都纷纷进呈符瑞,掌管礼仪的官员也上表庆贺,搞得乌烟瘴气。在杨最、杨爵等人因言获罪后,朝臣都纷纷缄默。面对这种情况,海瑞才鼓足勇气上疏痛骂了嘉靖皇帝。
海瑞骂嘉靖的“文案”,便是《明史》中所记的《治安疏》。在此疏中,海瑞没有给嘉靖留下一丝一毫的情面,而是直指嘉靖的问题,他在《治安疏》中称“臣请披肝沥胆,为陛下陈之”,并接连抨击嘉靖不理朝政、拜神、上青词等诸多问题。
嘉靖在看过此疏后自然是大为恼怒,不过思之再三,也觉得海瑞说的很有道理,并萌生了改过之心。不过,嘉靖晚年身患疾病,怠政已久,还是未能改变。进退维谷之中的嘉靖,只好将海瑞下狱,但未论刑罚。
参考资料:《明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