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修运河是为天下苍生吗?有些人说他是明君,又为何一世亡?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首诗像画卷一般,徐徐展开,让我们看到那条一个王朝因此灭亡的波涛澎湃奔流不止的大运河,还有那因此国破身灭的隋炀帝杨广,若无其个人享受与私心的影响,这开凿运河的功绩可上比五帝里那治水的大禹了。

这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到底是为了天下苍生吗?

按照现在以及自隋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大运河带来的好处确实明显。

第一、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在古代,水运通常是比陆路靠马、牛车运输方式便宜的。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比走旱路要便宜。大运河把南北用水道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

第二、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唐、北宋的频繁开凿、疏浚、整修使大运河在较长的时期保持畅通,经过唐宋的长期发展,大运河沿线的城镇借助大运河的便利条件,发展的更加兴旺。大运河促进了沿线城市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开封的发展。

大运河的修建,可谓是罪在当代利在千秋。确实造福了后来的百姓。

但是以当时隋炀帝的眼光来看,就不是为了天下苍生了,这一项工程耗费百万民力,使得多少家庭因此支离破碎,运河旁边累倒再也起来来的民夫数不胜数。修建大运河这项工程,使得天下苍生苦不堪言。

杨广修建这条运河,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以及享乐主义,最终国破身灭在这条河的船上,真是尽道隋亡为此河。

第一、杨广修建这条运河,是为了使当时的南北沟通起来,为保证军事行动所需之大量粮草的运输。

在水运上占有主导地位的年代,沟通南北水运,开凿运河无疑对军事行动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见,大运河的开凿,主要是杨广为了便于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权,而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则是最直接的目的。攻灭吐谷浑、讨占城、征讨契丹、征讨流求、三征高句丽等战争,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特别是三征高句丽这场持续时间长的战役,高句丽搜一下就知道在哪里了,杨广为了保证征讨顺利,肯定要准备充分的粮食,这粮食运输就得采用大量的运输工具,而且征讨高句丽在杨广看来是对他实现自己丰功伟绩的一项远大目标。

第二、大运河北方的终点是洛阳,洛阳是杨广专心准备,并且大力营造的都城。

杨广有想法想从长安迁往洛阳,迁都的想法对于杨广来说,洛阳作为新都,符合他所追求的政治诉求,摆脱陇西集团的制约,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实现自己的抱负,相较于长安来说,在洛阳陇西集团的制约微弱,可以培养自己的集团势力,通过大运河,从洛阳到江南,这一段水路控制沿岸地带,这些地方可以更好地为洛阳提供资源,以此可以同陇西集团抗衡。

第三、杨广修建运河,顺带是为了自己的享乐,可以乘龙舟从都城南下,一路赏花赏景赏美女,吃吃喝喝去江南,满足了杨广的享乐需要。

隋朝灭亡是多方因素加持,隋朝刚刚结束了中华大地300多年的动乱,本该进入修养生息,稳固发展的阶段。可是隋炀帝杨广,急功近利为了自己的政绩,为了自己伟大的野心,发动对外战争,百姓负担加重,耗费民力营造东都洛阳,耗费百万民力修建大运河,耗费大量资源三征高句丽。致使民众生活艰难,百姓受不了如此沉重的徭役,发动了起义,这是其一。

另外,杨广改革的步伐太大了,极力营造东都,随心所欲干自己想干的事,想要与陇西集团划清界限,并且消灭这些权贵,使得自己不再受制约,可以随心所欲的干自己的想做的事情。而陇西集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隋杨就是其中的代表,杨广还想干掉支持隋杨的权贵集团,触及损害了陇西集团的利益,而且表现明显,进度太快,使得陇西集团集体联合对抗杨广。

这外有民众起义,内有权贵集团的对抗,内外交困,导致在隋炀帝的时候隋朝灭亡。

隋炀帝修运河是为天下苍生吗?有些人说他是明君,又为何一世亡?

隋炀帝杨广(604年—618年在位)登基前完成国家统一,“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开发西域”、“建立天朝体系(四方纳贡)”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虽然隋炀帝杨广因为弑父害兄、好大喜功、贪慕虚荣、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并不能被人们称为明君,但他也不是昏庸无能。甚至,我们可以说隋炀帝的很多举措都为我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如果没有隋炀帝的这些贡献,可能也就难有后来的大唐盛世。

其中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还有一个条件是,前朝已经开挖了一些区域性运河,连接和疏通就可以用。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但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急功近利、滥用民力、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太想建立伟业了。

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太重,又三出辽东征高句丽给隋朝的统治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

隋炀帝修运河是为天下苍生吗?有些人说他是明君,又为何一世亡?

隋炀帝脑子里根本没有天下苍生四个字,而是把整个天下和百姓当成了他的玩具,一声令下,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把百姓当成了畜生奴隶供他玩乐,后来看到玩不下去了,天下已乱,还妄想偏安江南,做个陈后主,再后来也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对着镜子说“不知道谁来斩我的头颅?”,却不想办法收拾烂摊子,而是能玩一天是一天,这哪里有半点雄主的气概,真正的雄主比如秦皇汉武碰到这种局面必将痛定思痛励精图治,而隋炀帝却假装不知道,秦二世是个小孩被赵高蒙骗是真不知道天下将亡,隋炀帝却是明明知道,就是不管,他明明有这个能力去尝试一下重整河山,却不愿意去做,很令人费解。我估计是因为这个家伙是玩了十几年玩够了,天下美女尽入其手,天下百姓尽遭奴役,当一个人什么都玩过了什么理想都实现了的时候,会失去奋斗的动力,他想就算再次平定天下又怎么样?没什么可玩的了,五十岁的年纪身体也不允许了,看到美女也有心无力意兴阑珊了,所以这个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享乐对江山社稷、国家民族、子孙后代都没有半点担当的狗贼选择“老子不玩了!”。

隋炀帝修运河是为天下苍生吗?有些人说他是明君,又为何一世亡?

隋朝从公元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建国,到公元589年(开皇九年)统一全国,于公元618年(隋炀帝大业十四年)为唐所灭,

立国有三十八年,统一全国才只有三十年。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如此“短命”的隋朝,到底做错了什么?


隋朝:可谓是一个奇怪的存在

杨坚逼迫周静帝将皇位禅让给他,从而建立隋朝,自己变成了隋文帝。即使逼迫禅让后才建的隋朝可为什么说隋朝是一个奇怪的存在呢?因为其中有四怪

  • 第一怪同样的命运:隋朝正如秦朝一样,树立了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皇朝之规模,但同样也是一个短命的皇朝。隋朝共二帝,杨坚于五八一年灭周后在位二十三年,但从灭陈算起在位就只有十五年,而隋炀帝杨广在位也只有十三年。(其实还有一位恭帝杨侑,李渊所立,在位不到一年,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只有两页文字而已。)
  • 第二怪惊人的相似:隋开国皇帝即隋文帝杨坚,相貌奇异,而独孤皇后就因此才嫁了他,同样先是老丈人独孤信的“慧眼识英雄,这完全”相似于汉武帝刘邦。

  • 第三怪不按朝代发展规律来:建朝不过总共三十年,居然就出现篡位杀父的事情。虽然历史上这类事情对皇家来说常有发生,可怎么也得延续两朝再说,隋文帝坐到皇位十余载,便死在下任皇帝也是自己儿子之手,想想还真觉得究竟该奇怪还是寒心。
  • 第四怪原来是打酱油的:隋炀帝无德杀父篡位,却守不住,早早便结束了隋朝,怪哉!

那么前面问道:“到底做错了什么”?所以,我接着说。

隋炀帝最重视的两件事:东都的营造和大运河的开凿

最早,隋炀帝在父亲隋文帝、母亲独孤皇后面前,那是伪装的相当好,当时一心相当太子。而如今他就是皇帝老大,马上回归本性才是正事,便是巡游玩乐,任意奢靡起来。

话说,他营建东都洛阳就动用了万千工匠,花费一年左右时间,将这座城造得非常豪华。据史记记载,造宫殿的石头木料都是从南方运来的,光是一根柱子就要上千人来拉,工程出奇浩大,每个月光征民工都要两百万。

而建成之后,隋炀帝下令把大批豪族、富商迁到洛阳居住,认为眼皮子下面住着还能如何。

就在营造东都洛阳的同时,另一件大事也提到了议程上,隋炀帝下令调集几十万民工开凿大运河。

运河分三段:

  1. 一段叫通济渠,是从洛阳的西苑引穀、洛二水达于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莨荡渠故道入淮河,直达淮河南岸的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再从山阳起,疏导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在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附近入长江。这一段施工里程,从洛阳到江都长二千多里
  2. 另一段叫永济渠从洛口开渠到涿郡(今北京市)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达涿州长也是两千多里。
  3. 第三段叫江南河从京口引长江水直达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北部)入钱塘江长八百多里。

总体来说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州,南达余杭的水路交通动脉,全长五千多里(约合二千五百公里)

那么隋炀帝修运河是为天下苍生吗?肯定回答:当然不是为了天下苍生。

尽管大运河改头换貌,成为一条贯通南北,对古代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大运河,并且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是,这两起大型营造之事,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催命的阎王。

据史载,在建东都和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中,对于劳动人民的役使很是残酷,死伤无数,家中男丁不够妇女补上。

如果说营造东都和开凿大运河,这两件事让老百姓对隋炀帝有了怨恨,那么接着的事更加剧了矛盾。

在六一二年、六一三年、六一四年,这三年派兵攻打了三次高丽,原因是高丽王不肯来朝。因此,隋炀帝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隋炀帝为首的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开始激化了。

随着接踵而来的起义军的成立,发动了反隋的战争,攻占郡县,杀死贪官污吏和土豪恶霸,隋朝大势已去;六一七年,李渊起兵太原,进占长安;六一八年春,隋炀帝杨广死在江都,隋灭;不久,李渊自立为帝,国号唐,历史上的唐高祖。



隋炀帝修运河是为天下苍生吗?有些人说他是明君,又为何一世亡?

从古至今对明君的判断是“国之君、守成之君、中兴之主、待兴之主”四条,沾上其中一条可被称为千古名君,隋炀帝完全与之失之交臂,虽然修建运河利国利民,但与之同时进行的有营建东都,征调民夫二百万人;三征高句丽,再次征调民夫数百万;他在位仅14年,征调民夫数以千万计,民不聊生。

但是隋炀帝完善科举制度、重开丝绸之路、拓展隋朝版图,每一条都利国利民,所以说对于隋炀帝褒贬不一,就看我们怎么去看,从什么角度去看。

隋炀帝修运河是为天下苍生吗?有些人说他是明君,又为何一世亡?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可能是古人对隋炀帝最公正的评价了。隋二世而亡,而且不是因为衰落而亡,是因为过于强大而灭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爱惜民力所致。所以,他表弟唐太宗才有“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感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