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如果成功逃出南京,还有机会翻身吗?

在明朝历史上,一场靖难之役,让原本作为大明第二位皇帝的朱允炆,在一场大火中神秘消失。而作为藩王的朱棣,则是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三位皇帝,而后又开创了著名的永乐盛世。

这场以建文帝削藩而直接引发的靖难战争,个中细节,直到今天,依然让我们这些后人浮想联翩。在战争初期,建文帝可以说是占尽了上风。不但掌握了国家机器,而且兵力上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燕王朱棣,则只是一个没有实际辖境的藩王,手中可用之兵,也不过寥寥两三万而已。

但是,这次战争的结果,却是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在感叹世事无常的同时,我们这些后人,也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当时朱棣攻入南京城后,朱允炆没有选择自焚,而是选择逃出南京的话,后来会不会有机会翻身呢?

1.朱允炆的实力,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的多

靖难之役的最后结果,虽然是以燕王朱棣的胜利告终。但实际上,从最初燕王朱棣起兵,一直到最后朱棣攻陷南京,整个过程当中,其实一直都是朱允炆实力占优。

而且,这个优势大得惊人。

在靖难之役初期,朱允炆所拥有的,是整个大明帝国。麾下随时可以调动的军队,数量至少在六十万以上。如果再加上常年戍边的边军,如云南的沐家军之类,朱允炆全力之下能够调动的军队,绝对是超过百万之众!

朱棣方面,能够调动的直属军队,仅仅只有不到五万。这五万军队当中,真正战力较为强大的正规军,更是只有不到两万。即便后来燕王朱棣,挟持了宁王之后,控制了强大的朵颜三卫,手中可用之兵也不超过十万。

也就是说,双方兵力的差距,至少在十比一以上。就算朱允炆单纯靠人命去堆,理论上也能轻松打赢这场仗。

但问题是,朱允炆最后恰恰打输了。

朱允炆之所以会失败,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身边猪队友太多。如黄子澄、齐泰之流,虽是所谓的大儒,学问做的很好,但在国事上,却堪称白痴!而且,为了让朱允炆顺利即位,先帝朱元璋曾经对军方将领进行过大规模的清洗。这就使得靖难之役当中,朱允炆根本无将可用,只能用李景隆之类的蠢货。

而这种有兵无将的局面,带来的就是一连串的惨败。可以说,朱允炆的失败,绝大部分的责任,要归咎于他身边的这群猪队友。

2.即便失去南京,朱允炆的实力依然强于朱棣

在正史上,朱棣打到南京之后,南京守将李景隆直接开门献降。导致南京城当时空有十余万守军,最终却不战而降。

南京不战而降的结果,就是朱允炆直接选择一把大火烧掉的皇宫,自己也下落不明。

但是,如果朱允炆当时选择离开南京,结果又会如何呢?

客观来说,朱棣当时能够打到南京城下,其实是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的。在靖难之役的前三年,朱棣南下的步伐其实并不算快,始终没有打过济南。后来正是因为朱棣果断选择绕过济南,直接带领大军进攻南京,才导致靖难之役一战功成。

所以,就算朱棣占领了南京,朱允炆的实力,依然强于朱棣。当朱棣打到南京城下的时候,朱允炆其实已经开始召集各路军队入京勤王。只要南京城能够再坚守一个月的时间,等待朱棣的,只有被围歼于南京城下的下场。

如果朱允炆选择离开南京,继续抵抗,从军事实力上来说,朱允炆依然占优。手中可以在短时间内调集来的军队,至少可以超过四十万。相比于朱棣打到南京城下不过区区五万之众,仍是胜算极大。

另外,最重要的是,就当时的局势而言,哪怕打下了南京城,朱允炆依然是正统皇帝,能够得到广泛的支持。在民心上,胜过朱棣太多。

3.朱允炆本身性格有致命缺陷

拥有如此大的优势,不管是军事力量还是民心,朱允炆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那么,朱允炆当时要是没有选择死在南京的话,会不会就是另外一种结果呢?

这倒也未必!

客观来说,朱允炆的失败,虽然绝大多数原因,都要归咎于他身边的那些猪队友。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朱允炆本身。

和饱经沙场的朱棣不同,朱允炆从很小开始,接受的就是传统儒家文化教育。这使得朱允炆性格过于迂腐,而且也缺乏御人的能力。正是因为朱允炆的用人失误,才导致他明明占尽优势,最后却一败涂地。

所以,就算朱允炆能够逃出南京城,顺利召集大军,继续和朱棣进行战斗。只要朱允炆还是如过去一样,无法真正知人善用,再多的军队,最后也只是待宰的羔羊而已。

所以,就算朱允炆能够逃出南京城,最后也不大可能成功翻盘,最多也就是将失败的时间,拖得更久一些而已。

建文帝如果成功逃出南京,还有机会翻身吗?

建文输的是技术,这就如打牌,几手王炸的好牌没利用好输了,还想在差牌中翻盘可能吗?

建文帝如果成功逃出南京,还有机会翻身吗?

建文帝如果成功逃出南京,他也没有能力与他叔叔朱棣抗衡,他当皇帝都无力阻止燕王带兵进京。在失去都城和皇帝地位后,更失去号召力,谁还敢和他绑在一起,自寻死路?成王败寇已成定局,毕竟是老朱家天下,而叔叔朱棣比姪几朱允文更有资历,能力,和学识,于公,于私由朱棣当皇帝比朱允文对他们更有利。朱棣能够说服燕京军队跟着自已造反,证明朱棣比建文帝更得军心。燕兵为什么以少胜多?李景隆和耿柄文征讨败北,说明官兵将帅並不力战,而是有意放水。沿途所有勋戚,並不率兵截击燕军,说明勋戚是徘徊观望和倾向朱棣的立场。燕军直趋南京城下,元勋徐达之子徐增寿谋为内应,朱元璋外甡李文忠之子李景隆,谷王惠开金川门,纳燕兵入城。说明朝大有势力勋戚,已从心里上接受和支持燕王的靖难之变。因此建文帝即使逃出南京,也没有力量与文韬武略高于自己的朱棣分廷抗礼。所谓传闻种种,大都是允文朝失势官员家属,发泄不满和心灵寄托的方式而而已。《明史》用帝“不知所终”结论,留下悬念,意图引发朱棣得位不正的评议,是扬清抑明的政治需要。而建文帝即位不久,就听信齐泰,黄子澄等愤青官员的建议,急于消藩,逼反燕王,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

建文帝如果成功逃出南京,还有机会翻身吗?

建文帝如果成功逃出南京,也无机会翻身。因为建文帝这个人,无能、无名将、无能臣、无定见。

靖难之役,在实力悬殊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建文帝朱允炆能够失败,可以说是烂泥扶不上墙。可以说是把一把好牌打的稀烂。

下面逐一分析一下:

一、建文帝无能

朱棣刚刚造反的时候,实力弱小,只有数千人到一两万人。一开始,是令张玉、朱能将八百勇士带入燕王府中潜伏,擒获并杀掉了入王府查验的张昺、谢贵,控制了北平城。然后在二十多天的时间,先后攻破了蓟州,遵化,怀来等州县,这时兵力才增加到几万人。

而朝廷派耿炳文带领13万大军前去镇压,被打败。

再派李景隆凑了五十万大军去攻打朱棣,又被打败。

朱允炆和朱棣兵力对比,是几倍于朱棣,依然打败仗。

朱允炆控制了全国,朱棣只占据了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以全国之力攻击半个省,也可耻的战败了。

朱允炆是个无能的窝囊废。

二、无良将

朱允炆派出的主将是耿炳文,他擅长防守,不擅长进攻。

后来任用了纨绔子弟李景隆为主帅,带兵五十万,结果葬送的干干净净。

这都多亏了朱允炆那个多疑、变态的皇爷爷朱元璋,杀光了高级将领和中层军官,为朱棣取胜创造了条件。

三、无能臣

朱允炆最信任齐泰、黄子澄等人,他们都是典型的书呆子,讲起道理来长篇大论,应变乱局就无能为力,虽然都是忠臣,也是那种无变通能力的迂腐无能之人。

四、无定见

朱允炆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担忧叔叔们势力过大,特别是担忧朱棣。他继位之后,马上就开始削藩,一年之内就废了五位叔叔的王位,分别是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还逼的湘王朱柏全家举火自焚。虽然手段有点狠,但是杀伐果断,雷厉风行。

没想到在朱柏全家自杀后,朱允炆开始了精神分裂模式。

朱允炆多次给前线江山发圣旨,嘱咐前线将士不得伤害朱棣,以免让自己背上 杀叔的骂名。

于是,在历次南军(建文军)和北军(朱棣军)的对战中,朱棣都是冲锋当先锋,后退当后卫。哪里危险,朱棣就冲向哪里,建文帝军队是望风披靡,不仅仅是因为朱棣勇猛,更重要的是建文帝有旨在先,不得伤害他的叔叔朱棣,所以部队不敢放箭,还怕误伤误杀朱棣,所以只要朱棣一冲过来,就望风而逃。

我读史书读到这里,总是不明白。

建文帝真的是精神分裂吗?

你已经废了五位叔叔,逼的一位叔叔全家自焚,已经背上了杀叔的名声,还担忧什么呢?

正因为建文帝有这么一个紧箍咒,所以,建文帝军队,有无数的机会可以杀死、射死朱棣,但是大家个个争当服从皇帝的好臣子,个个见了朱棣就望风而逃。

于是,朱允炆就好像心甘情愿的把皇位拱手送给了四叔朱棣。

当建文帝有这么多好牌的时候,他都能把牌打的稀烂。

就算他逃出了南京,他能去哪里?哪里有名将?哪里有精兵?哪里有人会帮他卷土从来?他在南京城内,就是孤家寡人。

出了南京城,就成了孤魂野鬼,孤零零、漂泊在广袤的国土上。

结论,建文帝就是逃出南京,也翻不了身,更翻不了天。

这是我在悟空问答的第156篇,如果您感兴趣,请加关注,

或者转发,请查看前面的155篇。

建文帝如果成功逃出南京,还有机会翻身吗?

大统之名,是真正天子的代表

要知道建文帝身为天子,代表大明正统,不然你以为为啥后来朱棣想找到建文帝呢?

还不是建文帝才是大明王朝合法继承人?他害怕建文帝这个名号?

这个合法继承人身份是非常了不起的,只有当你彻底拥有这个身份时候,天下所有的人,才会效忠于你,不然你敢起兵那就是叛臣,是要被诛九族的。

建文帝拥有着足够的土地

虽说自重南京被攻下后,建文帝似乎已经日落西山了,但是当时的南方土地都还在他的掌握之下呢。甚至连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还是听从他号令呢。

只要建文帝还有心称帝,再与朱棣斗个几百回合!那真是太简单不过了,只需要他去一座大城市,振臂一呼,必然天下都要响应。就能再与朱棣算算这些旧账看,可惜仁慈的他,不想再看到天下百姓流离失所,便放弃了。

总之他拥有着可怕的号召力再加上那还没有用完的底牌,他是有着再角逐天子宝座的能力的。

建文帝如果成功逃出南京,还有机会翻身吗?

不会有翻身机会的,我们可以看看在削藩的过程中他所做的事就能看出建文帝成不了大事的。

朱棣装疯卖傻的时候,建文帝没有狠心心来把朱棣的三个孩子禁锢在京城而是为了让他们尽孝,把他们放了回去,这可以说是垫定了建文帝的败局,否则除非朱棣不管三个孩子的性命,不然靖难之役就不会发生了。

靖难之初,朱棣仅十万兵马,靠着他优秀统兵作战能力,最终赢得战争,可以说也是以弱胜强的。所以建文帝在自己的强势期尚且不是朱棣的对手,逃出去后又怎么有实力与朱棣去斗?

再说,不管朱棣和朱允炆谁上位了,对文武百官来说都是老朱家的人,也算不上改朝换代,所以他如果逃出去后还想起事,有多少人能支持他?除了文武百官以外,老朱家的藩王更不会支持他,本来建文帝就是想削藩的,哪个藩王愿意支持建文上位?

所以说建文帝如果真的是如历史上所说有可能没有死在那场大火中,他也不会有机会翻身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