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发现孩子天性凉薄怎么办?
谢谢邀请!我很荣幸来回答这个问题。
作为父母,应该都会把孩子的快乐健康成长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孩子是人们心中的天使,他们一出生,就如一张洁白的纸张,孩子的性格除受父母、家族基因遗传外,父母就他们的第一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处事原则等都直接影响孩子。
中国有句俗话:子不教父之过。若慢慢发现孩子天性凉薄,父母应该第一时间自省。内观自身,及时改正自己的问题,再就是要找出孩子形成天性凉薄的根源,及时矫枉过正。
心理学上讲,孩子天性凉薄就是孩子没有经过孩童期,直接进入成人期,整个人变得更加冷漠,与普通孩子不同点主要变现冷静,几乎没有什么情绪,与家人刻意保持生疏,没有同情心,就是我们常说的很冷血。
心理学家学家警告:‘’
在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快乐,显得十分薄凉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确的做法,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酿成大错。”
因此一定要及时带孩子看心理医生,多看多对比,综合心理医生的诊断,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治疗方案。这不是纸上谈兵能解决的问题。为了孩子好,为了这个家好,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负责会酿成祸端。
后天形成孩子天性凉薄的根源有:
1、 父母、爷爷、奶奶溺爱,养成孩子自私、自利、冷漠。
2、 由抑郁症和自闭症这些心理疾病
引起的,这就不是家长能引导的,必须看心理医生,遵医嘱。
3、长期带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等个性缺陷,这孩子幼小,自主意识差,经常和孩子在一起的孩子最容易被潜意识里跟着模仿就想成了天性凉薄。
#
慢慢发现孩子天性凉薄怎么办?
我小时候也把我爸吓住过。就是他让我帮他剪指甲,但是那个指甲是坏掉的,他一直叫疼,让我轻一点儿,然后我看了他几秒钟,很干脆的一下子就把他的指甲剪了。我爸当时吓愣住了。后来他给我妈说,这孩子的个性挺狠的。我说: 长痛不如短痛啊!那时候挺小的,好像才六岁吧。长大后我的性格很理性,很少像其他女孩子那样,感性的处理很多问题。我个人觉得挺好的。凉薄这种东西看怎么说吧,其实人生终归是孤独的,做人可以善良,但不能软弱。也不能逢人就掏心掏肺。对我好的人,我绝不亏待。但对不起我的人,我也从不原谅。能较理性的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人总比傻白甜好吧?[捂脸]
慢慢发现孩子天性凉薄怎么办?
我老早就发现我外甥女天性凉薄,有时候凉薄到让我怀疑人生,以至于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让我表姐崩溃了。
我在想,我外甥女天性凉薄,会不会是跟她的名字有关。
2000年腊月,我表姐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婴,表姐夫给她取名叫小冰。
小冰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红红的嘴唇,怎么看都美人胚子。
一家人把她宠得不行,小冰仿佛天生就是冷美人,不管对谁都是冷冷冰冰。像一块捂不热的大冰坨。
从小,她就非常的安静,不哭不闹也不笑,除非看动画片时,她才会偶尔露出让人不易察觉的微笑。
表姐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发现自家女儿很自私没有同情心。
一次,表姐切菜时,把手指头切掉一块肉,鲜血直流,当时只有她和女儿在家里。
要是一般的女孩看到这种情况,肯定心疼得不行,,结果小冰只是看了一眼,继续看她的动画片。
表姐叫:小冰,快帮我拿块创可贴过来!
小冰说:在抽屉里,你自己拿呀!表姐又气又痛,只好跑到客厅翻找,鲜血流了一地。
那一刻,表姐的心都碎了,当初还以为生了个小棉袄,没想到比破棉袄还不如。
除了很自私没同情心之外,小冰对谁都是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表姐家里的亲戚朋友,从没听到她主动说过一句话,你问她什么,她就眼睛看着别处回复你,让你没有继续问下去的欲望。
一次,我去表姐家玩,特意给6岁的小冰带了一个洋娃娃和一些零食,满心以为她会说声谢谢啥的。
结果我想多了,人家理都不理我,抱着洋娃娃和零食,转身就回到自己房间了,表姐一脸尴尬:这孩子不知怎么回事,对谁都这样,天生的!你别见怪。
我只好夸她:小冰长得漂亮,如果再活泼一点就好了。
表姐告诉我:幼儿园老师说小冰最好带,不调皮不爱说话,老师教的课本知识她都懂,就是不跟人交往,读了几年书,没有一个朋友。
我很想让表姐带小冰去看一下心理医生,又怕表姐嫌我多事。
表姐说:应该长大一点会好起来的。她又不傻不呆。
小冰的哥哥比她大5岁,对这个妹妹宠得不行,可是妹妹对他顶多就是笑笑,连哥都不叫一声。
一次,12岁的哥哥带小冰去广场玩,几个熊孩子骂小冰是哑巴,哥哥跟他们打了一架,结果被熊孩子推到水池里去了,好在水不深。
哥哥边哭边从水池子里爬了上来。全身衣服都湿透了。
一旁的小冰目睹这一切,无动于衷,仿佛木头人似的。
哥哥回去后很委屈的跟表姐诉苦,表姐问小冰:你哥被别人推下了水池,你怎么没一点反应?
小冰抿着嘴,眼睛看着别处,好半天才冒出一句话:我又没叫他跟人打架,活该!
哥哥很生气的盯了妹妹一眼,一言不发的回到房间。
表姐后来跟我说,那天她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女儿的凉薄让她感到害怕,也担心儿子因为此事会对妹妹有看法。
好在第二天,哥哥像没事一样,对妹妹依然像往常一样。
他依然会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妹妹买好吃的零食,依然会像护花使者一样全力呵护妹妹。
面对哥哥的关爱,小冰一如既往地坦然接受,凉薄对待。开心的时候,嘴角往上翘一翘,仅此而已。
表姐夫常年在外地上班,平时只有节假日才回来和家人团聚。对于女儿的凉薄他也是伤心透顶。
每次回来给女儿买衣服买玩具逗她开心,可是这么多年来,从来没听她叫一声爸爸。
在爸爸温暖的怀抱里,小冰表现得无比冷静,把头扭到一边根本就不看爸爸的眼睛。
表姐夫每次收假上班,都会跑到小冰的房间,默默的看着她那天使般熟睡的面容。然后在她的额头亲一下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小冰等爸爸一走,就爬起来上厕所洗口洗脸。
表姐跟她说:你爸刚刚走了,去上班了!小冰冷冷的说:我知道!我就是等他走了我才起来的。
表姐跟吃了一块冰似的,从头凉到脚。她苦笑着问女儿:你不想你爸吗?他在外面最担心的就是你!
小冰头也不抬:没什么好想的,就那样!又不是不回。
表姐摇摇头,非常伤心!她甚至怀疑当初是不是医院搞错了,这个家族往上溯三代,都没有像小冰这样缺乏人情味的人。
独独到了她这一代生出这么一个生性凉薄的孩子。表姐想了很久都想不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一开始她总想着大一点会好的,结果小冰长到18岁了,依然冷冰冰。
当然亲戚们都知道小冰的个性,也见怪不怪。
不过有的亲戚建议表姐夫去派出所帮小冰改一下名字。
不过这一想法遭到了小冰的拒绝!她冷冷的说:我就喜欢这个名字!
好在小冰读书还不错,从小学到大学都不要人操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考上一所名牌大学。
表姐一家深感欣慰,大学报道那天,表姐夫和表姐开车送她去报导,3个小时的路程,全程表姐问,小冰回答。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她波澜不惊,无动于衷。
上了大学后,除了寒暑假,平时小冰一直待在学校也不回家。
有时候表姐想她了,就跟她发信息,一般情况下信息都是石沉大海。对视频那更是想都别想,因为她基本上是按拒绝键。
唯一能让她主动发信息表姐的,那一定是要钱。就算是这样的信息,表姐也欣喜若狂,趁机赶紧多发几条信息给小冰。
比如:晚上冷不冷啊?被子厚不厚呀?跟同学相处得怎样?……
对于这样的信息,小冰基本上可以忽视,直接发信息:给我发300!
表姐讨好似的发了500元,仿佛只有这样她心里才舒坦一点。
小冰收到钱后,又好像突然人蒸发了一样。留下表姐一个人对着手机发呆半天。
小冰读大二那年,表姐的妈妈(我姑姑)因病去世,表姐哭得稀里哗啦,表姐夫打电话给小冰:你家家去世了,回来送送她老人家吧!
电话那头,半天没声音,末了冒出一句:死都死了,我回来有用吗?来去还要花路费。
表姐夫第一次勃然大怒:你这个冷血动物,我真是白养了你!还以为你长大了会懂事一点,结果越来越没人性。你外婆当初是怎么疼你的,你心里没有一点留恋吗?
嘟……嘟……那头挂电话了,那一刻,表姐彻底崩溃了,她哭着说:我上辈子一定是做了什么缺德事,才摊上这么一个没人性的女儿!
我姑姑走了,她最疼爱的外孙女终究还是没有回来送她最后一程。这件事让表姐一家伤透了心。
那天,表姐夫狠狠的说:这个女儿我尽义务把她培养到读完大学,就不管她了,她爱咋咋地,再也跟我没关系了。
话虽这么说,表姐夫只要一有空,就开车跑到小冰的学校门口,一站就是大半天。
有时候也会买些水果牛奶送到小冰宿舍,发信息告知她,小冰回复:知道!
表姐后来也想通了,她说:也许冰冰就是上天派来惩罚我的吧!她是我的女儿,我不该对她有要求,她开心就好。
我只能尽我所能给她最好的母爱,也不指望她对我有所回报了,只希望她将来能找个她爱的爱她的好老公,生个有人情味的孩子,这样最起码她老有所依。我也不会担心她以后的事情了。
有人说,天性凉薄的人,她的感受性差,情感不丰富,这和大脑前区缺乏有效联系关系很大。
像这样的孩子,还是有挽救的可能。比如:
1、多跟孩子沟通自己内心的感受
2、多留意孩子的喜好,爱他所爱,然后多多参与到他喜欢的活动中,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
3、多在孩子面前开展友好互动的活动,鼓励他参与,比如学会微笑拥抱,打招呼等。
总之,如果家里有这样生性凉薄的孩子,一定要给予她更多的关爱。
其实自闭症孩子的症状跟这个也很相似。
当孩子有社会交往能力障碍,喜欢独来独往,没有同情心,看上去非常自私时一定要早期干预。
不抛弃,不放弃,自己生的孩子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引导他用心拥抱大自然,感受来自人间的温暖。
你们见过这样天性凉薄的同款孩子吗?
慢慢发现孩子天性凉薄怎么办?
我表姐的儿子从小就很凉薄,他做过很多让人寒心的事情。表姐一直以为等他长大了就会慢慢变得懂事、贴心,可等他成人后,他变得更加自私、残忍。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表姐彻底断定她儿子是个天性凉薄之人。
表姐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儿子,老二是女儿,儿子比女儿大三岁。两个孩子的性格脾气截然相反,儿子从生下来后从来没人娇惯过,却非常地自我,不管吃什么东西都把好的抢过去留着自己吃,让别人吃坏的,或者是一点也不给别人留,也不怎么爱说话,也不怎么爱笑。而女儿虽然小,却比儿子懂事很多,会把好吃的留给哥哥和爸爸妈妈,嘴巴很甜,经常对别人嘘寒问暖。
表姐生病的时候,她儿子从来不知道关心她一下,就连问都不会开口问一句。她儿子八岁的时候,有一次我表姐得了急性肠胃炎,又拉又吐,她蹲在他们家的院子里,吐得她虚弱地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她儿子正好从外面玩完回来,她冲她儿子招招手,让她儿子去屋里给她倒杯水。
让表姐没想到的是,她儿子竟然直接拒绝了,还冲表姐说:你自己有手有脚的,让我给你倒干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表姐强忍着不适给她儿子说:我身体不舒服,不知道吃了什么东西,又拉又吐的,我感觉自己都快要死了,根本就没有力气去倒水。
她儿子说:你先给我买完你答应给我买的飞机再死,你要说到做到。
说完他就转身又出去玩了。那次让我表姐心寒至极,一个刚刚八岁的孩子说出来的话就这么绝情,让做父母的听了心里太不是滋味了。可表姐伤心了一会后就想开了,认为孩子这么小,什么也不懂,可能连死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童言无忌,大人何必和一个八岁的孩子斤斤计较。
还有一次,我表姐和她老公吵架,虽然是因为鸡毛蒜皮的一点小事,可两个人却吵得很厉害,最后还推推搡搡地打了起来。表姐的女儿在旁边吓得哇哇地哭,一边哭一边求他们不要再打了。而表姐的儿子全程淡定地坐在电视前面看电视,他听到妹妹的哭声,还恶狠狠地对妹妹说:闭嘴!你别再哭了!
他妹妹被他吼得不敢再大声哭,小声地抽泣着说:哥哥,你劝劝爸爸妈妈吧,让他们别再打了。
表姐的儿子听他妹妹说完就不再看电视了,可他也没过去拉架,而是坐在凳子上认认真真地看起了表姐和她老公打架。他一边看嘴里还一边说:哇,他们打得也太激烈了吧,哇,妹妹,鼓掌,快给他们鼓掌……
表姐在一旁听着气得火冒三丈,父母打架孩子不劝架也就罢了,还在一边给加油鼓掌,有这么不懂事的孩子吗?表姐也没心思和她丈夫吵了,拿起一旁的扫帚就朝着她儿子抽了过去。那次表姐把她儿子的屁股都抽肿了,可即便如此,她儿子仍然还是和之前一样不懂事。
天本来还是艳阳高照的,可是一会的功夫就变了天,表姐家的麦子还晾晒在他们屋后面的场院里,表姐和她丈夫急匆匆地去收麦子,家里只剩下了两个孩子。
表姐的女儿应该是口渴了,想去拿暖瓶倒点水喝,可她没拿稳,暖瓶不小心摔到了地上,还摔破了。暖瓶里滚烫的热水泼在她的脚上,她发出了杀猪般的嚎叫声。而她的哥哥就站在她的旁边,冷眼看着她哭。
看她哭了一会儿,她哥哥又是大吼一声:行了,别哭了,烦死了,又没被烫死,有什么好哭的!
她还是哭,脚背被烫得实在是疼,火辣辣地疼,当时外面已经开始下起了雨,她哥哥一下把她推到了屋外面,然后把堂屋门一关,说:你想哭就在外面使劲哭吧,哭死也没人管你!
等表姐回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她女儿一边淋着雨一边哇哇地哭,她女儿给她说了事情的始末后,她简直气不打一处来,对她儿子又是一顿揍。
表姐不明白她儿子为什么会这么凉薄,对父母漠不关心,对唯一的一个妹妹也是毫不在意。她苦口婆心的不知道说过她儿子多少次,可她儿子还是一如既往地自私,甚至自私到没有人性。
表姐和她丈夫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大半辈子省吃俭用地好不容易攒够钱给她儿子在城里首付买了套房子,可她儿子对他们非但没有感恩,反而责怪他们没本事,嫌他们给他买的房子太小了。表姐听她儿子这么说内心虽然觉得苦涩,可这么多年来早已习惯了她儿子的冷情。
薄情的人对谁都不会很有情。都说隔辈亲,表姐的公婆对这两个孙子孙女可以说疼爱到了极致,有什么好吃的自己不舍得吃,都留给两个孩子,两个孩子小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着他们。两个孩子都参加工作后,表姐的公公摔断了腿,表姐的女儿知道后第一时间和公司请了假,赶回老家看望她的爷爷,回来的时候还乱七八糟的给她爷爷买了很多东西。
而表姐的儿子自始至终连个电话都没给他爷爷打过。有一次,表姐在给她儿子打电话的时候忍不住说:你爷爷奶奶那么疼你,你如果工作忙没法回来看他,至少也要给他打个电话慰问一下吧。
她儿子说:打电话有什么用,他已经这样了,我给他打电话也不能让他立马站起来。
表姐的儿子不仅对父母、爷爷奶奶、妹妹薄情,对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是漠不关心。孩子生病的时候,他妻子让他去给孩子拿点药,他坐在沙发上玩手机连动都不带动的。至于他妻子生病或是身体不舒服,他更是从来不会放在心上。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表姐对她儿子彻底死了心,也是这件事促使表姐开始为自己养老悄悄做准备。
表姐的丈夫突发脑梗,在医院住了将近一个月,这一个月来都是她和女儿在医院照顾的。等她丈夫出院后,她和她女儿也累得病倒了,而这时候她的丈夫仍旧无法自理,于是表姐就给她儿子打电话,让她儿子回来伺候她丈夫几天,等她身体好了之后就不用她儿子了。
她儿子在电话里气哼哼地抱怨了几句,大体上就是说自己不好请假之类的,最后不耐烦地把电话挂了。表姐的心已经麻木了,她早猜到了她儿子会是这么个态度,好在第二天她儿子还是回来了。
表姐每天要去他们镇上输一次液,医生说要连续输七天,那天表姐从镇上输液回到家里,一进卧室门就看到她丈夫躺在地上,原来她丈夫想喝水,叫了半天他儿子也不见人影,她丈夫就想自己去够床头柜上的水,结果水没够到,人还从床上摔到了地上。
表姐一个人弄不动她丈夫,就去找她儿子,她儿子正躺在自己床上玩手机呢。表姐极力压下心中的怒气,尽量让自己用平和的口吻说:你爸掉地上了,你和我一起去把他抬到床上去吧。
表姐连续说了三遍,她儿子就跟没有听见似的,仍旧在床上玩手机。表姐再也压不住心头的怒火,她过去一把抢过她儿子的手机,然后使劲给摔到了地上,表姐大声说:我去打针,让你在家照顾你爸,结果你躲在房间里玩手机,你爸摔到了地上你都不知道,如果我一个人能抬动你爸,我压根不会使唤你,可你呢?你有听我说什么吗?你到底有没有长心?我们怎么就生出了你这么一个没心没肺的儿子?!
表姐的儿子这次难得一句话都没有反驳,和我表姐一起把他父亲抬到床上去之后,他就又回自己房间玩手机去了。
这件事让表姐彻底认清现实:她儿子就是天性凉薄,指望他给他们养老是绝对不可能的。表姐决定开始为自己的养老问题做准备。
以前表姐和她丈夫手里稍微有点积蓄就分给两个儿女了,一般是给儿子大部分,一小部分给女儿,表姐的丈夫以前是个老师,他每个月的退休金还是挺可观的。从那之后,表姐就不再给她儿子一分钱了,她还是拿出积蓄的一小部分给女儿,剩下的都自己存了下来。即便是他们儿子问他们要钱,他们也不再给了。
表姐经常想,为什么她儿子会这么凉薄呢?他们家并没有凉薄之人,如果说是教育问题,表姐自认为自己的三观还算正,也从来没有娇惯过她儿子,想来想去,表姐只能把她儿子的凉薄归于天性。
很多人认为没有人会是天性凉薄,凉薄之人都是受后天的影响,确实有部分人是受自身的一些经历所影响,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有的人的凉薄就是天性,他们的性格是天生的。
那么,如果我们的孩子恰恰是天性凉薄之人,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有以下建议:
1、尝试教孩子懂得关心别人。
怎么教孩子去懂得关心别人呢?难道就天天用话语教导他们吗?不,这样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自己多去关心身边的家人、朋友,孩子看到我们这么做,说不定会慢慢地效仿我们。同时我们也要告诉孩子,要积极向别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以及对别人的爱,我们懂得关心别人,别人才会用关心回报我们。
2、降低对孩子的心理预期。
如果意识到孩子是天性凉薄之人,那么我们要适当地降低一下对孩子的心理预期。不要想着从孩子那里得到多少关心,在我们生病或是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如果孩子没有给予我们慰问,我们尽量也不要伤心和失望。毕竟他不止是对我们一个人漠不关心,而是对身边所有人都是这个样子。虽然有时候心里会难免伤心,可只能安慰自己,那是他的天性使然。
3、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孩子天性凉薄有利也有弊,弊端是他的凉薄可能会伤害很多人,慢慢地,他们身边的朋友会越来越少,越来越没有人愿意和他们打交道。可他们这个天性也有个优势,就是因为对什么人和什么事都不怎么放在心上,所以会很少受到伤害。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可能会觉得这种性格脾气也挺不错的。而且这种人普遍做事比较理智,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好处吧。
4、不要毫无保留地对他们付出。
如果我们的孩子恰好是天性凉薄之人,那么我们做父母的最好还是不要对他们毫无保留地付出,付出得越多,我们最后可能会越不甘心。我们在对他们付出的同时,也要留一手,比如不要把所有的积蓄都交给他们,自己适当地留一些作为自己的养老钱。一旦把所有的财产都交给了他们,那我们的晚年可能会很凄惨。
天性凉薄的孩子很可能怎么暖都暖不热,可我们还是要去尝试一下,如果实在是无能为力,那就坦然而又理性地面对吧。
慢慢发现孩子天性凉薄怎么办?
(一)
李玫瑾教授有句话对我特别有触动:什么叫人性?人性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人性。
孩子天性不同是确实存在的。古人云“性相近,习相远。”这个“性”就是天性。古人也知道人类的天性只能说相近,而不能说相同,在天性上,我们确实是有差异的。
天性的差异来自什么呢?来自我们大脑的差异。
比如有的孩子感受性差,情感不丰富,这和大脑前区缺乏有效联系有关。
(二)有一次,我带我儿子去滑旱冰,这些四五岁的小朋友,跟着教练的指令围着场地一圈一圈地踏步走。有个小女孩每走到一位老人旁,就关切地说:“姥姥,你坐那儿,你别站着。“当时我好生羡慕,要是我有件这样贴心的小棉袄该多好啊。
还有一次,我和我儿子分开好几个月了,我不远千里来到他身边,我期待中见面的样子是这样的:他扑过来抱着我,妈妈,你终于来了。妈妈,我好想你啊。最好再流下喜极而泣的两行泪水。
可是,没有这样的场景出现。记得当时,我儿子穿了件小西装向我走来,我心情好激动啊,日思夜想的儿子就在面前了,可是他远远地就盯着我的箱子,然后说:“妈妈,你给我带了什么礼物啊?“在我打开箱子前,他的眼光竟然没有一下聚焦在我身上。
那个小女孩是我同事的孩子,真是同人不同命啊,心里有点凉。但是,我又想起那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在孩子的习性上,我们是可以教育啊,我们可以培养他的感受性啊。
(三)所以,后来我做了一些工作。
1、有意识地跟他说我的感受,多和孩子聊“亲历式“的体验。
什么是“亲历式”的体验,就是我们经历的事情,但里面包含着我们情感式的体验,我们在叙述这些事件的时候,要想办法把当时的情感表达出来。
我和他聊我和他之间发生的事,我和我的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我和我奶奶,我和他爸爸。
我们大脑中主宰感受的那部分是需要我们打开的。
2、当孩子流露出爱我们的表现时,一定要表达出我们的开心和感动。
到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已经有一些变化了。有一次我去接他放学,他从裤兜里掏出几粒豆子要给我吃,他说是同学给他的,味道特别好。记得我们当时的对话是这样的:
“妈妈,这是某某某给我的,特别好吃,我给你留下来了。“
看见是从裤子口袋掏出的,我吃不下,然后我说:“要不你吃吧。”
“妈妈,真得很好吃,好几次我都想吃掉,你知道我怎么留下来的吗?”
“怎么留下来的?”
“我把它们放在柜子最里面,只要我看不见,我就不馋了。有一次我到柜子里取衣服,我闭着眼睛,把衣服取出来,然后赶紧把柜子门一推,我就跑了,那一次我差点儿吃掉。”
记得我那时紧紧抱着儿子,说:“你这么爱妈妈,妈妈更爱你了。”
我们要想办法让孩子知道,爱是相互的,我们要学着爱别人,关心别人的感受。
现在回想我儿子的成长经历,还是有很多感人的细节。这次他生病住院,自己刚刚能从病床上下来了,就开始关心同病房的小伙伴了。我 觉得他这次生病也帮助他成长了很多。
3、言传身教
其实我要求不高,只要孩子在情感上比较正常就行,至于他以后有多大的爱心,还得要靠他自己的经历,我们的说教或引导,也只能在他小的时候进行。长大了,他只会看我们的行动。夫妻相爱,相互关心,他就能学到爱。还有父母在处理很多关系时的表现也会成为他的标杆。
慢慢发现孩子天性凉薄怎么办?
不会存在孩子天性凉薄,这一说。
性格都是后来形成的。
一母同胞的孩子,天上地下的差异。这种例子的多的很。
邻居家大孩子生下三个月,就忙着上班,婆婆把娃抱回家去养。
大孩子不到三岁生下了小孩子,婆婆和公公要在家照顾大的。没办法她就辞职,亲自带小的。小的三岁能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就把两孩子都带在自己身边。
但是,两个孩子性格完全不同。
大宝内向不合群,爱在家看电视。常常数落妹妹这不对,那不对的。妹妹跌倒了,也不拉一把。
二宝是个小人精,常常有好吃的,给爸爸妈妈姐姐挨着分享,也喜欢和小朋友们玩。
甚至对没有带过她一天的爷爷奶奶都非常亲,回老家总要给爷爷奶奶准备礼物。相反,被爷爷奶奶带到六岁才到父母身边的大宝,提起回老家看爷爷奶奶,就很不耐烦,总以学习或同学约着玩来推脱。
这一母同胞的姐妹,截然不同的性格难道是天性?
其实,孩子的性格是后天培养的。
尤其1-3岁,是孩子内外向性格的形成期。我们父母却总觉得孩子小,随便让爷爷奶奶带到懂事了,再教育。
许多老人,年岁大了,应付自己的日常起居都比较吃力,还带着孩子,不但体力跟不上,心情也会很糟糕。
带孩子,尤其带1-3岁的小孩子,是很需要耐心和智慧的。在这一时期,如果孩子常备指责,被圈在家里看电视,或只在老人堆里晒太阳,很容易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
4-8岁是形成孩子格局的重要时期。如果父母常教孩子自己的东西不许小朋友,或同学碰。不带孩子帮爷爷奶奶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教育孩子帮助同学,帮助他人。那么孩子很容易形成凉薄的性格。
希望父母思考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对症下药。孩子还未成年,多引导,一定会有所改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