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怎么治?

什么是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害。

发病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病性病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病害症状是根及茎基部受害所引起的。

症状轻的地块,小麦抽穗前一般不显症状,至灌浆期病株始显零星成簇早枯白穗,远看与绿色健株形成明显对照;重病地块,于拔节后即出现若干矮化的发病中心,麦田生长高低不平,中心点病株矮、黄、稀疏,极易识别。

发生特点:

全蚀病菌主要依靠含有病根残茬的土壤以及混杂有病根、病茎、病叶梢等残体的粪肥、种子几种途径传播。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土壤肥力低,尤其是严重缺磷的地块发病重。冬小麦早播发病重,晚播或移栽发病轻。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是全蚀病加重为害的重要原因。

防治方法:

主要以预防为主。

一是播种前一定要拌种。可选用咯菌腈、烯唑醇、戊唑醇、三唑醇、硅噻菌胺等按说明兑水拌种。

二是进行土壤杀菌处理。可亩用50%多菌灵4~5斤对细土20斤,播种时施入播种沟内,进行土壤处理。

三是喷药防治,在起身期就着手进行,可选用80%戊唑醇、或12.5%烯唑醇、或丙环唑乳油按说明兑水喷雾,隔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小麦全蚀病怎么治?

小麦全蚀病,一种真菌性病害,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比较常见,它分布广泛,在小麦种植区域基本都有发生,主要危害小麦根部或者茎基部,给小麦的正常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小麦在整个生育期都有可能感染全蚀病(从苗期开始一直到收获前),而全蚀病的危害又比较大,据一些农户反应,感染全蚀病的麦田,轻则能造成10%左右的减产,重则能达到一半以上,所以,正确认识全蚀病,做好预防和防治工作,对最终的增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小麦感染纹枯病的症状比较容易分辨,因为是根部病害(有些地方又称全蚀病为黑脚病),所以观察小麦根,会发生变成黑色或灰黑色,地上叶片部分,在苗期时,会出现发黄现象,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分蘖少等,如果是中后期出穗以后,还有可能导致白穗,而以上所有症状,最具有特征性的还是根部的症状。

小麦全蚀病的病菌来源主要有3种途径:

1、种子自身携带

小麦播种时,种子已携带病菌,比如自留种,有可能是自留种的麦田,已发生纹枯病,收获后,病菌随种子一起存贮,等到第二年播种时,随着适宜的外界条件,开始繁殖爆发,进行危害;如果是购买的小麦种子,同样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病残体传染

当感染过全蚀病的麦田,在小麦收获后,田间会掉落茎杆、病根等病残体,经过整地后,这些病残体被翻入土壤中,给了病菌生存的场所,然后在这些病残体中越冬、越夏,等到下次种植小麦时,继续危害。

3、土壤中传染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病菌会在土壤中进行传播危害,而感染过全蚀病的麦田,病菌会存在于土壤中生存,而未感染过全蚀病的地块,也有可能被临近感染过的地块所传染。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3种传播途径,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全蚀病的发生程度有轻有重,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4点,接着看。

1、重茬种植

如果是多年来重茬种植的地块,发生小麦全蚀病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一方面是田间的病菌越积越多,危害越来越大,二是抗性增强,农户所使用的预防和防治措施,效果越来越小,最终影响的是小麦的正常生长。

2、湿度大

小麦种植到年后4-5月份时,雨水较多,如果有些地方遇到了长时间的连阴雨天气,而田间的积水又没有及时排水,导致田间湿度过大,小麦发生全蚀病的几率和严重程度,也会变大。

3、肥料施用不合理

小麦种植中,氮、磷、钾以及其他一些中微量元素要合理使用,不能过度的单一使用某一种,导致营养比例失调,比如,一些农户为了追求小麦的长势,过度使用氮肥,小麦出现旺长,植株弱小,抵抗力减弱,全蚀病发生情况就可能会加重。

4、播种过早或过晚

一些农户反应,播种时间对于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播种过早,小麦生长过快,出现旺长情况,如果播种过晚,小麦在越冬期来临时,植株矮小,分蘖少,根系不牢固,以上都会导致小麦自身的抵抗力减弱。

了解了小麦全蚀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下面就说说种植户该如何提前预防以及发生后该如何防治的问题,先说预防措施,主要有4点:

1、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种植是预防小麦全蚀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不仅是全蚀病,对于纹枯病、根腐病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比如与棉花、蔬菜等作物进行轮作,全蚀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年限可适当增加,比如3年以上,全蚀病发生不太严重的地块,1-2年即可,会发现全蚀病有明显的减少。

2、合理使用肥料

从播种前的底肥就要注意,氮磷钾的使用按照一定的比例使用,一般情况下,使用复合肥居多,一亩地100斤-120斤,随后到了追肥时(返青期前后),主要是氮肥,而磷肥和钾肥有条件的也可以一起补充,再往后,小麦进行“一喷三防”时,加入叶面肥,补充中微量元素。

3、整地管理

整地管理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在小麦收获后,对于发生全蚀病的地块,要及时把病残体清理出田外,比如麦秸、杂草等,其二在小麦播种前,建议进行深耕处理,地表的土翻到地下,地下的土翻到地上,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4、播前拌种

小麦在播种前进行拌种,对于预防全蚀病有很好的效果,目前市面上的拌种剂有很多,可选择苯醚甲环唑或者是硅噻菌胺进行拌种,除了能预防全蚀病外, 纹枯病、根腐病也可以一起预防。

以上4点预防措施,大家可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不过,一旦田间发生了全蚀病,要及时用药防治,越早越好,如果未发病,也可以打药提前预防,打药不能保证100%治愈,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药剂可选择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等,根据发病情况,可多次使用。

最后,再提醒一点,小麦全蚀病已预防为主,一旦发病后,不容易防治,或者说不能完全治愈,所以,了解了以上所有的内容,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因全蚀病造成小麦减产。

关于小麦全蚀病的内容,小帮手就说这么多,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或者是更好的预防办法,欢迎在下面评论中留言,大家一起讨论学习。

小麦全蚀病怎么治?

不知道题主田间小麦全蚀病发生几年了,如果刚发生不到三年,宜及时进行科学防治,防止扩展加重为害,但据研究发现,小麦全蚀病连续发生4-5年为害最重后,即使每年不用药进行防治,也不会进一步再加重发生及扩展为害了,反而田间会越来越轻的。这一奇特违反常规逻辑现象机制目前尚未研究明确。在说怎么防治前,先说下田间为害的主要特征,以利大家及早辨别发现。

全蚀病典型为害特征:全蚀病只为害小麦根部及茎基部1-2节,苗期发病多植株矮化、分蘖少,下部黄叶多,犹如养分不足,但其种子根或小麦地中茎会明显为黑褐色,严重时导致植株枯死。病苗一般返青比较迟,分蘖不足,除根部大部分变黑外,茎基部叶鞘内有明显灰褐色霉层,抽穗后会点片或成片发生枯白穗现象,除白穗外,根部会变黑,易拔起,茎基部及叶鞘内有黑褐色霉层,犹如黑膏药状,故又称黑脚病,只是土壤干旱时黑膏药状会不怎么明显,要注意与赤霉病为害区别开来。

防治措施:不要选用有全蚀病发生区域的麦种种植,防止田间发病。麦田要多用腐熟有机肥,控制化肥,防止土壤偏碱,并增施磷钾肥,氮肥选用铵态氮,苗期多雨地区,做好清沟沥水,避免积水,降低田间湿度,能预防减轻发病。对开始全蚀病零星发生为害田块除发生后,及时拔除病株烧毁外,宜于油菜或棉花等其他阔叶作物进行轮作,并结合播前选用咯菌腈或戊唑醇、硅噻菌胺等药剂拌种防治预防,其中以每亩用纯硅噻菌胺4克拌种效果最好。对发生较重田块,小麦出苗后20天左右及返青初期选用苯甲丙环唑或硅噻菌胺或全蚀净各顺垄喷淋防治一次,可以有效控制减轻为害。

小麦全蚀病怎么治?

小麦全蚀病只有一种方法防治,用硅噻菌胺拌种。记住,没有第二种方法,如果有一定是忽悠人的。

小麦全蚀病怎么治?

到农技站去购买药。

小麦全蚀病怎么治?

你好,农学博士教种植 为您解答。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根部和茎基部,会造成小麦减产10%-70%,甚至直接绝收。小麦感病越早,产量损失就会越大。最近几年,在一些小麦主产区有蔓延趋势,而且蔓延速度很快,一块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只需要2-3年,危害十分严重。

小麦全蚀病的主要症状

(1)幼苗期症状:对于常年连作的重病田,小麦往往在幼苗期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发病症状。病麦植株稍矮,分蘖减少,叶色变浅,下部黄叶较多,种子根和地下茎变为灰黑色。严重病株一部分次生根也变成黑色。

(2)抽穗前后症状:从小麦拨节到抽穗之前,发病中心病株比健株低矮、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靠近基部一、二节的鞘内部会产生灰黑色菌丝,这时黑根症状更加严重,在重病地出现成簇或点片枯死现象。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措施

(1)深翻深耕,尽量轮作,减少连作:小麦全蚀病一旦发病,土壤表层就会遗留寄居病菌,假如对小麦田进行深翻深耕,就可以把病菌深埋在土层中,有效阻止病菌进行传播。因此呢,耕地轮作是控制小麦全蚀病的一种有效方式,作物轮作务必因地制宜,坚持2-3年轮作一次。

(2)平衡施肥:土壤营养成分对小麦全蚀病发生有极大影响,比如土壤缺氮的田块,全蚀病害发生就十分严重,土壤含氮量高的田块全蚀病发生较轻,主要营养缺乏的小麦田全蚀病害发生较重。所以呢,建议增加有机底肥用量,以有效提高有机质含量,建议多多施用腐熟有机肥。化肥施用要注意养分含量的配比,合理氮、磷、钾的配比,能够有效防止病害蔓延。

(3)药剂防治:首先就是药剂拌种,在全蚀病发病率较高的小麦田,推荐用2.6%适乐时拌种,这种药剂对小麦全蚀病的控制效果较好。其次就是药剂灌根,针对小麦全蚀病发病率较高的麦田,在小麦的返青期,用22.9%三唑酮对小麦进行灌根处理,能够有效防治多种土传病害,并兼治白粉病和锈病等。

[我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名农学专业博士,点击右上角可以关注我!每天更新农业种植知识,推广植物高产技术,欢迎大家评批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