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冬春季节,“上河工”干重体力活的农民,都吃什么?
六七十年代,那几年正是国家号召大兴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工程红红火火的年代。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也是在那个环境背景下提出的。
我刚参加生产队劳动时,正是邢台地区朱庄水库建造时期。农村各生产大队小队都要出工参加水库修建任务。说是18~45的男劳动力,都要轮流参加,一般三个月一轮换。有的县也有女民工参加。
那时,出工修海河,生产队都给记工分的,我们村给记得工分还不低,都是按满分记,甚至有的生产队每个工按12分记,。即使那样,有的社员还不愿意去当“伕”呢!出门在外苦累不说,怎么也没在家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得劲。
这倒对我的事,一是家庭条件差需要多挣工分,减轻家庭生活负担。二是因年龄不够18岁,在队上劳动只能挣和妇女一样的工分,每天记八分。三是,十五六岁时还没找媳妇的念头。再说了家庭条件差,本人长得也不怎么地,这辈子能不能讨上媳妇都没把握,去当民工,无牵无挂又多挣工分,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队长说,你想得倒怪得,水库工地要你吗?队上给人家派个“娃娃兵”沾不沾呢?我说那队长你就甭操心了,只要让我去,我自有办法留在工地。
自此在朱庄水库工地一干就是5年,生产队上谁不愿意去当民工的,我顶替指标,队长也没有意见。
开始时,我们官庄连部的占文礼社长带班的,他说中平村的干部怎么回事,派个孩子充数执应公事吗?胡闹!我赶紧自报家门,我说我21岁了,只是个小,家庭条件差营养不良,长得个小磕碜点。社长说,我信你个鬼!我和你父亲是老同学,还不知道你家的情况吗?啥也不说了,留下干吧!
扯远了离题了,话说在水库上的生活情况,生活吧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每顿玉米面或高粱面饼子,随便吃不限量,三天里有一顿大馒头,长形的相当于普通馒头3~4个,每人一个,不够吃的话,饼子管饱。顿顿有就吃菜,白菜粉条,偶尔带点肉腥。反正我觉得很满意。我特爱吃高粱面,真得挺对我胃口,体重增加,满面红光。
比在家里还强呢!在家里分得粮食有数,母亲老嫌我吃的多且不长个头。在工地还不放开了猛吃吗,即长膘又长个。要不后来参军入伍个头1.72米,否则,若不是在水库工地养起来的话,真还当兵不够格呢!哈哈!!!
六七十年代冬春季节,“上河工”干重体力活的农民,都吃什么?
在六七十年代,国家非常关心和重视农业,农民的政治地位高,大办农业的氛围浓。在城市街道、单位,工厂及乡村,都可以看到关于发展农业的巨幅标语,比如: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搞好水利工程,促进粮食丰产,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等等标语到处都是。
再就是全民都来关心农业,城乡结合,厂社结合,城区、工厂及学校等单位大力支援农村大办农业;抓改田改土,抓水利建设,实行机械耕作是常抓不懈,一浪高过一浪。
当然,农民在农闲时间,主要是冬春空余时间要抽出大部分人力,平时也要派多少个工给生产队去参加修水库,筑公路架桥梁等义务工程。去的人们都是从早上天未亮出发,下午接近天黑才回家,在工地上劳动是记工分,拿回生产队记工员处登记就可以了。不管远近的社员,中午少不了在工地伙食堂吃一顿罐罐饭,菜不怎么好,像盐菜、白菜、南瓜,东瓜等汤菜还是管够的,菜汤上面也能看到几滴菜油珠珠儿。
其实蔬菜也都是生产大队给各生产队下派的送菜任务,我就两次挑菜走了十几里山路去交给水库工地。
尽管劳动辛苦,但走进几百上千人的劳动工地,受热闹气分的影响,非常的愉快,特别是有中午那一顿罐罐饭的待遇,工分也要高些,比在队里劳动强得多,所以人们也都愿意去,并且在那儿也还有另一番劳动的情趣与劲头。
六七十年代冬春季节,“上河工”干重体力活的农民,都吃什么?
吃什么并不重要,不知道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忆苦思甜吗?那跟现在没法比,那个年代没有化肥农药,粮食单产低,更不可能有反季节蔬菜,通常就是地瓜干就咸菜,冬天萝卜白菜,春夏是应季蔬菜。更别指望鱼肉水果之类。那代人政治觉悟高,都衷心拥护共产党毛主席。因为解放前农民百分之九十没有土地,能有一亩自己的地是一生的梦想,上无片瓦盖顶下无立锥之地者大有人在,逃荒要饭卖儿卖女的习以为常。解放后家家户户分地分房,后来又入股合作社,真正尝到了当家做主人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只要国家号召,老百姓上下一心,搞水利、整良田,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发展。许多大的水利工程,直至今日还在造福后代,他们同样是可敬的人!所以不要问他们吃什么,而应该问他们做了什么!
六七十年代冬春季节,“上河工”干重体力活的农民,都吃什么?
一九六八年,开挖平阴县田山黄河至肥城县,名为一二三O的干渠。上万名民工上阵,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浩大工程。那时的工程,全部人工,没一点机械化。我参加了。
那时各生产队的劳力,都争着参加,能吃饱,是一主要原因。当时主食为杂面窝头,地瓜面,玉米面,高粱面三合一的。就萝卜咸菜。一星期改善一次生活,一斤白面馒头。一星期一次炒菜,白菜顿粉条,肉是沒有一点的。那时候可没有水果,副食品补充,又都干重体力活,所以饭量都很大,一斤干面煮斤半馒头,一顿吃完,没人剩下的。
六八年正是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备战,备荒,准备打仗”的时刻。民工们实行军式化管理,连绵百多里的工地上,红旗招展,热火朝天。足有三百斤的抬筐两人抬,二百余斤的石头一人背。人工打炮眼,一人持钎,两人打锤,一上午能打一米六七十厘米深。中午放炮,几百米的山头,炮声隆隆,硝烟弥漫,连绵不绝,石块空中飞舞,非常壮观,很象河南林县红旗渠的情形。
一条干渠,两年多才竣工。竣工时,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上将,出席了竣工典礼。
那时,这么一条干渠算上浩大工程了。据说还到起了美国的重视,派卫星拍摄。但与现在的南水北调相比,简直太小儿科了。然而对于全部用人工开凿来说,又显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
当时我十九岁,有幸参加了这一有备战意义,解决平肥两县灌溉的水利工程,在人生历程中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段。
借回答这个问题,又回忆起那个时代,那段历程,心中非常激动。
尤其看到当前,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感到祖国的伟大,民族复兴在望。生为中国人的骄傲。
六七十年代冬春季节,“上河工”干重体力活的农民,都吃什么?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同肘也是城市用水与排涝的枢纽。
六七十年代是农村的大集体时期,夏秋两季农忙过后,便是冬春的较闲时候,这时,农村中的劳动力便投入到挑河治水的工地上,那个年代因没有施工机械的投入,工程量再大也得全凭人工肩挑车推来运土,冬天没完成的土方,春天接着干。参加治水的农民没有分文报酬属义务性的,他们每干一天,由所在的生产队给予记工分,这工分参加生产队年终分红。
在挑河的工地上,民工们所吃的粮食也都由生产队集体供给,国家下拨的土方补助粮很少,属象征性的。参加挑河治水的人都是体力消耗较大的活,在起早睡晚的一天中,必须要保证早、中两顿是干饭,晚上喝粥。民工们很是辛苦,一个月下来,每六到七天(即一星期)能吃上一顿肉,就算不错的了。除此之外的下饭菜也只有萝卜和青菜为主了。有的人家考虑到壮劳力在治水工地不挨饿,家里便为他们备了些炒熟的焦面类方便食品,以便随时充饥。
当今天我们享受着幸福生活的时候,看着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河道,千万别忘了为其付出的那个年代的民工们!
六七十年代冬春季节,“上河工”干重体力活的农民,都吃什么?
那个年代上河工干重体力活的农民,吃的大多是玉米面窝窝头,大约2两重一个的窝头,一个人每顿饭可吃10多个是很一般的。个别饭量大的还吃的多些,有时也会改善一下伙食,如包子,懒龙(就是1斤2两半面粉做一个长形大馒头)每人每饨饭一个,大部分人一个就够吃的了,有饭量大不够吃的先吃窝头后吃懒龙,现在的人听起来哪时的饭量可能都是不可想象的,但这是真实的。没有一点点夸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