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进城后会不会瞧不起没有进城的农村人?

短时间内不会,时间长了几年或几十年后,有的人情味就变了,从思想意识观念及行为上完全褪化了,对农村人有点瞧不起了。这是点型的蜕化变质分子,这样的人虽不多,但现实中确实有。

但这也不是绝对都是这样的,还是说在各自人。有的混得觉得自己出人头地了,不仅连农村的乡亲不待理,就是他亲爹娘及亲戚到城里有事找他,他就显得特不耐烦,根本不愿理你。对于这类没人情的玩意,最好远离!

这也不在乎他是多大的官,或真有什么超群的本事,只是身在城里、手里有倆臭钱,或端了铁饭碗的,就从骨子里膨胀了,看不起农村人了。

有的人则不是这样,即使是本人确有本事,或什么主任什么长的,但仍然平易近人,农村乡亲任何人到了他那里,都会热情款待,没一点架子,只要能给你解决的问题,肯定想方设法帮你解决。这样的人都是受人尊敬爱戴的。

邻村的孔市长(已退休),现还在城里居住。孔老先生从普通公务员升至县长、市长,对待同事、对待农村的乡亲都是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谁有事到他家,或赶集上会拐到他那里歇会,他都是非常热情的招待。

在任期间,也不时的回农村老家和父老乡亲见面聊天、唠嗑、嘘寒问暖亲如家人。

至今已近耄耋之年的孔老先生,仍然不忘乡情,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婚丧嫁娶等,他知道了肯定会回来帮忙,乡亲们谁家有事也会通知他的。

这样的好人,自然会受到全村村民及认识和知道他的人们非常尊敬和赞成的,好人一生平安!

农村人进城后会不会瞧不起没有进城的农村人?

很小的时候,和爷爷一块去城里姑婆家走亲戚。那时间土地刚到户,爷爷提着不知从那弄来的2斤胡麻油、几斤玉米面,拖着我半夜起身,到现在的集镇上去坐每天一趟的运输公司的班车。

只记得姑婆家在河堤边上居住,屋子地上铺着红砖,擦得很干净的那种。还挂着蚊帐,有那种可以打苍蝇的拍子,还有可以用来坐的小板凳。我至今还记得姑婆给我们做的米饭、炒的菜叫花菜、还有蛋炒饭的味道。

有一天,爷爷要带我去厂里看姑婆怎么上班。一个很大的房子里面坐着许多女人,在缝衣服。爷爷径直朝里面进去了。我怕陌生人,没跟进去,就在门口瞎转悠。

一个身材高高的女人路过,问我干什么的。我害怕,不敢言喘。女人边走边说,一看就没进过城,xiang ba lao!我就像只被打了头的老鼠,没有等爷爷出来,自顾自地逃离了那个什么厂区。

从那以后至今,我没什么事轻易不会进城。也许是我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在做怪,又也许是这么多年经历过许多事,真正看清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和这种差距所带来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认识的巨大区别!

老人们常说,货有九等,人有十成!当人们试图用所谓的大爱和人性去消弥这种客观存在时,反而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生活条件改变以后,生活的态度也会随之改变。我不是别人,又怎能要求别人恭敬待我。别人也不是我,又怎能寄望我能优秀如也?

光着脚板赶牛犁地的人,怎能有进门换鞋的习惯!喜欢在雨天蒙头大睡的人,又怎能有朝九晚五的自律!关键是别人再看得起自己,自己也很难做得真正让别人看得起啊!这才是真正的现实,也是所谓的差距所在。

有位教授曾经公开贬低农民,也有人总拿农民开涮,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做为农民,我用几十年时间,平息了自己心中深深的自卑感,也承认自己做得太差,也能坦然地去面对所有的“瞧不起”!最关键的是:也许别人压根就没有“瞧不起”自己,而自己一定要学会自己瞧得起自己!

有些事情总是惊人的相似:曾经的城里人瞧不起农村人。如今的农村人进城后也一样瞧不起农村人!曾经被吐槽的城市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居家现象,在新进城的农村人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村上一家办白事,在城里的乡邻都是晚上坐车连夜赶来的。相互见面寒暄后,人情份子一搭又走了。我纳闷:在一个城市里面生活,难道相互从不见面?办白事是要端盘抬大档的,来了又走了算什么事?

也是我多心了!虽为乡邻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却各有各的干事。不像在农村早上不见晚上见,晚上不见还隔三差五凑一起谝闲传。要上班要赚钱,那有什么心情去串门。至于说用几天时间帮忙办白事,就更不用说了,能来一趟搭个份子就不错了。我们终究还是接受了这种现实!

@木火同明农村人说农村事。更多农村事,抛砖引玉,欢迎您参与讨论,尽情分享!

农村人进城后会不会瞧不起没有进城的农村人?

瞧不瞧得起人,和进不进城貌似没关系,在于人的素质。有素质有经历的成年人,都知道,不能瞧不起任何人。哪个人不是连滚带爬的过来的呢?

农村人进城后会不会瞧不起没有进城的农村人?

肯定会,而且这样的例子还不少。大学生害怕做清洁的父母到校给自己丢脸,当官的见了父母绕道走,害怕自己被同事瞧不起。

农村人进城后会不会瞧不起没有进城的农村人?

首先谢谢朋友的邀请!这种现象确实有,但并不完全都是,改革开放前夕,城市户口确实吃香,村里谁家有个城里亲戚,众人都羡慕,我村就有两三户工干家属通过走后门把妻子和子女的农村户口转到城里,全家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城里人,以后很少回农村老家,偶尔回来后看望老家的父母时,穿戴非常时兴,碰见村子里的父老乡亲和左邻右舍人就爱理不理的,好像很陌生,好像谁欠了他家帐似的。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农村的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通过打工和发展多种经营,也住上了砖房,楼房、别墅,出门用上了现代化交通工具,通信工具更现代化了,吃、穿变化更大,渐渐地城市户口不吃香了,反而农村户口吃香了,现在一些进了城的农民虽说在城里买了楼房,但是还是农村户口,有的是为了孩子上学读书而进城的,有的是为了在城市找工作方便而进城的,有的是为了给儿子能尽快找下对象而在城里买房的,是迫不及待事情。

这些后来的农民进城后,心里还装着农村,为了子孙后代的生活,确实不得不这样做,他们回到农村后,对待父老乡亲非常热情,即使在城里碰见村里人,照样也热情,好像并没有瞧不起没有进城的农村人似的,因为社会发展到今天,没有进城生活的农民人并非全是穷人,或生活质量差的人,一些进了城的农民人并不是全是富人,本事大的人,有什么资格瞧不起没有进城的父老乡亲呢?

其实农民进城后,思想压力非常大,因为城市消费高,吃、住、行样样得掏钱,如果农村产业多,公共设施,以及医疗、教育方面和城市差不多,在农家院落住习惯了,谁还愿意进城呢?

再说我们活在世上,只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没必要知道别人是否瞧得起瞧不起我们,我们自己能瞧得起自己就对了,因为现在生活节奏加快,没有那个么必。

声明:文章属于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农村人进城后会不会瞧不起没有进城的农村人?

会,一定会。仿佛搞得他就是城里人的样子。其实他没想想自己在城里却是下等臣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