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贬低元朝,我们的父母皆靠他生养”,朱元璋为何这么尊敬元朝?

趣谈答案:因为朱元璋变了,朱元璋再也不是之前的那个朱元璋了。

两次变化

朱元璋的脾气秉性一共发生了两次巨大的变化,而这两次变化分别是进攻元帝国的时候和占领大明天下的时候。在朱元璋进攻元帝国的时候,曾经思考了好久,终于确定了一篇檄文,而在这篇檄文当中把元帝给骂的猪狗不如。

就在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天下,并且把元帝国赶到了漠北的时候,又写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当中,朱元璋说到了最开始题主所说的那句话,不要贬低元朝,我们的父母皆是她所生所养。

大家有没有发现,朱元璋的这两句话不但矛盾而且非常的有致命性,是因为这个帝王不能够做到一诺千金吗?差不多,这前后的巨大反差几乎给人一种打脸的表现。

朱元璋的难处

我们先讲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就是徐阶和严嵩之间的争斗。

徐阶最喜欢的一个老师傅,这个老师傅叫夏言,严嵩这个坏老头直接把夏言给整死了。

徐阶在此之后再接再厉,通过种种计谋动用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终于把严嵩扳倒了,而这个时候徐阶当然有能力、有资格去把严嵩杀掉,但是徐阶却没有杀掉他,因为当初的那个徐阶已经不见了,眨眼之间变成了另一个朝中大臣。

相比较而言,朱元璋和徐阶是一个样子的,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肯定是痛恨元帝国的,如果不是元帝国来回折腾的话,自己的母亲也不会死。

但是当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他就已经不是之前的朱元璋了,这个时候的他就必须从大局考量。

元朝的贵族

的确,尽管在当时那个年代,汉人被分成了第三等和第四等人,在整个社会的主流上层从来不受待见。

这仅仅是普通的老百姓分层,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会有很多的贵族和高等的汉人,而这一部分汉人他们的能力甚至已经凌驾在了色目人和蒙古人身之上。

而这些人他们的影响力很大,破坏力十足,并且对于元帝国有着超强的依赖性。

朱元璋在这个时候如果不狠狠的夸奖一下他们,如果不及时的表态,则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危机和祸患。

而朱元璋所说的这一切就是为了从大局出发,这个时候他和元帝国之间的血海深仇仅仅是个人恩怨情仇,并不能够代表自己的子民与元帝国的子民之间的恩怨情仇。

而朱元璋也不愿意将这一部分深仇大恨无限度的放大,只能忍气吞声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不要贬低元朝,我们的父母皆靠他生养”,朱元璋为何这么尊敬元朝?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咱不得不说朱元璋这人就是个奇迹,作为咱大华夏最后一个汉人的大一统王朝。这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就俩字——牛掰啊!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嚷嚷:“朱元璋有嘛好的?一水的奇葩皇帝,就他自己个杀人如麻,而他后边的皇帝,啥木匠皇帝等等,有啥好吹的!”

你快拉到吧,这还不是大明离着满清实在是忒近了点,加上满清那会还都跪在老朱家的地头上讨食吃,那也没谁了。那扣扣改改的你也信。咱别的不说就他那文字狱,整掉了咱大华夏多少东西,没的办法,很多历史上的东西,只能从周边国家的历史记录中,找点踪迹,这也没谁了。

这话头再说回来,如果真有那些个人说的大明朝都是奇葩皇帝,他这王朝能绵延二百多年?这就是最好的佐证。

算了这话题在唠下去,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咱先打住,以后有机会俺再和大家伙聊。

话说,历史上都讲朱元璋这人长的磕碜,咋说呢?他再磕碜,那长的也是一脸的龙相,不然咋配的上屁股底下的龙座呢?

而且他打小能把自己养活了都是个奇迹,放牛娃玩过,乞丐做过,云游的和尚他也当过。这些个事咱三言两语的就过去了,但这时间得熬啊,其中的滋味哪里是一个苦字能表达的了呢?正因为如此,他对民间的疾苦体验那叫个深入,您当官的玩的那些个伎俩,他门清,想糊弄他?那叫找死,加上他这人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杀起当官的人那叫个毫不手软。至于老百姓,只要不是罪大恶极的,他不会拿你怎么样的。

而朱元璋要和谁争天下呢?咱大华夏历史上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中的一个——大元朝。

咋说呢?这大元朝光顾着扩张了,家底都快掏干净了,老百姓活的那叫个苦,都活不下去了。一股脑的大家伙扯着旗杆子就开始怼着大元朝,当时怼的人也多,而朱元璋就是其中一路。

老朱这人

作为老朱家开国鼻祖,他是由小打到大,由大打到强,那大脚马皇后一路陪着走下来。老朱这辈子谁都不服,就服这糟糠之妻,俩人对骂他老是处于下风口,憋屈的不行,但拿着马皇后还是没辙。

骂完之后,憋一肚子气,回头还得打听马皇后气消了吗?这晚上吃饭了吗?没吃饭他比谁都急。

当年马皇后先一步走了,把个朱元璋哭的稀里哗啦,一夜之间老了不少。把个太子朱标愁的,这咋整啊?全天下这就没有一个人能拦得住朱元璋那小暴脾气的了。

没得法子,画了一副当年马皇后背朱元璋逃跑的图,塞怀里,就预防着倒霉的时候用用。

你还别说真用上了,有一次爷俩怼上了,朱元璋怒了,追着朱标要揍。没得法子朱标就把这画给扔了出去,瞅着画的朱元璋当时就哭了。

“你个混小子,就会拿你妈当挡箭牌!真不是个东西!”得,朱元璋也不打了,蹲在地上瞅着画哭呢。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老梁你这跑题了吧,人家问的啥?你又扯的是啥?”

不是,咱从朱元璋对马皇后的事,就能看得出来,这朱元璋是真汉子,真性情的一个人,换句话说他是一个有底线的人。

从这些个事中,了解了这么多,咱再回答题主的问题,那叫个手拿把掐了。

题主的事

在1368年七月的时候,老朱扛着旗,带着兵一路可就打到了直沽。元顺帝派知枢密院事卜去怼老朱,结果整了个身死道消。

这元顺帝将太庙的牌位收拾好,这就准备出逃。到了晚上的时候,开了健德门,带着太子后妃和一百多个大脑壳的大臣,这就往上都窜。这路上遇到山峰崩塌,他还以为是老朱带着大兵到了,吓的那叫个慌不择路。

从这个时间点上元朝就结束了中原的统治,这北元就开始了。而在1389年这北元在蓝玉的进攻下也飞灰湮灭了。

所以题主这事应该是1368年元朝被灭的事。咱就用具体的事,说说题主的问题。

元顺帝逃的也着急忙慌,所以他那后宫佳丽,根本就没有机会带走。事后记录光宫女就不下一千人。

老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您给这老朱留了这么多女人,这要是整不好,那后遗症可就大发了。

当时提出了这么两个建议,第一按个头的大小,就赏赐给三军将士就完了,第二,干干脆脆把这些女人到放出来,各回各家各找个妈就完了。

那么朱元璋怎么决定的呢?他选第二种,为嘛呢?很简单这些个女人中绝大多数都是蒙古人,放她们回去,是表达了一种意思。

你蒙古人和咱这汉人都是一家的兄弟,只不过你这蒙古人不会统治天下,你瞧瞧整的乌烟瘴气,咱老朱代表汉人把你撵下去,这是兄弟家里的事,不至于对一帮子女人动刀动枪的。这也是一种怀柔政策,这政策和态度往那一摆,那些个打不下的元朝将领,自然而然的选择投降,在中原地区繁衍好几代的蒙古人抵触的心里也就少了几分,那么为以后的统治也能奠定一分安稳的姿态,毕竟大家都兄弟吗?政见不合咱可以动刀动枪,但你被我揍趴下了,服了,咱也不会拿你咋样的。

事就是这么个事,以后朱元璋做的事,他也是这么做的。所以他尊重元朝,也不让人诋毁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尽快的恢复战乱之后的持续,维持大一统统治权威。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不要贬低元朝,我们的父母皆靠他生养”,朱元璋为何这么尊敬元朝?

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中原的汉人非常的开心,并且强烈建议朱元璋严惩元朝的统治者们,但是朱元璋却并没有。明军抓到了元朝的皇子,臣子们建议也在南京举行大型的献俘典礼庆祝,朱元璋也没有同意!朱元璋对元朝十分的尊敬,这一点让人感到非常的困惑!

元朝的军队在进军大都之时,朱元璋还要求军队不能够伤害元朝的皇亲贵族,甚至还封这些贵族们很高的爵位,并且让汉人们对他们以礼相待!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之后,满朝文武纷纷献上各种奏章,批判元朝皇帝的昏庸无道,但是这些大臣们的做法遭到了朱元璋的厌恶。因为这些奏章当中有贬低元朝君主的话,朱元璋还对宰相说,不能够贬低元朝,并且还说我们的父母都是由他生养!对于中原的汉人来说,想要接受元朝的正统地位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元朝的正统地位毋庸置疑。那么同样是汉人的朱元璋,为什么愿意去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呢?

首先,蒙古人的人数一共在170万左右,但是这些人却占领了3300平方公里的地,若是想要对这些土地实施控制的话,那么这些蒙古人就不得不依靠士族和地主。一些普通的百姓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蒙古人,根本就不知道蒙古人长什么样,所以他们也就没有站起来反抗的想法,因此元朝在他们的心目当中就变成了一个十分正常的王朝。虽然元朝有很多的暴政,但是对于这些老百姓而言,他们恨的不是蒙古人,而是当地的地主和一些官吏罢了!因此,之后百姓们愿意参加反对暴政的起义,所针对的只是地主阶级的人罢了,这些矛盾才是起义的根本,而不是百姓和蒙古人的战争。

其次,很多读书人都在为元朝做事,元朝重视这些人才,所以说这些人才对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据说,元顺帝在位期间,之所以荒废了朝政,是因为一些贵族勾结了汉族的文人发动了党争,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相互勾结在一起,最终竟然威胁到了皇帝的生命,导致元顺帝为了保命,只能够荒废朝政。党争的影响十分巨大,据说当时有一位有名的将领,他的汉名为王保保,此人曾经多次打败汉军,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却因为党争遭受了元朝的排挤,仕途发展的并不顺利。如果朱元璋不认可元朝的话,那么给元朝当官的这些读书人就变成了所谓的“汉奸”,因此这些人极有可能会联合起来镇压义军,这将会是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一个巨大的绊脚石。若是朱元璋认可元朝的正统地位的话,那么这些读书人也就不会成为隐患。

其实就连明军内部也有很多人是在元朝当过官的,比如说非常著名的刘伯温,刘伯温后来又投靠了朱元璋,也许朱元璋真的非常的在意,否则也刘伯温的才华投靠了他之后,怎么可能最高只做了个二品官呢,但是这里面的事情是很难明说的。

最后,中国自古以来都在受孔孟的影响,中国的文化是离不开孔子和孟子的,我们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孟子曾经一再强调,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无论谁当皇帝都是无所谓的,就算是外族又能如何?朱元璋自然也知道这一点,汉族人的民族认同感比较低,所以只要对方服从孔孟的教化,汉族人是可以把蒙古人当成是自己人的,因此朱元璋也就没必要却针对蒙古人,更没有必要去针对元朝。朱元璋尊敬元朝是非常正确的做法,若是他拿民族话题做文章的话,那么危险系数就太高了,他只能够在元朝的暴政上面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

“不要贬低元朝,我们的父母皆靠他生养”,朱元璋为何这么尊敬元朝?

朱元璋说的话,不能断章取义的理解。因为他是皇帝,是政治家,他说的每一话都是为政治而服务的。

这也就是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决定了态度。

比如说,1367年徐达北伐时,由宋濂起草的《谕中原檄》中(宋濂起草,朱元璋修改),朱元璋对元朝的评价就很不好,通篇都在辱骂元朝是胡虏。我从文中截取几段:

①:元以北夷入主中国。

②: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③:胡虏无百年之运。

④: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

⑤: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

⑥: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⑦: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这些都是半白话,就不用翻译了。从通篇的“胡虏”中可以明显看出,朱元璋对元朝的态度是非常的不好。尤其是那句“予恐中土久污膻腥”,这完全就是在侮辱。

但是三年后,朱元璋的立场变了,对旁人说出了“元朝虽是戎狄,然主中国为正统之君将及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的话,正面表扬了元朝,承认了元朝的合法性。

好,问题来了。

请问,朱元璋为什么要说这种前后不一的话?是他精神分裂吗?

当然不是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看地图就知道了。

1367年徐达北伐的时候,朱元璋的地盘不够大。天下主要还都是元朝的。在这些地盘上,有蒙古、色目人,有支持元廷的汉人军阀,有普通受压迫的汉人。朱元璋的《谕中原檄》就是写给这些受压迫的人看的。

他希望汉人支持他,希望蒙古、色目人也支持他。所以他要把元廷往死里骂,在舆论上把元廷批判的一无是处。

但是三年后,明朝和北元打成了僵持。虽然当时北元苟延残喘,但朱元璋发现想灭了北元,很困难很困难。于是,他就只能改变立场,先捧元朝,借吹捧元朝再来抬高自己。

也就是说,公元1370年,朱元璋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这句话时,当时仍有少数政权和汉人地主阶级是心向元朝的。朱元璋如果要征服这些人,他就必须承认元朝的正统性。

这么说话的好处,一是可以顺利继承、接收元朝的政治遗产,二来可以缓和对抗,瓦解元廷的内部向心力。

这就好比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凯承认了中华民国的政权是继承至清朝,并强调民国法律上继承清朝领土上的一切政治遗产。这么宣传的好处就在于——东北、蒙古、西藏、新疆这些非传统的汉族主要居住地(汉地十八省),在法统上就不能脱离中国。

PS:朱元璋不能宣传自己的法统继承自赵宋。因为承认宋朝,会有政治隐患,毕竟元末农民起义打的一个口号就是“日月重开大宋天”。承认明朝继承宋朝,那明朝就没有合法性了;二来宋朝疆域太小,诸如云南、东北、西北、西藏等地都不是宋朝固有领土。这种现实情况会影响朱元璋的扩张。

所以总的来说,朱元璋说的话,一定要根据说话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不能断章取义。朱元璋初期为了造反,为了打击蒙古人的合法性,他必须要称其为蛮夷。造反成功后,为了要最大化的整合胜利成果,也就承接前朝的遗产,如土地、人口等,朱元璋又必须承认元朝的正统性,借元朝抬高自己的法统。

这是属于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成熟政治家的正常操作。朱元璋的话看似精分,但归根到底还是在给明朝找合法性。

“不要贬低元朝,我们的父母皆靠他生养”,朱元璋为何这么尊敬元朝?

朱元璋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其实牵扯到现在的一个学术问题:在两千年的封建史中,中华的正统帝国系统到底该怎么算?

正如当年隋朝灭南陈之后,大臣们和隋文帝脑海里冒出的新问题:我们国家的道统从何而来?要知道,隋朝是一个汉族和游牧民族交融很深的朝代,脱胎于占领中原一百多年的外族,在传统士大夫眼里,他们就是蛮夷!现在蛮夷统一了全国,那这正统之说,从何安出?要知道中国儒家的天命信仰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同,没有正统性,国家就别想稳定。

到了明朝这里,其实面临的问题和隋朝一样:论正统性,已经被灭了九十多年的南宋才是正统。朱元璋一个草根出身的人,哪里有什么正统性可言?如果不承认元朝为正统,那这九十多年的正统空白又怎么解释?真要撇开老天爷重新建立一套正统体系吗?那可是挑战中国儒家几千年来的传统,朱元璋可没这么大胆子。

那么,只有一个办法,把元朝构建成一个使用“革命系统(传统中国词,意思是革除天命,或者改革天命。改朝换代时,这个词的使用率相当高)”、听命于老天的新天子!然后再将明朝作为元朝系统的革新产物,以产生新的正统性。

我们来看下朱元璋的《登极诏》:“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按:指元世祖)於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海内土疆,豪杰分争。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雄于左右。朕屡命大将军与校尉奋勇威武,皆已勘定,民安田里。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词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这里已经明说了,老天命令一个“真人”在沙漠出生(蒙古高原,草场和沙漠都不少,比较著名的沙漠有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还有规模小些的库布齐沙漠),入主中原做皇帝。所以,元朝皇帝也是老天的儿子,具有天命信仰的正统性。

朱元璋这么说,实际上是以威权压天下。反正他是皇帝,说什么是什么。虽然真要算起来,他的帝系是从小明王韩林儿那里抢来的,和元朝中间也有间隔。但是显然没人敢提出这样的疑问,要不然自己的下场不会比韩林儿更好。所以,朱元璋就算是一锤定音,将元朝拉入了中国的天命信仰系统,从此成为了中国的正统王朝。其实,元朝的信仰是长生天,也可以算是老天爷,和中原民族算是“道友”。

除了道统观之外,朱元璋承认元朝,还有自己的领土要求。

历史学上,把中国的封建帝国时期划分了三个阶段:秦、汉、魏、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被称为第一帝国时期;北魏、北周、隋、唐、宋,这几个朝代被称为第二帝国时期。到了朱元璋这里,已经开始了第三帝国时期。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能看出来,三个帝国时代都有一个领土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的演变过程。每个阶段的末代帝国,都是羸弱不堪的窝囊帝国。

朱元璋虽然从小没念过书,但是通过后天学习,掌握的知识也不少。尤其是历史,那是他的必修课。宋朝的积弱和元朝的强盛,那种鲜明的对比他肯定是了然于胸。他要建立的,不是收不回燕云十六州、偏安江南那样的暗弱王朝,而是忽必烈那样横跨欧亚、挥斥方遒的强大帝国!这样一来,明朝的领土的下限,也要向汉唐靠拢。不仅要有燕云地区、蒙古地区、东北地区,连西北地区也要纳入版图!

很显然,通过几百年的洗涤,从河西走廊到蒙古高原再到东北、渤海地区,汉人的痕迹已经消失殆尽。想要把统治推行到这些地区,你说你是汉人,没人会对你有敬畏之心。只有说自己是蒙元的继承者、征服者,这些地区的游牧民族才会臣服于你的统治。朱元璋承认元朝,正是要把自己的塑造成蒙元的继承者和征服者,为自己日后收复汉唐故地打下舆论基础。

另外还有一点:朱元璋治下,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武装存在,承认蒙元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正统性,有利于统治的稳定。

传统认为,元朝是个把人分成等级的朝代,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第三等汉人、第四等南人。但是,这个说法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清末的汉人学者屠寄,综合了日本的史料之后,在自己的著作《蒙兀儿史记》中,提出了上述观点。可是这种观点其实并不能服众,明朝、元朝的史料之后,都没有这种说法。至于什么杀人不用偿命、初夜权之类的,更是查无实据。

相对的是,在《元史》、《新元史》、和《蒙兀儿史记》所作传的864名三品以上的官员中,汉人占了409位!而且,据《马可波罗游记》所载,元朝的首都大都(现在的北京),商业活动繁荣,各族人民在此公平交易,没有什么高等种族欺负低等种族的事。另外,元朝的朝廷大事中,也频繁闪现其他民族人的身影: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最重要的辅臣,是契丹人耶律楚材;大都城修建者是汉人刘秉忠;就连一个写戏剧的汉人关汉卿,影响力也能直达皇帝;可见,元朝的时候,各民族的生活还是比较惬意的,完全不像清末革命时说得那么惨。

更何况,即使蒙元离开了中原,中国边境上还是有不少蒙古的武装力量存在,比如宁王朱权手下的朵颜三卫。另外朱元璋夺得天下的过程中,色目人军队也出过不少力。这帮人虽然都是认钱不认人,但是对于蒙古曾经的强大,他们也是向往的。对于自己原先的统治者,他们也有一份怀念之情。更何况,南方的色目人掌握着海外商业路线和大量财富,是明帝国的财神爷,他们也需要安抚。

那么,朱元璋赶走了蒙元,自然要安抚原先在蒙元时期过得不错的那些异族人和部分汉人。这时候,打着元朝继承者的旗号,就有助于体现出一种民族的亲和力,很方便日后自己的统治。而事实上,朱元璋也是这么做的。明朝的民族政策,比起晋朝、宋朝那种片面而盲目的“民族优越感”来说,好了不是一点半点。这也是明朝能够存在将近三百年的重要原因。

“不要贬低元朝,我们的父母皆靠他生养”,朱元璋为何这么尊敬元朝?

《匪夷所思》:朱元璋进攻元都前攻而不围,遣使让元顺帝体面退场,元顺帝赠诗赞其明主,元顺帝三千佳丽朱元璋也不取一瓢。

(1):其一老朱一路进攻打下元朝都城大都,元顺帝落荒而逃,老朱顺理成章的接手了元皇宫成了新的地主大老爷,自此开始了老朱的统治生涯,由于老朱进攻迅速加之元对于汉人来说还是外族,在百姓的帮助下元顺帝很快就失去了绝大部分土地,被吓坏的元顺帝不得不弃城而走,甚至来不及带走自己宫中的这诸多佳丽,不过这也给老朱留下了难题,如何处理这诸多后宫女眷朝中有两种办法,一种是赏赐给有功之臣,以此犒赏三军,一种声音是将这些女眷放回家乡,为朱元璋博得一个宽厚仁君的名气!

影响:老朱深思之后选择了后者,把这些可伶的女眷放回了民间,于是就在有大臣奏请说妥宽待处理这些前朝遗孀的时候,朱元璋就借坡下驴同意了奏请,这一举动在天下人看来也彰显朱元璋的气度和胸怀,再者说朱元璋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老朱这一举动在很多人看来就是老朱肯定了前朝元人的地位,毕竟厚待前朝女眷是朝代更替明君继位才会有的仁举!

(2)其二就是朱元璋在马上就要进攻元顺帝都城时,特意拍了一个使者见元顺帝妥懽贴睦尔向他传达了自己的想法:元第一不能战,第二也不能降,朱元璋的意思就是你元顺帝打不过我所以你不能和我进行战争,而我朱元璋也不需要你向我投降,我给你一个体面退场的机会,于是才有了文章开头的元顺帝落荒而逃,朱元璋给了宫内女眷一个体面归乡的结局,元顺帝自知这个结局无法改变还送了一首诗给朱元璋《答明主》表达了自己认命放弃,想要求一个体面退场,谁也不再为难谁的结局。

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昭回。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答疑:为什么有题者这种类似的问题出来,主要是朱得天下后对元遗留问题的这一系列的处理方式让人不匪夷所思,能狠心几乎杀死所有多年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兄弟的朱元璋居然会放元顺帝体面退场,这让人不得不猜测元朝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给了人一种朱元璋可能非常尊重元朝的感觉?还有就是元后宫几千佳丽,朱元璋居然不取一瓢?为什么还让人不要轻易侮辱前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