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时,德国陷入危险境地,为什么日本见死不救?

日本并没有见死不救,他们帮了忙,还帮了很大的忙,德意日三国轴心并非名不符实。

只是,日本基于自身的战略和条件,没有直接找苏联动手,反倒找美国开刀,惹出了一个大怪,让人觉得日本很愚蠢罢了。

日本是不是愚蠢呢?战略上蠢是蠢了点,但他们一点也不愚。日本最大的问题是决策混乱,陆海军互相扯腿子,跟韩国人玩短道速滑差不多。

当年日本在对华战争上陷入泥潭,1939年时已经因为投入损耗巨大,囤积的资源开始耗空。

这样继续下去,战争是打不下去的,日本迟早会落入毛主席《论持久战》所预言的失败结局。

所以日本情急之下寻找了两个突破方向,一个是去北边打苏联,二个是把东南亚到亚太占了。

其实两个选择很大程度上都是为石油去的。

日苏之间有库页岛的领土纠纷(其实库页岛最早是中国的,这里面有历史问题),库页岛上的萨哈林油田让日本垂涎欲滴。

同时,千岛群岛也有石油产出,以及世界排前的巨大渔业资源。

而且日军是乘着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大风飘起来的,他们对俄人心理上有轻视,也念念不忘想再咬露西亚一口。

但日本与苏联在1939年打了一仗后,打败了,战略方向随即马上转向了南边。他们要与老牌帝国抢地盘。

南边的石油资源更为丰富,婆罗洲的油品好到可以直接灌军舰里,日军又是一支以重油专烧锅炉为主动力的海军,太对味儿了。

更关键的是,1940年德国打了个大胜仗,灭法屠英大杀四方,欧洲殖民者扑了一片,南洋的几个大殖民地,荷属东印度群岛、英属海峡殖民地、法属印度支那都变得空虚,日本认为这是天赐良机。

美属的菲律宾倒是让日本人踌躇了几下,但当时的日本因为美国的禁运,已经预料到会与美国发生矛盾,所以倒不如见真章。

甚至山本五十六等将领,还做梦想通过军事打击,让美国人缩头认怂。

总之,中国战场的一系列连锁问题,已经让日本人不得不寻找战略突破口,以打开日渐崩塌的局面。

他们如果不这么做,侵华战争迟早也是个输,所以不如拼个困兽之斗;英美是厉害,可也许能赢呢?

而且,被法西斯军国主义烧昏了头的日本,已经想不了太远了。

于是日本选择了稳住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

日本陆军派系念念不忘的“加入德意日三国条约”1940年也顺利被推进。

不过,此时的日军其实没有完全放弃对苏联的作战,关东军方面还在厉兵秣马,日本军部也在大力推行军事改革,增加机械化能力,直到他们准备开启太平洋战争。

此后关东军彻底成为日军的三线部队,他们主要的作用就是维持伪满洲国的统治,修建要塞防御苏军有可能的打击,并且还要被抽走兵员补充其它地方的战争。

1942年库页岛的日本设施

但日苏关系在双方的默契下其实取得了共识——日苏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彼此的战略方向也都不一致,没必要相互牵扯住太多的军队,短期内双方都不会再故意作对。

因此,日本与苏联关系迅速好转,双方人员度蜜月一样,在库页岛的萨哈林油田抽油然后分成,日本人至今对“北桦太”的往事津津乐道。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旨在粉碎美国人的意志,以及最大程度地破坏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作战实力。

与此同时,日本的大军浩浩荡荡驶出港口,杀向空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

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南云忠一的航母舰队在珍珠港炸烂了美太平洋舰队,而本间雅晴和山下奉文也完成了攻占东南亚的任务。

1941年12月6日,也就是日本袭击珍珠港的前一天晚上,苏军对德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攻,开始将莫斯科郊外已经被拖成老坑酸菜的德军打回去,苏德战场的战局就此逐渐翻盘。

不过呢,1941年12月7日日军袭击珍珠港的消息传到德国后,希特勒其实并没有暴怒,相反他很高兴。

此时希特勒最大的敌人是苏联和英国,美国并未参战,纳粹德国并未太多的意识到日本究竟会引发何种后果,毕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也不过是个跟在欧洲人后面打顺风仗的队伍罢了,战争一打完,他们就被踹出了欧洲。

而且美国战后长期奉行的是孤立主义和门罗主义,不久前还经历了残酷的大萧条,甚至纳粹党在美国都发展得挺不错;他们军队少,路途远,最大的麻烦就是那些不知死活成天往英国贩物资的商家。

所以希特勒对日本的袭击表现得很高兴,日本暴打了英国,连新加坡都抢走了,兵力直逼新几内亚、澳洲和缅甸、印度、锡兰,不久连帕西瓦尔将军和港督都成了日军的阶下囚,这是好事儿呀。

日本自己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不少人在之前的吵架中认为英国太强动不得,但实际打起来发现英军在日军面前就是一坨翔,无论海军还是陆军。这给了日本军队很大的信心,乃至有日本人放出豪言壮语,称日本才是世界新秩序的缔造者,是轴心国最强的力量。

随即日本和德国都傻眼了,美国人并没有选择缩头,而是奋勇地加入了战争。

他们的总统义愤填膺,大兵骂骂咧咧,商人兴高采烈,一边疯狂爆兵一边疯狂爆产能,很快就开始了对德和对日两场大战。

德国纳粹再也不为日本打英国而兴奋了,希特勒也开始唾骂日本坑爹,但一切为时已晚。

其实从美国参战那时起,很多东西就已经被注定了。

日本已经在维持多线作战,他们无法再去开苏联那条线,也无法摆脱东南亚丰富的资源和殖民地诱惑,更不能输掉与中国的战争。

而且,日本确实干掉了不少英军,还把英军压在了印度和澳大利亚,不能说一点帮助没有。美国竟如此凶猛,哪怕日本做出了心理准备,也大大超出了其战略预期。

再者,日本确实在对苏问题上有一点自己的小九九,他们不想捏硬柿子,所以存在一定的观望态度,如果德国能在1941年12月前打下莫斯科,也许日本早就跑去趁火打劫了。

苏联动的其实是差不多的念头,所以欧战打完,他们马上就去伏击日本了。要不是美国下手快,苏军真能杀上北海道。

苏德战争时,德国陷入危险境地,为什么日本见死不救?

我们都知道,德国和日本都是法西斯核心阵营,但两国只是在纸面上达成了同盟关系,实际上却没有什么交情,这表现在战场上后,日本对没有什么好感的德国没啥兴趣,随着后期两国的战略战策的不同,日本更是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解救德国了。

应该说,苏德战场是二战时候最惨烈最艰难的一场战役,双方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最后结果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然而坐山观虎斗的日本,在德国一再失利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去救援。这是因为,日本很清楚,自己和苏联之间还是有巨大差异的,当时强大的苏联并不是每逢打仗都要精打细算的日本能够应对的,在这种实力面前日本只能保持鸵鸟状态。

日本参谋部曾经这样认为,如果远东的苏联军队减少一半的话,日本才能够对苏联发起强行攻击,就算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保证日本就一定能够取胜,可见当时日本的清醒认识,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欺负一下当时的积弱积穷的中国还凑合,真要真刀实枪的跟苏联干一架,这不符合日本大本营的战略决策,也不符合日本国情。

另外,日本还认为远东的西伯利亚是一片不毛之地,根本没有多少资源,连人口都很少,这样的土地拿过来相当于鸡肋,不如将战斗投入到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利益来的又快又实在。而且一旦占领了西伯利亚,等到苏联缓过气来,要是派遣军队攻击日本本土,那就倒霉透顶了,虽然苏联是家门口的一只病老虎,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深谙此理的日本自然宁愿看着德国一路败退,也不愿意发兵救援。

苏德战争时,德国陷入危险境地,为什么日本见死不救?

苏德战争爆发时,日外交部建议关东军北上进攻苏联,但最终日军选择了南下战略,在太平洋地区和美英决战,放弃了原先曾拟定的北进计划。

日军不打苏联的原因可能有,白雪皑皑、茫茫荒原的西伯利亚,对日军已毫无吸引力,日军在东北与苏蒙联军对峙,就是怕苏军南下威胁日本在华利益,苏德战争既然爆发,苏军已不可能再南下了。

军界内部海军强烈要求南下,陆军曾在诺门罕被苏军教训了一番,失却了北上的野心和信心,最终顺从了地位更高的海军意见,派兵协助海军南下抢夺南洋的战略资源。

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日本军队和苏蒙联军,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南部,有个叫诺门罕布尔德的地区,进行了一场血腥大战,以日军的失败而告终。

1939年5月,关东军第23师团向哈拉哈尔河以东的蒙军高地发动进攻,苏军根据互助协定,任命朱可夫为前线指挥官,率兵反击日军的进攻。

双方在诺门罕地区搂火,发生了大规模空战和地面战,整个战争历时135天,投入总兵力20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余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死伤6万余人,日史学家称诺门罕之战,是日本陆军史上最大一次失败,是自日俄战争以来,日军第一次遭到惨重的损失。

或且,这就是苏德战争进入胶着状态,甚至于德国已陷入绝境时,摄于苏军强的战斗力,日军依然不敢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的原因吧!

请关注本文作者,悟空问答包括头条号发文,都是作者原创,谢谢拜阅!对本文有不同意见,欢迎参与讨论,到评论栏目,发表您的高论。

2018年2月14日于杭州

苏德战争时,德国陷入危险境地,为什么日本见死不救?

1936年11月25日纳粹德国和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在这项协定的秘密附件中规定:如果缔约国一方与苏联发生冲突时,缔约国的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措施。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在开战后的18天之内德军就突进苏联境内600公里。仅仅在第一天的战斗中苏联红军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开战后一个月左右苏联已损失数千架飞机、两万多辆坦克,同时有三百多万苏联军人被俘,有一百多个师被德军打残或歼灭!德军深入苏联境内达1000多公里,在被德军占领的领土上生活着当时苏联40%的人口。到1941年9月30日德军已集中起74个半师约193万人在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针对苏联首都莫斯科的会战,德军的先头部队甚至已能望到克里姆林宫的塔尖。然而也就是在这时德军的劣势日益表现出来:当德军越过斯摩棱斯克-基辅一线后尽管此时的苏军在德军面前一触即溃,然而德军已然因为战线过长而出现后勤乏力的现象,步兵和辅助单位开始因补给不继、交通状况不良而导致非战斗性减员日益增长,装甲部队一开始还能自行向东突破,然而不久之后也需要停下来休整维修。恰在此时苏联的严寒到来了,当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瑟瑟发抖之际希特勒一再催促作为盟友的日本履行对苏作战的义务。然而在此之前的1941年4月13日日本同苏联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当接到德国要求自己配合夹击苏联的要求时日本却选择按兵不动,最后眼睁睁看着德军在莫斯科城下遭遇惨败。

事实上日本和苏联之间其实一直存在矛盾,这也是日本选择与德国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原因。日本和苏联的矛盾可谓由来已久:在苏联成立之前日本同沙俄就存在地缘政治上的深刻矛盾并为此爆发了日俄战争,此后日本始终视沙俄及后来的苏联为自己在远东地区一个强有力的假想敌。苏俄内战时期日本曾出兵干涉并试图侵占西伯利亚地区。1937年11月正在与日寇苦斗血战的中国军民迎来了第一支援助中国抗战的外国志愿队——苏联援华航空队,此后直到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这支队伍在中国的天空与日军战斗了4年,配合中国军民将制空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在这4年世界里苏联援华航空队曾于1937年12月22日在南昌上空击落日本海军航空兵”四大天王“之一的潮田良平、1938年2月23日奇袭日本占领下的台湾松山机场、1939年11月4日在成都空战中击毙号称日本海军航空队轰炸之王的奥田喜久司大佐。在这一过程中有的苏联援华飞行员凯旋故里并被苏联政府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有的则血洒疆场,从此长眠于中国的土地上。根据战后的统计:在与日军的四年空战中牺牲的苏联援华航空队飞行员有217人——他们当中既有大队长,也有一般的机械师,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22岁,平均年龄28岁。除了在中国上空的战斗外1938年和1939年日本和苏联还在张鼓峰、诺门罕两度直接交锋。按说日本与苏联之间既然有诸多矛盾,那么为什么不趁德国侵苏之机对苏联下手呢?

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中日军阵亡失踪8440人、受伤8766人 ,日军的参战克几乎全军覆没。在战斗中日军的重炮群在苏联大口径火炮的压制下毫无还手之力,在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后日军被苏蒙联军赶出了蒙古方面主张的国境线。此战证明苏联红军的实力对日本陆军来说仍是相当强大的。在一定程度上诺门罕战役使日军对苏军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但要说仅仅凭借这一战就使日军彻底惧怕苏联恐怕未必:要知道苏军在诺门罕战役中阵亡失踪9703人、受伤15251人 ,其实苏军方面也是惨胜,甚至如果单纯就损失而言:苏军还大于日军。而1941年10月的苏军主力几乎都集中在欧洲战场应对纳粹德军,驻守远东的苏联军事力量被大量抽调,按说此时正是日军入侵苏联的最佳时机。那么日军为什么按兵不动呢?

尽管苏联远东军事力量大量抽调增援欧洲战场,可这并不等于是说苏联的远东地区成为了不设防的地区——事实上苏联在远东的装甲力量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武装力量,而海参崴军港的存在则犹如悬在日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此之前日军已不止一次领教过苏联远东部队的战斗力:一战后日军出兵西伯利亚干涉苏俄革命时尽管没遭遇苏俄军队多大抵抗,却在西伯利亚恶劣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出现大量非战斗性减员;而在张鼓峰和诺门罕两次战役中又被苏联远东部队狠狠教训。如果日军选择出兵配合德国夹击苏联,那么仅仅只是要跨越广袤的西伯利亚对日军而言就不是一个能轻易完成的任务。日本参谋部曾分析认为:如果远东的苏联军队减少一半的话,日本才能对苏联发起强行攻击,就算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保证日本就一定能够取胜。不过这只是日本放弃入侵苏联的原因之一,而非全部。

至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中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这时的总体战争形势是日军的扩张已达极限,实际上已无力再进一步推进——毕竟日本国家太小,国内经济和战争资源已满负荷运转,尽管接连在淞沪、太原、武汉等会战中取胜,但自身也损失惨重,又要分兵驻守占领区,从而导致了兵力分散的问题,而在日军的后方一个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对日军的后勤补给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当然这时的中国也暂时无力收复失地,所以双方只能进行相互对峙的持久作战。根据战后统计: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至少20个师团。用罗斯福总统的话说”如果没有中国战场的牵制作用,日军完全完全可以北攻苏联,南下印度,西入中东“。用朱可夫自己的话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中国作为亚洲对日作战的主战场所起到的牵制作用使日本无力分兵入侵苏联。事实上苏联向中国派出援华志愿队的部分原因正是看到了中国战场对牵制日军的重要意义。

当然也许有人会疑惑:可同样是有中国战场的牵制作用,日本为什么就敢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呢?由此可见日本也不是完全一点兵力也抽调不开嘛。问题在于:日军内部还一直存在着严重陆海军不和现象——诺门罕战役使日本充分了解了苏联陆军的战斗力,于是在日本国内出现了利用自己的海军优势执行南下策略的呼声。而这一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则进一步推动日本倒向南下:这时的美国作为新兴的世界大国已逐渐不再满足于作为西半球霸主的地位了,而是开始试图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自身的影响力。亚太地区正是美国扩张势力的重点地区之一,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对东南亚的野心对美国试图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的企图构成了挑战。在这样的局面下美国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否则将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贸易制裁等打击手段,这对资源匮乏的日本而言意味着灭顶之灾,这时的日本实际上已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顺从美国的意志从中国撤军;要么铤而走险对美开战。最终日本选择了后者,这样一来本就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的日本又开辟了太平洋战场,就更加无力入侵苏联了。尽管当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和苏军鏖战时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但日美关系已相当紧张并且日本高层已越来越倾向于执行南下策略。

苏德战争时,德国陷入危险境地,为什么日本见死不救?

我是朴刀军事,我来回答。

不是不想,而是日本已经自顾不暇。所谓计划不如变化快,或者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此外朴刀觉得深层的原因来自日本另类或者变态的文化背景。

二战之前,德、日两国确实有过密约,战争爆发后对苏联两面夹击,掐死苏联。甚至南亚也相向攻击,最后会师于印度。

日本侵略中国在先,德国入侵苏联在后,然后我们听到了日本鬼子在淞沪战场的一句口号:三个月亡中国!这句话我们可能真的误解了,以为小日本瞧不起中国人。其实这句话恰恰反应了日本高层指挥机构的心态是理性的:中国之战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凶多吉少!一是快速解决中国战场才能赶上和德国的夹击苏联计划,吞并整个亚欧大陆;二是日本资源有限,一旦打成持久战,日本的资源用尽就尴尬了:中国拖得起日本拖不起!因此这句口号说明,至少在抗战初期日本的决策层头脑还是清醒的。

可是接下来的战争进程就不是日本人能够预想和左右的了。中国在“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迁都重庆,生生把战争拖成了持久战。日本在战局出乎预期的情况下,文化的劣根性或弱点就暴露出来了:死要面子硬拖到底。其实仗打到四零年天皇就想投降了,因为这时候停战日本起码还能保住东北的地盘。可是军队正处于狂热状态,哪里肯听天皇的?而且日本的天皇、军队、各军种向来不合,这是明治维新以后的老问题了。于是日本就只能一根筋硬打下去了。可是没有资源了怎么打?全世界只有日本人能想出这个法子:攻击美军,赌一赌国运,看能把美国人吓跑吗,如果成功了,东南亚就是日本的盘中餐了,日本可在这里获得资源继续同中国的战争。

换句话说,珍珠港之后日本已经在轮盘赌了,命运由不得自己支配,只能被动地听天由命了。如果赌输了老美不走还对其宣战,那就打到哪算哪吧。

随后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等到后期德国快绷不住的时候,日本早就是强弩之末了,靠武士道精神硬绷了,那还有余力帮德国?

所以本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日本变态的文化导致的其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建议读下著名的《菊花与刀》。谢谢!

苏德战争时,德国陷入危险境地,为什么日本见死不救?

苏德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句话用来描述二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再适合不过了。当时的日本与德国,只不过是同一立场上的纸面关系。两国之间没有实际上的利益往来,也没有实际上的冲突。因此,对日本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至于日本为何不出手帮助自己的盟友国,需要从日本自身找答案。首先日本在苏德战争期间自顾不暇,也没有什么精力去援助德国。早在1938年,日本和苏联就发生过张鼓峰事件的边界冲突,又在1939年与苏联发生过诺门坎事件。经这两次战役,日军自知无法抗衡苏军的装甲集群,而苏联也害怕日军再次从远东进犯。

因此,当时苏联在远东驻扎大量的部队,日本也维持了庞大规模的关东军,苏日两国的关系已经足够紧张。在1941年4月13日苏日两国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双方决定互相恪守中立。至此之后,苏日双方一直到1945年的八月风暴行动之前都再也没有发生过冲突。苏日双方由于军事物资的紧张,也无意于调动大批军力驻守在此。因此对于苏军提出中立的和平条约,日本求之不得。对于以利益为基础的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来说,如此一衡量,固然是苏日中立更为重要。所以日本对于德国与苏联的战争,也是消极配合。这变使德国在苏联战场陷入被动。

▲诺门罕战役中的苏军装甲部队

此外,日本与美国关于中国问题的矛盾也是日益恶化。美国坚持要求日本必须从中国撤军,并且利用石油禁运逼迫日本就范。即便美国当时还未直接参战,也在背后给苏联以大量的援助:枪械、弹药、飞机、坦克、车辆等军用物资。如果日本协助德国,相当于同美国关系火上加油,那么日本物资匮乏的状况也会更加明显。因此在1941年9月份德军进攻受阻的时候,日本也只是冷眼旁观。更何况德国对于日本而言,在利益上也没有太多牵连关系。

还有就是日本和德国之间的关系,日本对于德国并没有多大好感,只是纸上的盟国关系。德国为纳粹党操控,日本为军部在掌控,两者在二战中只是性质近似的利益体。但在随后的作战策略和路线上,日德双方不同道路,这也让双方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而且日本自身也有深陷远东地区无力北上,所以日本更没有动力去帮助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德国。

▲准备偷袭珍珠港的日军战机

最后一点,尤为重要:便是日军当时已经决定南下攻取东南亚。为此,日本联合舰队不惜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这就直接导致了美国参战。对当时的日军来说,他们在陆上难以与苏军抗衡,但是在海上却自认为不输于美国。确实,狂妄的日军占据了一时的胜利,但也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