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地方农村小麦收割之后,农民不再抢着种玉米了,这是什么原因?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我来交流交流!
我对题目的问题感觉有点困惑!从哪里说起农村小麦收割后,农民却不抢着种玉米呢?莫非有的地区的农民,觉得种玉米收益低,或因“病害”自然灾害影响,种玉米没意思了吗?也不对啊!今年因“锈病”爆发,及多雨致玉米生长及收获都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局面,往年可是不曾多见的。不会因为这个原因,收获了小麦不忙着种玉米吧?
题目应该说的是去年或以前的事情了,现在正值秋收时期,从何说起收了小麦不抢着种玉米呢?哪跟哪也对不上号啊!
假设性的讨论一下吧!去年及前几年,玉米价格一直低稳运行,在每斤0.8~1元左右。只是在去年秋后至今,玉米价格才有了新的突破,一度曾达到每斤干玉米籽粒1.5元左右,后来逐渐回落了,至今(2021年9月)玉米(干籽粒)价格每斤1.28元~1.30元。刚开秤的湿玉米棒穗每斤0.6元。
鉴于去年秋收以前,玉米价格一直不高的情况,农民收割了小麦后,不抢着种玉米就有说道头了。这可以理解,既然种玉米收益不怎么地,所以,就不想种玉米了。不抢着种玉米了,并不是地不种了。部分农民琢磨种植其它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如:大葱、麦后红薯、土豆、或蔬菜类。
实践证明,种这些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都比种玉米收入高。那时玉米每斤还没有达到1.5元,即使达到每斤1.5元,亩产2000斤才成3000块钱(毛手入)。何况有几个农民能亩产2000斤或以上呢?广告上说的亩产3000~4000斤的有多大真实性呢!
而种红薯、土豆等,亩产6000~1000斤,不算很吹牛逼,每斤土豆1~3元也很正常,烤红薯每斤更高达6~8元,这收入就差不多了。
因此说,部分农民收了麦子后不种玉米也在情理之中。谁能多收入个钱都愿意的。
有的地方农村小麦收割之后,农民不再抢着种玉米了,这是什么原因?
谢邀请,
农村小麦收割之后,农民却不再抢着种玉米了?这是什么原因?
我的看法大概有一两点:
一、可能是个别少数人家收割了麦子,不在马上种玉米,另有打算种别的作物价值高,才是把麦子土改行种别的农作物。
二、根据我们种玉米土的经验是,如果年年种玉米的话,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逐年消失,会使玉米在成长过程中有不良影响,减少来年产量。不管什么种子所以也有必要轮流换土种植的原因!
三、土地也可以暂时隔一季不种玉米,来年再种。或者不种了,趁此有机会出门打工,打工的钱也比种玉米划算几倍,所以收割完麦子以后的农民不急着种玉米。
以上是我的见解,不到之处请指正。
有的地方农村小麦收割之后,农民不再抢着种玉米了,这是什么原因?
粮食作物和蔬菜,包括经济作物都是根据季节种植的,不种玉米种其它经济作物包括蔬菜相对需要晚一些时间,才会取得更好产量和受益,这是必须,不能乱季节。
有的地方农村小麦收割之后,农民不再抢着种玉米了,这是什么原因?
提主所说的农村小麦收割以后,农民却不再抢种玉米了。这是南方种2茬庄稼的地方,他们土地肥沃,有灌溉条件,人家小麦每亩1000多斤,种玉米秋后也能1000多斤,而我们黄土高原庆阳市,靠天吃饭,每一季收成,小麦年产量最好500斤。每年小麦收获后种小糜子复种倒茬,用来弥补小麦的收益。
现在人家种1茬小麦的人可能有哩,因为现种种地投资大,农资化肥人工都在涨价,唯独小麦价格缓慢,每斤几份钱涨沸。人家种1季就够吃了。种2季投资更大,因为现在种地都上了年龄的人,2季玉米更费事,种下的收益也没有多少。现在为了保全身体,够吃就行
了,不让土地荒弃就行了,所以也不种2茬庄稼了。
看来这就是现在农业现状,粮食价格不稳定,种土地没收益,好多人选择给人承包,有的人图省事种树,结果不紧害别也害自己。有的人弃地而荒,种地人全是老年人,如果这些人下世,农业改如何发展。
当务时急,农村要唤醒民众,引导他们规模种植,搞集约化经济开发,引导农民利用有利国土资源,积极行动起来,不让土地闲着,该种嗐就种啥,抓紧时节,把庄稼种好,不能有淡化轻农的思想,营造一个积极富农良性环境。
有的地方农村小麦收割之后,农民不再抢着种玉米了,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地区和气侯的原因。是人们旳意志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象我们甘肃武威,八十年代开始,土地种植结构基本是小麦套玉米,既一米宽小麦,六十公分玉米,一各一种植,等小麦收完抓紧对玉米的浇水施肥,秋后玉米也是好丰收。这叫所谓旳两茬亩,一亩产量要达到顿产田。但到了两千年以后就不这么种了,原因是水紧缺,其次是收割机械化没法操作,再其次千牛带田全靠人工劳作,所以,后来一直是小麦,玉米都单种。至于小麦收后继续复种玉米属于中原一带河南等地,而大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因素几乎不这么种。不过小麦收后种玉米草是非常可行的。
有的地方农村小麦收割之后,农民不再抢着种玉米了,这是什么原因?
既然是种小麦的土地,应较平整,收小麦后没跟种玉米,肯定是有原因的。可能地区气候不易,也可能换种,也可能是歇地(养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