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农民种棉花的多,现在都喜欢种玉米和小麦,为什么?

谢悟空问答邀请,我来交流!

小时候在生产队模式时,确实农村种植棉花的不少。即使是到了80年代后,因为虽分田到户了,国家仍然还需种地交公粮。公粮都是有任务的,即粮食、棉花都有定购任务,那时也必须要种的。

后来,逐渐取消了交公粮后,农民种植自由,种棉花的明显减少。且县、公社的油棉加工厂也逐渐下马了。农民有部分种棉花的,因油棉厂都下马了,棉花销售只有卖给个体商贩。

棉花价格虽高于粮食,因产量不高,细算种棉花也没有什么大意思,没有种玉米小麦省事。棉花管理太麻烦,苗期打叉、生育期摘花、隔2~3天就得摘,生长期打药许多次,棉花最易生蚜虫、棉铃虫,管理忒麻烦。

为什么现在都喜欢种玉米小麦?

因为玉米小麦管理相对简单点,播种后除浇水、除草、打几次药,就等收获了。且都是机械化作业,省工省力。

而棉花,我们这边还没有机器摘花,都是人工摘花,确实麻烦。现在的粮食不值钱,只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收入也不沾,农民需要打工去挣钱。

种玉米小麦这种作物,其生育期间,除浇水、打药、除草,其他时间基本不用管理。农民能腾出工夫去搞点其他事情创收,只是秋、麦时或浇地打药等回家忙那么几天即可。现在机械化作业程度高,实际有几亩地,有老人和妇女也操持得过来,有机械化,农民种地相对真的不是很难了,只是,粮价低、农资价高,种地收入没什么大意思罢了。

种棉花和种玉米小麦,算下来收入也差不多。玉米小麦咬茬种植,每年可种植两季,以一亩地计算,玉米小麦可收入3000元左右;棉花一般种一季(春播的,有夏播的。但夏播产量低),亩产600斤左右,夏播的亩产量300~400斤就相当不错了。棉花价格,籽棉也就是每斤3元左右。比种玉米小麦并不多收入。

因此,现在我们这边种棉花的很少了。有种的也是小块零散地、靠天收的地等。现在穿的衣服、盖的棉被等都是买的,农村人也不纺花织布了(偶有少数纺线织布的,传统工艺吧)。即使种几亩,也没有油棉加工厂及棉花收购站了,还得想法找人找地方销售变现,挺麻烦的,所以,基本没有农民再种棉花了。人家棉花种植区另论。

小时候,农民种棉花的多,现在都喜欢种玉米和小麦,为什么?

小时候农民种棉花多,是因为那个时候农民种棉花的地是属于经济田,种玉米和小麦价格低、产量也低,每个农户种上几亩玉米和小麦够自家人吃就可以了,农民每年的经济收入主要是种棉花。

种棉花国家都在每一个棉区设有收购点,价格国家统一管理,也比较合理,记得小时候种棉花的经济收入高于种玉米和小麦。

现在农民都喜欢种玉米和小麦,是因为玉米和小麦价格在不断上调,产量跟着科学发展也逐渐增长,种地全部实现机械化,用人工的时间比较少。现在种棉花管理工服大,一般用不上机械化,国家设的收购点也没有了,卖棉花也是个主要问题,从工服上来算是有很大差距的。

所以农民就喜欢种玉米和小麦剩工又剩力,能抽出时间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小时候,农民种棉花的多,现在都喜欢种玉米和小麦,为什么?

人类生存需要吃飯,同时也需要穿衣。在纺织品主要依赖棉花的时代,种植棉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加上战争、医药、工业消耗棉花,棉花一度被列为战略物资。计划经济年代,棉花种植和粮食种植一样列入国家计划。並分解列入各棉花适宜种植地区。这就出现了当时宜棉地区大片棉花,很多地区也涌现了一些种棉能手,植棉英雄模范。现在的许多中老年人都有过种植棉花的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渐渐地棉花种植面积越来越少,以至于到了后来,在中东部地区的广大沃野上,不见了踪影。改种成了连绵不断的小麦玉米。这是什么原因呢?最大的原因就是化学纤维的出现。

化学纤维又分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它的成长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优质纤维纺织品,逐渐代替了棉花。一九七八年棉花产品占纺织品的85%,化纤产品只占13%。到了2016年,化纤产品占到了纺织品的81%,棉花产品只占15%。棉花的使用量远不如以前庞大,只能减少种植面积。剩下有限的种植面积,中东部地区由于光照气候不如新疆等西部地区,种不出象新疆一样的优质棉。再加上棉花种植比较费工,棉花的主要种植区域就落户到新疆等西部地区。既能发挥大型机械化优势,又能生产优质棉花。中东部地区也能发挥小麦玉米的种植优势。

小时候,农民种棉花的多,现在都喜欢种玉米和小麦,为什么?

我在家的时候,种了十几年的棉花,棉花地里种小麦和王米都对棉花生长无影响,也许南北地方气候适宜与季节差异有所不同,产生单行种植。

我家乡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处长江边沿,洪湖岸边,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农作物增产丰收一年比一年强。

小麦与棉花套种,棉花与玉米套种,传统种植达到二十多年,而有些高旱田连环套种继续流传至今。现代农业的时代,家乡以虾稻种养为主,大多棉田都改为了虾稻田,所以小麦,棉花,玉米种植量减少,出现零散种植,如部份高地,空闲荒地,才能看得见。

二十多年的小麦种植都是单行式种植,以便棉花苗移栽,小麦收割后,直播的小麦地两旁都栽上了棉花苗,玉米就栽在棉花中间行道,这样连环套种有效增加农田经济收入。

棉花种植季节长,底肥足,吸肥量大,如助苗叶面肥不低于两次,还有花肥和蕾肥,桃肥等,农药防治更为重点,棉芽防治,红蚨蛛防治,红铃虫等防治。

棉花生长零碎空闲管理有,整空枝,打老叶,摘顶芯,摸转耳,锄草,松土等田间闲活,摘棉花的季节时间以很长,从8月份到冬至都有棉花摘,有了种棉花的田块,农友们基本没有空闲休息。

棉花种植每亩高产达到260斤皮棉左右,皮棉收购保护价格一直看好,按高产皮棉单价预算,根据现代皮棉收购价格走式上涨幅度,每亩皮棉经济收入高达5000元左右。

我80年代种棉花,每亩单产还没有达到80斤皮棉任务,90年代种棉花,由于优良种子,棉田创新管理新模式,每亩皮棉都达到了200斤以上,棉农喜笑颜开。

朋友的提问,种小麦和玉米与不种棉花没有直接链;地方不种棉花的原因是肥料与农药上涨,导至投资成本过高,棉农劳工量投入大,采摘时间过长;而棉花生长农药防治不适宜无人机喷洒,棉芽和红蜘蛛都扒在叶的背部,叶面喷洒效果不好,棉虫农药防治人工喷洒效果好。

朋友想了解小麦和玉米种植,我个人熟悉的地方是河南,山东,苏北地带,我国现代主产的棉花地在新疆,具体种植希望朋友来实地考察。

三农新视觉,欢迎热评

小时候,农民种棉花的多,现在都喜欢种玉米和小麦,为什么?

种棉花比较麻烦,要打药打岔,一茬又一茬的摘棉花,中间的过程很繁琐。棉花经济价值更高一点价格贵一点棉花经济价值更高一点,价格贵一点。以前的农民都很少出去打工,有的是时间,所以就种棉花多卖点钱。

现在大部分年轻人中年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老人小孩在家里。 种小麦和玉米比较简单。这个时候忙一天,种的时候忙一天。而且现在都有收割机,收了之后直接卖钱。

小时候,农民种棉花的多,现在都喜欢种玉米和小麦,为什么?

小时候,农民种棉花的多,现在都喜欢种玉米和小麦;为什么?

答:在六七十年代,还是生产队编制,各个生产队都要种棉花。

由于棉花对家庭可以织布做面料,对外可以卖产生经济价值;而且产量还非常高。在那时种棉花是有任务的,各生产队每年要向国家交籽棉和皮棉,也是当时交公粮中的一项任务。那时人们吃的食用油,是以棉籽油为主。各乡镇都有相应的收购“棉站”,收上来的籽棉经过加工脱出棉籽,剩下的皮棉打包交给国家。那棉籽油就是当时人们常吃的食用油。

再一个是纺织行业单调,只有些棉布,化纤维的少,基本上就没有;这棉布还要靠供应布票来购买。种点棉花自己纺线,织个小粗布,填补家里穿衣做被褥用……。由于这些原因,那时都要种棉花的。

到了改革开放,农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这时种棉花的就比较少了。这是为什么呢?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普及,人们开始种菜了,大朋菜,陆地菜成了农民一项巨大的经济收入,比种棉花效益高,人们开始少种棉花了。再一个原因,现在各种布料都有了,化纤维纺织类多起来,人们穿衣也不用布票限制了,什么样的料子都有,可以随意选。还有做被子,原来就是只有棉花的,没有别的填充物,现在各种人造棉,晴纶棉,太空棉,羽绒等等,这些都能代替棉花,还经济实用。

再说人们现在吃的食用油,很少吃棉花籽油了,吃的有基本是葵花籽油,花生油,芝麻油等等,也用不着炸棉花籽油吃了。

再就是现在棉花种植规模化,新疆盛产棉花,他们那里是产棉区,大片的棉田一眼望不到边,到了收获季节,白花花的一片,现在连摘棉花都用机械,很少用人工了,收下来的籽棉,拖去棉籽后,就是皮棉,压成棉花,再运往各地销售,现在我们这都是用的新疆盛产的棉花。

现在已经不种棉花了,改种玉米和小麦。种植玉米,比较省事,还产量高,在北方一年就种一季玉米,春天种上,秋天收获。玉米比较耐旱,不怕涝,现在又有除草剂,抗病力强,如果风调雨顺,收成就会不错的。

在北方种植冬小麦,冬小麦从头年的秋分节气种上,过个冬天,经过管理第二年的五月份就成熟了,小麦产量高,是人们的主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粮食,种植起来也省事。

所以现在种棉花的少了,人们都喜欢种玉米和小麦。

(以上是我个人对此题的理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