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农民每年要买新种子,自留种子不行吗?

这个问题咱也且不去说种子公司“阴谋”不“阴谋”,反正有时带有点“忽悠”的味道罢了。

为何农民每年要买新种子,自己留种行不行?

这个问题要辩证的一分为二去看待!要尊重、相信科学。有的种子最好还是买新种子,虽然说不是绝对不可以种,但产量和品质确实没有保证。有的作物自己可以留种没有什么影响,或说影响不明显。

我亲自试验过,多数农民也都有这个体会。比如玉米种子,育种公司通过“公本、母本”杂交培育出的玉米种子,就需每年买新种,自己种植收获的玉米就不宜再做自留种。否则,即使能种,也可以结棒穗,但长象很难看,产量和品质大打折扣。同等的管理条件,优质新品种和自留种,自留种产量能下降一半,品质也差。

其他粮食作物如小麦、稻谷类、蔬菜种子等,自留种是完全可以的(瓜类口感蜕变明显)。但不论怎样说,产量和品质虽差距不明显,但总没有优质新种子更保险。

俗话说得好“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不承认不行。费个钱买好种,多打粮食,就把多花的种子钱撵出来了。不要在省个种子钱上打圈圈。

注意:除了杂交玉米种子,千万不要使用自己收获的玉米作种子。其他农作物基本都是可以的。但也别使用年头过长,最好三年后换新种子。

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为何农民每年要买新种子,自留种子不行吗?

生活在农村的有一定年龄的人都知道,在二十年前农村种植粮食种子都是自留的,也就是说来年的粮食种子是自己上一年在收成的粮食里面挑选出来自留的,粮食种子基本上不用去种子公司购买,自家就可以留下来使用,但是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的粮食种子都不自留了,都需要去种子销售公司购买。

为什么不自留呢,其实以前的粮食品种产量并不高,但是自留种子可以使用,后来市场上专门培育出来的高产粮食,农民自己没办法培育,所以必须要到种子公司购买,只是这种粮食农作物虽然产量高,但是种子不能自留,是需要专门的技术进行培育的,农民没有这样的培育技术,所以只能进行购买。

因为高产农作物的品种是培育的新品种,优点是产量好抗病虫害,缺点就是这种农作物种子不能留,就算留了也是不能用,发芽成长率不高,最后的产量也会下降,也就是说一种种子只能用一次,用第二次就会下降很多,对于种子是要有一定的比例才行,比不够就不能作为种子使用,而现在实验室培育出来的种子都是不能重复使用的。

我们全国有超过4500家种子公司,其中80%是销售的不是培育的,而我们国内本土种子企业市场占比是并不高,因为有不少实力强大的国际种子公司在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这些跨过巨头种子企业,就是靠培育新型农作物种子立足的,如果说种子可以重复使用,那么就等于说这个行业会有一半以上的销售损失。

加上培育出来的并不是传统农作物,已经是对粮食本身本质上的改变,现在的种子不能自留,原因在于种子是杂交的或者是转基因的,这些内部的东西发生了改变所以没办法预留,打一个比方吧,驴跟马单独品种可以繁育下一代,后来人们把马跟驴进行杂交,培育出来了骡子,有马跟驴的优点,但是缺点是骡子不能繁衍后代,现在的粮食种子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内部已经不纯。

全国的种子行业有千亿以上的市场,这些可不是什么小数目,而且每一年我们要从国外进口7万吨的种子,其中大多数都是蔬菜种子,但是粮食种子也不少,如果说种子变回可以自留,那么这个市场企业就会有巨大的损失,原始种子有点可以一直留下去,缺点是产量低,杂交种子跟转基因的是产量高,但是非原始类,不能留后,农民想要高产量就要使用这些杂交种子,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为何农民每年要买新种子,自留种子不行吗?

农民可以自留种子,不用每年买新种子,像优质水稻品种黄华占,使用自留种很常见。根据《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规定,农民有留种权,可以自繁自用,即使是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品种,农民无需经过品种权人授权便可在其收获的农作物中按照来年种植需要留存一定数量的种子,便于来年耕种。不过留种自用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即以土地为生、以农为业、分散经营少量耕地的家庭或者个人,在此条件下农民可以交换、赠与自留的种子,留存的种子少部分也可在集贸市场出售,但只限于农民自己销售。

大型农场或农业育种公司不属于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也不属于可以自繁自用的农民范围。对于“大农”的留种权进行限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品种权人的利益,是鼓励育种创新,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型农场、农业育种公司进行了自留种并且对外销售,将损害品种权人的利益,会侵犯植物新品种权。

此外,国家也通过良种补贴等农业补贴降低了农民买新种子的成本,对于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各地也会给与不同程度的规模种植补贴。这么做既延续了“小农”留种的传统,又支持了“大农”的发展,还保护了品种权人的研发成果,一举三得。

为什么为何农民每年要买新种子?自留种存在品种退化的问题,种植年限越长,抗病性、丰产性均会下降,而农民大多不懂如何对常规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常规品种繁育相对简单,种子的价格普遍不高,每年买新种子更容易获得高产,也不用担心自留种保存不当,因此农民大多选择购买新种子。有的品种是杂交品种,在抗病、高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不能留种,留种的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选择是农民自主的,因为好品种可以获得稳定收益、种植风险更小。

综上,国家一直重视“小农”发展,依法保护农民的留种权,维护农民的利益,因此农民可以自主选择是否使用自留种。同时,只要新选育的品种权在国内育种公司,农民便不用担心种子会“卡脖子”,即使有的品种种子贵,可农民依然有实惠的种子可用,最担心的是国内育种创新不足,丧失品种的自主权,被国外的育种公司垄断种子市场。袁隆平院士等育种家一生致力于育种创新,就是为了将品种的自主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不会被“卡脖子”。

云众地服务宗旨: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为何农民每年要买新种子,自留种子不行吗?

自留种过三代就不行了,种源一定在不同地域包括海拔土壤水源等客观和人为培育主观相结合,就是要“杂”一点培育的最好,种子像人一样,喜新厌旧的去撵新地儿!

为何农民每年要买新种子,自留种子不行吗?

农民在购买的农作物种子包装袋上,许多都印的有“不得留种”的字样。于是,一些人就大惑不解:明明是活的农作物种子,怎么自己种出来后就不能再留种了呢?莫非是育种公司耍的什么阴谋,故意不让农民种植出来后再留种子吧?尤其是网络上一些人无端反对转基因,把中国转基因的科学研究说成是受美国什么什么公司的指使,故意垄断种子市场而使的手段,更加剧了一些人对购买的种子“不得留种”不明白并引发各种猜疑。

实际上,种子公司在售出的农作物种子包装袋上印的“不得留种”,既是对农民的负责,也是出于所售出的种子本身的原因。

这些年来,随着育种技术的日新月异,科研单位培育农作物种子的技术不断更新,使得农作物的种子更加优良。但是,农作物的种子是活的,在遗传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变异,使继续留种种出来的农作物优良性状下降,产量低,品质差。而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杂交种子,根本就不适合留种。如果留种栽培,会使植株参差不齐,出穗、扬花的时间差异很大,成熟期不一致,产量很低。

因此,种子公司在种子包装袋上印的“不得留种”并不是什么“阴谋”,而是出于对农户的负责以及种子自身遗传因素的考虑。对于常规农作物种子,其遗传性状稳定,变异较小,农民可自行留种。但是,对于杂交农作物种子,是不宜自行留种的,必须年年购买。

为何农民每年要买新种子,自留种子不行吗?

有的育种公司是存在着“阴谋”的,在农村种棉花的人都记得,在九十年代我国从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引进的抗虫棉,在包装箱和包装袋上都印着“抗虫棉只能用一代种,自留种不抗虫”的字样,其实不是这样的,抗虫棉的培育,是棉花通过遗传育种注入了抗虫基因,基因在抗虫棉里可维持多代,也就是说可以购买一次抗虫棉,自己留种种植两三年是抗虫的。

这就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的“阴谋”,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连年向我国棉农推销他们的抗虫棉,使公司取得更多的收益。

有些农作物是需要每年买新种子的,自己留种是不行的。例如杂交玉米种,杂交高梁种都是选育出来的父本和母本通过杂交制种的,有着杂交优势,所以才能增产增收。如果下一年留种再种,会减产30%至50%。

有些农作物是不需要每年都买新种子的,如小麦、大豆、谷子,买一次种子可多年自己留种种植,但要每年进行提纯,把田间的杂株拨掉,只要纯度高,连续种植几年是没问题的,也不会影响产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