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因素导致一些农民丧失种地积极性?

原因实际上并不很复杂,且很简单,就是不挣钱难养家。但说明一下,这里所说的种地不积极或种地不挣钱难养家,主要是指农民的土地太少,且不说农资价格和粮食价格高低问题,这有限的土地就限制了农民发家致富的发展。

俗话说“没有千顷地难打万担粮”!假如农民每人有5亩好地,只要用心经营科学管理,种植特种高效经济作物,根本不需要四处漂泊打工,照样会过上相应体面的小康生活。

为什么土地流转,规模承包土地,如今这么热门呢!就是因为地多,通过薄利多销,海纳百川的道理挣钱的。

否则,每亩还需支付不等的承包费,人家承包者还如此热衷,说明人家有博大胸怀市场眼光!没有“赔钱赚吆喝”之理。

事实上确实如此。毛主席就说过,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哪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才能大有作为!一亩三分地能作个毛线呢!这才是题目问题的重心,只因农民人均土地太少,单从提高粮食价格和产量上,以及降低农资价格上,只能说有益于农民。都不是解决农民种地困惑的主要原因。

唯有改变农耕模式,扩大人均耕种面积(流转承包),但国有土地有限,人均扩大是不好办的。只有通过流转、承包规模经营模式,部分人扩大了种植面积,部分“失”地农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从事其它发家致富的事业,增加收入,或许农民都能走向小康生活。

是什么因素导致一些农民丧失种地积极性?

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农民丧失种地积极性?

依我看,农民并不是丧失了种地的积极性,现在农民种地,面临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从土地里长大的农民,是非常珍惜土地的,尽管种地的收入不高,但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农民有一分希望也不会让土地抛荒的。

这几年,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和刚分田单干时相比,确实下降了很多。那个时候的农民,追求的是能填饱肚子,满足于吃饱饭。而现在的农民,单纯的依赖土地,已经满足不了实际生活的需求,自然就要寻找新的出路,这样只能顾了那头,丢下了这头。地理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家里有老人的,老人不能外出打工,土地就不至于抛荒。

另外,这几年种地成本不断增高,粮食价格稳定不变,也是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的一个原因。种子和人工费用成倍上涨,种地的人工费用如果按成本核算,没有机械化的地方根本没有利润。今年秋天,收苞米雇一个人工每天200多元工资,中午还要管一顿饭,伙食不好就在活上找齐。这样算下来,单是收割和储运,种地的利润就没有了。种地的农民都会算账,一亩地要用多少人工才能把粮食收回家。这样昂贵的人工费用,农民真的要种不起地。

还有一样农民闹心的事,地里的秸秆不能焚烧,前几年农民都是偷偷的把秸秆烧掉了,看今年秋天的形势,明年春天恐怕要更紧。这些问题不能得到真正解决,恐怕农民真的要丧失种地的积极性。因此,希望相关部门能引起重视,加大种籽的管理和调配力度,加快农业机械的实施推广,尽早解决秸秆的处理利用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保护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是什么因素导致一些农民丧失种地积极性?

谢邀请,

由于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加快了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步伐,日飞月跃的经济增长速度,导致了今天农村农民不愿种地的现象,不是不愿种,也不是怕出力流汗,关键是种地不赚钱,有的年景还要流汗赔钱,与打工相比,相差太远,很多农民宁愿舍弃家庭和妻小到很远的城市打工,也不愿在农村种地,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多挣钱,让家人孩子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这是今天农村的现实情况,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导致了农民不愿在家务农的现实,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很明显,到城市打工一个月就可以挣三五千,如果肯努力和有一技之长,一个月七八千,甚至上万都很平常,这就是问题关键,就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打扫卫生、看大门,一个月都可以挣到两千,在家种地,出力流汗,一年恐怕也赚不了两千元。

所以说,是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导致了很多农民失去种地的积极性……。表面上看,特别是农民自己认为是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以及粮食价格的低廉等因素影响了种地的积极性,其实不然,关键是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太快,工商业和农业形成的一种不平衡的发展模式,因而导致了农民对种地失去了信心。

是什么因素导致一些农民丧失种地积极性?

主要是种地成本太高收入偏底,劳动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

是什么因素导致一些农民丧失种地积极性?

是什么因素导致一些农民丧失种地积极性?

过去的农民一直是喜爱种地的,甚至把地当作自己的命,因为土地能养活他们一辈子,如今种地的收入,己不能养活他们了,他们被现实逼迫无耐,他们总得生活吧,种地失去积极性,这是历来朝代没有发生过的事,为什么到了今天,农民的处境如此尴尬,不是国家不问农民的事,还是各地政府部门没有把国家的政策做好,导致出现一些对农民不利的因素,农民不愿种地了,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丧失种地积极性呢?

归纳起来不外乎三方面,一是种地收入低。二是种地成本高。三是生活成本高。

种地收入低

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每一个种地的农民都会算一笔帐。大家辛辛苦忙了一年,所获得的每亩收入也就在千把块钱,这还得说是平原的好地,对于丘陵山区,恐怕收入还低。以现在农民家里所持有的土地,每一口人也就一亩多地,有的地方甚至连一亩都没有,这样算来,四五口人之家,一年种地收入也就几千块钱,对于四五口人的家庭,恐怕连基本生活费都不够。

现在还有个奇怪的现象,农民种的粮食,从新中国开始,价格涨幅一直赶不上种地所需农资,人工费等其他成本的涨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是从没有过的事,毛病究竟出在哪里呢?

国家给了许多补贴,包括粮价也有最低收购价,可是农民所卖的粮食价格距离国家保护价相差甚远,而用粮食加工出来的产品却比粮价不是一般的高,简直可以说天价,农民种出来的粮食卖得很低,却需要花费高成本的价钱去消费,农民的收入会高吗?

过去的几十年,农民也是这么种地,那时候的产量还没有现在高,为什么农民依靠种地能生活得自如呢?我们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种地成本高

我家种了六亩多地,光耕种费,灌溉费,收割费,一亩地就要四五百,另外再去种子化肥,人工,等乱七八糟的,一年种地的收入也就五六千元。

小麦种子一斤由原来的不到一元,现在涨到二元多到5元之间,化肥最常用的尿素都得100元一袋,其他复合肥,二氨,有机肥,更是价高得离谱,每袋200元左右。人工栽稻,一亩160元到260元不等,耕耙地一年两季,在160元左右,收割一亩地150元,浇水一亩地100元左右…

这些费用加起来,几乎占去了大部分农民卖粮收入。如果要想让农民提高种地积极性,国家必须想办法把种地成本合理的降下来,如果成本一直这样高下去,就是土地规模化后,国家补贴力度跟不上,没有资金投入农业,土地高度集中种植也是不能成功的,种粮大户也不愿种地的。

生活成本高

说起不愿种地的原因,三条之中,哪一条都是重量级的,其中生活成本高来得更现实,直接关系着农民能否生活下去的问题。

大家看看现实的生活状况。

虽然小学中学实行义务教育,不要交学费了,但其他的费用,如住校费,建校费,书本杂费,校服费,三餐费,等乱七八糟的费用比以前有过之无不及。就拿幼儿园来说吧,一年都得7500元多,全家六口人种地的收入还卖不够一个幼儿园小孩的学费,你说悲惨吧!

有病就医,平常的感冒都得花千把块,生一个孩子顺产也要四五千元,最简单的阑尾炎手术也要花一两万元,普通的肺炎,在社区医院看不了,到大医院,也得要一二万元,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病了,花费都让人们难以承受,何况遇到一个大病重病,如果这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真遇到了这种情况,恐怕一辈子陷在债务泥潭中,永远不得翻身。

结婚取媳妇盖新房,买房,买车,彩礼,这一系列开销,哪个普通农民家庭不是倾尽今生全力促成此事,难道办完这事,人们就不生活了吗?生活的钱哪里来,取个媳妇都欠一屁股债,更何谈农民的养老问题,在农村,许多六七十岁的农民还必须种地,还必须扫大街,还必须种点小菜去换一天三餐,不劳动怎么活。

如此高的生活成本,种地那点钱够吗?不放弃种地可以吗?整日说那些冠冕堂皇高大上的种地为国家,坚决不抛荒,农民对土地有感情,这些虚伪的话农民不愿听。来点实在的,现在最有成效的,也是能养活一家老小的也只有去打工。不打工就没法生活,地还不能扔,干不动了,回家种点地度命,这就是现在中国农民的现状。有了这样的顾虑,农民会把土地流转出去吗?这可是命根啊!打工只是暂时的。

我所说的这些因素,正是现在农民需要面对的现实,期望这种局面早一天改观。这也正是农民种地没有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是什么因素导致一些农民丧失种地积极性?

、【谷贱伤农,劳力伤身、贫困伤心,越往后走,越少农民留恋种地!】

粮食价格长时期低位,种田无效益让农民对种地没兴趣。

曾经与很多农民交流,这些交流的农民群体还是那类种田能手型的,也就是说要论把田地的产量上去,谁也没有他们在行。据这样的农民坦承,像南方种水稻,一般可以安排早、晚两季,那么早稻就可以抵一年种植水稻所需的物料性成本。然后晚稻就可以作为一个农民家庭的收入了,赚一季是这些里手型农民的共识!

那么真有赚一季粮食的效益吗?其实,即使这些里手型的种粮能手,能够把早稻整到收成八百上千斤一亩,晚稻获到上一千斤的产量,但是他们这样的效益核算仍然是没有考虑劳动力成本的。而目前我们农业生产的关键成本正是劳动力成本!

在当前工业和城市建设对农民工渴求的大背景下,农民工的薪资水平水涨船高,日工资普遍都突破两百元了,不少技术型农民工甚至能捞到日薪三百、五百甚至更高的工资!如果将种田一季的粮食收成,满打满算也就一千五百元左右,只能抵得上十个左右的工日。一个家庭承包地平均在四亩左右,一季收成抵四十个工日。而农民家庭要种一家的责任田,两季需要用的实际工日肯定不止四十天,而因为要照料田地,需要搁在家里或因此耽误在家里的日子就更多!一句话,就是农民种地如果计算人工成本,种地的收益可以为0,甚至负数!

这样农业的农民,还怎能有想头?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种田劳动强度大,新生代农民正在完全蜕变。

曾经在网络上有这样的消息,就是在公交车上发生的一些关于农民工的事情。这些刚从工地上下来的农民工,一身臭汗,一身脏兮兮的,因为要从工地回住地需要坐公交车,所以就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揪心的社会万象,有的农民工主动坐在公交车角落的地板上,怕弄脏了市民或公交车的座位,让社会为农民工的通情达理和城市建设所做贡献而点赞;有的却受到市民的斥责或司机的拒载、驱赶,仅仅因为农民工劳动后留下的形象。

我们常说劳动最光荣,而劳动最大的代价不仅仅是劳损筋骨,关键是还让农民在形象上拉低到被世俗所嫌弃的状态。人靠衣装,农民同样是有血有肉,与其他阶层并无实质差距、差别,所以既然怀璧其罪,那新生代的农民就很自然地离开农业,有的可以装扮得比市民更风流倜傥!

种田、农民和贫困在社会中总是“三位一体”,那傻子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

在农业农村工作中,扶贫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也可见,在我们国家,很重要的贫困群体基本上都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为什么偏远地区农民更贫困而中东部农村农民能够远离贫困甚至富裕呢?就是因为偏远地区的农民除了农业没有其他方面的收入来源;而中东部地区的农民很可能已经离开农业,完全不依靠农业来生存发展了。这其实也证明,完全靠种田,大多数农村家庭是极有可能陷入贫困的!

现在外面的务工机会越来越多,有时候农民工的收入还能超过那些大学生!因此,要农民吊死在种田这棵树上,除非是傻子了。现在进入劳动力状态的农民,几乎都会选择外出务工。自己家的责任田要么给留守老人继续耕种,要么就实现流转,得点租金,拿点国家补助就万事大吉了!

农业要有想象力,差异化的生态农业或是可持续的关键方向。

农业怎样才能焕发生机?这一直是多方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我在不少文章中都曾探讨过,我国农业的羸弱状态本质是市场的农产品价格与我国农民的投入以及农民的生存成本极不对称的。而这个市场价格的确定,既受到国家因需抑制物价水平而保持一个低价策略影响;又受世界上低成本农产品的竞争而形成的。在综合性因素影响下,我们石化农业生产方式下的农产品价格是没有办法获得突破的,虽然不排除今后国际市场会受资本、自然灾害、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存在价格猛涨的情况,但是,总的来说,世界自由贸易状态下的农产品对我国市场的价格是极有可能保持低位的。

要真正实现我国农业的更好发展,除了通过国家补贴这样的直接方式外,关键还是要让农民种地所产的农产品价格更有想象!在国家贸易更加自由化,甚至在签约RCEP后,区域市场更开放外还会实行零关税。那么这个竞争的市场就会完全国际化了。要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价格异于国际市场,就只能实现农业的差异化。生态农业或许就是关键,就拿现在的市场来说,不少有机、生态概念的农产品是同类型普通产品价格的几倍、几十倍,这就说明这样的市场是存在的。

所以,可以作这样的设想,将来国内农业从单纯追求产量的石化农业之路转型为产量较低、但更健康、环保的生态农业之路,实现优质优价,这才能让我们的农民种田获得更高效益,才能真正激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欢迎不同意见留言讨论,感谢您的阅读点赞、收藏转发,更多内容请关注“原生态乡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