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荒废,回家种田地的人为什么这么少?

农村土地荒废,回家种田的人为什么这么少?

第一句,农村土地荒废,在我们这里没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地处太行山东麓平原地区,幅源辽阔,基本上都是水浇地,近年来有流转承包的有自己耕种的,尽管连年来粮食价格低迷,但是,不论承包者或农民自已操持的土地,绝对没有荒废土地的。

回家种田的为什么这么少?这是事实。其原因我分析应该是这样的:

一、粮食价格低,种地不赚钱;居家过日子,有几口人的,地亩有数,每人分的责任田仅1亩多地,即使把地操持得很好,种常规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等,一年下来每亩地就是收入1000元左右,仅够裹腹。其它长足发展是无能为力。所以,能出去打工的,年轻人打工,中年妇女当保姆、只要能在外谋点事做,都比种地强。家里只剩下老弱妇孺了。

二、大部分农户都把土地流转承包出去了,就不用个人去地里干活了。承包者在农忙时,都有自己的机械,或聘用临时帮工的。也不用老弱妇孺。

三、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需要人工干的农活甚少。承包者或合作社,都有他们的机械。即是没有承包出去的农户,秋麦天所有的农活基本上全部租用其机械化作业,从耕种到收获、及其中管理,有一个操心做主的人足可以了。秋麦天,麦子玉米不进家,有专门从事运输的车队,直接拉到收购点出售,湿干、玉米带轴的都要,以质论价。地主人不用动手,只管点清现金或微信收款即搞定。在外面打工的人根本不用回家,啥事也不误。

因此,大田里看到劳动的人很少,过秋天过麦天,地里是各种机械忙忙碌作业,人工作业的极少。这就是目前农村农民农业的真实情况,一点都不夸张,你可以到农村来看看,是不是这样。

农村土地荒废,回家种田地的人为什么这么少?

这个不用细说。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粮食价格不高,投资种地的本钱又大,比如机耕费、种子、化肥、农药、水电:等费用占去收入的一多半以上,农民辛辛苦苦作务一年除抛净捞没多少收入,就象遇上今年多半年的干旱,好多农作物旱的半死不活的,有的甚至连种子投入都丢了,有谁还想愿意回农村去种地呢?搞农业不是简单容的事情,涉及的风险太多太大。没有点实战经营的人是不会在此行业内留存住的。从以后的倾向看,边远偏僻的山区地方,留存人种地的可能性不大,把这些暂时还能种地的人不能动的时候,他们的儿女又走进现代化城市生活,哪地方会变成无人烟火的荒芜之地。到了哪种地步,上级部门只好换作为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地了。

农村土地荒废,回家种田地的人为什么这么少?

谢了!种地不划算,弄不好还赔钱,有些地块望天收,沒保障,单干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

农村土地荒废,回家种田地的人为什么这么少?

农田抛荒是违法现象,但短期内,农田被荒废的现象的确客观存在。原因很多,我之前回答问题时多次强调过:农民、农村年轻人涌向城市,是一种普遍现象,连现代农业发展较好的日美欧诸国,也面临农业生产和经营队伍年龄偏大的问题。

但是,积极的一面去理解,从一篇稻田来说,现在种地,普遍采用机械化,无人机植保、联合收割机代替弯腰镰刀的人工操作……已经是普遍现象。在经历过、看到过这些情形后,那些山区不适合机械化操作的农村,年轻人也蠢蠢欲动,觉得自己的人力付出“不值当”了。这是人类追求公平的权力,我们无法阻止,毕竟,城乡差别,以及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农业的级差肯定是存在的。

而且,近年来互联网新媒体发达,年轻人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城市生活色彩斑斓,围城效应,造成农村年轻人更愿意去“见大场面”,硬性克制他们的上升意愿是不可能的。

其实,中国三农最大的“顽疾”之一,就是地少人多,农村结合山水,农田分布零散、居住零散,一定程度,农村人口减少,反而便于政府统筹规划,更高效地建设现代农业。

农村美丽了、高效了,自然会有喜欢田园风光的年轻人更乐意下乡的。所以,不用过度担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