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里,老人去世了是如何通知村里人来吊孝的?

在农村里,老人去世了是如何通知村里人来吊孝的?

老人去世,家人首先通知本家族的近门的人,然后再分派人通知本族远门的族人,然后,再安派几个人分别通知本街乡邻(本街不落户,每家都问到),一般每户一人,关系不错的全家动,外街及全村的则只通知关系不错的,说好哪一天下葬,有他们来帮忙。

我们这习俗,一般是派三、派五葬埋。老人去世后,有本家派人逐个通知外村的亲戚及朋友,说好某天埋葬,亲朋们一般在埋葬这天过来吊唁参加葬礼。本家族的及关系不错的乡邻,则一直在主人家帮忙,到葬埋结束。

老人去世后,在出殯这一天,设灵棚、放置亡者棺木灵牌位,供乡邻友人亲戚朋友等吊唁、上礼,并聘请响器班等艺术团体,演出。一般在12点以前出殯下葬。尔后,设宴吃饭,饭后,亲戚朋友等就离去了,本族的近人则帮忙收拾,把借用的家具炊具等东西,负责送还。

现在,通讯方便,有些亲戚朋友电话信息通知即可,不用逐个派人去报孝了。但是,主要的亲戚,必然派人直接报丧,否则,显得不够重视。

在农村里,老人去世了是如何通知村里人来吊孝的?

丧事是一面镜子!农村老人去世之后,乡邻的表现最能体现农村人之间的邻里关系,也能体现出老人生前的为人处世,更能体现出老人家庭在村里边的地位和实力。

在我们这里,老人去世以后,老人的孝子孝女们要马上嚎哭一会儿,这样全村人就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了。关系近的,过来打个招呼,需要帮什么忙就帮什么忙。

按这里的规矩,老人去世后是要在院子里停放9天或11天以后才下葬。平时有来往的村邻们就会挑这个日子来吊唁,三三两两结群而来。

而如果这个家平时不怎么跟人走动的话,那村里面来吊唁的人就会少。反之如果这个家里面有个当村长书记什么的,或者有点儿什么势力的,那全村人平时都来往得紧,几乎都会来吊唁的,丧事用不着通知,都是随心而来。

而对于有亲戚关系的,是需要老人长子去报丧的。

去世后的当天或者第二天,老人的长子要给亲戚们去报丧,拿着粗点儿的柳枝做的哭棍,穿着蒙白布的鞋,头上还要带块白布,但进去亲戚家门之前,要把头上白布取下来弄到手里,然后一进门儿就给亲戚跪下,这就叫报丧。

等到出殡那天,村里的乡亲们一般会以看客的身份来送老人一程。路过门口的,再来个路祭,也算对得起老人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通俗。老人去世后的种种情况反映的是各地的乡俗民风,老人们常常会说,为了死后有乡亲们送一程,还是生前好好做人吧!这话发人深省!

在农村里,老人去世了是如何通知村里人来吊孝的?

农村有句老话,白事到,喜事叫。意思是说同村里的乡亲,谁家如果老了人,要靠自己自觉去吊唁,去帮忙,它和喜事两码,喜事必须得发请柬或者口头告知。

外婆去世那年,那天上午我正在家里洗衣服,突然有个不熟悉的人来到我家里,他自我做了介绍,原来是外婆本家的一个叔伯侄子,他是来告诉我外婆去世了,是骑着车子报丧的外婆本家人。

我们当地如果谁家里有人去世了,就会由本家的人挨村去给亲戚报丧,且再着急,再想赶紧去也需要先给报丧的做饭吃,简单的煮面条,里面敲俩鸡蛋。报丧的也不客气也不磨蹭,急三火四的把饭吃了,赶紧一起回去世人家里。

而在村里,如果老人去世了,关系亲近的本家会帮忙招呼本家人前去帮忙处理后事,处理后事其中包括放鞭炮,只要不是过年过节,村里如果有鞭炮在不晌不夜的时候鸣放,那就说明村里有村民家里有人去世。

最初是村里人听到鞭炮声,会到大街上四处询问:谁家老人了吗?这种事是故意传开,于是村里的农民会前去吊唁,通常如果只是普通关系,基本上都是家中老娘们去买个纸,然后在街上稍微等一等,看到别人准备去吊唁,会五六个人结伴一起去。

村民们知道这一天孝子贤孙会特别辛苦,因此大家都能够自觉的在事主家门口等够,等人多了,大家一起进家门前去吊唁,我们老家有规矩,孝子在院子里烧纸,逝者的闺女和儿媳妇需要跪在老人尸体两边,按长幼顺序守在两边,当有人前来吊唁,哪怕是一个人,跪在去世老人跟前的女人是要哭的。

所以很少有一两个人进去吊唁,大家都知道等一堆人时再一起进去。

我们老家这里,如果谁家老了人,那么亲戚们需要专门人员前去报丧,以前是骑车子报丧,现在省事了,用手机来联系亲戚,而村里人是靠自觉,听到鞭炮声,应该出来打听,看看是谁家里老了人然后大家一起去吊唁。

完全应了那句老话:好事靠人家叫,白事靠自觉到。鞭炮声是通知大家的最靠谱的事情。

在农村里,老人去世了是如何通知村里人来吊孝的?

农村凡是有丧事的,一般要停尸三五天,有的还要七天。期间,人头攒动,有事沒事总是呆在丧家。最隆重、最忙乱的一天,便是过事之日。这一天亲朋好友都会前来吊孝,村里人也也要祭拜一番。

老人去世了,"通知"村里人来吊孝的方式有这么几种:

丧事不请帮忙吊孝两不误。丧事搁谁家都是大事情,毕竟来世一遭,也是见老人最后一面。也不管过去有无恩怨,人死百事了,人都会有这么一天的到来,只是有先有后,才“平时多修路,遇事不求人”。因此,一听说村里谁家有丧事,便放下手中的活,就是出外在外,家里没人去的,也要赶回来。既帮忙,又去吊孝两不误。不用事主通知,口口相传便是。

烧离门纸哭声震天把话传。但凡有老人去世,停尸,设置临时灵堂妥善之后,儿子,或侄儿,或上门女婿便面向坟墓方向,焚烧纸钱,叫烧“离门纸”,这也是第一次向逝者送“盘缠”,安排“上路”。当纸点着后,要发出悲痛欲绝的哭声。哭声既是对老人的呼唤,也向左邻右舍传递信息――这家有丧事了。民间还有一种说法,不哭,或哭声太少,生出的后代可能是yaba。这哭声便是通知村里人的一种“信号”,村里人便自觉前来。

你来我往口口相传带讯息。农村人也不是都在农村种地,也不是长年累月住在农村。为了生计,南来北往打工的,为了孩子及各种观念住进城里的。不管身在何方,根还是在农村,终有叶落归根的一天。于是“留守”在家的,或亲门本家,会通过电话、微信,或捎话,让他们记住过事的日子,一定要按时赶回来,参加葬礼,参与吊孝。

正因为在农村有了这些约定俗成传递讯息的不同方式,才是农村的丧事显得有人情味,彰显了农村淳朴的民风。虽然不提倡大操大办丧事,但起码的祭奠仪式――吊孝还是不能少的。

在农村里,老人去世了是如何通知村里人来吊孝的?

农村有一句俗语,“家家都有一块滑石板,换手抓脊背”谁都在乎这个事情?

家家都有老人,家家有事就要让人来帮忙,用不着主家去请,在装老人那一晚上,要请几个人来装老人入棺材,老人入棺之后,就要放鞭炮,鞭炮一响,全村人都知道了,因为凡事都有个时间制定,放鞭炮的时间不一样,哪个时间放鞭炮?就是哪家有什么事情。全村人都知道了,假如没听到的,挨着的邻居互相通知,在外出门打工的,工作的、出门的时候它就会和周边的邻居说一声,假如哪家有事?就让邻居电话通知他们,只要知道,远在千里也要赶来帮忙,就算你老人已经过世,过世的时候也是别人来帮你自己,所以农村最在乎这个礼节。换手抓脊背,家家就有老有小,老人们也很在乎这个事情,在外面打工,不想回来的。老人们会对他说,我老了的时候,你们怎么办?

所以在农村不用你通知村里人来吊孝,也不用你去请,都会主动上门来帮忙。家家如此。

在农村里,老人去世了是如何通知村里人来吊孝的?

远在我们天门农村,老人去世了是不用通知村里人的,这其中自有玄机。

老人死之后,立即请专门穿衣服的人来前三毛巾后三毛巾给逝者洗澡,换上装老服,然后摊在堂屋房门一侧,脸上盖上钱纸,两脚伴上和年龄一样多的线束,(位置靠左)头前摆上灵位牌(新逝x公讳xX之灵位)有遗像的摆在其后,即刻烧落气纸,点长明灯,点送魂香,放送魂鞭。

鞭声一响,村里带亲的邻里,本房就都知道了。农村本就是礼尚往来,马上人们就上门来吊孝。把送葬的日期确定好之后,东家就会安排人到一家家的亲戚去报信,先主亲后次亲,就是连亱跑,当天要尽量把信送到每一个亲戚家里。

旧时,农村没有冷冻设施,如遇六月天,还必须赶在当天就下葬,故有俗语说,有福六月生,无福六月死,原因就在这里。

农村老了人,把信人把信送到,都要立时来吊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