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和孩子一起生活、单独住和进养老院三者,你会选择哪一个?

将来你老了,和孩子一起生活,单独住,进养老院,你会选择哪一个?

当你老了,和孩子一起生活、单独住和进养老院三者,你会选择哪一个?

我是农村人,说实际的,我们村约有3000口人,从我记事起至今,仅有一个人去乡镇养老院住过一段时间,后来又回家来和孩子们过了二年老去了。他还是当过几天“八路军”的人。农村人,有儿女的老人没有去养老院的,能自理时,多是自己起火做饭,到老了不能自理了,孩子们伺候你,啥时候翘了散火。

去养老院不现实,有儿女的孩子们也不不会让你去的,一是看起来不好看,乡邻们会嚼舌根说某某不孝顺,有俩臭钱烧的把爹叫别人养!再一个说乡镇的养老院各方面设施服务都不完善,就有一个做饭的,别的服务员没有。比不得城市里的养老院,服务系统人员配备齐全,吃喝拉撒有人管。再一个,住养老院不会白住吧,不交费不可能的。

还是在家里方便,能自己住,自己做饭就自己做。不和孩子们一起吃住,他们上班打工有他们的事,在一起多有不便。自己吃住由己,早点晚点,想吃啥做啥,多好!

当你老了,和孩子一起生活、单独住和进养老院三者,你会选择哪一个?

其实,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去养老机构,都是一种养老方式的选择。也许更关键的是,我们是否真的知道人老了之后,都在想什么,作为子女又该如何和年迈的父母相处。

记者做了一次有关养老的不完全调查,我们用一周时间,在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走访了34位老人,这也许是目前为止,媒体对杭州福利中心时间最长的一次探访。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于1999年,目前有1458张床位,1300多位老人在此养老。这里算是市区,价格适中,很受欢迎。

我们最终将访谈的内容浓缩为四个问题:为什么选择福利中心养老?子女多久来探望一次?一天的生活是如何安排的?有什么担心或想做的事吗?对于养老这个复杂的话题,也许能管中窥豹。

老人们的经历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许会让你思考,当你老了,你如何养老。

为什么选择福利中心养老

18个人的回答都是和房子有关:楼层太高,没有电梯,爬楼不方便,或者要把房子让给子女居住。其中腾房子的有7人。其余的则是年纪太大,吃不消买菜、做饭、洗刷等。对于请保姆,受访者一致觉得不现实:价格太高,请不到合适的,还三天两头要涨价或者辞工,太折腾。

88岁的段萍是2004年住进来的,“原来的房子在卖鱼桥,6楼,没有电梯,我老头有心脏病,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当时都不在身边,他一犯病,我就要把他从6楼扶下来,有时候一周都要三四次。”段萍当时自己身体还好,勉强能上下楼,但是老伴吃不消。后来在子女的建议下,段萍陪着老伴一起住进了这里。

91岁的吴奶奶入住一年半了,自己的房子原来在武林银泰对面,因为拆迁住进了临时安置的房子里,当时是和孙女同住的,但孙女经常早出晚归。“年轻人啊,一大早出去,很晚回来,乒里乓啦的,我睡眠又不好,影响我休息啊。”吴奶奶于是就住进了福利中心,把房子留给孙女住。

福利中心的老人在做活动。

子女多久来探望一次

每天都来探望的有4人,其他基本都是每周1-2次,还有3人是每月探望1-2次 ,有1人和子女发生矛盾,对方从来没探望过。子女们每次探望的时间平均在2-3个小时之间,给老人带些水果、零食、烧好的鱼肉,陪着聊聊天,有些会带父母出去吃个饭。而这种探望,孙子辈很少来。

77岁的高强,9年来,几乎每天上午都会过来陪自己100岁的母亲。“上午9点过来,陪她聊聊天,她腿脚不方便了,我不来,她只能在走廊里来回走走,我来了,可以搀她到楼下散散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到中午的时候,我去食堂给她打好饭,陪她吃个饭。”高强说,能天天来,也是因为现在家里孙辈不用他去管,没什么要操心的,自己身体也还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离这里近,每天骑十多分钟自行车就到了。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副主任赵胡明说,因为地理位置便利,不像其他养老机构那么偏远,来这里探望父母的人还是挺多的。

在福利中心,高强的母亲是被不少老人羡慕的,因为儿子天天来,这少之又少,大多数老人的子女都只能每周来1到2次,老人们对这个频率已经相当满意了。

“他们都蛮忙的。我也不想太麻烦他们。”91岁的刘志向代表了很多老人的说法。

一天生活是如何安排的

这是四个问题中,共性最强的一个。受访的所有老人,每天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在院子里散步,多的早中晚可以走两到三个小时,少一点的也有一个小时。

88岁的陈华美入住4年,她一天的安排是这样的:早上5点多起来,简单活动一下手脚,7点吃完早饭,出去做保健操,中午早点吃饭,下午搓两个钟的麻将,回来休息后吃晚饭,傍晚在花园里走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再到大厅里看看别人跳舞,回房间看会儿电视休息。

福利中心有各种兴趣班,绘画、唱歌、诗歌朗诵、交谊舞、保健操、学英语等十多个,还有老年大学,但参与的人并不多。

“兴趣班小组的人气是蛮旺的,但你会发现活跃的永远是同一群人。”赵胡明说。

有什么担心或想做的事吗

5个人希望能住单间,不想和别人拼房间。11个人不想自己将来以后被送入9号楼,还有4个人担心自己以后不能动了,或者失智失能了,子女不来看望。

福利中心的9号楼是失智失能护理区,住进这里的老人是生活已经不能自理,需要被护理员照顾的。老人不想住进来,其实是对年纪增大后,各种功能丧失的一种恐惧。

85岁的张奶奶就担忧自己越来越迟缓,迟早有一天不能自理怎么办,“我现在看到那些不能自理的老人,觉得太心酸。”

96岁的刘松入住两年了,一直和另外一位老人合住,“打呼噜,太吵了,脾气也差,我只能躲着他,这样不吵架。我还是想一个人住,以前在家习惯了。”

但是目前,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自理区的套房只有40多套,单人间130余套,其余的多为双人住的标准房,想住单间的老人只能申请后排队等。 (文中老人,均为化名)

家属来过,很多老人会眉飞色舞好几天

每周三、周四,杭州“滴水公益”和“润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会分别来福利中心为老人开展心理关怀项目。前者以举办团体类活动为主。后者更多的是一对一的访谈,予以个案疏解,为老人们建立个人心理档案。

“润和心理咨询”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范慧珺告诉记者,从去年8月底至今,他们对全市4家公立养老机构的400多位老人进行了访谈,她发现,“丧失感”是老人最常见的心理咨询问题。面对身体机能的衰退,不少老人会有强烈挫败感。

“访谈时,有一位老人告诉我,前一天他还在游泳,第二天就中风了,之后身体急转直下,曾经有一段时间吃饭都没法自理,要用手抓面条。”范慧珺说,老人一边说,一边就哭了。

福利中心的老人在读书

老人们描述第二常见的问题是“孤独感”。

“为什么说很多养老机构办在郊区没人去,因为老人并不想远离社会。”赵胡明感触很深,“每每有老人的家属看望过后,很多老人就能持续几天的眉飞色舞。有一位老人,她的愉悦感只能持续3、4天,可儿子一个礼拜只来一次。于是她每个礼拜的心情就和过山车一样,半个礼拜亢奋半个礼拜低落。有一段时间子女连续几个礼拜没能来,她就会各种‘捣乱’,找护理员出气。”

范慧珺提到,访谈对象里,有一位老人,他单位的领导逢年过节会来看望他,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被放大。后来单位换了一位风格不同的新领导,不再看望老同志,让他很是寂寥,很怀念老领导,他说,哪怕是握个手也好啊。

“润和心理咨询”负责人赛燕燕告诉记者,咨询师们最大的感触,是老人特别需要被倾听、被支持。

我们是否真的知道人老了之后,都在想什么,作为子女又该如何和年迈的父母相处。

【浙江新闻+】

房子给儿子,进养老院的老人后悔了

有人为了资助子女,卖掉自己唯一的房子;有人坚持要守住房子,作为养老的资本;有人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子女因为房产伤了和气;因为房子,有人后悔了,有人在纠结,有人想办法未雨绸缪……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虽然住进了养老机构,但房子依然成为老人们最挂心的问题之一,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法律援助点接受的法律咨询中,三分之一都和房子有关的。

不同的选择背后都有故事和纷争,养老和房子之间的故事,值得一听。

卖掉房子后,70多岁的老两口曾四处租房

82岁的刘伟骠,头发花白,戴一副眼镜,削瘦,斯文。退休前他是高级工程师,年轻时是学霸,通四国语言。

今年3月初,他和78岁的老伴顾文香搬进了福利中心。

“我们没有家了。”刘伟骠这么说。

上个世纪80年代,老两口唯一的女儿高中毕业后,提出想出国留学。刘伟骠说好啊,你考得上就出去。“她英语不好,我辅导她一段时间,托福真的考出来了。”

女儿如愿去了美国,半工半读,第一年的学费是刘伟骠四处给人翻译技术材料挣来的。

七八年前,在美国定居的女儿要买房子,缺钱,刘伟骠和老伴一合计,把杭州唯一一套房子卖了120多万,资助女儿。

已经70多岁的两人从那时起开始四处租房。

“当时邻居说,你们这样会后悔的,现在身体还这么硬朗,怎么能把房子给卖了。我们觉得都一样啊,人家是快不行的时候把钱留给孩子,我们只是提前给了。” 刘伟骠看得很开。

顾文香更不用说了,“我们就这一个女儿啊,她那边发生困难了,没有人救她,我就把房子卖了给她,当然这点钱也不够。”

采访的时候,这是顾文香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这么一个女儿。

租房的几年,因为房东收回、楼层太高、房子出现质量问题等原因,两人平均两年就要换一次房子,搬家的时候,年过70的他们就拖着一辆小拖车,坐着公交,来回八九趟,搬完了事。

“反正我们也没有大件,就几个箱子。”

直到去年,因为年纪太大,中介不愿再出租房子给他们,两人才决定住进了福利中心。

“我们觉得蛮好,这里条件不错,我俩的工资管自己看病、吃饭,也没其他需求,够了。” 刘伟骠觉得没什么后悔的,“女儿在美国已经给我们申请出了绿卡,待了5个月,实在受不了,逃回来了。举个例子,在那儿,我们出去散步,走一个小时都见不到一个人,在这里,我到西湖边坐坐,随便一个陌生人都能聊上天。那边看病还特贵,我们这种条件,在那里就是穷人,以后也是要住最差的养老院。”

说起这些,老两口笑声不断,云淡风轻地像在讲一件有趣的事。

刘伟骠唯一觉得不便的是,这里的饭菜不太合自己胃口,“以前在家,我会买点上好的里脊肉,炒一下,很嫩的,再加点豆角,狮子头、红烧肉我们也会做,味道那个好啊。”

说起这些,刘伟骠的话里就有了滋味,“过几天,我要去以前常去的菜场,买几罐醪糟存起来,慢慢吃。”

顾文香说,他们如今对女儿是报喜不报忧,隔段时间视频下就蛮好了,“在金钱上,我俩已经尽了洪荒之力,如今,我们活着,就要高高兴兴过日子,他们嘛,也只要过得好好的就行了。”

他把房子都给了儿子,如今后悔了

“哎呀苦啊,没有想到老来会吃那么多的苦。”在福利中心见到85岁的董爷爷时,他正摆着手,一人在走廊上漫无目的地踱步。见到记者,他一脸平静地把我们迎入房间,此后,话匣子却再也止不住。

2011年,他和老伴在两个儿子的劝说下,住进了福利中心,原因是老伴患了多年糖尿病,儿子说担心他吃不消照顾,“住到福利中心,就有人照顾了,我那个时候觉得儿子还蛮孝顺。”。

但住进福利中心后,两个儿子以各种借口,要求董爷爷把名下的三套房子先后过户给他们。

“我起初不同意,可是老伴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随孩子吧。”

至此,两位老人名下一套房子也没有了。不久后,2012年4月,董爷爷的老伴因为糖尿病并发症过世,而这也成了董爷爷和儿子们关系的巨大转折点——孩子5年来再没看望过他,小儿子还中断了每月3000元的养老费用。

“两个儿子都是骗子!房子过户以后他们就不再看我。要我们钱,要我们财产。”董爷爷抖抖索索地拿出一张纸,上面详细记录着儿子“骗”走了他多少钱:给儿子买房子,老太婆的丧葬费……

董爷爷坐在20多平米的房间里,“毛挤(杭州话,指空间拥挤),你们不要见笑”,他说话激动时,眼角有浑浊的泪。一张木桌上,还放着他的午饭,两个素菜:蚕豆和豆腐。

“我本来条件很好的,原来有房子有钱,但是两个伢儿被老太婆宠坏了……哎,不瞒你们讲,我心中苦闷。”

董爷爷想去法院起诉小儿子,把房子拿回一套养老。上个月18号,他去福利中心法律援助点咨询。律师告诉他,房子是拿不回来了,只能状告儿子不尽赡养义务。

到底要不要告,董爷爷其实很犹豫。“我都85岁了,还要告自己儿子,心里想想,做人没意思了。”

这5年,董爷爷拨打小儿子的电话再无人接听。可是听儿媳妇说,儿子过年过节都会回杭州,只是不去看他。他尝试去住处堵人,也没有成功过。

“我经常掉眼泪,想想有点伤心。儿子不来看我,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没有对不起他的地方。从小到大,给他买汽车,给他钱。孙子来看我,说他爸是没脸见我。如果真的没脸,来看看我解释解释,为人父母,我也不会真正怪他,我总归想他的。”

“生儿子容易不孝啊,还是女儿好!”,董爷爷感叹着,又突然想起来什么:“福利中心有位奶奶,女儿想要她妈一套房子,老太婆不肯,这个女儿6年没来看她。看来女儿也狠心的。”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法律援助点的负责人介绍,他们提供法律援助一年来,接收到的咨询大约有近100多起,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立遗嘱,差不多有40多起,而立遗嘱的内容几乎都是关乎房产的。

“有些是怕自己百年之后,几个子女因为房产起纠纷,就提前立好遗嘱分分掉。有些是从保护自己孩子的角度考虑,立遗嘱说把房子只留给儿子或者女儿,不让它成为夫妻共同财产。”该负责人说,还有的做法是简单干脆的,比如,有两个孩子,一个不照顾老人,父母就提前把房子卖掉,钱拿来养老,等自己不在的那一天,就把剩下的钱直接给孝顺的那位。“总的来说,老年人对房子的问题还是比较操心的,也比较敏感的。”

在我们的走访中,问及34位老人,是否愿意把唯一的房子留给子女,靠退休金在福利中心生活?得到的答案竟几乎都是:愿意。在牺牲和成全的背后,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年纪大了,房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愿他们孝顺。”

(文中老人,均为化名)

当你老了,和孩子一起生活、单独住和进养老院三者,你会选择哪一个?

我今年66岁老伴68岁,我们两个都是重病后再生的人,相互扶持,一路走来,病重手术都没有通知孩子,直到我病重下了病危才告诉孩子,儿子媳妇日夜守护,是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因为我们和孩子分别住在两个城市,孩子知道后在不让我们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住了,强行把我们带到了他生活的城市,我们还是选择单独住,儿子重新为我们购置了住房,从退休起就要重新思考你老年的未来,学会成长,就是要和孩子一样,开始独立,不要样样依靠孩子,我们就是一个老小孩,重新你的独立人生,世界是你的,孩子长大有他自己的世界和生活,不会去打扰他们的生活,学会寂寞,习惯独处,重新培养你的生活习惯和圈子,所以自己要重新学习,紧跟社会潮流,学会银行办理存储,学会微信扫码付款,学会网约巴士,学会点外卖,等等,我从不会打扰孩子的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缴费看病挂号输液打针等等,都不会和孩子讲,只要自己能动,就不会依赖孩子,也不会告诉他,爱你的孩子,就让他心无牵挂,孩子对我们很好,时常问候和回家看看,可我从不要求或抱怨他,懂事的孩子会尽他的孝心,只是我们不要打扰他的生活,给他快乐和幸福是我们一生的愿望,到了自己不能自理了,我会主动进养老院,在养老院走完自己最后的人生。

当你老了,和孩子一起生活、单独住和进养老院三者,你会选择哪一个?

我觉得这个就是考验社会关系社会合作的时候到了。

1.单独住。

首先,这个太孤独了,自己很多时候,腿脚不便,生活自理都有很多困难。而且,一个人苦闷久了,就容易孤独害怕,整个生理和心理都会下降。

2.靠孩子。

这个,完全要看你是否能够给孩子多提供一些便利。然后,相对应的,孩子给你提供一些照顾。但是,这个很难,尤其是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比较难。他们也有下一代要管要带。

3.养老院。

这个养老院除非是非常条件好的养老院可能进去才不会觉得太受罪。但是一般的养老院,其实条件是很差的,而且护工的水平和服务态度其实都很难做到让人感觉很舒服。

其实以上的都只能根据自己情况,适当的调整。我比较赞同另外一种方式。比如,最好,你和你的几个好朋友,通常来说,都是一些老朋友了,然后,大家一起住在一起,租个房字,或者买个房子。不再是一家2口人了,而可能是8口老人。

然后呢,房间还是单独的,只是客厅,大家就可以在一起玩,一起聚会,相互的帮助,相互的照顾,这样心情也比较愉悦了。总之,老朋友,一起可以玩耍到一起,而且,也可以谈谈心,彼此给对方精神的支持,但也给自己留个个人空间,比如就是一个小单间。一起做饭,一起玩,其乐融融。孩子可以偶尔看看,这样的话,其实是最好的。

所以,这个就可以找几个老板一起商量一下,比较合适。抱团取暖。

————————————————————————————————————

2018.10.06 更新

我记得在日本有一个方法,就是,打卡计分制度,就是,你60岁的老人,可以去通过帮助80岁的老人做事情,然后获得积分,等你80岁了,就有60岁,或者70岁的老人来帮助你,他也可以获得积分。这种通过义务的方式,来缓解,养老的压力。当然,以后,也许会有更多的创新。

然后,看到很多人说,要安乐死,然后,没办法,靠养老院,或者抱团取暖,或者孩子的方式。

那自己,就要提前做好打算了。总要选择一条路,不管是安乐死,还是养老院,还是孩子,还是抱团取暖。选择了,就坚定的走下去吧,每个人的道路不同,只要是自己的选择,不伤害他人的,都应该被尊重。

当你老了,和孩子一起生活、单独住和进养老院三者,你会选择哪一个?

做为一个已经八十多的暮年老人。今天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呢!我的经历可能是你们的后程!老伴活着时我退休了。在身边的孩子都是在我家吃饭孩子我照顾,后来我心梗捡回命,老伴糖尿病综合症,我们请了24小时住家保姆!孩子们也各自回自己家!大批企业下岗,辞了保姆女儿一家住到我家,老伴去世后就随小闺女生活连帮助照顾孩子从五岁到今年上了大学!现在面临着也是选择了!很难,很难!孩子们各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她们也都不小了!我独居都不放心,我在谁家都是累赘原因自己越来越老了!乘着还利索我决定去养老院度过最后几年!我把自己房子出租了,目前还没有告诉孩子们我的决定。明年我回去选择一个满意的养老院就去了!最佳选择就是这里!吃,住,医又有玩伴何乐而不为呢!

当你老了,和孩子一起生活、单独住和进养老院三者,你会选择哪一个?

随着社会发展,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变化,单独依靠孩子的方式正在淡化,多元化养老正在成为新趋势。专业养老机构养老已经成为不错选择。做的好的养老机构有专业的医生护理人员,有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这些都是对于老年人很有必要的。

另外独居养老随着家庭医生的普及也是可以选择的方式。当然目前主流养老方式还是和子女一起。房价高位的背景下,不少人将毕生的积蓄都给子女买房用了,最后能选择的方式只有在子女家养老了。所以为了更多选择,一个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还是要有更多的提前准备。

当然中国的传统讲究亲情,喜欢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氛围,这个也是跟随子女养老成为主流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生活,特别是一线城市,每个人工作压力都很大,子女很少有时间陪伴父母,不是他们不想而是单位不允许。所以养老观念必然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