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专门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
1、月嫂。现在的年轻人坐月子,不请个月嫂(月薪8000-12000左右),感觉在同事面前都抬不起头,即使自己的妈妈和婆婆都赋闲在家,经济不是很宽裕,也要勒紧裤带,打肿脸冲胖子,请个月嫂照顾才倍儿有面子;
2、照看孩子的保姆。有的家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体硬朗,具备照看孩子的能力,硬是被现在的所谓年轻中产以不会科学带娃等理由各种嫌弃,经济条件宽裕尚好,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偏要跳起摸高,全家人跟着遭罪。
表弟在一线城市工作,双方的老人都退休在家,身体康健,完全可以照顾小孩,但是表弟和弟媳都说父母是老观念,不会科学带娃,请了个月薪5800元的保姆照看孩子,表弟月薪3500元,弟媳月薪6000元,每月还房贷4000元,保姆的工资岳父帮衬2000元,自己的父母帮衬2000元,小两口承担1800元,全家人节衣缩食,共同支付保姆的工资,尤其是四个老人,退休工资本来就不高,每月还要帮补保姆工资,真是苦不堪言。
3、小饭桌。最近几年,中小学附近,各种小饭桌犹如雨后春笋,遍布中小学附近的各个小区,小饭桌一是负责提供孩子的早饭晚饭,二是聘请了退休老教师负责孩自的作业辅导,好多高知的家长以为花了钱,孩子的学习就再也不用担心了,还以知识更新快,自己没有能力辅导为理由,把孩子交到小饭桌一了百了。
孩子的成长教育,一方面来自学校教育,但是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视,小学、初中靠小饭桌、高中靠各种补习班,高考志愿靠志愿填报机构,一个处处用钱解决的家庭,少了家长爱学习的示范力量鞭策,少了亲子之间的温情互动,孩子的成长会是什么情况,细思极恐!
有哪些专门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
生活中的消费陷阱还是很多的,我来说4个,肯定很多人都遇到过。
第一个消费陷阱和信用卡相关,信用卡有一个天坑叫信用卡免息分期。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信用卡“免息”,但不“免费”。
我们在进行大额消费时,比如iPhone XS,最后支付的时候,一定会蹦出来一个链接:建议你用信用卡“免息分期付款”,并且一般银行会把免息后面再写上一个大大的“0”。
利息,确实是不收的,但银行会跟你收“手续费”。而手续费可能比利息还贵!!
举个栗子:
你做了12000元的账单分期,12个月还清。
银行就按照12000元来算手续费,月费率0.6%,每月手续费72元,一年的手续费就是72X12=864元。
这个0.6%的手续费,收得比0.6%的利息狠多了!
因为你每个月都会还掉1000块本金。如果是每月收0.6%的利息,那么,已经还掉的本金,是不会再产生利息的。所以,利息会越还越少。
如果是每月收0.6%的手续费,手续费不会逐月减少,是按你贷款总额来收手续费的!
所以,表面上是免息让你买iPhone,实际上你付出的真实成本,相当于一年13%的利息!
有人说,我压根不用信用卡,我用支付宝花呗、借呗。这就涉及到我接下来要讲的第二个消费陷阱了。但我要特别提醒你们,使用这些消费贷,一定要及时还款,否则会影响你买房买车。
过去,央行征信只接入银行的数据,只能查你在银行留下的记录。但现在,腾讯微粒贷、支付宝借呗、苏宁任性付等,也接入央行征信的数据库了。
花呗这种消费贷的数据,央行征信系统也是不定期抽查。在这些地方借钱,虽然比刷信用卡门槛低还方便,但是,你是没有逾期还款的宽限期的。
比如信用卡还款,超过最后期限3天,银行才会上报征信,记一次逾期。这3天之内,都是给你的宽限期。
但是,你借那些网络消费贷,超过规定期限哪怕1分钟,就给你记一次逾期。
所以,要特别注意按时还款。别买买一时爽,弄坏了征信,将来买房子买车办不下来贷款,麻烦就大了。
第三个消费陷阱,就是各大商家看似诚意满满的“满减预售”。就比如各大电商平台,双十一的倒计时预售,先付定金再付尾款,定金膨胀、抢现金红包等等,这些噱头事实上都是一样的,就跟钓鱼一样,先丢个饵给你,等你咬钩了,就一下把你牢牢勾住。
比如预售制。预售的东西,你都买了,花钱自然是跑不掉的。要是你没买,比如,预付款付得太多,忘记了,或者不想买了,这钱就白送给人家了。
有一年双十一的招数是「购买小套装送双十一优惠券」,就是,先买指定的试用装,确认收货后就给你代金券,双十一那天可以用。
科颜氏天猫店20元买一套小样。买之后送20块双11券。相当于试用装不要钱,双11当天买200-20。去科颜氏门店买东西,跟柜姐多唠两句,她都能送你个试用装。
类似满300-30、满500-50这种的套路,还起了个唬人的新名字,叫「购物津贴」。
但是,所谓的满减、津贴,是绝对不会帮你省钱的!那都是引你越买越多的套路。
如果商家计算出,过往交易的订单,平均金额是250元,那么,你领的优惠券,最低使用门槛一定会被设成“满299元”。
你买了250多块的东西,一看还差40多块才能用优惠券,就继续往购物车里加东西凑单。
但你怎么加,也不可能刚好加到299元,然后你就发现,再买点能到399元,就可以用更大额的优惠券。
于是,你不知不觉,又把购物车金额加到了400多……就这样,店家慢慢地,温柔地,让你越买越多。
最后一个我要讲的消费陷阱就是营销洗脑。种草容易,拔草难。但实际上,那些容易让你心动的东西,80%你都不需要。
你相信我,时间会证明一切。
比如在朋友圈刷屏的戴森卷发棒,种草效果好到什么地步呢?我周围所有的女同事,都真心诚意地认可:如果你男友/老公没有给你买这一支卷发棒,他一定不爱你。
类似的情况,还有这种虽然不贵,但是让你产生美好生活幻想的东西……比如,懒人沙发。
你会发现如果你家没有三室两厅,你根本没地方放它,最后只能把懒人沙发放在沙发上。
还有就是热爱囤货的朋友们,一赶上双十一双十二,就恨不得把明年、后年、大后年的东西一次性屯到位。价钱是划算,但买得太多,结果就是用到天荒地老……看着省钱,其实是在浪费钱。
留点钱理财不好吗?所以,再次提醒大家使用三天冷却法——
把东西放进到购物车,先别下单付款,放3天再说。过了3天,那些你不需要的东西,就会失去吸引力。
那怎么避开这些陷阱呢? 就两招,跟我做。1、打开支付宝-【我的】-【花呗】-【设置】-【额度设置】,不管三七二十一调到最少就是了。(注意花呗额度一个月只能改一次。)
2、【是否卸载淘宝、天猫、小红书……】-【是】
你很快就能成为一个土豪。
如果你有不同意见或其他问题,欢迎给我留言。
有哪些专门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
准确说法应该是中等收入人群,我们国家现在的广告可能在世界上属真正的发展最完善最快的国家。百分之九十五的广告策划都有针对性和针对的人群,没有上过当的人可能为零,消费误区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的人都会不同程度进入。
有哪些专门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
现在中产阶层实际上是比较苦恼的,赚到的钱有限,而想买的东西很多,这样就容易在消费上遇到一些大坑,从而可能让自己更加的烦恼。
1、信用消费的烦恼信用消费没有错,但是如果还不起就出问题了。现在很多中产阶层每个月赚到的钱有限,但是大家想消费商品的冲动却很多。
现实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在各类广告的轰炸之下,在同事们又买了新衣服新鞋新手机的影响之下,一个控制不住,就会刷卡消费,而且可能会出现还不起的情况,这样可能就会带来很多烦恼了。
因此,信用消费一定要谨慎,一定要量入为出,这样才不会给自己造成过多的烦恼。
2、买车的烦恼买车也可能是很多中产阶层的烦恼。现在的中产阶层,很多家庭都购买了汽车,一些比较理智的可能会购买国产汽车,比较便宜,相对空间也比较大,这样可能对生活造成的压力就不算大。
但是也有一些中产,为了面子,本来只有15万买车钱,却一下子贷款三四十万直接买了BBA等豪车品牌,这样一来,负担一下子就加重了很多,不仅每个月需要还车贷,而且维修保养保险等费用也会由于车价更贵而多出不少。
因此,买车是大事情,量入为出买车可能会享受到车辆带来的便利,但是如果买个超出自己收入水平的豪车,那么可能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少的烦恼了。
3、其他消费方面的烦恼实际上,作为中产,每个月赚到的钱有限,但是可能总是想买一些好东西,买一些消费档次高的东西,而这些好东西对于中产来说,消费不当都可能成为自己的烦恼。
比如买耳机,一二百元的可能就很好了,但是非要买两三千元的,还有买手机,两千元左右的也很好了,但是非要买一两万的手机,还有买衣服,几百元的就不错了,非要买几千元的,包括包包也要买名牌的,几千元的。
虽然每个独立的产品都是贵一些,但是这些都加起来,消费档次整个就上去了,可能就超出自己的赚钱能力了,这样就可能给自己带来烦恼了。
因此,作为中产,还是要小心谨慎消费,别轻易提升消费档次,否则可能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
有哪些专门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
针对中产阶级的消费陷阱实在是太多了,“中产阶级”这个标签本身就是最大最大的陷阱,具体到各个陷阱上,个人认为有如下几个:
1、银行借贷、基金保险
你如果开一张信用卡每月按时免息还钱,你就是银行最不欢迎的客户。银行希望你拖长还款期限,他们好挣利息。各种借贷皆如此。等中产靠借贷进入了中产应该有的生活水准——大房子,好车,狗,等等,他们的现金流基本上就和银行利息持平了。这意味着中产无法承受任何工作上的变故,只能老老实实干活。创业或者炒老板鱿鱼之类都是中产们想都不敢想的。
还有基金保险等一切高收费理财产品都是陷阱,资产管理费大于每年1%,就算在你的盈利超越了这个范畴,实际上也是所剩无几;中产阶级自认为在投资,实际上是在给金融行业既得利益者送钱。
2、子女教育
在国外,上层和中产是不会上同一所学校的,这种隔离通过学区房和学费实现。但常有不识时务的中产阶级会咬牙砸钱把子女送到高端私校去接受教育。对这种分子,上层是毫不客气的。这些中产阶级的孩子们会在学校里饱尝鄙视(比如人家开party的内容是请同学们去私家庄园骑马,而你的爸妈住在公寓里),从而体验妄想跨越阶级的后果。而这一点上,我们做得很先进,在教育领域可以做到大致的公平,穷人家的孩子只要学习好也能有出头之日;虽然也有贵族私校,但这些私校远远达不到把控学术话语权的地步,甚至目前还处于“有钱就能进的学校”的鄙视下。
3、民宿&旅游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一理念精准的满足了当下中产阶级的差异化消费需求,精准的为潜在中产阶级提供了一个追逐目标。今天的都市中产,一方面不再满足于越来越流程化、同质化的旅行体验;另一方面开始对旅行有了一定的文化诉求、文艺诉求。
因此,各种主题旅游,各种民宿则通过所谓回归自然、放空自我的原生态定位满足了中产的需求;通过所谓人情味、像当地人一样生活这类口号,满足了他们去看世界的需求,但是看完世界之后,荷包里空空如也之后,才发现世界其实也不过如此,自己生活得不好才是你天天想往外走、追求外面世界的根本原因。
4、焦虑
向儿童卖成长、向女人卖美丽、向老人卖健康、向中产卖焦虑,被誉为永恒的赚钱逻辑。在知识付费的大潮中,罗辑思维、吴晓波、梁冬、李善友、吴伯凡、李笑来、读书会、早起打卡等等,无一不是在向你兜售焦虑。
这帮所谓的大咖天天制造创业、买房、财富、读书、健身、整容等各种焦虑,让你坐立不安,然后做几个对口产品挖空心思掏尽你兜里的每一分钱,最后你发现仍然是一脸懵比,挤地铁吃沙县,加班熬夜住农民房,毫无改变。
有哪些专门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
先来看看,中产阶级的定义:
中产阶级,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阶级;
也就是说, 指的是不需要担心吃住问题、同时社会地位得到大部人认可和尊重的人, 常常指白领、工程师、老师、医生等群体。
了解完,什么是中产阶级后,我们再聊聊中产阶级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
我看了很多回答,其中包括什么电动牙刷、苏打水、民宿、整形整容等等,其实消费在哪里并不重要,消费观念才最重要。
最大的陷阱其实是长期被植入的消费主义观念!
什么是消费主义观念?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社会大多数人的多数行为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
消费主义的本质实际上是,攀比心理在作祟!不是需求促进了消费,是阶级攀比心里激进了消费!
对于深陷消费主义的人来说,不消费就会焦虑,而焦虑便是资本家想看到的结果。
举个例子,苹果为什么每次发新品都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除了苹果刻意为之的时长升级IOS系统导致手机运行不畅,电池消耗加快之外,还有苹果一直维护的品牌特性,拿着苹果代表着高阶层群体,买苹果的客户,有一部分人不是冲着手机去的,是冲着品牌去的。
相似的例子,可以举很多个,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其实摆脱消费主义并不是难事,最重要的是放下攀比心理。
我们在跟高阶层人群做对比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其实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社会贵族以及高收入群体,更愿意把钱花在长期有价值的事情之上,例如学习,家庭互动,锻炼等等,跟物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所以,想要向高阶层的人群看齐,最重要的还是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
以上便是我的观点,如果您认同的话,请关注并点赞,我的专栏还有很多理财文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