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明理,那为什么感觉现在的人很少读那些明白做人道理的书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是因为被功利蒙敝了双眼,名利二字心头坐,哪管人心美与丑
读书明理,那为什么感觉现在的人很少读那些明白做人道理的书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读圣贤书并非能明白做人,历史上多少奸臣、汉奸都满腹经纶,做人与读书也无直接关系,很多山野村夫都不识字,但心地善良,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比读书更有决定作用,在未识字之前就接受良好的家教,成年后,去除心里杂念,心中的良知会指引我们做至中至正的人
读书明理,那为什么感觉现在的人很少读那些明白做人道理的书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育的目的及结果就是要将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父母、学校和社会各有其教育目的,这些目的归根结底都是由他们的价值观、信仰和利益决定的。真正的教育不是教人们如何去实现功成名就,更不是把人们造就成某种意识形态的工具,而是教会人们如何去正确认识世界,如何去发现真理,如何去找回自我、实现自我。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人如何做人,没有了后者,人不过是知识的工具;有了后者,知识才是人的工具。
在未成年之前,教育主要是外部的灌输、熏陶和影响,而真正的教育则是从成年后开始的,这种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是有了独立人格与独立思想后,依据自身的天赋、个性、能力和喜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知识,来丰富、充实与完善自己的灵魂。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目的都是想让人们成为他们想要的人,唯有自我教育的目的才是一个人想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人类的第一个世界是身处其中的客观世界,即客观统一、不因主观意识差异而不同的实在世界;第二个世界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即个体精神意识对客体世界的认识结果;第三个世界是人与人的交流世界,即每个人眼中那部分能够相互交集的主观世界。人类社会其实是由第二世界与第三世界组成的,人类所有问题实质上不是根源于客观世界,而是肇始于眼中世界与交流世界。
交流世界是否顺畅、充分取决于眼中世界是否宽广、深入。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经历的事物构成了各自眼中的世界,人与人也就有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伦理观的差异。
读书的问题
俗话说“吃什么像什么”、“吃什么补什么”,书籍是精神食粮,将这俗话套用过来也同样适用。读书是精神的需求,精神缺什么、向往什么,就会寻求什么样的书籍,反过来而言,什么样的书籍就会充实什么样的精神。一个人的精神食粮可以映衬出他的精神面貌和气质,猥琐的人不会读崇高的书,崇高的人不会读庸俗的书。是什么决定了读书的偏好和层次呢?一是自身的天赋(以兴趣爱好表现出来),二是社会价值导向(名利驱使和意识形态),天才主要受前者的影响,常人通常受后者的左右。被动性的读书(为谋生、名利、学业)又是另一回事,这种知识一般不会与自身融为一体,不会成为一种真正的能力。书籍大致可分三类:智慧书、工具书和消遣书,这种划分既是内容上的也是层次上的,悟性越高的人(在其所读之书中)第一类书所占分量也越重,而精神层次越低的人第三类书所占比例则越大。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就多读什么样的书。
读书明理,那为什么感觉现在的人很少读那些明白做人道理的书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主要原因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第一是现在电子科技发达了,人们可以快速从电脑、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中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可以说是省时省力,如果找书本还需要到图书馆或书店找,比较费时。第二是现在学校上课都依赖投影仪、多媒体等电子设备,包括布置的作业也需要在指定的平台完成,学生不得不使用电子产品代替书籍完成作业。第三是现在社会上、学校乃至家里到处都是低头族,不是聊天就是玩游戏或者沉迷于各类小视频,没有给年轻人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阅读氛围,导致现在的人都不喜欢阅读书籍。主观原因就一是现在的人在各种电子产品的冲击下,很难抵得住诱惑,慢慢对现在这种快餐式阅读产生了兴趣。二是部分人工作很忙,只有嫌隙的时间看下手机,快速猎取自己想要的资讯,没能抽出太多时间去看书。个人认为,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抽空多看书,其实这也是一种放松,看书的同时抛下浮躁的心情,可以静下心来慢慢品尝生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