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时大批官员家人被杀,可诸葛亮的后代却被保护起来,这是为什么?

诸葛亮的后人之所以得以保存,主要是因为他有才能和人格魅力,得到了世人尊崇,并且他的家族布局得当,势力遍及三国,别人不敢轻易杀他的后人。

自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在二十年间几乎没怎么发动战争,而是在蒋琬和费祎的领导下休养生息,积极发展国力。

后来,姜维成为大将军,连续发起了十一次北伐,这极大消耗了蜀国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蜀国内部的分裂。

后来宦官黄皓擅权干政,联合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将姜维赶走,姜维无奈之下只得带着军队到沓中屯田,防止曹魏进攻。

随着姜维被排挤出蜀汉朝堂,司马昭看到了伐蜀的机会,再加上那时候司马昭因为杀死魏帝曹髦而饱受诟病,为了洗刷污点、积累篡位夺权的政治资本,他便发起了对蜀国的大规模战争,试图一举消灭蜀国。

在魏灭蜀之战中,钟会、邓艾和诸葛绪分别统领一路大军,其中钟会率领十余万人进攻汉中地区,邓艾率领三万余人进攻姜维,而诸葛绪则率领数万人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

在战争在最初阶段,姜维运筹帷幄,汇同前去救援的廖化击败了诸葛绪,然后与钟会在剑门关对峙,再加上东吴也派遣了援军支援蜀国,所以形势也不算太严峻。

而就在钟会与姜维相持不下的时候,邓艾心生一计,他决定采取偷袭阴平、绕道直取成都的计策。

当邓艾大军抵达绵竹的时候,诸葛瞻率领儿子诸葛尚、张飞之子张遵等人与其发生了激战,但最终被打得大败,三人也都战死沙场,为国殉难。

不久后,邓艾大军就抵达成都城下,此时姜维大军还在,南中六郡有霍弋防守,重镇雒城也有重兵防守,东吴大军也在积极行动,蜀汉还没到必须投降的程度,但以大臣谯周为主的投降派却说服刘禅,刘禅最终出城向邓艾投降,并下令包括姜维在内的全国武装力量也都投降。

姜维起初并不打算投降,但见到刘禅的诏书之后,就不得不遵守了,并且钟会是他的好朋友,他也知道钟会早有谋反之心,所以最终交出军队投降了钟会。

在蜀国灭亡之初,成都的局势还是比较平稳的,邓艾采取了怀柔政策,对蜀汉君臣进行一一册封,但他是假借天子的名义去这么做的,司马昭对此一无所知,这就为他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不仅如此,邓艾还居功自傲,在给司马昭的书信中用词不当,最终引起了司马昭的极大猜忌。

不过,邓艾虽然做事过分了一点,但他对司马昭还是忠心的,因此钟会觉得他必定不能为已所用,便决定铲除他。

后来,钟会上书给司马昭,诬告邓艾谋反,司马昭是何等精明之人,他虽然派人将邓艾给抓了起来,但也开始对钟会加以防范,遣中护军贾充率一万步骑入蜀进占乐城,自己则率领二十余万大军进驻长安。

钟会率领大军进入成都后,派人将邓艾父子送去洛阳,然后接管了邓艾的军队,此时他手上的军队总人数已经达到二十余万了,他的野心也急剧膨胀,很快就以太后的名义宣布废除司马昭,并准备起兵讨伐。

矫太后遗诏,使会起兵废文王,皆班示坐上人,使下议讫,书版署置,更使所亲信代领诸军。

造反可不是小事,很多将领并不愿意这么做,钟会便将他们都抓起来关押,这里面就包括大将胡烈。

姜维见钟会已经谋反,也开始积极谋划,他劝说钟会杀掉被扣押的魏国将领,自己则预谋杀掉钟会,从而恢复蜀汉。

一向果决的钟会竟然犹豫了,犹豫没有及时采取行动,所以事情就泄露了,就连胡烈的儿子胡渊也知道了这件事。

胡渊四处宣扬钟会准备杀掉被扣押魏将的消息,在军中引发了恐慌,他便趁机提出出兵攻打钟会,很多人都表示愿意跟随。

胡渊先是带人救出了胡烈等将领,在这些将领的号召下,更多人加入到讨伐钟会的行动当中来,他们冲入魏国宫殿,将钟会、姜维和蜀国太子刘璿全部杀死,继而又在全城展开大规模屠杀,左车骑将军张翼、汉城护军蒋斌、太子仆蒋显、大尚书卫继等大量蜀国大臣也被乱兵所杀。

钟会之乱是蜀国的一场浩劫,大臣几乎被屠杀殆尽,成都城内一片大乱,许多百姓的家庭都被乱兵抢掠一空,那场景简直是惨不忍睹。

在这场浩劫之中,关羽的家人也都被全部杀死,他因此绝后,而造成这一切的人名叫庞会,他是何许人也?

这庞会不是别人,正是关羽水淹七军之时活捉的曹魏大将庞德之子,当初庞德因为不肯投降而被关羽斩杀,庞会因此恨透了关羽,于是在钟会之乱时趁水摸鱼,将关羽的儿子关彝及其一家老小全部杀死。

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虽然蜀国大量官员都被杀死,但也有不少幸存者,这里面就包含张飞的子孙和诸葛亮的子孙,他们为何得以存活呢?

在说诸葛亮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张飞,看他的子孙为何得以存活。

张飞一共有两个儿子,其中长子张苞早逝,张苞之子张遵也战死于绵竹,所以这一脉算是断绝了;二儿子张劭一直在朝中为官,后来跟随刘禅投降,并最终幸存下来。

张劭之所以幸存,跟他的继母夏侯夫人不无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夏侯夫人不是别人,正是曹魏大将夏侯渊的侄女、夏侯霸的堂妹。

赤壁之战之前,夏侯渊奉命到徐州一带筹措粮草,当时十三岁的夏侯夫人因为父母双亡而被他收养,因此也跟随在他左右。

有一次,夏侯夫人出城拾柴,被四处打游击的张飞撞见,张飞那时候没了老婆,又见夏侯夫人长得貌美,便将她给掳走,后来娶了她当老婆,两人婚后育有两个女儿。

初,建安五年,时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产息女,为刘禅皇后。

因为这件事,张飞算是跟夏侯氏家族成为了姻亲,甭管蜀国和魏国怎么打仗,这种关系是无法斩断的。

就比如说,后来夏侯霸逃离魏国去到蜀国,就因为他是夏侯夫人的堂兄、张皇后(张飞次女)的堂舅伯,受到了刘禅的优待,成为蜀国将领。

故渊之初亡,飞妻请而葬之。及霸入蜀,禅与相见,释之曰:“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儿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宠。

从夏侯霸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姻亲关系给他带去了很大的好处。

同样的道理,由于夏侯氏在曹魏军中有着很大的威信的人广泛的脉,所以哪怕是后来司马氏掌权了,他们对夏侯氏依然是怀有感情的,这也导致在钟会之乱中,张飞的家人没有受到波及,其子张劭后来在魏国做官,甚至还被封为列侯。

与张飞不同的是,诸葛亮与曹魏高层没有姻亲关系,而且多次北伐魏国,是魏国将士的大苦主,也是司马昭之父司马懿的宿敌,那他的后人为何也得以保存呢?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诸葛亮的江湖地位很高,他的卓越才能的高贵品格不但得到了蜀汉臣民的一致认可,也得到了曹魏和东吴的尊崇。

就比如说,钟会在出兵伐蜀的时候,曾特意派人去祭奠诸葛亮,还下令不许人在诸葛亮墓附近放牧砍柴。

秋,魏镇西将军锺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

还有邓艾,他在绵竹之战之后,就下令将诸葛瞻和诸葛京厚葬。

钟会和邓艾的做法,体现出了他们对诸葛亮这位心事主之人的敬意,主将尚且如此,将士们自然也是一样,所以诸葛亮的家人得以保全也就可以理解了。

再比如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京被送到洛阳之后,许多魏国大臣都站出来举荐诸葛京出来做官,理由是诸葛亮在蜀国尽心尽力,儿子诸葛瞻也在国家蒙难时为大义而死,都是值得称赞之人,所以对于诸葛京应该厚待。

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其孙京,随才署吏,後为郿令。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江湖地位确实得到了普遍承认,这不但挽救了他的后人,还让后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二,别看诸葛亮只是蜀国臣子,但他的家族布局十分合理,势力可是很大的,遍及三国,所以一般人不敢杀诸葛亮的后人。

早在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之前,他的哥哥诸葛瑾就已经在东吴任职了,后来还成为东吴的大将军;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更是不得了,做到了东吴丞相的位置,是东吴历史上有名的大权臣;诸葛瑾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都混得不错,都在东吴任职,因此诸葛氏家族在东吴势力很大。

诸葛亮出山之后,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他本人官至蜀汉丞相,他的弟弟诸葛均也在蜀国任职,他的儿子诸葛瞻和两个孙子诸葛尚和诸葛京也都是蜀汉高官,所以诸葛氏家族在蜀国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诸葛亮还有个堂弟叫做诸葛诞,他不在东吴,也不在蜀国,而是在魏国,是魏国的征东大将军、司空、封高平侯,也是个妥妥的牛人,在军中威望非常之高,他在258年起兵造反失败之后,甚至有几百人拒绝投降跟着他一起赴死,由此可见他的影响力有多大。

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其得人心如此。

不仅如此,诸葛诞的女儿还是司马昭之弟司马伷的老婆,跟司马氏是姻亲关系;诸葛诞的门生故吏遍及魏国朝堂,许多参与伐蜀的将领都是出自他的门下,跟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可以发现,诸葛氏家族的布局实在是太好了,三国中都有族人担任要职,不管最终哪一家统一全国,诸葛氏家族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后来晋朝统一天下,诸葛诞的孙子诸葛颐和诸葛恢就是高官,还有许多其他诸葛氏族人也在朝中任职,家族势力在东晋时达到鼎盛。

回过头来再说诸葛亮的后人,由于他的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战死于绵竹,所以蜀国灭亡的时候,他的后人只剩下诸葛瞻的二儿子诸葛京还在世,另有诸葛亮从哥哥诸葛瑾那里过继的儿子诸葛乔之孙诸葛显(父诸葛攀,诸葛乔之子)也在蜀国。

当时,诸葛亮的家族在蜀国也算是一个大家族,却没有在钟会之乱中受到半点波及,究其原因还在于魏国将士做事留一线,既是出于对诸葛诞的感情,也是担心诸葛氏家族事后报复,不敢杀诸葛亮的后人。

钟会之乱平定之后,诸葛京和诸葛显被一同送往洛阳,后来他们受到了司马氏家族的厚待,都在晋朝任职,诸葛京更是做到了刺史级别的高官。

第三,司马昭的用心,他保全刘禅和诸葛亮的后人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统治蜀地。

前面我们说邓艾因为居功自傲,假借天子的名义分封蜀汉君臣,导致司马昭因为猜忌他而下令将其逮捕,而执行这个任务的人就是监军卫瓘,他是司马昭的心腹之人。

后来,钟会来到成都,对卫瓘进行拉拢,还暗示他要杀掉胡烈,卫瓘趁上厕所的机会将这件事透漏给胡烈的部将丘建,丘建又将这个消息传递到军中,继而引发了胡烈之子胡渊起兵反抗钟会之事。

后来,乱军四处乱杀,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又是卫瓘及时站出来平定事端,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刘禅和诸葛亮的后人。

作为司马昭的蜀国的代言人,卫瓘自然是最了解司马昭心思的了,他之所以要保全刘禅和诸葛亮的后人,其实也是出于大局出发的。

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刘禅作为蜀国皇帝,是蜀国臣民的主心骨,而诸葛京不仅是诸葛亮的后人,还是刘禅的外孙(诸葛瞻娶刘禅之女为妻),是蜀汉臣子的代表人物,只要这两个人及其家人能活着,那么蜀国臣民也不会再想什么复国了,尤其是在姜维计谋未能得逞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也就是说,只有善待诸葛亮和刘禅及其后人,才能让魏国更好地统治蜀国,这一点卫瓘是很清楚了,后来司马昭也是这么做的,不但封刘禅为安乐县公并厚待他的儿子们,对诸葛京和诸葛显也都还不错,让他们在朝廷任职。

所以说,司马昭保护诸葛亮的后人,其实也是为了统治蜀地的需要,可以起到稳定局势和拉拢人心的效果,这比杀掉他们要好得多。

总结一下,诸葛亮的后人之所以在蜀国灭亡后得以存活,这跟诸葛亮建立的良好的个人形象不无关系,也跟诸葛亮家族合理的布局密不可分,更与司马昭想要更好地统治蜀地分不开,这与关羽后人的境遇形成了鲜明对比。

蜀汉灭亡时大批官员家人被杀,可诸葛亮的后代却被保护起来,这是为什么?

公元260年,魏国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帝曹髦被杀死于大将军府上。行凶者是成济,指使者却是司马昭。当成济杀死皇帝,去向司马昭邀功,司马昭却故作惊讶,责问为何杀了皇帝。成济自知被出卖,已然是活不成了,竟脱去衣服,爬到屋顶,大声呼冤。司马昭恼羞成怒,命弓箭手乱箭射死成济。可是自此之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传遍了魏国。

(司马昭决议灭蜀)

司马昭在此情形下,需要立下一件奇功才能堵住天下悠悠众口。他思来想去,只有灭国之功才能让他威望再登上一个台阶。吴国有天险阻隔,急切不能下。蜀汉倒是一个选择,可是蜀汉不好打,因为以往都是蜀汉取攻势,魏国取守势。可是,262年时一份情报让司马昭坚定了伐蜀的决心。蜀汉内讧,使得姜维避祸沓中,而且姜维把在汉中外围防御的军队都撤回了城里,使得汉中门户大开。

司马昭调兵遣将,派了18万伐蜀大军,兵分三路入川。被称为“魏之子房”的钟会作为统兵官,在正面攻夺汉中。邓艾作为偏师,带兵三万,从侧翼威胁蜀汉。结果,邓艾绕过姜维防区,从小路摩天岭偷渡阴平,来到绵竹,出现在姜维之后。诸葛亮的儿子,蜀汉卫将军诸葛瞻带兵迎战,战前诸葛瞻自语道:“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有何面目回见陛下。”结果,蜀汉军先胜后败,诸葛瞻战死,其子诸葛尚也一同阵亡。

(邓艾偷渡阴平)

刘禅见此情形,虽说成都城里尚有兵将粮食,但是谯周等本地人一再制造投降言论,刘禅为免成都遭受战火,决意投降,带着六十多个官员投降邓艾。

邓艾擅自循东汉将军邓禹以前作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他拜刘禅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领受自己属下的职务。 邓艾任命师纂兼领益州刺史,任命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郡守。派人在绵竹把作战中死亡的战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

他曾对蜀国士大夫们说:“诸位幸亏遇上我,所以才有今日。如果遇上像吴汉这样的人,你们早被杀掉了。”他还说:“姜维自然是一时的雄杰,但与我相遇,所以穷途末路。”

邓艾和钟会在伐蜀之战中建立大功分别被封为太尉和司徒,然而和所有的功高盖主的大将一样,他们都遭到朝中掌权者司马昭的猜忌。

邓艾虽然自己心里没有反意,但所作所为超出界限,难怪司马昭要怀疑,毕竟人家自己也是欲仿曹家故事,怎么能容许属下也有半点类似倾向? 钟会在平蜀后,手里掌握着十几万大军,心里自然飘飘然了,再加上姜维在旁边怂恿鼓动,心里还想着,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做刘备也不失为枭雄。

于是钟会先是联合卫瓘诬陷邓艾谋反,突然袭击邓艾,将还在积极策划攻吴计划的邓艾绑送洛阳。邓艾是寒门出身,与钟会、卫瓘这些世家子弟不同,所以,邓艾建立了这样大的功劳,是自取其祸。卫瓘和钟会几乎必然会达成同盟。后来,卫瓘发现实际是钟会想谋反,担心邓艾回到洛阳后事情水落石出,就派人追上邓艾父子,在路上截杀了他们。

(魏之子房的钟会)

钟会与姜维交好,他是喜爱与名士结交的人,姜维名重当时,因此钟会待姜维甚厚。姜维撺掇钟会在成都策划兵变。钟会请来了很多将领吃饭,在席中突然以太后名义,要求讨伐司马昭。其他将领面面相觑。钟会眼看这些人不愿助自己谋反,于是就准备杀掉他们。可是消息走漏,城外的士兵攻进城内,与将领们一起反杀钟会与姜维。

这些北方来的将领,痛恨钟会与姜维要谋害他们,于是他们杀了钟会的数百士兵,又杀了姜维的妻子儿女。乱兵杀的性起,于是成都城在264年初,终于不可避免迎来了刘禅一直想避免的战火之灾。庞德的儿子庞会趁乱杀了关羽满门,以至于武圣人关羽绝后。蜀汉的很多官员都在这场动乱中丧生,甚至刘禅的太子刘叡也被杀了。

可是,在这场兵乱中,诸葛亮家人却得到了保全。这是因为虽然乱兵祸害成都,但是乱兵是在将领的纵容之下发生的抢劫屠城行为的,因此,这实际上是一场有组织的打砸抢活动。诸葛亮名声在外,虽然去世已经30年,可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节早已传遍了华夏。孙权一直都非常看重诸葛亮,曾经对诸葛恪表达了希望诸葛恪也要像诸葛亮那样做臣子。

(诸葛亮名声风评很好)

在当时的三国乱世,能够成为军队将领的,决然不是普通人家,像邓艾这种寒门子弟,即使立了大功劳,也会被人挤兑死。这些将领,大多都是世家贵族,他们自然是知道诸葛亮的威名的,因此心生敬意,专门保护起来就显得合情合理。就如邓艾战胜了诸葛瞻后,还要心生敬意,厚葬了他和他的儿子。

另外,琅琊诸葛家族可谓是三国时期布局最好的家族,不管是魏蜀吴三国哪一个政权,诸葛家族都有人物担任要职。诸葛诞在淮南发动反对司马昭的叛乱,事败被杀,有数百人甘愿从死。诸葛诞能得人至此!诸葛诞虽被诛三族,但是门生故吏必然还在军中。魏军兵将做事留一线,免得被心向诸葛家族的人记恨,因此善待诸葛家族也是可能的。

(诸葛诞也是一个狠角色)

最后,诸葛亮后代人丁单薄,诸葛瞻、诸葛尚已经战死,如今诸葛亮家中仅有诸葛京、诸葛质,都尚未成年,于魏军威胁不大。而且,蜀中百姓对诸葛亮很是敬重,犹如一面精神旗帜,如若杀了诸葛亮一家,蜀中百姓不服,会大大加大治蜀的成本。卫觀深知其中利害,自然不会放任兵将为难诸葛府邸。

因此,诸葛亮府邸被妥善保护了起来,没有在这场灾变中受到太大冲击。

蜀汉灭亡时大批官员家人被杀,可诸葛亮的后代却被保护起来,这是为什么?

如果诸葛亮可以立牌坊的话,无疑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会给诸葛亮立一个忠义的牌坊,如果诸葛亮允许建庙宇的话,那么诸葛亮庙无疑是任何朝代香火最旺盛的庙宇,诸葛亮就是这样因为其崇高的政治道德、完美的人格魅力、鞠躬尽萃的行事风格,成为三国时期,乃到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最受尊重的人。

诸葛亮在蜀汉执政时期,不仅得到本国人民的尊敬,而且也得到魏国和吴国士大夫的敬重,天下皆知蜀汉有诸葛亮,而不知蜀汉有皇帝刘禅,哪怕是在敌人心目中,尤其是司马昭之父司马懿心目中,诸葛亮也有着崇高的地位。

诸葛亮去世的29年后,司马昭为了转移弑君的恶劣影响,和加紧纂位换朝的步伐,于公元263年发动了一场攻蜀之战,这场攻蜀之战,魏国朝堂之上,几乎没有人赞同司马昭的建议,就连一世名将邓艾也是反对,唯有钟会支持司马昭的攻蜀之战。

没有人支持不要紧,只要司马昭下定决心就行,此时的司马昭已是魏国的实际掌控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攻蜀之战一旦成功,就会给司马昭带来巨大的政治红利,而加快纂位步伐。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三个月时间,由于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刘禅举国投降,于是蜀汉全境投降,存在了42年,由刘备一手创建,由诸葛亮发扬光大的季汉政权,就这样灭亡了。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同样,两国交兵,不杀俘虏,蜀汉投降后,如果一切正常的话,蜀汉所有的官员及其家属应该是会活下来,没有性命危险,可是偏偏在蜀汉投降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导致了蜀汉大批官员被杀,上至蜀汉太子、下至平民百姓,甚至魏国伐蜀最高将领钟会与邓区也被杀,更多人死于乱军之中。

而导致这么多人被杀的原因就是钟会谋反,导致魏军内哄,在监军卫瓘蛊惑下,魏军失去管制,开始胡乱杀人,抢掠,凭个人私怨干任何想干的事,而在这一个过程中,就导致了很多人被杀。

换句话说,蜀汉大批官员及家属被杀,不是魏国政府的主观的意志,而是乱军的肆意妄为,无政府状态下行为,不存在谁被保护下来的情况,包括诸葛亮的家族。

这些人全都是在钟会谋反事件中牵连被杀的人,有蜀汉原大将军姜维,蜀汉原太子刘璿、蜀汉左车骑将军张翼、蜀汉汉城护军蒋斌、蜀汉太子仆蒋显、蜀汉大尚书卫继、关羽满门,魏国太尉邓艾,魏国司徒钟会、邓艾司马师纂等主要人物。

当然了,这些人被杀的具体原因又各不相,姜维是因为参与钟会的谋反被杀,刘璿、张翼、蒋斌、蒋显、卫继等人是被无人管制的魏军所杀,邓艾是因为居功自傲且被人诬告,被卫瓘派人杀害。

钟会因为是主谋策划谋反被杀,师纂因为是邓艾的心腹而与邓艾一起被杀,关羽全家是因为关羽杀了庞德,庞德儿子庞会公报私仇而被灭门,总之,在失去管制和无政府状态,士兵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毫无约束,完全就是个人行为。

而远在长安的司马昭对于成都所发生的一切,显然是鞭长莫及的,他也无法遥控在蜀汉的魏军将领,这一切乱象等到师纂约束了魏军之后,才完全平定下来。

也就是说,发动这场战争的司马昭完全没有意料到这种情况,就算有,司马昭也只能关心钟会的谋反事件,哪里能顾及到保护诸葛亮的家族?

再说了,诸葛亮家族这个时候,也只有一个独苗诸葛京活着,也就是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亮的孙子还活着。

一门三忠烈,父子皆战死。诸葛亮病死战场,他的儿子诸葛瞻与孙子诸葛尚战死疆场,这等忠烈,这等忠义,让任何一个人为之萧然起敬,如果司马昭真有机会来处理乱军的事,肯定也会下诏保护诸葛亮家族,这种忠烈满门的家族不保护,忠心可嘉的事迹不弘扬,怎么能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呢?

诸葛亮孙子诸葛京一族幸运的躲过了乱军的屠杀,只能说运气好,也许有诸葛亮巨大的声望让魏军不敢下手的原因,总之,诸葛京一族保存下来,并在后来的晋朝为官,一直做到江州刺史,这也是诸葛亮一族唯一的后裔,此后便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繁衍子孙后代。

蜀汉灭亡时大批官员家人被杀,可诸葛亮的后代却被保护起来,这是为什么?

想当初,庞德之子庞会奉司马昭之命灭蜀,并在成都大开杀戒,不仅关羽满门被斩,就连刘备的孙子都做了庞会的刀下冤魂,但为何诸葛亮的后代却被保护起来了呢?其实,这才是司马昭的高明之处。

公元264年初,原蜀国都城成都迎来了一场惨烈的战火之灾。曹魏大将庞会为报父亲庞德被杀之仇,在成都大开杀戒,不少蜀国官员命丧当场。

其中,武圣人关羽的后人逐一被杀,以至于关羽绝后,另外,刘备的孙子,也就是刘禅的儿子刘叡,也被格杀,一时间,整个成都可谓是尸山血海。

但在大批蜀国高级官员被杀的同时,军师诸葛亮的后人不仅没有遭到曹魏大军的屠杀,反而还被很好地保护起来,不仅如此,就连先前战死沙场的诸葛亮儿子诸葛瞻,也被曹魏大军以礼厚葬。

相对于关羽后代的遭遇,显然曹魏方面是差别化对待诸葛亮后人,那么,这种差别化待遇,究竟是为什么呢?莫非有什么玄机不成?

实际上,之所以诸葛亮的后人能免遭屠杀,并被保护起来,其实正是曹魏方面以及掌握实权的司马昭一招妙棋,只有这样做,才能体现司马昭的高明之处,也能让他牢牢坐稳自己在曹魏只手遮天的位置。

公元263年,对于蜀国来说,可谓是一个多事之秋。

就在当年,素有“魏之子房”美誉的大将钟会,奉司马昭之命率军攻打蜀国,同时,名将邓艾作为偏师,也领兵三万,自侧翼来协助灭蜀。

早在大军压境之前,蜀将姜维就上表后主刘禅,要他派兵驻守险要之地,以防不测,但刘禅听信宦官黄皓之言,认为钟会不可能来,因此,并未做什么动作,而蜀国的灭亡,也自此埋下了隐患。

为什么司马昭会在这个时候攻打蜀国呢?这还要从几年前,魏国的第四个皇帝曹髦之死说起。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父亲是东海王曹霖,原本曹髦是没机会当皇帝的,但由于当时专权的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想再立一个傀儡曹据为帝,结果遭到了郭太后以及众大臣的阻拦,最终双方各退一步,立了魏文帝曹丕在世的诸孙中,年龄最大的曹髦为大魏皇帝。

但曹髦的皇帝之位并没有做多久,在他登基六年后,因不满司马氏专权秉政,便计划兴兵讨伐司马昭,结果消息泄露,太子舍人成济弑杀,年仅19岁。

曹髦之死,表面上看是成济所为,但实际上在当时,都知道背后是司马昭的指使,古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便出自这里。

但作为司马昭而言,面对曹髦被杀,他坚定地撇清了和自己的关系,在成济事后向他邀功时,司马昭故作糊涂,并当场斥责成济为何杀了皇帝,这就让成济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

最后,成济自感羞愧,爬到房顶大声喊冤,吸引了不少人议论纷纷,而恼羞成怒的司马昭,为了消除影响,居然命人将成济乱箭射死。

虽说司马昭极力否认成济所为和他有关,但朝中大臣并不傻,暗地里多少司马昭多有指责,一旦“弑君”的罪名被坐实,那么对司马昭在朝中的地位,以及日后的动作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司马昭必须做点什么,不能任由大臣们在背后戳脊梁骨。

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逼着郭太后下了一道旨意,在旨意中,宣称曹髦自登基后,“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并且意图毒杀大将军司马昭,总之就是将曹髦一顿污蔑,反正死无对证,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当然,仅仅是一道旨意并不能改变什么,这个时候,司马昭需要立功,立一件不世奇功来堵住悠悠众口。

那么什么才是不世奇功呢?经过司马昭的深思熟虑,唯有灭个国,才能称得上不世奇功。

但灭谁就成了一个问题,众所周知,一直与魏国相爱相杀的对手,只有东吴和蜀国,但这两个国家并不好打。

首先,东吴地处长江之外,占据天险,因此一时半会不好打下来,其次,蜀国虽说相对好打一点,但按照惯例,一般都是蜀国攻魏国守,所以,打蜀国还真没多少信心。

不过,最终司马昭还是决定攻打蜀国,原因很简单,蜀国发生了严重的内讧。

后主刘禅登基后,姜维也成了蜀国的实权人物,但他一心北伐的策略,让包括刘禅在内的蜀国上下都十分不满,纷纷反对其连年用兵,因此,姜维只得在沓中屯田,以待北伐时机。

也是因为意见不合,让姜维与蜀国的不少官员分歧极大,朝堂上经常出现摩擦,这也就是蜀国出现内讧的原因所在。

有道是趁其病,要其命,蜀国的现状,让司马昭看到了机会,为了立那个不世奇功,他决定发兵灭掉蜀国。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钟会为镇西将军,主持伐蜀相关事宜,钟会出兵后,安排大将邓艾领兵三万,前去沓中地区牵制姜维,一时间,曹魏大军全面压境。

而姜维这边,率主力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却不料想,邓艾这支偏师,兵行险招,自阴平沿景谷道挺进,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奇袭绵竹,并在绵竹一战中大获全胜,斩杀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

在此之后,邓艾大军乘胜追击,直逼成都,后主刘禅眼见胜利无望,加上朝中有谯周等大臣主张投降,最终心一横,带着文武官员,开城门降了邓艾,至此,蜀国灭亡。

但邓艾在灭掉蜀国后,因其功劳极大,遭到了钟会的猜忌,趁着邓艾居功自傲之际,钟会向司马昭上书诬告邓艾谋反,邓艾也因此被押回洛阳受审。

挤走了邓艾后,钟会终于露出了真面目,此时的他手握重兵,自认为无人能比,并且,蜀国名将姜维也一直怂恿钟会兵变,这就让钟会有了异样的心思。

最终,钟会与姜维议定,以为魏明帝的郭皇后发丧为由,将曹魏将士召集起来,逼迫他们同意反司马昭,但众将士对此并不认可,钟会只得将这些人关押起来,以防走漏消息,期间,曾有人建议钟会将曹魏将士全部杀死,以绝后患,但由于消息走漏,造成了众将士发动兵变,最终,钟会和姜维惨死在乱军之中。

而这场哗变,也是蜀国皇室以及官员灾难的开始。

当时,“白马将军"庞德之子庞会也跟随邓艾前来伐蜀,在看到曹魏将士发动哗变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复仇的机会来了。

庞会的复仇,是指当年关羽将其父庞德斩杀一事,自从父亲被杀后,庞会就一直想报仇雪恨。

如今,看到成都大乱,庞会迅速找到关羽后人一家,将其灭门,这就导致了关羽从此绝后,与此同时,众多曹魏将士为了泄愤,也在成都大肆杀戮,刘禅的儿子刘叡、姜维的妻儿,以及大批蜀国官员,都死在了这次动乱之中。

不过,在蜀国的大批官员被杀的同时,诸葛亮的后人却得以幸免,他的孙子诸葛京和诸葛质全部活了下来,这也是和诸葛亮有血缘关系仅存的一脉。

为什么庞会以及曹魏将士会区别对待呢?实际上,这样做对庞会等人和司马昭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首先,诸葛亮无论是在生前还是身后,都赢得了三国上下的一致赞誉,他凭借自身良好的德行操守,不仅让蜀国的将士百姓为之敬仰,并且还让敌国的大小官员对他也十分尊崇。

因此,早在钟会带兵攻打蜀国时,走到阳安口,还专门派人前去诸葛亮的陵墓前祭拜,并下令士兵们不得在诸葛亮的墓周围牧马砍柴,以免惊扰了这位先贤。

所以,从曹魏大军上下,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思想,那就是尊崇诸葛亮,既然要尊崇,那么作为诸葛亮的后人,自然也是蒙其福荫,逃过了一劫。

其次,诸葛亮是蜀汉百姓心中的信仰,这份信仰的地位,可要比蜀汉的实际统治者,如后主刘禅要高得多。

也就是说,蜀汉的百姓们,在看到朝廷被曹魏灭亡时,出于生存不会对抗曹魏大军,但如果作为他们心中信仰的诸葛亮被曹魏辱没,那么百姓们可能就会因此不惜对抗,这一点,显然是司马昭和曹魏大军不愿意看到的。

而钟会祭拜诸葛亮,同时,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死沙场后,邓艾还将其以礼厚葬,都是获取蜀汉百姓人心的举措,同时也是他们自身对诸葛亮尊崇的一种表现。

包括诸葛瞻在和邓艾对阵前,邓艾就曾向其托话,称只要诸葛瞻投降,马上封其为琅邪王,要知道,当时邓艾即使不这样做,拿下绵竹也势在必得,只不过诸葛瞻一心求死,才造成了惨剧。

因此,即便是庞会等人再大开杀戒,不动诸葛亮后人这个底线,他们还是知道的,因为一旦超越底线,那么他们就会迎来极大的抵抗,这显然是得不偿失。

还有,诸葛亮一脉本身就人丁单薄,蜀国灭亡时,仅有诸葛京和诸葛质还活着,并且,两人的年龄也不是很大。

年龄不大意味着就构不成什么威胁,翻不起什么风浪,与其杀掉他们落一个恶名,还不如保全二人,既能博美名,又能收人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而这一切,不仅仅是曹魏将士们的心思,也是出自司马昭的授意,他在紧锣密鼓地谋划着夺位,灭掉蜀国这份奇功已经满足他堵住悠悠众口的需要了,在此之外,也就没有必要节外生枝,如果杀了诸葛亮后人,那么最终的罪责,还是要落到司马昭的头上,残害忠良之后这个大帽子,司马昭是万万不愿意带上的。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后人之所以在蜀国灭亡,大批蜀国官员被杀之际能够保全,主要是由于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以及德行操守,让天下为之敬仰,不仅蜀国百姓纪念他,包括东吴、曹魏的将士也对他十分尊崇,因此,他的后人才因此蒙荫,同时,杀掉其后人,会让百姓逆反,也会让司马昭失去人心,这种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曹魏方面自然不会去做。

蜀汉灭亡时大批官员家人被杀,可诸葛亮的后代却被保护起来,这是为什么?

灭蜀之战尾声,魏军在成都城内大开杀戒,蜀汉大臣死伤惨重,关羽满门被斩,连刘备的孙子都难以幸免。让人意外的是,唯独诸葛亮的后人被妥善保护起来。

而这,正是司马昭在整个灭蜀之战中最高明的一步棋。

公元263年,魏国在司马昭的一意孤行下,发动了灭蜀之战。

魏军兵分三路,主力部队由钟会统帅,人数大约有10万人,诸葛绪和邓艾各率领一支偏师,各有3万人马。

魏国的计划是,由邓艾率部首先向姜维发起进攻,诸葛绪则趁机绕后。二人将姜维前后包夹,不求消灭蜀军,只要拖住他就行了。

而钟会率领的主力部队则趁此机会攻城掠地,一举灭蜀。

不过姜维也非等闲之辈,他一眼看出魏军的用意。他甩开邓艾,击退诸葛绪,率军入驻剑阁,阻挡住了钟会的大军。至此,十几万魏军再难前进一步。

蜀汉君臣没想到,就在姜维和钟会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邓艾却率军通过阴平小道绕后。在突破了诸葛瞻的拦截后,直指成都。蜀汉后主刘禅不战而降。

事情到这里,蜀汉的朝臣至少是能避免血光之灾的,不少人还能在魏国继续做官。

但是接下来邓艾、钟会等人作死,这些蜀汉大臣都跟着遭殃。

先是邓艾,他不经过司马昭的批准,就在蜀汉大肆封赏百官。虽然他的初衷是为了稳定人心,但是他越权了,封赏之事只能由司马昭来做,轮不到他邓艾。

加上钟会此时也用计陷害邓艾,最终邓艾被抓起来押送回京。

排挤走邓艾后,钟会接收了他的军队。此时他手握十几万大举,自然开始膨胀了,有了不臣之心。

他将手下将领召集起来,威逼他们和自己一起起兵反抗司马昭,然而将领们拒不配合。钟会只得将他们先关押起来。

此时恰好有人向钟会建议,将这些将领全杀了,以绝后患。结果消息却走漏了,直接引发兵乱。

钟会、姜维还有他们的家人、亲兵全都被杀。关羽满门被庞德之子庞会所杀(庞德死于关羽之手),蜀汉大臣死伤无数。

唯独诸葛亮的后人被保护起来,安然无恙。这自然是有人有意为之,而这个人便是司马昭。

事实上,在伐蜀之初,钟会的大军走到阳安口的时候,钟会特意派人前去诸葛亮的陵墓祭拜。并下令禁止士兵在诸葛亮陵墓附近放马、砍柴。

钟会可是司马昭的顶级心腹,他的行为都是和司马昭保持高度一致的。当初司马昭主张伐蜀,满朝文武只有他一个人支持。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昭对待诸葛亮和他的后人是个什么态度了。

而蜀地虽然大乱,那些魏军将领还是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的。

那么司马昭为何要保护诸葛亮的后人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是为了洗白自己。

别看司马昭在魏国权倾朝野,其实他当时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就在伐蜀之战发生的两年前,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的魏国皇帝曹髦不满大权旁落,竟然起兵攻打司马昭府邸,想要借此除掉司马昭,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曹髦聚集宫中忠于自己的禁卫和内侍数百人,浩浩荡荡地冲出皇宫。

司马昭得到消息后立刻派中护军贾充率兵拦截,曹髦毕竟是皇帝,司马昭的人对他只敢围不敢攻。结果差点让曹髦冲出包围。

眼看形势不妙,太子舍人成济问计贾充该怎么办?

贾充也不含糊,答道:司马家可是真金白银地养着你们这些人,该怎么办你心里没数?

成济心领神会,立刻提着长戈就冲了上去,一下便刺中了曹髦,曹髦应声而亡。这场闹剧也以此而结束。

成济以为自己立了大功,其实是闯了天大的祸。

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有人都觉得司马昭打算篡位。加上刺杀曹髦的军队是忠于司马昭的,所以人们都将曹髦的死归咎于司马昭。

虽然司马昭多管齐下,一方面甩锅给成济,将其给夷三族。另一方面极力抹黑曹髦,他逼郭太后下诏,称曹髦起兵是想杀自己,曹髦之死罪有应得。

司马昭这些手段都是表面功夫,天下人都不买账,他权势再大,也堵不住悠悠众口,人们还是认为曹髦的死是司马昭授意的。这时候司马昭才体会到了什么叫人言可畏。

司马家几代人的终极目标,自然是夺取曹魏皇位。

因此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司马师、司马昭,都是很在乎名声的,毕竟有个好名声才能收天下民心,这样篡位才能坐稳江山。

原本司马家的名声就不好,现在更臭了,司马昭自然要想办法洗白自己。

而在当时来看,最有效的洗白方法,就是推崇诸葛亮以及善待他的后人。他要用这种方式来暗示众人,他和诸葛亮是一类人。

虽然诸葛亮和司马昭虽然分属蜀汉和曹魏,但是他们都是权臣,而且是大权独揽的那种。

诸葛亮治蜀,大小命令皆出自他手。而蜀汉的皇帝刘禅则整天在后宫玩耍,不问政事。

这和司马昭在魏国的情况差不多。

事实证明诸葛亮虽然是权臣,但是也是忠臣。他忠心辅佐刘禅,任劳任怨。经常劝谏刘禅别闹贪玩,该用心治国。最后由于过劳,命陨五丈原。

司马昭就是想暗示其他人,他和诸葛亮是一样的。他虽然权倾朝野,但那是因为魏国皇帝无能,他只得能者多劳。他其实也是一个忠心辅佐主上的忠臣。

虽然朝臣都心知肚明,不吃他这套。但是百姓不清楚内情,很容易被他忽悠的。这样能将司马昭给洗白一些,使得曹髦之死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

而且司马昭终身没有篡位也应该与此有一定关系,毕竟这样才能由始至终地扮演他的“忠臣”角色。

其次,此举可以收买蜀地人心,使得蜀地更快稳定下来。

诸葛亮在蜀地的声望超出人们的想象。

由于《三国演义》以及一些影视剧的关系,使得很多人觉得诸葛亮的长处是善于打仗,一旦打起仗来他便料事如神、妙计频出。

其实真实的诸葛亮擅长的并非打仗而是处理内政。

无论是益州之战还是汉中之战,诸葛亮的任务都不是在前线出谋划策,而是在后面帮刘备筹措粮草。

由此可见,诸葛亮对刘备的作用,就好比萧何对刘邦的作用一样。他们都是善于处理内政的人,这种人才能在确保百姓生活的前提下,把后勤安排得井井有条。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独立支撑蜀汉。

当时蜀汉内部存在巨大的危机,作为蜀汉核心地区的益州,同时存在三股势力,分别是以益州本地世家大族为代表的益州集团,其次是以刘璋旧部为代表的东洲集团,最后才是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

三股势力中,益州势力人最多,但是他们的诉求也最难满足。他们主张由益州人来治理益州,这是蜀汉朝廷无法同意的,因此他们总想找机会搞事情。

灭蜀之战中那些鼓吹蜀汉必亡,劝刘禅不战而降的都是益州集团的人。

而诸葛亮的应对之法便是釜底抽薪,直接争取百姓的支持。只要百姓都支持蜀汉朝廷,那么这些世家大族也就翻不起什么大浪。

一方面,诸葛亮兴修水利。他主持修筑了包括山河堰在内的一系列水利工程。使得那些缺水的地方也能灌溉农田。

另一方面他大力发展农业。他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律法,并实行耕战之法。使得蜀汉在北伐的同时还能确保百姓能吃饱穿暖。

这要换成其他人,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也正是因此,蜀汉百姓对于诸葛亮那是感恩戴德。

当诸葛亮命陨五丈原的时候,蜀汉各地都请求为诸葛亮立庙。可见诸葛亮在蜀汉民间的声望有多高。

司马昭将诸葛亮的后人保护起来善待他们,自然对于争取蜀地民心有着巨大的作用。

假使诸葛亮的后人死于兵乱之中,那司马昭想快速稳定蜀地的局势是不可能的,说不定隔三差五来个反叛。

司马昭是个聪明人,该怎么做自然一目了然。

最后,诸葛家族的势力太大,司马昭不敢轻易招惹。

诸葛家族人才济济,因此在蜀魏吴三国都有布局,在蜀国的这一支便是以诸葛亮为代表。

在魏国则有诸葛诞和诸葛绪。

诸葛诞因为反抗司马昭兵败被杀,夷三族。

这处罚看似严酷,其实就是做做样子。诸葛诞三族基本没人,他就一个儿子,还跑到东吴去了。

所谓夷三族,夷了个寂寞。

实际上,诸葛诞和司马昭也算是亲戚。他的女儿嫁给了司马昭同父异母的弟弟司马伷。晋朝建立后,诸葛诞的几个外孙都被封王。

而且诸葛诞兵败被杀,身为同族的诸葛绪竟然一点也不受到影响。

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的时候,竟然还对其委以重任,让他统帅一路兵马。

而且诸葛绪被钟会以畏战为由夺了兵权,押送回京后。司马昭也没有拿他怎么样。晋朝建立后,他还被册封为乐安亭侯,担任太常卿、卫尉卿等官职。

可见诸葛家族在曹魏的底蕴深厚,即使是司马昭也不愿轻易招惹,而是要想方设法笼络。

至于东吴那边,诸葛瑾、诸葛恪更是权倾一时。虽然后来随着诸葛恪被诛,诸葛家族在东吴这一支算是跌入谷底。

但是诸葛瑾、诸葛恪门生故吏无数,诸葛家族在东吴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诸葛诞跑到东吴的那个儿子诸葛靓,在东吴混得那叫个风生水起,后来竟然坐到了大司马的位置,可谓是位极人臣。

这也说明诸葛家族在东吴的影响力也很大。

如果司马昭没在灭蜀之战中保护好诸葛亮的后人,导致他们死于乱军之中。不仅魏国的诸葛族人会给司马昭找麻烦,就连东吴的诸葛族人也会怂恿出兵伐魏。

这样一番折腾下来,司马昭可是吃不消的。要是那些忠于曹魏皇室的大臣再趁机起兵,司马昭就危险了。

结合以上三点,保护诸葛亮的后人,防止他们死于乱军之中,对于司马昭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事实上,不仅司马昭,就连他的后人对待诸葛亮的后人都是优待有加。他们在魏国的生活挺不错的,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甚至坐到了江州刺史的位置。

虽然司马昭的名声却是不好,但是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才智过人。他只付出了很小的代价,便收服大量民心,还避免了不必要的战乱。这一步棋实在是高明。

蜀汉灭亡时大批官员家人被杀,可诸葛亮的后代却被保护起来,这是为什么?

谢谢邀请。诸葛亮的后代能够在蜀亡时得到保护,应该是和诸葛亮本身的忠诚道德有关。

264年刘禅投降,魏军占领成都。最初钟会还维持了秩序。但随着钟会图谋叛乱被杀,成都陷入无秩序状态,魏军到处烧杀抢掠,残杀了不少蜀汉权贵。比如刘禅的太子刘睿被害,关羽的后代满门更是被庞会杀绝。

那么,为何诸葛亮的家人在当时未曾受到波及呢?

主要原因,应该是诸葛亮的忠诚品质,在当时得到了全天下人的尊重。诸葛亮是蜀汉丞相,他大公无私,执法公正,使得蜀汉军民包括少数民族非常爱戴他。诸葛亮死后刘禅一直没给他立庙(到262年才立庙),于是朝野官民就在街头巷尾、荒郊野外烧香祭拜。甚至朝廷上有任何得到民众欢迎的政策,大家都会传说这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推动的。

这个名声同样传到了魏国和吴国。比如蜀汉大臣黄权在夷陵之战中被迫投降魏国,他就在魏国不遗余力地吹捧诸葛亮的才能和道德。后来钟会灭蜀,还专门到诸葛亮的庙祭拜,禁止魏军破坏庙宇。

钟会对诸葛亮如此崇敬,大部分魏国将领应该也是很崇敬的。蜀汉灭亡后成都的动荡,很大程度是魏国将领们在杀死钟会后,趁机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或者抢劫肥私。但是对于诸葛亮的家,魏国将军们应该都不会狠下心去杀戮。蜀汉的士兵们也可能自发保护诸葛丞相府邸。加上诸葛亮素来为官清廉,家里面姨太太都没有第二套衣服,也没啥可抢劫的。

所以说,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了,真做到诸葛亮那个程度,遇上战乱还是可以避免灾祸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