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陵被盗,赵匡胤的尸骨被吊起来,口里黑水直流是真的吗?
历史真的很好玩,因和果总是环环相扣。
当初赵匡胤作为武将与弟弟赵光义合谋篡夺了后周江山,为了防止武将造反的故事再次发生,赵匡胤便确立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这或多或少使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疲软”的王朝。
北宋末期,在面对金人进攻的时候,北宋皇帝甚至连抵抗的勇气都没有,最后导致整个皇室被金人给一锅端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皇帝更是成为了金人的阶下囚,北宋仅仅存在了167年就灭亡了,这是宋朝历史上最大的耻辱之一。
而随着北宋的灭亡,位于河南巩义的北宋皇陵也未能得以保存,除了赵匡义的永昌陵之外,其他皇陵都惨遭盗掘。
不过永昌陵最后也未能保全,南宋末年一个叫做朱漆脸的人还是将永昌陵给盗掘了,而且赵匡胤的尸骨还惨遭羞辱,这是怎么回事呢?
976年,赵匡胤从洛阳返回开封的途中刚好经过巩义,于是祭拜了一番自己的父亲赵弘殷。在祭拜过程中,赵匡胤感慨人生短暂,未来不知去处,于是张弓搭箭,朝西北方向射了一箭,然后对臣子说,箭射到的地方就是自己的葬身之所。
大家可能觉得赵匡胤对自己陵墓的选址十分随意,实则不然,他是有意而为之的,因为他早就看过风水了,而且选择巩义其实也是为了以后迁都洛阳。但因为政治斗争,赵匡胤最终迁都失败,而且他还在976年十月离奇去世。
从某些方面来说,赵匡胤算得上是个很不错的皇帝,宋朝之前几乎所有皇帝都是在生前就开始修建自己陵墓的,但赵匡胤却没有这么做,他的陵墓是在他死后才开始修建的,而这一制度最后也被宋朝历代皇帝继承下来。
赵匡胤之所以这么做,也许是有意而为之,其目的是为了杜绝历朝历代耗费巨资修建皇陵的奢靡风气。
赵匡义死后,他的棺椁在宫中停放了七八个月,直到977年4月,宋太宗赵光义才将他埋葬在永昌陵。
据说在赵匡胤下葬那天中午,出现了一些离奇的事情,先是一直兔子突然跳出来把锣鼓给撞响了,后来又有一条鲤鱼跳出来撞到大鼓上,东边的山上还蹦出一个石人向赵匡胤的棺椁默哀。
这些现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上天示兆、神人来吊,这也造成后来宋朝皇帝在祭拜皇陵时都选择鲤鱼和兔子作为祭品,而东边的那座山也被改名为石人山,“玉兔敲锣鱼打鼓,山上石人奠君主”的说法也就此流传开来。
当然了,这些事也都是传说,我们听听罢了。
到北宋灭亡的时候,北宋皇陵已经规模浩大,埋葬在里面的人物,除了宋徽宗和宋钦宗还活着没有入葬之外,有七位北宋皇帝外加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都埋葬在那里,被称之为“七帝八陵”。
不过比较讽刺的是,尽管赵匡胤的初衷是要避免皇陵过于铺张奢侈,但或许是因为宋朝的经济发展得不错,或许是因为赵匡胤的子孙没有听从他的话,北宋皇陵的规模其实都是十分浩大的,而且陪葬品非常之多。
也正是因为如此,北宋灭亡之后,北宋皇陵就被人给盯上了,而第一个盗掘的人是北宋叛臣、伪齐皇帝刘豫。
刘豫原本在济南任知府,但因为那时候济南比较穷,所以刘豫便请求朝廷调他去较为富庶的江南任职,但遭到拒绝,刘豫因此怀恨在心。
金军南下的时候,刘豫因为对北宋朝廷不满,再加上他贪生怕死,对金军十分畏惧,于是杀掉守城将领投降金军。
刘豫投降之后,对金人毕恭毕敬,毫无道德操守可言,金人便扶持他当伪齐皇帝,他因此控制着包含河南在内的大片领土。
当然了,金人扶植刘豫也是有条件的,其中很大一个条件,那就是金人需要刘豫向金国提供大量军费。不过金人太过贪婪,要价太高,刘豫控制地区的财政收入又有限,所以他一时间无法满足金人的要求。
为了筹措足够的钱财交给金人,从而保住自己的皇帝位置,刘豫便将目光投向了位于河南巩义的北宋皇陵。为此刘豫设置了一个淘沙官的官职,名义上是负责淘金,实际上就是让其集结一伙专业的盗墓贼替他盗掘北宋皇陵。
就这样,北宋皇陵被刘豫盗掘一空,他因此赚了个盆满钵满。
但幸运的是,因为刘豫知道赵匡胤是个节俭的皇帝,而且永昌陵修建得比较早,所以他先是将其他七座陵墓给盗掘了。等刘豫回过头来盗掘永昌陵的时候,金军在岳家军的打击下也开始节节败退了,刘豫也不得不停止盗掘永昌陵。
比较幸运的是,尽管永昌陵的地面建筑虽然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但地宫并未被打开。
金军退走之后,南宋朝廷派人将北宋皇陵修缮了一番。在清理永昌陵的时候,人们发现赵匡胤的棺椁保存完好,但是里面的陪葬品太少,南宋朝廷便派人运送了大量陪葬品放在永昌陵的地宫中。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永昌陵虽然躲过了刘豫的盗掘,但没有躲过民间的盗墓贼。
南宋末年,金国已经灭亡,蒙古大军也已经对南宋形成强大的军事威胁,南宋朝廷因此无暇顾及北宋皇陵;再加上刘豫盗掘北宋皇陵的时候将在那里守陵人全部赶走,所以北宋皇陵一直都无人看管。
一个叫做朱漆脸的资深盗墓贼看准了这个机会,后来他在看到洛阳周边的古陵墓已经被盗掘一空之后,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北宋皇陵之中的永昌陵。作为专业盗墓贼,朱漆脸之所以选择永昌陵,显然是他在认真学习历史之后做出的决定。
所以说,不怕贼可怕,就怕贼有文化,朱漆脸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那时候的盗墓界,朱漆脸之所以做到最大,不仅仅是因为他手下有多达十几个专业盗墓贼,更在于朱漆脸这个人非常懂得学习,每次盗墓前他都要认真学习和分析一番,把风险降到最小,并确保自己不会空手而归。
在盗掘永昌陵之前,朱漆脸亲自去勘察了一番,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朱漆脸带着十几个手下来到永昌陵,他很顺利地打开地宫门并进入墓室,先是将墓室里的陪葬品全部运走,然后准备打开赵匡胤的棺椁。
如朱漆脸所料,赵匡胤的棺椁保存完好,并没有半点被打开过的痕迹,这让他感到十分兴奋。
在打开棺椁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陪葬的珍宝,朱漆脸让人把这些珍宝都拿出来之后,终于露出了赵匡胤的尸体。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尽管赵匡胤已经死了二百多年了,但他的尸体并没有腐烂,看起来就像是活着一样。
朱漆脸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这并没有让他感到奇怪,也没有吓到他,他在仔细打量一番之后发现,赵匡胤腰间的一条玉带十分显眼,一看就知道价值连城。
但是因为赵匡胤比价胖,体量很大,而棺椁内的空间又太狭小,所以朱漆脸用了很多办法都没能将玉带给取下来,这可急坏了朱漆脸。
尽管朱漆脸内心十分迫切,但他也是由职业操守的,他并没有打算采取破坏尸身的方式来得到财宝,而是决定采取一个笨办法来解决问题。
朱漆脸找来一根绳子,然后跳到棺椁里面去,骑在赵匡胤的身体上,用绳子的一头套住赵匡胤的脖子,另一头则系在自己腰间。
按照朱漆脸的想法,他将用腰间力量将赵匡胤给拉着坐起来,然后再用双手把玉带给取下来。
但让朱漆脸没想到的是,赵匡胤倒是坐了起来,可他的嘴在起身的那一刻突然喷出了一口黑色的液体,不偏不倚,正好喷在朱漆脸脸上。
这可吓坏了朱漆脸,他以为那黑色液体有毒,于是赶忙用手去擦,但怎么擦也擦不掉。
不过奇怪的是,过了很长时间,朱漆脸一点事都没有,于是他继续盗墓,最后成功将玉带给取了出来,然后扬长而去。
那么,喷在朱漆脸脸上的那些黑色液体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根据推测,那些黑色液体有可能是有毒的防腐剂。
历史上关于防腐剂的记载并不少,古人为了防止盗墓贼,会在人死后不久给他灌下一些有剧毒的防腐剂,这样做既可以使尸体更容保存的时间更长,也可以起到防盗作用。
那些防腐剂在进入体内之后,会将其内脏全部腐蚀,然后保留在死者体内。如果有盗墓贼搬动死者尸体,由于尸体受到挤压,防腐剂就会从死者口中喷出,盗墓贼一旦沾染上这些防腐剂,轻则灼伤皮肤,重则致命。
据说,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就开始四处寻找防止试图腐败的办法,最终他找到了一个江湖郎中,让其熬制了一种汤药给赵匡胤灌了下去。据江湖郎中说,他熬制的汤药其实就是一种有毒的防腐剂,可以防止尸体腐败,也可以对盗墓者造成伤害。
不过朱漆脸的运气很好,赵匡胤口中喷出的防腐剂只是沾在他脸上,但并没有进入他体内,所以他的脸上只是灼伤了而已,并没有性命之忧。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漆脸的脸上后来就有一大块变成黑色了,他回到家中之后怎么洗也洗不掉,就像是被涂了油漆一样,他也因此被人们叫做朱漆脸,而他之前不叫这名字。
那么,朱漆脸的结局如何呢?
既然得到宝物了,就拿的变现。朱漆脸带着从永昌陵得到的宝物去洛阳找卖家,但不幸的是,有人认出宝物之中有宫廷御用品,于是报告了洛阳知府。
官府很快就抓住了朱漆脸一伙人,在审问之后得知,他们盗掘了太祖皇帝的陵墓,这个罪名在当时形同谋反。
结果显而易见,朱漆脸等人被处死,财宝也被洛阳知府尽数收缴。洛阳知府在得到宝物之后,由于当时南宋朝廷已经岌岌可危,所以他便将宝物拿去讨好蒙古人。而赵匡胤的那条玉带,最后则被献给了元世祖忽必烈。
所以说,朱漆脸最后也是白忙活一场,还搭上一条性命。而蒙古人虽然没有盗掘赵匡胤的永昌陵,但陵墓中的宝物最终还是被蒙古人得到了。所以说,永昌陵的命运正如宋朝的命运一般,似乎一切在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朱漆脸盗掘永昌陵的故事,并不见于正史,而是出自元代文学家陶宗仪写的《南村辍耕录》,它虽然是野史,但根据学者考证,它非常具有史学价值,所以这个故事极有可能是真的。
永昌陵被盗,赵匡胤的尸骨被吊起来,口里黑水直流是真的吗?
永昌陵被盗时,盗墓者为了将赵匡胤腰上的玉带拿出,便用绳索勒着他的脖子将他吊起。谁知赵匡胤嘴里一口黑水喷在了盗墓者的脸上,盗墓者脸部由此变黑,最终他被官府抓获,杖毙身亡!
永昌陵是北宋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整个陵区面积占地约4000亩。地宫位于20米深的地下,赵匡胤的棺椁便安置在那儿,陪葬的有玉圭、佩剑、冕、翠衣等贵重明器。
北宋时期,尽管国家积贫积弱,但还没有谁胆大包天,敢去动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金人在北宋故地建立了伪政权大齐。皇帝刘豫趁着时局的动荡和地利之便,公然盗取了巩义八皇陵,赵匡胤的永昌陵便是其中之一。
后来,金人北撤,伪齐灭亡,南宋也在江南地区站稳了脚跟,于是便开始重修被毁的巩义八陵。
宋末元初是一个更加动荡的时代,这时候,金国被崛起的蒙古吞灭,南宋朝廷也危在旦夕。为了加速完成统一全国的步伐,蒙古大军的铁蹄不断征战、开疆拓土,这种混乱的局势给了盗墓者天赐良机。
朱漆脸,金朝末年洛阳人,是当时有名的盗墓者。据史书记载,他经常纠集相邻一起盗墓,以此为生,有不少大墓都曾折在他的手下。
为什么朱漆脸会选择北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下手呢?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永昌陵位于巩义,离洛阳很近,在自家门口盗墓,风险较小;
二、永昌陵虽然被伪齐皇帝刘豫盗掘过,但他并没有打开赵匡胤的棺椁,里面的陪葬明器都还好好地放在那儿;
三、永昌陵在南宋朝廷修复时,由于墓主的身份是开国皇帝,又随葬了不少宝物,里面的明器十分丰厚。
目的明确后,朱漆脸对永昌陵进行了全面的勘察并制订了详细的计划。一切都准备妥当后,朱漆脸便带着手下众人开始发掘永昌陵。
由于准备充足,朱漆脸一行很顺利地进入了永昌陵的地宫,当他们看到赵匡胤的棺椁好端端地摆在那儿时,一个个都欢呼雀跃起来。
接着开棺取物摸明器,一切都那么的轻车熟路。当赵匡胤身上的明器被取光后,盗墓贼们终于看到了这位戎马一生的北宋开国君主。只见他面目威严,脸部栩栩如生,就像是睡着了一样,这自然是因为尸体的防腐和棺椁的密封性做得非常好的缘故。
最引人注目的是赵匡胤腰间的一条玉带,它晶莹剔透、龙纹镶金,在暗夜里发出淡淡幽光。作为经验老套的盗墓贼,朱漆脸一眼便看出这条玉带是价值连城之物,当然不会放过它。
但赵匡胤身材高大肥胖,想要在狭小的棺椁里抽出玉带是不可能的。为了得到宝物,朱漆脸只得对尸体不敬,用了一个损招。
他将绳索套在尸体的脖子上,然后让手下人正面拉起,赵匡胤的尸体便从棺椁里坐了起来。接着他横跨上棺椁,骑在尸体的身上,和赵匡胤的尸体脸对脸,伸手去解他腰间的玉带。
谁知他的手刚在玉带上一拉,尸体的嘴巴便突然张开,一股腥臭黑色的液体直喷朱漆脸的脸上。
朱漆脸大惊,他很清楚古墓中的厉害机关,心想这液体该不会有毒吧!可是等了近半个时辰后,朱漆脸没有感觉到任何的不适,他也就放下心来,收拾东西出墓了。
回家后,家人看到朱漆脸的脸后,大吃一惊。只见他面部黝黑锃亮,就像被黑色的油漆漆过一样。他赶紧让家人拿清水来洗脸,可是无论怎样清洗,用了尽办法都没法洗掉黑斑。乡里乡邻知道这件事后,就把他贬了个绰号叫“朱漆脸”,朱漆脸的名字就是这样由来的。
一年后,朱漆脸脸部突然变黑的事传到了洛阳官府,官府派人将他抓到了洛阳,严刑审问之下,朱漆脸终于招供了自己盗墓的事实。
后来官府将朱漆脸还没有来得及销赃的明器全部没收,朱漆脸也被官府依法判刑,杖毙而死!
这便是朱漆脸盗取永昌陵的故事!
那么这件事是真的吗?赵匡胤的尸体被吊起后,口中真的有黑水流出吗?
笔者认为,这件事情真实发生的可能性比较高,应该是真实无疑。理由如下:
一、史书上对朱漆脸盗墓一事有详细的记载朱漆脸盗墓一事出自元代《庶斋老学丛谈》,该书的作者名叫盛如梓,他担任过崇明县的判官,这部书中也多是记载经史之事,可供参考的价值很高。对朱漆脸盗墓事件的记载如下:
赵祖山陵,金之末年,河南朱漆脸等发掘,取其宝器。又欲取其玉带,重不可得,乃以绳穿其臂,扎于自己坐而枰起之,带始可解。为口内物喷于脸上,洗之不去,人因呼朱漆脸,后败露,皆杖死。
二、黑水喷脸变黑的确可能发生赵匡胤尸体面目历经两三百年而不腐,面目栩栩如生,这说明体内外防腐措施比较好。在古代,要想尸体不腐,就需要在尸体内部灌一些水银等特殊液体,传说赵匡胤的尸体就被灌入了一位江湖郎中秘制的防腐药。当朱漆脸伸手扯尸体上的腰带时,尸体腹部受到挤压,防腐液体流出,由此喷到了朱漆脸的脸上。古代的防腐药都有特殊的物质制成,朱漆脸被喷后没有立即采取措施,所以他的脸被喷后变黑也是极有可能的。
另一种说法是:赵匡胤腹部的不适防腐药水,而是带有尸毒的液体,是赵匡胤的内脏腐蚀后化成的。这种湿毒有较强的腐蚀性,朱漆脸的脸是被这种黑水灼伤的。
三、金末元初盗墓盛行,朱漆脸盗永昌陵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元代盗墓兴盛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社会动荡,金、南宋、蒙古忙于战争,无暇顾及对民间盗墓活动的惩处。
另一个原因和“僵尸人肉堪为药”的迷信有关。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元代有“木乃伊”可治愈“损折肢体”的传说,所以当时墓葬中尸体的价格非常高。盗墓贼们铤而走险,虽然墓中可能没有明器,但绝大部分都会有尸体的存在,将尸体带出坟墓卖入市场,这也是一笔丰厚的利润,由此盗墓活动在当时十分的泛滥。
朱漆脸正是生活在那个年代,他不仅自己一个人盗墓,而且还有自己的团队,在当时的盗墓界是小有名气的。
四、朱漆脸的故事广泛流传,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它的真实性朱漆脸的故事不仅仅记载于书籍之中,在洛阳巩义等地的民间,也有很多人口头传述着朱漆脸的故事。这可能是因为当时朱漆脸真的因为盗墓被喷黑水后脸部变黑了,十里八乡认为这是奇事一桩,便相互奔走相告。所以知道这件事情的人越来越多,流传的也越来越广。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朱漆脸故事的真实性!
后来朱漆脸被洛阳官府抓获后,交代了罪行,被官府杖毙,朱漆脸的故事也就被当做反面教材,在民间一直流传了下来。
所以综合以上四点来看,朱漆脸盗取永昌陵,赵匡胤尸体吊起后口喷黑水使朱漆脸脸部变黑,这些都应该是真实发生过的。
宋太祖赵匡胤的尸体虽然被朱漆脸吊起后受到了侮辱,但相比于定东陵慈禧太后的尸体,他受到的侮辱简直不算什么!
据说孙殿英在盗取慈禧的定东陵时,不仅将地宫及棺椁里的珍宝一扫而空,而且还因为慈禧的裤子是金丝线织成的,所以将她的裤子也强行扒走。慈禧口中含有一颗绝世夜明珠,为了拿出来,孙殿英及部下们强行撬开了慈禧的嘴巴。慈禧的棺椁也被他们劈得破碎不堪,光溜溜的尸体只穿一条内裤躺在椁板上,现场十分狼藉。
但无论怎样,盗永昌陵的朱漆脸和盗定东陵的孙殿英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一个被杖毙身亡,一个被解放军生擒,病死于战犯收留所中。
【文/若木 图/网络】
(关注@若木小记,为您分享更多精彩)
永昌陵被盗,赵匡胤的尸骨被吊起来,口里黑水直流是真的吗?
在盗墓者眼里,只关心地下挖出来的金银财宝,墓主人只是一文不值的尸骨。就拿离我们最近的东陵大盗来说,孙殿英在盗取裕陵的时候,为了拿出乾隆嘴里含着的西藏黄珠,就直接一把拽住乾隆的头发,然后直接将乾隆的牙齿敲掉。因此永昌陵被盗,赵匡胤尸体被吊起来也是极有可能的。
在历史书上,我们所了解的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发动兵变,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中夺取政权。虽然说有点不光彩,甚至可以说无耻,但他也解决了自唐朝中期以后,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威胁皇权的局面。因为赵匡胤害怕自己如此来路不明的皇位,会被别人惦记,又怕手下人背后捅一刀,于是请一帮打天下的兄弟吃饭,这也是一顿散伙饭,因为饭后兄弟们都以各种理由告老还乡,“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就来源于此。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葬于巩义县界内的北宋帝陵区中的永昌陵。
赵匡胤为什么选择远离都城汴梁的巩义作为死后归属,就因为一支响箭。公元976年,赵匡胤从洛阳回都城途中,经过巩义,祭拜自己的父亲,然后感慨人生短暂,不知明日归往何处。于是搭弓,向西北方向射了一箭,告诉大臣们箭落的地方就是他以后的葬身之地,这就是永昌陵的选址故事。宋太祖选陵地的方法看似偶然,实际上,也是尊重自己的意愿。他希望自己叶落归根,也是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孝思。可惜的是,赵匡胤死后也得不到安宁。
永昌陵被官方盗墓最厉害的一次公元1128年,北宋官员刘豫投靠金兵,被金国人立为伪齐皇帝。他上位后,除了帮金兵打仗对抗南宋,还干起了盗墓的勾当,而他将目标锁定在北宋帝陵区。他学三国曹操为盗墓专门设立摸金校尉一样,也搞了正儿八经的官职“淘沙官”,专门负责盗掘帝陵。
他的儿子刘麟甚至直接组建成一支盗墓的军队,堂而皇之的举着“研究古文学”的大旗,实施破坏性盗墓。父子俩齐心协力,对北宋帝陵区的诸帝的陵墓进行大肆盗挖,永昌陵也遭受最厉害的一次巨大破坏,但是由于南宋高宗赵构得介入,赵匡胤得棺椁还算是保存完成,并没有被打开。
这里得一句:封建社会顶峰的北宋国土被奴隶社会晚期的金国打败,两帝被虏,赵匡胤这个老祖宗得负主要责任。因为赵匡胤在位时采用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导致宋朝军队战斗力是一年不如一年。北宋末年,宋军战斗力变成渣渣,北宋是武将建立起来的,最后灭亡竟然是因为拿不出厉害的武将,真是讽刺。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上文说到赵匡胤得棺椁因为没被打开,就被洛阳河南有一个盗墓者惦记上。甚至可以说,这个盗墓贼想“研究”赵匡胤的棺椁,到了茶不思饭不香、夜不能寐的地步。因为他知道虽然永昌陵已经被洗劫得一地鸡毛,然而赵匡胤的棺材板没有被打开过。于是,在某个狂风暴雨的夜晚,这个盗墓贼闯入了永昌陵,打开了赵匡胤得棺椁,洗劫了陪葬品。
就当他临走的时候,回头一看,觉得赵匡胤的腰带不错,但是尸骨太重他没有办法拿出来。于是一帮人用一个绳子绑住赵匡胤尸骨的肩部,把赵匡胤整个身体吊了起来,从而取走玉带。让在场人都没有想到得是,正当大伙窃喜拿到这个玉带,突然从赵匡胤尸骨口中喷出来黑水,喷到盗墓贼的脸上,洗也洗不干净,于是那个盗墓贼顶着一张黑漆漆的脸,得了一个“朱漆脸”的外号。再后来也因为这张脸,被官府抓到了,活活打死。
赵匡胤尸骨里的黑水到底是什么?据说,赵匡胤死了之后,尸体做了进行一定的防腐,所以赵匡胤吐出来的应该是一种防腐的液体。朱漆脸翻动他的身体的时候可能让胃部受到了挤压,所以喷出了这一口黑色液体。
这个液体经过了数百年时间估计产生各种发酵化学反应,粘到人脸上之后,导致人面部组织细胞的坏死,所以也就洗不掉。当然也有人说,尸体过了一百多年,不应该只剩一堆白骨吗?或许古代的防腐技术比较好吧,毕竟有汉朝马王堆辛追墓在前面打样不是吗?
民间盗墓贼很少有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朱漆脸也正因为盗了赵匡胤的墓穴被详细记录在案。当然这个事情更倾向于野史记载,我们也就是听听罢了,他也是宋元时期,盗墓行业盛行的一个缩影,因为当时整个社会有着一股强大的古董收藏风气。
永昌陵被盗,赵匡胤的尸骨被吊起来,口里黑水直流是真的吗?
公元976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去世,死后被葬在了现今河南巩义,其陵寝被命名为永昌陵,而现在的河南巩义也是北宋的皇陵陵区,这里共埋葬了包括赵匡胤在内的北宋七位皇帝,再加上赵匡胤父亲赵弘殷也葬于此,共有八座陵寝,因此又称“七帝八陵”。赵匡胤的死因本身就颇具争议,暂且先不说赵匡胤之死,单说赵匡胤死后也是不得安宁陵寝屡遭盗挖。
北宋皇陵自宋徽宗和宋钦宗靖康之变后就先遭到金国人的盗挖,后来金人扶持刘豫建立了伪齐傀儡政权,刘豫为了筹措军费,也把主意打到了北宋皇陵上面,刘豫先后命人盗挖了北宋皇陵。
刘豫甚至为了盗挖北宋皇陵效仿曹操,设置了专门负责盗墓的官职——淘沙官。如果曹操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算是有史以来军方第一个盗墓机构的话,那刘豫设置的淘沙官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设立的官方盗墓机构,淘沙官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公开明确由皇帝所设置的盗墓机构。
刘豫虽然疯狂盗挖了北宋皇陵,但是他主要“关照”的是北宋的守成明君宋仁宗赵祯的永昭陵,这主要因为宋仁宗是北宋最负盛名的守成明君,他统治时期北宋国力达到顶峰,因此刘豫认为宋仁宗陵寝中必定陪葬宝物十分丰厚,于是重点“关照”了宋仁宗的永昭陵。
虽然赵匡胤的永昌陵也被刘豫“关照”过,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但是刘豫并没有打开赵匡胤的棺椁,赵匡胤的永昌陵算是当时北宋皇陵中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了,因此当时民间都传言赵匡胤棺椁中还保留有很多宝物,这也引起了一些民间盗墓者的垂涎。
到了宋末元初之际,此时刘豫建立的伪齐政权早就被金国人所废除,连金国都已经被蒙古所创立的元朝所灭,中原一带已经沦为元朝统治,而且由于刘豫带头盗挖皇陵,因此这时期北方和中原一带民间盗墓之风盛行,而民间对于赵匡胤棺椁里的陪葬宝物流传的也非常夸张,也因此引起了洛阳一带著名的盗墓贼朱漆脸的注意。
朱漆脸是宋末元初之际纵横中原一带的最有名的盗墓贼,他的本名不叫朱漆脸,他本姓朱,正是由于他盗挖了赵匡胤墓遭到毁容脸上好像涂抹了朱漆一般,因此江湖人送外号朱漆脸,久而久之他的本名反倒被人遗忘,大家皆以朱漆脸来称呼他。
朱漆脸在江湖上名气很大,不仅因为他胆大妄为,整日纠集一些亡命之徒专门进行盗墓勾当,还在于他所盗挖的古墓墓主人名气都很大,基本都是古代名人王公贵族,所以朱漆脸的在江湖上非常有名气,不过朱漆脸这辈子可能盗过的古墓中就属宋太祖赵匡胤墓名气最大了。
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也给了朱漆脸一个绝好的时机,当时正直南宋岌岌可危自身难保之时,元朝则四处征战开疆拓土,根本没人想到北宋皇陵的事情。而且当时北宋皇陵附近的柏子户(指北宋皇陵守陵户,因北宋皇陵周围好植柏,故称柏子户)等护陵人员早已被先前刘豫盗墓时所驱逐,因此这一时期北宋皇陵可以说是处于无人看管之际,这也给朱漆脸盗墓提供了很大便利。
朱漆脸早就对永昌陵垂涎欲滴,当时中原一带有名的古墓不是被盗光了,就是有守陵户看护,而无人看护的永昌陵对于朱漆脸来说无异于是一块大肥肉,所以朱漆脸很快就纠集了一批鸡鸣狗盗之徒,准备去永昌陵大干一场。
在盗墓高手朱漆脸的布置安排之下,永昌陵地宫很快就被朱漆脸一伙人打通,进入永昌陵地宫朱漆脸才发现赵匡胤陵寝中的陪葬物品早就被刘豫盗挖一空,不过果然赵匡胤的棺椁如传说中一样没有被打开,也就是说他的棺椁没有被破坏过,这也就说明棺椁中的陪葬宝物还都没有被盗走,朱漆脸见此情形十分高兴,他满以为这回肯定会大发一笔横财,但是结果却并非如此。
朱漆脸一伙人很快就就将赵匡胤的棺椁撬开,当时距离赵匡胤去世已经200多年,但是当棺椁打开那一瞬间,朱漆脸一伙人发现赵匡胤尸身未腐,而且还面目栩栩如生,这一下让朱漆脸等人颇为害怕,毕竟宋太祖赵匡胤那可是开国之君一代狠人,多少让这些盗墓的人有些发怵。
不过很快贪心就战胜了害怕,朱漆脸等人犹豫片刻就开始疯狂掠夺赵匡胤棺椁中的陪葬宝物,朱漆脸更是直接嘴含马灯跳进了赵匡胤的棺材中摸索宝贝。赵匡胤棺材中陪葬宝贝确实不少,朱漆脸等人也算是收获颇丰,不过最终朱漆脸在赵匡胤尸身上发现了一个价值连城的宝贝。
这个宝贝就是赵匡胤尸身上所系的一根玉带,这根玉带名为龙纹镶金铊尾玉带,是赵匡胤生前最为喜爱的玉带,这条龙纹镶金铊尾玉带用料极为贵重,雕功卓绝,通体晶莹剔透。
朱漆脸一见之下就知道这条玉带是价值连城的宝贝,于是他就赶紧上前想从赵匡胤的尸身上解下玉带,但是赵匡胤体型魁梧硕大,棺材内空间狭小,因此朱漆脸等盗墓者用尽各种方法也没能卸走赵匡胤身上的玉带。
关键时刻还是朱漆脸机智,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他找了一根绳子从赵匡胤脖子后面穿过,然后另一端系在自己腰间,然后他骑跨在赵匡胤身上,用腰腹的力量将赵匡胤尸身拉扯的坐了起来。
结果这一招果然好使,赵匡胤的尸身真随着朱漆脸腰腹力量的拉扯坐了起来,不过意外也就在这时发生了,在赵匡胤的尸身做起来那一瞬间,赵匡胤仿佛活了一般,嘴巴突然张开就从嘴里吐出了一口黑色液体,朱漆脸当时整高兴于终于把赵匡胤尸身拉了起来可以取走玉带而毫无防备,赵匡胤口中这一口黑色液体不偏不倚正好喷中了朱漆脸的脸颊之上。
朱漆脸当即大惊,他只感觉脸上一阵火辣辣的热痛,暗叫一声不好,他素来干盗墓的勾当,知道有的尸身口中含有防盗的毒液,他连忙暗怪自己大意,光想着取走玉带,忘了防备防盗尸的毒液了,朱漆脸以为自己这回是死定了,结果过了半晌他啥事没有,朱漆脸就渐渐放心下来,于是赶紧拿走赵匡胤身上的玉带,并命人拿走赵匡胤陵寝中的陪葬宝物匆匆而逃。
朱漆脸回到家之后才发现赵匡胤口中的这些黑色液体是彻底黏上他了,任他回家如何用清水清洗脸颊,这黑色液体都不带消失,这些黑色液体就如同黑漆一般牢牢地黏在了朱漆脸的脸上,他也从此之后在江湖上得到了朱漆脸的外号。
后来朱漆脸等了几年之后才决定拿着从赵匡胤的永昌陵中盗来的宝物去洛阳府销赃,结果朱漆脸在销赃过程中被人认出了他拿的宝贝玉带是当年赵匡胤的陪葬品,他这属于是盗挖北宋皇陵,然后将他举报到洛阳府。
洛阳府衙门当即派人将朱漆脸抓了起来,严刑拷问之下朱漆脸就交代了夜盗永昌陵的事件,后来洛阳府衙门又通过朱漆脸的交代将其同伙全部捉拿归案,洛阳府衙门当即将朱漆脸及其团伙当众杖死。
朱漆脸等盗墓团伙被官府杖毙之后,洛阳官府将朱漆脸等人从永昌陵盗来陪葬品全部列为赃物没收,而赵匡胤生前最喜爱的那条龙纹镶金铊尾玉带则被官府为了讨好元世祖忽必烈,献给了忽必烈做礼物。
关于赵匡胤口中吐出的那口黑色液体,也是有历史传闻的,相传当年赵匡胤去世后,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赵光义为了保存好哥哥的“龙体”颇费脑筋,后来宰相赵普向赵光义推举了一位江湖游医,这名游医用秘制的一种防腐汤药,然后命人撬开赵匡胤的嘴巴,将防腐汤药灌入口中。
这些防腐汤药顺着赵匡胤的口腔逐渐深入内脏,汤药在人体内最先会将内脏腐蚀掉,然后就起到了防止尸身腐烂的作用,而汤药也会化作液体随之存留体内。一旦有人搬动尸身,随着力道挤压,这些液体就会从嘴里喷射而出,而这些液体一旦沾到人体皮肤根本就无法洗去,而朱漆脸就是很不幸地成为了这种药物的第一个实验者。
在现代有不少人都认为赵匡胤口中吐出的黑色液体很有可能是尸毒,但实际上在现代医学中并没有尸毒这一定义,而尸毒多是现在小说作品和影视作品所幻想虚构出来的名词罢了,这些黑色液体其实很有可能就是古代所传闻的尸身防盗液,在外部压力挤压之后由口中喷出,通常都会正中盗墓者脸颊,而这些黑色液体又不能用清水清洗下去,所以也会让盗墓者留下盗墓证据,便于事后追查。
其实想一想朱漆脸也挺倒霉的,盗了半天墓,宝贝最终全都落到了忽必烈手中,不仅白盗了一回墓,还把自己的小命也搭了进去,不过他也算是恶有恶报了,毕竟挖坟盗墓是有损阴德之事。
关于赵匡胤永昌陵被盗事件主要记载于元初文人盛如梓所撰写《庶斋老学丛谈》一书之中,盛如梓在元初时期曾出任崇明县判官,为人比较认真负责,因此他书中撰写的这些事件也极有可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参考资料:《庶斋老学丛谈》、《宋史》、《南村辍耕录》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永昌陵被盗,赵匡胤的尸骨被吊起来,口里黑水直流是真的吗?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尸骨被吊起来黑水直流,这是真是假有待考证,但其陵墓曾被光明正大的盗掘过却是真的。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自洛阳返回开封,途中经过巩县(今河南巩义)时,前去祭拜自己的父亲,事后非常感慨,感叹人生苦短,不知未来归处,于是,搭弓向西北方向射了一箭,并将箭头落下的地方定为自己的陵墓,这就是永昌陵的由来。
看似随意地选择陵墓位置,实际上也寄托了赵匡胤落叶归根的想法,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作为开国皇帝,他的陵墓也颇具规模,但很不幸的,其陵墓曾遭到光明正大的盗掘。
为什么说是光明正大呢?是因为盗挖永昌陵的,正是原北宋的一个朝廷命官,此人在北宋末年投靠金人后,组建“淘沙官”,包括赵匡胤的永昌陵在被的北宋皇陵就是被他以官方为名,光明正大的奉命进行挖掘。
而赵匡胤尸骨被吊起来,口中黑水直流这个说法,则是出自元代学者盛如梓所编撰的《庶斋老学丛谈》一书中,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个叫做“朱漆脸”的盗墓贼,进入永昌陵寻宝,为取下赵匡胤腰上的玉带,把其尸骨吊起来的情节。
因此,赵匡胤的尸骨究竟有没有被吊起来黑水直流这个说法,还有待考证,但曾经被盗掘过则是真实的,在目前已知的各朝代的皇陵中,恐怕应该就属北宋的皇陵最为破败,地面仅剩几座残缺不全的石像生,以及几个长满杂草的封土堆,终日与之相伴的,则是附近居民的庄稼地,一代开国帝王的陵墓沦落至此,令人不胜唏嘘。
北宋皇陵之所以堂而皇之的被盗,还得从一个叫做刘豫的人说起。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本着“重文轻武”的原则,进行了包括“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收权行动,在他之后,整个北宋均对于武将颇为压制,如果是太平盛世,倒也问题不大,但在北宋末年金国人的入侵,就让北宋尝到了恶果。
在面对金人入侵时,北宋军队由于积弱已久,再加上朝中大多数文臣均患有“金人恐惧症”,因此,金国人势如破竹一般,很快就打下北宋的不少区域。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人兵临济南城下,守城的是济南知府刘豫,这个刘豫,就是在历史中昙花一现的“伪齐”政权的皇帝,而正是他在位期间,盗掘了北宋的皇陵。
刘豫祖籍河北,其祖上世代均为农民,不过刘豫自小就刻苦攻读,再加上北宋年间科举制度比较完善,因此在其成年后,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朝廷命官。
虽然学习不错,但刘豫此人品行不太好,曾经就因为偷盗过同学的白金盂、纱衣而被惩治,在其当了官后,这个毛病被朝中的谏官攻击,不过宋徽宗并没有治他得罪,反而任命他为殿中侍御史。
公元1128年,刘豫被调任为济南知府,当时的济南,盗贼横行,贪图享受的刘豫本不愿意去,但奈何朝廷强压,因此他就对此心怀怨恨,闷闷不乐的前往济南上任。
而在同年,金人南下打到了济南城,在先期抵抗失败的情况下,刘豫萌生反叛之意,但守城大将关胜执意抗金,最终两人争执不下,刘豫将关胜杀害,带着济南府官员,大开城门,向金人投降。
投降之后,金人看刘豫此人“孺子可教”,就将黄河以南的大片区域,全部交由刘豫统领,并在公元1130年,扶持刘豫做了华北伪政府的皇帝,史称“伪齐”。
从一个祖上种田的庄稼汉,到如今的皇帝,虽然刘豫知道自己只是金人的傀儡,但好歹也是个皇帝,因此就开始了他的纸醉金迷的生活。
但纸醉金迷是需要银子的,同时,作为金人的傀儡,每年还要向金国上缴一定数额的岁贡,因此,刘豫的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这怎么能够满足他的享乐梦想呢?
所以,刘豫对于如何捞钱这个事情,每天是想破了脑袋,虽然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不断地增加赋税,但那也只是杯水车薪,正当他发愁的时候,属下报告了一起盗墓案件,经过审讯,共缴获各类珍宝好几件,这个收获,让刘豫有了新的发财门路。
于是,一支名为“淘沙官”的机构由此成立,表面上,这些淘沙官的工作是负责找寻金矿,实际上都是干着盗墓的勾当,而当时在巩义境内的北宋皇陵,就成为了刘豫眼中的白花花的银子。
疯狂的盗墓行动,就在刘豫的授意下展开,为了保密,刘豫任命自己的儿子刘麟为淘沙官负责人,目标就是整个河南地区的宋代皇陵,在这种目的性明确的盗墓行动中,北宋的皇陵群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包括皇陵、王陵、后妃墓、功臣墓被挖掘一空,墓中但凡值钱的东西,包括首饰,衣物,甚至用来防腐的水银,全部都遭到洗劫。
“麟籍乡兵十余万为皇子府十三军。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两京冢墓发掘殆尽。”---《宋史》
至于这些皇室成员的尸骨,在刘豫等人的眼中,还没有一块首饰值钱,因此在当时,君王们的尸骨,就像丢垃圾一样,被弃之荒野,无人收理。
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正是在这个时候被刘豫派人挖掘,墓中陪葬的东西全部被带走,但由于当时南宋政府的干涉,赵匡胤的棺椁并没有被打开,并且金兵撤退之后,永昌陵又被重新修缮,毕竟这是开国皇帝,南宋还是比较重视的。
这就是正史中赵匡胤陵墓被盗的记载,作为图财的刘豫,自然不会对赵匡胤的陵墓有什么敬畏之心,打开陵墓后,也是对里面值钱的东西感兴趣,而史料中记载赵匡胤的棺椁并没有被打开,再加上南宋赵构对其重新修缮安葬,因此,这也成为了之后盗墓贼惦记的主要原因。
惦记上永昌陵的,是一个叫做朱漆脸的盗墓贼。
历史上盗墓贼有很多,但能留下性命的,屈指可数,如民国时期的孙殿英,提到他就想起他曾经盗挖过慈禧太后的陵墓,而朱漆脸和孙殿英一样,正是盗挖了永昌陵这样的皇家陵墓,才能在历史中留下名姓。
朱漆脸是南宋年间的人,当时南宋政府是岌岌可危,而金国也被元朝打得找不到北,因此在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下,皇陵根本就是无人过问的存在,这就给朱漆脸下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当时的永昌陵,有官兵把守,不过都是些老弱病残,这对于经验丰富的朱漆脸来说根本不叫事,在踩好点后,选择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朱漆脸带着人,开始了对永昌陵的挖掘。
朱漆脸的目的和刘豫一样,就是为了财,因此在打了盗洞进入墓室后,将所有值钱的陪葬品全部收入囊中,并且,毫不客气的将赵匡胤的棺椁生生撬开。
根据元代学者盛如梓所编撰的《庶斋老学丛谈》所描述,在打开棺椁后,朱漆脸发现赵匡胤虽然死了上百年的时间,但尸骨保存较为完好,同时由于防腐措施做得很到位,因此,尸骨并没有大面积腐烂,不过这些都不是朱漆脸所关心的,他的目光,已经被赵匡胤腰上的一条玉带牢牢吸引住。
这条玉带,上面镶嵌了不少宝石,并且,玉带本身就是用上好的材料制成,百分百的是宝贝,这个发现,让朱漆脸等人兴奋不已,纷纷开始想办法要将玉带抽出来。
但由于赵匡胤体型肥胖,同时棺椁内空间狭小,几番尝试之下,还是没能成功将玉带取出,为了防止强行取出导致玉带破损,朱漆脸等人一合计,就在棺椁上方打了一个简易的木头架子,准备用绳子将赵匡胤的尸骨吊起来,这样就能方便的取出玉带了。
说干就干,不一会,木头架子搭好,朱漆脸一马当先,抱着赵匡胤的尸骨就开始套绳子,但在他挪动尸骨的同时,突然听见赵匡胤的肚子里“咕噜”一声,随即,赵匡胤的嘴巴张开,照着朱漆脸就是一口黑水喷了过来。
这可把朱漆脸给吓坏了,以为这是毒水,但等了半天,也没有任何不适,更没有毒发身亡的迹象,不过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群盗墓贼心中十分不安,因此,匆忙的收拾东西后,仓皇而逃。
回去之后,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情,朱漆脸脸上被黑水喷住的那块,怎么洗都洗不掉,仿佛是一个印记,因此,他就得了个“朱漆脸”的外号,不久后,南宋政府发现太祖皇帝的陵墓被盗,就连尸体也横遭侮辱,自然是严加查办,查来查去,就查到朱漆脸的身上。
几轮大刑伺候下,朱漆脸老老实实地交代了盗掘永昌陵的经过,这可是大罪,所以在不久后,他就是斩首示众。
这个故事出自元代学者盛如梓所编撰的《庶斋老学丛谈》,故事描写的极为详尽,包括朱漆脸等人的对话以及盗墓行动中的细节,都描写的清清楚楚,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但除了这本书之外,在其他史料里,均无记载,只有刘豫盗掘永昌陵这个事情,因此,这个故事最大的可能,是后人艺术加工而成。
小结:
作为结束了五代十国混乱局面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可以说是居功甚伟,但其立国之初,由于采取了“重文抑武”的政策,导致整个宋朝对外一直是羸弱示人,尤其是北宋末年发生的“靖康之耻”,让后世很多人认为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赵匡胤,所以,就出现了如“赵匡胤尸体被辱”这种故事,其存在的意义,就是后人的文人为了发泄对赵匡胤的不满,而进行了文学创作,但无论真假,最起码出了他们心中的恶气。
永昌陵被盗,赵匡胤的尸骨被吊起来,口里黑水直流是真的吗?
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被盗这件事是真的,口中流有黑水也确有此事,但整体情况没有民间传闻得那么惊悚。
作为宋王朝的“帝陵”所在,河南巩义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从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再到宋哲宗的永泰陵,北宋几乎所有的皇帝陵寝都安排在这里了(宋徽宗之后的陵墓都安排在了浙江)。
因此一旦碰到乱世,巩义这个地方就会成为一些乱军、盗墓贼眼中的香饽饽,即便是东汉末年那个气吞山河的曹丞相,都因为军费的原因干起了“摸金校尉”的勾当,更遑论北宋末年这一个胡汉纷争的大时代。
众军阀行事,渐渐没有底线。
最初破坏北宋皇陵者,不是别人,正是那个被大金扶持起来的傀儡政权伪齐政权的皇帝:刘豫。
刘豫本为北宋末年的进士,但随着金人南下,开始和金人有了利益上的勾结,金人在靖康破城后,把张邦昌立为傀儡皇帝,建立一个过渡政权伪楚,想让张邦昌来实现金人对中原王朝的间接掌控。
但张邦昌为人处事还是心向赵家,后来还政于赵构,而金人的过渡政权也因此倒台,不久之后,金人扶持起了刘豫,让刘豫在北方一带制衡大宋。
刘豫和张邦昌不同,刘豫是个狠人,比金人更要恨大宋,为什么恨,原因不知道,但刘豫比金人还要勤奋地入侵南宋。
虽然一次次都打不过,但刘豫从没有放弃过,在多次打不赢之后,刘豫干出了一件人神共愤的事情,那就是“刨老赵家祖坟”。
刨祖坟,这是自古以来有深仇大恨才做的事情,在世人眼中,毁人祖坟者,后世子孙亦是要受到反噬,但或许是为了钱,或许是为了解恨,刘豫就是这么干了。
在河南巩义的多个“永字头”(两宋皇帝的陵寝都是以永为字头)的陵墓被一锅端,最严重的就是北宋盛世皇帝宋仁宗的陵墓,能偷的不能偷的都拿走了,现场惨不忍睹。
而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也被破坏,但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宋太祖的棺木没有被破坏,除了棺木以外,几乎所有东西都被毁掉了,当时南宋朝廷震怒,但震怒也没有办法,只能派人收拾刘豫,刘豫本来也打不过,打着打着就跑。
后来伪齐政权还是被金人抛弃了,毕竟刘豫真的是太没有什么能力了,不仅没把北方钳制好,还因为经常挑衅南宋搞得经济崩溃,金人本来就被中原人民抵触,如此一来,更是剧烈,于是就撤掉了伪齐,直接换成了金朝和南宋的抗衡。
在这一个漫长的岁月里,宋金有过战争,从绍兴皇帝再到宋孝宗,打的仗也不少,互有胜负,南宋处在下风。
但这个时候,巩义的皇陵还是能抽得出人手来保护,所以在被刘豫破坏了一次后,南宋期间,巩义皇陵没有再次遭到破坏,就这样,时间一直到了金朝末年。
金朝强势,但不是没有人治不了他,在金朝以北的草原中,曾经散乱的游牧民族被团结起来,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史称:蒙古。
蒙古被成吉思汗统一,战斗力一下子飙升,以往金人对蒙古实行“减员”政策,乃是血海深仇,于是蒙古人骑着马南下,几次下来就把大金给打得几乎半废。
除此之外,蒙古还抽出手来四处征战,战斗力堪称古代第一,就这样僵持了数十年,金人从势均力敌到转而下风,最终在蒙古联合南宋夹击的情况下,金朝被灭,南宋和蒙古都算报了仇。
但是过了不久,南宋也倒霉了,因为蒙古不可能也让南宋活下去,于是抽出手来继续南下伐宋,南宋节节败退,阵地大面积失守,其中河南巩义的皇陵又再次丢失,无人可守,在不久之后,南宋末代皇帝被抱着跳入大海,南宋结束。
而宋太祖的永昌陵,也因此再次“遭劫”。
这一次盗陵的,不是什么军阀,更不是蒙古,而是民间的“盗墓团伙”,这个团伙的首领人称“朱漆脸”。
朱漆脸真名不得而知,乃是南宋末年的洛阳人,正儿八经巩义皇陵附近的“土著”。
当时河南经济崩溃,很多人以偷盗为生,朱漆脸也不例外,他联合起了一众家乡附近的混混们,组成了一个大型的“盗墓团队”,他们以朱漆脸为首,朱漆脸有着各种各样的资料渠道,知道哪里有值钱的墓室,频频得手。
就是这样,朱漆脸把目光放到了永昌陵上面来。
永昌陵的位置不偏僻,北宋诸多皇帝都沉睡在这里,反而很有名,以往有守军自然是不敢妄想,但恰逢乱世,很多时候财帛动人心,朱漆脸带着一众同伙们来到永昌陵,来继续完成刘豫没有做完的事情,直接把宋太祖的棺木给打开。
因为知道宋太祖的殉葬品价值不菲,朱漆脸彻底失去了顾忌,沿着伪齐以前破坏过的痕迹继续再破坏,终于是打开了宋太祖的地宫,来到地宫之后,朱漆脸直接盯上了这个棺木沉睡着的,开辟了一个王朝的男人:赵匡胤。
自北宋开始到朱漆脸进入地宫这段时间,宋太祖已经沉睡了两百多年了,按理说,里面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别人都不知道,更不敢想象,但朱漆脸深谙“防腐”之道,确定宋太祖还没腐烂,勇敢开棺。
就这样,宋太祖的棺木被打开,宋太祖再次“面对世间”。
看着宋太祖保存还算完好的身躯,朱漆脸上下其手,把棺木里的首饰、珠宝、龙袍等等陪葬品一一取下来,毫无顾忌,更没有心理压力,简直是轻车熟路,这还不是完成,朱漆脸知道宋太祖口中必然含着一块帝王玉,于是还要打开宋太祖的嘴。
本来在此之前,宋太祖腰上的那条腰带就很吸引朱漆脸的目光,因为宋太祖太胖了,移动不了,朱漆脸没有办法下手,再加上口中的寒玉,朱漆脸有了决断,决定要把宋太祖“扶起来”,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宝物。
就这样,朱漆脸把宋太祖绑住,缓缓吊起,谁知道就是在吊起的时候,宋太祖的身躯忽然呈直坐状,一股不知名的压力从宋太祖的腹部顶了上来,直接冲开了他的口腔,随之而来的是一股黑色的液体,直接喷到了朱漆脸的脸上。
就这样,朱漆脸的“脸”就黑了,当时人的说是“漆色“,这也是他化名的来源。
而在当时,朱漆脸被吓到了,不管什么宝物了,他害怕这是毒液,因为很多防止盗墓的人都会在遗体里存放一些防腐的毒液,为的就是和盗墓贼“同归于尽”,朱漆脸不是怕什么牛鬼蛇神,他怕的是这毒太狠,他会被毒死。
不过随着时间过去,这黑色的液体除了在朱漆脸脸上留下黑色痕迹,就没有别的事情发生了,朱漆脸没有死,但算不上运气好,因为他的脸上就此染上了一团黑色,这个黑色,也被人视为他盗当朝太祖之墓的诅咒和惩罚。
其实这黑色液体,乃是当年为保护宋太祖尸身的民间人士所调制,为的是保证宋太祖尸身内部防腐,谁知道就这样被朱漆脸弄吐了出来,如此一来,宋太祖的尸身保护也会受到影响。
再之后,朱漆脸把从永昌陵得到的宝物拿到汴京去转手售卖,不可谓不猖狂,而汴京乃是宋太祖当年所在的地方,世事一饮一啄,很快有人认出来了这是宋太祖的“殉葬之物”,朱漆脸就被举报了。
举报之后,蒙古当时的地方政府还是做一些实事的,很快就把这个玷污宋朝太祖陵墓的盗贼抓了起来,立即处死,只是后来传说,宋太祖的殉葬之物也没有回到他的身边,而是兜兜转转,到了元朝贵族的手中。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