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年间,到底是世宗皇帝把严嵩父子、徐玠、高拱这些人耍得团团转,还是文官集团把朱厚熜玩弄于鼓掌之中?
嘉靖皇帝中年以后好黄老之术,躲在深宫里修仙练道,这给大明朝和大明百官蒙上了一层阴影。
黄老之术是什么?战国初期就有人使用黄老之术进行变法了,结果没把国家变强,却反而搞得上层统治者之间乌烟瘴气,权力不断拉锯。这说的是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
黄老之术,看似是无为而治,那只是对低层百姓不管不问,在统治者那里就是权谋之术。如果上层之间只知道玩弄权谋之术,争权夺势,对下面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那么这个国家是很难强盛起来的,所以韩国在战国七雄里最弱,变法也最失败,搞得自己整天被周围的强国欺负。
嘉靖帝少年入继大统,充满锐气,面对的又都是厉害角色,但是通过几次与百官的拉锯,让他有些志得意满,觉得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到了中年,自己的自负达到巅峰,虽然躲进深宫精研黄老之术,却还牢牢掌控着整个大明帝国的上层权力。
嘉靖帝从嘉靖十八年就开始不上朝了,到了嘉靖二十年,刚刚三十六七岁,嘉靖帝就躲进西苑的永寿宫,不愿意出来,一切的朝政都交给内监和内阁去处理。他还搞出一个前朝和后朝两个朝廷,前朝是管理国家大事,由司礼监的内监们出面帮他跟内阁和百官管理国家大事,后朝则是他圈养的一帮道士搞得小朝廷,他自立为群道的首领。
虽然他躲在深宫,但是他对于举国的权力,仍然抓的紧紧的,一点也不放松。一切生杀大权他都牢牢的控制着,说杀谁就找借口杀谁,可是,这都是最上层的事,对于下面,对于老百姓,对于亿兆黎民,天下苍生,他懒得管,懒得问,那是百官的事。只有朝廷里的权力斗争和关乎国家安危的事,他才有兴趣伸出他的利爪。
他不管具体的国事,总得有人管,所以这时候,内阁成了重中之重,明朝的内阁从来没有像嘉靖朝这么重要过,也没有像嘉靖朝这么刀光剑影,激烈拉锯过。本来内阁辅臣只是皇帝的秘书,但是在嘉靖朝后期,竟然成了真正的宰相班子,所以差点演化成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回光返照。
为了争夺内阁首辅的位子,也就是实际上的宰相,内阁的斗争异常的激烈,而为了赢得内阁首辅的位子,只靠百官自己争斗,很难有绝对的优势,这时候必须拉出来嘉靖帝做后盾,狐假虎威一番。谁能得到嘉靖帝的宠信,谁才能坐稳内阁首辅的位子。而嘉靖帝却恰恰利用这些大臣的这种心理,玩弄权谋之术,平衡各方力量,利用自己赋予权力的威严,将百官玩弄于股掌之上。但是群臣也不是傻子,他们利用嘉靖帝玩弄权谋之术的心理,打击异己,争权夺势,为自己和同党的高官厚禄谋取优势。可以说,这帮君臣之间,是互相利用。
百官是干什么的,是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但是嘉靖朝的最上层百官,有资格进入内阁的那帮人,因为嘉靖帝的关系,他们的首要任务却成了从嘉靖帝那里攫取权力,每天绞尽脑汁去写什么青词,而治理国家这样的要事却成了次要的。如果你不能从嘉靖那里获得权力,你就算再有治世才干,也毫无用处。
明朝在北方的隐患鞑靼,屡次骚扰劫掠,明朝君臣有心清除却毫无办法,嘉靖二十五年,陕西三边总督曾铣上疏请战,欲带六万大明将士和二千山东火枪手直捣鞑靼的贼巢,但是群臣却因循如故,找各种理由推脱战事,遭到嘉靖皇帝训斥,而训斥群臣的诏书正是出自夏言之手笔,这时候正是夏言做内阁的首辅,曾铣得到夏言的强烈支持。
夏言以为这次国事可期,准备大干一场,但是,嘉靖皇帝却犹豫了。他本来就不喜欢夏言这个人了,上次因为夏言不肯戴御赐的香草冠,得罪了嘉靖帝,被罢免了首辅,逐出了内阁。夏言向来有些倨傲,皇帝派宫里的小内监去夏言的府里,夏言却把这些小内监当奴才看待,而严嵩却对小内监们颇为恭敬,还塞给他们银子。这些嘉靖帝都看在眼里。这次曾铣磨掌擦拳,夏言又雷厉风行,内阁重臣和边关大将眉来眼去,嘉靖帝怎么能不起疑心,又怎么能放心的下。于是他犹豫了,他说,一个小小的曾铣的话怎么能当真,他说打就打,天下的黎民百姓说不定跟着受苦呢。
严嵩突然发现嘉靖皇帝动摇了,便乘机说这次战事绝不可行,夏言于是就针对严嵩说,上次皇帝让群臣商议,你怎么不提出反对意见,现在又提出来。刚才说过,夏言这个人向来倨傲,平时就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可是嘉靖帝更加自负,更加盛气凌人,他早看不惯夏言这种傲气了。本来严嵩就对夏言的首辅之位虎视眈眈,这次抓住机会,竟然把自己跟夏言的斗争引导成夏言跟嘉靖皇帝的斗争。
嘉靖不干了,跟夏言彻底对立起来,于是曾铣和夏言先后被弃市,严嵩重新登上首辅的位子,这一干就是将近二十年。
从上面这件事可以看出来,嘉靖朝的君臣,是互相利用关系。而嘉靖皇帝统御百官的方式则是平衡术,设置首辅和次辅的分界,却又让这个分界很模糊,首辅对次辅没有绝对的优势。
严嵩做次辅,单单凭借一己之力是打不倒首辅的,所以他一味地谄媚嘉靖帝,利用嘉靖帝,轻而易举就解决掉夏言。而首辅虽然是百官之首,想搞掉次辅,也不是那么容易,一切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
严嵩做了二十年首辅,可是徐阶的次辅也是稳如泰山,没有嘉靖帝的默许,徐阶也做不到这么稳。
严嵩谄媚嘉靖帝,靠的是写青词和揣摩圣意,虽然揣摩圣意这种事大部分是他的儿子严世蕃做的。徐阶谄媚嘉靖帝的方式则是给嘉靖帝盖宫殿,嘉靖帝躲避的西苑因为一场大火,永寿宫被烧毁,于是只能暂时住到玉煕殿里,这玉煕殿又小又破又窄,跟永寿宫没法比,嘉靖皇帝非常不高兴,这时候徐阶揣摩到了嘉靖皇帝的心思,于是对他说,最近盖其他宫殿还剩下不少材料,要不再给您盖一座修仙用?嘉靖帝非常高兴,派徐阶的儿子去盖这座后来叫做万寿宫的宫殿。
宫殿盖好后,嘉靖急匆匆地就搬进去了,因此徐阶父子加官进爵,徐阶更是升为少师!
然而西苑大火这次事件,严嵩却没能揣摩出圣意,他竟然提议让嘉靖帝搬回大内,他忘记了嘉靖帝当年差点被宫女杨金英勒死的事了?这件事还连累了嘉靖帝最喜爱的妃子曹端妃被皇后处死。嘉靖皇帝又害怕,又伤心,怎么会愿意回大内居住?
这次事件之后,徐阶逐渐受到更大的宠信,严嵩的势力开始慢慢没落。
后来徐阶利用御史,开始攻击严嵩,并利用嘉靖皇帝的迷信黄老之术,让嘉靖皇帝宠信的蓝道士把徐阶等人说成贤臣,把严嵩等人说成奸臣。经过一番布置,联合内监,御史,道士,徐阶终于利用嘉靖帝斗倒了严嵩,坐上了首辅。
看大明朝嘉靖帝这段时间内的内阁争斗,可以说除了皇帝,谁都没有绝对的优势,而想斗倒对方,必须依靠嘉靖帝的决定权。
嘉靖帝就像一个棋手,虽然每步棋的走向,并不是他都能决定的,可是胜负的结局却是他能左右的。群臣就像棋子,虽然自己不能决定胜负,但是在关键时刻,却可以利用棋手的心理,占据有利的位置,改变棋局的走势。
后来的高拱,不也是依仗隆庆帝的宠信,才接连从内阁先后赶走徐阶,李春芳,陈以勤,赵贞吉这些人吗?至于张居正,如果没有皇太后和内监的支持,高拱又失去了死去的隆庆帝的庇护,又何谈成为首辅?在隆庆朝,他能保住自己在内阁的位子已经非常艰难了。
大明嘉靖年间,到底是世宗皇帝把严嵩父子、徐玠、高拱这些人耍得团团转,还是文官集团把朱厚熜玩弄于鼓掌之中?
比起宋朝,明朝是最接近现代西方内阁制的中国朝代了。
唐衰于败于藩镇之乱之后,自北宋始,中华朝廷以压制军人政治地位、禁止军人参政议政干政、建立文官政府并默许文官集团党争和互相制衡等为国策。所以自宋以后,再无军方割据叛乱之类动摇国本的心腹大患之大事件了,毕竟农民起义、流寇叛乱只是癣疥之患,覆手可灭。
到了嘉靖朝,这一体制已发展巅峰,权力虽然仍在皇上手中,但是首辅内阁制管理国家日常事务,已非常接近现代西方君主立宪制了。
可惜后来大倒退,崇桢揽权、刚愎自用,明朝延续两百多年的内阁制明存实亡;至清朝上书房、尤其军机处完全成了皇上秘书处,勤政又成为了评价皇帝贤或昏的唯一标准。
大明嘉靖年间,到底是世宗皇帝把严嵩父子、徐玠、高拱这些人耍得团团转,还是文官集团把朱厚熜玩弄于鼓掌之中?
我是这么认为的,当然是朱厚熜把文官集团玩的团团转。因为嘉靖皇帝是一位很有手段的皇帝,在他继位之初,他的能力就让文官集团吃进了苦头。几次大礼仪之争,都是以他的胜利告终。在他眼里我论是严嵩父子还是徐阶高拱,都是帮他办事的奴才。嘉靖皇帝多年不上朝,其实就是一种权术,这么做可以彻底拜托文官集团对自己的约束。他既然要在暗中操纵一切,那就应该有一个人帮他解决任何问题。很显然严嵩父子就是那个人,严嵩明白自己只是皇帝的一课棋子。皇帝指到哪,自己就打到哪。无论外面的风雨有多大,严嵩都是那个为自己遮风挡雨的那个人。无论是徐阶还是高拱 ,我需要你帮我做事,你就得帮我做事,让你往东你觉对不敢往西,因为这就是帝王之术,其实说白了,就是嘉靖在和他们争夺权利,那一方的权利,都不能超过皇权,在封建帝王的眼里,朝臣不过就是自己的家奴,自己有权利把你送到天堂,也有让你下地狱的权利。想怎么用你就怎么用你。因为自己,才是大明朝那个可以互换风雨的人。无论他们做了什么,你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承接我的风雨。在暗中的嘉靖一切都了如指掌。可以说他帝王之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