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让朱元璋放牛的地主刘德,待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下场如何?
说刘德,就必须要跟刘继祖一起说了,这哥俩都是地主,但是一个铁石心肠,一个大发善心,所以他们最后的结局也大相径庭。
朱元璋的悲惨童年,幸好有一些人在关键时候帮助他,但是刘德除外。
朱元璋小时候的生活,只能用糟糕来形容,因为他家里穷,而且子女众多,所以朱元璋家里连吃饭都是个大问题。
也正是因为家贫,所以朱元璋的两个姐姐很早就出嫁了。朱元璋的大姐嫁得一般,夫家没什么钱,也只能顾得上自己;倒是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嫁得不错,丈夫李贞家里有点家财和田产,日子还过得去,也经常接济娘家人。
但是二姐家也不是那种大地主,经济条件还是很有限的,再加上她的娘家人口很多,有一双父母和四个兄弟,不是她能帮得过来的。所以朱元璋想要生活下去,还是得靠自己的努力。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是个地道的农民,但是田地不是他家的,而是地主家的,朱五四只是个长工,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所以在朱元璋稍稍长大之后,他便到大地主刘德家打工,主要负责放牛。
不过刘德是个薄情寡义之人,常常因为嫌弃朱元璋没有把牛喂饱而惩罚他,有时候还克扣朱元璋微薄的工钱。
朱元璋小时候还是很调皮的,有一次因为对地主刘德不满,与小伙伴们一起把刘德家的牛给杀了吃了,结果被刘德毒打了一顿。
朱元璋虽然穷,但是胆子大,有志向,从小就有领导才能,与他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汤和和徐达等人就对他很佩服,他们有时候在一起玩COSPLAY的游戏,朱元璋就经常假扮成皇帝,而徐达和汤和就假扮成大臣对朱元璋磕头,表现得十分唯唯诺诺。
那时候他们年纪都很小,天真烂漫,只是好玩的,只不过他们谁也没有想到,一起嬉闹玩的游戏后来真的变成了现实。
朱元璋自己的工钱不多,连吃喝都不够,所以他常常到二姐家做客,二姐和二姐夫李贞每次都热情招待他。所以朱元璋对二姐和二姐夫李贞都十分感激,发誓以后出人头地了要报答他们。
朱元璋十五岁的时候,因为他的家乡濠州地区发生了蝗灾和瘟疫,再加上乱兵为患,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在半个月之内相继去世了。因为朱元璋的三哥早死,所以家里只剩下二哥,大嫂和她的儿子朱文正,以及朱元璋自己。
因为家里没有钱也没有地,所以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很久都没有下葬。朱元璋去找很有钱的老东家刘德寻求帮助,希望刘德大发慈悲,给块地让他把家人安葬了,可是被刘德无情拒绝。
朱元璋无可奈何,后来又找了几个地主,但没有人肯帮助他,因为很多人觉得,朱元璋家里实在太穷了,帮助他很难得到什么回报,不值得。
可是有一个人却在朱元璋万分为难的时候即使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刘继祖,他是刘德是堂兄弟关系。
刘继祖见朱元璋可怜,便把自己家的一小块地送给朱元璋,让他把家人安葬了。朱元璋对刘继祖的善举万分感激,他给刘继祖磕头谢恩,心里也默默发誓,以后一定要报答刘继祖的恩情。
朱元璋和二哥用几件破衣服将父母和大哥的尸体草草包裹,然后下葬了,然十分简单粗陋,但好歹让父母个大哥入土为安了。
有人说,朱元璋的二姐和二姐夫家里有钱,怎么不帮助朱元璋家?
其实早在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死之前,二姐家那边就因为瘟疫严重,村里人死了十之八九。二姐夫李贞见村里人生活十分困难,于是变卖了家产,换成粮食来救济村里人。
所以,等到朱元璋家出事的时候,二姐家已经没有什么余钱了,再加上二姐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儿子李文忠也很年幼,需要她照顾,所以二姐家自然就没有能力和精力帮助娘家人了。
朱元璋在下葬了自己的父母之后,为了活命,便与二哥,大嫂和侄子朱文正分开了。朱元璋辗转来到皇觉寺出家,成为了一个行童,后来因为庙里的租子收不上来,粮食开始变得紧张,朱元璋便开始游历四方化缘,成为了一个游方和尚。
朱元璋的二哥在与他分离不久之后就去世了,朱元璋的大嫂和侄子朱文正开始还留在老家生活,后来也出去乞讨过,直到朱元璋成为了红巾军的将领,他们才去投奔他。
朱元璋在当游方和尚的时候,去了很多地方,见识了很多人和事物,学到了很多东西,眼界也变得更加开阔了。
朱元璋前后做了大约九年时间的和尚,一直到1352年,他儿时的好友汤和给他写了一封信,说自己现在是红巾军的将领,邀请朱元璋前去参军。
朱元璋原本有些胆小,不敢去,但是他的师兄却告诉他,说他跟红巾军来往的消息已经被元军知道了,就要拿他问罪了。朱元璋十分害怕,这才收拾行李去投了红巾军。
汤和除了邀请朱元璋之外,也邀请了徐达,三人在红巾军相遇,开始了他们征服四方的传奇历程。
不过值得一说的是,汤和这个人还真不错,他那时候已经是千户之职了,但是对朱元璋这个大哥却十分尊敬,完全没有把自己当上司。在汤和的帮助下,朱元璋逐渐在红巾军崭露头角,后来成为红巾军的元帅。
等朱元璋有了自己稳固的势力之后,他便开始倚重与汤和和徐达,再加上他的侄子朱文正等淮西将领的鼎力协助,朱元璋先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等地方割据势力,最后一举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对汤和和徐达等帮助自己建立王朝的人都已经了封赏,那么他是如何对待帮助过他的李贞和刘继祖等人的呢?
朱元璋对于封爵这件事是很谨慎的,那些没有功劳之人,一般都是不封赏的。但是有两个人例外,他们没有军功,也不是对朱元璋建立明朝有帮助的文臣,却被封为侯爵。
一个是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
李贞虽然对于建立大明王朝没有功劳,但是朱元璋十分念及他当年对自己的帮助,所以他在称帝之后,就封李贞为恩亲侯和驸马都尉,还追封自己死去的二姐朱佛女为曹国长公主。
为什么朱元璋的二姐是“长公主”呢?
因为朱元璋不承认自己的大姐。朱元璋在投靠红巾军之后,有一次被元军追杀,去自己的大姐家避难,但是被大姐拒绝,还把他赶走。朱元璋因此怀恨在心,一直对自己的大姐避而不谈,就像没有这个大姐似的。
后来,李贞的儿子李文忠去老家扫墓,看到大姐大姐夫的坟墓已经残破不堪,他便将此事告知朱元璋。朱元璋见大姐大姐夫死后如此凄惨,有没有孩子,所以心一软,就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追封大姐夫为驸马都尉。
朱元璋之所以对李贞这么好,是因为李贞曾帮助过他,他也曾发誓报答他。
朱元璋对李贞的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但事事关照他,后来还将她与其儿子李文忠一起封为曹国公,子孙三代为王爵,还赏赐了一套皇城内的房子给李贞,允许李贞穿五爪龙袍,这种待遇在明朝是绝无仅有的。
而在李贞生病期间,朱元璋派去询问病情的人络绎不绝。李贞死后,朱元璋更是伤心欲绝,不但亲自去给李贞送葬,还让自己的儿子给他守灵。
另一个没有功劳但被封为侯爵的就是刘继祖。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他还特意写了一封诏书,以此来表达对刘继祖的感激之情: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刘继祖,字大秀。
大意是说刘继祖有仁惠之心,自己非常感谢,搜易封他为侯爵,他的夫人封为侯夫人。
其实那时候刘继祖夫妇已经死了,不过他的子孙还在。刘继祖有一个儿子刘英开始是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后来被朱元璋派到老家照看明皇陵。
刘继祖被追封为侯爵之后,刘英继承了义惠侯这个爵位,他的家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濠州地区最大的家族,子孙享福二百余年,直到明朝灭亡。
其实有很多人都说,朱元璋之所以要封刘继祖为侯,其实是因为刘继祖送给朱元璋家的那块地是风水宝地,间接助攻朱元璋成为了皇帝。
当然了,这种说法我我们听听罢了。
但不管怎样,朱元璋也算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刘继祖的善举,为自己的子孙换来了二百余年的富贵,这种回报是很很大的。
朱元璋的大姐因为没有帮助他,遭到他的嫉恨;刘德同样没有帮助朱元璋,其结局又如何呢?
刘德为富不仁,盘剥百姓不说,还对自己的雇员朱元璋如此刻薄,连一块小小的墓地都不愿意送给朱元璋。再加上朱元璋是个性情中人,恩怨必报,所以他如果把刘德抓起来杀掉,我们也不会奇怪。
但是令人意料不到的是,朱元璋回到老家见到刘德之后,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赏赐了他许多田地,还免除了他几年的赋税和徭役。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个人认为,其实这是朱元璋刻意而为之。
杀掉刘德简单,但是他会留下一个睚眦必报的恶名,得不到什么实际的好处;但如果对刘德以恩抱怨,那么朱元璋就可以更好地笼络人心了,毕竟那时候明朝的根基还不算太稳,如果以社稷江山为重,朱元璋的这个做法才是明智之举。
而对于刘德来说,他在得知朱元璋就是现在的皇帝之后,心中肯定是非常害怕的,而且他也极有可能会后悔,要是当初帮助朱元璋的是他,那么义惠侯的爵位就是他的了,这个投资实在是太值得了。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刘德抱着必死的心去见了朱元璋,但最后不但没有被责罚,反而还得到了很多赏赐。
刘德心中不解,曾问朱元璋这是为什么,朱元璋却说: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朱元璋的大意就是说,刘德当初的所作所为,在那个时候其实是人之常情;而且朱元璋那个时候贫穷,刘德也不知道他后来会成为天子,所以就不怪罪刘德了。
朱元璋这话明显是虚情假意,因为他的大姐当初之所以不接纳他,是因为担心被朱元璋牵连,家人因此而遭难,这也是人之常情。那么朱元璋连自己的大姐都不原谅,非要去去原谅刘德呢?
只能说,朱元璋的政治头脑还是不错的,刘德在被赏赐之后,许多人都对朱元璋的这一举动而感到诧异,纷纷称赞他是个好皇帝,这就是朱元璋想要的效果。
而对于自己的大姐和大姐夫,朱元璋后来也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妥,所以李文忠把自己回乡的情况跟朱元璋一说,朱元璋就顺坡下驴,将大姐和大姐夫给追封了名位,而且还出钱给他们修缮了坟墓。
刘德后来过得还不错,得以善终,以子孙虽然不及刘继祖的子孙过得好,但是总体而言也还不错。
曾让朱元璋放牛的地主刘德,待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下场如何?
刘德是周扒皮的祖宗, 元朝廷官府的奴仆,坐拥良田无数,富的流油。朱元璋像是高玉宝,虽没有把刘德搞得鸡犬不宁,但是偶尔出他一次笑话还是有的,但是代价之惨痛让人不寒而栗。
朱元璋家中赤贫,祖上几经辗转来到安徽凤阳,也没有创下可拿出来显摆一下的家业,相反却欠了官府天文数字般的税银,如果想要还清,必须得有愚公移山一样的精神。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吃白饭也是绝对不允许,所以学龄前的朱元璋就去给地主家放了牛。地主是谁呢?就是村子里的首富、乡绅刘德。
给地主放牛不是早九晚五的上班,而是天刚渐亮就赶着一群牛出去,太阳下山才能将牛赶回。如果中午困的实在不行,就趁牛歇嘴的时候,找个荫凉地迷上一会儿。
朱元璋家穷,也没干粮可带,所以一边放牛,一边还得寻找一些能吃的野菜、野果,来麻痹一下叫个不停的肠子。所以每当傍晚赶着一群肚子吃的溜圆、迈着悠闲的步子、“吧嗒、吧嗒”把粪便拉一路的牛往回走的时候,朱元璋早已饿的前胸贴了后背。
值得庆幸的是,放牛的日子虽难熬,但朱元璋也能找到一些乐趣。朱元璋有一群小伙伴儿,不仅围着他团团转,而且前呼后拥的把他为称为“皇帝”。每当这些小伙伴在自己脚下“俯首称臣、三拜九叩”的时候,坐在石头堆上的朱元璋备感欣慰,仿佛自己真成了那个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帝王。
既然是“皇帝”,那么就得给“百姓”谋福祉。一日,小伙伴儿汤和说话了:“朱重八,我们都把你当成皇帝了,你总不能让我们整天饿子肚子呀!”朱元璋想了想:“好,你们都给朕等着,朕给你们弄点吃的。”说完朱元璋一溜烟儿跑了,不一会抱回了一大堆豌豆蔓,上面挂满了鼓鼓囊囊的豌豆荚。随后,朱元璋找个避风的地方,一把火点着了豌豆蔓,不一会儿豌豆就噼里啪啦、争先恐后的张开了金黄的小嘴。此时,小伙伴儿哈喇子也足足流了半尺。朱元璋一声令下:“给朕吃!”小伙伴儿们一拥而上,将油乎乎的豌豆一扫而光。
又过了几日,这天朱元璋接受完小伙伴们的朝拜,准备退朝,还是汤和一边摸着自己的肚子,一边略带腼腆的说:“朱重八皇帝,你能不能给我们弄点儿肉吃!”说完还伸了伸舌头,不过还是用期待的眼神盯着朱元璋。
朱元璋呵呵一笑:“这有何难!朕贵为九五之尊,整个天下都归朕所有,想吃点肉还不容易,今天朕就给你们来顿牛肉大餐!”说完用手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只小牛犊。刚才还兴高采烈的小伙伴儿们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他们不知道朱元璋说的是真是假。因为小伙伴儿年龄虽小,但他们明白地主家的一头牛远比穷人家的一个孩子金贵,仰慕还来不及呢,那还敢有吃的想法。于是大家先是惊讶,继而像泄了气的皮球,准备散了。
朱元璋早看出了众人的心思,拍着胸脯说:“朕金口玉言,说到做到,你们尽管吃,到时我自有办法向地主刘德交待!”小伙伴儿们一听,顿时又来了精神,因为在他们们的心目中,朱元璋就是那个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皇帝。于是,在朱元璋的指挥下,小伙伴儿们七手八脚的忙乎了起来,不一会油吱吱、香喷喷的小牛就烤好了,不过朱元璋事先把牛尾巴放在了一边。这下小伙伴儿们可解馋了,直吃的满嘴流油,肚子鼓的像是塞进了一只枕头。
晚上朱元璋将牛群赶回刘德家的牛圈,眼尖的刘德一眼就发现少了一只小牛。于是马上脸色一变,恶狠狠的质问朱元璋怎么少了一只小牛。朱元璋不慌不忙,伸手从怀里掏出小牛的尾巴,对刘德说:“主家暂且息怒,你听我说,小牛独自跑到山涯边玩耍,一不小心滑入山涧,我眼急手快跑过去一把抓住了它的尾巴,拼命的往上拽,结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扯断了小牛的尾巴,还是没有拉住。就这样,小牛连吼带叫,坠入深不见底的山涯!”
刘德听完也不管是真是假,操起一根木棍劈头盖脸的抽向了朱元璋,直把朱元璋打的鼻青脸肿、头破血流、遍体鳞伤。后来棍子断成了三截儿,刘德也实在打不动了,朱元璋才一瘸一拐的摸回了自己家。这顿牛肉吃的,好悬没把命达上!
朱元璋十六岁那年,家乡大旱,蝗灾、瘟疫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没几日,父母及大哥相继被夺走了性命。朱元璋家徒四壁,既无钱又无地,眼愁着亲人的遗体而不能埋葬,无奈家下又跑去求了地主刘德。刘德二话不说,一顿棍棒将朱元璋赶了出来。好心的邻居刘继祖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送给朱元璋一些破旧衣服,又给了他几文大钱儿。就这样,朱元璋用旧衣服包裹了亲人遗体,买了一小块薄地草草安葬。随后朱元璋就进入了黄觉寺当了和尚,而且一当就是九年。但是在这出家为僧的几年里,朱元璋并没有去修炼什么得道高僧,而大多数时间都拿着出家人的行头沿街走巷去要了饭。
朱元璋25岁那年,收到了昔日小伙伴汤和的一封来信,于是兴忡忡的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大军。从此,朱元璋的人生走上了正轨。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成了义军的首领,并先后收编了小明王韩林儿的红巾军、消灭陈友谅及张士诚、横扫元朝残余势力。1368年,朱元璋荣登九五,小时侯的玩闹,一朝变为现实。
自古当上皇帝的人都要回到家乡走个过场,不仅是为了衣锦还乡的那份虚荣,更多的是对家乡的那份眷恋,狐死首丘,何况人乎。朱元璋出身赤贫,对于家乡更有一种无法表达的情怀,所以回乡是朱元璋的一种责任,一种对人生完美的诠释。
听到朱皇帝回来的消息,乡民们欢欣鼓舞,敲敲打打出迎数十里。朱元璋见了乡亲们非常高兴,干脆下了龙辇,一路陪着乡亲们嘘寒问暖,问东问西,谈天说地,不一会儿就走到了村口。这时,乡亲们都不约而同的停住了脚步,也停止了说话。朱元璋疑惑不解,抬头向村口望去,只见地上跪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两只膝盖还不停得往前挪着,还不住的磕着头,浑身瑟瑟发抖,犹如秋天的一片枯叶。朱元璋忙问乡民此乃何人,众人沉默不语,半天有人打破了寂静说:“那人便是当年的地主刘德!”
朱元璋听罢,感慨万千,早年的往事又一幕幕的涌上心头。想想当年沧海,再看如今桑田,真是世事难料啊!想到这里,朱元璋迈开脚步径直来到刘德面前双手相搀。刘德那敢起来,跪在地上面如土色,不停的磕头,嘴里反复的念叨着:“皇帝恕罪!草民当年有眼无珠!”
朱元璋被刘德的窘态,逗得哈哈大笑,双手再搀刘德,说道:“老人家不要害怕,当年韩信不杀让他受胯下之辱的恶霸,如今朕怎么会杀你呢!难道朕的心胸还不如一介武夫宽广?再说,你又不是神仙,怎能料定我如今成为万民之主!快快起来吧!如若不然,朕可真的要降罪于你了!”
刘德听罢,擦了擦昏花的泪眼,颤颤巍巍将要起身。朱元璋又问:“你的大哥刘继祖如今安在?”刘德急忙再次跪下:“回皇上,他前几年就过世了”。朱元璋心里一酸,好人呐!
朱元璋在家乡住了几日,与乡亲们纵酒欢歌,犹如当年高祖刘邦一样的欢腾,就差唱作一首《大雨歌》了。不日,朱元璋与乡亲依依惜别,临走之前下令免除家乡所有赋税,并特意赐平民刘德良田三十亩,税赋全免。朱元璋做为一代帝王,对当年的地主刘德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曾让朱元璋放牛的地主刘德,待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下场如何?
地主刘德一辈子遇到两件做梦都想不到的事:
一是他做梦也想不到当年那个一无所有,连爹妈饿死都没下葬地的放牛娃朱元璋,会有一天竟然当了皇帝。
二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朱元璋当皇帝后,竟然没有秋后算账,追究他当年不但不给朱元璋安葬父母的荒地、还把可怜的兄弟俩在瓢泼大雨中轰出门外的缺德事。
地主刘德与放牛娃朱元璋的家庭渊源颇深。根据《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重八家族,世代为农,家境贫寒。朱元璋的父亲早先就是为刘德放牛的,后来朱元璋接替父亲继续给刘德当长工放牛。
元顺帝的至正四年,灾荒闹得很厉害,先是旱灾,然后又是蝗灾,很多人都饿死了以后,然后就产生大疫,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传染病流行。
朱元璋家很不幸,他的父亲、母亲、大哥,都在这场灾疫中去世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家里一下失去了三位亲人,朱元璋跟二哥悲痛交加,却还得想办法先把父母和死去的兄长埋掉。
说着容易,往哪儿埋啊?家里边真是地无一垄,田无一分。那没办法,哥俩儿就一起去找地主刘德。
朱元璋当时想得简单,我们老朱家世代给你们家干了这么多年的活了,最后人没了,给我们一块破地,让我们把亲人埋葬了应该不难吧?
朱元璋怀着一丝希望叩响了刘府的大门试图说服刘德,看在父母兄弟一世为刘家佃户的份上,求他施地一角葬了父兄。他没有想到的是地主刘德根本不通人情,骂骂咧咧,赶走了当时还叫重六、重六的两兄弟。
刘德的理由很粗暴、很无人性——你家给我干活,我也付给你家工钱,两不相欠了。欲埋在我家地里,穷鬼们就别想了。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朱元璋兄弟俩从刘德家出来,大雨倾盆,面对亲人尸体嚎啕大哭,一时坐困愁城。老话说“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不让父母入土为安、曝尸家中,可是是大不孝之举。
就在他们觉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村里另外一位地主——刘继祖帮了他们,给了草席和下葬的地方,才让朱元璋父母免遭暴尸的凄惨。
朱元璋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的时候,他印象非常深刻,他是这么说的。
“朕昔寒微,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无阴宅之难,吁,艰哉,尔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以己之沃壤慨然惠朕,朕得斯地,乐葬皇考妣于是,至今难忘。”——《凤阳县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想不到,当年那个在大雨中嚎啕大哭,连父母下葬的地都找不到的放牛娃,22年后会成为天下之主、九五之尊。
这样的奇迹,不仅小地主刘德想不到,朱元璋的劲敌陈友谅、张士诚也想不到,当时的统治者、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后人也肯定想不到,甚至朱元璋自己当初都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
所以,洪武十一年,当朱元璋以天子身份还乡时,百姓夹道欢迎为一睹天颜而欢庆鼓舞,人群中的刘德必是吓破了胆,慌乱如丧家之犬。
按照他当年的所作所为,满门抄斩甚至诛九族都是有可能的。他得罪的可是大明天子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算想逃都没地方可去。
然而,当朱元璋找到刘德,面对这个当年刻薄而不可一世的地主东家面如死灰地认罪时,朱元璋却说了这样一句相当有名的话: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
你当初对我的所作所为,不过都是人之常情,我没有追究的必要。想当初,我沦落成那个鬼样子,你咋可能想到我会有今天当皇帝的命嘛!
至情至理,人们无不心悦诚服,地主刘德更是感激涕零,跪叩万岁。
而对于当年慷慨赠地的恩人刘继祖,朱元璋听说老人早已去世后,扼腕叹息。
1378年,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封为“侯夫人”,荫及子孙,世袭罔替,与明朝相始终。
洪武十一年,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词略云: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刘继祖,字大秀。——明 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列朝·义惠侯》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还以德报怨,给老东家地主刘德封了30亩良田并免除10年赋税,一时传为美谈。
可见,22年的奋斗生涯,改变得不仅仅是朱元璋的地位,也让的境界到了一个常人难及的高度。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由放牛娃逆天改命、登上龙椅的皇帝,这种让人心归附的能力也绝对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曾让朱元璋放牛的地主刘德,待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下场如何?
人们都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其实在很多时候,一个人要是格局足够大了之后,更多会选择报恩而不是报仇,因为人生最难的事情就是一笑泯恩仇了。不信我们就来看看从农民逐渐走到皇帝的朱元璋,他的胸怀就是不一样的。
朱元璋年少的时候,在农村给地主家放牛,这个地主名叫刘德,是当地的首富,可是为人比较苛刻并且没有什么格局,总是喜欢欺负别人,朱元璋当年在他那里放牛,可没有少被他欺负,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人,当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有没有好好收拾他一番呢?
年少的朱元璋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世代为农,原本家庭就很穷困,结果还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想要养大六个孩子,更是难上加难,原本就贫困的家庭变得更加雪上加霜。靠天吃饭的农民,要是天年好一点,也许有个好收成,还能养活一家人,要是年头不好,那就更加倒霉了。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上边还有大哥朱重五,二哥朱重六,三哥朱重七,以及大姐而二姐,朱元璋是他家最小的一个,可是平时似乎也没有得到格外的关注,毕竟一家人活下来都成问题,哪还有那么多余力去考虑多关心一些谁呢。
为了早点帮助家人挣钱养家,年幼的朱元璋就被家人安排到地主家放牛去了,当时地主刘德家境富裕,在当地小有名气,养了很大一群牛,朱元璋一个人都放不过来,所以村里还有好几个小伙伴和朱元璋一起放牛,其中就包括比朱元璋大3岁的汤和老兄。
朱元璋与汤和两人从小就一起长大,关系很铁,在一起放牛的时候,关系更是不一般,汤和和一群小伙伴经常对朱元璋说,你以后会成为皇帝,原本小孩子之间的话,说者无意,奈何听者有心。
朱元璋从小就表现出了不一样的领导能力,也许就是因为这群孩子对自己的唯命是从或者不断奉承朱元璋吧。他们为何要奉承朱元璋呢,最开始的初心想必是带着一些嘲讽的意味,或者因为朱元璋小,大家想要通过奉承迷失他,让他为大家做一些事情。
按照事情发展情况来看,这个可能性是最大的,因为朱元璋在大家的奉承下,先是偷了一些豌豆给大家吃,随后更是胆大包天,说要弄点牛肉给小伙伴们吃一吃,结果年幼的朱元璋就把地主刘德家的一个小牛犊给宰了,弄给小伙伴们吃了。
大家吃完牛肉之后,都很害怕,担心地主会收拾大家,这时候朱元璋又勇敢站了出来,他告诉大家:“待会地主问话你们都保持沉默,我自有妙招对付他”,朱元璋所谓的妙招就是撒谎,他把小牛的尾巴拿在手中,当地主询问的时候,朱元璋就说小牛从悬崖上坠落了,自己用力拉住小牛,尾巴都扯断了,也没有救下小牛。
小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单纯,这么没有逻辑的谎言,大人一听就明白是虚假的,因此朱元璋被刘德狠狠揍了一顿,汤和等小伙伴,看在眼里,内心对朱元璋更加佩服与认可了。被打得半死半活的朱元璋,在家里养了一段时间的伤。
朱元璋请求刘德帮忙时间匆匆流逝,这年濠州迎来了千年难遇的旱灾,庄稼根本没有办法下种,好不容易种了几粒下去,结果又来了蝗灾,颗粒无收,注定朱元璋一家人要被饿了。结果更加糟糕的事情接踵而至,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相继因为瘟疫去世,朱元璋和二哥两人手足无措,要想办法把父母下葬,对于两个小孩来说,实在太难了。
朱元璋想来想去,希望去寻求地主刘德的帮助,让刘德把家中最差的那种地给朱元璋一块,让朱元璋把父母下葬,以后当牛做马,朱元璋再慢慢还。地主刘德向来就是一个小气并且惹人讨厌的人,看到朱元璋家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丝毫没有一点同情心,直接拒绝了朱元璋,还冷嘲热讽,与朱元璋对骂起来。
朱元璋气得要死,正在这时,刘德的大哥刘继祖出来了,询问了朱元璋的情况后,刘继祖觉得这孩子实在可怜,就送了朱元璋一块地和一些席子,同时村里的汪大娘也一起帮助朱元璋下葬他的父母。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朱元璋终于把父母安葬了,随后自己和二哥分道扬镳,去谋条生路去。朱元璋比较年幼,辗转反侧很久,在别人的介绍下,来到黄觉寺混口饭吃,一呆就是三四年。
乱世当中,想要活下来实在困难,朱元璋的二哥就在离开后便没有消息,想必就是被饿死了,朱元璋在黄觉寺幸运地得以活下来,并且等到了好友汤和的邀请,希望朱元璋一起去红巾军中创业。
朱元璋毫不犹豫,就去找汤和,在红巾军中,朱元璋有勇有谋,很快就成为骨干,后来认了郭子兴为义父,还娶了郭子兴的干女儿马秀英,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再后来朱元璋与汤和出去单干了,结果还越干越大。
终于在朱元璋的不断努力下,他推翻了旧王朝,并且战胜了陈友谅以及张士诚等对手,创建起来大明王朝,自己成为了开国皇帝,从一个穷小子变成一国之君,朱元璋内心是兴奋的,但又带着一些悲伤,因为父母和哥哥们没有机会亲眼目睹今天的一切。
刘德的下场一个人成功了总喜欢回家去看看父母的坟墓,朱元璋也一样,他带着一群侍卫,就回去老家,想要看看父母的坟墓,好好重修一下,到了老家之后,人们听说曾经的放牛娃,已经变成当今皇帝,都诚惶诚恐,有的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却害怕得浑身颤抖,这个人就是刘德。
此时刘德已经年迈,见到朱元璋就立即跪下求情,说自己当年有眼无珠,朱元璋莫名其妙,不知道这人是谁,旁边的一些知情人士开始告诉朱元璋,这就是当年的地主刘德,朱元璋恍然大悟,扶起来刘德,问他刘继祖是否在世。
刘德告诉朱元璋自己哥哥刘继祖已经去世,还有刘继祖的孩子活着,朱元璋把刘继祖封为义惠侯,让他的孩子世袭,还有当年的汪大娘家儿子,也被朱元璋赏赐一番,随后,朱元璋命令他们以后就好好看守自己父母的陵墓,吃喝不愁。
人们都以为朱元璋会收拾刘德,结果朱元璋并没有,而是赏赐了刘德几十亩地,免除赋税,一切事情处理完毕,朱元璋轻抚衣袖,在人群中渐行渐远,身后传来万岁万岁的声音,想必这就是朱元璋最想要看到的吧。
结语在一个人一无所有的时候,也许这个人会很在意各种东西,可是随着一个人的事业越来越大,格局也就会越来越大,从而对很多事情的接受与容忍程度就会更大,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胸怀,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那对于皇帝而言,格局就更加不一样了,有时候放下心中的仇恨,也许生活会更加美好!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曾让朱元璋放牛的地主刘德,待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下场如何?
地主刘德做梦也没想到,当年给自己放牛的穷小子朱元璋,居然成了皇帝,更没想到,朱元璋不仅没有找他算账,反而赐他“良田千亩”,还“免税十年”。
明太祖朱元璋,恐怕是历史中几百位皇帝中,起点最低的一位,不仅出身贫寒,且少年时期多有磨难,父母双亡,亲人离散,可以说,人世间最悲惨的事,朱元璋几乎都经历了一遍。
但就是这个做过和尚,也当过乞丐的穷小子,在“开局一个碗”的艰苦条件下,若干年后,建立了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大明王朝,赤手空拳最终坐拥天下,成为了令后世敬仰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前的人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在参加红巾军后的军事生涯,另一个则是颇受磨难的少年时期,尤其这少年时期,应该是朱元璋一生中最为艰苦,也最为无助的阶段。
不仅父母双亡,亲人离散,并且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当和尚,做乞丐,在这段日子里,不乏有好心人对其有所帮助,但也有恶人对其欺辱,比如,朱元璋曾给他放牛的地主刘德,就是这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
有道是“莫欺少年穷”,显然地主刘德不太明白这个道理,曾经对少年时期的朱元璋多番欺辱,甚至于在其朱元璋父母死后,拒不借地令其安葬,估计他肯定不会想到,这个给自己放牛的穷小子,有一天会做皇帝。
朱元璋的故乡在安徽濠州,一个叫做孤庄村的小地方,这里北靠淮河,南临长江,属于淮河流域,但水系发达的同时,带来的还有如家常便饭一样的水灾。
因此,频繁的水灾就导致了这片土地上饥荒不断,而朱元璋的家乡,更是如此。
幼年时期的朱元璋,就在这种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里度过,父亲朱五四是一个佃户,整日里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也不过是换来一家人勉强不被饿死,大部分的收成,都拿去交给了地主。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朱元璋的一家人,可能会在这种清贫但又平凡的日子里度过,朱元璋也可能会在长大后,去一个媳妇,继续佃户的生活,周而复始。
但在至正三年(134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打破了这里安静的生活。
旱灾倒并不可怕,忍一忍就过去了,无非是当年少吃点,对于半大孩子的朱元璋来说,这并没什么,山上的野果,树林里的小动物,都是他和小伙伴们可以果腹的好东西。
但在次年,接踵而至的蝗灾,让人们几乎绝望,蝗虫过境,将地里、山上差不多所有东西啃的一干二净,原本就稀稀拉拉的庄稼,这下彻底没了。
还没等人们反应过来,瘟疫又起,染上瘟疫的人,起初吃不下饭,然后身体溃烂,最终在哀嚎中死去。
不足一个月,原本还算热闹的孤庄村,变的人烟罕至,有能力的都逃往外乡,没能力的,只能在家中等死。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就在瘟疫刚来不久,死在家中,一家人还没从悲痛中缓过劲来,母亲陈氏也紧随而去,而大哥朱重五,早在几个月前就饿死,偌大的一家人,转眼就剩朱元璋和二哥两人。
小哥俩在家是放声大哭,悲痛不已,但悲痛又能如何呢?人死不能复生,目前最要紧的,是先要将自己的亲人埋葬,入土为安才是。
但埋葬却难为住了朱家兄弟,为何?没有坟地。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祖上并非是孤庄村人,而是在沛地,到了朱元璋祖父那一辈,迁徙到了江苏盱眙,而朱五四,则在年轻时,又迁徙到了如今的安徽濠州,在孤庄村落了家。
因此,作为一个外乡人,在当地是没有土地的,朱五四所种的地,也是租借当地的大地主刘德的,如今人不在了,地肯定要收回去的。
至于挖坟安葬,就更不用想了。
思来想去,小哥俩别无他法,只能去找刘德,祈求他能够施舍一块地,用来安葬自己的家人。
刘德的反应很痛快,只有两个字:不借。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朱元璋《御制皇陵碑》
刘德的反应也属于正常,作为一个乡间地主,他所看到的,只是眼前的一点利益,至于长远的,或者做善事之类,在他的概念里,是不存在的。
在他看来,这两个不知道哪天就会饿死的穷小子,即便是借给他们地,他们拿什么来还?亏本买卖肯定是不能做的。
朱元璋曾经给刘德放过牛,这是那个时候穷人家孩子基本上都干过的事情,大人为地主种地,小孩子给地主放牛,以此来糊口。
同时,自己父亲还给刘德种过地,朱元璋以为刘德会看在往日的情分上发善心。施舍给他们一块地,但现实却是如此残忍。
即便是朱元璋跪倒在刘德面前,苦苦哀求,刘德依然是不为所动,借地是不可能借的,还没算朱元璋小时候放牛偷吃牛肉的账呢,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帮助朱元璋的。
最后,还是同乡人刘继祖,看这小哥俩实在可怜,帮了朱元璋一把,将自己家中一块闲置的薄地,施舍给了朱元璋,事情才得以解决。
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刘继祖
墓地是有了,但棺椁之类还没着落,这可没人能够帮助他们了,无奈之下,朱元璋兄弟二人,只得用家里的破衣裳,将亲人包住,又用破草席裹住身体,就此将父母安葬。
据史料记载,在朱元璋将其父母下葬当日,突遇天降大雨,电闪雷鸣,原本还没挖好的坟地,被冲下来的黄土掩盖,连带着父母的尸身,也被埋在里面,雨过天晴之后,正好形成了一个简易的坟包,这段经历,朱元璋所写的《御制皇陵碑》中就有记载。
无论如何,这父母是已经入土为安了,剩下的,就是如何讨生活了,经过与二哥商量,两人决定各奔前程,二哥投奔远方亲戚,朱元璋则出家皇觉寺,当了一个小沙弥。
至于吝啬的地主刘德,以及好心人刘继祖,可能在当时,很快就将朱家兄弟给忘了,毕竟当时兵荒马乱,保住性命才是正事,但他们没想到的是,下一次相遇,朱元璋居然成了皇帝。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受儿时伙伴汤和所邀,投奔红巾军首领郭子兴,至此,朱元璋的军事生涯就此展开。
十余年的时间里,朱元璋招纳了常遇春、徐达、汤和等人,有了自己的势力,并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最终在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建立大明,登基称帝。
当了皇帝,自然要论功封赏,朱元璋对跟随自己多年的功勋们一一进官加爵,安顿好一切后,就是要荣归故里的时候了。
古人有云:富贵不还乡,如锦夜夜行。更何况是当了皇上,更要回故乡看一看,并且,自己父母的坟地还在那里。
一番安排之后,朱元璋再一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迎接他的,是充满热情的乡亲们,家乡出了一个皇帝,任谁都高兴。
在和乡亲们嘘寒问暖、感慨颇多后,朱元璋问起自己的曾经的恩人刘继祖,才知道刘继祖已经去世多年,不由得唏嘘不已,同时下令,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令其儿孙世代享受朝廷供奉。
在所有人都十分高兴的时候,唯独一个人慌乱不已,他就是地主刘德。
刘德在知道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早就吓得不知所措了,自己曾经对朱元璋百般侮辱,甚至还曾对其打骂,并且在朱元璋向其借地时,拒绝不借,这一桩桩一件件,恐怕朱元璋不会饶了他。
有心想跑,但又不敢,再说跑也没用,只得硬着头皮,哆哆嗦嗦的去面见朱元璋。
在见到朱元璋后,刘德两腿发软,扑通一声,就跪在朱元璋面前,一面叩头,一面请求朱元璋原谅自己当年的有眼无珠。
但老朱的反应,让刘德大为惊讶,朱元璋亲自起身,将刘德扶了起来,并对刘德说了一番话,让刘德感动的痛哭流涕。
“此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朱元璋这番话的意思是说,你当年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我不会追究你的过错,在我当年贫穷的时候,你怎么会知道我会在今日当上皇上呢?
一番话,让刘德感动至极,这还不算完,随即,朱元璋下令,赏赐地主刘德良田三十顷,并免其赋税十年,这就更让刘德涕泗横流,不由得叩首,高呼“皇恩浩荡”。
这就是地主刘德的结局下场,史料中对其的记载,就止于此,在此之后,再无这个人物的踪迹。
相对于对开国功臣的诛杀,朱元璋对这个乡间地主,可谓是相当仁慈,当年的羞辱并未让朱元璋对其有所报复,反而大度的宽恕刘德,并赏赐良田,这个表面上看似朱元璋心怀宽广的小事,实际上内地里,暗藏着朱元璋高明的统治艺术。
首先,如果因为报复而杀死刘德,对于朱元璋来讲,易如反掌,一道命令下去,刘德的九族恐怕都没了,但杀了有什么用呢?难道只是报了当年欺辱的仇?
韩信尚且能受恶霸的胯下之辱,并在后来对恶霸赏赐,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想必也知道韩信的故事,若是杀了刘德,岂不是变相认为,自己连韩信都不如,没有丝毫的宽广胸怀。
这种有损自身名誉的事,朱元璋是万万不会做的。
其次,相比于杀掉刘德,赏赐刘德有没有好处呢?有,而且好处是大大的,刘德所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人群,虽说他是个地主,但也只不过是比普通百姓稍微好上一点,何况刘德这个地主,是祖上传下来的,不偷不抢。
一个社会和政府,对待底层人民的态度,决定着政府的立场,朱元璋不杀刘德反而赏赐,正是将塑造描绘成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形象,并且,这种有利于自己名望的事情,会极快的在当地和更远的地方传播,届时,必须是好评如潮,这种好处多多的打广告方式,老朱必须要做。
最后,老朱参军前,讨过饭,当过和尚,各种苦难都经历过,期间得罪过自己的人,多了去了,不能都一个个抓回来砍头吧?如果那样,谁还敢向大明朝效力,睚眦必报,只会让自己的统治不稳固,如果因势引导,让这些人对自己感恩戴德,那天下,必定是对老朱和大明是民心所向。
总而言之,刘德是老朱万万不能杀的,如果杀了他,得不偿失,作为一个合格并成熟的政治家,朱元璋是知道孰重孰轻的,因此,他的屠刀,可能会砍向功勋官员们,但绝不会挥往刘德这类人身上。
小结:
无论是同乡人刘继祖,还是地主刘德,都是朱元璋少年时期所必须经历过的人和事,即便是没有这二位,也能能会有其他类似的人物出现,刘继祖自不必说,地主刘德能够在朱元璋当皇帝后,还能活命,正是朱元璋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表现,不杀刘德,显然是好处多多,朱元璋这个人精,肯定会留他性命的。
曾让朱元璋放牛的地主刘德,待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下场如何?
1大多数人对朱元璋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个暴虐的人,这个人肯定有仇必报,是个狠角色。
在某些方面,朱元璋确实是这样,但是在刘德这件事情上却是一个例外,这刘德最后不仅没死,反而得到了一大笔的赏赐。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朱元璋昏了头才这么干的吗?
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朱元璋的精明之处。
2当年朱元璋一大家子都在地主刘德手下干活,朱元璋也只是刘德手下的放牛娃。在那个年代,大部分的地主和佃农之间就是一种剥削的关系,地主靠剥削佃农才积累了财富。这刘德和朱元璋一家更是如此,可想而知他们的关系不会有多好。
刘德本人更是非常的吝啬,完全没有达则兼济天下的那种意识。朱元璋的父亲去世以后,朱元璋找到了刘德,求他给一块儿地方来安葬死去的老爹,可是却被这刘德给拒绝了。
最后还是在刘德他哥哥的帮助下,朱元璋的父亲才有了一块儿可以下葬的地方。
3后来朱元璋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打下了大明朝。
老家的人民那叫一个高兴啊,皇帝出在了自己家乡那叫一个光荣与自豪啊。
有一次朱元璋要回老家探视,家乡人民知道以后非常的激动。终于有机会一睹皇帝的圣容了,自然要好好的珍惜。
可是有一个人却显得格外的害怕,好像天塌了一样。这个人就是地主刘德。
他自己也知道当年的事情自己做的不地道,如今这朱元璋成了天子,他就是一块儿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4朱元璋回乡以后,这刘德就亲自过来跪地求饶,说自己当年有眼无珠。
朱元璋笑了一下,说了一句:“尔之所为,亦恒情耳,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意思就是说,我不怪你有眼无珠。我当年就是穷放牛娃一个,你看不出来我以后能飞黄腾达也不是你的过错,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然后不仅不怪罪他,还免了他的田赋,赏了他几十亩良田。
朱元璋这么做可以说是以德报怨,显示了他作为皇帝的宽厚,也有利于他笼络人心。所以说我认为他说有意而为之,不然连一个小小的地主他都不放过,那谁还敢跟着他玩儿命啊?
如果对历史比较感兴趣,请关注我,持续创作更多真实的历史知识,供你了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