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跟康熙捉住鳌拜的那些少年,后来都什么下场?

康熙早期的四大辅臣索尼,鳌拜,苏克萨哈和遏必隆,这四人之中以索尼的资格和威望最为显著,但此人是个大人精,长期坐看其他三大辅臣争斗,自己则隔岸观火;鳌拜的军功最大,他救过皇太极的命,也是对抗多尔衮的功臣,但他居功自傲,造反的野心未必有,但是喜欢抓权,还以权谋私,后来因为极力打压其他辅臣,最终成为康熙早期权利最大的臣子。

不过别看索尼生前没有对鳌拜怎么样,但是他在死前做的一件事,为后来鳌拜的覆灭埋下了伏笔;而且索尼的儿子索额图在索尼死后帮助康熙挑选贵胄子弟,佯装在宫中陪康熙练习布库,最终在扳倒鳌拜这件事上立下了大功劳。

一、索尼临死前主动挑起康熙与鳌拜之间的矛盾,索额图配合康熙皇帝智擒鳌拜。

索尼在成为康熙四大辅臣之首之后,因为年老多病,为人又精于算计,所以长期不过问政事,只是让鳌拜等人相互争斗,自己则在暗地里等待时机。

苏克萨哈与鳌拜是姻亲,但是因为他以前是多尔衮派系的人物,后来又因为在多尔衮死后站出来揭发多尔衮并受到重用,因此不被其他三位辅臣所喜欢。

遏必隆出身名门,但为人懦弱,常常依附于鳌拜,最后也因为鳌拜而受到牵连。

康熙六年,索尼去世。在索尼去世之前,他精心布下了一个局,那就是上书康熙皇帝建议其效仿顺治皇帝十四岁亲政的先例,开始正式亲政。

索尼这么做意欲何为?

其实当时的情况是,如果索尼一死,鳌拜必然就成为老大。但如果康熙亲政,势必与鳌拜之间产生权利争斗,但如果索尼的儿子索额图能帮助康熙把鳌拜除掉,那么索尼的家族就可以继续辉煌。

果不其然,康熙原本就对鳌拜不满,亲政之后鳌拜又不愿将权力交给康熙,而且还更加肆无忌惮,在索尼死后将苏克萨哈铲除,并利用手中权利四处圈地,大肆排除异己,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这引起了康熙皇帝极大的不满。

鳌拜见康熙对自己无可奈何,竟然开始更加加擅权,他不但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控制权,而且在六部安插自己人,将六部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上。此时康熙算是成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了,只能在宫中自己玩自己的,他说的话基本没人听,做的决策也都要通过鳌拜,那种感觉对于康熙来说,简直是生不如死。

那时候鳌拜的势力遍及朝野,连宫中的侍卫都是鳌拜的人,所以康熙虽有心铲除鳌拜但也无可奈何。

正所谓富贵险中求,就在康熙内心忧虑的时候,索额图秉承索尼遗志,给康熙皇帝献上了一个策略,可以帮助康熙皇帝铲除鳌拜。此前索额图只是户部右侍郎,康熙皇帝又给他任命了一个一等侍卫的职务,让其出入皇宫更加方便。

索额图多次入宫与康熙秘密商量大事,最后两人决定,由索额图出面,以在皇亲贵胄中为康熙皇帝挑选青年才俊陪同练习布库为由,招纳一批忠臣后代入宫,为将来擒拿鳌拜做准备。

索额图在由皇帝直属的上三旗中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少年,这些人的父母都是忠于大清的忠臣良将,在政治上是绝对可靠的。索额图为了防止事情泄密,并没有告诉这些少年进宫联系布库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只是告诉他们要勤于练习,并且要陪康熙一起将布库练好。

鳌拜见康熙皇帝每天跟一帮小孩在那里厮混,什么事也不管了,所以就没有怀疑,任由康熙胡闹。

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开始做一些事情,他把鳌拜的一众亲信以各种借口派遣到外地去办事,然后秘密联络自己的亲信,暗地里掌握了京城的卫戍权。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康熙皇帝以让鳌拜进宫商议大事为由,召其入宫。

此前鳌拜就经常入宫,所以这一次也没有怀疑什么,而且没有携带武器。索额图积极配合演出,在宫门外迎候鳌拜,还不断夸赞鳌拜,说他是国之栋梁,清朝的大功臣,以此来进一步消除他的戒心。

果然,鳌拜想都没想就直接进入大殿,这时候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年突然冲出来将毫无防备的鳌拜推倒在地上,并死死压住他。鳌拜纵然武功了得,也是无可奈何,最终只能束手就擒。

随后康熙宣布了鳌拜的三十条罪状,鳌拜的党羽也是被抓的被抓,倒戈的倒戈,势力在顷刻之间就不复存在。因为鳌拜救过皇太极的命,又是大清的开国功臣,所以康熙皇帝并没有杀鳌拜,而是将其软禁起来,不到一年就因病去世了。

二、布库少年们都是何许人也,他们的结局如何?

索额图帮助康熙成功扳倒鳌拜成为一个掌握实权的皇帝,因此得到康熙的封赏。两年之后,康熙任命索额图为保和殿大学士,位居殿阁大学士之首,成为了宰辅之臣。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索尼生前的苦心经营,他的家族也再次开始发光发热。

索额图一生立功无数,平定三番,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征讨准格尔这些大事件中都有他的身影。经过索额图几十年的经营,他的家族成为当清朝当时最显赫的家族。

不过索额图后来因为支持不成大器的侄外孙太子胤礽,引起了康熙的不满,后来还参与皇太子之争,再加上他与明珠明争暗斗,搞得朝廷乌烟瘴气,最终被康熙治罪,与胤礽一起被关押在宗人府,最后与其两个儿子一起被赐死,其家族也因此败落。

索额图作为智擒鳌拜的策划者,得到了康熙皇帝的格外恩宠,那么那些布库少年又得到了什么呢?很可惜,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有多少布库少年参与了智擒鳌拜,只有其中五个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名字,他们分别是:爱新觉罗·赤哈、齐佳·明图珠、佟佳·扬古泰、黄昌顺以及魏宝全。

1,爱新觉罗·赤哈。

这人听名字就知道与康熙的关系匪浅,确实没错,他是康熙的表兄,智擒鳌拜的时候他只有十七岁,不过他也因此少年得志,成为了兵部郎中,这个官职可不低,在兵部可以掌管一个司,很有权力了。

爱新觉罗·赤哈33岁的时候开始外放,成为湖南巡抚,只不过可惜的是,他在36岁的时候去世了,要不然他前途一片光明啊。

2,齐佳·明图珠

此人出生名门,智擒鳌拜的时候只有16岁,伺候被授予兵部郎中之职,数年之后因为其母病重,所以他想康熙请辞,康熙念及他有功而且孝顺,所以赐给他五万两白银,让其在东北购置房产,好生孝敬父母。

齐佳·明图珠那时候名声在外,所以结识了很多人脉。齐佳·明图珠的母去世之后,他便开始经商,经过数年发展,逐渐成为了东北当时有名的富商,后来他积极扩张事业到全国各地,因此成为了东北首富。

3,佟佳·扬古泰

此人同样出生名门,按姓氏来说应该跟隆科多是同一家族的。佟佳·扬古泰在智擒鳌拜的时候只有14岁,事后被康熙皇帝任命为侍卫,长期在宫中保护康熙的安全。

佟佳·扬古泰长大之后多数时间都在京城做官,康熙也曾委任他去当山西巡抚,但是他干了几年就又回到了京城,八十岁的时候去世。

4,黄顺昌

黄顺昌是汉人,他的父亲是汉臣黄锡衮。

黄锡衮是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康熙八年的时候担任兵部右侍郎,因间接参与了谋划智擒鳌拜,因此成为功臣。黄锡衮一生受到康熙皇帝重用,后来参与了平定三番,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康熙四十六年去世,享年八十七岁。

黄顺昌15岁的时候,因为智擒鳌拜有功,被封为刑部郎中。不过黄顺昌因为小时候被过度溺爱,所以很不争气,在任期间毫无作为不说,还贪赃枉法,仗着自己的功劳不断欺压同僚,最后惹得大家怨声载道,被告到康熙那里去了。

康熙念及黄顺昌的功劳,所以只是训斥了他一番,并将其调到户部担任郎中。黄顺昌这次倒是开始好好做官,后来还得到了升迁。不过黄顺昌有个毛病一直改不掉,那就是贪图钱财,他在户部捞了不少钱,康熙皇帝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黄顺昌年老之后,知道康熙皇帝对自己太过放纵,所以急流勇退,辞官归乡养老去了,七十三岁的时候去世。

5,魏保全

魏保全是汉人,他就是韦小宝的原型人物。

魏保全的经历很神奇,他家里只是湖南的平民,他却成为了康熙身边的侍卫,而且智擒鳌拜那一年他只有12岁。不过别看魏保全年纪小,他的表现却十分英勇,要不是他死死抱住鳌拜的一条腿不放,鳌拜很有可能就起身了,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智擒鳌拜之后,魏保全成为御林军中的一员。

多年以后,康熙在让图海率军平定三番,由于对图海不放心,所以让魏保全当监军。

三藩平定之后,魏保全被任命为广东巡抚。不过魏保全其实并没有什么大才能,而且他天性散漫,还好色,居然与下属的老婆通奸,还被人发现了。

魏保全觉得自己无脸为官,所以主动向康熙请辞。康熙倒是也够意思,不但给了他五万两银子的安置费,而且还让他继续享受巡抚的俸禄。

魏保全回到湖南之后,康熙皇帝还特意让湖南巡抚给他盖了一栋小别墅,可见康熙皇帝对他确实不辞。魏保全后来一直在家潜心读书,最后高龄善终。

后续。

其他参与智擒鳌拜的布库少年,康熙皇帝在对他们进行一一赏赐之后就遣散了他们,随后康熙又组建了善扑营。善扑营早期主要是宫廷侍卫的补充,由皇帝直接管辖。后来皇权稳固之后,善扑营逐渐开始开始分担一些仪仗表演的职责,其地位也逐渐减弱。

布库少年们确实为康熙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以至于后世演绎出了很多版本,甚至有人说曹寅,李煦和隆科多也是布库少年中的成员,原因是他们都是跟康熙从小就认识的,而且后来也都得到了康熙的极大恩宠。

我特意查了一下资料,曹寅出生于1658年,他六岁的时候进宫给康熙当銮仪卫,也就是1671年,而鳌拜是在1669年被布衣少年擒拿的,所以曹寅不但年纪太小,而且进宫的时间与智擒鳌拜的时间对不上;李煦也是一样的,他出生于1655年,是曹寅的表哥,大致与曹寅入宫的时间相近,但也是在智擒鳌拜之后。

而隆科多的可能性倒是有,因为他毕竟是贵族之后,其父亲(并非侄子)又是时任一等侍卫佟国维,所以他是有可能参与智擒鳌拜的。不过现在很多都怀疑他实际上没有参与过这件大事,因为他直到1688年才被提拔为一等侍卫,此前一直名不见经传。

也有人说,隆科多在雍正年间主持编修《清圣祖实录》的时候,以职务之便故意往自己脸上贴金,将自己说成是参与智擒鳌拜的布库少年。

历史上跟康熙捉住鳌拜的那些少年,后来都什么下场?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皇帝依靠着一群只有十多岁的布库少年在武英殿“智擒鳌拜”,从而将权力彻底收归到自己手中,并就此开创了一代王朝盛世。

在这之后,这些原本就是“上三旗”子弟的布库少年们,因为立下了如此卓越功勋,得到了康熙皇帝的信任与器重,同时也收获了丰厚的封赏。而挑选、训练这群布库少年的索额图,也成为了康熙朝前中期权势、地位最为显赫的朝中重臣,并且长期位居百官之首的位置。只不“盛极而衰”,索额图最终的结局却是最为凄惨的,远比不上这些由他一手选拔、培养出的布库少年们。

康熙“智擒鳌拜”的首功之臣,却最终被活活饿死。

索额图,康熙朝初年“首辅大臣”索尼之子,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即历史上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便是索额图兄长噶布喇的女儿。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索尼病逝。然而就在索尼去世之前,他做了两项极为重要的决定与安排。其一,就是他带领群臣力谏康熙皇帝亲政;其二,就是索尼让索额图辞掉了包括大学士、吏部侍郎在内的全部职务,一心一意的担任康熙的贴身侍卫。

索尼之所以要如此安排索额图,除了是要其保证康熙皇帝的绝对安全外,便是要索额图为康熙挑选、训练一群布库少年,在麻痹鳌拜的同时,也在为此后的“智擒鳌拜”做着准备和铺垫。

于是,索额图便遵循索尼和孝庄太后的指示,从“上三旗”的子弟中严格挑选了一批身强体健且忠心耿耿的布库少年,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只不过,这些布库少年并不知道他们接受训练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他们只知道凡事都需要听命与索额图。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的康熙皇帝以商议军政要务为由,将鳌拜召至武英殿。

此时的索额图站在殿外,“诱骗”鳌拜交出了武器,极大的降低了鳌拜的武力和反抗力,随后,又在鳌拜落入早已为其设计好的“圈套”,进而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应声倒地的时候,指挥着这群布库少年控制住了鳌拜。

随着康亲王杰书代表康熙宣读了鳌拜的“三十大罪状”,权臣鳌拜就此倒台,康熙也念在其功勋,将死刑改判为监禁,仅仅两个月之后,鳌拜便在狱中郁郁而终了,康熙皇帝也将大权彻底收归到自己手中。

索额图凭借着在“智擒鳌拜”期间的卓越表现,得到了康熙皇帝充分的信任与器重,先后历任保和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等朝中要职,在朝堂上常年位列百官之首的位置。

在此之后,索额图又在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抗击沙俄侵略以及征讨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时的索额图权倾朝野、风光无限,整个赫舍里家族在他的带领下,也成为了康熙朝前中期最为显赫的外戚家族。

然而,伴随着由赫舍里氏皇后所生的太子胤礽与康熙皇帝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作为胤礽叔姥爷的索额图,也开始为康熙所厌恶。与此同时,索额图与另外一位权臣明珠之间结党营私、相互倾轧,弄得朝堂上是乌烟瘴气,这更加引发了康熙皇帝的不满。

于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时候,索额图遭到了康熙圈禁,之后便被活活的饿死。

然而,康熙皇帝还是觉得不解气,于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皇太子”之后,又咒骂说 “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并且将其全部的功劳和功绩予以了抹杀。至此,索额图算是彻底的身败名裂了。

这些布库少年中,功劳最大的共有五位。

至于索额图先后一共挑选了多少位出身于“上三旗”的布库少年,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在这些由索额图选中的布库少年中,有五位非常“幸运”的能够参与到最后擒拿鳌拜的过程,并且他们也没有辜负康熙皇帝的期望,成功的控制住了鳌拜,为康熙“智擒鳌拜”立下了大功。

这五位布库少年分别是爱新觉罗·赤哈、齐佳·明图珠、佟佳·扬古泰、黄昌顺以及魏宝全,而他们也无一例外的得到了康熙皇帝的丰厚回馈。

爱新觉罗·赤哈,是皇族子弟,同时也是康熙皇帝远房兄长,时年17岁。此后他开始担任兵部郎中,并且在33岁的时候就当上了湖南巡抚。以赤哈的资历,完全可以更进一步,晋升为总督一级的封疆大吏,只可惜其在36岁时便英年早逝了。

齐佳·明图珠,出身于“上三旗”的满洲贵族子弟,时年16岁。此后他也是担任兵部郎中的职务,只不过几年之后便因其母病重,主动向康熙皇帝请辞。而康熙也予以了批准,并且还赏赐其白银五万两,同时依旧让其终身享受巡抚一级的俸禄待遇。而明图珠此后虽然再也没有进入仕途,但其在商业领域混的是风生水起,并且充分利用他与康熙以及朝中官员的关系不断将生意做大,最终成为了一代富翁。

佟佳·扬古泰,也是出身于“上三旗”的满洲贵族子弟,时年14岁。此后的他长期在北京任职,并且以80岁的高龄寿终正寝,得以善终。

黄昌顺,是康熙非常信任的汉族官员黄锡衮的儿子,时年也只有15岁。他先后在刑部、户部供职,但因为从小疏于管教,行为有些跋扈,甚至经常贪污敛财,名声也非常的不好。然而康熙皇帝还是念在其功勋,予以了包容,使得其也自在活到了73岁。

魏宝全,是这五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智擒鳌拜”时他只有12岁,然而他却在整个过程中表现的最为英勇和坚决,自始至终都是紧紧抱住了鳌拜的一条腿,不让其挣脱。此后,魏宝全被安排在了御林军中任职,并随同抚远大将军图海参与了平定“三藩之乱”,平叛结束后开始担任广东巡抚。最终,魏宝全是主动请辞回到了老家湖南,康熙在赏赐其五万两白银的同时,也让其继续享受着巡抚一级的俸禄待遇,直至其去世。

至于其他参与了到了整个“智擒鳌拜”过程中的布库少年,康熙也均给予了赏赐。而这支布库少年队伍也没有因为“使命”的完成就地解散,康熙则是以此为班底组建了“善扑营”,作为宫廷内卫的补充。“善扑营”除了要负责宫禁的防卫外,还承担起了仪仗、表演的职责,并且是由皇帝直接领导。

民间盛传的曹寅、李煦、隆科多也参与了“智擒鳌拜”,但事实并非如此。

说曹寅和李煦参与了“智擒鳌拜”的整个过程,一方面是因为两人确实与康熙皇帝的关系非常密切,并且是自幼相识,相伴长大,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了不少文学作品的影响,因而才会有这样的观点。

的确,李煦一直一来就是康熙皇帝的亲信,而曹寅更是康熙本家的包衣奴才,两人都是深得康熙的信任和器重,并且在此后他们也分别担任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这样只有皇帝绝对心腹才能担任的职务。

然而,史料上记载两人入宫的时间都是在康熙“智擒鳌拜”之后,并且以两人与康熙之间的特殊关系,如果真的参与了“智擒鳌拜”,不可能不有所记载,故而可以确定,曹寅和李煦并不在这群布库少年之中。

至于隆科多,则是更加的不可能了。

康熙“智擒鳌拜”的时候,隆科多的年龄是非常的小,根本不可能被选中参与布库训练,康熙和索额图也更加不可能让他来到武英殿,正面对抗素有“满洲第一勇士”之称的鳌拜的。

然而,记载隆科多参与其中的很多都是官方史料,这又是为何呢?

其原因便是,由于隆科多对于雍正的登基立有大功,因而他被雍正任命为《清圣祖实录》的总裁官,所以很有可能是隆科多利用自身的职务之便,往自己脸上“贴金”,从而凭空在许多史料中增加了炫耀自己功德的内容,这才有了隆科多也参与到“智擒鳌拜”整个过程之中的记载和说法。

历史上跟康熙捉住鳌拜的那些少年,后来都什么下场?

正史永远比野史要枯燥。我们所知道的擒鳌拜的精彩过程基本上都是小说演义中杜撰出来的,艺术只有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才能有生命力。

我们看看小说中的那一帮擒鳌拜少年的样子

第一名:曹寅。这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亲爷爷。他也是从小跟着康熙长大的贴身侍卫。参加了鳌拜的抓捕过程。十六岁时入宫为康熙銮仪卫,康熙二十九年任苏州织造,三年后移任江宁织造。康熙后六次南巡,其中四次住曹寅家。与康熙关系极好。最后的结局是:亏空。被雍正抄家。

在二月河老师《康熙王朝》中的人物叫魏东亭。字虎臣。

三国魏国的创始人姓曹,曹寅的又号楝亭。所以取了一个谐音,曹寅就是魏东亭,魏虎臣的原型。

第二名:李煦(1655—1729),满洲正白旗人,祖籍山东莱州,字旭东,又字莱嵩,号竹村。父李士桢,本姓姜,崇祯十五年(1642)被清兵掳去,过继给满洲正白旗佐领李西泉为子,遂改姓李。李家为内务府包衣,接近皇室,顺治四年,八旗抡才,士桢以第十六名中选,成为清皇室的近臣。获得康熙帝赏识。李煦历官内阁中书、韶州知府、宁波知府、畅春园总管。康熙三十二年(1693)出任苏州织造。是曹寅的妹夫(任江宁织造三十年)

在二月河老师《康熙王朝》中的人物叫穆子煦。木子李。就是李煦。最后的结果是在雍正朝被抄家。原因有2个:1是康熙南巡,和曹寅一起花钱伺候康熙,造成38万两银子的亏空。2是他是八爷党的人,曾给八爷九爷送过美女。最后被雍正发配关外苦寒之地,冻饿至死。

第三名:武丹

原名:“犟驴子”,江洋大盗出身,后来在太监造反中杀敌有功,被皇后赫舍里改名武丹,康熙铁杆。

最后康熙驾崩时,给康熙站岗,保证了政权的顺利交接。

第四名:狼覃

与康熙,魏东亭,武丹,一起擒鳌拜,常年带兵,铁杆中的铁杆。带三万铁骑戍卫着康熙皇帝的安全。善终。

我们再看看《清史稿》中关于康熙擒拿鳌拜的叙述:

康熙八年五月乙未,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於是有善扑营之制,以近臣领之。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没拘禁。”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馀坐谴黜。其弟巴哈宿卫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

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出几下几个意思:

1.擒鳌拜的少年们最后的归宿是成立了善扑营。

2.没杀鳌拜,原因是以功抵罪。只是拘禁。但是杀了鳌拜的弟弟穆里玛、塞本得,还有鳌拜的侄子讷莫。

3.鳌拜的党羽: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都杀了

擒鳌拜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没有小说演义中的那些精彩绝伦的片段。所以正史往往是枯燥的。

历史上跟康熙捉住鳌拜的那些少年,后来都什么下场?

1637年,鸭绿江边皮岛,明军守备森严,清军久攻不下,鳌拜向皇太极请战担任先锋官,对皇太极发誓“如果拿不下皮岛,我提头来见”。

鳌拜战功赫赫,被称为第一勇士

此后,鳌拜率领部下向明军发起进攻,一时间弓箭、火炮齐鸣,清军却被打得七零八落。关键时刻,鳌拜身先士卒,冲向敌营,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清军在他的激励下以一当十,舍生忘死,最终攻克皮岛,战胜了明军。

捷报传至皇宫,鳌拜居功至伟,荣升三等男爵,获得“巴图鲁”称号,巴图鲁在满语中意为“勇士”,鳌拜成为清朝第一勇士。从此之后鳌拜履立战功,在崇德六年松锦会战中,他更是五战五捷,成为一名骁勇战将。

皇太极死后,鳌拜效忠顺治,曾跟随阿济格征讨李自成,又随豪格进入四川与张献忠作战,大破张献忠部队,正是因为对顺治忠心耿耿,战功赫赫,所以在顺治临终前,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四位辅政大臣。

在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资格最老,威信最高,位列第一,苏克萨哈母亲是公主,他又出身名门,排名第二,遏必隆老祖宗是清朝开国元勋额亦都,也是名门之后,履立战功,位居第三,最后才是鳌拜。

索尼上了年纪,苏克萨哈是一个墙头草,到处随风倒,遏必隆则十分软弱,对鳌拜言听计从,不敢反抗。

等到康熙年满14岁时,索尼已经病逝,苏克萨哈知道自己敌不过鳌拜,于是主动上书皇帝,请求看守先皇陵寝,此举其实有逼迫鳌拜、遏必隆退位的意思,对于康熙来说,这是一次获得执政权的绝佳机会。

可是鳌拜却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诬陷苏克萨哈“背叛先帝、别怀异心”,罗织了其24条罪状。在两方博弈过程中,康熙因为年幼受到了种种恐吓要挟,最终不得不将苏克萨哈处以极刑。

自此朝中大臣更不敢与鳌拜为敌,鳌拜独揽大权。鳌拜有恃无恐扶植亲信党羽担任朝廷要职,控制宫中侍卫,监视康熙一举一动。

索额图为首善扑营小勇士生擒鳌拜

所谓“想让其灭亡,必先让他疯狂”,鳌拜久居高位,逐渐对年少的康熙失去了君臣之礼,康熙上朝时,鳌拜经常呵斥那些不合他心愿的大臣,甚至一些大臣想要请假都必须先得到鳌拜批准。

有一次鳌拜声称有病不去上朝,康熙亲自去他府邸探望,当康熙进入鳌拜寝室时,康熙有些心虚,伸手摸向床下,此时侍卫看到鳌拜脸色不对,预感事情不妙,抢先冲到鳌拜床前,掀开褥席,发现褥席底下竟藏着一把利刃。

双方就这样僵持住了,一时非常尴尬,康熙帝知道自己人入虎口必须化解尴尬,于是他替鳌拜解围“刀不离身乃满洲习俗,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说完他就带着侍卫起驾回宫了,留下鳌拜继续思考人生。

为了制衡鳌拜,康熙祖母孝庄太后册封索尼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尽管鳌拜坚决反对,但碍于孝庄太后的地位和声望没有成功,康熙由此获得索尼家族的帮助,索尼儿子索额图成为铲除鳌拜的关键人物。

康熙和索额图一同策划,为了防止消息走漏,决定动用小股精锐力量铲除鳌拜,于是康熙以练习摔跤的名义,让索额图亲率10余名少年,每天在大殿进行练习,这些十四五岁的少年侍卫在宫廷内外摸爬滚打,辗转腾挪,即使在鳌拜上朝时,这些侍卫也依然嬉闹不止,慢慢让鳌拜放松了警惕,他认为这只是康熙的娱乐活动,并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威胁。

康熙八年5月16日,康熙和索额图认为时机成熟,开始实施计划。康熙先将鳌拜的牙分派各地、远离京城,孤立了鳌拜,随后又让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在行动开始后,索额图对少年侍卫训话,鼓舞士气,当鳌拜进入皇宫时,立刻就被十余名少年侍卫制服,康熙下令命康亲王拟定鳌拜、遏必隆及其同党罪状,议定鳌拜犯有30款罪状,遏必隆犯有20款罪状。

不过审问期间,鳌拜掀开了自己的衣服,露出当年征战时身上留下的无数伤疤,对康熙说“我至少有过犬马之劳”,康熙看到遍体鳞伤的鳌拜,心动恻隐之心,决定将其囚禁,免除了他的死罪,鳌拜被抓后并没有活太久,不久就死在了禁所中。

鳌拜虽免死罪,他的党羽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被诛死。

康熙小勇士们的归宿

鳌拜死后,当年一起抓住鳌拜的这些少年都得到了晋升。康熙认为他们是大功臣,对其加官进爵大肆封赏,并进入善扑营,善扑就是摔跤,由此看出他们个个武艺精湛,正所谓艺高人胆大。

索额图在此事中功劳最大,他的亲侄女是康熙的原配妻子赫舍里氏,因此得到康熙重用,拿下鳌拜三个月后便升为国史院大学士,第二年清朝恢复内阁制,索额图担任保和殿大学士,此时他重权在握,风头无量。

十年后索额图因病请退,康熙仍然委任他为议政大臣,由此看出对他很信任,但不久之后康熙却因为索额图涉嫌谋反被彻底激怒,太子胤礽是索额图的侄孙,因此索额图自然支持太子胤礽上位。随着康熙年事已高,他总是怀疑胤礽想提前上位,再加上索额图不断地帮助胤礽,胤礽特别地骄纵,这让康熙非常厌烦。

索额图有一个叫高士奇的门客,一开始索额图十分重视高士奇,但其后高士奇被康熙破格提拔,索额图依然对其态度冷漠,甚至出言讽刺,高士奇怀恨在心,最终背叛了索额图,投靠了他的政敌明珠,明珠和高士奇一同构陷了索额图,加上康熙心怀不满,于是在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将索额图幽禁于宗仁府,当年9月赐死,索额图的两个儿子也一同被处死。

除了索额图外,还有5名少年侍卫。

爱新觉罗·赤哈,赤哈是康熙的远房兄长,受到康熙的信任,鳌拜事件之后,他担任兵部郎中,33岁升至湖南巡抚,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就在步步高升之际,赤哈却突然身染重病,不治身亡,去世时才36岁,十分可惜。

齐佳·明图珠,满族贵族子弟,在鳌拜事件后任兵部郎中,后来因母亲生病请辞回家,康熙念其除奸有功,赐予他五万两白银,并让他按照巡抚标准发放薪水,直至终老,明图珠回家后,人人都知道他与康熙的亲密关系,于是他买地置业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后来发展成东北首富。

佟佳·扬古泰,满族贵族子弟,此后当上康熙的侍卫长,历任陕西巡抚,以省级干部的身份退休,在80岁那年寿终正寝。

黄昌顺,汉人大臣黄锡衮和他小妾生的孩子,当年15岁,黄昌顺并不精通人情世故,在刑部得罪了不少人,后来调到户部也捞了不少钱,由于贪赃枉法,黄昌顺受到康熙帝的训斥,但念其有功,康熙最后还是包容了他,让其退休回家当了一个员外,活到73岁去世。

魏宝全在几人中年龄最小,在抓鳌拜时才12岁,他一直用身体死死压住鳌拜一只腿,将其扑倒在地,平定三藩时,图海任军事主帅,魏宝全任监军,平定吴三桂叛乱之后,魏宝全升为广东巡抚之后,主动辞职回到了老家湖南,走之前,康熙也赏赐他五万两白银,吩咐湖南巡抚给他盖了一栋别墅,终生按照巡抚待遇发放工资,直到去世。

此外还有两人曹寅和李煦,他们并没有参与到抓捕鳌拜的行动之中,但是由于口口相传,导致了一些误解,曹寅是李煦的妹夫,也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爷爷,在后人心中名气很大,李煦和曹寅一起在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工作过,专门负责为皇宫中皇帝以及百官制作服装,不过康熙频繁南巡,花费了大量库银,李煦亏空达五十余万两白银,最后曹寅病逝,李煦补完了亏空,又被加升户部右侍郎衔。只是“九子夺嫡”时因为站错了边,选择支持八阿哥,最后被雍正抄了家,发配边关冻饿而死。

结语:

康熙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清朝也在康熙手中逐渐强盛起来,他之所以能够取到这样成绩与制服鳌拜有很大关系,而这些少年有些居功至伟,最终命运唏嘘,而那些知恩图报,励精图治的少年,最后的待遇都不错,这也看出康熙对有功之臣还算是比较仁慈。

历史上跟康熙捉住鳌拜的那些少年,后来都什么下场?

康熙,清代有名的一位明君,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开创康乾盛世,被学者誉为“千古一帝”。

说起康熙,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十六岁智擒鳌拜的壮举!康熙初登基时,名为皇帝却无实权,朝中大权悉数被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等四大臣所控,但索尼明哲保身,遏必隆墙头草,苏克萨哈被杀,鳌拜开始独掌大权,成为权倾朝野的权臣。

试想,身为皇帝,却不能掌握皇权,反而被臣子架空,这谁能受得了呢?但是,康熙非普通人,小小年纪的他就知委曲求全、隐而不发,见自己现在斗不过鳌拜,他就暂时避其锋芒,任由他胡作非为,自己在暗地养精蓄锐,静静等待反击的时机。

康熙八年(1669年),16岁的康熙终于等到机会,他暗中培养了一批孔武有力的少年布库,借着这些布库,他顺利地将已变得极其松懈的鳌拜擒获,而后将其囚禁于府中,继而重掌皇权!

作为帮助康熙重掌大权的大功臣,这些少年布库们都得到了康熙怎样的回报呢?

•正史之说

正史中,明确参与到康熙智擒鳌拜事件中,且有名有姓的共有五人:爱新觉罗·赤哈、齐佳·明图珠、佟佳·扬古泰、黄昌顺和魏宝全

—爱新觉罗·赤哈。

宗室子弟,是为红带子,是康熙的远房兄长。17岁时被康熙选为对付鳌拜的布库,擒获鳌拜后,调入善扑营(清廷内卫部队,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直接听命于皇帝,类似于美国的海军陆战队,无需国会批准,总统便可直接动用)为统领。二十几岁时,进入中央朝廷任职,任兵部郎中。33岁升任湖南巡抚,成为一省封疆大吏。本来以他的资质,其绝对是能成为地方总督,乃至是内阁大学士的,可不幸他36岁就英年早逝。

—齐佳·明图珠。

满洲贵族,出身“上三旗”。16岁时被康熙选为对付鳌拜的布库,擒获鳌拜后,调入善扑营为统领。明图珠虽受康熙的恩宠,但他似乎不喜为官,在任兵部郎中不久,他就借着其母病重为由,主动向康熙请辞。而后,康熙虽答应他的辞官,但却并未忘记他曾经的功绩,不但赏赐给他白银五万两,还让他终身享受巡抚的俸禄待遇。

而明图珠此后虽再未入仕途,但凭借着他聪明的经商头脑,再借着与康熙的关系,他在东三省的商界混的风生水起,生意越做越大,很快成为东北首屈一指的富豪。

—佟佳·扬古泰。

满洲贵族,出身于“上三旗”。14岁时被康熙选为对付鳌拜的布库,擒获鳌拜后,做了康熙的贴身侍卫。此后,扬古泰在很长的时间都是在康熙的身边保护着他,并成为康熙的侍卫长。有一段时间康熙曾有心想栽培他,让他去陕西做了几年的巡抚,但或许是因为扬古泰理政能力实在是太差,所以没几年就被再次调入京城做了康熙的侍卫头子,此后再没有被外放任官,直至80岁病逝。

—黄昌顺。

汉族,他是康熙时期时任兵部左侍郎黄锡衮的儿子。15岁时被康熙选为对付鳌拜的布库,擒获鳌拜后,被调入善扑营。此后,先后在刑部、户部供职,不同于其他四人,他或许生性如此,为官期间经常贪污索贿,弄得一些刚正不阿的御史经常向康熙弹劾于他,但是康熙念在他昔日的功勋,所以每次都选择宽恕他,不予追究。

当然,因他的官品实在太差,康熙也不敢让他主政一方,一直就让他在户部做一个郎中混日子。致仕后,黄昌顺回到老家,凭借着为官期间所得的贿赂,是舒舒服服的做他的富翁,直至73岁病逝。

—魏宝全。

据说他就是《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原型,无任何背景,既不是满族权贵,也不是官僚之后,就是一个小平民。12岁时,在一次机缘巧合下被康熙看中选为对付鳌拜的布库,擒获鳌拜后,被调入御林军中任职,之后随同抚远大将军图海参与平定三藩之乱,任监军,后三藩平定,魏宝全以战功晋升广东巡抚。

本来,如果他会做官的话,凭借着康熙对他的恩宠,他定然是能飞黄腾达,位极人臣。但是,可惜魏宝全真的不会做官,广东巡抚一任,他是做尽了糊涂事,甚至是与下属的妻子通奸。魏宝全这等胡闹,自然是再也没有升官的机会,不久在得到康熙的警告后,他并主动请辞回到了湖南老家,当然康熙还得一个念旧之人,他辞官之事,康熙下诏赐予他五万两白银,并让湖南地方为他修建一栋别墅,同时终身享受巡抚的俸禄待遇。

除以上有名有姓的五人外,其余无名无姓的布库,据《清史》所载:“於是有善扑营之制,以近臣领之”,这些参与到擒鳌拜的布库多数都被调入善扑营,成为康熙的亲卫,承担起宫禁的防卫,及仪仗之责。

•野史之说

在野史中,参与康熙擒鳌拜的布库,是这三人:曹寅、李煦、隆科多。

—曹寅。

他是康熙的家奴,是为包衣奴才。据野史所说,曹寅12岁参加了擒获鳌拜一事,而后入銮仪卫(负责掌管皇帝皇后车驾仪仗的机关),负责管理康熙出行时的仪仗。二十多岁时,曹寅被升为御前二等侍卫兼正白旗佐领,要知道清代初期,御前侍卫和佐领皆只有镶黄、正黄、正白这上三旗的人才能担任,而曹寅能以家奴的身份任此要职,足见康熙对他的恩宠。

康熙二十九年(1687年)外放苏州,任苏州织造,三年后移任江宁织造。曹寅可以说是康熙朝最为得宠的包衣奴才,深受康熙的喜爱,康熙六次南巡,曾有四次都住在曹寅的府中,且还曾连续五次承办康熙南巡接驾大典,即四次南京接驾,一次扬州接驾。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曹寅病逝,享年55岁。

—隆科多。

隆科多,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一等公佟国维第三子,满洲镶黄旗人。据野史所说,他同曹寅、李煦二人一同帮助康熙擒获了鳌拜。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隆科多被授为一等侍卫,不久又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康熙五十年(1711年),隆科多被授为步军统领,掌控京城九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隆科多升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

雍正时期,隆科多的权势走向极盛,因拥立雍正有功,隆科多被委以重任,授吏部尚书,与大学士马齐总理朝政事务。但是盛极而衰,就在隆科多位极人臣之时,他也开始被雍正所深深忌惮,他太过锋芒毕露,也太过恃宠而骄,最终他走向了毁灭。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以四十一条大罪,将隆科多罢官免职,禁锢于畅春园附近外围筑屋三楹,次年死于禁锢之所。

—李煦。

他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妹夫,与曹寅同为康熙的亲信,野史说他也曾参与到擒获鳌拜一事。康熙十三年(1674年),授任内阁中书(掌翻译之事),康熙十六年(1677年),李煦升广东韶州知府。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补曹寅缺,任苏州织造。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因李煦几次迎驾有功,康熙加授其大理寺卿衔。在康熙一朝,李煦与曹寅是深受康熙的恩宠,历次康熙南巡,多数都由李曹二人负责接待。但是,正因历次南巡皆由李曹二人负责,致使李曹两家出现严重的亏空问题,毕竟皇帝出巡,岂能寒酸,肯定是要大肆铺张的,由此所耗费用是不可估量的。

据史所载,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李煦就亏空了五十余万两白银,正是因为这无底洞般的亏空,最终让李煦走向末路。九子夺嫡时,因李煦支持太子胤禩,继而在雍正之后走向被清算的命运,雍正即位后,就复查李煦亏空一案,查抄李煦家产,李煦也被下狱。再之后,雍正五年,李煦被判流放打牲乌拉,二年后李煦病死,终年七十五岁。

曹寅、李煦、隆科多三人参加擒获鳌拜之事,这只是野史说法,当不得真,实际上在康熙八年,康熙擒鳌拜之时,这三人都未有进宫的记载,且以这三人的知名度,如若他们真的参加过擒鳌拜一事,史书不可能没有记载。而史书没有记载的唯一解释,就是他们根本没有参与过此事。

历史上跟康熙捉住鳌拜的那些少年,后来都什么下场?

鳌拜后人现身:“不要把鳌拜想的那么坏。”康熙用来智擒鳌拜的少年,结局各不相同,有的令人唏嘘!

鳌拜跟随皇太极征战半生,战功赫赫,顺治驾崩,成为四大辅臣之一,辅佐年幼的康熙。那么鳌拜的实力有多大呢?简单说,直接用武力,康熙几乎不可能打败鳌拜,估计都要用疑惑的眼神看着身边的侍卫是否忠心。鳌拜虽是一介武夫,但对造反这事还是深思熟虑的。

鳌拜就算起兵,最多另立一个听话的爱新觉罗氏,他自己是不可能登上皇位的,因为他打不倒整个爱新觉罗家族。虽然平时他们各自为战,但一旦有人造反要夺走爱新觉罗的天下,他们是绝对不允许的。瓜尔佳氏鳌拜是没有多大胜算,反而可能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

所以当鳌拜走到权力的巅峰,他的想法停留在让皇帝听他的层面。权利欲膨胀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僭越之举。然而康熙却不是平庸之辈,岂能容他人威胁皇权。因鳌拜眼线众多,出奇制胜成为唯一的选择。

康熙找来一群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少年,以陪皇帝练习“布库”,即摔跤游戏,就在宫内整天训练以待时机,最后上演武英殿智擒鳌拜的戏码。而这些少年就是康熙后来成立的善扑营最初成员,他们有多厉害呢?

善扑营有多厉害,即使到民国解散了,他们的成员都成了各地摔跤队的创始人,如全国冠军,著名摔跤健将王彦龙往上可追溯到晚清善扑营扑户宛永顺。

鳌拜“满洲第一勇士”,功夫了得,所以康熙训练的这帮少年也是有以一当十的能力,最初他们分别是:魏东亭、武丹、孙殿臣、赵逢春、狼谭、穆子煦六人。

魏东亭就是历史上的曹寅,他是曹雪芹的祖父,16岁入宫,后承父职,先后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曹寅是病死的,康熙千里送奎宁,还是没能赶上,药没到,人已病死。

康熙直到雍正年间,江宁织造一直由曹家人担任,对于账面亏空,一直没有追究而是待其补齐,最终却因弥补亏空嗣子犯下种种罪名,雍正忍无可忍将其革职抄家。乾隆年间,曹家彻底衰败,子孙散落。总得来说,康熙雍正两朝是非常照佛曹家的,可惜从曹寅就埋下了亏空的祸根,最后家道中落。

武丹,原名姜立子,绰号倔驴子,至死康熙都非常信任他,先后任两广总督,直隶总督,有“杀人魔王”的威名,康熙去世当晚,负责守卫的武丹坐在门洞里去世。

孙殿成,赵逢春都是侍卫。

狼谭,统领三万铁骑的将军,只听康熙调遣。善终。

穆子煦,就是李煦,曹寅是他妹夫,后任苏州织造,曾大力支持八爷党上位,雍正年间和曹家一起被追缴亏空,而被流放,七十多岁去世。

不作死就不会死,康熙对自己的侍卫还是非常好的。鳌拜最后因其对大清的贡献,免死,圈禁后不久去世。

@

晚年的康熙念其贡献,追赐鳌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雍正复其一等公,“世袭罔替”。鳌拜的后人居金家村,是鳌拜孙子尔坠一系,改姓金,拿出《金氏谱书》及墓志证实。

鳌拜后人称周围人都知道他们是鳌拜一系,但是大家并不声张,现在公布这些只是希望不要再摸黑鳌拜,毕竟戎马半生忠心耿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