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游太湖见乾隆御碑落泪,旁人问原因,溥仪是如何回答的?
1959年12月4日,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收到了特赦通知,自1945年被苏联军队俘虏以来,他终于获得了期盼已久的自由。在回到北京之后,溥仪在妹妹家住了半个月,期间还办理了北京户口,成为了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从1909年登基为皇帝,到1959年成为中国公民,溥仪花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在此期间,溥仪身上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他三次成为皇帝,又三次退位,最终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认真改造之后,国家认可了溥仪,对他宽大为怀,将其特赦,让其恢复自由。
1960年2月,国家为溥仪安排了一份工作,在北京植物园上班。这是溥仪在新中国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溥仪十分感谢国家,对于难得的工作机会也十分珍惜。不过,国家考虑到溥仪已经五十多岁了,身体也不算太好,所以让他每天只上半天班。
三个月之后,溥仪的学习期结束,被分配到植物园繁殖温室和观察温室工作,每个月工资有60元。溥仪的工资在那个时候算是很高的了,足够养活一个五口之家,所以说国家对溥仪确实是非常照顾的。
1962年,经人介绍,溥仪与北京朝外关厢医院的护士李淑贤结婚。李淑贤那时候已经37岁了,有过两次婚姻,而溥仪那时候也有意再婚,所以两人在恋爱不久后便结婚,婚后夫妻关系很好,生活也比较幸福。
溥仪虽然在植物园工作,但是他思想还是比较积极的,有人见到溥仪喊他皇上,还给他下跪,溥仪却坚辞不受。溥仪在工作期间,还在国家的安排下,去全国各地参观考察学习,领略国家的变化,见证国家进步的发展。
1964年,国家考虑到溥仪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和政治素养,所以让他到全国政治协会文史馆工作,担任资料研究员。在此期间,溥仪开始了他的个人自传《我的前半生》的撰写和整理工作。为了让这本书更好地成型,并且赶在那一年出版,全国政治协会安排溥仪夫妇去南方考察学习。
与溥仪夫妇同去的人还有弟弟溥杰,杜聿明,王耀武,沈醉和宋希濂夫妇等人,去的目的地主要是浙江和江苏的几个城市。此次南方迅游,对于他们中很多人来说,南京是不可不去的一个地方,因为那里曾是民国时期的首都,很多人也都在此担任过重要职务。
一行人在南京参观了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和夫子庙等景点,后来他们又来到了著名景点太湖。
在太湖游玩期间,溥仪在偶然间发现了一块乾隆皇帝亲笔题词的御碑,这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溥仪把弟弟溥杰喊过来,两人研究了很久,最终确认,这块碑确实是自己家的“祖碑”。
陪同溥仪得人游玩并负责讲解的是吴钟琪先生,他见溥仪溥杰兄弟二人对乾隆皇帝题词的御碑很感兴趣,于是主动上前告诉他们,那是乾隆皇帝在下江南游玩的时候亲笔题词的御碑,还给他们讲起了御碑背后的故事。
正当吴钟琪先生在讲解的时候,溥仪却突然潸然泪下。吴钟琪先生见状,赶忙问溥仪是不是想起了什么伤心往事。
溥仪见吴钟琪先生询问自己,于是擦干眼泪,破涕为笑,告诉吴钟琪说,我不是因为难过,我是太高兴了,所以才哭啊。
吴钟琪先生又追问,这是为什么呢?
溥仪说,今天看到这块乾隆皇帝亲笔题词的御碑,我其实是很高兴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游玩,他的身份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而我今天来这个地方游玩,身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意义是十分不一样的。
溥仪接着说,别人都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盛况空前,可其实他并不自由,因为他身边的人人太多了,他的一言一行都有人看着,怎么会舒服呢;但是我就不一样了,我们国家现在现在强大了,人民也自由了。我也做过皇帝,但我觉得以一个自由公民的身份来这个地方游玩,比以皇帝的身份来游玩,要自由自在得多。
吴钟琪先生听完溥仪的这番话,不得不佩服这位末代皇帝的说话水平,既没有贬低和侮辱自己的祖宗,还把他通过改造而获得的政治觉悟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怎么听都觉得溥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佩服都不行。
说到这个事,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很多人其实对溥仪有误解,认为他作为末代皇帝罪大恶极,而且各方面水平都不算不高。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应该公平公正地看待这个问题。
溥仪其实是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他的老师都是大儒,或者是比较知名的学者,甚至还跟着庄士敦学习过英文,数学和地理等课程。尽管溥仪在登记户口的时候,将自己的学历日填写成初中学历,但根据研究表明,溥仪的学历大致相当于我国早期的本科到研究生学历。
以溥仪后来的表现来看,他确实学识很渊博,书法也很好,也有自己的见识,肚子里面还是有点货的。
除了学识之外,溥仪还是一个情商比较高的人,比较聪明,会说话。就比如说溥仪在东京参加审判的时候,溥仪展示出了极大的气场,在面对日本人诬陷的时候,他逻辑思维清晰,在长达八天的时间里,挫败了日本人的数次阴谋,为军事法庭给日本战犯定罪提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谈到其本人罪行的时候,溥仪没有一昧反对,而是有条不紊,十分有策略。他自始至终都避重就轻,将自己的罪行与日本人的胁迫挂钩,博取人们的同情,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尽管可能有人会说溥仪这种行为是很狡猾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确实体现了他的高智商和情商。
溥仪在国内参加劳动改造期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认清了现实,知道只有认真改过自新,做一个具有政治觉悟的人,认识到新中国的相比于旧中国的好处,才能重新被社会所接受。而最后的结果是,溥仪确实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这一点。
说一说,就连国家都给了溥仪机会,所以我们在评价他的时候,不能只看他前半生的所作所为,还要看他后半生的表现。
从溥仪游历太湖的故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溥仪之所以会被特赦,并且还得到了国家的额外关照,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末代皇帝的身份,还在于他的思想境界提高了很多,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认可。
从太湖回到北京之后不久,动荡时期就开始了,在周总理的关照侠,溥仪一家人被认定为保护独享,因而躲过了灾难。
虽然躲过了被批斗,但是溥仪却没有躲过病痛。
1967年,溥仪的肾癌还没有治好,又因为他执意在休养期间参加工作,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尿毒症。虽然在周总理的关照下,溥仪住进了协和医院治疗,但他最终还是没有挺过来,于1967年10月17日去世。
总体来说,溥仪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末代皇帝当中,算是结局比较好的一个。
溥仪游太湖见乾隆御碑落泪,旁人问原因,溥仪是如何回答的?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爱新觉罗.溥仪,大清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一生都在充满着悲剧,溥仪三岁继位,六岁退位,十一岁再复辟,然后仅十二天又退位,后来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再后来日本战败,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最后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被特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溥仪被特赦后,回到了离开多年的北京城,在党和国家的照顾下,溥仪获得了一个新工作,在北京植物园上班,国家考虑到溥仪同志的身体原因,所以每天只上半天班,生活也是惬意的很。
1963年,国家组织溥仪、杜聿明、沈醉、宋希濂、王耀武等人去南方参观。
溥仪几个人来到了南京,参观了南京的中山陵,还有明孝陵等地方。后来溥仪等人又去了太湖,在太湖边上他们偶然发现一块乾隆皇帝题辞的“御碑”。
溥仪马上把弟弟溥杰喊过来,二人仔细研究了一阵子,确认是“祖碑”无疑。陪同游览,负责讲解的吴钟琪先生看他们对御碑这么有兴趣,就讲起乾隆三下江南的传说,谁知讲着讲着却发觉溥仪泪眼涟涟,抚碑泫然。
这时讲解的吴先生看到了溥仪的异状,于是问,怎么了,是不是想到了什么伤心的事情。溥仪说,不是的。
溥仪突然破涕为笑,他摆了摆手,说:“是我今天看到这块乾隆碑,心情很激动。我的祖先以封建皇帝身份“巡游江南”,而我作为新中国的公民畅游江南的,意义是不同的。溥仪还说,都说乾隆下江南是人间的壮举,可是他游玩的时候,身边跟着一大帮护卫,一点自由都没有,哪有我们今天玩得这样痛快啊!我觉得作为一个自由的中国公民,比做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好多了,也自由多了。
溥仪的这番话确实有水平啊,表达了溥仪从内心里觉得封建社会的皇帝远没有现在的公民来的实惠。这也说明了溥仪确实由封建社会的皇帝,进步为了新中国的公民。同时也含蓄的批评了乾隆下江南,名义上是“人间的壮举”,其实就是前呼后拥,劳民伤财。
其实溥仪是很聪明的一个人,而且语言艺术也不错,在东京审判时,溥仪出庭的时间长达了八天之久,直接创下了东京审判的最高纪录。而审判时,气场强大,语言逻辑思维能力超强,为审判日本战犯,做出了一定贡献。
溥仪一生之中三次登基,又三次退位,可以说经历了人生的太多坎坷。溥仪前后有好几个妻子,可是由于身体原因,却没有留下一个后代,所以溥仪的一生还是比较可悲的。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溥仪作为末代皇帝能够安享晚年,这在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里面,算是结局不错的了。
溥仪游太湖见乾隆御碑落泪,旁人问原因,溥仪是如何回答的?
在清末、民国的历史中,溥仪给世人的印象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傀儡与囚徒,命运悲剧,没有能力,看不清时代的剧变。
其实这不是真实的溥仪。
溥仪虽然长在幽暗的深宫,在太监与妇人的围绕下长大,但他的真实面目却并不像他的外面那样羸弱不堪,拨开历史的烟雾,真实的溥仪不仅智商情商极高,极善施展权谋,而且他的忍耐力、生存的韧性、自新能力也非一般人可比。
袁世凯逼迫清廷退位时,溥仪还小,只是任由历史摆布的少不更事的傀儡,但自从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已经长大的溥仪其实很有野心,心中始终装着复辟的幻想,为此,他没少跟京城中的各路军阀打交道,只是这些军阀都非善类,最后这些交道都成了并不成功的互相利用。
秘密潜回东北,建立伪满洲,是溥仪实现野心的重要跳板,那一时期,他对日本人的利用远远大于日本人对他的控制,但被俘之后,溥仪却利用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局势以及自己极具智谋的辩才,一定程度上将自己洗白了,主动卖国当汉奸变成了被迫当伪满洲国皇帝。
东京审判是溥仪面临的一次生死大考,为了洗脱自己的关键罪责,让日本人罪上加罪,溥仪破记录地出庭八天时间,面对关东军战犯以及日方辩护律师的狡辩、挖坑,溥仪不仅气场强大,而且滴水不漏,最后自己不仅成功上岸,而且让关东军战犯绝望地低下了罪恶的头颅。
但从东京审判的法庭上下来,溥仪疑惧的心理并没有缓解多少,尤其是刚被关进抚顺战犯管理所时,他一度认为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处决。
这段时间,《新世界》这部电视剧引起了许多人的吐槽讨论,不管剧情怎样,经过旧世界漫长的动荡、黑暗、残酷,当新世界的曙光、秩序、光明来临时,的确让人心潮澎湃,甚至热泪盈眶。
说回溥仪,抚顺战犯管理所便是新世界的一部分。一开始,因为恐惧,溥仪实质上还是老样子,一味地狡辩,挖空心思地想脱罪,但当他感受到新世界对他确实是宽待的之后,他便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崭新的人。
从这个角度看,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努力改造自己,不仅是为了活下去,更多的,他是被感化了。
而像溥仪这样的人一旦被彻底感化,被改造成一个崭新的人,他的高智商高情商会让他活得很舒展、很自由、很轻松。
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当他回到北京后,亲眼目睹到的新世界又一次感化了他。
在回北京的火车上,溥仪看到了女教师为救自己的学生搭车去沈阳,这让他发出了“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感慨。
到北京,溥仪见到了自己的亲人,同辈人个个都有自己的光彩,年轻一辈个个都有自己的前途。
在北京,溥仪第一次看到了天安门广场那些伟大壮观的建筑;在北京,溥仪第一次进理发店理了头发;在北京,溥仪第一次坐上了公交车,学会了给人让座,只是第一次让座他把座位让给售票员,闹出了一个温暖的笑话——
再次走进紫禁城,见到原先的衰败、陈旧被焕然一新取代,许多珍贵的文物被收购回来,溥仪感慨万千。
1960年3月,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园,每天劳作半天,学习半天;1960年11月26日,溥仪拿到了那张写着“爱新觉罗·溥仪”的选民证;1961年3月,溥仪正式进入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担任专员。
正是因为拥有这样崭新、朴素、自由、充满阳光的新世界,晚年的溥仪才会留下许多让人觉得很舒服、很有水平的话语、生活片段——
1963年,溥仪、杜聿明、沈醉、宋希濂、王耀武等人去南方参观学习,一行人先到南京,参观了中山陵、明孝陵,之后去了太湖。
在太湖边上,溥仪发现了一块乾隆皇帝的“御碑”。
书法、文物鉴赏都有一定水平的溥仪,确认这是“祖碑”无疑后,显得很有兴趣。陪同游览负责讲解的吴钟琪先生见状,便向溥仪讲起了乾隆下江南的旧事,谁知道溥仪听着听着,竟泪眼涟涟,抚碑哭泣起来。
吴钟琪问溥仪,是不是睹旧物想到了什么伤心事?
这时候,溥仪破涕为笑,他摆摆手说,看到这块乾隆御碑,我心情很激动。我的祖先以封建皇帝的身份巡游江南,没想到,我可以作为新中国的公民畅游江南,多么有意义啊!过去都说乾隆下江南是人间的壮举,可他游玩的时候,身边跟着一大群护卫,一点自由都没有,哪有我们今天玩的这样痛快啊!我觉得作为一个自由的新中国公民,比做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好多了,也幸福的多。
睹旧物,说新话,而且说的很有水平,这不是溥仪在刻意地恭维迎合颂扬,沐浴在那样一个阳光普照的新世界,这是他的心里话。
只是,那种心声,今日许多人难以体会罢了。
溥仪游太湖见乾隆御碑落泪,旁人问原因,溥仪是如何回答的?
溥仪做为我国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他出身高贵,活的却十分憋屈,前半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三次称帝”、“三次退位”,建国后又在抚顺劳改所度过了十年的囹圄生活。
所幸在1959年,溥仪得到了特赦,重获自由。从抚顺回到北京,受到了人民政府的优待,被安排进了中央文史馆工作,并写出了闻名海内外的《我的前半生》。
到了1963年,更是组织溥仪、杜聿明、沈醉、宋希濂、王耀武等人去南方游览考查。
溥仪一行人在游览的过程中,便顺道去了太湖游玩。在太湖边上溥仪发现有一块乾隆御笔所题的“御碑”。
溥仪慌忙把弟弟溥杰给喊过来,经过溥仪兄弟二人的细细研究、反复确认,此碑确认为乾隆皇帝亲爱所题辞。陪同他们一起游览的吴钟琪先生在一旁看到溥仪、溥杰这么认真,便给他们讲起来了乾隆下江南的传说,和这块御碑的来历。
谁知讲着,却发现了不对劲,吴钟琪先生发觉溥仪正抚摸着碑文,暗自神伤,两眼泪汪汪。吓得吴先生赶忙问溥仪:“是不是想起了什么伤心事?”
- 溥仪回到“不是”,然后破涕为笑说:“是我今天看到这块乾隆碑,心情很激动。我的祖先以封建皇帝身份“巡游江南”,而我作为新中国的公民畅游江南的,意义绝然不同了。我从自已的经历里感到,一个有真正自由的公民,比起封建皇帝来要自由自在,幸福得多!”
溥仪的回答不得让我们感觉颇具有水平,既能不痛不痒的批评乾隆下江南的铺张浪费,又可以在无声无息中歌颂新中国的伟大。可以说溥仪的这个回复挑不出任何毛病来,这家伙绝对是个人精中的人精!
但这句话究竟是用来掩饰自己对旧时候江山的怀念、还是真的感叹新中国、新社会的伟大,这点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也不必深究,因为意义并不大,溥仪也是人,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溥仪游太湖见乾隆御碑落泪,旁人问原因,溥仪是如何回答的?
溥仪的回答是高情商的体现,虽是末代皇帝,但还是带着皇族基因,他的回答既表达了对祖先的缅怀,更表达了对新社会、新制度的颂扬。
1959年,末代皇帝溥仪被人民政府特赦,他从一个皇帝,到一个阶下囚,再到一个中国公民的路程走了几十年,溥仪出狱后,被政府安排在了文史馆工作,过上了正常的老百姓日子。
1963年,中央政府组织了一批过去的特赦罪犯前往南方一代游玩、考察,让这一群曾经的人民的公敌感受一下新社会的变化,其中溥仪、溥杰、杜聿明、沈醉等人在一个观察组里。
溥仪一行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南京,拜祭了中山陵和明孝陵,然后他们又到了太湖游玩。
在太湖游玩的过程中,发现在太湖边上立有一座刻字的石碑,大家饶有兴趣的研究,观赏。经导游人员讲解,此为乾隆皇帝南巡江南时期,御笔亲题的石碑,溥仪与弟弟溥杰摸石看了半天,黯然神伤,突然泪流满面。
随性的吴钟琪先生大吃一惊,连忙问溥仪:这是何故啊,有什么伤心事儿吗?
着话问得相当有水平,既是暗示,又是提醒,更多的是惊讶。
溥仪立马收住失态,回答到:我看到这块石碑,想到了我的先祖以皇帝的身份几下江南,劳民伤财不说,更是随从众多,哪有我们现在作为中国公民游玩太湖来得自由!我现在作为一个普通的自由的国家公民,感觉比封建帝王要幸福得多!
看看,这一问一答,颇见功力,到底是经历过大世面的人啊,在那个年代,溥仪能够得到特赦,既是因为历史原因,更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制度好,比封建社会更人性,更道义,更健全。
吴钟琪先生的暗示其实无可厚非,他们作为罪犯曾经被关押和改造过,虽然已经是自由公民,但是肯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辞和影响;而溥仪的回答更显皇帝机智。
溥仪看到乾隆皇帝的石碑后暗自神伤,这没有什么不对的,能在江南之地见到自己先祖的亲笔御题,肯定会联想到大清两百多年辉煌的历史,而自己作为王国之君,多少有些感慨,这非常的正常,谁没有一点自己的真实情感流露呢。
但是作为刚被特赦的战犯,而且是满清的末代皇帝,如果表达出对过去封建王朝的留恋和感悟,溥仪的身份是非常不合适的。
溥仪立刻发挥了他的高情商,回答的话语既不否认对先祖的缅怀,更着重提高了新社会的先进和文明,同时又表达了对自己现状的满意。
时代一直在进步,无论是封建王朝社会,还是在过去社会转型的期间,历史永远都是朝着进步和文明的方向在前进,溥仪先生的回答是对新社会的绝对肯定和褒扬!溥仪游太湖见乾隆御碑落泪,旁人问原因,溥仪是如何回答的?
溥仪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任皇帝,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皇帝,前半生是帝王生涯,他3岁登基为帝,6岁就退位了;之后11岁又在前清遗臣张勋拥立下复辟,可是仅仅12天之后张勋复辟失败,溥仪又再度退位;26岁的时候溥仪又在日本人得扶持下出任了伪满洲国的皇帝,这就是溥仪的前半生,是他的帝王生涯。
日本侵略者被打跑之后,溥仪也从伪满洲国的皇帝沦为了战犯,后来溥仪得到了新中国政府的特赦,从战犯管理所释放出来之后,溥仪就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新中国公民,他的后半生也就告别了帝王生涯开启了新中国公民的身份。
溥仪被特赦之后先被安排进了中科院,后来又调入文史馆做资料员,在60年代是更是成为了全国政协委员。
1963年,全国政协组织溥仪、溥杰、沈醉、杜聿明、王耀武等人去南方参观旅游,后来溥仪等一行人到太湖参观游览,在太湖边上大家偶然发现了一块当年乾隆皇帝御笔题词的“御碑”。
溥仪赶紧把弟弟溥杰叫了过来,兄弟俩仔细参研了这块“御碑”是不是老祖宗乾隆留下来的手笔,二人仔细观摩了一阵,确认是“祖碑”无疑,这时候负责陪同游览讲解的吴钟琪先生就凑趣的给众人解说起乾隆六次下江南的故事。
谁知吴钟琪先生一边讲着,溥仪这一边就哭了起来,溥仪抚碑泣然。
吴钟琪先生赶紧停止了解说,关心的问溥仪是不是想起了什么伤心事情。
溥仪却说道:“不是伤心,是心情激动感慨,我的先人乾隆皇帝以封建王朝皇帝的身份六下江南,但是我想他应该并不快乐,因为他游江南是左拥右护,人民避让,所以他感受不到自由自在游览江南的快乐。而我现在是作为新中国的自由公民自由自在的畅游江南美景,从我之前的经历再到现在,我为自己自豪,我是一名真正自由自在的合法公民,比起封建皇帝我要幸福快乐的多!”
这一番话也证明了溥仪在经历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全新的认知,也证明了溥仪回答得非常有水平,他先是暗讽了祖先乾隆游江南的劳民伤财,又赞美了新中国的自由平等。
溥仪的后半生最怕的就是别人总提起他的皇帝身份,但是到后来溥仪也终于明白了新中国新社会的自由平等与包容,他才放下了自己的这个思想包袱。
溥仪这一辈子可以说前半生做着皇帝梦,为了重振祖先风采,最终入了歧途。后半生的溥仪才真正接受了思想改造,接受这个新时代。
溥仪其实最硬气的一刻莫过于他在东京审判上那番表现,溥仪作为被日本人操控了很多年的傀儡居然敢在法庭上直指日本人的暴行,而且溥仪也创造了东京审判上出庭作证时间最长记录,他连续出庭8天指证日本人在他的傀儡帝国“伪满洲国”东北地区犯下的暴行。
可以说东京审判上的溥仪为了民族为了国家,当然更多也是为了自保,但是这也是溥仪这一生最为硬气的一面,昔日的傀儡皇帝终于敢正面硬钢日寇了。
再说一个关于溥仪的趣事,溥仪于1967年去世,在溥仪去世后,远在台湾的爱新觉罗家族后裔居然给溥仪上了谥号和“清宪宗”的庙号,这肯定是不合法的事情,溥仪去世时是以共和国公民身份去世,他的谥号和庙号肯定也不会获得历史的认可,就算是溥仪在天有灵也不会希望他们给他上谥号和庙号的,只能算是这些所谓爱新觉罗家族后裔闹着玩的玩笑吧。
确实溥仪的一生因为皇帝的身份给他带来了传奇人生,也带来了坎坷和屈辱,溥仪的一生既是不幸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成为了末代皇帝,幸运的是他得到了新中国的包容与宽恕。
就如同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说的那样:“人,是我在开蒙读《三字经》上认识的第一个字,我直到今天才明白这个庄严字眼的含义,才做了真正的人。”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