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状元的,进士及第和进士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放在一起?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

科举萌芽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在唐朝的时候,各地学习赴京赶考,需要先上交自己的投状,投状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个人资料。等到考试结束,会把成绩最好的人的投状放在最前面,就是状头,也就是状元。但是状元这个称谓是到明清才正式确定的。明清时期殿试前三名为三鼎甲,分别位状元,榜眼和探花。

明清时期把考试成绩分为三甲。前三名定为一甲,一家三名,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三鼎家,第一名状元,也称鼎甲,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这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只要进入三甲,都可以成为进士,也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所以我们知道了,状元是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是状元,榜眼个探花所组成的一甲的统称,进士出身则是进入二甲的进士,同进士出身则是进入三甲的进士,区别就在于成绩的好坏。

科举考试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但是古代的科举考试难度很大,录取人数很低。在科举一千三百多年地历史上,一共才700多人考上状元。科举是古代人进入官场的重要途径,也是筛选人才的重要手段,经科举进入官场的名人数不胜数,是我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创举,现在依然被西方某些国家所效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