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上朝时说普通话吗?

首先说明一点,古代没有普通话,普通话是建国后才确定的官方语言。也不讲文言文,文言文主要见于书面。

其实历朝历代都比较重视官方语言的统一,但这样做一般很难,一是因为各地方言差距很大,难以统一。二是因为各王朝被首都所在地的语言影响比较大。在隋朝之前,很难查到皇帝上朝语言的记录,因为史官在记录的时候,都把皇帝的话转化成了文言文。只知道隋朝之前并没有特别统一的官方语言,皇帝和大臣都是用各自的方言来对话。这个就有点吃力了,南方方言对上北方方言,岂不是很难沟通,真的无法想象。

到了隋朝,隋文帝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还专门命人编了一本书专门审定官方语言,这本书叫切韵。这本书规定朝廷的官方语言以洛阳话和健康话为主,兼顾了南方和北方。隋文帝本人是陕西人,从而推断隋文帝可能是讲的一种混合陕西话和洛阳话的北方话。配图

唐朝朝廷编制了唐韵来审定官方语言。但是唐朝皇帝多讲当时很流行的长安话。

北宋时期官方语言以开封话和洛阳话为基础,完全是受到建都所在地的影响。到了南宋南下后,官方语言以开封话和临安话为主。

元朝很简单,因为元朝的皇帝都是蒙古人,皇帝会说蒙古话。但皇帝语言和汉臣沟通,就需要学习汉语。元朝建都大都,就以大都话为官方语言。但是元朝皇帝讲的大都话是蒙古化的大都话,就类似于外国人讲普通话的感觉,不好懂。配图

明朝在参考中原音韵和南京话的基础上,以混合后的南京话为官话。明朝在北京建都后,官方以原大都话和南京话为主。在北京出生的皇帝,应该是以北京话为主。

清朝立国后,在开始的时候皇帝上朝以满语为主,汉臣都必须学习满语。后来清朝施行汉化政策,满族人都学习汉话,就以北京话为官话,满语也通用。从康熙以后的皇帝上朝都讲北京话。

但历朝历代的官话都比较难统一,上朝时大臣各种方言都有,交流起来肯定有一定障碍。总的趋势是历史越发展,官话越统一。据记载,到了雍正朝的时候,官方语言开始比较统一,就是以北京话为官方语言,皇帝上朝和臣子对话都讲北京话。一直到建国后,我们国家依然使用的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建立的普通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